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区公安局:行走——古老的渔村,美丽的蟳埔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7:28:16
古老的渔村,美丽的蟳埔女。。。奶奶在世时住泉州,记得去菜市场买菜都会看到卖菜的阿婆头上都插满鲜花,特别是玉兰花开时节,你从她们身边走过,花香阵阵。。。

 

喜欢摄影后,心里一直想说要找个时间去泉州菜市场拍那些卖菜阿婆的头饰。 说来是我闭塞,竟然不知道这些阿婆就是泉州的蟳埔女,她们住在一个古老的渔村,生活习俗依然保持着她们独有的风情。。。

蟳埔村距泉州市区10公里,位于泉州市丰泽区东海社区的一个小渔村,这里居住的是古时阿拉伯人的后裔,虽经历代与当地汉族通婚,但中亚的遗风尚存,主要表现在蚝壳房和蟳埔女的头饰上。蟳埔女盘头插花,戴着丁香耳坠,穿着大裾衫、宽脚裤,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情。蟳埔女“戴簪花圈,插象牙筷”的头饰是从宋代以来从中亚流传过来的。

如果说蟳埔女的头饰是一道移动的风景,那么蚵壳厝则是泉州这古渔村的历史见证。蚵壳厝又称蚝壳厝,是蟳埔渔村让人赞叹的建筑奇观,顾名思义就是用蚵壳建造的房屋。蚵是一种海生贝类,蚵壳一般砌在大门左右墙及后外墙体,用石灰浆、三合泥浆进行片片相砌,乍一看,如同片片鱼鳞。

蚵壳厝整座建筑体现白色蚵壳墙体,下配花岗石墙基,上下红砖砌方框、窗框,红白相间,鲜艳夺目。蚵壳有天然的气孔,用它砌的墙在炎夏可以隔热,到寒冬又可保暖。沿海一带的海风带有盐分,且风大潮湿,用红砖易受腐蚀,层层剥落,而蚵壳墙体不易腐蚀,也不渗水,一如闽南沿海俗话所称“千年砖,万年蚵”。细细一看,发现外墙上的每一片蚵壳都比寻常可见的蚵壳大得多、长得多。原来,这些蚵壳并非本地所产,而是跨海越江、从海外千里迢迢运来的。蟳埔渔民为什么要运回这些蚵壳呢?据专家考证,是从非洲东海岸运来的。因为当时泉州是东方第一大港,当时运载丝绸、陶瓷去非洲交易,船变成空船,就要把蚵壳押载回来,船才不会颠簸。东南沿海,只有我们泉州文化才有,见证泉州海丝之路起点。”

这些从非洲千里迢迢运回来的蚵壳,在勤劳的蟳埔村民手下,变成了极佳的建筑材料。据了解,“蚵壳厝”源于宋末元初所建,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解放前,全村共有85%的房子都是用蚵壳建成的,如今还有六十几户村民住在“蚵壳厝”内。这些历史久远的特殊建筑是海丝文明和泉州港古代历史辉煌的见证。

蟳埔女是海的女儿,每天的潮起潮落都有她们的牵挂和希冀。她们喜欢打扮,也勤劳能干。这些生活在泉州海滨的渔家女,当男人出海捕鱼或外出经商时,她们则在家织渔网,带小孩,敲剥海蛎,为商人搬运货物。即使到了现在,漫步村庄里,依然可以看到她们挑着海产品匆忙而过,或在自家小院里敲剥海蛎的身影。至今在泉州的各个菜市场,蟳埔女卖的海鲜仍然有良好的声誉。

 “清早船儿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正是蟳埔女生活的真实写照。蟳埔女以海为生、以海为荣,大海是蟳埔人的母亲,生命的源泉。妇女们主要从事内海滩涂养殖和讨小海,且善于经商,经济十分活跃。她们勤劳、勇敢、贤惠和朴实的品德更让人们敬仰。可以说,在蟳埔女撑起了“半边天”。

这个村的老人寿命很长,下海的老人有的已经80多岁了,还手脚很灵活,能挑100多斤的海蛎。那些在家门口撬海蛎的老人,基本都是90多岁。我发现这和他们的饮食有关,他们基本吃海鲜,这些海鲜多数不是养殖而是海捞来的。看着蟳埔村一片祥和景象,真羡慕他们依然有如此的原生态自然生活状态,离繁华都市却近在迟尺。。。

 

“清早船儿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正是蟳埔女生活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