银行管理人员面试问题:徐小平:让外国专家竖起大拇指的汽车工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8:13:47

尹明善
王传福
郑洁
徐小平
尹明善:从阶下囚到座上客的传奇人生
尹明善自嘲自己是“从前的阶下囚,而今的座上客”,感叹道:“我以前自卑过,因为家庭出身不好;后来自傲过,因为学习非常好;再后来被关到监狱里,又一次自卑;现在自己的企业上市了,会不会再次自傲呢?我想不会,毕竟经历过太多太多了”。
今年1月10日,尹明善73岁的生日。在相隔不到47天,尹称收到了“最好的礼物”。在经历了诸多的波澜之后,力帆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算是一圆尹的夙愿。上市之后,身价达百亿的重庆力帆控股集团董事长尹明善,没有过度的兴奋,仍按时上下班,仍保持着节俭作风,“工作餐也就是盒饭和方便面”,与他儿子尹喜地拥有布加迪威龙座驾相比,他的座驾力帆520,显得异常“不协调”。
在重庆,尹明善的名气可能不亚于重庆籍明星陈坤。很多当地人都熟知他的创业故事,他于1950年代后期的“反右运动”中被打成右派分子,在重庆一所中学读高三的他被清退,进入一间工厂劳动,三年后又被怀疑是“反革命”,监禁十个月后到劳改农场劳动,直到1970年代末改革开放号角吹响后才彻底获得自由。

55岁“高龄”创业
尹明善的角色先后有英文翻译、电大老师、民营书商等,直到1992年他开始创业,进入摩托车行业。此时他已是54岁“高龄”,比去年福布斯榜上的“中国首富”宗庆后的创业年龄大整整一轮。2003年,他当选为政协重庆市第二届委员会副主席(2007年卸任),成为改革开放以来,首位成为副省级高官的民营企业家。
尹65岁,开始谋划进军汽车业。为什么力帆要在此时选择进入?事实上,这样的选择是力帆不得已而为之。2001年,中国进入世贸组织,推动了汽车价格大众化的趋势,同时,中国汽车市场巨大的消费潜力开始显现。吉利、比亚迪等民营企业纷纷走进这一行列。与此相反,以摩托为主业的力帆出现疲态。2002年,力帆集团的净利总额只增长了几百万,经营中的净现金流比上年急剧下降2亿多元,甚至出现了负数。

63岁开始造汽车
03年5月,力帆汽车工厂在重庆北部新区开建。但毫无造轿车经验的力帆,一开始就遭遇了挑战。最开始,力帆本打算请一家日本公司开发力帆汽车的模具,对方一开口就是几亿。尹明善认为,这是天价。接下来,力帆频繁接洽一汽、二汽,均未成功。经过一番对“报价”的了解,他明白,以力帆的实力,不仅一线供应商和设计公司请不起,甚至国内二线公司也不行,力帆只能选择三线供应商进行合作。
汽车模具,尹明善选择了千缘公司合作,一家位于上海从未开发过整套汽车模具的民营小厂。据了解,这家公司甚至还得与台湾和日本企业同时合作,才能最终完成这个从未承接过的订单。选择的理由很简单,报价足够低,就合作。设计及整车开发,尹明善选择了一家民营汽车设计公司同济同捷合作整车开发,理由同上。

为获准生证到处求人
2004年,尹明善遇到差点让力帆汽车夭折的艰苦一年。这一年,国家发改委出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按照这个政策,像力帆这样的轿车项目,属于“现有汽车生产企业跨产品类别生产其它类别汽车整车产品”,必须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核准。据了解,当时得知该消息,尹明善非常沮丧。
为获得轿车准生证,尹明善曾恳求李书福,希望借用吉利的轿车目录进行生产。当时李书福提两个条件,一是要价1亿元,二是力帆的轿车必须冠以吉利的品牌。尹明善不能接受李的第二个条件。“为了造车,我就是挂在人家旗下给人当儿子都行”,在与李书福合作未果的情况下,尹明善表明决心说。接着尹明善接连给长安汽车、一汽、二汽发公函,愿以“力帆汽车公司20%股份,换得共享他们的轿车牌照”的权利。最后,均以失败告终。
专访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
网易汽车:很多媒体都说你很成功,你认为自己成功了吗?
尹明善:可能你们听说过,我没有很高的学历,就是读了一个高中。在改革开放前也没有定位,家庭出身也不好,是地主出身。像这样的人在中国是很难打出一片天下的,我想我之所以能够有今天这个小的成就,主要是因为我喜欢读书,好学。如果我不好学的话,就不可能有今天。我是55岁开始创业,55岁很多人都不愿意干活了,或者说脑筋思维不够敏捷,学习起来也比较吃力了。我之所以还有点与众不同,我认为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好学习、好读书。
网易汽车:为什么会在06年的时候,你们会选择进军汽车业?
尹明善:其实我们知道,06年已经很晚了,那时候是一个行业的规律决定的。摩托车行业是一个非常奇怪的规律,它随着国家的富裕,它会越来越兴旺发达。但是当更富裕的时候,摩托车的销量会下降,真正都会买家庭小轿车,世界的经济发展很有证明。中国现在目前摩托车已经开始到了发展比较缓慢的阶段,已经临近拐点了。另外,摩托车也做得很好,这时候有更多的选择,比如宝马就是从摩托车起家。
网易汽车:力帆为什么要上市?
尹明善:天下所有成功的汽车企业,没有几家不是上市公司。因为其实汽车是密集型企业,要靠密集的资本,纯粹靠一个企业,是永远办不到的,所以必须上市。上市如果对摩托车是可有可无的,摩托车可以不上市,没有关系,小行业,每天赚的钱已经足够了。
网易汽车:你选好你的接班人了吗?
尹明善:研究一下福特的接班人,一会儿是福特家族,一会儿又不是,一会儿又是。要搞一个定规,不要一定传给家里的人,也不要一定不传给家里人,传给外人,用不着。福特最成功的就是董事会主席,是在家族和家族以外的人中,不断的交叉轮流,这样它的人才生生不息,企业才可以可持续发展。我经常教他们,你够条件就当董事长,不够条件就当大股东,该分多少钱分多少钱。
王传福:走别人走过的路,那就是自寻死路
凭着表哥借给他的250万元,王传福创造了市值达1800亿元的比亚迪。这个有着“技术狂人”、“汽车狂人”、“颠覆者”标签的45岁男人,仍依仗着他创造的“比亚迪模式”,带领着他在2003年成立的汽车公司,在充满喧嚣与质疑的潮水中翻腾。如今,潮水仍未完全退去。
我们看到,他曾与富士康老板郭台铭对薄公堂,又曾与股神巴菲特“形影不离”;我们还曾看到有些关联经销商愤然退网,也有些经销商排队渴求合作…… 他和他的比亚迪新能源技术,被有些专家称为伪技术,推向风口浪尖。
他不是国企官员,却享受着很多官员享受不到的“礼遇”。去年9月,他与李嘉诚一样,作为企业家在“深圳3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言。今年1月,他也曾作为公司代表,向访问美国的中国主席,介绍其在美国生产的节能产品情况……

“汽车不过一堆钢铁”
2003年,王传福以资产3.28亿美元登上《福布斯》杂志“中国大陆百富榜”,位列第13位。 本可以松一口气,安稳地编织他的电池王国。可当时,他做出一个令人大跌眼镜的决定——收购秦川汽车,涉足汽车业。比亚迪根本没有造车的经验,很多人认为王传福是在痴人说梦。但王传福说,汽车天生就是一项中国人的业务,虽然涉及领域颇多,但是基于中国目前的工业体系已经没有什么特殊的壁垒,其中大量涉及的磨具,都需要人工来完成,中国企业成本优势明显。
在王传福的眼里,“汽车?说穿了不过就是‘一堆钢铁’。”至于技术壁垒,王传福说:“大量采用非专利技术,迅速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一种新产品的开发,实际上60%来自文献,30%来自样品,另外5%来自原材料等因素,因此自身的研究实际上也就5%左右。”

“你现在可以去拆我的车了”
此前比亚迪造车的技术与经验为零,目前它的很多车型能够成功地面市,很大功劳源于比亚迪善于“拆”。在比亚迪位于上海松江的汽车工程院,有数千名汽车工程师,他们中的90% 都是大学一毕业就来到比亚迪,王传福每年都让这些年轻的工程师们学习拆车,他还要求他们拆完之后写出详尽的报告。据说,一些年轻人不敢轻易拆卸新车,特别是名贵车。王传福知道了,立即用钥匙把自己的奔驰划破,然后说:“现在,你们可以去拆我的车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网上流传。王传福的两辆座驾奔驰和雷克萨斯,也经常受到虐待,因为王喜欢动不动就拆了他们,看看里面的发动机是如何工作的。有一次,王传福去美国,他的一个朋友开着丰田车来接。为了弄清丰田车的座位,王传福差一点拆了朋友的“丰田”。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当一家同样是生产电池的厂家,引进一条全自动的电池生产线,需要上亿美元时,王传福就已经自己开发了生产线上所有非标准的自动化设备,并且把每一道工序分解成若干个工位,由全世界最廉价的熟练工人来完成。“我们生产的电池,比日本对手要便宜15%。”王传福引以自豪。此后,在进军汽车业时,王传福把这一模式全盘照搬过来。
在别的汽车企业,设计师的主要工作设计车型车身,而比亚迪的设计师却是“全职太太”,他们的设计范围还包括生产设计汽车引擎、空调、灯具、安全带、安全气囊以及电子产品等。这就是比亚迪大规模采用的垂直整合模式。王传福一直把“比亚迪模式”当做是取胜之道,他说,“想和别人竞争,还要走别人走过的路,那就是自寻死路。你和别人一模一样的打法,你凭什么打赢?所以,必须‘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对话比亚迪集团董事长王传福
问:外界的哪些质疑,你觉得难以接受吗?是在“妖魔化”你吗?
王传福:(对质疑)我看得少。媒体、社会各界人士,一般他们可能按照正常思路看企业,假如我是他们也会这样。比如说,你的汽车做好了,他觉得不认同,觉得整合或者是跨界这么大,或是短期获得这么高的增长,他不认同,他说这样做肯定会出问题的,说起来也觉得挺对。我们相信会有这样的情况。
问:你不担心让同行觉得比亚迪太有侵略性了吗?
王传福:这是企业家的战略问题。我们有一整套的方案,不只做电动大巴,还做电动出租车,充电系统也都做。别的企业做电动大巴的不能做电动轿车,做电动轿车的现在几乎没有,很多产品战略都是错误的。
问:你产业梦想的边界在哪里?
王传福:电动车算一个。我们有两个方案,一个是私家车方案,一个是公共交通的方案。我们认为私家车有国家政策的鼓励,现在是5个(试点)城市,市场是有限的;如果国家要推广到30个城市,这会慢慢涨。涨了之后,国家补助了钱,也希望我们起来。国家担心钱花不掉。像中国一有政策出来,鱼龙混杂,谁都做,真正能卖的,只有比亚迪F3DM。
问:你相信运气吗?
王传福:我不相信运气,我内心比较自尊。我总觉得,我们中国人在全球做了很多。像诺基亚这样的公司是全球顶尖企业,他们对我们很尊重。我们在产业里面甚至比国外做得还好,中国有一种自信。像我们和奔驰合作做的事情,让很多中国官员也感到很意外。
郑洁:“如果能做得更好,为什么不呢?”
在外资汽车企业在国内运营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以后,外方终于任命了第一位中国“一把手”,而且是位女性。2010年11月,克莱斯勒中国任命了一位来自内地的女性,出任克莱斯勒(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裁兼总经理,负责克莱斯勒在华所有的销售和市场工作,这是来自内地的人士首次出任外资车企在华的总裁。她,就是郑洁。
在以往中国的外资汽车公司最核心的高管架构中,大体上有三种模式。第一是老外直接从总部派驻,国内无论外资抑或合资公司均为此模式;第二为中国台湾地区或中国香港地区人士,典型代表为来自中国台湾的长安福特马自达前任老板沈英铨和东南汽车总经理简清隆,还有来自中国香港的负责雷克萨斯项目的丰田中国副总经理曾林堂等。
第三才是中国新兴的内地本土人才出任一把手,代表人士为上海通用总经理丁磊和克莱斯勒的郑洁。

曾是上海文科状元
郑洁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并拥有美国Rutgers University MBA学位,曾在英文《中国日报》担任记者,后从媒体转入汽车企业从事公共事务及传播行业。她曾经当过通用汽车中国区公关部总监,这也是华人在通用汽车可以到达的最高位置。
郑洁的名气,不仅来自于她的从业经历,还来自于她的高标准、高要求。“如果能做得更好,为什么不呢?”这就是郑洁的标准:拿出自己最满意的答卷。她曾经是上海市的文科状元,在高考前2个月突然由理科转考文科,为了不让妈妈批评,一不小心就得了个高考文科状元。“为了从A-做到A,可能花出的心力是别人的3或5倍,但如果不这样做,我会觉得如芒刺在背,就好像妈妈的眼睛在盯着我看一样。”

不想被美国老板挑剔
进入通用汽车以后,郑洁常说“压力就是我们的动力。”2001年的中国汽车市场,是一个高壁垒、封闭性、保护型的市场。当年中国的消费者对别克品牌一无所知,对通用汽车也是非常遥远模糊的概念。“你无法改变事实,但是你可以改变公众的看法。”郑洁当时的公关团队制定了针对别克品牌在国内推广的战略,这是一个使用公关手段影响外部环境的成功案例。
在第一轮针对别克品牌的公关推广工作结束以后,郑洁进行了市场调查,调查发现,新技术的应用和品质的保证会在消费者心目中对品牌建立好感度,这种会在一定时间持续。“说实在,我真的没怎么想过一定要做到总监,为了不想被美国老板挑剔,可又一不小心做得太好,升到了总监的位子。”

自己的行动实践了“高标准”
郑洁进入克莱斯勒,正值克莱斯勒走出与戴姆勒合资的阴影,准备独立前行之时。祸不单行,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克莱斯勒也陷入了破产的危机。在母公司陷入困境之时,郑洁再一次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高标准”。做任何事情都精益求精,因为财政紧缩,办每一次发布会都要谨慎,再谨慎,不但严格要求自己的团队,而且亲自参与每一次彩排。
正是这样严格的要求,带领着克莱斯勒中国团队稳步前进,也将自己的事业腿上了另一个台阶。2010年9月,克莱斯勒在华进口车销量同比增长高达107%,创历史新高。中国已经成为了克莱斯勒除北美地区外最大的海外市场。作为克莱斯勒中国的救场者,郑洁任重而道远。
徐小平:“外国人不能解决的,我们想办法也要解决”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的轿车合资企业,上海大众见证了改革开放的30年。从1983年第一辆桑塔纳组装完成到1986年桑塔纳国产化工作的完成,上海大众的技术人员才真正知道,在技术上被德国人挟持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情。除了生产研发要听德国人的,连设备的维修也是德国人说了算。这些昂贵的高精技术装备,维修时不仅费用令人咋舌,其技术标准和专业词汇也常使人茫然不知所措。面对这种情况,上汽的领导坚定了培养自主人才的决心。
徐小平,上海大众一个普通的技术工人,却拥有无数的头衔。“中国突出贡献技师”、“上海市工业十大工人标兵”、上海市劳动模范和全国劳动模范......他,被称作为“知识型技术工人”,是“德语说得最好的上海汽车工人”;
他,拥有一套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流程,被称作“徐小平工作法”;他,还有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维修技术服务中心,这在上海汽车是绝无仅有的。

17岁当车间工人
1989年,上海大众在全市招收18个机械维修工,徐小平,就这样来到了上海大众。今年年近50的徐小平,是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发动机厂连杆车间设备维修工长,他从事设备维修工作多年,精湛的维修技艺在发动机厂是出了名的。
徐小平才17岁那年,他的父亲,一位大半辈子从事汽车维修的老工人,告诉儿子一个质朴的道理:“找个老法师学技术吧,技术是偷不掉抢不走的;学技术,心要静。”带着父亲的两句话,17岁的徐小平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当一名金工车间工人。一年半后,他在一次技术比武中赢了自己的师傅,提前结束了学徒生涯。之后,徐小平还在印刷厂工作过,学过摄影。学习,对徐小平而言,是永不能停止的,他从业的二十多年,几乎一直在上夜校,学习各类专业知识,学习电脑。

从不会德文到精通德文
刚到上海大众的时候,他发现这里到处用的都是德语,设备上都是德文,他一下被懵住了。他必须学会德文,因为他发现德国专家做事极为仔细,把很多常见问题都写在设备铭牌上;如果能看懂德文,维修就能少走很多弯路。于是,他随身带着机电德语字典,经常边检修设备边进行学习。
后来,上海大众专门送他到上海外国语学院去读德语,当时已是30岁出头的徐小平,几乎放弃了全部的业余时间学习德语和计算机,翻遍了所在车间100多台设备的原版资料,翻译设备说明书几十篇,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各类德语书籍30多本,背诵大小德语文章达1000多篇,购买过的德语磁带100多盒。工夫不负有心人。几年后,他不仅能快速阅读德文资料,还能用德语直接与德国技术员进行技术交流和技术谈判。

带徒弟从不吝啬传授知识
“我一直认为,能使个人成才是小成功,能使同事成才是中成功,只有能使整个团队成才才是大成功。”徐小平先后带过17个徒弟,既教技术又教思想。徐小平从不吝啬传授知识。每次项目结束后,徐小平都带领攻关小组编制一套“维修标准化作业手册”,从理论到实际地讲解工作原理和维修时应注意的事项,继而组织装配生产线所有维修工培训,实现资源共享。徒弟张斌津津乐道于师傅的慷慨:我们做维修的流传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俗话,可师傅经常说的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徐小平的带动下,发动机厂高级维修工的数量由2003年的43名增加到79名,高级维修工比例从37%提升到66%,打造了名副其实的学习型团队。几年来,他带领的班组,使设备故障率从3%下降到1.5%,预防性维修比例达到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