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口腔护士招聘信息:福报靠供养,一切供养中,法供养最殊胜。什么是法供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1:45:45

福报靠供养,一切供养中,法供养最殊胜。什么是法供养?  

2010-09-18 17:53:18|  分类: 资料汇集 |  标签:供养  众生  修行  诸佛  如来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福报靠供养,一切供养中,法供养最殊胜。什么是法供养?

善男子,
诸供养中,
法供养最。

所谓

如说修行供养、
利益众生供养、
摄受众生供养、
代众生苦供养、
勤修善根供养、
不舍菩萨业供养、
不离菩提心供养。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一切供养当中,
以法供养最为第一。
法供养这里列举了七个方面。
法供养的供品是法,
其中有一个修行的内涵,
这个内在的如理修行就是殊胜的供品。


第一、如说修行供养。

在《大智度论》上说:


“能行说为正,不行何所说,
   若说不修行,不名为智者。”


这是要求我们
心口要如一,
知行要合一。
能够实行,这时候说的才是真实,
不能去实行,这个说就是空谈;
如果说而不修行,不能称为智者,
明白道理之后真实地去修行,这就是具足智者的体相。
只有如说去修行,去实践,才能获得真实的觉悟,
只是口头上的言说,心里面不实行,不能说是相续清净。

这第一个如说修行供养,实际上是总说,
下面利益众生等等都是大乘“如说修行”的展开宣说。
真正能如理修行,这就是最殊胜的供物。

大家想一想:

一个外财,
比如十万美钞
或者一座楼房,
一顿美餐等,
能比得上内心实行圣法的价值吗?
一种外在的财物,
根本比不上自己的心真实和圣法相应,
后者才是殊胜的供品,
多少钱多少物质堆起来
也比不了一念心和法相应,
以这个道理就说:

真实殊胜的供养就是正行供养。


《大方广佛华严经  普贤行愿品》 讲记    益西彭措堪布 
《大法句经》上说:

虽诵千言,
不行何益,
不如一闻,
勤修得益。”


虽然念诵了一千句,如果不去实行,有什么利益呢?
不如听闻了一句,就努力去实行一句,努力去做到一句。

又说:“

虽诵千言,
句义不正,
不如一要,
闻可灭意。”

虽然是读诵了一千句,但这个句义不能正确地领悟,
不如一句得到要点,就能消除自己错乱的认识。


虽诵千言,
不义何益,
不如一义,
闻行得度。”

念诵了一千句,但是不相应,不相宜,有什么利益呢?
不如一个义听了之后能去实行,就会进步;


虽诵千言,
不敬何益,
不如一行,
欣乐奉行。”

读诵了一千句,假如内心不恭敬,有什么利益呢?
不如对一个修行,能真正有一种欢喜心去顶戴奉行;


虽诵千言,
我心不灭,
不如一句,
舍骄慢逸,”

虽然念了一千句,执著我的心不能止息,
比如法达念了三千卷《法华经》,我慢还是那么重,
不如听了一句,能够放下骄慢舍离放逸;


虽诵千言,
求名愈著,
不如一说,
弃执离著。”

念了一千句,求名声的心反而增上,表现自我的心反而更强烈,
不如听到一句法语,能够舍离我爱的执著;


虽诵千言,
色情愈固,
不如一解,
心境忘怀”,

虽然念诵了一千句,对于外在色法的执著反而更加坚固,
不如一句法语入心,心境超然,无挂无碍;


虽诵千言,
不求出世,
不如一悟,
绝离三界。”

虽然念了千句万句,心里从来没有发起过一次出离世间的心,
不如一次领悟,超脱于三界之外;


虽诵千言,
不存悲智,
不如一听,
自他两利。”

念的千句万句都是圣人的话,
可是心里既不存慈悲,又没有智慧,
不如听一句行一句,能够自他二利。
以上说明了如说修行很重要,
真正实行到一分,才是真有一份无上的供品。
所以闻思明白法义之后,真正去实行非常重要。

在《文殊章》当中说:

“如说修行,如行而说,若不能尔,是亦不能利乐众生,自疾不能救等”,

必定是要按照言教去实行,必定是要按自己的实行来说,
不能如此的话,利益众生是不可能落到实处的。

什么原因呢?

因为连自己的毛病都不能对治,怎么有能力让众生远离这样的烦恼无明呢?

《文殊章》上又说:“善男子,如来从修行中来,若能修行,是则成就供养如来。”

如来唯一是从修行而来的,
如果你能够修行,就是真正成就了供养如来,
所以要理解“如说修行”是最真实的供养。 第二、利益众生供养。

在《十地品》当中说:“所修善根皆为救护一切众生”,

自己所修的一切善根,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救护一切众生。
大乘的修行是以众生为所依的,所以,能够利益众生确实是供养如来。

《十地品》当中说:“诸佛出世,本为利乐一切众生”,

诸佛出现在世间,不是为自己,
他的本怀唯一是为了让一切众生获得利益安乐,
如果你能去用心利益众生,那是真正和诸佛的心愿相应,真实能让诸佛欢喜,
大家思维一下:
如果一个菩萨不顾自己,无私地关怀照顾众生,
我们在旁边看到,我们欢不欢喜呢?
如果连我们都会欢喜赞叹这位菩萨,诸佛能不欢喜吗?
所以所谓的供养,是要自己的心和佛心相应,
你能做诸佛最欢喜的事,你能放下自己的身心,
一心为众生服务,这就是真正和诸佛的心愿相应,这就是真供养。

佛在《像法决疑经》当中有几句话,可能会让大家大吃一惊。
佛说:“如果一个人在阿僧祗劫当中,以身供养十方诸佛,
以及菩萨、声闻众,不如有人对畜生供养一口食物,
后者的福德胜过前者百千万倍,无量无边。”

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对可怜众生有大悲心的缘故。

《丈夫论》上说:“悲心施一人,功德如大地。为己施一切,得报如芥子。

(以悲心布施一个人,功德象大地一样广大。
为了自己布施一切,相比于前者,所得果报象芥子一样小。)

救一厄难人,胜余一切施,众星虽有光,不如一月明。

(在别人危难的时候,你去救济他,这胜过其余一切的布施,
  天上众多的繁星虽有光,可是不如一轮圆月的明亮。)”

所以,真正难得的是有一颗象金子一样爱他人的善心,这是以任何外物都换不到的。 第三、摄受众生供养:

就是以慈悲心随顺众生的意乐、根性而摄持他,让他趋入涅槃,
经中说:“诸佛出世,为以慈悲摄众生故”,
诸佛在众生面前示现种种的行为相,
目的是什么,就是随顺他摄持他,
因为只有降低到众生的层面,
跟他的意乐、生活方式、语言方式相适应,
才能够摄受他。

比如幼儿园的阿姨为了摄受孩子,
很随顺儿童的心理、语言、行为来和孩子交流,
这就是慈悲心的流露,如果不慈悲,必然不肯这样做。

佛视一切众生都象独子一样,以大慈悲平等摄受,
如果你能如佛的存心来做,当然会和佛相应,这样就是真供养。

哪怕一分钱也没有,你在诸佛如来面前汇报,
我这一段时间没有钱供养您,我真实做了利益众生,
诸佛欢喜不欢喜呢?决定欢喜。

维摩诘大士住在毗梨耶城中的时候,
他的财富无量,他就去摄受贫苦的民众,
而且他以守戒清净,就摄持毁坏净戒的人,
他以安忍调顺的行为摄持那些嗔恚者,
以自己的大精进摄持懈怠的人,
又以禅定摄持散乱的人,
以智慧摄持愚痴的人。

维摩诘大士是这样摄受众生的。
自己安住在圣法之中,就能摄受众生,
自己做得好,让别人感动,主动向你学习,要这样子来摄受。
一切菩萨都是以普门示现来摄受众生,
就是应当以何种身得度,就示现何种身度化他,这叫做普门示现。

这样表演,用意是摄取众生把他安置在佛道当中。
能这样做,就是作如来的使者,就是和佛心相契。 第四、代众生苦供养:

这也是上品供养,
因为诸佛唯一想让众生离苦得乐,
想把一切安乐舍于众生,
想自身承当一切有情痛苦,
如果你能代受众生苦,
那正是上合佛心,上合天心,
所以是真供养。 第五、勤修善根供养:

自己所精进的地方
应当唯一是修善根,
而不是精勤于追求名利财色,
为什么要勤修善根呢?

因为自身不能努力勤修,
就不能做到圆满地利乐众生。
诸佛菩萨因地发大愿,
都是为了利乐一切众生的缘故,
以这个为动力发起大勇猛精进。

所以,为了有能力最圆满最彻底地利他,
就要积聚如海的善根,
这样以善根力圆满,
才能做到利乐众生。
这里面的关系就是为了能利益一切众生,
就要日夜勤修善根,这样才能为众生做依怙,
比如一个人要救济贫民,
他自己首先
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才能够做得到救济,
同样为利他,就要勤修善根。
一个在善法很努力勤修的人,
实际是真正的富人,
他有极殊胜的供品供养诸佛,
相反只拥有财富而善根上贫乏的人,
是拿不出上等供品的。

《大智度论》当中有一段佛的话,
佛说:“
过去我也曾经作过恶人和小虫,
但我由于累积了善法,
现在得以成佛。
佛的十八不共法当中,
有一法是“有欲无减”,
就是佛了知善法的恩德,
所以常常想集善法的心念不曾有过减少。”

在经中,佛还这样说“

功德果报甚深,
没有如我一般了知这种恩德之量的,
我虽然能够穷尽它的边底,
我原本是以欲心没有厌足的缘故,
才得以成佛,
所以今天还不止息,
虽然再没有功德可证,
可是我的欲心也无休息。”

由以上的教证可以知道,
我们勤修善根,无有厌足,
正是合乎佛心,是殊胜供养。 第六、不舍菩萨业供养:

不离开菩萨事业,
就能利乐众生。
能在行持菩萨的事业上锲而不舍,
这是真供养。 第七、不离菩提心供养:

就是恒时不舍离菩提心,
在《离世间品》上讲到十种退失善根的法,
忘失菩提心行诸善法,
是为魔业,
是被魔所摄持。

在《文殊章》上也说,
暂时舍离菩提心的人,
这也不能利乐众生,
什么原因呢?
因为菩萨为了利乐一切众生,
精勤地求证无上菩提,
如果没有众生,
一切菩萨不成正觉,
所以应当这样理解法供养,
就能成就供养如来。

当然,供养饮食财物都叫供养,都是很好的,
这里经文的密意是以殊胜来呵斥下劣,
让与法不相应的众生,
内心能趣入圣法的内涵。


在《文殊章》上还讲到:

菩萨有十种法,
是具足圆满修习真实的供养诸佛,
第一是以法供养,
第二修行诸行,乃至于如说能行,如行能说,
第九是长时遍修,心无疲厌,
第十是常常不舍离大菩提心,

假如具足这十法,
就是成就供养如来,
并不是以财宝、饮食、衣服名为真供养,
什么原因呢?

因为如来恭敬尊重圣法的缘故,
就象孝子尊重父母,
就能承顺父母的脸色,
心里没有暂时的舍离,
假如有一个人对孝子的父母很恭敬很尊重,
那这位孝子就会倍加尊重这个人。

同样的道理,
诸佛如来是从法化生,
法是诸佛的母亲,
假如有众生能够供养法,
那就真正成就了供养如来,
以诸如来尊重法的缘故。

所以大家要明白,
如说修行供养乃至不舍菩萨心供养等,
是真实供养,
是无上供养。

不要认为没有钱不能供养,
只要能够真正如说修行,
尽量利益众生,
这样一个正行的供品远远超过亿万元的财物。

希望大家在这个道理上生起定解。 以上所说法供养的重点,
总结来说就是要顺乎佛心,
能够利他自然就和佛的心愿相合。
当前的佛教徒,
把供养和利他这两个法分成两块,
联系不起来。

他不知道真正利他
就是符合诸佛的心愿,
就是上品的供养,
一方面损害众生,
一方面供养诸佛,
这样是不能和佛心相应的。

在《楞严经》上,
阿难尊者在世尊面前这样说:

愿今得果成宝王,
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
是则名为报佛恩。

愿我能证果,成就如意宝王一般的佛宝,还来度脱如是恒沙数的众生。
我将这求佛果度众生的甚深大愿心,供养微尘数刹土的一切诸佛,这就叫作报答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
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
终不于此取泥洹。

(伏请世尊为我作证,我愿意首先趣入五浊恶世
教化刚强难化的众生,假如有一个众生不成佛,我终究不取证涅槃。) 下面是正式校量功德:

善男子,
如前供养无量功德,
比法供养一念功德,
百分不及一,
千分不及一,
百千俱胝那由他分、
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
亦不及一。

过去集积的财供养无量功德
和法供养一念的功德相比,
以法供养一念的功德分成一百分,
无量财供养的功德不如它的一分;
又把法供养一念的功德分成一千分,
无量财供养的功德也不如它的一分;
又把法供养一念的功德分成百千俱胝那由他分、
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
无量财供养的功德也不及它的一分。

这就明显地显示出法供养的殊胜。
俱胝那由他都是大数的名词。
迦罗分就是把人身的一根毫毛析为一百分。
优波尼沙陀分,意思是近少分,
就是把大块碎为微尘的数目。 何以故?
以诸如来尊重法故,
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
若诸菩萨行法供养,
则得成就供养如来。
如是修行,
是真供养故。

法供养超胜的原因何在呢?
因为如来尊重法的缘故,
因为以如说修行而出生诸佛的缘故,
假如菩萨修行法供养,
那就能够成就供养如来,
这样的修行是真实供养的缘故。
因此,
外在的财供养和内在的法供养相比,
法供养是真正的供养如来。

这里有一个问题,
广修供养的愿文当中所说的供物,
都是一些花香灯烛、伞盖音乐,
看起来是财供养,
你上头说,法供养远超财供养,
那经文当中所说的是财供养还是法供养呢?
如果是财供养,那它远远不如法供养,
这样一方面是赞叹普贤供养愿是愿王,
另一方面又自己贬低普贤供养,这是自相矛盾的。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先讲一个《维摩诘经》当中的公案,然后再下结论。 《维摩诘经》上说:有一次佛命令一位善德长者,去向维摩诘大居士问病,善德很为难地说:“我不胜任,我不能到他那里去问病。”然后他又自言自语地说:“我以前自己在父亲家里做过大布施,供养当时的一切沙门、婆罗门、外道、贫困户、下贱,还有孤独者、乞丐等等,经过七天布施圆满了,维摩诘大士他过来对我说:‘布施大会不应当象你这样子施舍,你应当做法布施的大会,何必操办这种财布施的大会。’我就讲:‘居士,什么才是法布施的大会呢?’他解释:‘法布施的大会,就是无前无后,一时之间,供养一切众生,这就叫法施大会,就是以菩提生起慈心,以救护众生生起大悲心,以受持正法生起欢喜心,以摄持智慧行持舍心,以摄持悭贪生起布施波罗蜜,以转化犯戒生起持戒波罗蜜,以无我无法生起安忍波罗蜜,以远离身心之相生起禅定波罗蜜,以一切智生起般若波罗蜜。’而且他下结论说:‘善男子,这就是法布施大会,假如菩萨安住在这种法布施大会当中,这是大施主,也成为是一切世间的福田。’当时我心就获得清净,叹为希有,我顶礼维摩诘大士,解下价值千万的璎珞向大士供养,可是他不肯接受,我祈求说:‘唯愿大士接受,随意使用。’维摩诘接受璎珞之后,分成两份,一份是供养大会中最下贱的乞丐,一份是供养最尊贵的难胜如来,与会的大众都见到光明国土的难胜如来,璎珞出现在难胜如来的手上,变成四个柱子的宝台,四面都装饰得很庄严,不会互相障蔽。当时的维摩诘大士示现神变之后,就说:‘假如施主以平等心布施一位最下贱的乞丐,等同如来福田之相,没有胜劣的分别,大悲平等,不希求果报,这就名为具足法布施。’”

通过这个公案后面维摩诘大士的教诫,
我们就知道财施和法施的关系,
维摩诘居士是施主,乞丐和难胜如来是受施者,璎珞是所施的财物,
因为供养布施璎珞的时候,维摩诘大士用心宽广,平等平等,没有高下的分别,没有人我的分别,智慧和实相相应,大悲不障碍随缘,因此悲智双运,施而无施,度而无度,这就是功德无量。

维摩诘大士教善德长者,能够这样做,财施就是法施。
所以经上说:“如果施主以平等心布施最下贱的乞丐,如同供养如来福田的心相一样,平等大悲,不求果报,这就叫作具足法施。”所以,平等布施,也就成为是法施。

维摩诘大士作财布施,都能叫做法供养。以此类推,就知道普贤甚深微妙的观修,当然既是财供养也是法供养,而且是殊胜的法供养,因为能供之因是普贤行愿力和甚深信解的缘故。圭峰大师说:真正按前文所说的观行如说而行,就是如说修行。在修观行的时候,一一都和利益众生、摄受众生等等的善心相应,这就是真正的法供养。所以普贤云供既是财供,也是殊胜的法供养。

善德长者有什么过失被维摩诘大士呵斥呢?

因为他的布施有限,
因为只在父亲舍宅,
这是处所有限;
只布施七种人,
这是所施之境有限;
七天期满,
这是时间有限。
财施有限,
法施无穷,
财施是世间果报,
法施是出世间果报,
所以受到维摩诘大士的呵斥。 下面是总结无尽:

此广大最胜供养,
虚空界尽,
众生界尽,
众生业尽,
众生烦恼尽,
我供乃尽。
而虚空界乃至
烦恼不可尽故,
我此供养亦无有尽。
念念相续,
无有间断。
身语意业,
无有疲厌。

这也是无尽的、
无间断的供养大愿,
这个愿王没有时间上的间断,
没有身心的疲厌,
是这样一种大行愿。
我们的心性广大无量,
没有局限没有尽头,
称性所发的供养大愿也就没有任何局限,
因此这样的广大殊胜供养,
乃至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
我的供养才有穷尽的时候,
以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穷尽的缘故,
我的供养之行,也是永无穷尽,
而且念念相续,没有一个刹那间断,身语意业没有一丝毫的疲倦厌足。
这样的愿王真正是竖穷横遍,是真正地发到底的。
以这样的行愿,就可以证入不可思议的法界,就可以成就如来不可思议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