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3怎么预约不了考试:吕济民、周南泉、雷从云、汪遵国在古玉论坛上说了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0:04:35
吕济民、周南泉、雷从云、汪遵国在古玉论坛上说了什么在刚刚结束的全国工商联古玩业商会中国古玉器研究会主办的“首届民间古玉展”上,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吕济民、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周南泉、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雷从云、南京博物院研究员汪遵国在论坛上分别就各自熟悉的领域做了发言,整理一下,供参考。

吕济民:收藏升级,不打“假”,不惧“假”

 

从当前民间古玉收藏的趋势来看,我认为标志性的特征有三点。

第一,当前古玉收藏正在更为积极地投入市场,进入流通领域,增加商业含量。民间收藏必须投入市场,这是我当初的观点。民间收藏古已有之,是古老的事物,但在当代改革开放后又成了新的事物,而且是在面对商业化的社会。在当初修订《文物保护法》时,对这个问题争议很大。现在回头再看,民间收藏发展的形势是好的,而且,以前旧有的古玉收藏就是玩古董,都是自己玩,不展览,不流通,不卖,历朝历代如此,但现在收藏市场化之后,古玉要通过各种形式推向社会,推向市场,这是时代赋予的特征。但是,在新的形势之下也遇到一些问题,其中最大的是真假问题。

在艺术品领域中不能像假烟、假药那样打假。严格而论,哪个博物馆都有赝品,包括故宫,而国家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的“假”货怕是最多的,现在也仍在制作复制品,所以收藏品市场中不要怕有假货,而要从不断提高自我水平来考虑问题。

第二,古玉收藏分散的个体转向群体。自古以来,收藏都是个体行为,一家一人收藏,但是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一个人很容易吃亏。收藏个体向群体化转化,并形成层次,这是一个方向,毕竟个人搞不如群体一起进行交流、协作。

第三,把收藏、研究、展示融为一体,扩大了社会影响。正是由于个体收藏向群体化发展,个体不能做甚至做起来很困难的事,现在成为了可能。过去是收藏的做收藏,研究的搞研究,展示的做展示,现在演变为各种力量融为一体,一个人在组织分工中不用分担更多,一个收藏者也就有可能在研究上更下功夫,其余的事情交给组织中更擅长的人去负责。这对于民间收藏的发展是有利的。

 

 

周南泉:古玉的价值到底体现在哪里

 

古玉的收藏总的来说比较混乱,真假难辨,玉器鉴定群龙无首,没有一个人能说了算,而对于一件高古玉,要么就是否认,要么就是不敢认,问题一大堆。由于高古玉不能上拍卖会,因此禁锢了市场,高古玉在市场上的地位甚至不如料器。收藏市场各方要理清很多讹误,对古玉形成正确认识。

一, 对古玉器历史价值再认识

由于玉器材质的特殊,不损坏,不怕水,不拍摔,就是坏了,大件也可以改小件,在历史上很多材质都不能够留存下来的时候,玉器却完好地留给了我们,很多时候,也只有玉器才能够把历史搞清楚,比如说龙的产生,比如说古代人的头饰、衣服、宗教信仰,很多人只注意高古玉的材质与珍稀性,忽视了高古玉的历史价值,因此对于高古玉的价值认知也就出现了偏差。

二, 对古玉是特殊艺术品的再认识

都说黄金有价玉无价,什么意思?因为在古代,玉器曾经是被古代政治、帝王放在第一位,老百姓根本不能用,其价值当然也就无法估量。而这样的东西,眼利好的收藏者花几千块钱就可能在如今的市场上买到很好的东西。在文化上,整个玉器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各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人会把最好的东西献给神、祭祀天地,也会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子孙,现在我们也用玉来雕观音等用来佩戴。在道德上,玉器所代表的文化同样深厚。如今,玉器又具备了经济属性。所以,玉器是一种很特殊的艺术品,它的很多方面值得收藏者深入探讨。

三,玉器唐朝以前都是“官窑”

从原始社会开始,玉器为部落首领所使用,此后直至唐代以前,玉器都是帝王才能使用,没有民间的东西。古代玉器为什么那么漂亮?就是因为不惜工本来做。唐代以前的玉器如果套用瓷器的说法,都是“官窑”。宋代以后,民间也可制作收藏玉器,但也主要还是用于宫廷。

四, 古玉器究竟有多少

有人认为,红山文化有300件,我个人的观点是红山古玉至少1000件。当时大型地活动与重要人物都要使用玉器,这些都是很精细地来制作玉器,1000年时间能做多少?一年做1件就是1000件。现在大部分的红山玉别人不敢认,我觉得各种好东西数以万计,我无法否认是假的。古玉不怕火,不怕水,也不像金属会被改铸,古代人对古玉还要加以保护,因此历史上大部分的古玉都会留存下来,数量肯定会很多,决不是有些人所说的没有多少。很多人说古玉不多的原因是他脑子里想得不对,认为不多。我认为不能随意下鉴定结论“枪毙”不认识的古玉,说“不对”的结果只能使大部分古玉流失海外。

五,鉴定要放在第一位

作为藏家,不能收藏假的,经济损失还在其次,关键是收藏变得无意义了。所以只有鉴定问题解决了,收藏才可以做,才有意义。

现在的鉴定专家,要么是从民间收藏实践中练出来的,要么是从国家博物馆和考古界出来的。但是玉器鉴定不像其他收藏门类那么好鉴定,除了乾隆玉器有的有款以外,其他玉器无年代款,全靠掌握规律。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科研部门可以进入到古玉研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比如说,以玉质来说,现在很多仿古玉都是用青海玉和俄罗斯玉来做,青海玉、俄罗斯玉与和田玉是有区别的,这用肉眼就可以看得出来。既然肉眼都可以看出来,那么科学仪器为什么就检测不出来?如果科学仪器把材料搞清楚了,使用不到30年的俄罗斯玉与青海玉就会被识别出来,很多争议也就不存在了。

再以沁色来说,500年以上古玉就有沁色,现在市场上的玉有自然形成的,有用人工的,比如火烤、用硫酸等方式来做,用科学仪器分析解决这个问题,鉴定问题不就很清楚了吗?仪器解决不了,就只有靠人眼,这就会有误差,就会看不准。

从工艺来说,制作玉器的各种工具留下的痕迹是不同的,如青铜、铁器、机器等的不同痕迹,完全可以用科学的方式下功夫搞清楚。

最近几十年间,古墓被盗掘,古玉大量出土,东西已经流出来了,怎么办?还是要民间收藏。现在是古玉收藏最低潮的时候,民间的收藏也要经历一个过程,古玉决不会是现在这个价格,最终国内古玉市场价格应该是世界上价格最贵的地方。因此收藏者在鉴定第一位的基础上,看准了就可以收藏,毕竟现在古玉收藏起步资金不需要太大。

六, 鉴定专家几种

第一种,冒充专家。主要是一些民间藏家,主要特点是说自己的东西好,然后卖给别人。

第二种,很权威的专家。这些专家往往有“官方”背景,但对民间藏玉不敢认,都说是假的,这样一种态度存在潜在的危害性。

第三种,不懂装懂的专家。这些专家往往是玉是石可以分得清楚,但对于古玉了解多少就难说了。还有一种情况是专家自己不出面,请学生出面鉴定。鉴定本身是很严肃的事,走眼在所难免,但不能随意下结论,肯定或者否定。

 

雷从云:齐家文化与玉器被低估了

 

齐家文化,在1924年由瑞典的安德森在甘肃地区发现彩陶与小件玉器。解放后半个世纪来对齐家文化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大体地域以甘肃、青海境内黄河及支流为中心,包括宁夏、内蒙一部分地域。目前齐家文化考古发现有1000多个墓葬,只有30多处遗址被发掘。这30多处墓葬,每一处都有玉器。早在上世纪50年代,其中一座墓葬出土了83块玉璧,更准确讲,是玉璧占绝大多数,有相当数量的半石半玉,还有少量的石璧。一个墓葬出土83块玉璧,怎么这么多?材质如何?工艺怎样?考古以及藏家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我认为,黄河上游的玉器在清代中期就被发掘、收藏,进入了宫廷。

前两年台湾出版的关于黄河流域玉器的书,收入的大部分玉器标为“故宫旧藏”,很有意思。其中一本图录当中140多件新石器玉器当中,黄河流域有98件,其中黄河上游有50多件,大量是被今天称之为齐家文化的玉器。“故宫旧藏”中还有14件有乾隆题词,有的是乾隆先后三次题诗,还有四方印玺。我相信这是真实的。

清代除了宫廷制作以外,还有传世品,也有当时各地朝贡与商业活动交上去的东西。清宫已经收藏齐家文化的东西,这一点几乎是肯定的。再有,吴大征在《古玉图考》的图录当中,也有素面无纹的玉器图,和今天齐家文化出土的玉器也没有什么两样,相信吴大征也是真实的,他一定是从各种渠道获得了资料。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齐家文化不是新问题,但是大家的认识却不一样。

现在齐家文化玉器的市场情况比较复杂,有些是齐家文化风格的玉器,有些则超出了齐家文化的风格,考古未见过,材质不是岫岩玉,不是蓝田玉,就是齐家文化的玉,沁色也和东南、东北的不一样,是西北环境条件下才有的沁,这些玉器怎么看,是一个问题。

一直还有一个观点,就是从新石器开始就在利用和田玉,在新石器晚期,和田玉开始输入中原。实际上,甘肃、青海有着透闪石玉矿。齐家文化的玉有不少用材在物理性能与和田玉十分接近。难道是从新疆搬来的玉吗?当地的玉材与中原又是什么关系呢?

从造型看,齐家文化出土的东西平面的多,兽类的、有纹饰的少,但是民间收藏的情况要丰富得多,不仅有片状器,还有立雕,片状器不仅工整,而且有纹饰,玉璧接近正圆,钻孔也接近正圆,打磨磨光好,刀、钺、璋都有,有的东西和后来得二里头,三星堆没有两样。这些东西怎么看呢?难道说民间的东西都是假的?大家试想一下,如果三星堆是老百姓挖出来的,谁敢承认那个青铜面具?

现在市场上三星堆的东西很多是假的,但也有真的。现在造假确实很厉害,像蚌埠做战汉的玉,调料、刷、烤,再打磨,再刷,再烤……从一遍道七辨。但不能因为假的东西多了,就不再认为没有真东西。现在十墓九空,东西呢?少量流出境,少量被国家征集,大量流落到了民间。现在收藏古玉的情况是,收藏不敢收藏,卖不敢卖,买不敢买,古玉市场相当混乱,也相当困难。

齐家文化的地位与价值不能小看,出土的也就是几百件、几千件,但加上民间的,量就很大了,非常丰富。最早的时候,齐家文化的玉没有假的,因为本身卖不上价嘛,但在三年前已经在几千元一件,现在是几万、几十万一件,但仍然不算高。当价值被认识,价格自然就上去了。我举个例子,上回我在市场上看见了一个齐家文化的小玉琮,看标价是3000元,卖东西的小姑娘认识我,对我说,这个玉琮昨天的标价是300元,昨天刚在电视上看见我讲齐家文化的价值,今天就在后面加了个零。

如果承认齐家文化的话,其面积大约四五十万平方公里,在古代原始社会走向文明的进程当中,东北有红山文化,东南有良渚文化,西北有齐家文化。就价值而论,齐家文化比起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来,价格低得多,但玉质又好很多,既然如此,喜欢古玉的人不妨对齐家文化多一些关注。

 

汪遵国:克服玉器鉴定的心理障碍

 

作为中国人应有两个爱好,一个是读红楼梦,一个是玉文化。研究玉文化的文化乐趣不亚于说不尽的红楼梦。古玉要更加复杂,而做假古玉的目前东北、河南、安徽、浙江都有,数量以千万计,你要研究玉文化,就要鉴定玉器,要辨别真伪,要断年代。

认为玉器研究难度太大,不可捉摸,真伪放在一起,不能判断,这是古玉爱好者面临的共同的心理障碍。实际上,玉器入门不难,深造也办得到,只要路子对头,完全可以上道儿,最终得心应手,像专家一样,由必然走向自由。

现在市场给人的感觉是,玉器是随意性很大的学问,实际上鉴定是一门科学,掌握规律,联系实际就可以办到。在玉器界,除了专业人员外,由相当数量的专家,民间也有很多很好的鉴定专家,收藏者应该自信,今天可能只有60分,明天就可能80分,后天就可能是90分,因此收藏者一定要首先信心十足,不要怕。

以良渚玉器来说,现在良渚玉器发现,统计有上万件,民间有多少呢?有一次南方搞某项工程,一次性就出土了几千件。现在类似的工程很多,有些工程出土玉器流落到了民间。良渚玉器作假的也很多,而且相当逼真,但如果对于良渚认识得比较透,完全可以看出来。现在能鉴定良渚玉器的有20人到30人,而判断良渚也不难,可以学到。

比如以玉料来说,良渚所使用的是地方性玉料。经对比研究发现,良渚玉器与小梅岭玉矿的玉吻合,小梅岭有近10处玉矿点,玉质与和田玉类似,属透闪石、阳起石系列,呈浅灰状,但与和田玉又有质量的区别。和田玉要在百倍的显微镜下面才能看到纤维,而良渚玉在20倍放大镜下就可以看到平行纤维,与岫岩、四川、甘肃等地的玉质都有区别,在玉料上可以区分清楚。

其次,良渚玉器也有良渚玉器特殊的受沁特点。玉料一般情况下,无论是地上还是地下,表面会起变化,二次氧化,浙江的是所谓鸡骨白,这个真鸡骨白是要有亮光的,江苏出土的沁色没有浙江严重,出来的玉比较鲜艳,有的没有沁。

在玉器主体纹饰上,各种纹饰繁简不一,其中最典型的神人骑兽纹,对比一下真迹就很好识别。再有做工,良渚玉器很细腻,钻孔是大小头,细部纹饰再用细石器帮忙加工,工艺特点也容易把握,再加上30多种器型,不是多难把握,因此收藏者要掌握要点,只要这些要点把握住了,鉴定没有那么难。

 

(专家的话也是一家之言,在收藏市场上收藏者甘苦自知,只有真正的研究者与掌握了要领的藏家才会走得更远,这个过程是不断自省与自我超越的过程,而唯利是图是收藏的死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