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监控设备:易经智慧解读六十四卦之讼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01:49

     易经讼卦为需之反象。需以水天相从而成用。讼以乾坎相背而成争。需以相得为象。喻人有所求。讼以不合为旨。喻人有所妬。此由气之顺逆。数之从违。两不同也。讼之为象。上乾下坎。坎者乾所生。水者天所化。天一生水。原为同类。而上下违行。乃反德为仇。天主阳而上升。则气无由降。水主润而下注。则德无所承。故天在水上为讼。明其情之乖违也。夫水者德柔而性顺。而其用则险而易陷。刚而易沉。处于高。则得其溉灌之功。孚其润泽之用。处于下。则变为泛滥之患。加其溃渍之虞。盖所居不同。则得失以异。天者至清明而德玄虚。至刚健而用邈远。以其主阳气而宰生化。履高明而含神用。不能屈之为用。亵之为从。故其德宜始生。而其功在大远,此覆万物而生化万类。初不见其迹也。今处水之上。乘气之升。日与地远。不相接洽。则两者之间。成睽违之势。而两象之意。怀嫉妬之心。此其所以反需而成讼矣。天下之所以有争者。必因于利害之不齐。人物之所以相讼者。必由于情性之偏激。失其中正之道。则无以致其均平。背乎太和之德。则无以调其虚实。此争讼必始于失中和也。需之为需。本于中和。情不离性。欲不徇物。人以礼为守。以敬为行。贞固自持。利用不过。故为人道之正。而讼则反是。逐乎物欲。以自触于刑。忘其礼敬。以自失其守。以物为满足之望。而物乃仇之。以情为恣肆之行。而情乃害之。使性无权。而为意气之争。使礼不振。而求法律之效。此人道之不立。而民生苦矣。故同生者不亲。共存者相恨。私欲是逞。至性以漓。人纪不纲。太和以坏。此情识之所误。而非正知之所裁也。君子知之。必先格物致知。以期其底于性命之正。保其中和之功。此讼卦者。圣人明致知之教者也。

就卦象言。讼以上乾下坎。上为纯阳。下为阴卦。以阳从阴而不相得。内藏险阻。外示光明。下有二心。上成浮荡。阳浮于上。阴厄于中。上下相离。父子责善。故为不亲之象。以刚临险相待不让。情逼势迫。乃至于讼。此气数自然。事理自至。皆物欲之害。而情识为蔽也。夫人生而有其灵以为其知此性之光明也。亦乾知大始之义。既长而情欲增。渐将真知锢闭。而好恶日多。情识为主。性灵以汨。人欲横流。遂使是非不明。善恶无准。忘天逆理。逞暴使强。弃义违仁。好争务杀。皆由于一念之妄。而纠纷无穷也。夫天理之存于人者。性也。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情之欲也。物至知知。而后好恶生焉。此礼经所述也。可以见性之至善。而情乃因物以生知。因知以生好恶。则好恶之知。非正知也。乃情识也。正知者与生俱生。不增不减。情识者。随生以长。日添日多。故婴儿只知欲乳。而童年只知好弄。初无他欲也。及其长也。而后爱憎之心生。嗜欲之念广。为恩为怨。或亲或仇。所务既繁。所逐不止。于是情识弥满于内。物好征求于外。是非曲直。各以所便为辞。贫富有无。只求心意所遂。而后利害罔别。人己殊观。畛界既分。争讼乃起。此由于正知之晦。但凭情欲以为是非。真理之亡。但逞意气以明得失。此讼之不免也。而君子知其蔽焉。则明其致讼之源。而进以求知之道。此因讼而推及于格致也。格物之至。则情识不足蔽其性灵。而好恶自当。致知之至。则物欲不足涸其天理。而意念自诚。此人人所当反已以观。而事事所宜清心以察者也。故讼者。必求其无讼。而听讼者。必复之于中和。使物我皆尽其情。而是非不失其正。使性情皆得其正。而好恶不偏于情。此则物格而知至矣。故大学始教。必先从事斯义。物我不过。则天下皆得其平。情性不差。则人心皆得其正。好恶既当。则意念易诚。爱憎有恒。则心思以一。此中和之德。必本于情发中节也。情者人所不免。中节则和。而讼无由生。故圣人制体以定其节。若已过其节。而至于争。则情将害其性。物将害其生。中德不全。太和且失。是礼之不足为用。而后圣人始假法以刑之。此听讼之不可免。而刑法所以济体教之穷也。法者。圣人不得已而后用之。而讼者。人道之反常也。法则因其反常而生焉。故需者定于礼。而讼者齐于法。一反一正。一变一常。交相为用。以成其道也。故讼以天水相违。父子不亲。性情不正。物我失德。而后致之。有讼必有刑。天道之所杀也。故天道不下济。而水德成泛流。光明不下被。而险阻梗乎中也。学者览之。当可以明圣人制象立辞之旨焉。

讼卦象义已如前述。其辞旨亦可知。以讼字从言从公。意谓有争不决。必待判于公也。言者争论之意。公者士官之所。不得明其是非。辨其曲直。则相质于公堂。而待栽于法律。此讼之所取义也。然讼有公有私。有诚有伪有被屈而愬之。有攻讦而毁之。有当讼不讼。而从解劝者有不当讼而讼以健讼为能者。有讼人而直已者。有自讼而悔祸者。有藉讼以为恶者。有因讼以成善者。讼之情不同。讼之类亦异。则所以成讼。与为之听讼者。亦各有其例。而不得一概论也。易之讼卦。则本乎一。致于同。期之中正。分其利害。要以人情为主。人性为先。纠其过不及。矫其蔽害。明其真诚。戒其诬毁。则以表济教化之穷。以政成体义之用。使讼者愧而自艾。悔而自咎。复其天性。而饬其私情遏其物欲。而保其中和之德。此以讼止讼。以讼平讼。而归旨于无讼也。讼德之失也。讼而直。犹不为损。圣人不得已而许民讼焉。故讼从公言。以公为止讼之本。平讼之方也。上以公示于民。民以公信其上。则法悬而不用。刑制而不施。道德昭回。性情适正。险阻芟夷。人民和居。则治道之成。亦礼教之辅。讼之时义大矣哉。故讼者致知之道也。人所以争而不决者。知之蔽也。识之役也。逐物忘正。任情失中。则争讼之所起。而己之知。不足以明其是非。定其曲直。是有赖于听讼之官。裁讼之法。官与法者。补民知之不逮也。比之于礼教焉。礼以齐之。教以化之官以正之。法以革之。其道同而用异。途别而归一致。故讼之义。以公为本。至公无私。讼乃得平。大公以正。讼乃得止。夫蒙者教其愚也。讼者教其妄也。蒙以养正。讼以致中。中正之德。教之所成。法之所行。故曰讼以致知。在物格之后。格物致知。人道之始。故需与讼相反相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