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顺丰快递银湖北路: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计划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8:08:11

第一学期四年级科学实验计划

 

单元

单元课题

课题

实验名称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时间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的性质

1、杯中的纸会湿吗?

2、空气有重量吗?

3、空气可以压缩

知道空气是气体,具有占据空间

知道空气有质量

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

烧杯、纸,天平、针筒、橡皮管等

第二周

2、冷空气和热空气

1、会旋转的纸蛇

2、热气球上升

认识热空气上升

卡纸、酒精灯、蜡烛

第二周

3、空气中有什么

1、哪支蜡烛先灭

2、认识二氧化碳

知道氧气会燃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蜡烛、石灰水、火柴、三个烧杯

第三周

第二单元

冷和热

1、冷热与温度

1、测量温度

建立温度概念

温度计、酒精、铁架、烧杯

第四周

2、热的传递

 

1、热的传递

知道 热总是从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了解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夹子、铝箔、蜡烛、烧瓶、红水、温度计

第五、六周

3、加热和冷却

1、做糖画

2、加热铁圈

3、加热水

认识加热和冷却对物体形态的影响——热胀冷缩

砂糖、酒精灯、勺子、铁圈、蜡烛、铁丝、木版、烧杯、水

第七周

4、吸热和散热

沙子和水的吸热、散热

知道不同物体和不同颜色的物体吸热 和散热是不同的

烧杯、沙子、温度计、酒精灯等

第八周

5、加热、冷却后是的变化

1、制造云雾

2、“水”字没了

了解云雾余霜的成因,知道蒸发和沸腾

烧杯、酒精灯、冰块

第九周

第三单元

奇妙的声音王国

1、声音的产生

1、保鲜袋发声

感受发声方法的多样性和发声物体的多样性

保鲜袋

第十周

2、声音的传播

1、土电话

认识棉线也能传播声音

一次性纸杯两只、牙签棒、棉线

第十一周

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小喇叭

认识耳廓具有收集声音的作用

卡纸、胶水、剪刀

第十一周

4、不同的声音

1、弹拉紧的橡皮筋

2、吹萧

认识音调高低与弦的松紧、长短、粗细有关

空盒子、长短粗细不同的橡皮筋

第十二周

5、快乐的小乐队

1、快乐的小乐队

认识各种乐器如何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感受音乐的美妙

自带各种乐器

第十三周

2、怎样搭配食物

1、怎样搭配食物

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饮食结构

食物卡片

第十四周

3、食物的消化

1、食物的旅行

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

人体消化器官图片

第十五周

4、我们吃的食物安全吗

1、我们吃的食物安全吗?

了解食品添加剂的利弊,知道安全饮食的常识

自带各种食品连包装

第十六周

第五单元

排序和分类

1、排序

给它们排队

认识排序的意义

各种动物图片

第十七周

2、分类

给它们分类

懂得分类的方法

各种水果(尽可能多)

第十八周

 

 

 

 

 

 

 

1、实验题目:空气的成份检测实验

实验目的:认识燃烧只用去了一部分空气(氧气),瓶内剩下的空气不支持燃烧(大部分是氮气),说明空气至少由两种气体组成。

实验器材:水槽1个、去掉底的饮料瓶1个、小玻璃片1块、蜡头1个、火柴

实验步骤:1、把蜡头固定在玻璃片上,放在水槽内,向水槽内加水,加至水深约20mm。

点燃蜡头后,用去掉底的饮料瓶(或集气瓶)缓缓在罩在玻璃片外,到接触到槽底为止,然后立即盖上瓶盖并拧紧。

         2、把水槽的水加到与瓶内水面一样高,再拧开饮料瓶的盖子,把燃烧的火柴迅速插入瓶内。

实验现象:蜡烛燃烧一段时间之后熄灭了,瓶内的水面随着上升一些,说明空气少了一些。

         把点燃的火柴放入瓶内,可看到马上就熄灭了,说明没有氧气不能燃烧,瓶内剩下的是不参与燃烧的氮气。

实验结论: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

注意事项:1、玻璃片要小于饮料瓶底,蜡烛要固定好。

         2、拧开瓶盖前,要先往水槽内加水,加水量要略高于瓶内水面。

 

2、实验题目: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性质检测实验

实验目的:会制取二氧化碳;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

实验器材:小苏打、醋、带导管的橡皮塞、集气瓶3个、蜡头2支、细铁丝一根、200m.l烧杯一个,澄清的石灰水、火柴、药匙、玻璃片2个、

实验步骤:

1、在一只集气瓶里放入一些小苏打,再倒进一些醋,瓶里出现的泡泡就是二氧化碳。

2、把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塞紧瓶口,并通过导管反二氧化碳引到另一只瓶里,收集两瓶。

3、把澄清的石灰水倒进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里,摇晃几下,观察有什么变化。

4、用细铁丝分别绑住2支蜡烛,点燃后如图放入烧杯内。

5、用另一瓶二氧化碳沿杯壁慢慢倾倒二氧化碳,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1、将醋倒入盛有小苏打的瓶里时会出现泡泡。

         2、将澄清的石灰水倒进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里,摇晃后澄清的石灰水会变浑浊。

         3、将二氧化碳沿杯壁慢慢倾,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

实验结论:1、小苏打和醋混合能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所以可以使用排空取气法来收集二氧化碳气体。

         2、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可以用其灭火。

注意事项:1、每一次使用的小苏打不能太多,可分多次制取。

         2、制取二氧化碳时,气泡明显减少时要重新放入小苏打和醋。可用点燃的火柴在集气瓶口试验如果马上熄灭就说明二氧化碳已经集满了。

         3、往点燃蜡烛的杯子里倾倒二氧化碳时,要在远离蜡烛的另一端慢慢的沿杯壁倒入。

        

3、           实验题目:热水降温过程记录与分析

实验目的:探究热水的降温过程,通过曲线图分析一杯水变凉的规律。,(热水的降温过程是先快后慢。)

实验材料:铁架台、支架、石棉网、烧杯、温度计、秒表

实验步骤:

1.组装铁架台,调整好铁圈的位置。(用铁圈代替支架是因为铁圈的高度可调。)

2.在铁圈上放置石棉网。

3.在石棉网上放置烧杯,并把烧杯的位置摆正。

4.用铁夹固定温度计,并调整好温度计的高度。(温度计不能碰到杯底或杯壁。)

5.准备好热水、降温记录表和钢笔。

6.在烧杯里先少倒入些热水进行预热,(防止水温过高,烧杯炸裂),然后把热水倒入其中,大约是烧杯容量的80%。(注意水量不能过多或太少,太多容易烫伤学生,太少的话实验效果不明显。)

7.把烧杯放在石棉网上,并调整好温度计的高度,视线与温度计的刻度水平。

8.观察温度计的液柱,当液柱不再上升时要集中精神,液柱下降马上开始读0秒温度。

9.每两分钟观察一次,并把读出的数据记录在热水降温记录表上。

10.实验结束后,放置好记录表,并把仪器还原。

11.根据记录表上的数据绘制热水降温曲线图。

实验结论:在实验室内状态下,一杯热水的降温过程是先快后慢,最后接近室温。

注意事项:1)烧杯和温度计是玻璃制品,容易破碎,因此要轻拿轻放。

          2)温度计的放置温度计的液泡要浸没在液面下,不能碰到杯底或杯壁。

          3)热水温度较高,因此要注意安全,同时对烧杯进行预热。

          4)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刻度水平。

 

4、实验题目:热的传导实验(固体)

实验目的:探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固体中热的传导方向是由高温向低温传递。

实验材料:酒精灯、金属汤勺(方形铁片)、试管夹、蜡烛

实验步骤:

1.点燃蜡烛,在金属汤匙柄的前端、中间、末端分别滴上等量的蜡烛,并让其凝固。(也可以用方形铁片代替金属汤匙柄,在方形铁片的中心向周围滴上蜡油,这样可以防止学生回答“热的传递方向是由一端向另一端传递”这样的错误。)

2.用试管夹夹住金属汤匙。

3.点燃酒精灯。(注意火柴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的灯芯,并把灯冒竖直放在右手边上)

4.用酒精灯分别在汤匙的前端、中间、末端加热,观察不同位置蜡油的溶化速度。(注意酒精灯的外焰温度高,因此要用外焰加热)

5.用酒精等(蜡烛)加热汤勺(方型金属片)的中间部分,观察汤勺(金属片)上的蜡油的熔化程度。

6.实验后,用灯冒自右上方斜向盖灭酒精灯的火焰。

7.实验结束后,放置好记录表,并把仪器还原。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现象,可以看到热在固体中传递时,从高温的地方向低温的地方传递,传递的方向驶向四面八方。热在固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

注意:1)用试管夹夹住金属汤匙,防止烧伤

     2)注意火柴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的灯芯,并把灯冒竖直右手边。

     3)注意酒精灯的外焰温度高,因此要用外焰加热。

     4)注意酒精灯的火焰不能用嘴吹灭,要灯冒自右上方斜向盖灭酒精灯的火焰。

5)加热的热源也可以用蜡烛。

 

5、实验题目:热对流实验

实验一:液体热对流实验

实验目的: 探究液体的热传递方式

实验材料: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高锰酸钾一粒

实验过程:1、烧杯装水,水要装到烧杯容量的三分之二处。

2、支好三角架,点上石棉网,点燃酒精等,给烧杯里的水加热。

3、当水加热三到五分钟后,在烧杯的边上向水中放入一点高锰酸钾。

4、继续加热,观察水中高锰酸钾溶液运行的路线。

实验现象:高锰酸钾溶液在烧杯中的运行路线是从烧杯的底部向上升。旁边的水流过来补充。

高锰酸钾颗粒受热后上升,遇冷后又下降。

实验结论:热在液体中传递的方向是受热的部分上升,冷的液体流过来补充,。从而形成对流。

液体的热传递方式是热对流。

注意事项:注意安全,要求学生在加热过程中,只观察,不动手。

实验二:气体热对流实验

实验材料:风的形成演示箱

实验目的:探究气体的热传递方式

实验过程:1、点燃风的形成演示箱中的蜡烛

         2、在风的形成演示箱入气孔处点燃一支蚊香。

         3、观察文香烟的运行方向及路线。

         4、用手感觉一下入口处和出口处的温度。

实验现象:蚊香烟流进风的形成演示箱,并且从风的形成演示箱上不冒出,入口处的温度低,出口处的温度高。

实验结论:热在空气中传递的方向是受热的部分上升,冷的气体流过来补充,从而形成对流。

注意事项:说明:我们演示的只是部分气体受热象形,如果是一间相对密封的室内,热源周围的空气受热上升,周围冷空气流过来补充,不断选环,形成热对流。

 

6、实验题目:热胀冷缩实验

 

实验一:固体热胀冷缩实验

实验目的:认识固体具有的热胀冷缩现象

实验材料:固体体胀器、酒精灯

实验过程:1、教师演示给学生看:没加热的铜球正好能从铁圈中通过

         2、给铜球加热3到5分钟,并让学生预测铜球是否能通过

         3、演示铜球是否能通过铁圈。(卡住过不去)

         4、将铜球冷却,再演示能否通过铁圈(通过)

         3、将铜球冷却,再试着让它通过铁圈

实验现象:加热后的铜球不能通过铁圈,冷却后又可以通过

实验结论:铜球(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注意事项:千万不能用手触摸加热后的铜球,并再次强调如何正确使用酒精灯

 

实验二:液体热胀冷缩实验

实验目的:认识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现象

实验材料:平底烧瓶、细玻璃管、红水、胶塞、吸管

实验过程:1、准备一只中间插有吸细玻璃管的胶塞。用胶塞塞紧瓶口。

         2、往平底烧瓶里加满染了颜色的(酒精或)水。

         3、把平底烧瓶子放入水槽,记下吸细玻璃管管里水面的位置。

         4、往水槽里加入热水,观察吸细玻璃管管里水面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5、再把平底烧瓶拿出来,放在装有冷水的水槽中,观察吸细玻璃管管里水面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当往水槽里加入热水后,发现吸管里的水面上升,当把烧杯放在冷水里,玻璃试管的液柱会下降

实验结论:液体在一般情况下遇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即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注意事项:一定要做好吸管在水中的标记

 

实验三:气体热胀冷缩实验

实验目的:认识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实验材料:热水、冷水、气球皮、空饮料瓶(平底烧瓶)

实验过程:将皮球套在空平底烧瓶饮料瓶的瓶口上,将套好的平底烧瓶饮料瓶放入热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再把平底烧瓶饮料瓶放入冷水中,再观察气球的变化

实验现象:饮料瓶平底烧瓶放入热水中后气球鼓了起来,而把饮料瓶放入冷水中气球却缩了一些

实验结论: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现象

注意事项:套在瓶口的气球最好充点气,不要太瘪,否则现象不明显。

 

7、实验题目:不同液体吸热和散热比较实验

方法一:

实验材料:铁架台、烧杯、水、油、石棉网、酒精灯、火柴、温度计、试管夹。

实验目的:研究不同液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否相同。

实验过程:1、在两个烧杯里分别加入等重量的水和油,石棉网放在铁架台上,烧杯放在石棉网上(使用石棉网是为了使烧杯均匀受热,以免烧杯受热不均匀而爆裂),酒精灯放在石棉网下方。

2、用温度计测出水和油的起始温度,记录下来。

3、同时点燃酒精灯,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水和油的温度,加热4分钟。(如果加热6分钟,油的温度会升至100多度,超出了温度计的最大值。)

4、停止加热后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水和油的温度,降温6分钟。

实验现象、结论:观察实验数据发现,加热4分钟时水温升了39℃,油温升了60℃,说明油比水吸热快。停止加热后开始水和油的温度都在上升,然后下降,当停止加热6分钟后,水温下降了3℃,油温下降了7℃,说明油比水散热快。所以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油吸热快,散热快;水吸热慢,散热慢。

(提示:教师应该清楚油升温快,并不是它吸的热多,水和油吸收的热量是一样的,只是油每升温1度所需要的热量少,也就是比热小,而水升温1度所需要的热量多,也就是比热大。但这些知识教师知道就行,不必告诉学生。

 

附:实验记录

 

加热时的温度变化:

时间(分钟)

0

1

2

3

4

温度(℃)

18

22

35

47

57

18

19

42

67

78

 

停止加热后的温度变化:

时间(分钟)

0

1

2

3

4

5

6

温度(℃)

57

62

61

59

57

55

54

78

84

83

80

77

74

71

 

方法二:

实验材料:水槽、铁架台、水、油、试管、暖水瓶、温度计。

实验目的:研究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否相同。

实验过程:1、把水槽放在铁架台上,在两个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重量的水和油,安放在铁架台上,两个试管高度相同放入水槽中间(试管不要碰到水槽底部)。

2、用温度计测出水和油的起始温度,记录下来。

3、往水槽中加入热水,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水和油的温度,加热6分钟。

4、同时将试管拿出水槽,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水和油的温度,降温6分钟。

实验现象、结论:观察实验数据发现,……(请自己填上数据)

 

附:实验记录

 

加热时的温度变化

时间(分钟)

0

1

2

3

4

5

6

温度(℃)

 

 

 

 

 

 

 

 

 

 

 

 

 

 

 

停止加热后的温度变化

时间(分钟)

0

1

2

3

4

5

6

温度(℃)

 

 

 

 

 

 

 

 

 

 

 

 

 

 

 

 

8、实验题目: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实验。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很多,要逐一验证,首先找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蒸发的快慢可能与蒸发面积、温度的高低、空气流动的速度有关。所以,本实验要分三次完成。

实验一:蒸发的快慢是否与蒸发面积有关?

实验材料:两个大小不同的盘子、烧杯、水。

实验目的:了解水蒸发的快慢与蒸发面积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实验过程:

1、在两个大小不同的盘子中倒入同样多的水,放在阳光下晒。

2、观察水的变化。

实验现象、结论: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大盘子里的水干了,而小盘子里还有水,实验说明水蒸发的快慢与蒸发面积有关,蒸发面积大水蒸发的快,蒸发面积小水蒸发的慢。

实验二:蒸发的快慢是否与温度的高低有关?

实验材料:两块同样的手绢、烧杯、水。

实验目的:了解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的高低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实验过程:

1、把两块相同的手绢浸湿,散开,一块晒在屋里有阳光的地方,一块晒在屋里的背阴处。

2、观察手绢的变化。

实验现象、结论: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在阳光下的手绢干了,而在背阴处的手绢没干,实验说明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的高低有关,温度高水蒸发的快,温度低水蒸发的慢。

 

实验三:蒸发的快慢是否与空气流动的速度有关?

实验材料:一块湿抹布、一把扇子。

实验目的:了解水蒸发的快慢与空气流动的速度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实验过程:

1、用湿抹布在黑板上涂两个相同大小的圆圈。

2、用扇子在其中的一个圆圈上扇风。

3、观察圆圈的变化。

实验现象、结论:过一会儿发现用扇子扇风的圆圈干了,而没用扇子扇的圆圈还是湿的,实验说明水蒸发的快慢与空气流动的速度有关,空气流动的速度快水蒸发的快,空气流动的速度慢水蒸发的慢。

通过以上三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蒸发面积、温度的高低和空气流动的速度。

 

9、实验题目:检测食物中营养成分的方法

实验目的:学用简易方法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和脂肪

实验器材:土豆、萝卜、花生米等食物,碘酒,白纸,小刀,滴管,托盘等。

 

实验一: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实验器材:土豆,萝卜,碘酒,小刀,滴管,托盘。

实验过程:

1、各取一块洗净的土豆片和萝卜片放在托盘上。

2、把装有碘酒的瓶盖打开,用滴管吸入碘酒分别在土豆片和萝卜片上各滴上两滴。

3、等待一会,观察土豆片和萝卜片滴有碘酒处的颜色变化。

4、过一会观察到的现象是:土豆片滴入碘酒的地方,颜色变为蓝色;萝卜片滴入碘酒的地方颜色没有变化。

5、实验说明土豆片中含有淀粉,萝卜片中不含有淀粉。

6、实验完毕,整理器材,收拾卫生。

注意事项:

1、介绍用滴管取、滴碘液的操作方法。

2、强调在食物上只滴1---2滴碘液。

3、观察碘酒的颜色。

4、小刀切食物的安全。

5、碘酒不要滴到衣物上。

6、洗净的食物上不要留有水份。

7、碘酒遇到淀粉会变蓝,蓝色越深,说明含有的淀粉越多。

 

实验二: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

实验器材:花生米,白纸,托盘等。

实验过程:

1、取一粒新鲜的花生米去皮,掰开,放在白纸上。

2、用手或硬的物体把掰开的花生米在白纸上用力按压。

3、当白纸上留有油迹,观察。

4、把白纸上有油迹的地方对着阳光观察,有透明的现象。

5、实验说明花生中含有脂肪。

6、实验完毕,整理器材,收拾卫生。

 

10、实验题目:水蒸气凝结实验

实验目的:了解雨是怎样形成的(清楚凝结是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实验器材:烧杯、玻璃片、水、石棉网、三角架、酒精灯或蜡烛、火柴、试管夹、废物盘等。

实验过程:

1、在烧杯中装入150毫升水。

2、三角架上放石棉网,石棉网上放入装有150毫升水的烧杯。

3、正确的方法点燃酒精灯,用酒精灯的外焰给烧杯中的水加热。

4、等待一会,看到烧杯中的水热了,并伴有大量水蒸气冒出,把冷玻璃片盖在烧杯口。

5、当发现玻璃片上有水珠形成时,用试管夹取下玻璃片。

6、这就是雨的形成。

6、实验完毕,(酒精灯的正确熄灭)整理器材,收拾卫生。

注意事项:

1、烧杯中的水不要添加的过多,影响加热时间。

2、注意加热的安全。

3、酒精灯的正确操作。

4、小刀切食物的安全。

5、火柴棍放入废物盘。

 

 

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1——13

2010-09-01 22:30

实验一

实验名称: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材料:制取一瓶二氧化碳备用,制取一瓶澄清的石灰水备用、烧杯一个

实验过程:1)、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烧杯中,观察澄清的石灰水是什么样子的,

2)、倒入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摇晃后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二:

实验名称: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

实验材料:固体体胀演示器、酒精灯、火柴、水槽、冷水

实验过程:

(1)铜球穿过铁圈

(2)、给铜球加热,不能穿过铁圈

(3)把铜球放入冷水中,铜球又穿过铁圈

实验结论; 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三:

实验名称:研究液体的热胀冷缩

实验材料:细管、胶塞、平底烧瓶、红颜色的水、水槽、热水

实验过程:

(1)细管插在胶塞中间,用胶塞塞住瓶口

(2)、往瓶里加红颜色的水

(3)把瓶子放入水槽中,记下细管里水的位置。

(4)往水槽里加热水,观察细管里水面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实验结论; 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四:

实验名称:研究气体的热胀冷缩

实验材料:气球、水槽2个、平底烧瓶、热水、冷水

实验过程:

(1)把气球套在平底烧瓶口

(2)、把烧瓶放在热水中,欢察现象。

(3)把烧瓶放在冷水中,欢察现象。

实验结论: 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五:

实验名称:空气的成分

实验材料:水槽、蜡烛、玻璃片、去掉底的饮料瓶、火柴

实验过程:

(1)把蜡烛放在水槽中点燃,罩上饮料瓶,拧紧瓶塞。观察现象。

(2)、把水槽内的水加到饮料瓶里的高度。

(3)拧开瓶盖,迅速将火柴插入瓶内,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支持燃烧,另一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实验六:

实验名称: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答案不唯一,还可以采用其它方法实验)

实验材料:尺子、小鼓、鼓槌、豆子

实验过程:

(1)一手压住尺子,另一手弹拨,我们会听到尺子发出嗡嗡的声音,同时会看到尺子在振动。

(2)鼓面上放些豆子,敲击鼓面,我们会听到鼓面发出咚咚的声音,同时看到鼓面上的豆子在振动。

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七:

实验名称:探究沙子、水和空气传播声音的效果。

实验材料:三只分别装有沙子、水和空气的塑料袋,铅笔

实验过程:(1)把桌面整理干净,分别将装有沙子、水和空气的塑料袋平放在桌上,一只耳朵轻轻地贴在袋子上,捂住另一只耳朵。

(2)在距离一臂远处,用铅笔上的橡皮轻轻敲桌子,用耳朵认真倾听。

实验结论:沙子传播声音的效果最好,其次是水和空气。

实验八

实验名称:声音是向什么方向传播的?(答案不唯一,还可以采用其它方法实验)

实验材料:铅笔

实验过程:用钢笔敲击桌面的中心,我们不论站在桌子的哪个方向,都能听到铅笔敲击桌子的声音。

实验结论:声音传播的方向是向着各个方向的(或四面八方)。

实验九:

制作名称:制作一件小乐器。(答案不唯一,还可以制作其它乐器)

制作材料:大小一样的瓶子七个、水、金属棒、音高标签

制作过程:

(1)依次在七个瓶子中从少到多装上不同量的水,用金属棒敲击瓶子,调试音高。

(2)在各个瓶子上贴上音高标志。

(3)用金属棒弹奏乐曲。

实验十:利用科学方法检测土豆、花生的主要营养成分。

利用科学方法检测土豆、花生的主要营养成分。

实验名称:检测土豆、花生的主要营养成分。

实验材料:土豆、花生、碘酒、白纸、滴管

实验过程:

(1)滴几滴碘酒到土豆上,待一会我们发现土豆片上滴碘酒的地方变蓝了。

(2)将花生剥去皮,在白纸上涂抹一下,我们发现白纸上留下了油迹。

实验结论:土豆中含有淀粉,花生中含油脂。

实验十一:用漏斗、软塑料管等材料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

实验名称: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

实验材料:漏斗、软塑料管、塑料膜、长筒袜、碎馒头、乒乓球

实验过程:

(1)用漏斗代替口腔,软塑料管代替食道,塑料膜代替胃,长筒袜代替肠。

(2)把潮湿的碎馒头放在口腔里,手捏食道使食物进入胃。

(3)胃中的食物进入肠(用乒乓球代替)用手挤食物在肠内前进,最后从肛门排出。

实验结论:食物的消化过程是: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实验十二:

实验名称: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实验材料:水槽、玻璃杯、水、纸团、

实验过程:

把一团纸紧塞在杯底,将杯子倒立竖直压入水中,过一会儿观察,纸团没湿。

实验结论:空气占据空间

实验十三:

实验名称:空气受热会上升

实验材料:蜡烛,火柴

实验过程:

(1)点燃蜡烛

(2)把手分别放在靠近蜡烛火焰的各个方向,感觉热空气在哪里。

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