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色的纹身图片:《杨澜访谈录》星云大师的人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1:12:21

《杨澜访谈录》星云大师的人间

(2010-10-27 11:01:58)转载 标签:

杨澜

星云法师

杨澜访谈录

佛光山

杂谈

分类: 杨澜访谈录

 

以下文字来自于《杨澜访谈录》节目组

导演:李冰

 

从高雄机场出来,一路向北,到了大觉山,蓝天白云、青松翠柏,佛光山就藏在里面。


寺庙依山而建,覆盖了整个山坡。因为年资尚浅,并不似大陆那些深山古刹般阴暗、狭窄。马路宽阔、绿树成荫,古式和现代建筑交错其间——红墙黄瓦的大殿、玻璃的穹顶、方块的图书馆、步道边的小沙弥卡通塑像、满眼的热带植物。没有烟雾缭绕的香火和摩肩接踵的游人,穿着统一灰褂、身背布袋的年轻佛学院学生们排成整齐的队列走步上早课,比丘尼们三三两两地闲庭信步,遇见时两颊微笑、双手合十叫“师兄”、“师姐”、“师傅”,笑容真实、真挚。


用过斋饭,开始匆匆准备采访事宜。采访安排在佛光山的禅房,是僧人们打坐修行的地方。光亮的木质地板、金色的灯光从佛像后照射出来,朴实庄重。


刚一上楼,一位瘦脸浓眉的法师便上来双手合十,向我们问好。他很害羞,操着浓重南台腔,话都说不利索,但是为了表达他对我们的欢迎,迅速的从办公室里拿出一摞塑封的佛像照片,送给我们一人一张以保平安,不在场的同事他也嘱咐带到。一直陪同我们的妙至法师特别得意的说:“这些照片都是师兄自己拍摄的。”听完这话,我再看看照片,果真安详静谧。


妙至法师是在佛光电视台工作的小比丘尼,全程陪同我们搬设备、布置场地。大概因为是辈分尚浅,她管几乎所有的佛光山人叫师兄师姐。她长着光光的脑袋、圆圆的脸、大大的眼睛,我刚拎起一袋电池,她立马就跑上来:“我来、我来!”不由我分说,抓起就跑。摄像机、三角架、红木椅…忙前忙后、跑上跑下,干得乐乐呵呵。台湾的天气湿热,妙至穿着层层叠叠的袍子,不一会儿就汗入雨下。她从袍子里抓出一块手帕,在光头上擦来擦去,看见我盯着她,害羞得脸红。


在佛光山,几乎每个人都相敬如宾、面带微笑,不仅不收门票,有信众前来寺院也予以接济,这样的氛围和善缘大概和星云大师年轻时颠沛流离的经历相关。


1939年的初春,12岁的星云跟随母亲沿江浙一带,寻找在战乱中失散的父亲。一天,他和母亲偶然路过南京栖霞山寺庙,一位和尚问星云,你愿意出家吗?星云竟然不假思索地答道:愿意。而这一句回答,成为星云人生的转折点,随后,他拜至开上人为师,踏上了漫漫求法之路。


1949年,星云22岁。他参加了“护法救护队”,几经辗转,来到台湾。但是,等待他的却比年少时,更为艰苦的生活——居无定所、颠沛流离。他当时立下志愿,日后自己一定要普门大开,广接来者。现在,佛光山的各个寺院在星云法师的倡导下,仍然保持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一餐,多设两个流水席,方便来者用斋,而对于前来挂单的出家人,一律供养500元车资。对此,感同身受的星云法师曾说,每一个人都需要一道可以来来去去的门。


佛光山号称是南台佛都,有着自己的佛堂、医院、学校、社区、图书馆等等,几乎可以完成生老病死的循环。佛家讲究的都是出世,但是星云大师却在这里建立了一个社会。他的苦心经营,塑造了一个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企业。


杨澜问,这样的一种比较先进的一种管理的理念是从哪里得到的?


星云说自己没有受过教育,但是爱读书。“从历史故事、小说、武侠小说,我几乎都无有不看,看看看到西洋小说,看到这个社会上的宗教、社会、国力。我从佛教的书里发现到这个佛教的企业管理,佛教对社会的关怀,甚至我现在的这个佛教里的感觉到的就是所谓普渡众生,要为社会服务,如果不服务,不可能拿一个,今后的社会是服务的社会。”


他也不无得意的说:“我们这不讲管理,就讲究服务。你问到这一点,我就顺便告诉你,佛光山有45年开山以来,我们这里没有人吵过架。”


采访结束之后,星云大师的侍者觉念法师对我们说:“你们大陆的媒体来,都问历史、佛法和故事;不像台湾的媒体,它们就是想从你嘴里套出话,选举你支持谁、不支持谁,然后断章取义,回去大作文章,好没意思的。”
要想知道星云大师说了那些佛法和故事、哪些经历造就佛法大家?欢迎收看本期杨澜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