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二车管所地址:太平天国的建立与发展(二)(39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5:39:46
太平天国的建立与发展(二) 

太平军继续顺流而下,进入湖北,水陆并进,连克汉阳、汉口,向武昌进攻。湖北巡抚常大淳被困在城里毫无办法,最后自杀身亡。太平军第一次攻占了一座省城,饮马长江。因为武昌是长江中游的军种重镇。占据武昌,太平军就取得了开启、控制长江的钥匙。因此清朝统治者得知武昌失守十分震惊,咸丰帝震怒,下令将钦差大臣徐广缙革职,命向荣为钦差大臣,专管两湖军务。但是下一步何去何从领导集团内部展开了争论。石达开认为,四川乃天府之国,易守难攻。太平军可先占四川,以此为根据地再夺取全国政权。苏三娘认为应该由湖北直取河南,直捣清朝统治的老巢,洪秀全支持她的意见。杨秀清主张东下江南,占据六朝古都南京。并且力排众议,东下江南的主张逐渐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不久,杨秀清以天父传言的方式作出最后决断:东下江南,从而结束了这场争论。1853年2月,太平军放弃了武汉三镇。陆路沿着长江两岸,水路分乘1万般民船“旌旗遮天蔽日”直奔南京而去。沿途九江、安庆、芜湖等战略要地均被太平军一一攻克,3月8日到达南京城下,继而展开强大的攻城攻势,攻打了10天。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用火药炸开仪凤门,攻进城内,两江总督陆建瀛化装逃跑时被太平军抓住斩杀。绿营官兵毫无斗争,被杀得干干净净,满洲官兵知道无路可逃,在江宁将军祥厚、副都统霍隆武的指挥下,战至最后一人。太平天国将南京改称“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了与清廷完全对峙的政权。但是,太平军领袖们对于定都南京的意见很不统一,洪秀全、杨秀清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加之根深蒂固的保守安逸的小农意识,他们极力主张定都南京,并列举了南京的种种有利条件,大致不外城郭坚厚,仓库充盈,形势虎踞龙盘,风俗温文敦厚,他们所说的全是针对守势而言的。定都天京以后,太平天国多数领导人多了几分固守繁华小天堂于一隅的狭隘,而少了乘胜前进夺取天下的决心。于是,对于清朝的政治军事攻势开始变成了守势。而且,极大地助长了贪图富贵、穷奢极欲的不良作风。

三、太平军的军事攻势

(1)北伐

从金田起义起到攻占南京,洪秀全等没有一套具体的战略考虑,缺乏长远规划。事实上太平军是占了一地,又失了一地,只是到了南京才勉强生根。地官正丞相李开芳、天官副丞相林凤祥等极力主张乘摧枯拉朽之势继续北伐,一鼓作气直接向清廷心脏的北京进发。洪秀全、杨秀清等拗不过他们,1853年5月8日,让他们率领5万多人从扬州出发开始北伐。林凤祥、李开芳二人从扬州杀开一条血路,经过仪征、浦口、临淮关、凤阳、归德,到达黄河附近的巩县,然后继续沿黄河而进。为了围攻怀庆,他们浪费了将近两个月时间,最终也没有占到多少便宜。其后,与清政府派出的直隶总督讷尔经额展开激烈的争夺战。9月,北伐军经山西,大败讷尔经额于临泃关。10月进占深州,咸丰帝急忙派僧格林沁调集军队阻挡。北伐军进入直隶天津附近的静海和独流,林凤祥驻扎静海,李开芳驻扎独流。两人攻打天津不下,于是转攻为守,形势越来越不利。严冬将至,由于缺衣少粮,兵力单薄,北伐军不得不于1854年2月南撤,并派人向天京求救。以曾立昌、陈仕保、许宗扬为统帅的北伐援军由于恋战,在山东临清遭遇失败。李开芳听到援军北上的消息,分兵南下,被清军围困于山东高唐州,北伐军被切为两半。被围困于东光县连镇的林凤祥坚持到1855年3月被擒。李开芳率军由高唐州突围南下,到达茌平县冯官屯,清军引运河水淹太平军,太平军屡次突围均未成功。5月31日,李开芳被俘。二人后来均被押解到北京凌迟处死,北伐宣布彻底失败。

太平军北伐的意义:北伐军在两年内横扫六省,转战五千里,攻克了数十座城池,深入到清朝统治的心脏地带,给清朝以沉重的打击;太平军的英勇斗争把清军北方主力牵制在华北战场,大大减轻了天津和西征的压力,有利地支援了太平军的西征,为太平天国在南方的胜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给我国北方人民的反帝斗争造成了极为有利的形势。

北伐失败的原因:客观上,敌强我弱,力量对比悬殊,北伐军孤军深入,清军则重重围剿;北伐军多数为步兵,而僧格林沁率领的则是蒙古马队,在平原作战时北伐军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南北方语言隔阂,北方人性格较持重,附和北伐军者不多,不像在两湖时动辄数以万计参加太平军。主观上,太平天国领导人对北伐的艰巨性估计不足,对清政府力量估计不足。

(二)西征

太平军北伐的同时,还派兵进行西征。西征的目的在于夺取长江中上游三大军事重镇安庆、九江、武昌,确保南京安全和粮饷供应,发展太平军在南方的力量,切断清朝与南方各省的联系。1853年6月,春官正丞相胡以晃、夏官副丞相赖汉英等率领1千多艘战船溯长江而上,先后攻克了安庆、九江。在九江西征军分为两支,一支由胡以晃率领,以安庆为中心,次年初攻克庐州,巡抚江忠源败死,皖北、皖南20多个州县全部被太平军所控制,成为以后太平天国统治的主要地区。另一支由韦昌辉之弟韦俊率领,从九江沿江西上。攻克汉阳后无力再进,退守黄州。在曾天养部的支援下,1854年2月,在黄州大败清军,湖广总督吴文鎔投水而死,西征军乘胜再次攻克武汉三镇。之后,西征军又向湖南进军,却遭到曾国藩率领的湘军的顽强抵抗。

曾国藩,字涤生,湖南湘乡人。由于清朝的正规军八旗兵和绿营兵已无战斗力,咸丰帝决定采取“兵不足而兼勇”的方针,于1853年初命各省在籍官绅举办团练。团练又称乡勇和练勇,属于一种清代民办的地方武装。在全国众多的团练大臣中,曾国藩在湖南创办的湘军独占鳌头,取得了相当成功。在这种背景下,已官至侍郎的曾国藩因母亲去世回家奔丧,咸丰帝命他到长沙帮助湖南巡抚张亮基办理全省的团练。他以罗泽南的湘勇、江忠源的楚勇为基础,又派人到湘乡、辰州、宝庆继续召募,所有这些合在一起取名为“湘勇”。湘勇具有如下特点:(1)人员上,曾国藩以和他一样既笃信程朱理学,又有经世致用思想的志同道合者为营官,他选择营官的标准是有治理能力、不怕死、不热衷名利、有信仰肯牺牲。(2)编制上,效仿明代戚继光所编练的戚家军进行编制。10人或12人为一队,什长一人,八队为一哨,哨官一人,四哨为一营,统于营官,每营官兵500人,合数营或数十营设立一个统领。成军之初,大帅选统领,统领挑营官,营官挑哨官,哨官挑什长,什长挑勇丁,全军上下不是亲朋父子,就是同乡同里。(3)训练上,兵勇刻苦训练,演练阵法,而且特别强调纪律,不让他们骚扰百姓,而且反复灌输忠义勇敢等精神。(4)待遇上,士兵饷银不足,就不能严明纪律,作战时就不会勇往直前,为此实行优厚的饷银待遇,比绿营兵提高了一倍还多。饷银最初来自捐输及藩库,后来则以厘金为主。

清政府经过鸦片战争及战后的赔款,已经变得国库空虚,为了镇压太平天国,在加重征收捐税、卖官鬻爵等办法实行之后,仍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厘金制度应运而生。这种制度的始作俑者为雷以諴,1853年10月,作为帮办江北大营军务大臣的雷以諴在扬州仙女庙等地开设厘局征收厘金,美其名曰“捐厘助饷”。第二年推行到其它地区,逐渐变成经常的税收制度,成为清政府重要的军饷来源。所谓厘金就是在通商要道设立局卡,向商人征收商品价值1%的捐税。厘金分为两种:征收行商货物通过税称为行厘(活厘),征收坐商货物交易税称为坐厘(板厘)。厘金制度一出,各省遍设厘局,成为一种沉重的经济勒索手段,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以后,曾国藩听从好友郭嵩焘的建议,开始组建水师,购置西洋船炮,弥补了清军水上作战的不足。1854年3月,湘军水师初具规模,拥有水勇5000人,战船300多只。加上陆师13营,合计17000余人。曾国藩发布《讨粤匪檄》,号召各地地主武装共同对付太平军。也是从这时开始,湘军加入到对抗太平军的行列当中。湘军由衡州北上,打败太平军,夺取了湘阴、岳州,后来又被太平军夺取过来。但是,曾国藩并未气馁,决心与太平军对抗到底。这时,太平军一面调集兵船到湘阴之南的靖港,一面袭取靖港西南的宁乡县,由宁乡进占长沙西南的湘潭。在湘潭获得民船后顺湘江北上,对长沙实行南北夹击。曾国藩十分焦急,一面派塔齐布等去湘潭,一面亲自率领水师到靖港。塔齐布等大败太平军林绍璋部,取得很大的胜利,收复了湘潭,从而使太平军围困长沙的计划落空。于是,湘潭的太平军突围向靖港汇集,因为曾国藩的水师主力已经调往湘江上游和湘潭前线,使得靖港湘军的实力大减;加之当时西南风忽然大起,曾国藩的40艘兵船被吹到太平军的射程以内,官兵无法控制,因此湘军大败。曾国藩急得跳水自杀,被属员救起。但是,太平军靖港大捷并不足以挽回湘潭失败所造成的惨重损失。太平军在湖南无法立足,逐步返回了湖北之后。

接着,曾国藩率领湘军再次出击,1854年7月攻下岳州,太平军韦俊、曾天养屡次反攻均被湘军击败。10月先后攻下武汉三镇。接着又取得田家镇、半壁山大捷,水师直抵九江,直逼南京。长江防线是太平天国的生命线,自从湘潭失利以后,太平军节节败退,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1855年1月,太平军为了打击湘军,解除对南京的威胁,翼王石达开临危受命,率军西援。他运用诱敌深入、以少胜多的灵活战术,先后在湖口和九江再次重创湘军水师。还缴获了曾国藩的座船,曾国藩侥幸逃脱到罗泽南的陆师营垒,但惨重的失败使他感到无法向清廷交待,于是又动了自杀的念头。他骑上马,想单骑冲入太平军,以报咸丰帝的知遇之恩。在罗泽南及曾国藩幕友刘蓉的劝说下,才打消了自杀之意。太平军乘胜追击,克复武昌,控制了长江中游,又向江西进发。1856年,太平军又大败湘军陆师,占领江西的7府1州50多个县,西征取得重大胜利。

(三)东征

太平军攻占南京后,向荣由广西追到湖南,追到湖北,最后追到了南京,在孝陵卫扎营,共有1万多人,被称作“江南大营”。此时,向荣已经升为钦差大臣了,同时清廷起用鸦片战争其间被革职的琦善作为钦差大臣,率领直隶、陕西、黑龙江的精兵1万人,开到扬州郊外,成立“江北大营”,配合向荣共同对付太平军。清军江南、江北大营的建立,犹如两颗毒钉插在南京的南北方,阻断了苏州、常州等产米品及淮海等产盐区的要道。因此,太平军西征获胜后,立即着手解除清军对天京的威胁,在天京外围组织了一场破击战。1856年2月,燕王秦日纲奉命救援镇江的吴如孝部,与镇江守将内外夹击,击退清军,并乘胜渡江,大败江北大营统帅托明阿,攻克扬州、浦口等重镇,大破江北大营,击毁清军营垒120多座。6月,回师镇江,攻破80多座清军营垒,江苏巡抚吉尔杭阿自杀。这时石达开从西征战场回师,会同秦日纲攻破江南大营,钦差大臣向荣逃至丹阳上吊自杀。太平军击溃江南江北大营,解除了清军对天京的威胁,这是继西征后取得的又一个重大的胜利。这时的太平军控制了安徽、江西北部、湖北东部及江苏的大部分地区,从长江中游的武汉到下游的镇江可以畅行无阻,达到了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