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阱有什么用:高考文言文全程复习方案(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8:31:46
高考文言文全程复习方案(二)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偏义复词和二、三两课时练习

    一、偏义复词

    在文言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中的偏义复词现象。

       1、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  异同:偏义复词,不同。

    ②昼夜勤作息    作息:偏义复词,劳作。

    ③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偏义复词,离去。

       2、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①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种树的地方称园,种菜的地方叫圃。既是窃桃李,当然是入园,“圃”无义。)

    ②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  公姥:偏义复词,婆婆。

    ③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父兄:偏义复词,指兄长。

   3.附偏义复词汇总表

例句

偏义复词

偏指义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出入

偏指出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出入

偏指入

吉凶未卜

吉凶

偏指凶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国家

偏指国

我有亲父母,逼迫有弟兄。

父母、弟兄

偏指母、兄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多少

偏指多

沿溪行,忘路之远近

远近

偏指远

死生,昼夜事也

死生

偏指死

房子内没有动静

动静

偏指动

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成败

偏指成

 

    二、小练习:区别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

    ①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不过:不超过,现为转折连词。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从而:跟随而且,现在是承接连词。

    ③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现在指运输、邮政等部门。

    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祖父:祖辈和父辈,现指父亲的父亲。

    ⑤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出入:偏义复词,进入。 非常:不寻常,意外,现指很、极,程度副词。

    ⑥属余作文以记之   作文:写文章,现指学生的写作练习。

    三、综合练习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裴秀字季彦,河东闻喜人也。祖茂,汉尚书令。父潜,魏尚书令。秀少好学,有风操,八岁能属文。叔父徽有盛名,宾客甚众。秀年十馀岁,有诣徽者,出则过秀。然秀母贱,嫡母宣氏不之礼,尝使进馔于客,见者皆为之起。秀母曰:“微贱如此,当应为小儿故也。”宣氏知之,后遂止。时人为之语曰:“后进领袖有裴秀。”

    为廷尉正,历文帝安东将军及卫将军司马,军国之政,多见信纳。迁散骑常侍。帝之讨诸葛诞也,秀与尚书仆射陈泰、黄门侍郎钟会以行台从,豫参谋略。及诞平,转尚书,进封鲁阳乡侯,增邑千户。

初,文帝未定嗣,而属意舞阳侯攸。武帝惧不得立,问秀曰:“人有相否?”因以奇表示之。秀后言于文帝曰:“中抚军人望既茂,天表如此,固非人臣之相也。”由是世子乃定。武帝既即王位,拜尚书令、右光禄大夫,与御史大夫王沈、卫将军贾充俱开府,加给事中。及帝受禅,加左光禄大夫,封钜鹿郡公,邑三千户。

    时安远护军郝诩与故人书云:“与尚书令裴秀相知,望其为益。”有司奏免秀官,诏曰:“不能使人之不加诸我,此古人所难。交关人事,诩之罪耳,岂尚书令能防乎!其勿有所问。”司隶校尉李憘复上言,骑都尉刘尚为尚书令裴秀占官稻田,求禁止秀。诏又以秀干翼朝政,有勋绩于王室,不可以小疵掩大德,使推正尚罪而解秀禁止焉。

    秀儒学洽闻,且留心政事。当禅代之际,总纳言之要,其所裁当,礼无违者。又以职在地官,以《禹贡》山川地名从来久远,多有变易,后世说者或强牵引,渐以闇昧。于是甄擿旧文,疑者则阙,古有名而今无者,皆随事注列,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奏之,藏于秘府。秀创制朝仪,广陈刑政,朝廷多遵用之,以为故事。

    1、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而属意舞阳侯攸          属意:留意。

    B.中抚军人望既茂          人望:名望。

    C.与尚书令裴秀相知,望其为益            益:帮助。

    D.使推正尚罪而解秀禁止焉                   推正:追究。

    2、选出加点词语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   )

    A.因以奇表示之         B.交关人事,诩之罪耳

    C.求禁止秀             D.秀儒学洽闻,且留心政事

    3、比较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的一组是(   )

    ①尝使进馔于客            ②秀后言于文帝曰

    ③其勿有所问              ④其所裁当,礼无违者

    A.两个“于”相同,两个“其”也相同。

    B.两个“于”不同,两个“其”也不同。

    C.两个“于”相同,两个“其”不同。

    D.两个“于”不同,两个“其”相同。

    4、能表现裴秀被魏主宠信、倚重的一项是

    ①见者皆为之起②军国之政,多见信纳③由是世子乃定④使推正尚罪而解秀禁止焉⑤秀创制朝仪,广陈刑政,朝廷多遵用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③⑤

    5、下列叙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裴秀在小的时候,就有良好的名声,人们对他非常看重,从而使他出身低贱的母亲也受到尊重。

    B.文帝在决定继承人的时候在舞阳侯和武帝的取舍上犹豫不决,最后在裴秀的建议下,选了武帝为继承人。

    C.裴秀被人控告有循私情,贪占公田的行为,但由于他受到武帝的宠信,结果没被治罪。

    D.裴秀知识渊博,完成了《禹贡地域图》这部重要的地理著作,他创制的礼仪制度,及刑政方面的主张,全都为朝廷采用而成为定例。

    6、翻译下面语句

   (1)天表如此,固非人臣之相也

                                                        

   (2)其所裁当,礼无违者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2题

    李日知,郑州荥阳人。举进士。天授中,累迁司刑丞。时用法严急,日知独宽平无冤滥。尝免一死囚,少顷胡元礼请断杀之,与日知往返至于数四,元礼怒曰:“元礼不离刑曹,此囚终无生理。”答曰:“日知不离刑曹,此囚终无死法。”因以两状列上,日知果直。

    神龙初,为给事中。日知事母至孝,时母老,尝疾病,日知取急调侍,数日而鬓发变白。寻加朝散大夫。其母未受命妇邑号而卒,将葬发引,吏人赍告身而至,日知于路上即时殒绝,久之乃苏。左右皆哀恸,莫能仰视。巡察使、卫州司马路敬潜将闻其孝悌之迹,使求其状,日知辞让不报。服阕,累迁黄门侍郎。

时乐安公主池馆新成,中宗亲往临幸,从官皆预宴赋诗,日知独存规诫,其末章曰:“所愿暂思居者逸,莫使时称作者劳。”论者多之。

    景云元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转御史大夫,知政事如故。明年,进拜侍中。先天元年,转刑部尚书,罢知政事。频乞骸骨,请致仕,许之。初,日知将有陈请,而不与妻谋,归家而使左右饰装,将出居别业。妻惊曰:“家产屡空,子弟名宦未立,何为遽辞职也?”日知曰:“书生至此,已过本分,人情无厌,若恣其心,是无止足之日。”及归田园,不事产业,但葺构池亭,多引后进,与之谈宴。开元三年卒。

     7、对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此囚终无生理                B.左右皆哀恸,莫能仰视。

    C.明年,进拜侍中。            D.及归田园,不事产业。

    8、对下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其母未受命妇邑号而卒,将葬发引            发引:车启动

    B.服阕,累迁黄门侍郎                        服阕:服丧完毕

    C.归家而使左右饰装,将出居别业              别业:谋求其他的职业

    D.书生至此,已过本分                        本分: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多引后进,与之谈宴                        引次江北

    B.家产屡空,子弟名宦未立,何为遽辞职也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C.日知于路上即时殒绝,久之及苏              顷之,烟火张天

    D.若恣其心,是无止足之日                    若辈得无苦贫乎

    10、下列几句话,全都表现李日知淡泊名利,追求田园生活的一组是

    ①日知独存规诫       ②频乞骸骨,请致仕    ③归家而使左右饰装,将出居别业

    ④不事产业            ⑤但葺构池亭         ⑥多引后进,与之谈宴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②④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日知因免一死囚,与少卿胡元礼发生矛盾冲突,表现了他实事求是、秉公执法的品质。

    B.李日知为人耿直,不追求显贵,只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

    C.李日知在位不谋私,不为子弟谋官职,为官清正廉洁。

    D.李日知归田园后,仍关心青年,多引后进,善于为朝廷选拔人才,富有远见卓识。

    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巡察使、卫州司马路敬潜将闻其孝悌之迹。

                                                          

    ②书生至此,已过本分,人情无厌,若恣其心,是无止足之日。

                                                                 

    附:参考答案

    1.A[A项中加点词意为中意、倾向于。]

    2.D[A项意为露出来给人看。B项中“人事”指人情方面的事情,与今义不同。C项在文中为“拘禁、关押”之意,前三项用法及意义皆与现代汉语不同。D项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3.C[两组虚词所处位置相同,可以根据语意进行分析。两个“于”字:句①意思为“曾经让他向客人进奉酒食”,“于”相当于介词“向”;句②意思为“裴秀后来向文帝说”,“于”也相当于介词“向”,两个“于”用法相同。两个“其”字:句③“勿有所问”表示的是期望的语气,“其”是语气副词;句④的意思为“他所裁定的事物,没有违反礼法的”,“其”相当于人称代词“他”,两个“其”用法不同。由此可以断定为C。]

    4.B[若用排除法,可先排除句有①句的AC两项,此句是写裴秀母亲的,与裴秀本人无关,与他被信任、倚重更无关系。BD两项的区别在于④⑤两句。④句写魏主不追究他的过失,表明了对他的信任与保护,符合题旨要求。⑤句写一般政务,且是为“朝廷”采纳,非魏主。]

    5.D[D项叙述不当。裴秀所作《禹贡地域图》是对前人著作的补充、注释;另外,他创制的礼仪制度等“大多”为朝廷采用,而非“全都”。从此题可看出,对信息的把握要全面,特别要注意有关细节,防止以偏带全及绝对化、夸大化的理解。]

    6.(参考)①生得一副非凡的仪表,确实不是做他人之臣的相貌。②他所裁定的问题,没有违礼的。

    7.B[哀恸:十分悲哀地大哭。A.生理,活着的理由。C.明年,第二年。D.产业,农业劳动。]

    8. C[别业:另外的房屋或居住的地方。]

    9.C[助词,用在时间副词后面,凑足音节,无义。A.引:招致、招来;退却,动词。B.辞:辞掉、推掉;辞谢、辞别、告辞,动词。D.若:如果、假如,连词;你、你们,代词。]10.C            11.D

    补充“偏义复词出处”

    古汉语中的复音词,早在《诗经》、《论语》、《战国策》等先秦古籍中,便已出现,秦汉以后就更多一些,有的一直流传到现在,因此,它也有自己不可忽视的地位。

    复音词有双音复词,如“牺牲”、“方园”、“社稷”、“虽然”、“然而”等;也有多音复词,如,“藉第令毋斩”《陈涉世家》,“藉第令”三字都有“假使”的意思,为三字复词。“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疾痛惨怛”与前句“劳苦倦极”相对,一为困倦,一为病痛之意,因而应视为四字复词。

    复音词的结构大体有:

    ①由同义(近义)、反义词素构成,形成并列复音词,如“怠慢、面目、乾坤”等;

    ②由具有修饰、补充、动宾等关系的词素构成,因而有主有从,构成主从复音词,如“中国、下榻、首级”等;

    ③虽为复音词,但只表示一个单纯的意义,因此构成单纯复音词,诸如“参差、窈窕、耿耿”等。

复音词中,有两种特殊的情况:

    第一、同义复词,即连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义词构成的复音词。

    被历代语言学者称之为“重言”、“复语”、“连言”或“词语复用”。

    例如:“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涕泪,二词一义单指眼泪。又如“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屈原列传》,“曰以为”三字一词,就是“说”的意思。

    第二,偏义复词,如前所述。

由上可见,偏义复词在古汉语词汇结构中所处的位置。

    三、实例搜索

    一是从古典作品(首先是中学语文课本)中收集偏义复词实例;

    二是寻找现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遗迹。

    大搜索的结果,令人鼓舞,大家一口气就找出了20余个偏义复词。摘选如下:

    《孔泛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  / 逼迫兼兄弟 / 便可白公姥 / 昼夜勤作息  / 我有亲父母

    《鸿门宴》:孰与君少长

    《<指南录>后序》:死生,昼夜事也

    《论积贮疏》: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谭嗣同》:冀缓急或可救助

    《芙蕖》: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石种山记》: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四、练习巩固

    第一、对同学们共同搜索并经验证确属含有偏正复词的句子,一分析释义,二译出全句,详加体会。

    第二、先判断选出含有偏义复词的句子,再分析释义:

      1、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廉公失权势,门馆有盈虚

      4、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5、魏其之东朝,盛推灌夫之善,言其醉饱得过,乃丞相以他诬罪之。

      6、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

      7、父子异部,更相毁誉

      8、援之以鼎俎,则罢(疲)健效矣。

      9、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10、趋走不足以逃利害

     11、无羽毛以御寒暑

     12、(凤姐)只因素性好胜,惟恐落人褒贬,故费尽精神……

     13、先帝处我于此,本欲寄以安危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如何推断实词的词义

    文言实词的数量较大,而且常常多义,用法较灵活,因此,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的含义就成为阅读文言文的第一个难关。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掌握正确的方法是推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含义的关键。下面提供的八种方法,在推断和解释文言实词含义上还是非常有效的,对考生复习也会有帮助的。
    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1.有些句子中的实词词义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例如:

辨析下面一组加点字的实词义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简析]①的“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②句中的“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

    2.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例如:

    辨析下列加点字的用法

    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简析]两句话同出苏轼的《石钟山记》,大多数同学把两个“言”,都理解为“说”。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此“言”为“叙述”之意。②句我们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渔工水师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不是不能说,而是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故此处的“言”应理解为“记载”较为准确。

    二、语言结构推断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在同一位置;上词语意思相同、相对或相反。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例如: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③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④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⑤通五经,贯六艺

    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简析]①句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②句中“怀”与“握”同义,则“瑾”和“瑜”也同义,均指“美玉”。③句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④句中“亡”与“北”同义,均指“因打了败仗而逃跑的人”。⑤句中由“通”可知“贯”的意思为“通晓,精通”。⑥句中前后两个分句意思相反,“忧劳”的意思“忧思劳苦”可推知相反的意思是“安逸享乐”。

    三、语法分析推断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例如:

    辨析下列一组“信”字的用法

    ①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②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③信义著于四海                         ④怀信侘  傺

    [简析]①句“信”处在谓语动词“知”之前,作状语;既作状语,那么一定是副词,进而推断它为“确实”之意。②句“犹”是副词,作状语,“信”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是动词,为“相信”之意。③句“著”为谓语动词,“信义”处在主语的位置上,为名词,故“信”为“信誉”之意。④句“怀”为动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信”处于宾语的位置,所以“信”为“忠诚”之意。

    四、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凭借基本实词的积累,或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比照时可着重下面几个要素。

    1.联想课文语句

    运用此种方法的前提是:对课本上学过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要善于归纳总结,分类记忆,记忆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多记例句,对于典型语句,一般要能做到出口成句,并对其意义、用法等特点了如指掌。这样,在遇到某个文言词语的时候,就可借助所学知识进行比照推断。请看2001年高考试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以上四句中加点实词,皆可在课文中找到与之相同或相近的意义和用法。

 

试题选项

实词

课文例句

解释

课文篇目

A

拔石城

攻取

《廉颇蔺相如列传》

B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归附

《论积贮疏》

C

乘鄂渚而反顾兮

登上

《涉江》

D

追亡逐北,流血漂橹

败逃者

《过秦论》

 

    2.联想成语推断。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其中的字词在意义和用法上较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可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例如:

    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简析]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再如:吾亦望汝副其此心──名副其实(副,符合)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运斤成风(斤,斧头)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精竭虑(殚,竭尽)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焉──一蹴而就(蹴,践、踏,用脚踢)

    在官清恪,未尝问私──恪尽职守(恪,谨慎而恭敬)

    五、辨析词性推断

    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例如:

    ①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②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简析]①句也为对仗句,“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②句也为对仗句,“帽”与“环”相对,“带”与“腰”相对,“带”为动词,“腰”也为动词,“腰佩”之意。

    六、借助字形推断

    汉语属于表意文字,对于一些词的意思可以通过字形特征来进行推断,例如: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②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③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简析]①句中的“组”是以“纟”为偏旁,可以知道词义和绳索有关,前边有“系”(捆绑)燕父子,由此可以推知“组”的意思为“带子,绳索”。②句中的“析”字由“木”和“斤”两部分组成,而“斤”在古汉语里是 “斧子”的意思,用斧子把木头劈为两半,在结合前边“分”“离”为些字的意思,就可推断出“析”的意思为“分开”。③句中的“饷”字从字形上看,是以 “饣”为偏旁,前有“不”字,再对应后面的“食”字,可知道这是一个动词,并可以推断出“饷”的意思是“给饭吃”。

    七、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
    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以今律古”。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
    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中的“南面”,《现代汉语词典》有两个义项:一是指“南边”,即表示方位的“南面”,在这个意义上古人单说“南”而不说“南面”;二是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把为君叫做“南面为王”、“南面称孤”等。句中的“南面”是指乐毅想谋反后为君,用的是古代的意义。在这一点上,文句中的“南面”与现代汉语是不相同的。
    八、代入检验法(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例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A项“竟然”表转折,显然不合文意;B项“将兵”为动宾短语,方与后文李广对部下的关爱一致;C项是说事情的复杂经过;D项正确,且《孔雀东南飞》中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句子,“结发”指到了成年。
   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必考内容,要提高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能力,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方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