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开州网上选号:虽远必诛——大汉帝国的扩张(书赢天下) / 醉罢君山 / 第1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04:33

虽远必诛——大汉帝国的扩张(书赢天下)共91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页码:作者:醉罢君山 提交日期:2007-10-08 16:59“书赢天下”征文大赛天涯独家分赛区 点击进入
  
“书赢天下”征文大赛参赛作品 点击进入
  
虽远必诛:大汉帝国的扩张
  
  纲要:暂定
  
  第一章 奇耻大辱
  
  一、大漠枭雄:冒顿的崛起
  二、白登山的七天七夜
  三、和亲之议:无奈的女色外交
  
  第二章 绥靖政策
  
  一、汉文帝下了一步错棋
  二、树欲静而风不止
  三、边关飞将
  四、山雨欲来风满楼
  
  第三章 生死决战(上)
  
  一、马邑奇谋
  二、从奴隶到将军:卫青的崛起
  三、战略反击的开始:河南战役
  四、初露锋芒:一颗将星冉冉升起
  五、血战河西:夺取咽喉之地
  六、决定性的胜利:漠北之战
  
  第四章 西域的争夺
  
  一、凿空西域:张骞的伟大冒险
  二、斩断匈奴的右臂
  三、西击楼兰
  四、通往死亡之路:汗血马之战
  
  第五章 开疆拓地
  
  一、南越往事
  二、深入南方的莽莽丛林
  三、打通西南夷
  四、跨过鸭绿江
  
  第六章 生死决战(下)
  
  一、风云再起
  二、横挑强胡:李陵的悲歌
  三、李广利成了胡坛祭品
  四、苏武牧羊:意志力的较量
  五、腹背受敌:匈奴的惨败
  
  第七章 万里远征
  
  一、奋斗在西域的英雄
  二、虽远必诛:陈汤的远征
  三、匈奴归藩
  四、平定西羌
  
  第八章 分崩离析
  
  一、文字游戏的严重后果
  二、西南夷的叛乱
  三、失控的边疆
  
  第九章 秩序的恢复
  
  一、马革裹尸:马援在边疆的奋斗
  二、西域的复通
  三、再战匈奴
  四、勒石燕然
  五、风卷残云:匈奴帝国的彻底崩溃
  
  第十章 英雄中的英雄
  
  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二、孤身奋斗在异国他乡
  三、无冕之王
  四、虎父无犬子
  
  第十一章 日落黄昏
  
  一、拖垮汉帝国的羌战
  二、西域的丧失
  三、伟大时代的终结
  
“书赢天下”征文大赛参赛作品 点击进入
  

-
作者:醉罢君山 提交日期:2007-10-08 16:59  (虽远必诛-1)
  
  第一章 奇耻大辱
  
  一、大漠枭雄:冒顿的崛起
  
  公元前二零二年,垓下。
  楚汉之争进入第四个年头,最后的决战到来了。曾经叱咤风云、战无不胜的西楚霸王项羽,此时陷入汉军的十面埋伏,寒冷的冬季,四面楚歌响起,曾经不可一世的西楚军队,分崩离析。
  垓下的最后一夜,注定是那么的凄美哀怜。西楚霸王与美人虞姬对饮,饮至酒兴处,霸王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美人虞姬不由得潸潸泪下,便是无双英雄西楚霸王也泣数行下。
  这一夜,虞姬伏剑自尽;这一夜,西楚霸王以八百铁骑突出重围。
  心灰意冷的西楚霸王逃到乌江江畔,望着滔滔东流的河水,西楚霸王几分悲怆,当年江东起兵,兴师族秦,逐鹿中原,何等的慷慨气壮,如今树倒猢狲散,手下数十万精兵强将,叛的叛,降的降,只剩下区区百余骑人马,抱头鼠窜,何等的狼狈,何等的落魄。此等狼狈相,有何颜面重见江东父老!与其苟且偷生,不如让生命之火最后一次闪耀激情的光芒。他调转马头,冲入汉军的阵营,往返三次,斩将刈旗,勇不可挡。最后,他拔出自己的宝剑,锋利的剑锋划过自己的咽喉,鲜血象泉水一样喷涌而出,染红了乌江畔千年的砾石。他选择了这种英勇的方式,来完成人生最后一搏,以捍卫自己的荣誉与尊严。
  一个旧日的英雄倒下了。
  一个崭新的帝国从战争的废墟中诞生了。
  
  两个月后,在汜水之阳,刘邦以胜利者的姿态,郊天祭地,正式称帝。
  天下尽在脚底!刘邦对“天命”有了一种模糊的相信。
  八年前,他还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不,他甚至把泗水亭长这个小官也丢了,因为他在解送囚徒前往骊山时,囚徒们中途跑了一大半,他思忖着交不了公差了,索性把囚徒都放了,自己落草当了绿林好汉。
  这个已经四十七岁的绿林好汉,曾有过豪言壮语。
  有一回他出差去了咸阳,秦帝国的都城,见到秦始皇出巡时的车队,朱轮华毂,何其壮也!他不禁喟然慨叹了一声:“嗟夫!大丈夫当如此也!”
  四十七岁还一无所成啊,谁会想到天下风云突变,居然给了他这个将近半百的人一次转折人生的机会,当陈胜、吴广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号召,揭竿而起时,他也投入到兵戈铁马的滚滚洪流之中。
  兴义兵、诛暴秦、入关中、破咸阳。四年的戎马生涯,居然缔造了人生的一个奇迹,一文不名的他,凭借着非凡的战绩,挤身封王的行列。之后,他与西楚霸王开始了雄霸天下的争夺,而他,刘邦,最终笑到了最后,将头上的王冠升格为皇冠。
  回首八年来的风风雨雨,刘邦有恍然隔世的感慨,当初被老父亲奚落为败家子的刘季刘老三,现在,是高高在上、俯瞰大地的皇帝、天子。
  但是作为天子,头顶的蓝天,并没有罩住在帝国北部的茫茫大漠。
  就在此刻,在遥远的北方,一场血雨腥风,也正悄悄地酝酿着。
  
  大汉帝国的北部,匈奴的兵营。
  一支由一万人组成的骑兵队伍集结完毕。
  这是冒顿太子所统领的亲兵。
  冒顿策马到骑兵队列前,表情冷峻,目光中充满着一股杀气与威严,令人望而生畏。他从箭袋中取出一支箭,握着箭抬起手,扫视了骑兵一眼,说道:
  “这是一支鸣镝,是用动物的骨制成的箭,此箭射出,会有刺耳的鸣声。”
  说罢他搭箭上弓,向远处的箭靶射去,一声尖锐的鸣声由近及远,箭十分精确地射中靶心,众人一阵的喝彩。
  “众骑兵听令,从今以后,响箭即是军令,只要响箭射出,众骑兵必须将手中的箭,射向响箭的方向。违令者,斩!”
  当最后这个“斩”字从冒顿口中说出时,那么冷酷的声音,令所有人感到不寒而栗。
  
  没有人知道他的用意,除了冒顿本人。
  他耗费心血,研制出鸣镝,会响的箭。
  这是他精心策划的一个惊天计划的第一步。
 作者:醉罢君山 提交日期:2007-10-09 07:36  (虽远必诛-2)
  
  冒顿还记得,从出生到长大成人,父亲对他是何等的疼爱,早早就立他为太子,准备将自己创下的基业,交给他发扬光大。而冒顿也不负父望,他果断而坚强,骑马射箭,无不精通,继承大业,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但是一个女人的到来,改变了一切。
  这个女人成为头曼单于宠爱的阏氏(读音:胭脂,阏氏就是匈奴君王的妻妾的统称),这个阏氏为头曼单于生了一个小儿子。
  头曼单于老了。跟多数的老年人一样,他特别喜欢幼子,宠爱的阏氏又不断地在他耳边吹枕边风,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取代冒顿的太子地位。老单于犹豫了。
  经过一番痛苦的心里挣扎,为了心爱的女人,头曼单于终于下了狠心,准备牺牲冒顿。然而冒顿超群的骑射技术与非凡的领导能力,使其在族人间有着极高的威望,要废掉冒顿太子位,并不是容易的事。
  作为父亲的头曼,一咬牙,想出一条除掉冒顿的毒计。
  当时的匈奴,强敌环伺,西有月氏,东有东胡,这两个草原汗国非常强大。为了维系和平,匈奴经常派人到月氏、东胡充当人质,这次,头曼别有用心地让冒顿前往月氏充当人质。
  虎毒不食子,但,头曼却将儿子推向虎口。
  
  冒顿入质月氏后,头曼单于故意频频地与月氏制造磨擦,甚至出动大军侵入月氏。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想激怒月氏人,杀了人质冒顿。
  果然,月氏人对头曼单于的挑衅恨之入骨,就把人质冒顿抓了起来。
  作为人质,冒顿也是和平的使者。起初,他大惑不解:父亲头曼单于为何会选择在此时对月氏国入侵?派遣人质无非为了和平,但又单方面挑起战争,这是为什么?
  直到他身陷囹圄时,冒顿才幡然省悟,心头一惊:莫非是父亲要借刀杀人,置我于死地?他双手颤抖,脸色苍白,喃喃自语:为什么?这究竟是为什么?
  此刻的冒顿,终于看清了,一直以来的慈父,已成了恶魔的化身。
  就在这一刻,冒顿一阵的狂笑。
  这一刻,他意识到了后来哲学家的一句名言:他人是地狱!
  他冷笑了一声:要置我于死地,哪有这么容易的事?
  
  他不是秦帝国的太子扶苏,对自己的命运坐以待毙。在此岌岌可危之际,惟一可以凭借的,只有他的镇定、智慧与超人的胆略。
  当月氏人还在喋喋不休地争论着是否要处死冒顿时,冒顿却凭着自己的机智,从囚禁地逃了出来,并且偷了一匹快马,向东延长而去。
  月氏人发觉冒顿逃跑了,派出骑兵拼命地追赶。从草原穿越戈壁,这是一场意志的追逐赛。数日的囚禁与长距离的奔逃,使得冒顿饥肠辘辘、口干唇燥,然而他依然骑在马背上,力挽强弓,击退追兵。
  生存本能与报复心理,支撑着冒顿死地求生。
  勇气、耐力、精湛的骑术,穿越了数百里蛮荒之地,冒顿单骑返回匈奴。
 -
作者:醉罢君山 提交日期:2007-10-09 20:04  (虽远必诛-3)
  
  头曼单于对冒顿的归来,几分失望,几分惊喜。
  失望的是他改立太子的计划,就此泡汤了,那位美艳欲滴的阏氏,少不了又要吵闹一番。惊喜的是,冒顿死里逃生所表现出的惊人的胆略,让老单于也不禁暗暗的喝彩。
  对头曼单于,对匈奴民族而言,勇敢是人的第一美德。
  面对死里逃生返回的儿子,头曼单于不免有几分愧疚,作为补偿,他将一支由一万人组成的精锐骑兵交给冒顿,作为冒顿的亲兵。此刻的冒顿,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怨言和不满的情绪,他如荒野中正准备捕杀猎物的狼,耐心等待着时机。
  冒顿对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作一番秘密的调查。他震惊了:父亲仅仅是为了一个女人,而要对自己痛下杀下手。
  面对强有力的父亲,他仍然恭恭敬敬。但,这只是表面,在他内心深处,这位将自己投入虎口的父亲,已成为必杀的恶魔,当然,还有那位被父亲宠爱万分的阏氏。
  如何报复?来挑战匈奴之王?冒顿思忖良久,必须充分利用这支骑兵部队,使之自己忠心不二,只知有冒顿太子,而不知有头曼单于。
  于是他设计了鸣镝,会发出声响的箭。
  
  鸣镝声起,所以的骑兵一起拉弓,箭雨飘向鸣镝的方向。
  久而久之,鸣镝取代了口头的命令。
  冒顿决定用自己心爱的战马,来考验骑兵们服从命令的程度。
  一次,冒顿下了战马,让自己坐骑在远处吃草,众骑士在等候着鸣镝的声音。冒顿的鸣镝对准自己的战马,一声清脆的声音划过草原,大部分的骑士不假思索,射出的箭紧随着鸣镝,一匹剽悍的战马立即倒毙在箭雨之中。而一些人却犹豫了:是不是太子的鸣镝射失手了?那可是太子心爱的战马啊!
  但是冒顿不会给犹豫者第二次的机会,他下令将没有射出箭的骑士全部抓起来,然后从冷冰冰的嘴唇中吐出一个字:“斩!”
  不一会儿,一排被吹下的头颅被陈放在众骑兵面前,所有人心里都不由得打寒颤。
  冒顿重申他的命令:“骑兵们身负重任,所以必须要随时听从命令,果断执行,当动荡局面来临时,惟有果断者可以取胜。即便是让你们射杀我心爱的战马,也不要犹豫,必须果断执行命令,违者的下场,大家都看到了。”
  
  冒顿简直疯了。
  为了考验战士的忠诚,他射杀自己心爱的战马。
  他意犹未足,再把自己的宠妾推上祭台。
  当冒顿带着宠妾到了兵营,这位宠妾以为这是恩宠,却不知自己将成为权力祭台上的牺牲品。冒顿,已经沦落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冷血动物。
  冒顿举起响箭,瞄准了宠妾。
  宠妾正会心地转过头,含情脉脉望着冒顿,但她看到冒顿手中的弓正瞄准着自己,秋水般的眼神,顿时变得惊恐万分。心爱的夫君射出无情的响箭,这个美丽女人,对世界的最后一眼,看到是铺满天空的一片箭雨。
  连惨叫声都来不及叫出,数千支随之而来的利箭刺穿了她的身体,一个美丽之花瞬间香消玉殒,鲜血沾满了密密麻麻的箭头。
  冒顿没有一丝的动心,照例将一些惊恐万分而没有射箭的骑兵斩首示众。
  他没有任何表情地看着万箭穿身的美女,淡淡地说:“把尸体埋了。此事不得泄露,违者,斩。”
  

作者:醉罢君山 回复日期:2007-10-9 23:31:07 
回复 

  (虽远必诛-4)
  
  冒顿把追随他的人,统统变成冷血。
  他要最后一次考验骑兵们的忠诚之心。
  冒顿把头曼单于的坐骑偷了出来。匈奴是一个游牧民族,长年在马背上征战,使得匈奴人视马为宝物,而单于的坐骑,更象征着单于的权力。
  冒顿一支响箭射向单于的坐骑。这次,没有一个骑兵犹豫迟疑,万箭齐发。
  冒顿露出了一丝欣喜。
  恶魔没有感情,但有欣喜。
  时机成熟了!
  
  农历五月。盛夏时节,正是草原上水草丰茂的季节,一片生机勃勃,也是狩猎的好时节。冒顿趁机向头曼单于建议,到辽阔的草原上,猎杀飞禽走兽。生机盎然的季节,也使得头曼单于心情特别的愉快,也正想展示一下自己老当益壮的敏捷身手。
  然而,真正的猎杀者是冒顿,头曼单于正是猎物。
  正当头曼单于手持弓箭,一马当先驰骋在草原上,追逐着飞禽走兽,冒顿及其死心踏地的追随者在后面紧跟。螳螂捕食,黄雀在后,头曼单于做梦也没想到,这个猎场也是他的墓地。
  眼看头曼单于远离了自己的护卫队,冒顿意识到,机会,终于到来了!
  机不可失。冒顿用鸣镝之法训练骑兵,目的只有一个:必须要一发中的,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犹豫与彷徨。这是一盘赌局,以生命为赌注的赌局。
  冒顿冷静地搭上鸣镝,朝向头曼单于的方向射出。背后的骑兵早已在无数次的训练中练就了不假思索的果断,立即有千百支利箭飞向鸣镝的方向,直扑向头曼单于,纵使头曼单于有三头六臂,也绝对躲不过如雨点般密集的箭群,他,连同他的战马,一起仆倒在地,如同一只庞大的刺猬。
  
  冒顿马不停蹄赶回王庭,当众宣布头曼单于的死讯,众大臣惊愕不已,一时难以从这次突发的政变中醒悟过来,面面相觑。稍有流露出不服从的大臣,立即被冒顿下令处死。
  头曼单于所宠幸的阏氏,以及其小王子,被冒顿派来的人乱刀砍死,这正应验中国古人说的“富贵烟云”一语。
  血腥的屠杀很短暂,清除异己势力后的冒顿,名正言顺地坐上的单于的宝座。冒顿以快刀斩乱麻的干净利索,平息了国内的反对力量。然而,此时的匈奴,外患的威胁,仍然在一步步地逼进。
  
  匈奴的东部,是强大的东胡。
  东胡人侍着兵强马壮,得知匈奴内部内讧,也想来坐收渔翁之利,同时给这个新上任的单于一个下马威。东胡派来了使者,向冒顿单于说:“我们想要头曼单于在世时的千里马。”
  冒顿询问群臣,大臣们很生气:“千里马是匈奴的宝贝,怎么可以给东胡?”冒顿说:“东胡是我们的邻邦,国境相连,何必因为一匹马来破坏两国关系?”于是把千里马送给了东胡的使者。
  东胡人乐开心了:原来新上台的冒顿单于,不过是个外强中干的货色罢了。过了不久,东胡又派来一个使者,说想到得到冒顿的一个宠妾(阏氏),大臣们一听,气愤得不得了,但冒顿却淡淡地说:“何必因为一个女人来破坏两国的邦交呢?”于是又把自己的宠妾送给了东胡人。
  
  东胡人认定冒顿不过是个软柿子,好欺负得很哩。当时在匈奴靠近东胡边境上,有一块广阔的荒凉之地,由于缺乏水草,所以没有人居住,东胡人就想趁机把这片土地吞并过来。于是第三次派出使者到了匈奴,向冒顿提出想要得到这片土地。
  冒顿不出声,让大臣议论此事,有些大臣表示对东胡的无理要求很愤怒,也有些大臣认为这片地没有水草,根本没办法在那生存,送给东胡也无不可。
  冒顿听到后者的议论后大怒:“土地乃是国家之根本,怎么可以拱手相让予人!”下令将所有主张割让土地的大臣处死,然后披上戎装,跨上战马,集合军队,发布全国战争总动员令:向东胡发动进攻!
  全国可以战斗的人,全部参加,不随军出征者,斩!行动不积极,落在最后者,斩!
  战争的机器,快速地运转起来了,在极短的时间里,冒顿已经纠集了三十万控弦之士,对于匈奴而言,这是倾国之兵。
 


作者:江湖义士 回复日期:2007-10-10 1:12:39 
回复 

  
 


作者:醉罢君山 回复日期:2007-10-10 9:07:18 
回复 

  (虽远必诛-5)
  
  三十万的骑兵,如同一群恶狼,向东边扑去。而此时的东胡,却沉醉在对匈奴的外交胜利之中,他们完全相信,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得到匈奴的大片土地,就象他们曾不费吹灰之力得到了头曼的千里马与冒顿的阏氏。
  然而,等待他们的,不是使者所带回的捷报,而是匈奴三十万的骑兵。他们所犯下最大的错误,在于他们误把猛虎当作绵羊,猛虎决不软弱,它只是蛰伏,等待时机,只是在麻痹它的对手。冒顿就是这只猛虎。
  当东胡人发现了来势汹汹的匈奴骑兵时,一切都晚了,因为东胡人早已在边境放松了警戒,面对匈奴突然发动的闪电战,还来不及反应,已经成为这群恶狼的盘中餐,除了被杀死,就是被俘虏。
  冒顿的骑兵深入东胡境内,直捣王庭,杀死东胡王,东胡这个曾经强大的国家,几乎在一夜之间,被匈奴毁灭了。冒顿将匈奴的地盘,扩展到了辽阔的东方。
  这是一次巨大的胜利!
  
  然而,冒顿的胃口远不止此。
  冒顿将矛头调转方向,又从东边杀往西边,兵锋直指月氏国。
  月氏国有十万的控弦之士。曾几何时,月氏与匈奴、东胡三强鼎立于北方的荒原,冒顿本人还曾入质月氏,并且险些在月氏国丢了性命。仅凭这点,就可以想象冒顿对月氏是何等的痛恨。
  月氏人惊讶地发现,匈奴忽然变得如此的强大,冒顿所一手训练出来的骑兵,在辽阔的战线上勇不可挡。
  月氏的军队全线溃败。月氏的土地一半沦入匈奴之手,一部分月氏人选择撤退,重新寻找避难之地。
  这是何等辉煌的胜利!所有的北方蛮族,都从匈奴的铁蹄声中感到了震憾与恐慌。
  冒顿并没有对月氏人赶尽杀绝,这绝不是因为他心慈手软,而是在他眼中,月氏已经是不堪一击,只是一只病猫,随时可以收拾。这使得月氏暂时得以苟延残喘。
  在东、西两侧吞下两头大象,冒顿还要什么?
  这头发了疯似的雄狮,还能吞得下食物吗?
  
  匈奴的大军,在东、西线取得了庞大的土地。此刻的匈奴,其土地的广袤,几乎可以与汉帝国相媲美。可是雄心勃勃的冒顿并不想停止扩张的步伐。
  匈奴的大军越过阴山,向南挺进,渡过黄河,势如破竹,吞并了两个盘居在此的蛮族部落:楼烦、白羊,占领了这片被称为“河南地”的战略要地,即现今黄河河套西北部的区域。
  河南地曾是匈奴之痛。
  匈奴的先祖们曾经盘踞在此地,但是在秦始皇三十二年时(公前元216年),秦国大将蒙恬统领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夺取河南地,并在北面防线上修筑长城,以防止匈奴的反扑。
  秦末天下大乱,中原逐鹿,群雄并起。河南地成了一片被遗忘的土地,盘踞在此的蛮族楼烦、白羊趁机瓜分这片土地。冒顿的铁蹄不费吹灰之劲,轻松收拾了楼烦与白羊,收复了匈奴人的故地。
  如今,冒顿的铁骑将蒙恬修建的河套长城抛在身后,将汉匈边境,恢复到了秦帝国蒙恬北伐前的格局。
  北方的匈奴汗国与南方的大汉帝国,各据一方,两虎对峙,即将燃起三百年绵绵的烽火。
  
  (第一章 第一节 完) 


作者:醉罢君山 回复日期:2007-10-10 12:20:53 
回复 

  (虽远必诛-6)
  
  二、谜中之谜:白登山的七天七夜
  
  匈奴兵锋南下,位于汉匈边境的韩国首当其冲。
  韩国是大汉帝国的封国。刘邦分封了七个异姓诸侯王,其中韩王韩信便是其中之一。汉初有两个韩信,一个是功勋卓著的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另一个便是这位韩王,为了以示区别,便叫他韩王信。
  匈奴对韩王信镇守的马邑(山西省朔县)发动进攻。
  匈奴的进攻剽悍如风。韩王信拼命抵挡,一面派人急书汉高帝刘邦,请求支援,一面派出使者面谒匈奴单于冒顿,要求与匈奴和谈。不想刘邦对异姓诸侯提防心很重,早就安插了密探在马邑城内,密探将韩王信数次派人前往匈奴营地的情报秘密送达给刘邦。
  刘邦震怒了!
  对韩王信,刘邦始终有一种不信任。几年前的荥阳之战,刘邦遭到惨败,几乎全军覆没,留守荥阳城的,正是韩王信与汉将周苛。荥阳被西楚霸王击破,周苛宁死不降,结果被项羽下令烹杀,而韩王信,却投降了。后来韩王信又逃出楚营,重新回到汉军的阵列,刘邦为了联合反项羽阵线,仍然礼待有嘉,保留其韩国的属地。
  如今韩王信三番五次向匈奴派出使臣,其居心何在?
  对韩王信而言,前线吃紧,援军远在千里之外,摆出与匈奴和谈的姿态,不过欲求得缓兵之计。苦苦等待,没有等到援兵,却等来了汉高帝的使节。
  使节以皇帝的口吻,斥责韩王信心怀二志,首鼠两端,擅自与匈奴交通。
  韩王信恼羞成怒,心想刘氏的江山,也有老子的一份功劳,老子也是战国时韩国王室的后裔,正宗王族血统,你刘邦只不过一介布衣出身,现在居然连小小的使节,狗仗人势,也敢面斥我堂堂韩王。
  此可忍,孰不可忍!
  第二天,韩王信斩杀汉使,打开马邑的城门,献给冒顿单于,投降匈奴。
  
  汉帝国的北门洞开!防御线被突破了一个缺口。
  冒顿单于的匈奴骑兵进驻马邑,略作休整后,随即大举南下,越过句注山(山西省代县西北),围攻太原,进逼晋阳。
  叛降的韩王信更是甘作急先锋,从晋阳南下,直达铜鞮(山西省沁县)。
  刘邦按捺不住了。虽然这一年,新建的长乐宫刚刚落成,对于酒色成性的刘邦来说,大可把征战的事,托付给他能征善战的武将们,自己可以尽情躲进长乐宫中,尽情享用美酒与美女,而且,他是一个将近六旬的老人了。
  但是刘邦确实有其非凡之处,他喜欢酒色,却可以不沉溺于其中;他喜欢享受,但随时可以重回残酷的战场。李宗吾先生戏言,刘邦是集“厚黑学”之大成,除了厚黑之外,刘邦身上仍然充满着草莽英雄的战斗精神。
  刘邦亲率大军,从首都长安城出发 ,直扑韩王信的兵团所在地:铜鞮。
  韩王信的军队大败!大将王喜被汉军斩杀于阵前。韩王信一路向北狂奔,逃到匈奴的大本营代谷(现山西省大同市东)。不过韩王信逃跑得太快了,以致于手下的残兵败将也追不上他,一时间群龙无首,这时韩王信的部将曼丘臣、王黄等人,在当地找到一个战国时赵国王族的后裔,名叫赵利,就把赵利推为赵王,然后以赵王的名义,总算把韩王信的残兵败将招拢回来。
  这支以韩兵团的残余拼凑起来的赵兵团,紧急向匈奴冒顿单于求援。
  汉军的先锋部队步步紧逼。
  

 

  (虽远必诛-7)
  
  匈奴以左、右贤王率领一万骑兵紧急驰援赵兵团,在广武(山西省代县)至晋阳(山西省太原)一带构筑防御线。
  在北方战场上战无不胜的匈奴骑兵,这次见识到了汉军的实力,远非东胡、月氏、楼烦、白羊这些国家可以相比。整齐划一的阵容、精良的武器、令人胆战心惊的强弩,在战斗中体现出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均让匈奴骑兵大为惊叹。
  汉军抵达晋阳城下。
  大将周勃、夏侯婴、灌婴各率一军,对晋阳展开猛攻,枭勇异常的汉军兵团令匈奴骑兵遭到重创。灌婴阵斩一名匈奴的将领。
  汉军的前锋向前冲击,匈奴骑兵抵挡不住,向北撤退,退到硰石。灌婴指挥燕、赵、齐、梁、楚等封国的车骑部队,对匈奴军队和赵利的残军再度发起强攻,迫使匈奴骑兵再尝败绩,继续向北逃窜。
  汉军穷追猛打。然而,寒冷迟滞了汉军的进攻,时值冬日,一股强大的寒潮,从蒙古高原向南方袭来,一时间天寒地冻,汉军中约有十分之三的士兵手指被冻伤,战斗力大大削弱。
  继续进军呢,还是退兵,以待来年春季继续开战?
  
  此时,一条谍报传到刘邦手中:匈奴大本营设在代谷(山西大同东),由冒顿单于亲自驻守。刘邦展开地图,代谷离汉军前锋不足百里!
  刘邦一阵的欣喜,这可是天赐的良机,只要凭此一战,吞掉匈奴主力,俘虏冒顿单于,便可以一劳永逸解决大汉帝国的北方边患。
  但刘邦毕竟久经沙场,老成持重,决不会轻易发动一次准备不充分的进攻。他心知这次决战对于帝国边疆的重要性,所以极为谨慎,连续派遣十批人潜入到代谷附近,侦察匈奴的军事部署并评估匈奴军队的战斗力。
  
  驻兵在代谷的冒顿单于也获得谍报:汉军将对匈奴大本营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并且已经派出侦察兵前来侦察虚实。
  孙子兵法说:“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在谋兵上,刘邦与冒顿这两位枭雄都同样的谨慎,大战尚未打开,情报战已经展开。
  冒顿决定将计就计,将匈奴的精锐部队隐蔽起来,而将老弱病残者置于军中。
  刘邦派出的十批侦察人员陆续返回,得出了一致的判断:匈奴在代谷的大本营中,没有精锐部队,不堪一击,汉军全力出击,必然可以活捉冒顿单于,迫使匈奴投降。
  刘邦对这个判断充满狐疑。从战国时代开始,匈奴便成为中国北部最强悍的对手,匈奴骑兵的悍强与坚强,给中国各诸侯国留下深刻印象,至秦一统六国,蒙恬北逐匈奴,虽然将匈奴逐出河南地,但并没有给匈奴骑兵予致命打击,只能采用修筑长城这种消极防御,来防止匈奴的入侵。
  刘邦决定派出非常能干的娄敬潜入代谷,作最后一次侦察。
  娄敬又名刘敬,两年前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关西戍卒,却颇有胆略,以卑微的身份求见高帝刘邦,力陈不可定都洛阳,而应定都于关中。他的建议得到刘邦的采纳,并从此得到刘邦的赏识,拜为郎中,赐姓刘氏。
  娄敬深入代谷,经过缜密的观察,他断定匈奴故意隐藏着了精锐部队,而以老弱残兵充斥阵营,其中必有诈,必有天大的阴谋。
  娄敬迅速南返,半途之中,却吃惊地发现,汉军已经倾巢而出动了。
 

 

  (虽远必诛-8)
  
  刘邦怎么突然改变了主意,不待娄敬回报便匆匆出动大军呢?
  刘邦对军情出现了重大的误判!
  刘邦亲征以来,四战四捷。硰石战役后,韩王信的残余部队(赵利、王黄兵团)与匈奴骑兵向北逃窜。刘邦结合十个侦骑所带回的情报判断,断定位于代谷的匈奴大本营的敌军主力,一定是驰援韩王信的残余部队,这样才使得大本营中只剩下老弱伤残。
  是否要等待娄敬回报?
  刘邦突然觉得有些好笑了:自己究竟是谨慎呢?还是胆怯?是不是光阴霜白了鬂发的同时,也销磨了锐气,是不是拥有江山美女后,失去了往日勇往的精神?
  胆怯?刘邦笑了。
  他曾冒着死罪私自放了囚犯而落草为寇;他曾在鸿门宴上面对刀光剑影,生死悬于一线;在荥阳城,他曾陷入重围,九死一生;也曾与西楚霸王隔江对峙,被楚兵箭中胸膛,险些命丧黄泉。每一步他都艰难地挺过来,每一次他都能化险为夷,一步一步走上权力的颠峰,这只是幸运呢?还是天命?他宁可认为是天命。
  史无前例的庞大秦帝国在他手中倒下了。
  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的首级也成为他案头上的赏品。
  区区一个冒顿,岂能敌挡住帝国的雄军。
  刘邦不再迟疑了,他下令兵分两路:主力部队由周勃、樊哙率领,进击硰石以北,寻歼匈奴主力与韩王信的残部;自己则统领夏侯婴与灌婴的部队,即刻北进,直扑匈奴的大本营代谷。
  
  大军越过句注山,从代谷返回的娄敬正好迎上刘邦的军队。
  娄敬紧急晋见刘邦:“陛下速下令停止进军,匈奴有诈!”
  刘邦吃了一惊,问道:“你在代谷发现匈奴的精锐骑兵了吗?”
  娄敬答道:“这倒没有。”
  刘邦仿若吃了一粒定心丸,捋了一下胡子,神情轻松地说:“既没发现,为何说匈奴有诈?”
  娄敬说:“从冒顿弑父继位以来,匈奴灭东胡、破月氏,南下吞并楼烦与白羊,占领河南之地,围马邑,降韩王,军力是何等强大。可是臣近窥其营地,只有老弱残兵,根本不可作战,现在汉匈两国开战,按常理,敌人一定会耀其兵威,壮其声势以鼓舞士气,但实际匈奴军队却十分低调,看不到精锐之师,可见其用意,正是向我军示弱,以诱使我军进行攻击,他们精锐之师,肯定是埋伏在某个地方,准备对我军实施伏击。所以我认为,决不可以冒然出击。”
  娄敬虽是精明过人,可要说行军打仗,却是外行,他在军中呆过,但只是小小的关西戍卒。刘邦心里不高兴:“只是叫你娄敬去打探虚实,既然连你也没有发现匈奴在代谷设有精锐部队,你的任务也算完成了。剩下来的事,犯不着你来指手划脚的啊。”
  所以刘邦淡淡地说:“我知道啦,不过大军已经出发,无故回师,这是会影响士气的,所以一定要继续前进。”
  娄敬很顽固,坚持己见:“陛下,绝对不可以轻师冒进,否则陷入匈奴的重围之中,说不定会全军覆灭呢。”
  刘邦听事勃然大怒,对娄敬咆哮:“你这死贼,你有何本事,只不过靠着一张利嘴,才混得个官职,今天居然敢妖言惑众,扰动军心,你该当何罪?”
  说罢,就让卫兵把娄敬抓了起来,投入广武监狱中,准备凯旋回师后,再做处置。
  

 

  [注解]
  刘邦兵分两路,其具体细节不甚清楚,笔者从《汉书》诸将传中择取相关资料,列于下:
  其一为周勃。《汉书•周勃传》:“以将军从高帝击韩王信于代,降下霍人。以前至武泉,击胡骑,破之武泉北。转攻韩信军铜鞮,破之。还,降太原六城。击韩信胡骑晋阳下,破之,下晋阳。后击韩信军于硰石,破之,追北八十里。还攻楼烦三城,因击胡骑平城下,所将卒当驰道为多。”
  其二为樊哙。《汉书•樊哙传》:“以将军从攻反者韩王信于代。自霍人以往至云中,与绛侯等共定之。”
  其三为夏侯婴。《汉书•夏侯婴传》:“因从击韩信军胡骑晋阳旁,大破之。追北至平城,为胡所围,七日不得通。”
  其四为灌婴。《汉书•灌婴传》:“从击韩王信于代,至马邑,别降楼烦以北六县,斩代左将,破胡骑于武泉北。复从击胡骑晋阳下,所将卒斩胡白题将一人。又受诏并将燕、赵、齐、梁、楚车骑,击破胡骑于硰石。至平城,为胡所困。”
  
  以上资料可见,周勃与樊哙并未能加平城之战,而是分兵追击韩王信旧部及匈奴援军。    (虽远必诛-9)
  
  刘邦大军开进,直捣虎穴。
  部队很快到达了距离代谷很近的平城,在平城附近,有一座山,名为白登山,这座本不为人所知的山,即将因为这里爆发的战役而永载史册。
  白登山是一处制高点,刘邦在此布下重兵,以作为进击匈奴的前哨。
  此时,冒顿接到谍报,刘邦前往白登上进行巡视。
  冒顿大喜过望。一路上汉军没有遇到匈奴军队的抵抗,匈奴人逃遁无踪,一张巨大的罗网,正等待刘邦往里钻,现在,是收网的时候了。
  冒顿立即下令,紧急动员潜伏在附近的匈奴骑兵,所有的军事力量,只指向一个目标:白登山。
  
  十月的北方,天寒地冻,披着裘衣的刘邦饶有兴致地站在白登山上,眺望着远方。
  不远处即是匈奴大本营了,用不了多久,汉军的跌蹄就会踏碎匈奴人的穹庐,蛮横的冒顿单于将跪在他的脚下,臣服于大汉帝国。
  他手抚着白登山的城墙。这里有几重坚不可摧的城墙,这些城墙乃是建于战国时的赵国,那时为了抵御匈奴人南下,赵人在北方修建了长城,白登山的防御工事,即是这个长城防御工事的一部分,此时仍旧相当的完好。
  墙头树上,山峰与原野,都罩上薄薄的霜雪,阳光之下,熠熠发光。大粗人刘邦偶尔也会即景作歌,面对此景,慷慨之志,难以言传,正想要高歌一阙。
  歌声未起,却听得马嘶声四起,由远及近。
  突然间,在白登山的周围,不知从哪冒出来千万匹战马,汇集成为一道壮丽雄伟的洪流,马背上都是身着胡装的匈奴骑兵。转瞬间,白登山被围成铁桶一般,成为漂浮在战马洪流中的孤岛。
  “哎呀,不好,果然中了匈奴人的奸计。”刘邦眼前一发黑,险些晕倒。
  
  匈奴骑兵倾巢而出,号称四十万,这个数字有些可疑,多半只是虚张声势。这个兵力,对困守在白登山的汉军,已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困守白登山的汉军有多少人?史书没有记载,刘邦御驾亲征,总计动用三十二万的军队。刘邦分兵两路,一路是主力部队,由周勃统领,前去追击韩王信的残部了;另一路就是刘邦亲自统率的人马,恐怕人数只有十万人左右。
  以众击寡,冒顿志在必得。
  
  然而,让冒顿大感惊异的,战无不胜的匈奴骑兵对白登山这个弹丸之地发动轮番攻击,却始终无法突破汉军的防线。
  白登山的防御工事,是战国时代赵国遗留下来的,原本就是为了对付擅长以骑兵发起进攻的游牧民族军队,在此坚固城墙之下,匈奴的骑兵的机动优势丧失了。
  汉军虽然在人数上居于劣势,然而这支先锋部队,是汉军中的精锐之师,身经百战,训练有素,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其战斗力之坚强,为冒顿起兵以来所仅见。
  汉军得以坚守,还得益于武器装备上的先进。
  汉军最可怕的武器是劲弩,其性能远远优越于匈奴人的弓箭,射程远,威力大。匈奴人的甲胄多是采用兽皮,简单粗制,防御效果不理想,而汉军的甲胄继承了战国时代的精良工艺,在抗刺穿性能上,要远远强于匈奴。匈奴的盾牌大多采用木制,面对汉军的强弩,这种落后的防御武器并无太大的防御效果。
  汉军陷入重围七天七夜,匈奴人并无法突破汉军的防线。
  

 

  (虽远必诛-10)
  
  周勃和樊哙的主力大部队在哪啊?刘邦心急如焚。
  刘邦想派勇士突出重围,与主力部队取得联系,但白登山被围困得水泄不通,插翅也飞不出去。怎么办?
  刘邦急得直跺脚。
  刘邦望着天空,若有所思:“难道我万里征战,最后竟要困死这座小小的山头吗?”
  他突然想起娄敬的话:“唉,恨我当初不听娄敬的劝告,不然怎么会在此无端自取其辱呢?“
  此时,号称“智囊”的陈平,闯进刘邦的帐内。
  “陛下,如今困于此地,只能试着走一步险棋,或许还有机会可以逃脱。”
  刘邦一听,急忙拉着陈平的手:“有何妙计,快快说来。”
  陈平向坐卧不安的刘邦献上一条“密计”,刘邦听罢连连称善。
  
  入夜时分,一个人影闪过阏氏的帐篷,帐篷里的灯火还未熄灭。
  帐内坐着一位美丽的姑娘,她正是冒顿单于所宠爱的阏氏,身边还有几位服侍着她的侍女。
  “何人在外面?”阏氏听到帐外有动静,喝了一声。
  人影闪进帐篷内,立马就跪下嗑头。
  “你是何人?”阏氏又喝问一声,依然保持着贵夫人镇定。
  “在下是大汉皇帝派来的使臣,冒死前来。向瘀氏娘娘请安,并向娘娘献上微薄之礼。”来人答道,仍然长跪不起,只是双手捧起礼箱,并打开呈献在阏氏面前,金灿灿、亮晶晶,只见盒内尽是珠宝玉器黄金饰物。
  女人皆爱美,即便是贵为国母的阏氏,又怎能例外?匈奴物产贫乏,几时见过汉地的这些贵物?阏氏不由心动,屏退左右。
  来使对阏氏说道:“大汉皇帝被单于围困,很愿意与单于能罢兵修好,还有劳娘娘代为请求。大汉天子愿意将国内最美的女人,献于单于。”说罢来使从怀中取出一帛画卷,将卷轴展开,上面绘着一位美艳欲滴的女子。
  阏氏作为女人的妒忌心便上来了,心中暗想:倘若单于掠得汉地,汉地的女子个个珠光宝气,只怕是要见异思迁、喜新厌旧了。于是便答应了汉使,向冒顿单于请求停战罢兵。
  这就是陈平向刘邦献上的所谓的“密计”。
  
  第二天,守卫在白登山的汉军十分惊讶地发现匈奴的进攻停止了,而且在西南的方向留下了一个缺口,冒顿单于果然打算罢兵。
  汉军立即从这个缺口撤退。出了城门,刘邦长喘了一口气,马上要驾车狂奔逃命。大将夏候婴制止了:“不能逃得太快,否则让匈奴骑兵看到我们方寸已乱,反而会惹祸上身。”陈平下令两边的军队拉起劲弩,箭头向外,警戒匈奴骑兵可能发起的突袭。
  这是一个生死攸关的时刻!
  刘邦感觉置身狼群之中,狼群虎视眈眈,但怎知恶狼不会猛扑过来呢?
  有惊无险!
  当跳出了匈奴人的包围圈之后,刘邦长长喘了一口气,如释重负。
  毕竟是上天眷顾啊,刘邦对“天命”不由得又多信了几分。
 

 

  (虽远必诛-11)
  
  凶狠残忍的冒顿单于怎么会突然网开一面呢?这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
  古代史学家多把功劳归于陈平的“奇谋”,陈平一生有所谓“六大奇谋”,其中之一,就是解围白登之谋。然而陈平所谓的“奇谋”,根本经不起推敲。
  冒顿是怜香惜玉之人吗?不是。是可以被女人所左右的人吗?不是。是爱美人甚于爱江山的人吗?也不是。他视女人为工具,为了弑父夺位,他不惜以爱妾作为活靶子以考验士兵们的忠诚;为了迷惑敌人,他又不惜把另一个宠妾拱手相送以东胡。
  冒顿,就是这样一个人,血腥成性的冷血动物,陈平却企图通过贿赂阏氏来达到劝服冒顿解除对白登城的包围,这,岂不是天方夜谈?
  如果不是陈平“奇谋”的功劳,那又如何来解释冒顿突然作出撤围的决定呢?
  
  史料记载,在匈奴军队围困白登山时,曾与赵兵团的将领王黄取得联系(赵兵团主力即韩王信的残兵败将),约定会师的时间。然而赵兵团却迟迟未至,冒顿单于心生狐疑:是否赵兵团与大汉军队私下有秘密交易?
  这会不会是冒顿单于决定撤围的原因呢?答案是否定的。
  赵兵团只是毫无战斗力可言的韩王信的残兵败将,对于怀有蛇吞象野心的冒顿而言,这支小部队,实在没有任何实力以撼动匈奴军队的优势。赵兵团失约这个小小插曲,岂可以令雄才大略的冒顿单于放弃了一次歼灭汉帝国刘邦皇帝的天赐良机?
  
  其实谜底不难揭晓,只是历来的历史学者,囿于陈平“密计”的神话,所以反而没有看到事实真相。
  请看《资治通鉴》在一句非常重要的话:“(高帝逃离山登后)至平城,汉大军亦到,胡骑遂解去。”刘邦白登山突围后,汉军的主力兵团(周勃的兵团)也已经到达了平城。
  再看《汉书》“周勃传”记:“(周勃)后击韩信军于硰石,破之,追北八十里。还攻楼烦三城,因击胡骑平城下。”
  这则资料清楚地写了周勃所统率的主力兵团在硰石战役之后,向北继续追求八十里,然后又攻破楼烦三城,最后到达平城。而且〈周勃传〉中明显提到,汉军到达平城时,已经跟匈奴骑兵交锋了。
  
  真相昭然若揭!匈奴撤围,根本不是陈平所谓的“密计”,更非赵兵团的失约,而是冒顿已经得到情报,汉军主力大部队已经到达平城,而白登山,就是在平城的地界内!
  汉军主力的前锋已经与匈奴骑兵交火了。
  这意味着汉军主力部队,马上可以对匈奴军队发动进攻!
  而此时,匈奴骑兵面对白登山的坚固的防御工事,猛攻七昼夜,依然无法突破守军的防线。一旦汉军主力投入战斗,匈奴军队将遭遇内外夹击,后果不堪设想!
  匈奴已经是动用倾国之兵,再无战略预备队可以投入,一旦被强大的汉军反包围,匈奴不仅将赌上军队的命运,还要赌上民族与国家的命运。
  这种严重的后果,冒顿即便是战争赌徒,也不敢轻易以整个民族的命运来进行一场旷世豪赌。
  
  这里非常有必要提及的是,有些历史书籍,写到刘邦的白登之围时,错误地认为汉军的三十二万大军被四十万的匈奴骑兵所围困。这是天大的误解!
  被围的汉军,只是其中一部,虽然没有具体的人数记录,但绝不会超过十万人。
  冒顿非常的明智。虽然匈奴的战略欺骗获得了成功,把贪功急进的刘邦先锋部队围困在白登山,使这位大汉天子惊惶失措了七天七夜,但冒顿心中却是明白,匈奴根本没有战斗中占到一点便宜,久攻不克的白登要塞,反而有可能使汉军主力在外围对匈奴军队实施反包围,迫使匈奴进行决战,这对匈奴绝对是不祥之兆。
  以退为进!冒顿这一招,下得太漂亮。
  当冒顿下令撤围一角时,他取了一场心理战的决定性胜利。
  刘邦落荒而逃。
  因为落荒而逃,所以成了失败者。
  虽然汉军在战场上的表现不逊色于匈奴的军队,但最后的落荒而逃,便背负上失败的心理。
  白登之围,成为大汉帝国长久挥之不去的一块心病,畏惧匈奴的情绪从皇帝漫延到了普通的士兵,直到数十年后,卫青与霍去病对匈奴反击取得了空前的胜利,汉帝国才恢复军事大国的心理优势。
   以上第一章 第二节 完。  

 

  (虽远必诛-12)
  
  三、和亲之议:无奈的女色外交
  
  刘邦从白登山逃命回来后,想到了还被关押在牢狱中的娄敬。
  哎,当初要是听了娄敬的劝告,就不会中了匈奴人的埋伏,就不会有白登山的惊魂七日了。
  刘邦赶忙把娄敬释放了,对娄敬致揖谢道:“当初不听先生的话,以致于被困平城,还让您坐了几天牢,委屈先生了。”封娄敬二千户家,并擢升为“建信侯”。
  娄敬因祸得福,并且得到刘邦的信任,在皇帝眼里,他是个有智谋、有主见的人。
  
  白登山战役后,冒顿继续对汉帝国发动进攻。
  匈奴军队侵入代国,代王刘喜是刘邦的哥哥,这个阿哥没有什么本事,只是因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居然也混了个封王,匈奴军队杀过来,刘阿哥一看傻了眼,不知所措,索性落荒而逃。
  刘邦非常生气,把阿哥的封王撤了。
  匈奴的气势嚣张,对汉帝国边境不断地骚扰,刘邦心烦意乱。
  在帝国内部,异姓王一个接一个地造反,欲攘外必先安内啊。
  怎么办?
  突然间他眼前一亮,想到一个人:娄敬。
  娄敬不是足智多谋吗?说不定会有好主意。
  
  娄敬面对汉高帝刘邦侃侃而谈:“第一,不能用武力解决匈奴问题。现在汉帝国初创,天下刚刚安定,百废待兴,无论是百姓还是士兵,经历多年的战火,早已是精疲力竭了,现在要休生养息,不可轻启战火。第二,不能用仁义感化。匈奴是化外之人,冒顿杀父妻母(匈奴风俗,父死,子续娶庶母),这种野兽行径,不是靠仁义可以感化的。现在只剩下一种方法,只是怕陛下不同意哩。”
  刘邦一听急了:“你且说来听听。”
  娄敬不慌不忙地答道:“如果陛下把长公主鲁元公主嫁给冒顿,再送上丰盛的嫁妆,以大汉帝国长公主的身份,冒顿势必会将其立为皇后,那么以后生下的儿子,也势必就成为匈奴国的太子。这样冒顿就成了陛下的女婿,以后的太子,也就是陛下的外孙了。试想想外孙又岂能跟外祖父作对呢?这样一来,可以不胜而令匈奴臣服。”
  刘邦听了之后大喜,连称:“好计谋啊,好计谋!”
  娄敬又补充说:“不过和亲使命重大,如果要嫁,一定要嫁长公主,不可以随随便便找一个皇族女子或者皇宫中的美女冒充,要不然被匈奴单于发现的话,就不能够名正言顺地成为皇后,这样一来,和亲的使命就没法完成了。”
  刘邦点点头,又沉思了一会说:“这事我得跟吕后商计一下。”
  
  吕后气得肺快炸开了,面色铁青。
  她心里早把娄敬骂得个狗血喷头了:娄敬啊,你这个小人,只靠张利嘴博得功名,又是加官,又是封侯,这样你还不满足,还想离间刘家的父女之情,居然想把皇室尊贵无比的长公主下嫁到荒无人烟的匈奴,作野蛮人的妻室。天下人都知道,鲁元公主可是有未婚夫了啊,未婚夫就是赵王张敖,你娄敬是装疯呢?还是卖傻?居心何在?我……恨不得把你碎尸万段,以解心头之恨!
  

 (虽远必诛-13)
  
  骂完了娄敬,又骂刘邦:死贼,娄敬是外人,可是你刘郎呢?你可是鲁元公主的父亲啊,居然也听从外人胡说八道什么和亲之议,要把女儿嫁到蛮荒之地,你怎么就不心疼,你的心就不是肉长的吗?你可是至高无上的大汉帝国的皇帝啊,皇帝的女儿,没有享受荣华富贵,却要做你政治的工具和牺牲品。苦命的女儿啊……
  想着想着,吕后泪水涟涟。几日没有进食了,身体削瘦了一圈,肝肠寸断。
  恁是刘邦铁石心肠,也抵不住吕后日夜哭泣与哀求。
  刘邦长叹了一口气:“我这样做,也是为大汉江山的千秋基业着想啊。罢罢罢,鲁元公主和亲匈奴一事,不再提了。我另选其他女子出塞就是了。”
  吕后这一听,停止了抽泣,赶忙问道:“陛下此言可当真?”
  “君主无戏言!”刘邦将皇袍的袖子往后一甩,挺胸北望,一派君临天下的架式。
  
  最后物色的和亲人选,既非皇族女子,也不是宫中美女,而是一名民间女子,可能是由于出身卑贱,史不载其名。当然,对外还是宣称她是长公主鲁元公主,经过一番的包装,就把冒牌公主用盛大的车队送往匈奴。
  护送和亲车队的,正是向刘邦提出该政策的娄敬。娄敬心中嘀咕:早说过,要和亲一定要长公主才会达到效果,可是皇室居然吝啬到派出一名民间女子,不用说,这迟早是会露出马脚的,这也意味着和亲政策的失败。
  这位冒牌的鲁元公主去了匈奴后,就没有下文了,既不晓得她在寒冷的草原上,如何服侍冒顿单于,也不晓得她最后的归宿怎样,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她没有被册立为冒顿的皇后,她的儿子也没有被册立为匈奴太子。这意味着娄敬设想的以姻亲关系来羁縻匈奴的设想,从一开始就不切实际。
  冒牌的鲁元公主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和亲时代。
  这是无奈的女色外交。
  这是刘邦在内忧外患之下无奈的选择。
  代价换来和平。从和亲这一年始,匈奴侵入汉地的次数大大减少了,汉匈两国的边境基本上恢复了旧日的平静。
  
  公元前一九五年,一代雄才汉高帝刘邦去世。
  刘邦去世前,曾衣锦还乡,在父老乡亲面前,刘邦慨然击节作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隐隐透露出对帝国边疆的忧患之心。
  铁娘子吕后成为帝国实际的控制者。
  
  当鲁元公主被刘邦指定作为和亲使者嫁到匈奴时,作为母亲的吕后终日痛哭流泣,泪水涟涟,但这丝毫不意味这个女人是软弱无力的。
  吕后是个足智多谋的女人,与后世的武则天、慈禧一样,对权力充满渴望,意志坚强,有着高超的统御群臣的本领,象韩信、彭越这些一代名将,都是直接死于吕后之手;另一方面,她阴鸷毒辣,手段令人发指,当吕后大权独揽之后,马上置情敌戚夫人于死地,先是将她髡钳为奴、勒令舂米,在心理是折磨一番后,采取更残酷的手段,将这位刘邦生前最宠爱的美女,砍断手足,挖出眼珠,熏聋两耳,药哑喉咙,扔进厕所中,称之为“人彘”,直至她哀号而死,凄惨之声,久久萦回在大汉帝国的深宫。
  然而,这位铁腕女人,居然被匈奴冒顿单于戏弄了一番。
  

  (虽远必诛-14)
  
  公元前一九二年的春天,匈奴的使者带着一封特殊的信来到大汉的皇宫。
  使者递上信件。吕后吩咐左右接过信件:“念。”
  一名侍臣展开信件,信不长,侍臣一眼扫过,顿时头上大汗直流,口中嗫嗫,半晌没读出声,手指禁不住的发抖。
  吕后觉察到异常,厉声喝道:“为何不念?”
  侍臣“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直嗑头:“微臣不敢念。”
  吕后心中一惊,料想这封信件必有不同寻常之处,否则一个区区侍从怎么会违抗圣命?便指着侍臣道:“将信呈上来。”
  侍臣用发接抖的手呈上信件,脚底不稳,差点摔倒在地。
  吕后展信一看,脸色一下子青了下去,只见信中写道:
  “我是孤独寂寞的君王,出生在湿地草泽之地,成长于广阔原野、牛马成群之乡,多次到达中国的边境,希望能够到中国游览。陛下现在孤身一人,寂寞独居,我们两人,身为一国之主,彼此都不快乐,没有什么可以自娱自乐的,不如你就嫁给我,正好可以互补,不知意下如何呢?”
  吕后看后,羞怒交加,气血倒腾,堂堂大汉帝国的国母,居然受此淫亵与戏弄,一怒之下,将来信撕个粉碎,掷在地上,然后缓缓地说:“速召文武百官进殿。”
  
  吕后无端受辱,还在气头上,恨恨地说:“匈奴来书,欺我太甚,我拟斩杀来使,发兵讨伐匈奴,不知众意如何?”
  话音刚落,一位大将站了出来:“臣愿意带领十万人马,横扫匈奴,杀他片甲不留。”
  众人一看,原来是吕后的妹夫,大汉帝国的开国元勋之一樊哙,此人的地位非同一般,所以众人便纷纷应声,说樊将军是北扫匈奴的最佳人选,此番出征一定会大胜而归等等,正当马屁声四起时,只听有人大声喝到:“樊哙当斩!”
  众人吃了一惊,樊哙满脸怒容,吕后也大感意外。
  只见一人大步流星走到吕后跟前,气宇轩昂,正是中郎将季布。季布可不是寻常之人,他是当时一位偶像级的人物。汉代社会仍然延续着先秦的武士传统,对江湖义气十分的推崇,而季布正是以江湖义气而闻名天下的豪杰。时人言:“得黄金百金,不如得季布一诺。”季布以一言九鼎而闻名,所以当他喝到“樊哙当斩”时,众人一片肃静。
  季布向吕后行礼后,不慌不忙地说道:“樊哙大言不惭,罪当斩首。当年高皇帝以三十二万的大军,北征匈奴,尚且受困平城,七天七夜,樊咐身为上将军,不能解围。现在樊哙居然大言不惭,将兵十万欲横扫匈奴,这岂不是欺君之罪。如今,多年战争的创伤尚未平复,樊哙又吹牛来谄谀主上,难道是想动摇天下的根本的?”
  季布语惊四座。满朝文武大臣听后,心里都想:“你季布胆子也忒大了,樊哙是吕后的妹夫,你却一点情面也不留,这不是自找麻烦吗?”
  吕后怒气冲冲地宣布退朝。
  
  过了几日,吕后的怒气渐渐消退,也觉得季布的话虽然说得狠了些,但也不是没有道理。这时,樊哙也意识到自己吹牛吹过头了,自己虽然是屠狗英雄(樊哙原来职业是屠狗),有攻城野战之功,但对于兵略却不是擅长,而大汉帝国的名将,如韩信、英布、彭越等人,又纷纷被诛杀,而今,高皇帝刘邦也去世了,就凭自己一个屠狗英雄,能够扫平匈奴吗?
  樊哙为自己的夸夸其谈向吕后负荆请罪。
  吕后毕竟是女流之辈,现在连最信任的大将樊哙都认为讨伐匈奴不可行了,自己心里更没底了。
  怎么办?忍一时风平浪静,只有忍了。
  
  吕后差人回复冒顿单于一封信,这封信,极尽谦卑,大失国体,尽失大汉帝国的尊严,这封信是这样的:
  “单于还记得老身,赐我书信,令我诚惶诚恐,可现在我已经年迈气衰,头发跟牙齿都开始掉了,走起路来也摇摇晃晃的。我想单于一定是误听了别人的话,要跟我这样的老太婆结秦晋之好,单于您这不是在污辱自己吗?老身反省一番,自以为没有做过什么对不起单于的事,您还是放我一马吧。我私底下送给您两辆马车,还有八匹好马,还望笑纳了。”
  这封回信,极尽谦卑,媚态百出,自取其辱,威严扫地。
  不单这样,吕后又祭出了“和亲”的法宝,还挑选了一位年轻美丽的汉族女子,准备嫁给冒顿,以防行为古怪却为实力超强的匈奴单于心血来潮又来戏弄自己这个老太婆。对于吕后送出的厚礼,冒顿单于当然是笑纳了。
  吕后有手腕,有权力的欲望,却无雄才大略,这次被匈奴冒顿单于大大戏弄了一番,还一副奴颜婢膝的样子,成为大汉帝国史上的耻中之耻。
  
  (第一章 完)    


作者:醉罢君山 回复日期:2007-10-16 19:17:07 
回复 

  (虽远必诛-15)
  
  第二章 绥靖政策
  
  一、汉文帝下错了一步棋
  
  从刘邦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以来,到吕后一朝,汉帝国与匈奴汗国基本上处于和平状态。历经战争苦难的人民,终于看到了一丝幸福生活的曙光。
  但是勇悍成性的匈奴人,似乎惟有战争,才可以激起他们的武士精神。
  吕后去世后,刘恒接任了大汉帝国的皇帝,他就是汉代最伟大的君王之一:汉文帝。
  剽悍的匈奴人,对于中国的美女与丰厚的赠品,并没有感恩戴德,娄敬不是早说过吗:“匈奴是化外之人,不足以言仁义道德。”
  刘恒继任皇帝,匈奴人不但没有上表道贺,反而磨刀霍霍。文帝三年(公元前一七七年),匈奴人对汉帝国发动了一次试探式的进攻,看看这位新上任的皇帝,究竟是烫手的山竽呢?或者只是个软柿子呢?
  匈奴军队在右贤王的率领下,从河南地(河套以南)向汉帝国属地上郡发动进攻,匈奴骑兵所到之处,杀戮掳掠。平静了多年的边境,硝烟再起。
  
  消息传到首都。刘恒震怒:汉帝国的土地,绝不可任由异族的铁蹄所践踏。
  曾经追随高帝刘邦讨伐匈奴的名将中,现在还剩下周勃与灌婴两人,此时周勃已经被刘恒免职,而灌婴则升任帝国的宰相。
  灌婴自然成为讨伐军总司令的最佳人选了。
  灌婴是汉帝国的开国功臣之一,年轻时是卖丝缯的商人,后来追随刘邦南征北战,颇有战功。灌婴曾与匈奴军队交过手,汉高帝刘邦当年北征匈奴时,灌婴就是先锋部队的将领,在武泉、晋阳等地,三次击败匈奴的骑兵,并斩杀一名匈奴的将领。可以说,灌婴是现役汉军中,对匈奴作战最有经验的将领。
  一支庞大的步、骑兵部队迅速集结,共八万五千人,由灌婴担任总指挥,浩浩荡荡,开赴边关,准备与匈奴骑兵血战一番。
  但是狡滑的匈奴骑兵无意于汉军决战。
  匈奴是个游牧的民族,居无定所,而汉族则是农耕民族,这就使得匈奴人可以来无影、去无踪,采取奇袭,让汉帝国边境居无宁日,以此来消耗汉军的实力与斗志。
  匈奴右贤王得到消息,汉军八万多的人马开赴前线,他哈哈笑道:“汉军企图与我决战,我偏不打,咱们躲得远远的。集结一支庞大的军队,可不是容易的事,师出无功,徒然耗费物资,不必开战,拖垮汉军便是。”
  匈奴人一溜烟逃走了。
  曾经在平城白登山被匈奴人围困了七天的灌婴把八万大军开到前线,又找不到匈奴人的影子,心中很是愤恨,就象一个大力士握紧拳头,却找不到打击的目标。
  
  刘恒面对匈奴入侵时断然回击的态度,使冒顿单于意识到,对大汉的领土,只可骚扰,不可觊觎。
  但是冒顿单于准备玩一次心理上的进攻。
  冒顿不仅枭勇,而且是心理战的高手。在白登山下,他使用过心理战术,使得刘邦自以为吃了一次大败战;在吕后专政时,他又再次使用心理战术,以书信的方式,对吕后进行了一番污辱戏弄,使得吕后最后不得不摇尾乞怜。
  这次,他仍然以书信作为心理战的武器。
  一封来自大漠匈奴王庭的信到达了皇帝刘恒手中。
  

 

  (虽远必诛-16)
  
  刘恒展卷一读,只见信中写道:
  “前些时,皇帝提及和亲一事,两国皆大欢喜。可是汉帝国边疆的守吏侵侮我右贤王,右贤王没有向我请命,就听从手下人的计谋,与汉帝国的守吏相对抗。这样一来,便撕毁了两国君王的盟约,破坏了两国兄弟般的情谊,所以我便处罚了右贤王,命令他西向攻击月氏王国。
  赖上天福佑,兵强马壮,得以夷灭月氏王国,月氏人非死即降,完全平定。楼兰、乌孙等二十六个国家,望风臣服于匈奴,草原上引弓控弦的骑士们,现在都成为一家人。北方全部平定,至于南方的中国,我们愿意收起武器,休养士卒马匹。至于汉匈边境冲突这一不愉快的事,就此了结,恢复两国往日的盟约,使边疆百姓得以安定。皇帝阁下如果不想匈奴人接近贵帝国的边界要塞,就请下诏书,让边界的守吏与百姓远离。”
  
  这分明炫耀兵威!
  这分明是恐吓与威胁!
  匈奴人在北方辽阔的草原、戈壁、沙漠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冒顿利用与汉帝国和亲休战的几十年时间,全力向西扩张,势力直抵西域与中亚,兵锋所至,无不望风投降。
  大汉帝国是在战火中浴血诞生的,岂可令匈奴人气焰嚣张!
  外柔内刚的刘恒,以不卑不亢、义正辞严的语气,给冒顿回复一信:
  “单于准备不提前事,重修两国盟约,我十分欣慰。和平相处,这乃是古代圣人的志向。汉匈两国约为兄弟,所以赠送给单于的礼物甚为丰厚。违背盟约、破坏兄弟情谊,总是贵国率先挑起的,右贤王侵我边境的事,我也不再追究,单于也不必深责了。如果单于愿意履行来信的承诺,公开昭示百官,让他们不可再违背盟约,要言而有信。”
  言简意赅,大义凛然。比起吕后摇尾乞怜、媚态百出的回信,真是天壤之别。
  
  冒顿单于收到刘恒的回信时,已经是身染重病。冒顿,这位匈奴历史上最杰出的枭雄,创造了无数奇迹的奇才,最终也在死神面前败下阵来,经过一番苟延残喘,这个曾经横扫北亚和中亚、令对手胆战心惊的巨星陨落在草原上。
  冒顿的儿子稽粥继任匈奴单于,号为“老上单于”。
  与匈奴人趁火打劫不同,老上单于上台后,大汉政府便准备新的和亲计划。
  刘恒,为了信守盟约,延续和亲的传统,便挑选了一位王族女子,准备嫁给老上单于,作为阏氏(单于的妻妾),这是第三位出嫁匈奴的和亲代表。
  刘恒还为和亲使团选择了一名随行官。选谁去呢?当时宫内有一名宦官,叫中行说,这个人很聪明,能说善辨,非常的机智,而且中行说出生在燕国,燕国靠近匈奴,所以对匈奴的风俗人情比较了解。刘恒认为中行说护送和亲队伍去匈奴挺合适的,就差人通知中行说,要他做好准备,随时启程。
  没想到中行说对这项使命一点也不兴趣,一口拒绝了。他在皇宫中,因为能说会道,善于巴结后宫的贵妃们,左右逢源,也算有点权势。现在突然一纸命令,要他离开富丽堂皇的后宫,去到寒冷荒凉的匈奴,他心里很是不乐意。
  刘恒大怒:你不过是小小宦官,居然也胆敢讨价还价,你不去,偏让你去。
  触犯天威,中行说没得选择了。他恨恨地诅咒说:“非让我去不可,我一定会报复,把汉室搅得不得安宁。”
 

 

  (虽远必诛-17)
  
  刘恒本来欲通过和亲政策来羁縻匈奴,来维系两国的和平共处。
  然而这回刘恒棋错一招,下错了一个子,这个子就是中行说。
  心怀不满的中行说跟随和亲车队抵达匈奴后,立即向匈奴投降,成为一名大汉奸。
  作为和亲随行官,中行说的使命是促使汉匈两国和平相处。但是中行说因为一己之私,全把什么国家责任、什么民族大义,全抛到九霄云外,一心钻营如何来报复汉文帝,把汉、匈两国的关系搅得一团糟。
  中行说本是一名宦官,溜须拍马是他的本事,况且他口才极好,善于奉承阿谀,所以居然深得老上单于的宠幸。这个贱骨头,从此不再以汉族人自居,而是以匈奴人自居了。
  从此,中行说不遗余力地攻击汉帝国的方方面面。
  汉帝国苦心积虑的和亲政策,几乎毁于中行说一人之手。
  
  当时汉帝国的丝绸在匈奴很是受欢迎,匈奴许多贵族都以穿着中国丝绸为荣,同时,中国的美味食品,也很受匈奴人欢迎。
  中行说不高兴,跳了出来说:“匈奴的人口,比不上中国的一个大郡,但是却可以无敌于天下,就是因为穿着饮食上,从来不必仰赖中国。现在匈奴上上下下都喜爱中国的衣物食品,以为至宝,这样恐怕中国只需输入一二成的物品,匈奴怕是要全国上下归降汉室了。”
  中行说发表完歪论,又怕众人不相信,就故意穿着丝绸在荆棘丛中奔跑,结果衣服被割得破烂不堪。他把这件破丝绸展示给众人:汉地的丝绸,根本不实用。他又穿上匈奴的毡裘,到荆棘丛中又跑了一圈,气喘吁吁下来,毡裘完好无损,于是便说:匈奴的的衣服很结实耐用,何必要舍长取短呢?
  老上单于觉得中行说所言,有些歪理,所以就不再稀罕汉帝国的丝绸、美食。
  中行说以前在汉宫时,粗通文书算术,到了匈奴以后,发现匈奴的文化着实落后,全国有多少人口,有多少牛羊马匹,谁也搞不清楚,所以中行说就把自己学到的粗浅的文书算术知识,教给匈奴人,如何建立人口簿册,如何登记牛羊数目,分别条目记事。这在汉帝国只不过是粗浅的学识,但是老上单于却以为中行说是个博学多才的人,非常的器重。
  中行说还不知足,尽出馊主意,力图破坏汉匈两国的友好关系。在以往两国的文书中,汉帝国致匈奴的文书是有一定的规格的,书简长一尺一寸,文书的固定格式是“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但是匈奴致汉帝国的文书却没有固定的规格。
  中行说对老上单于说:“这不行,匈奴的文书,要比汉帝国更要有气派才行。”于是就搞了个花样,匈奴书简长一尺二寸,比汉帝国的书简长了一寸,书简上的封印也比汉帝国的封印要大,更夸张的是,中行说设计了一个固定格式,写着“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俨然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这令汉帝国的君臣看了很不舒服,非常不满。中行说无所不用其极,来挑拔汉匈两国的关系。
 

 

  (虽远必诛-18)
  
  过了一段时间,汉帝国派遣使者访问匈奴汗国。
  中行说此时早就忘了自己曾是汉帝国随行官的身份,早就把自己当作纯种的匈奴人了。汉使对匈奴的野蛮风俗有几分鄙视,中行说心中很是愤愤,便找汉使来说理。
  汉使说:“中国有尊老的传统,让上了年级的老人家吃丰盛的美食。可是在匈奴,年老力衰的人,只能吃粗茶淡饭,而年轻人却是大吃大喝的,不孝敬长者,真是不足以谈孝悌之义啊。”
  中行说嚷嚷道:“我们匈奴人以战斗立功为荣,年老力衰的人不能参加战斗,让他们吃丰盛的食物,也是白吃。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要在沙场上杀敌立功,当然要吃得好,这样才有力气保家卫国,怎么可能说是不尊敬老年人呢?”
  汉使一听,心里暗骂:“奶奶的,这小子居然把自己当匈奴人,一副汉奸的嘴脸。”于是又发难:“匈奴父子同睡在一室,父亲死后,儿子就娶庶母,兄长死后,弟弟就娶嫂子。这简直是违背天理,乱伦之极。”
  中行说不以为然地说:“子妻庶母,弟妻兄嫂,正是为了防止宗族灭绝,还可以防止父子相残,兄弟相斗哩。”然后又不遗余力地攻击中国的伦理:“中国人满口伦理道德,却使亲族日疏,互相残杀,这个现象还少见吗?阁下久居中国,当知我所言不虚。”
  汉使听完一怔,半晌答不出个话。中国情形,远的不提,单说秦、汉立朝以来,亲族相残的事,俯拾皆是,中行说所言,并非空穴来风。但这位汉使对匈奴风俗仍然嗤之以鼻,便继续说道:“我中国朝廷,上下均熟知礼义,尊卑有序,进退有度,各种礼仪制度相当的完备。反观匈奴,没有礼仪观念,在朝廷上乱哄哄的一片,没有尊卑进退的秩序,君不君臣不臣的,真是不足以谈礼义。”
  中行说冷笑说:“匈奴人做事不同于中国人,没有什么礼仪上的约束,所以容易做;臣君之间关系虽然简单明了但却持久,不象中国那么多的繁文缛节,徒然耗费精力,无所益处。”
  汉使当然不服,两人争来斗去的,辩来辩去,也没辩出个名堂。中行说索性狗急跳墙,用威胁的口气,对汉使厉声说:“阁下不必多说了!不必喋喋不休什么狗屁仁义,我大匈奴国只是看在汉帝国还送来的衣物美酒,还算称意,这才放你们一马。要是礼物丰盛、质量上乘还好说,如若不然,秋高马肥时节,便派出铁骑,蹂躏汉地疆土,践踏农田稼穑,到时休怪我不讲情面呢!”
  说罢,中行说拂袖而去。
  奴才仗着主子,狐假虎威。这就是大汉奸中行说的丑陋嘴脸。
  

 

  (虽远必诛-19)
  
  中行说不仅竭尽所能破坏汉匈两国的关系,而且还极力怂恿老上单于不断在汉匈边境上挑起争端。
  刘恒有些后悔。当初执意让中行说充当和亲随行官前往匈奴,不想这个阉人居然惹出这么多的是非,真是搬了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了。
  刘恒委曲求全的外交政策,在国内引起强烈的反弹,招致了一些大臣的强烈批评,最激烈的责难,来自最有才华的年轻政论家贾谊。
  汉文帝前元六年(公元前一七四年),时任梁国太傅的贾谊向刘恒上书,对刘恒的政府提出九项批评,其中可痛哭者一,可流涕者二,可长太息者六。这则奏章就是著名的《治安策》。
  其中可流涕者二,就是对刘恒在对待匈奴态度上委曲求全的责难,贾谊写道:
  “天下的格局呈倒悬之势。天子,乃是天下之首;蛮夷,乃是天下之足。匈奴人欺我太甚,前有嫚书之辱,后来纵兵侵掠,罪大恶极,对大汉帝国极为轻视不敬。可是我大汉帝国每年还要耗费大量的金银财宝、绫罗绸缎,事奉匈奴。首足倒悬到这种地步,令人大惑不解,难道还能说国家有智勇之人吗?这岂不让人潸然涕下吗?
  守疆卫土的大汉精兵,不去征伐凶猛的敌人,却用利兵强弓去狩猎野猪;不去剿捕反贼盗寇,却在田间捕捉野兔。只想着一时的好玩,却不想着国家所深藏的大患。大汉帝国对匈奴的恩德远被千里之外,可是帝国的威严与法令却得不到申张,这岂不是让人潸然涕下吗?”
  
  刘恒有自己的想法。
  刘恒是一位开明的皇帝,也是一个有着浓厚人性化色彩的君主,在他治下,“民生”是排在第一位,他下诏令,优待孤寡老人,减免百姓赋税,废除“诽谤罪”与“妖言罪”,废除连坐制度,废除肉刑等等。大帝汉国的强盛,始于刘恒,国家的财富迅速积累,休生养息的政策,使得国家从战争的创痍中得以恢复。
  他小心翼翼地避免与匈奴的开战,但他决不是一个软弱的人。
  对于战争,刘恒总是慎之又慎。
  在刘恒即位后,帝国马上发生了一件棘手的事情。南部的藩国南越国的首领赵佗自立为皇帝,自称“南越武皇帝”,与大汉帝国分庭抗礼。一时间,南越与汉帝国剑拔弩张,眼看一场大战随时会爆发。刘恒给赵佗写了一封亲笔信,力劝赵佗放弃皇帝称号,其中有一段文字:
  “一旦战事兴起,必定会使大量的士兵惨遭屠戮,大批的将吏也将要血洒疆场,许多将士的妻子将成为寡妇,许多幼小的儿童将成为孤儿,许多年迈的父母将无所依靠。战争所得到的,远远不及战争所破坏的,所以我不忍心做这种事情。”
  这是刘恒的肺腑之言。
  然而,战争的阴云挥之不去。匈奴人在汉奸中行说不断的挑拔离间之下,不断地向汉边境挑起冲突。树欲静而风不止,刘恒又将作何种选择呢?
       (虽远必诛-20)
  
  二、烽火狼烟
  
  和亲政策没有能够羁縻住匈奴扩张的野心。
  老上单于比他的父亲冒顿单于更加狂妄,完全不把汉帝国放在眼中。
  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一六六年),老上单于单方面撕毁与汉帝国的和平盟约,亲自率领十四万骑兵南下。
  这是一次对汉帝国闪电式的奇袭,在战略进攻方向上的选择相当的高明。
  老上单于上台之后,汉匈边境就冲突不断,汉军在守卫上相当的被动,只是采取要塞式的点式防守,而匈奴骑兵神出鬼没,机动性极强,更重要的是,匈奴骑兵并不是为了攻城掠地,只是漫无目的的劫掠式的骚扰。当汉军人数少时,就发动进攻,攻下一地就将百姓或杀或虏,将牲畜物品抢掠一空。匈奴人这种没有明确军事目标的恐怖主义式的袭击,让汉帝国的边塞军民非常的头疼。
  匈奴人在几年的时间里,在漫长的边境线上屡屡挑衅,迫使汉帝国不得不分兵设防在漫长的边境线上。匈奴骑兵一流的机动性,又使得汉军很难判断其主攻方向。
  老上单于此番南下,选择了朝那(甘肃平凉县西北)、肖关(甘肃固原县)两地作为突破点,这里是汉帝国的首都长安距边境的最短距离。这个突击位置虽然距离汉帝国心脏最近,匈奴的十四万骑兵却必须要穿越茫茫的毛乌素沙漠,这对匈奴军队也是巨大的考验。
  这是一次出其不意的袭击!
  
  匈奴大军兵临城下,大汉边境烽火燃起。
  边境要塞朝那、肖关失守!
  北地郡都尉孙卬战死!大批百姓及牛羊牲畜被匈奴骑兵所掳掠!
  彭阳(甘肃省宁县)陷落!
  秦始皇二十七年所建的帝王行宫——回中宫(陕西省凤翔县南)被烧毁!
  匈奴骑兵的前锋已经直抵甘泉(陕西省淳化县),距离帝国的首都,只有八十里!
  长安近在咫尺!
  
  帝国的首都震动!
  每隔一定时辰,总有人来报告前线的战局,刘恒虽然内心忡忡,但外表仍然非常的平静。
  此时宦官来报话:“中尉周舍、郎中令张武在廷下等待陛下召见。”
  刘恒急忙传令:“速宣上殿。”
  周舍、张武两人上殿禀报:“我等已经紧急调集了一千辆战车,步兵与骑兵共计十万人,在长安城外修筑纵深防御阵地,以防匈奴骑兵突袭长安城。”
  刘恒赞许地点点头,说:“有劳两位将军了。我已经下了命令,任命卢卿、魏遫、周灶三人分别担任上郡将军、北地将军和陇西将军,在这三个郡驻扎重兵,以牵制匈奴的骑兵。现匈奴兵锋正炽,长安城的守备极为重要,请两位将军陪同我检阅长安城外的军队,对于从前线返回的有功的将士,我准备在全军官兵面前,进行赏赐,以提升我军的士气和斗志。”
  
  皇帝的到来,令军队上下倍受鼓舞。
  那个时代,皇帝象征无上的尊贵与权力。
  刘恒站在战车上,在营地中巡视一周。士兵们肃然站立,手中的长戈闪闪发光,身披铠甲,另一手持巨大的盾牌,威武雄壮,队列整齐,不愧是大汉帝国的精锐部队。
  巡视完毕,刘恒亲自担任颁奖嘉宾,对有功之士进行嘉赏。
  对匈奴作战有功的将士一一登台领赏。只见接下来的这一位勇士登台,年纪轻轻,气宇轩昂,锐利的眼神中有一种逼人的英气,坚毅的面孔有一种与年龄不相适的成熟,刘恒的脑海中跳出四个字:少年英雄。
  刘恒亲切向这位少年问道:你姓甚名啥?何方人氏?有何战功?
  少年向皇帝行礼后,侃侃而谈:“在下姓李名广,乃是陇西人氏,先祖李信,曾是秦国的将军,世代为武学世家,自幼习箭。正好遇上匈奴入侵肖关,在下心想别无所长,只有一身膂力,于是就报名参军,与匈奴骑兵多次相遇,射杀数十名匈奴人,但匈奴人多马众,我军且战且退,肖关失守。在下未能尽守土之责,不敢贪功,陛下明鉴。”
  刘恒对李广甚是喜爱,便说:“当年高皇帝曾经慨叹: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今日见你少年英雄,日后必是能够镇守四方的猛将。我赐封你为中郎,从今就做我的武骑侍从,你看如何?”
  李广大喜,连连称谢。中郎,是皇帝的武骑侍从,这对于一个武士而言,是极高的荣誉。与李广同时封为中郎的,还有李广的族弟李蔡,也是因为在抗击匈奴战斗中立下战功。
  

 

  (虽远必诛-21)
  
  刘恒回到皇宫后,当即宣布,将御驾亲征匈奴。
  文武大臣听了大惊失色,纷纷上书劝谏。虽然长安城外集结了十万精兵,但是相对于匈奴的十四万精锐的骑兵,汉军在数量上并不占据优势。
  刘恒心志坚定,不为大臣的劝谏所左右。
  大臣们计无可施,只好搬出救兵,请出薄太后,刘恒的生母。
  薄太后虽然是个开明的母亲,但毕竟还是女流之辈,在军政事务上,着实没有什么高见。她斥责刘恒说:“你父亲高皇帝身经百战,帐下名将云集,当年御驾亲征匈奴,尚且在平城被围困七昼夜。现在形势比当年还严峻,匈奴大军距离都城长安,不足百里之途,而当时追随高皇帝南征北战的大将们,多已不在人世了。你若冒失御驾亲征,稍有闪失,上则对不起养育你多年的母亲,下则对不起天下苍生百姓。”
  薄太后的极力反对,使得刘恒不得不放弃了亲征匈奴的计划,而任命张相如为大将军,全权负责指挥前线对匈奴作战。
  
  匈奴骑兵深入汉地数百里,前锋离长安城只有八十里的距离了。
  匈奴的探子不断报告汉军的动向:长安城外已经集结汉军十万人马,同时在匈奴军队附近的上郡、北地和陇西三个郡,也有汉军援兵源源不断地进驻。
  老上单于对这次劫掠式的战果很满意了,于是下了命令:撤!
  一门心思想着整垮汉政府的中行说对单于的命令大感意外,马上向老上单于说:“现在我军正势如破竹,所到之处,攻无不克,何不一鼓作气,直下长安城,也好坐一坐长乐宫中皇帝的龙椅啊。”
  老上单于哈哈大笑,说道:“先父冒顿单于最擅长于心理战术,今日我大军南下,所向披靡,汉帝国边关无不震动。然而我军胜在奇袭,攻其不备,出其不意,长安城高势险,汉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现在正整装待发,强弓劲弩,一旦开战,胜负未可知。不如趁好收兵,令汉军摸不着我军力的虚实。经此一役,我军斩获颇丰,必定使汉军对我心怀畏惧之心,这正是先王心理战的用兵之道。”
  中行说心里有几分失望,但善于察言观色的他还是堆起有几分丑陋的笑容,竖起大姆指说:“单于英明!”
  
  刘恒也有几分失望。
  张相如统率十几万大军出兵,但匈奴军队一溜烟就跑了。帝国的大军空手而归。
  刘恒心中明白,无论是张相如,还是周舍、张武等人,统统不是大将之材,所以劳师而无功,徒令匈奴人欺辱。
  一日,汉文帝刘恒闲来无事,路经郎署。刘恒突然想起来,郎署,是汉帝国禁卫军军官的办公地,也可以说,这是一个汉军的军官储备库。刘恒叫停了马车,吩咐道:“朕想进郎署看看。”
  皇帝亲临郎署,郎署长冯唐已经是个上了年纪的人,亲自迎接刘恒。
  刘恒问冯唐:“老先生是什么地方人呢?”
  冯唐回答:“我先祖是赵国人,父亲迁移到了代国。”
  刘恒在即位前,被封为代王,对赵、代两国的旧闻相当的熟悉,便问冯唐:“那老人家您听说过赵国的大将李齐吧,在巨鹿之战中,李齐打仗战相当枭勇啊。”
  冯唐回答说:“李齐比起赵国以前的名将廉颇、李牧,那可差远了。”
  刘恒轻轻地叹了一口气,说:“廉颇、李牧真可以说是一代名将了,要是我能得到象廉颇、李牧这样的大将,匈奴人又怎么敢如此的猖獗啊。”
  冯唐很不客气地说:“陛下就算得到廉颇、李牧这样的将领,恐怕也不能重用呢。”
  刘恒听了后不禁勃然大怒,气乎乎地拂袖而去。
 (虽远必诛-22)
  
  过了几天,刘恒稍稍消气,细细回味冯唐那句冒失的话,似乎是有弦外之音,于是下令召见冯唐。
  刘恒责问冯唐:“你说我即便得到廉颇、李牧的将领,也不能重用。这是哪门子道理,你得说清楚。”
  冯唐谢罪道:“老臣是个乡鄙之人,直来直往的,不懂得避忌,陛下见谅。老臣听说古代君王在任用将领出征时,非常的郑重,临行前要要亲自推车,并嘱咐道:朝廷内之事,由寡人作主;朝廷外之事,由将军裁断,军功爵赏,都交由将军处置,先行后奏。
  老臣曾经听过祖父说过赵国李牧将军的故事,李牧为赵国守御北疆,在边疆地区设立贸易市场,所得的利税,都用来犒赏将士,不必上报政府,赵国君主并不遥制。所以李牧得以充分展示才能,北逐匈奴,东破东胡、澹林,西抑强秦,南援韩、魏,立下赫赫战功。”
  “你等等,”刘恒打断冯唐的话头,“你的意思是寡人不如赵国国君不成?”
  “陛下息怒。”冯唐答道,“陛下可还记得原云中太守魏尚?”
  魏尚,这名字好熟。刘恒想了想,记起来了:“不错。去年魏尚谎报战功,所以被我下令解职了,并且还服一年的苦役。难道你认为寡人这样处置不当么?”
  冯唐答道:“陛下,云中太守魏尚,奉命守边,恪尽职守。他沿用李牧的方法,把边区贸易市场所得的租税,全部用来犒赏士卒,甚至还把自己的俸禄也拿出来,以补日常所用。所以士卒乐于效命。去年时匈奴曾进攻过云中郡,魏尚率部迎战,斩获颇多。但仅仅因为上报战功时,所报斩杀匈奴人首级与实际相差六个,结果朝廷不仅未表彰其战功,反而被削去官职,还要服一年苦役。”
  冯唐叹了一口气,接着说道:“这些前方的将领与士兵,大多出自农家,对官府文书浑然不知,只知尽忠报国,奋勇杀敌。可是一旦前线的捷报到了后方文官手中,如果一处有误,就会被文官援引法令条款处罚,却不知捷报乃是将士们以鲜血与生命所换来的。魏尚战功显赫,却因为所上报的杀敌数目,与实际相差六个,立遭严惩。魏尚即便小过,也不可抹煞大功。可见陛下赏太轻,罚太重,对于边疆守将限制太严苛,所以臣说陛下即便得到廉颇、李牧,也未必能重用哩。”
  刘恒听得一头大汗,赶忙谢道:“要不是老人家提醒,寡人差点要犯大错了。”于是下令赦免魏尚,官复原职,仍然担任云中太守,并任命冯唐为车骑都尉。
  
  又过了几年。
  汉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一五八年),匈奴再度对汉帝国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此时,狂妄的老上单于已经病逝,新上任的单于号称“军臣单于”。
  军臣单于延续老上单于的对汉政策,避免与汉军进行决战,而是以游击战术对汉帝国的边界进行破坏性的劫掠式进攻,企图以此战术拖垮汉帝国。
  汉帝国凭借漫长的长城防线,对匈奴消极防御,这使得匈奴很容易集中兵力集中攻击边境线是的汉军据点,在局部战役中达到绝对的优势力量,这是刘恒最头疼的事情。
  匈奴骑兵以三万骑兵攻入上郡(陕西省绥德县),三万骑兵攻入云中(内蒙古托克托县)。汉军守兵又是措手不及,伤亡惨重。
  上郡与云中的汉军要塞燃起烽火。烽火台是当时最先进的远距离传递敌情的军事设施,一旦要塞受到攻击,烽火台上便燃起烽火,邻近的烽火台观察到后,也燃起烽火,一路沿着长城传递,最后到达首都长安城附近的甘泉,再从甘泉派出快马,向长安城内的刘恒报告。
  这次战场与首都长安有一定距离,刘恒从容应对,下达紧急战争动员令。.
  重兵集团向飞狐(河北省涞源县)、句注(山西省代县)、北地(甘肃省宁县)三地集结,准备随时投入对匈奴的作战。
  为了预防匈奴从西部突击,威胁帝国的首都长安,刘恒安排在长安城附近的细柳、霸上、棘门三地屯兵,指挥官分别由周亚夫、刘礼、徐厉担任。
     (虽远必诛-23)
  
  刘恒驱车前往各个驻地巡视劳军,他深知士气对于军队的重要性。
  从霸上与棘门,皇家车队畅行无阻。两地的指挥官听说天子驾到,立即打开辕门,将士们列队恭迎皇帝的巡视。
  皇帝站在检阅车上,驾车缓慢穿行在军营中,并不时挥手向大家致意:“众将士辛苦啦。”然后发表一通重要讲话。
  士兵们都伸长了脖子,一睹皇帝的尊容,心情好是激动。
  巡视完两个驻地后,刘恒觉得有几分劳累,但还是要坚持巡视最后一个营地:细柳营。屯兵细柳营的指挥官是周亚夫,提起周亚夫,刘恒想起了一些往事。
  
  刘恒想起了周亚夫的父亲,大汉帝国的开国功勋之一的周勃。
  刘恒今天能坐上皇帝的宝座,周勃可是居功至伟啊。在吕后去世之后,吕氏与刘氏,究竟谁来坐天下呢?作为全国武装总司令的太尉周勃的立场至关重要,最终周勃站在刘氏家族一边,诛灭了吕氏集团,并前往代国迎回刘恒,拥立为皇帝。
  虽然后来文帝刘恒采取权术,迫使功高震主的周勃辞职,但平心而论,刘恒打心眼里,还是感激这位为自己带来命运转折的老臣。所以刘恒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周勃的儿子周胜之,这样与周勃结为亲家了。
  周勃去世之后,周胜之继承父亲“绛侯”的爵位,但后来周胜之卷入一起杀人案中,被废除了爵位。
  刘恒就从周勃的儿子中选择了一个最贤能的人来继承爵位,大家公认周亚夫最具乃父之风范,于是封周亚夫为“条侯”。
  刘恒正回想着这些往事时,他的随从打断了他的思路:“陛下,前方就是细柳营了。”
  
  皇家车队已经习惯于欢迎的鼓声与欢呼声。
  但是细柳营既没有欢迎的鼓声,更没有欢呼声。
  甚至连大营的辕门了紧闭不开。
  “这怎么回事啊?里面那些当兵的都瞎了眼吗?没看到这么多的皇家车队啊?”皇帝身旁的礼仪官们一时傻了眼。
  细柳营地肃然无声,只见军官全副盔甲巡走在营内,士兵们全副武装,队列整齐,武器不离手,持刀的,持戟的,弓弩手手执强弩,俨然是临战的状态。
  皇家车队等了半天,也没有人前来迎接。
  于是刘恒就派礼仪官前往营地门口传话:“天子有诏,速开辕门!”
  然后使者就冲着辕门边的守兵,恶狠狠地说:“小子,还不快开门。”
  营地守兵喝住来使,厉声喝道:“我等在此,只知有将军令,不知有天子诏。”
  这句话,掷地有声!
  
  来使气急败坏地回禀皇帝,刘恒倒也大肚,没有生气,反倒暗暗称奇,便说到:“那好,朕的御车亲自前往营门口,不怕他们不开辕门。”
  于是皇帝的马车行驶到营门口,刘恒差人通报:“车上即是天子,前来劳军,请速开大门。”
  又吃了一回闭门羹,守兵仍然拒绝开门,冲着外面喊:“我等不认得天子,只认得天子的符节。”
  刘恒赶紧差人持着符节,前往营地内进行通报。
  守兵见到符节,便打开营门,只让使者一人进入,持着符节直奔周亚夫的营帐内。
  
  周亚夫这才下令,打开营门,准许大汉天子的车队进入营地内。
  皇帝在大门外等了老半天,终于可以进入细柳营了。刘恒命令驱车前行,刚进到大门,又被守兵拦了下来:“将军有令,军营之中不得驱车奔驰。”
  “这是什么破规矩啊?”刘恒左右的人早就气得鼻孔冒烟了。大家看看皇帝,皇帝没什么反应,还真下了车,按辔徐行。
  直走到主将的帐前,周亚夫这才走出营帐,身披铠甲,腰佩利剑,威风凛凛,他对刘恒作了一揖,从容不迫地说:“身披甲胄的武士,不便于跪拜,属下以军礼参见圣上,请陛下勿责怪。”
  刘恒肃然起敬,手扶车轼,微微躬身回礼,然后差人传达口谕:“皇帝敬劳将军及诸将士!”
  周亚夫带领众将士答谢,恭敬地接受刘恒的检阅。
  
  巡视结束后,皇家车队离开细柳营。营门重新关闭,营内的将士依然没有丝毫的松懈,武器在手,如临大敌。
  从来没有一位将军以这种方式来迎接皇帝的巡视!
  这简直是对皇帝的最大不敬!
  几乎所有的人都相信,刘恒离开细柳营后,一定会恼羞成怒。
  但是,刘恒作为一位伟大的君王,确有其不平凡之处。他想起了冯唐以前说过的话:“朝廷内之事,由君王作主;朝廷外之事,由将军裁断。”
  刘恒露出欣慰的笑容,这么多年来,自己一直想要寻找大汉帝国的廉颇、李牧,现在,他不是已经找到了吗?
  他不由得赞叹道:“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霸上和棘门的驻军将士,简直是在玩儿戏,倘若匈奴军队突袭,只怕连主将也要成为俘虏哩。周亚夫将军治军严谨,无懈可击,即使是匈奴骑兵前来,又岂能奈何呢?”
  
  但是周亚夫的驻军没有机会与匈奴骑兵交手。
  汉军的几路援军急驰前线。军臣单于与他父亲老上单于一样,深知游击战术才是对付汉帝国的法宝,来了一阵风,去了一阵风,让汉军防不胜防,又无法捕捉到其主力。汉军一旦大军出动,对不起,我就不陪你玩了,拜拜!
  匈奴骑兵又一溜烟跑了。
  这次汉匈冲突,虽然没有取得什么战果,但刘恒却得到意外的收获,慧眼识英雄,认定周亚夫必定会成为稳定大汉帝国的中流砥柱。
  周亚夫被提拔为中尉。
  
  半年后,刘恒病逝。刘恒在位二十余年,致力于与匈奴的和平,但命运弄人,居然数次遭匈奴入侵,虽然从规模和时间上看,对汉帝国的稳定并没有产生很大影响,却始终是刘恒的一块心结。
  刘恒临终前对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汉景帝)说:“国家日后若有危急之事,周亚夫是可用之人,尽可让他掌兵,不必多疑。切记切记。”
  刘恒似乎预见到,多事之秋,即将到来。
  
  (第二章 第二节 完)
  (虽远必诛-24)
  
  后世将汉文帝、汉景帝时代称为“文景之治”,其实景帝刘启无论在人格修养还是政治才干上,都无法与文帝刘恒相比,只是萧规曹随,无为而治,勉强延续刘恒遗留的仁政传统。刘启上台伊始,国内政局暗潮涌动,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封国政权,对中央政权虎视眈眈,随时将掀起狂风骇浪,帝国的基柱能否屹立不倒?
  在帝国政权一方,刘启的智囊晁错力主削藩,坚决抑制封国势力的膨胀。中央与封国之间的矛盾在不断地激化之中。
  此背景下,刘启重起和亲之议。
  景帝元年,刘启派遣御史大夫陶青,与匈奴汗国接触,谋求和亲。
  军臣单于无端得到汉室美女以及大量的财宝礼物,心中当然欣喜,不过心高气傲的军臣单于,不断地跟汉使讨价还价,最后在景帝二年时,正式达成和亲之议。
  作为对汉帝国和亲的回报,匈奴人在边境的猖獗气焰略有收敛,汉匈两国进入一个短暂的相对平和的时期。
  汉刘启利用与匈奴的休战时机,全力推行削藩政策,最终激起七国之乱。
  
  景帝三年(公元前一五四年),吴、楚、赵、胶西、胶东、甾川、济南七个国家同时叛变起兵,多年不起兵戈的中原大地,一时间战火熊熊燃烧。
  汉景帝惊慌失措,乱了分寸。突然间他记直起了父亲临终前的遗言:“国家日后若有危急之事,周亚夫是可用之人,尽可让他掌兵,不必多疑。”
  周亚夫临危受命,被景帝任命为太尉,掌管全国武装力量。
  此时周亚夫面临的形势极其严峻。叛军的军队,在五十万以上,光是七国之首的吴国,掌控的军队就达到三十万之多。
  更为严重的是,北方强大的匈奴也在密切关注中国的战乱,叛乱的赵国派出使臣前往匈奴,请求军臣单于出兵,介入中原战事。老奸巨滑的军臣单于不想贸然行事,他有自己的如意算盘,等到中国内战消耗掉双方的实力后,匈奴人就可以大举南下,甚至入主中原!
  周亚夫必须要最短的时间内结束这场叛变!
  这场战乱成就了周亚夫的一代名将的荣誉,他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彻底击败了七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吴楚联军,叛乱发生后七个月,最后一个叛乱的封国赵国被攻破,七国之乱彻底平息。
  速决战的胜利,使得北方的匈奴军臣单于捞取渔翁之利的美梦破碎。
  
  和亲政策对匈奴从来不构成真正的约束。经过短暂的和平后,匈奴又开始跃跃欲试,好战的天性使得边境线又开始变得紧张。
  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一四八年),匈奴入侵燕地。
  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一四四年),匈奴侵入雁门、上郡,汉军战死二千余人。
  景帝后元二年(公元前一四二年),匈奴再度攻入雁门,雁门太守冯敬战死。
  
  匈奴频频入侵,气焰日炽。
  一位伟大的战士,在与匈奴频繁的交手中,逐渐锋芒毕露,大浪淘沙,尽显英雄本色。这位英雄,正是初出茅庐就受到刘恒赏识的李广,当年的少年英雄,如今成长为一名镇守边关的猛士。
  汉文帝十四年,匈奴老上单于发兵十余万入侵汉帝国,李广应征入伍,凭借着精准的箭术、惊人的膂力,在战场上斩杀数十名匈奴兵。李广非凡的胆略与技艺,令汉文帝惊叹不已,升迁他为中郎,作为皇家武骑常侍。
  作为汉文帝的武骑侍从官,李广一身本领没有用武之地,只有在跟随汉文帝狩猎时,李广剽悍的天性才得以显现,他追逐猛兽,与凶猛的野兽近身格斗,毫无畏惧,他是狂热的战士,不管是野兽还是敌人,他都毫不留情地击杀。
  汉文帝曾非常婉惜地说:“真可惜啊,李广是生不逢时,要是他生逢高皇帝争霸天下的时代,封个万户侯也不算什么。”
  “七国之乱”给了李广一个重上战场的机会,李广被任命为骁骑都尉,追随周亚夫将军,在昌邑与吴楚叛军展开决战,他的勇气与激情在战场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李广冲锋陷阵,如入无人之境,斩将夺旗,勇冠三军,令叛军心惊胆战。
  当时被吴楚叛军围困的梁王,非常赏识李广的勇武,所以就私下授予李广印信,把李广封为将军。没想到这件事后来被景帝刘启得知,刘启对于封王的防患心相当强,梁王私授李广将军印信,使得李广也受到刘启的猜忌,虽然战功赫赫,但没得到封赏,而且还被调离禁卫军,到汉匈边境的上谷担任太守。
  
  匈奴长期对汉边境进行劫掠,所以在边境线担任郡太守一职,对多数人来说,是件苦差事。但是李广的天性,颇类似后世的巴顿将军,是天生的冒险家,到了上谷,李广反而如鱼得水。
  李广到了上谷,马上改变上谷原来消极的防御匈奴的方法,训练骑兵,他要求骑兵必须要以积极进攻来代替消极防守,要在机动作战中战胜匈奴的骑兵,要改变长期以来,边塞汉军只是凭借坚固的堡垒进行防守,这种只守不攻的作法,当然使得匈奴人有恃无恐。以前匈奴人常成结结队前来挑衅,打得赢就劫掠一番,打不赢就调转马头跑,汉军也罕有主动追击,所以匈奴骑兵对汉军实在看不上眼。
  李广上任后,匈奴骑兵又象往常来挑衅。李广带着骑兵前往交手,匈奴骑兵抵挡不住,调转马头就跑,李广就在后要使劲地追,追到一定距离后才返回来。
  匈奴人一瞧:嘿,这次来了个硬家伙,有得一玩。匈奴骑兵英勇善战,非常好斗,见到有李广这样的对手,倒是高兴得不得了,天天就找上门来跟李广打架,每次李广都带着骑兵出击,这种小规模的冲突,双方互有胜负。
  汉朝是一个对勇者推崇备至的时代。在当时,李广的名气是很大的。以李广这么大的名气,整天跟几个匈奴小毛贼杀得不亦乐乎的,这确实让一些李广的崇拜者们很是担心。
  有一个李广的粉丝,叫公孙昆邪,就到刘启面前哭诉:“李广的才气是天下无双,他自恃武艺高强,整天跟匈奴人战斗,这样下去,难免会发生意外。以李广之才,如果在这种武装小冲突中发生意外之事,这就非常不值得了,而且对国家来说,也是莫大的损失啊。”
  刘启虽然因为李广私自接受梁王封将一事而恼火,但也算爱惜李广之才,觉得公孙昆邪说的有道理,就把李广由上谷太守调任为上郡太守。
  此后,李广的职务走马灯似的换。除了在上谷与上郡担任太守外,李广后来还做过边郡、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各地的太守,几乎把匈汉漫长的边境线跑了一遍。不论到哪个地方,李广还是老样子,整天就是跟匈奴人打仗,几乎可以说打上瘾了。匈奴骑兵,无人不晓得李广的大名。
  刘启也要耸耸肩表示无奈:不是我不关照李广啊,给他换了这么多地方,他还是热衷于小打小闹,完全不理会我的一片苦心,我也是没办法哩。
  

 

 

  (虽远必诛-25)
  
  景帝中元六年,匈奴骑兵大举侵入雁门和上郡。
  这次匈奴南侵有重要的战略企图,即夺取中国的战马。汉文帝时,政府设立“马苑”三十六所,专司养马,到汉景帝时,马匹的迅速繁衍,使中国骑兵的数量与质量都得到上升,李广的骑兵力量的突起便是一例。匈奴人深感忧患,长此以往,匈奴骑兵的优势将不复存在,所以这一年,发动了旨在掠夺战马的战争。
  此时李广正担任上郡太守,首当其冲,战斗最为激烈。虽然匈奴军队占有数量上的优势,但在战斗中并有占到太多的便宜,双方都损失惨重。
  李广军中有一名宦官,名义上是汉景帝派来协助李广训练士卒的,实际是景帝的耳目,监视李广的举动。有一天,这名宦官带着二十几名骑兵去巡逻,看到不远的前方有三个匈奴人,就仗着人多势众,一拥而上,想捞几个匈奴人的首级向李广领功。没想到这三个匈奴人好生了得,箭术高超,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儿时间,汉军二十几个骑兵已经伤亡过半。
  
  宦官偷鸡不成蚀把米,灰溜溜地回来,向李广禀报了情况。李广当即一喜:“这三人一定是匈奴的射雕高手,一定要去会会他们。”当即带上一百名骑兵,骑着快马去追赶。这三个匈奴人没有骑马,只是步行,所以李广苦追了几十里,终于追上他们。
  李广命令他的手下只从两边包抄这三个匈奴人,不得放箭。自己单枪匹马冲向三个匈奴人,经过一番较量,李广确实武艺惊人,射杀其中的两人,活捉了一人。经过盘问,果然如李广所说,是匈奴的射雕高手。
  李广把匈奴俘虏绑在一匹马上,正准备返回营地。
  但是,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远方突然尘土飞扬。然后,在李广的视野中,一支庞大的匈奴骑兵出现了!
  匈奴骑兵有数千人,而李广的骑兵只有一百人!
  此时汉军在远离军营数十里外,外无援兵,实力悬殊。所有的汉骑兵都傻眼了,脸色发青。怎么办?怎么办?李广面无表情,脑子在高速地运转着,作为主将,他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下定决心,而他的决定,是关乎到每个士兵的生命。
  他首先想到的,跟其他士兵一样:撤退!但是不行,他马上否决。他与士兵们刚刚追击几十里,人马俱疲,一旦逃命,匈奴骑兵从后面追杀,再万箭齐发,最后一个也活不下来。
  撤退不行,进攻打退匈奴更不可能。于今之计,只能走一步险棋,因为险,才可能有一丝侥幸的生机!
  李广的命令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向匈奴骑兵群的方向进发。
  李广解释说:“现在惟一的生路,就是对匈奴骑兵实施战术欺骗,敌众我寡,我越是从容镇定、若无其事,匈奴人就越会觉得我们在附近埋伏了大量的奇兵,就越不敢贸然对我发起攻击,这是脱险的惟一方法。”
  
  匈奴骑兵远远看着只有百来骑的汉军,不仅不逃跑,反而象是要冲锋似的杀过来,到了约相距二里时,汉军的骑兵停止了前进。
  匈奴人看得懵懵的,汉军这是干啥?自杀式进攻吗?或者其中有诈,是不是布有罗网。匈奴人还没看明白时,更离奇的事情发生了,汉军的骑车在二里外的地方停下来后,干脆就跳下马,还解下马鞍,有的人索性就倒在地上睡觉了,这……这……像是要打仗的样子吗?在搞什么鬼?
  李广让每个士兵都尽量的放松,阵形不整的样子,松松散散的,士兵们都极力装成从容不迫的样子,其中心里真是七上八下的。
  匈奴骑兵首领一声不吭地观察着汉军的一举一动,心中也是觉得很纳闷:汉军今天的举动迥异于平常,相距只有二里的距离,居然下马卸鞍,毫无战斗准备,这讲不通,惟一的解释只能是,汉军在附近伏下重兵,这百来人只是为了诱使匈奴人投入设下的罗网中,我可不能掉到这个陷阱中。
  匈奴骑兵也不向前,两军就隔着二里的距离相互对峙。  
 (虽远必诛-26)
  
  一名匈奴小头目不耐烦了,骂了一句:“奶奶的,老子就不信这个邪门。”便策马向前。
  躺在地上眯着双眼的李广见到有匈奴有异动,马上怒目一睁,将枕在脑后的马鞍往马背上一披,跃身上马,对周围十几名骑士说:“跟我上!”拉着缰绳,向匈奴方向急驰,马背上的李广搭箭上弓,瞄准那个匈奴小头目就是一箭,匈奴小头目中箭落马,倒毙倒地。李广策动缰绳,调转马头,又跑回了队伍中,卸下马鞍,若无其事的样子,又卧倒在地,双眼一闭,假装睡觉。
  李广这次闪电般的反击,令勇悍的匈奴人也看呆了。此后,面对这个浑身是胆的汉人,匈奴人给了他一个绰号:飞将军。
  李广令人难以置信的勇猛与从容,更加让匈奴人相信,汉军只是在等待匈奴人的上钩。双方对峙到了夜晚的来临。夜半时分,匈奴人担心遭遇到汉大军的伏击,所以悄悄地撤离了战场。
  人少的吓跑人多的。这就是李广所创造的奇迹。
  李广和他的一百名骑兵化险为夷。这是一次经典的战例,李广凭借着勇气与智慧,赢得了一场心理战的胜利。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个诸葛亮设下的“空城计”,那不过是作者的杜撰而已,其实诸葛亮的性格,是无法做到的,因为诸葛亮缺乏冒险的精神。只有李广这种浑身是胆的英雄好汉,才有如此胆魄走出如此的险招,在死地中求生,在冒险中求安。
  李广奇计退匈奴,是一出不折不扣的空城计。
  
  李广虽然名气很大,但是他受到的责难也不少。
  作一个将军,李广在行军作战上,都远远违背了汉军的传统。汉军的传统是非常重视军队的纪律,比如在军队的编制、行列阵势、营地驻扎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军内的人事管理、考核绩效等文书工作也有规范。但是,李广对此统统不在意。
  李广最重视的只有一点:勇敢!他是一个巴顿似的将军,能将士兵们的潜能激发出来,并且发扬得淋漓尽致。
  他可以把胆怯者变成勇敢者,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对士兵十分的宽厚。在行军过程中,遇到缺水断粮的情况时,找到了水源后,士兵们没有全部喝完水,他是滴水不沾,士兵们没有全断填饱肚子,他也是一口不尝。
  李广不是以严苛的纪律要求士兵,而是以自己伟大的武士的人格,来感染周围的人,将他的尚武精神传递给战士们。
  士兵们都以投在李广麾下为荣。
  这支新崛起的铁骑,一改汉军往日消极防御为积极主动的攻击,对匈奴骑兵针锋相对。在李广的努力下,汉军的骑兵部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使得匈奴骑兵的传统优势大大丧失,并且在与匈奴骑兵的近身肉搏战,积累了极其珍贵的经验。
  不夸张地说,是李广开始恢复汉军自信力。
  从汉高帝刘邦平城白登被围,到汉文帝的时代,汉军倍受匈奴劫掠式进攻的困扰,根本没有取得过一次决定性的胜利,对匈奴的畏惧始终是汉军官兵心里上的阴影。
  李广的好勇斗狠,令匈奴人胆战心惊,从而也迅速成为汉军的偶像,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得更大些,李广在未来两千年里,一直是中国军队的偶像,传颂他的诗篇,历代不绝。
  伟大的战士生于伟大的时代。
  公元前一四一年,中国历史上最雄才大略皇帝汉武帝刘彻继位,帝国的命运,将随之发生转折。 (虽远必诛-27)
  
  四、山雨欲来风满楼
  
  汉武帝刘彻登基时年仅十六岁。刘彻的性格,与祖父刘恒、父亲刘启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刘恒和刘启都相当推崇文治,以黄老之术治国,萧规曹随,比较平淡;而刘彻则非常崇尚武功,富有激情。崇尚武功,是深受时代精神的影响,而他身上的汹涌澎湃的激情,则更多是受到母亲的影响。
  刘彻的母亲叫王娡,王娡的母亲叫臧儿,是以前燕王臧荼的孙女,臧荼是汉初最先谋反的异姓封王,后为刘邦击杀,臧荼死后,臧家就没落了。王娡长大成人后,楚楚动人,母亲臧儿把她嫁给了一个叫金王孙的普通人家,结婚数年,生有一女。
  换起寻常女人,又已出嫁,又已生子,只怕一生便是相夫教子的生活了。偏偏这个王娡身上有王族血脉,使她很厌倦这种清贫的生活,充满激情与幻想,她在为人母后,越发美丽动人。
  她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创造生命的奇迹。
  当时有个相士,在看了她的面相后,惊讶地喊道:“真是贵不可言,将来当生天子,母仪天下。”当时的她,只是微微一笑,以为天方夜谭。
  不久,朝廷到民间选取良家女子,纳入青宫。
  王娡已是人妇,又是人母,但她却做出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她毅然与金王孙离婚,怀着一个少妇的梦想,进入森严的皇宫,侍奉太子刘启。
  曾为人妇的王娡,不仅光彩照人,而且她成熟、富有风韵,身上又不时地体现出一个母性的温柔,尽显女人的魅力。在众多的太子妃中,显得如此与众不同,这使她脱颖而出,太子刘启很快便被她迷住。
  后来刘启当上皇帝,王娡充分利用她的美丽、聪明、智慧与机谋,扳倒最强硬情敌和对手栗姬,成为皇后,她与刘启的儿子刘彻也被册立为太子。
  王娡确实创造了一个神话。
  她也把身上的激情,遗传给了儿子刘彻。
  
  汉武帝刘彻继位后,他激情的血液开始沸腾。但是身为一国之君,刘彻必须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处理日常政务上,血气方刚的他,怎么受得了这种枯燥的生活?惟一可以释放他的激情能量的,就是到狩猎场上,与猛兽相搏。
  深受时代尚武观念影响的刘彻,从小便苦练技击与箭术,将尚武的观念,牢牢刻在脑海之中。他对狩猎的热衷,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刘彻不仅仅是射杀野兔、小鹿、狐狸之类的小动物,而且喜欢与野猪、黑熊等大型猛兽搏杀。
  汉武帝对狩猎的过度热衷,使得大臣们不停地批评与劝谏,其中一个理由,就是跟野兽搏斗,隐藏着巨大的危险。
  但汉武帝正是想亲历这种危险。狩猎对于他,与其说是娱乐,不如说是实战,以此来训练自己坚忍不拔、果断的意志力,在强健体魄同时,强健自己的胆魄。
  同时,他在血腥与残忍中体会着一种邪恶的快感!
  
  皇家狩猎场太小了,刘彻觉得很不过瘾,便不时溜出皇宫,带着随从,微服到终南山的山麓进行野外狩猎。但有一次,年轻气盛的皇帝闯了不小的祸。
  刘彻早把天下看作自己的私产,所以哪里管当地人民的庄稼农田,随意骑马践踏,结果惹起当地农民的围攻,这些农民把汉武帝骂了个狗血喷头,而且所在的县衙也派人前来围剿这群肆意破坏农田的恶贼。
  汉武帝狼狈不堪,忙叫随从前去告诉村民们,他们围攻的人是当今的天子。村民们听后“呸”的一声:践踏农田已经其罪不轻了,还敢冒充当今天子,找打啊!
  侍卫们抵挡不住农民们的围攻。汉武帝一看对方人多势众,好汉不吃眼前亏,便让侍从带着皇帝的信物,亮给县丞看,县丞一看,大吃一惊:“天哪,真的是当今的天子啊。”
  县丞赶忙到围攻刘彻的农民中做工作。
  众人这才知道,原来真是当今的皇帝。
  刘彻这才得以落荒而逃。
  皇帝受到百姓围攻的事情,在中国历史上真是很少见,但刘彻遇上了。
 (虽远必诛-28)
  还有一次,汉武帝跑得更远,到柏谷(河南省灵宝县)去打猎,到了晚上时,就在当地一家客栈内投宿,人多马杂的,又一派很傲慢的样子,对店老板大声吆喝:“店家,快点弄点喝的上来。”
  店老板见这群人凶神恶煞的样子,又出手十分阔绰,心中暗想:“这势必是一伙打家劫舍的恶人,否则为首这人,年纪轻轻,怎么如此阔绰?”这个店老板虽然是做生意的,但其实是个豪杰之人,既然认定这伙是恶人,便没好气地回答说:“要喝的没有,只有尿!”
  刘彻这一听,气歪了鼻子,吃了个闭门羹,又不好发作,心中正恨恨的。没想到店老板居然溜出去,到邻里找了几个孔武有力的壮汉,准备在三更天后,月高天黑时,对这伙来路不明的人下手,绑赴衙门。
  可是老板娘的看法跟店老板不同,女人嘛,看男人的角度是与男人不同的,她见刘彻气宇轩昂、长相不凡,心中暗暗称奇,暗中料想这个人来头不小,于是就劝老公住手,不要惹事生非。但店老板不听,执意要在半夜后把这伙人一网打尽。老板娘没有办法,只好出了个下策,硬把老公给灌醉了,捆了起来,把那些召来的壮汉遣散了。然后亲自杀鸡宰鸭的,招待刘彻这伙人。
  事后刘彻知道了这件事的经过,大加赏赐这位老板娘。店老板得知这个“恶人”便是当朝天子时,吓了一身冷汗,连连对自己的老婆道谢。刘彻认为店老板也是个好汉,升迁他为羽林郎。
  
  这位行事不拘一格的年轻皇帝,从上任开始,他的冒险精神,就毕现无遗了。
  冒险往往意味着开拓。
  哥伦布的冒险,给欧洲人开拓了广阔的新大陆。
  麦哲伦的冒险,更给人类开拓了全球的视野。
  汉武帝把冒险精神提升为开拓意识,使二千年前的中国人,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建元三年(公元前一三八年),有一批匈奴人投降了汉政府。
  汉武帝亲自接见了匈奴的归降者,仔细地询问了匈奴的国情,他从匈奴人口中,了解到了一条重要的信息:“在匈奴西部,曾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叫月支,随着冒顿单于的崛起,月支国经历了两次毁灭性的打击(第一次在冒顿单于弑父自立后,即公元前二零一年,第二次在公元前一七六年或一七五年,冒顿单于在写给汉文帝的信中,曾吹嘘过这次辉煌的胜利)。冒顿单于去世后,老上单于继续对月支用兵,大开杀戒,击杀了月支的国王,砍下国王的脑袋,用他的头当作酒器饮酒。月氏人被迫全体向西逃亡,在遥远的西方,寻找了一块土地,重新立国,国破家亡的惨痛耻辱,使得月支国人对匈奴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
  这则信息,令汉武帝灵光一闪:如果大汉帝国能与遥远的月支国联合起来,从东、西两面夹击匈奴,匈奴之患,不是可以彻底解决吗?
  汉武帝心中一阵的兴奋!
  可是月氏国在什么地方呢?没有人知道。
  祁连山以西的土地,是中国人所未曾涉足的。这是一片未知之地,只知道这里风沙莽莽,沙漠广袤,戈壁遍布。
  汉武帝毅然下诏:征募国内勇士,出使西域。
  大探险时代的序幕拉开,伟大的英雄将横空出世,书写中国历史最刺激、最扣人心弦的壮丽篇章。探险英雄的惊天动地的业绩,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详述。
  后来的历史表明,汉武帝的这次决断,是何等的意味深长,是何等的高瞻远瞩。
  这一年,汉武帝年仅十八岁!
  

 

  (虽远必诛-29)
  
  此时的刘彻,仍然没有与匈奴开战的决心。
  匈奴人照例来请求和亲。
  从汉高帝开始,经过吕后、文帝、景帝,和亲成为羁縻匈奴的基本国策,但羁縻匈奴仅仅是一厢情意的说法,匈奴人在边境上屡兴事端,多次践踏中原,完全无视汉匈之间的盟约。对于年轻气盛的汉武帝刘彻来说,和亲不啻为对匈奴示弱,自灭威风。
  不过此时的刘彻,虽然贵为皇帝,但是权力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他的祖母窦太皇太后,即汉文帝的皇后,仍然掌握着极大的权力。
  这个崇尚“黄老之术”的女人,对崇尚儒学的孙子刘彻十分的恼怒,为了警告刘彻,窦太皇太后略施小计,将刘彻身边的四位重要的儒家分子一网打尽,御史大夫赵绾、郎中令王臧被迫自杀,丞相窦婴、太尉田蚡被撤职。
  这件事,对初涉政治的刘彻是一大打击,使他意识到自己尚羽翼未丰,所以在对待匈奴和亲的事宜上,刘彻不敢自作主张,而取诸公论。
  
  反对和亲最激烈的是大行王恢。
  王恢是燕地人,燕地靠近匈奴,所以对匈奴的情况颇为了解。此时他刚刚从南方前线返回,在匈奴提亲之前,汉帝国南方的闽越国入侵南越国,刘彻派遣王恢与韩安国各率一支部队,南下进攻闽越国,结果闽越国内讧,不战而降。
  王恢挟胜利之威,对和亲匈奴之事不屑一顾。
  王恢对刘彻说:“汉匈和亲,和平局面挺多维持数年,匈奴人没有信用可讲,背盟违约的事情常常发生,如今我国力强盛,不如拒绝匈奴人的要求,发兵攻打匈奴。”
  王恢的意见,遭到了韩安国的强烈反对。
  韩安国时任御史大夫,也算是一个非凡的人物。在“七国之乱”中,吴、楚叛军以重兵围攻梁国的都城,韩安国被委任为守城的将领,坚守城池,使得吴楚联军围攻数月之久,却无法攻克,韩安国一战成名。不久前,韩安国与王恢各领一军南下闽越,在闽越战场并肩作战的两位将领,在对待匈奴和亲的问题上,却大相径庭,完全对立。
  韩安国说道:“如果汉匈交恶,出动大军转战千里,怕是要劳师无功了。匈奴的马匹的耐力好、速度快,跑起来汉军不容易追上;而且匈奴人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在茫茫草原上,汉军要找到他们都困难哩,等到汉军精疲力竭,匈奴人正可以逸待劳。俗语说得好:中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匈奴人可以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把我强大的军队拖垮。就算我军取得了胜利,占领了匈奴人的土地,但那荒凉之地,中国人也难以居住;就算虏获了匈奴的人口,对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也不能因此变得更加强大。所以,以臣之见,发兵攻打匈奴,实在没有多少的好处,不如与他们和亲。”
  韩安国的看法,得到了朝廷中大多数官员的支持。这是政治惰性力量的体现,不思进取,不求变革,只求维持现状。
  刘彻批准了和亲的协议。
  

 

  (虽远必诛-30)
  
  汉武帝刘彻决不是一个委曲求全的人。
  和亲只是抛向匈奴的一颗烟雾弹,一剂迷魂汤。
  耐心等待,只要机会一出现,就一击置对手于死地!
  这是刘彻从狩猎中玩味出来的战术。
  
  第二年,两位将军同时被调离首都,抵达汉匈边境。
  一位就是身经百战,勇冠三军的李广,被任命为骁骑将军,率军进屯云中;另一位是程不识,被任命为车骑将军,率军进屯雁门。
  云中与雁门是边境线上的两处战略要地,既是防御匈奴的前沿阵地,也是进攻匈奴的前哨站。
  刘彻下这两颗棋子,用意深长。
  李广是在先后担任上谷、上郡、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各地的太守后,被召回都城长安,担任卫尉,即禁卫军的长官,这种闲职对李广来说,一点吸引力也没有,这回总算又回到了前线,心情十分舒畅。
  李广无事可做,就发明了一种射击游戏:先在地面上画出军队的方阵,然而在远处,对所画的军阵进行定点的射箭,根据所射的情况来进行罚洒。李广一生最喜爱射箭,箭术的高超,无人出其右。
  程不识也是一位抗匈名将,但跟李广相比,名气却是小了许多,因为程不识是位循规蹈矩之人,以严谨而著称。行军作战时,每到一处,势必要先构建防御阵地,晚上要派人严密地巡营,要鸣击刁斗,每天都有大量的文案工作要处理,相关工作人员觉得苦不堪言。所以当时的士兵们都喜欢在李广的帐下,而不喜欢追随程不识将军。
  程不识自己倒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评道:“李广将军的部队,军令简单明了,如果敌人发动突袭,就容易陷入困境中,但他的士兵都非常的骁勇,乐意为李广而死,这是李广的人格魅力所在。而我的部队,虽然法令严苛琐碎,但不容易露出破绽,敌人也不敢侵犯。”
  程不识对李广的评价是恰如其分,李广在胆略与勇猛上,天下无双,但终其一生,他是一员猛将、勇将,不是常胜将军。
  
  和亲刚定,边关无战事。
  又过了一年。
  一封从雁门郡马邑县发出的密信,到达了大行王恢的手中。
  写信的人是马邑县的一位豪门,此人名聂壹。聂壹是个爱国分子,雁门是兵灾极重的一个郡,匈奴骑兵入寇,雁门首当其冲,受到战争的摧残极为厉害。聂壹颇有豪杰之志,志在驱逐北虏匈奴,多年下来,竟然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战略构想。
  这是一个庞大的计划,但是聂壹无兵无权,根本是无法实现这个计划,他只能想方设法把这个计划构想,传递给汉帝国政府。他写了一封信,但这封信要交给谁呢?
  他想到了一个极佳的人选:大行王恢。大行是负责外夷事务的高级长官,而王恢则是一个坚定的主战派,坚决反对与匈奴和亲。有王恢的支持,这个计划一定可以直达当今天天子刘彻之手。
  王恢展开信件一看,按捺不住一阵的欣喜,只见其上写道:“匈奴国刚与中国和亲,目前两国边关无战事,此时的匈奴国一定没有防备心,我们可以利以诱之,使他们深入到中国境内,然后设下重兵进行伏击,一定可以给匈奴国予致命的打击,一劳永逸地解决北部的边患问题。”
  王恢没有迟疑,当即吩咐左右:“备车,我要进宫面圣。”
  
  (第二章 完)


作者:醉罢君山 回复日期:2007-10-24 20:30:05 
回复 

  (虽远必诛-31)
  
  第三章 生死决战(上)
  
  一、马邑奇谋
  
  御前会议。
  王恢与韩安国正激烈地展开辩论。
  大行王恢是位鹰派人物,率先发难:“如今圣上威德远扬,四海一统,而匈奴人仍然不断在边境制造冲突,究其原因,乃是认为我中国可欺,对我心存蔑视之心。我认为应当对匈奴发动进攻。”
  主和派的领袖,御史大夫韩安国反驳说:“当年高皇帝受困平城七天七夜,脱险之后,反倒与匈奴和亲,这是以天下为重,不存个人私怨,这是何等博大的胸襟啊,因此大汉帝国与匈奴汗国在高皇帝、吕后、文帝以及景帝时获得持继的和平。如果贸然出击,那么和平将遭破坏,边境再无宁静之日。”
  王恢冷笑道:“韩大人还侈言和平!汉匈边境,警报不断,士兵死伤惨重,柩车相望,人民流离失所。当年高皇帝之所以没有报复平城之辱,非能力不足,而是想使久经战乱的人民得以休生养息,如今民富国强,正好可以一洗高皇帝的平城之辱。”
  拿和平来作幌子,睁眼说瞎话,当然没有说服力,韩安国心知肚明,于是又找了个理由:“要深入匈奴作战,从战术角度来说,是不可行的。如果我们以骑兵深入,向前推进的速度如果太快,就会有后勤补给供应不上的问题;如果推进的速度过慢,则又没有办法捕捉到匈奴的主力部队,劳师而无功。”
  王恢呵呵一笑,胸有成竹地说:“我所说的进攻,并非是深入匈奴境内的长距离奔袭,而是伏击战。匈奴单于贪得无恹,正好可以可以利以诱之,使之深入,我则挑选精兵强将,埋伏于险要之地,待匈奴单于落入罗网,则包围分割,全歼敌军,一举消灭匈奴主力,生擒单于,如此则可以一劳永逸解决北方边患。”
  韩安国无话可对,转身对皇帝刘彻说:“陛下,战场之事,瞬息万变,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旦伏击不成,汉匈两国将从此无安宁之日,请陛下明断。”
  
  在王恢与韩安国争辩时,刘彻未发一言。
  年轻气盛的皇帝,志在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当然倾向主战的王恢。
  刘彻看了一下韩安国,然后转向王恢说:“你既坚持对匈奴开战,不知开战胜算有多少?”
  王恢回答得十分的坚决,充满自信:“如果我军准备充分,臣可以保证万无一失。”
  刘彻再问:“这个计划需要动用多少兵力?”
  王恢沉思片刻,答道:“平城之战,冒顿以四十万之众围困高皇帝,这是匈奴倾国之兵,之后,匈奴的疆域大大扩张,新开拓的疆域都需要分兵把守,所以进攻中国的军队,从未超过十五万人。为了达到全歼匈奴军队的效果,汉军人数上须是匈奴的两倍,臣以为需要动员三十万的兵力。”
  “好。”刘彻拍案而起,“你即刻安排伏击匈奴的计划,我将下令火速征调三十万的大军,扫平匈奴,在此一役。”
  
  战争机器一旦启动,便开始高速运转。
  伏击匈奴的地点,选择在雁门郡的马邑县。
  兵员、战车、马匹、武器等,源源不断地全国各地紧急运输到马邑县附近。
  三十万大军,分为五路,兵团指挥分别是:护军将军韩安国、材官将军李息、骁骑将军李广、轻车将军公孙贺、将屯将军王恢。各路大军进入预先设定的伏击地点埋伏起来,一张巨大的罗网打开了,只等着匈奴人钻进来。
  能否将匈奴主力诱引到伏击圈内,是战役成败所在。
  担任诱引匈奴任务的,正是上书王恢的马邑县的豪门、爱国志士聂壹。
  
  聂壹伪装成叛逃者,求见军臣单于。
  “小民特来向单于贺喜了。”聂壹说得没头没脑的。
  军臣单于听得糊里糊涂:“何喜之有呢?”
  聂壹说:“小民本是马邑县的豪门,可恨是县令与县丞见小民家中有些许银两,就构陷小民,所以只好逃奔到了贵国。现今,小民已暗中联络马邑的豪杰,准备杀死县令与县丞,县令一死,汉军必然会前来问罪。小民左思右想,汉军所畏惧的,只有贵国而已,故而愿献上此城给单于。马邑既是边市,饲养的马匹也多,单于如果能得到此地,不是可喜可贺吗?”
  军臣单于听罢把脸一沉:“无事献殷勤,必然有诈。看来你是个汉军派来的奸细。”
  聂壹一脸的冤枉相:“单于如果不愿意得此城,小民走就是了。如果不相信小民的话,单于可以派人潜入马邑城内,看看小民是否杀县令夺县城,到时单于再做定夺不迟。”
  军臣单于听了之后大喜:“好!如果你献上马邑城,我将发十万精兵前往,汉军绝不敢轻举妄动。”
  
  聂壹回到了马邑,演出了一出戏。
  军臣单于派出探子进入马邑,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马邑周围方圆百里,原来的居民均被秘密转移,马邑城内均为军士化装为普通百姓,匈奴的探子进入马邑后,一切举动都在汉军的监视之中。
  于是一出故意让匈奴间谍看的好戏上演了:聂壹率领一班人攻入县衙门内,衙役们纷纷落荒而逃,然后一阵子的喊杀声过后,聂壹手中拎着两颗血淋淋的人头出了衙门,他高举人头喊道:“县令、县丞均已经被我所杀,其他兵士休得轻举妄动。”又命令把两颗人头悬挂在城墙上。
  匈奴探子一看,聂壹所说的确是实情,诛杀了县令与县丞,已经把马邑控制住了,于是便与聂壹联系上,亮出自己的身份。聂壹故做激动的样子说:“马邑现在我手,但雁门郡的程不识的军队很快就会杀过来,请阁下回报单于,速速发兵马邑。”
  时间吃紧,匈奴探子快马回报军臣单于。
  其实聂壹根本没有杀县令和县丞,那两颗人头,是处两个死刑犯而得来的,以假乱真,以骗取匈奴人的相信。
  匈奴人上钩了!
  军臣单于按捺不住欣喜,亲率十余万精锐火速南下,越过长城防线,直奔马邑。
  

 

  (虽远必诛-32)
  
  匈奴的大部队越来越接近汉军设下的口袋。
  但是,汉军所精心设下的一局棋,竟然百密一疏,而正是这一致命的疏忽,最终葬送了胜利的果实。
  离马邑还有不到百里的距离,但军臣单于愈发觉得不对劲,因为一路上居然看不到人烟,只见到成群的牛羊。以游牧为生的匈奴人对此怎能不生疑心?既然有牛羊,必定会有放牧牛羊的人,可是人呢?
  为了严守军事秘密,马邑附近的居民全部被转移,但是没有来得及转移牛羊,所以匈奴军队所到之处,只有牛羊,没有牧人。汉军的密谋露出了一个大大的破绽。
  军臣单于满腹狐疑:“雁门郡乃是程不识管辖的地区,程不识治军以严谨著称,怎么会疏于防守到这种程度呢?”马上下令暂停进军,派出一支小分队,到四周进行武力搜索。
  匈奴军队发现了一处汉军的亭堡(汉代的碉堡),便对亭堡发动猛攻,亭堡的守军抵挡了一阵子后,几十个人的守军怎么顶得住匈奴庞大的骑兵,缴械投降了。
  匈奴人打算处死亭尉(亭堡的指挥官),亭尉贪生怕死,便说道:“请让我面见单于,我有重要的军情禀告。”
  
  亭尉将汉军的围歼计划和盘托出。
  军臣单于震惊了!差点魂飞魄散,惊喊道:“我虽然觉得有点异常,但决没有想到背后居然有天大的阴谋。”
  匈奴军队在即将钻入汉军布下的口袋前一刻,悬崖勒马!军臣单于下令大军迅速撤退,一路上心惊胆战,惟恐汉军从背后发动进攻,直到撤到长城以北,才稍觉心安。
  
  王恢得知匈奴逃遁的消息后,脸色苍白。
  王恢统率三万精兵,任务是在匈奴骑兵进入到包圈内时,截击匈奴的辎重车队,斩断匈奴的后勤补给,并且切断匈奴军队的退路。
  匈奴后撤了,使得王恢的军队,便处在距离匈奴军队最近的位置。如果王恢选择就近对匈奴大军发起攻击,那么他是有可能追上匈奴主力的。但是,王恢犹豫了,因为他手头只有三万人马,而匈奴却有十几万的骑兵,敌众我寡,而且又是一场遭遇战,匈奴骑兵将占尽优势。
  王恢放弃了对匈奴的攻击。
  韩安国、李广、李息、公孙贺四路大军闻讯赶来时,匈奴大军已经越过长城,逃回本土了。一次举全国之力,精心组织的伏击战计划最终流产。
  
  汉武帝刘彻大为震怒!
  王恢成为计划失败的第一责任人。马邑伏击作战计划,是王恢首先提出来的,并且信誓旦旦地保证整个计划万无一失,但是人算不如天算,百密一疏,居然使匈奴军队还未进入合围圈便逃之夭夭。匈奴逃跑时,王恢的位置是完全可以对匈奴发起攻击,但是王恢因为兵力不足有所顾忌,使得汉军在此役颗粒无收。
  王恢对未能发动进攻一事辩解说:“根据计划,我的军队应该是在匈奴军队进入马邑后才发动攻击,夺取匈奴辎重,抄截其退路。不料匈奴单于临时改变主意,未进入马邑便撤军,这时我只有三万人马,如果仍要攻击,势必会伤亡惨重。”
  刘彻怒道:“朝中大臣,多数主和,我独支持你的马邑计划,并动员全国数十万兵力,听由你安排。即便不能生擒军臣单于,你还是有机会攻击匈奴的殿后部队,这样方能不负国人的期盼。可你却贪生怕死,裹足不进,不严惩你,不足以向天下人谢罪。”
  
  王恢被判处死刑。
  平心而论,王恢罪不致死。王恢力排众议,坚决主战,拳拳爱国之心,溢之言表。马邑之谋,仍不失为军事史上之杰作,因为它离成功,只差了一点点,惜其功败垂成。王恢是相当杰出的战略家,然而并不是很好的将军,缺乏战场上随机应变的灵活战术方针,所以未能在匈奴逃跑时发动攻击。
  王恢虽然在兵力上远少于匈奴,然而汉军仍有二十七万的主力部队正从设伏地赶来,所以军臣单于决不敢拉开阵势与王恢决一死战,倘若王恢奋勇出击,必定是有所斩获。
  王恢之所以必死,是因为刘彻想把战争的责任全部推卸在王恢一人身上。当时在御前会议上,支持王恢的大臣只是少数,绝大多数人仍然倾向于与匈奴和亲,而作为皇帝的刘彻,则站在王恢一方。然而兵锋一旦开启,和平便遥遥无望了。面对朝中大臣们的诘难,刘彻让王恢一人背黑锅,独揽失利的责任。
  王恢在绝望中自杀身亡!
  
  马邑之谋,是一道导火索。
  它点燃了大汉帝国的激情,进入了一个热血沸腾的壮丽时代,大汉的男儿们前仆后继,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数千年后,当我等后辈回顾先祖们奋斗的伟大勋绩时,仍然为之深深地震憾。
        ====== ================================
 


作者:潮汐猎人 回复日期:2007-10-22 13:55:38 
回复 

  美国南北战争之名将石墙杰克逊将军尝有一言:“士兵的勇敢是可贵的,然而胜利必须赖于纪律来取得。”
  李广不羁的性格注定了李广难封的命运。
  另外,由于李广名气太大,也使得匈奴每每以多数部队进攻李广的防地,因此,别人吃肉时,李广往往在啃最难啃的骨头,所以战绩反不如名气不如他的将领。


作者:醉罢君山 回复日期:2007-10-22 18:37:32 
回复 

  作者:扬锋123 回复日期:2007-10-22 12:37:59 
    一直以来都不知道为什么李广难封侯,然来是这么一会事.
  
  作者:潮汐猎人 回复日期:2007-10-22 13:55:38 
    美国南北战争之名将石墙杰克逊将军尝有一言:“士兵的勇敢是可贵的,然而胜利必须赖于纪律来取得。”
    李广不羁的性格注定了李广难封的命运。
    另外,由于李广名气太大,也使得匈奴每每以多数部队进攻李广的防地,因此,别人吃肉时,李广往往在啃最难啃的骨头,所以战绩反不如名气不如他的将领。
  --------------------------
  李广难封,猎人兄所言有理。
  石墙那句名言,我好象看《众神与将军》的影片中有听过,印象很深
  老兄是不是也从电影里看来的啊

 

  


作者:醉罢君山 回复日期:2007-10-23 12:11:24 
回复 

  作者:比子龙还帅 回复日期:2007-10-23 11:31:05 
    感觉楼主把李广人为的拔高了。
    李广历任七郡太守,前后四十余年,毕生大小七十余战,阻止匈奴南侵,功劳极大。作为守备将领,他做的非常出色。可在汉武帝时期的进攻作战中,李广表现的就差强人意了。在汉代那个以杀敌数目论军功的年代,李广不能封侯也是自然的了。
    还有一个问题请教楼主李广的'飞将军’称号是怎么来的,以李广一生的战绩和他七郡太守的经历,我是怎么也不能和'飞’将军联系起来的!还望赐教。
  -----------------
  子龙兄好:)
  在下无意拔高李广,据实而写罢了。不过在下确实是李广的粉丝。
  封不封候,无损于李广的伟大。
  武帝进攻时代时,李广的表现,也不算差了。比起那些封侯的将领,也不见得差。
  至于飞将军的由来,据史书载,是李广据守右北平时,笔者把它稍稍提前上来,呵呵。为什么匈奴人称他飞将军,大约是李广屡出奇兵,有如天降吧,猜的,当作一笑得了。 

 

 


作者:alexzhaocn 回复日期:2007-10-12 18:30:00 
回复 

  有点疑问,刘邦远征,会否带如此多的珠宝玉器类的女子饰品在身边?
  另外,LZ
  来使对阏氏说道:“大汉皇帝被单于围困,很愿意与单于能罢兵修好,还有劳娘娘代为请求。大汉天子愿意将国内最美的女人,献于单于。”说罢来使从怀中取出一帛画卷,将卷轴展开,上面绘着一位美艳欲滴的女子。
    阏氏作为女人的妒忌心便上来了,心中暗想:倘若单于掠得汉地,汉地的女子个个珠光宝气,只怕是要见异思迁、喜新厌旧了。于是便答应了汉使,向冒顿单于请求停战罢兵。
  这些语句有逻辑错误啊....修改一下吧    作者:石头木100 回复日期:2007-10-11 23:30:02 
    大国崛起。
    大汉民族的崛起,并不起于周公的礼教。
    礼教可服四夷的神话,实在是民族的精神鸦片。
    重温民族的尚武精神,可以明白大国的根基实非几个儒生在庙堂上舞蹈出来的。
  ===============================
  “仁以柔中国,刑以威夷狄”,明白这个才会少对儒家的作用大放厥词。别忘了,汉武帝之所以抛弃黄老之术,选择儒家思想。正是儒家思想尊王攘夷,赞成复仇,才使的汉武北伐匈奴有了思想基础。  ============================================================
  可惜后世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刻意把儒家的忠君思想和德治思想无限放大和扩展,而忽视了儒家的其他方面,结果儒家思想最终成为愚民的工具,思想僵化的魁首.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什么东西碰上政治就黑了  ------------------
  武帝独尊儒术,怕是因为便于统治之原因,儒家思想与中国扩张有关系么?似乎不好说得通。尊王攘夷思想非儒家独有,乃是春秋以来的基本观念,如果说尊王是政治概念,则攘夷便是民族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赞成复仇?
  这只怕是个借口而已。
  否则,匈奴屡犯河西不也是复仇?
  武帝击匈奴,何曾与尊儒有关?自古以来,开疆辟土从来不是儒家的强项。
     =====================================
  喔,儒家没用,但又是中国落后的罪魁祸首,现在反儒的逻辑真叫高。    


作者:石头木100 回复日期:2007-10-13 16:52:55 
回复 

  “哎呀,不好,果然中了匈奴人的奸计。”刘邦眼前一发黑,险些晕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建议删改一下。
  楚汉相争刘邦中箭了也装的若无其事。
  久经战阵的汉高祖,武功平平,胆气和权谋还是有的。
  断不会“眼前一发黑,险些晕倒。”
      石头木兄:
  所言有理。
  以后定稿时得改一下。
  刘邦其实武功也算不错了。
  特别是建国后,仍为削平异姓王南征北战,颇有豪杰本色。   
    作者:石头木100 回复日期:2007-10-12 21:38:47 
      赞成复仇?
      这只怕是个借口而已。
      否则,匈奴屡犯河西不也是复仇?
      武帝击匈奴,何曾与尊儒有关?自古以来,开疆辟土从来不是儒家的强项。
    =====================================
    喔,儒家没用,但又是中国落后的罪魁祸首,现在反儒的逻辑真叫高。
  
  -------------------------
  石头木兄似乎没有把儒家视为中国落后的罪魁之意吧。
  
  笔者尝作《孔子的秩序论》一文,愿与颛顼龙裔切磋之:
  
  孔子的秩序论
    
    古今学术,倘若刨根究底,那么最终是源自于若干不证自明的原理上。譬如现代民主制度基根本的原理是“人人是生而平等的”,这是先验的、不证自明的。然而在中国数千年的政治制度,先验的原理却是“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相陈,贵贱位矣。”尊卑贵贱,是与天地生而俱来的,要明了中国数千年来的政治制的沿革,怕是不能避开对儒家秩序论的研究,秩序论的态度,直接导致了儒家政治论的态度。
    《易·系辞》开篇明义:“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相陈,贵贱位矣。”这是从先验的天道尊卑推衍人道贵贱,这是一种不平等的秩序论。这种以天道定人道,并非只是儒学所有,而是贯穿于中国主流文化之中,虽然有些学者企图从学理角度来反对这种先验的理论,譬如先秦名学大师惠施在历物十事中有:“天与地卑,川与泽平”的见解,联系惠施在政治上提出“去尊利民”的主张,可以看出惠施对传统观念的挑战,然后这在中国文化中只是旁支末流。在儒学支配学术界的二千年里,尊卑贵贱论是中国政治的基石。
    《系辞》是否为孔子所作,这从古代以来,就多有争议,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孔子的学说中,也沿用了这种尊卑贵贱论,而且是尊卑论的支持与发扬者。这个尊卑的合理性,就是“秩序”,孔子政治的核心,就是建立起一种人为的秩序,这种秩序以“礼”来作为约束,孔子说:“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止,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这里孔子多次用到了“序”就,来表明一种建立的秩序。
    秩序是人类走出混沌的一种进步,放在两千年前的社会,即使是体现尊卑不平等的秩序,也起到了一种稳定社会的作用。秩序的作用可以从西方罗马帝国覆灭后无序的社会得到反证,西元476年,罗马帝国在蛮族人摧枯拉朽的进攻下灭亡,然后秩序的丧失使得西欧在之后的三百年内陷入混沌无序之中,整个政治制度处于瘫痪,社会文化极剧下降,重新沦落入野蛮与暴力横行的年代,直到基督教重新确立起秩序。所以探讨儒学的秩序论,目的并不在于讨论孔子时代这种秩序论的合理性,而在于其对中国未来社会制度及文化的深刻影响,这个影响力至今犹存。
    孔子秩序论的主张是“正名”,就是确定名分。据《论语》,子路问孔子:“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回答说:“必也正名乎!”子路听了很不以为然:“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孔子就正名倒是接着说了一大通道理:“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这个正名的重要性,被后来的司马光继续发挥:“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孔子还写了一部有关“正名”的著作:《春秋》,二千年来,儒家的哪些典籍是孔子所著,看法很是分歧,然而《春秋》一书却是无可争议的孔子原著。关于这本书的成因,孟子记“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公羊传·序》记:“夫子何为而作《春秋》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当孔子之世,礼乐崩坏,社会秩序渐趋混乱,王与诸侯、君与臣、上与下的名分往往被破坏,使得孔子迫切感到“正名”的紧迫性,在《春秋》中,孔子使用发明了“微言大义”。
    《春秋》一书最集中体现了孔子“正名”的秩序思想。首先是对最尊贵的周室的尊崇,在《春秋》中,每年开头都要用“春,王正月”这些字眼,突出秩序金字塔的塔顶权威;其次是对诸候国的尊抑,对于后起之国,如楚国、吴国,其国君自己僭号为“王”,孔子一律不予承认,而仍称其为“楚子”与“吴子”,相反,宋国虽然国力极弱,然而却是周室册封的“公”爵,孔子仍尊其为“宋公”;再者,孔子在许多字眼上也是非常斟酌,比如《春秋》中的两段记录:其一,“卫州吁弑其君完。”其二,“卫人杀州吁于濮。”同样是流血政变,用的字是有差别的,卫国的州吁是杀害其君主,以下犯上,所以孔子称“弑”,但是后来州吁也在卫人的政变中被杀,孔子却用“杀”字,表明州吁的政权是非法的,卫人推翻他并不存在以下犯上,所以不称为“弑”。
    在“正名”思想的背后,是礼的精神。礼除了有个人修身养性的意义外,其更大的价值在于维系社会的秩序,不同名位的人,对应不同的礼的规则,所以礼,也可以称为礼制,是社会制度的一部分。孔子对鲁国大夫“八佾舞于庭”表示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因为按周礼,八佾舞于庭,是天子之礼,诸候为六佾,大夫为四佾,季氏作为大夫一级官员,竟然僭行天子之礼,这不得不令孔子愤怒。
    孔子是绝对的礼治主义者,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这八字要潜心体会。孔子所向往的社会秩序本身是有贵贱等差的秩序,那么要如何使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可以安于自己在秩序中的位置呢?每个人都是有不甘为人下的欲望,如何来压制这些欲望?孔子鼓吹以道德来节制欲望,这里孔子没有作进一步的阐述,所以不得不引用荀子的一段补充:“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即是以道德的神圣感来抑制物欲,从这点上讲,儒学颇有类似于宗教之处。
    孔子的秩序论是之后两千年中国政治哲学的基础,尤其是其“正名”与“礼治”的主张,在二千年的中国政治中产生极大的流弊。一个贵贱不平等的秩序,可以造就社会短暂的稳定,然而也形成一种惰性。如果说孔子的战乱纷争的年代,其秩序论不失为一种解决方案,那么到了一千年以后,这种解决方案只剩下形式的僵死的外壳,而丧失其精神本质,更谈不上创造了。
    宋朝的“濮议”与明朝的“大礼议”就是正名传统观念下衍生出来的恶果,以下举“大礼议”说明之,明代正德皇帝暴死后,由于没有子嗣,便由其弟兴献王的儿子继位,是为嘉靖皇帝,继位后,嘉靖想把生父尊称为“兴献皇帝”,一大群儒生拼命反对,说只能叫“皇叔父”,明明是父亲,却叫叔父,嘉靖对此相当不满意,后来折衷起来,叫“本生父兴献帝”,三年,嘉靖终于将此又改为“皇考恭穆献皇帝”,此诏一出,群臣愤激,杨慎等大喊:“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中今日”,“万世瞻仰在此一举”,二百二十九人齐跪皇宫前,其势疯狂,嘉靖大怒,全部下狱,十七人死于杖下。这就是明代著名的“大礼议”事件,到了这个时代,“名”的重要性已经在“实”之上,已经沦为形式主义的象征了。
    在二十世纪,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文明分崩离析,使许多人尝试将儒学文明与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相结合,这个尝试,未尝不是出于善意,然而笔者却深持怀疑之态度。如前如述,西方近代自由民主学说,值根于“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而中国儒学学说,植根于“天道尊卑,人道贵贱”的不平等的秩序;从根基上看原本就是两极之别,虽然儒学在两千年前,其秩序论能使中国摆脱蛮夷而达统一与暂时的稳定,也不失有其价值所在,但是固步自封与两千年来的停滞,在十九世纪末,其已经成为世界文明中的蛮夷地带。
  

 


作者:Lancer1 回复日期:2007-10-15 15:40:42 
回复 

  我觉得冒顿想娶吕后也不一定是要侮辱汉朝。我觉得这是典型的文化冲突例子。以前秦国就放的开的多,当然和他们那时候是半华夏半蛮夷有关,秦国的太后不就和西戎的王来往了好多年么。当然单于也不一定是突然想起来,很可能韩王信那帮人也出了主意。 


作者:醉罢君山 回复日期:2007-10-15 18:55:32 
回复 

  作者:Lancer1 回复日期:2007-10-15 15:40:42 
    我觉得冒顿想娶吕后也不一定是要侮辱汉朝。我觉得这是典型的文化冲突例子。以前秦国就放的开的多,当然和他们那时候是半华夏半蛮夷有关,秦国的太后不就和西戎的王来往了好多年么。当然单于也不一定是突然想起来,很可能韩王信那帮人也出了主意。
  ---------------
  冒顿一定是觉得女人当权很可笑,所以有此一手。
  
  作者:alexzhaocn 回复日期:2007-10-15 15:46:31 
    读史之首要,勿以现今观点论史事,须以史论史
  ---------------------
  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作者:颛顼龙裔 回复日期:2007-10-14 18:42:52
  喔,儒家没用,但又是中国落后的罪魁祸首,现在反儒的逻辑真叫高。
  ———————————————————————
  儒家在政治上没用,那是两千多年的历史已证明的事。
  至于讲“自古以来,开疆辟土从来不是儒家的强项”。这应该也很清楚。否则你可以举个反例来听听。
  历史上,宋、明时期,儒学在政治上地位至尊。而军事上确实是比较窝囊的两个时期。
  程朱理学兴起的宋代,可怜的大宋王朝,几乎象个不设防的国家。不要讲开疆辟土,连皇帝和其妻女都被蛮夷虏去了。
  舞蹈在庙堂上的儒生们,不是要教化四夷吗?它们的教化之功呢?只怕他们的妻女也被蛮夷虏去,逼迫着裸胸而舞。
  儒家在政治上没用,是中国思想落后的罪魁祸首!

 

  
  
  作者:石头木100 回复日期:2007-10-16 9:11:22 
    作者:颛顼龙裔 回复日期:2007-10-14 18:42:52
    喔,儒家没用,但又是中国落后的罪魁祸首,现在反儒的逻辑真叫高。
    ———————————————————————
    儒家在政治上没用,那是两千多年的历史已证明的事。
    至于讲“自古以来,开疆辟土从来不是儒家的强项”。这应该也很清楚。否则你可以举个反例来听听。
    历史上,宋、明时期,儒学在政治上地位至尊。而军事上确实是比较窝囊的两个时期。
    程朱理学兴起的宋代,可怜的大宋王朝,几乎象个不设防的国家。不要讲开疆辟土,连皇帝和其妻女都被蛮夷虏去了。
    舞蹈在庙堂上的儒生们,不是要教化四夷吗?它们的教化之功呢?只怕他们的妻女也被蛮夷虏去,逼迫着裸胸而舞。
    儒家在政治上没用,是中国思想落后的罪魁祸首!
  ===========================================================
  这位仁兄说话真是不经过大脑吗?宋、明是窝囊的朝代?
  宋、明被野蛮人摧毁这个每个人心中永远的痛,但你也不能诋毁他们曾经的浴血奋战啊。当年横扫中亚、西亚、东欧的蒙古军队曾被阿拉伯人、西方人称为“黄祸”“上帝之鞭”。它们是当时世界上最可怕的野蛮力量。蒙古人征服中亚霸主西辽、荡平花剌子模帝国(今阿富汗、乌斯别客斯坦等地区)都不过用了一年的时间。驯服斡罗斯联盟(今俄罗斯、乌克兰等地区),灭亡木剌夷国、黑衣大食(今伊朗、伊拉克等地)都用了不足五年的时间。蒙古人屠灭中国境内的西夏用了十年几年的时间,捣毁大金帝国用了二十几年时间。征服南宋用了多少时间?用了近五十年的时间。世界上这么多国家,只有宋朝抵抗最顽强。只有宋朝军民表现最英勇。
  再说大明,别的不说,就说大明是世界范围内被蒙古人征服地区第一个驱逐了蒙古人的,永乐皇帝五次亲征蒙古,打得蒙古人抱头鼠窜。这样都是军事上确实是比较窝囊的???


作者:十口民 回复日期:2007-10-16 16:02:59 
回复 

  作者:比子龙还帅 回复日期:2007-10-16 13:36:30 
  —————————————————————————————
  宋、明比较窝囊那应该没有问题,起码在与蛮夷的决战中,宋明两朝都有皇帝被俘虏的可悲记录。
  前文讲的裸胸而舞,也是有确史的。在蛮夷的献虏仪式上,宋朝的皇后就被逼穿着夷服,裸露一边的手臂和胸脯在蛮夷的太庙里舞蹈。
  这还不够窝囊?
  至于蒙古很强大,至于蒙古灭南宋用了五十几年,能说明什么?
  历史上,大宋王朝先被辽欺负的当了儿皇帝;又被金虏去了皇帝、皇后;又被蒙古灭了国。还不够窝囊?
  现在有人不停吹嘘的大明,不也是先被瓦刺捉了皇帝,又被后金灭了国?
  比较大汉时期,破除匈奴,称霸东方的时代。宋、明不窝囊吗?
  慢慢看,你就还会知道匈奴残部在欧洲干了什么。
  


作者:老刁民 回复日期:2007-10-16 18:29:02 
回复 

  作者:石头木100 回复日期:2007-10-16 9:11:22 
    作者:颛顼龙裔 回复日期:2007-10-14 18:42:52
    喔,儒家没用,但又是中国落后的罪魁祸首,现在反儒的逻辑真叫高。
    ———————————————————————
    儒家在政治上没用,那是两千多年的历史已证明的事。
    至于讲“自古以来,开疆辟土从来不是儒家的强项”。这应该也很清楚。否则你可以举个反例来听听。
    历史上,宋、明时期,儒学在政治上地位至尊。而军事上确实是比较窝囊的两个时期。
    程朱理学兴起的宋代,可怜的大宋王朝,几乎象个不设防的国家。不要讲开疆辟土,连皇帝和其妻女都被蛮夷虏去了。
    舞蹈在庙堂上的儒生们,不是要教化四夷吗?它们的教化之功呢?只怕他们的妻女也被蛮夷虏去,逼迫着裸胸而舞。
    儒家在政治上没用,是中国思想落后的罪魁祸首!
  ----------
  你的智商,真是成问题。呵呵
  不读书就不要学人家附庸风雅。    

 


作者:Lancer1 回复日期:2007-10-17 23:35:07 
回复 

  中行说是个悲剧人物,被人阉割送进宫中,本来也就希望平安过一生,什么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封妻荫子就别想了。结果却被抛到蛮荒之地,他若不报复那些恶待他的人,就不能给那些有权有钱的大爷一些教训,卑贱之人也不是好惹的。楚汉相争时的韩信不就是另一个受恶待的奇人,他也报复了那只看重亲贵,不看重身处低位却怀才不遇的项羽。只不过中行说投奔了匈奴,牵扯多了一层民族仇恨,就被楼主大骂汉奸,可叹。难道要他忍辱负重,忍气吞声过一辈子不成?或者真的像特殊材料制成的人,还给汉朝通风报信?


作者:醉罢君山 回复日期:2007-10-18 7:55:15 
回复 

  作者:Lancer1 回复日期:2007-10-17 23:35:07 
    中行说是个悲剧人物,被人阉割送进宫中,本来也就希望平安过一生,什么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封妻荫子就别想了。结果却被抛到蛮荒之地,他若不报复那些恶待他的人,就不能给那些有权有钱的大爷一些教训,卑贱之人也不是好惹的。楚汉相争时的韩信不就是另一个受恶待的奇人,他也报复了那只看重亲贵,不看重身处低位却怀才不遇的项羽。只不过中行说投奔了匈奴,牵扯多了一层民族仇恨,就被楼主大骂汉奸,可叹。难道要他忍辱负重,忍气吞声过一辈子不成?或者真的像特殊材料制成的人,还给汉朝通风报信?
  ---------------------------------------------------
  试问汉奸何义?
  中行说有损汉人之事必行,有益汉人之事必不行。
  致使边疆生灵茶炭,百姓遭殃,
  此非汉奸,何人可当之?


作者:潮汐猎人 回复日期:2007-10-18 10:39:17 
回复 

  本来连高贵的公主都能牺牲自己,远嫁蛮荒,中行说没有理由和资格讨价还价。
  但是,细想一下,人谁无私情,刘邦不也送过假公主吗?更何况当时是家天下,公主远嫁也是为自家利益牺牲。和亲的主角是公主,中行说去了不过是作个奴隶,他去不去对国家大计没什么影响。
  汉文帝强迫中行说去匈奴,才激起了他的叛逆之心(可以考虑作作工作或者换人),但是他没有办法可以直接报复皇帝,因此只能是百姓代皇帝受过。
  用今天的观点看,这是警示当权者,不要拿国家和大义作幌子来肆意践踏个人的基本权益,不要老是劝别人要有觉悟,而自己却风雨不动安如山。
  (网上摘抄评论)林冲是逼上梁山,中行说是被逼成汉奸,许多人会同情林冲这样的英雄,却认为中行说是狗熊。读《史记》关于中行说记载,如果一点儿都不为他唉息,你可能太没有同情心了;如果认为他是一个英雄,你可能太没有头脑,至少没有政治头脑。
  


作者:石头木100 回复日期:2007-10-18 10:52:32 
回复 

  作者:醉罢君山 回复日期:2007-10-17 23:34:29 
    石兄,去看了你的论战,精彩啊。
    只是现在厌倦了口水战,不参予了,呵呵。
    今天与觉仁兄闲聊时,认为兄台写历史甚好。
    不知兄台有此意否?
  ———————————————————————
  君山兄过誉了。
  石某觉得历史研究固然十分重要。
  现实中的民主自由确实太少了。
  国学一说我就十分反对。
  何谓国学?
  当年的党国,政治上已是祸害不小。
  今日的国学,是否会窒息文化的创新?
  国学何物也?一国之学足见其气量偏狭。
  国学何物也?国立之学足见其不近民主。
  中国问题的一个很大症结就在于,国家和政府被一些人吹嘘的太大。国学的提法,实在并非意在保护传统,恐怕会沦为保护道统。
  英美法德,文化昌明之国。那个有过国学?
  心忧天下,无心专研史学。
  君山兄和觉仁兄美意心领了。
  石某是个淡薄的俗人,还是在关天里忍受口水和砖头吧。
  


作者:Lancer1 回复日期:2007-10-18 11:41:02 
回复 

  呵呵,在民族大义的逼迫下,或者我应该使用激励?文天祥成了历史完人。即使如此,他也是只要求自己留取丹心照汗青,他弟弟早就投奔了蒙古,做了大官,文天祥并没有责怪他。如果说文天祥身荷国恩,应当报国。汉朝对中行说有何恩?肉体被残,身处下贱。现在又被扔去蛮荒之地,此仇不报,何以为人?
  我很喜欢楼主的文字,不过我觉得里面的爱国-叛徒两分法太厉害了,大约是金庸写书剑恩仇录的那个阶段,还不到白马啸西风、天龙八部的那个阶段。
  每个人的个性被压抑在民族大义等宏大叙事之下,就如同现在一堆愤青虽然三餐不继、找不到工作买不起房屋,还天天喊核平台湾,东京大屠杀一样,没有真正弄清楚自己的悲剧根源,更不要提奋起抗争了。
  北宋和西夏、辽相持的时候,也有怀才不遇的人去了西夏,得到重用,给北宋造成很大麻烦,后来北宋边帅吸取了教训,不再轻视这些在科举中爬不上去只能打算到边境博个前程的奇人异士,而是收为幕僚。
  我觉得潮汐猎人说的,虽小处我有意见,但主要部分我同意。


作者:醉罢君山 回复日期:2007-10-18 12:53:14 
回复 

  李陵兵败降匈奴,举家被汉武所屠,亦是悲剧人物,但我并不认为他是汉奸。
  中行说虽有可怜之处,然其所作所为,已经不值得同情了。
  倘若中行说之行,尚评判不得,那么赵高之流,也评判不得了。
  每个人的所做所为,都有其原因与动机,不是空穴来风。
  然而是否在此背后,都没有是非的判断?  


作者:Lancer1 回复日期:2007-10-18 13:13:35 
回复 

  中行说对汉朝和汉人来说,属于汉奸,当无疑问。问题在于汉奸是否可以同情他个人的不幸遭遇,理解他的报复愿望?汪精卫的老婆陈璧君解放后还关在提篮桥,宋庆龄和何香凝还是设法营救她。如韩王信等,既然兵败逃入匈奴受其庇护,当然就不能不听匈奴的旨意,侵扰汉朝边境。五代十国时的北汉也和辽国连兵,不然无以自立。这些人钥匙责以民族大义,且不都是大汉奸?汉武帝时金日磾国灭父死,身为奴隶,为何为汉朝效忠,且不是个大大的匈奸。
  复仇也是人类前进的动力之一,叫当权者不至于过于乖张,叫被压迫者心存盼望。力有不及,借外力复仇者,历史上多的很。南朝梁国被陈霸先推翻后,残余力量不是借着被称为扎虏的北周的力量才得以在江陵立足?蒋介石不也靠美国援助才在台湾站稳,并不断侵扰大陆?
 


作者:醉罢君山 回复日期:2007-10-18 16:57:27 
回复 

  作者:石头木100 回复日期:2007-10-18 10:52:32 
    君山兄过誉了。
    石某觉得历史研究固然十分重要。
    现实中的民主自由确实太少了。
    国学一说我就十分反对。
    何谓国学?
    当年的党国,政治上已是祸害不小。
    今日的国学,是否会窒息文化的创新?
    国学何物也?一国之学足见其气量偏狭。
    国学何物也?国立之学足见其不近民主。
    中国问题的一个很大症结就在于,国家和政府被一些人吹嘘的太大。国学的提法,实在并非意在保护传统,恐怕会沦为保护道统。
    英美法德,文化昌明之国。那个有过国学?
    心忧天下,无心专研史学。
    君山兄和觉仁兄美意心领了。
    石某是个淡薄的俗人,还是在关天里忍受口水和砖头吧。
  ------------------
  老兄心忧天下,在下深表钦佩。     


作者:蓝之妖 回复日期:2007-10-25 18:32:16 
回复 

  汉武帝穷兵黩武,和秦始皇一个德行,他俩倒是一丘之貉,也都向往着长生不死,相信术士,弄的朝廷乌烟瘴气……且,刘彻骨子里就是一暴君,李陵本来就没事,想着回来汉朝呢,结果他一挥手,得,全杀……
   就算他李陵该死,司马迁又有什么罪行……司马迁一直是中国史家第一人,我个人认为,除了他史记的跨度外,最特别的就是他的隐喻写法,比方说,司马迁从来就没说过刘彻怎么坏,估计也不敢,据说刘彻也想毁了史记,司马迁一直在民间 隐居,可是书里大写刘彻怎么喜欢酷吏就知道了
   刘彻在抗击匈奴上确实有功劳,可那是他借着上一辈,以及上上上一辈的底子,他就一战争贩子,打完了四周以后,国力空虚的不行,似乎还写了什么罪己书……
   隋炀帝亲哥俩……


作者:a1828 回复日期:2007-10-25 18:38:33 
回复 

  明朝对付的是四分五裂的蒙古,在蒙古人溜回老家后,明军没有对蒙古兵造成过重创。不像汉武帝那样漠北之战那样,单单得到首级就有九万级,匈奴的精锐尽丧。从此漠南无王廷,没有汉朝允许不敢到漠南放牧,躲在苦寒的漠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