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藻青岛报关:网络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特征与策略——毛芳 余胜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4:26:00

网络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特征与策略

毛芳  余胜泉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北京  100875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的进步,网络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出现了主体性、全面性、整体性、可持续发展性等新特征,在分析这些新的特征及时代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本文作者结合长期深入中小学校推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课题,应用多种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经验,对网络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提出四点建议。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 网络时代 非正式学习 网络学习共同体 协作教研

 

在教育信息化的逐渐深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教师如何实现信息化教学、如何实现自身专业发展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

随着网络在中小学校日益普及,教师专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网络时代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密切注视和时刻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特点、新动向,更好的促进教师面向信息化的专业发展,使其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更好的胜任教师所肩负的伟大使命。

一、网络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特征

(一)从被动适应到主体参与

网络时代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在广大中小学校日益普及和应用,使得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高层次人才的不断增加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教师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涌现出一批借助信息化浪潮实现自我专业发展的优秀教师,他们具有强烈而持久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能充分利用并不断寻求促进自身能力提高的机会和资源,逐步培养自我控制、自我引导、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被动适应到主体参与,体现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新特征,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我发展心向的主体性。表现为教师自己具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具有较高的内在发展动机,不放过任何自我发展和提高的机会。如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活动,研讨交流活动,克服困难不错过任何向同伴同行观摩学习的机会,积极主动地与专家和优秀教师交流,积极获取、认真学习各种学习资料,勤于反思……等。

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主体性。教师自己决定自己应该学习哪方面内容,应该在哪方面提高,从而有针对性的弥补。如有的教师欠在对学科内容的把握上,有的教师欠在语言表达上,有的教师欠在教育理念上,有的教师欠在爱心和事业心上,有的教师欠在信息技能上等等。不同的教师具有不同的主客观条件,学习方式也不尽相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条件,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从而更方便、更有效的学习。如有的教师喜欢自主钻研;有的教师喜欢向优秀教师学习,参加集体备课活动;有的教师喜欢与专家交流;有的教师则乐于参与教改试验或科研课题获取新理念。

发展目标的主体性。真正发展比较快的教师总是自觉主动的把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作为自己的事情来认真对待,不依赖于领导或同事,而是作为自己个人的追求。他们会树立自己的长远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不断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并在目标的不断实现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教师自己有了努力的方向,有了自己的个人追求,就有了一种源源不断的内在发展动力。

(二)从了解信息到培育智慧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获取信息一下子变得非常容易,于是很多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都会把大量的信息提供给教师,然而却常常是“给”了就完事了,就好像只管把吃的给人但不管是不是合口味、是不是“吃”了。不考虑教师是否已消化吸收这些信息,而是考虑如何提供更多更新的内容。其实,给教师提供的信息对他们来说还只是“公共的知识”,而不是“个人的知识”,只是他们所了解、知道的,但不是他们在实践中所应用的。

智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智慧的学生。从教育的宗旨的角度出发,从一开始,我们就要致力于培养智慧的教师,教师专业发展要从了解信息向培育智慧转变。根据经合组织(OECD)1997年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书中所提出的四种知识类型:Know?Cwhat、Know?Cwhy、Know?Chow和Know?Cwho[9],智慧的教师掌握着更多的Know - how和Know ?C who的知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哪些东西对教师来说是“渔”呢?

l  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l  自我调控、自我管理的能力;

l  应对压力与不确定性的能力;

l  知识管理与时间管理能力;

l  反思意识与能力。

l  接受新事物及快速获取、提炼信息的能力等。

这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是我们所应授予教师的智慧,而不是“信息”。

(三)从学科知识到教育技术能力

传统观念认为只要具备学科知识就可以做教师了,反之,如果不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功底就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这也是很多非基础学科专业的毕业生在应聘教师时面临的问题。而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作为一名培养人的教师来说,仅仅具备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的变革,影响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也不例外,信息技术和网络在广大中小学校的广泛应用要求广大一线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能力,这其中包括信息素养和文化,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能力,信息技术基本技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等等。

网络时代,教育技术能力已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必备素质。为规范和培养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教育部已于2004年出台《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依此标准将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并考核,也就是说未来的教师必须持有教育技术能力合格证书。在此之前,我国还从未出台过正式的关于教师专业的标准,此标准的出台反映了网络时代教育技术能力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

(四)从个体行为到学习型组织

是不是教师学会了某些理论、方法、模式,就会带来行为的改变,就会在教学中应用呢?现实中常有这种现象,教师学到了新的教学方法,但却从来不用或使用的频率越来越少,因为他发现没有其他教师这样做,或校长不支持,或制度不鼓励等。决定教师是否采用某种方式教学的除了教师的能力和意愿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

群体和组织既可以对个体产生负面的影响,也可以对个体产生正面的影响。一个学习型组织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和一定的组织学习制度和文化,能够对每个成员产生正面激励和积极影响。

一所名校,往往是从教师队伍到领导班子,从制度到环境到文化都有着名校的影子。学校这个复杂系统的各个要素是整体协调发展的。学习型组织不仅仅指相对于教师个体的群体发展,还指整个学校或学区的组织发展。学校作为一个组织、一个系统,各个要素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系统理论告诉我们,个人学习和组织变化必须同时进行,并且要互相支持,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从培养人的角度出发来看教师专业发展,我们所要改变的不是某一位教师的行为,而是全体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所有影响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人和活动,这其中包括管理者及相关制度、环境等。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教师不仅生活在一个现实的学校环境中,还生活在一个虚拟的“泛在学习环境”中,教师的学习不仅与整个学校的现实氛围有关,还与一定的虚拟学习型组织密切相关。无论是现实的还是虚拟学习型组织都使得教师的学习不再完全是个人的行为,而是与一定的环境、一定的群体相联系的。

二、网络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策略

网络时代为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能够为教师提供丰富的资源,提供跨时空的交流,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对教师提供持久的关注等,使得教师专业发展出现了新的策略和新的可能,以下介绍四种网络时代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策略。

(一)组织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组织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策略之一。

教育资源是信息化教学的基础。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层次推进,学校软硬件条件不断改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逐步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不断增强,教育资源的建设与管理问题也显得日渐突出。一方面互联网上的资源呈指数级增长,另一方面广大一线教师却为缺少可用的教学资源发愁。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教师为了上好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花费几天甚至几个星期的时间去制作相应的资源,耗费了大量时间与精力,反而没有时间去思考教学问题。一方面信息化教学需要大量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教师的时间有限,忙于制作资源就势必没有多少时间去关注教学中的问题,更不用说自身专业发展了,但是完全商业化运作的教学资源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率非常低,于是教学资源的问题成为网络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

而通过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对于网络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

一,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教师自己制作、修改资源,不可避免地要学会使用相关软件、上网搜集素材、与其他教师切磋交流等等,会接触很多其他有用资源,通过“做中学”提高信息搜集、应用能力及常用教学软件的使用技巧等,提高了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而这些正是网络时代的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通过这种任务驱动的方式,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最切实有效的方式,技术与教学实现最紧密的结合,使教师体会到成就感,并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更深的体会和更浓厚的兴趣。

二,提高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了丰富的、合适的资源,教师就能在日常教学中实施信息化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逐步领悟网络时代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促进教学与学习方式的改变,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三,为教师从“教学工作”到“教学研究”转变提供了条件。由于采用共建共享的方式来建设和管理资源,每位教师实际所承担的任务非常少,不会占用太多时间和精力,使得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用于自身专业发展,而不是舍本逐末,湮没于资源的制作中而无暇顾及教学问题和专业能力发展。且教师在资源的共建共享和信息化教学实践中接触到很多新事物和各种学习资源,提高了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有了时间、资源和能力,教师专业发展就不再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成为可触的现实。

教育资源应在多大范围内共建共享呢?理想状态是越大范围越好,但是范围越大组织和管理难度越大,因此实际实施中在一定区域内共建共享即可。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关键在于良好的组织、管理、激励机制,以及相应的教育信息化的深层次推进,以促进教育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

(二)构建学习型学校

长期以来,在广大中小学校,由于其相对单一、稳定和封闭的工作方式与工作环境,使得很多教师少了一种鲜活与生气。身处三尺讲台、围绕在学生与几十个同事的生活圈中、没有什么实利差别等都使得本应是最具创新才能的知识加工厂——学校却如处世外。这种相对的稳定与封闭使得本应充满生机与活力、不断变化的学校却常常是难得被吹皱的平静的池水。即便是计算机与校园网的引入也没有激发出广大教师太多的热情,多数是起来揉揉眼睛,“哦,原来也就是这么回事!”,又继续按部就班了。但有一些领导和教师开始思考,开始改变。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校也是教师发展的场所。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可低估,一个学习型环境必然会对其成员产生积极的影响,使整个团体成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团体。

学习型学校的概念源于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即能持续进行组织学习的组织。这里的组织学习,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克服各种令人困惑的“组织学习智障”,不断地获取知识、在组织内传递知识并创造出新知识,以增强组织自身能力,带来行为或绩效的改善的过程[3]。建设学习型学校的根本目的,是要在学校里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核心,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价值观和信念,使学校内的每一个成员都作为“人”而生活、作为“人”而工作、作为“人”而发展。这种自我超越不是任何外在力量强加的,而应是人的高层次需求的体现[4]

构建学习型学校就是要营造一种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状态的整体氛围,具体实施上有以下策略:

l  组织集体学习、协作学习。学习型组织既重视个体学习和个体智力的开发,更强调团体学习、协作学习及群体智力的开发。团体学习所强调的不仅仅是文本学习的交流和提高,更重视围绕共同目标通过思维和心灵碰撞产生智慧集合,以形成更高层次的共识,并产生自觉行为。所以,打造学习型学校,必须建立校内的学习组织网络,让教职员工经常有机会聚在一定的群体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甚至相互争论,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激发起创造力和激情。如年级组、教研组、课题组、兴趣组、教研沙龙等都是组织学习的团体,每一位教师都应至少加入到某一个学习小组中。组内的学习活动时间最好是固定不变的,学习的内容是与时俱进的,学习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通过积极参与、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彼此信赖的学习方式,共享经验知识,内化公共知识,实现自我超越。

l  推动个人学习。学习是学习型学校的主题词,组织学习是必要的,但仅有组织学习是不够的,还要有大量的个体学习为基础。推动个人学习是构建学习型学校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读书活动,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育名著、期刊杂志等资料;为教师提供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及方便的网上学习和交流机会;并定期组织读书汇报、展示交流、论文评比等活动以推动教师的个人学习。

l  创造学习氛围。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群体效应”,又叫共同行动者效应,主要表现为“社会助长效应”和“社会干扰效应”。物理学中有个著名的“场理论”也被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构建学习型学校就要在校园营造一种学习型“力场”。 学习需要一定的氛围,一个人如果置身于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就能感受到学习是多么重要,进而会形成一种内驱力,促使自己主动地去学,自觉地去学,使学习成为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具体实施策略有领导带头示范,学习比教师先走一步;学校橱窗或校报等及时宣传学习型教师的优秀事迹;为教师输出学习结果搭建舞台;树立典范带动其他教师等等。

(三)培育网络学习共同体

由于成员构成的不同,有两种不同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校本共同体和校际共同体。在学校管理的实践中,以校为本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是非常普遍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非常有效的途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还有另一种组织形式,即校际共同体。网络学习共同体一般都是校际共同体。

网络学习共同体指通过网络进行经常性、围绕一定话题进行交流、共享、学习的团体。网络学习共同体大小不一,可能是开放的也可能是封闭的,一般是开放的或在很大程度上是开放的,其成员可能来自不同的机构、不同的层级。网络学习共同体并不虚幻,某种意义上来说比实践团体更显真实,它的每个成员都是发自内心的愿意留在这个团体,并愿意真诚的交流。一个学习型组织的成员往往也是一个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成员。

共同体论坛是共同体成员最常用的通信平台。好的共同体论坛一般具有以下特征:提供丰富资源的下载或链接;及时的反馈;优秀的组织者 [5]

网络学习共同体所讨论的问题总是与教学实践密切相关,与日常工作紧密契合,并能够持久的关注某一问题直至解决。紧密联系实践,考虑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及持久的关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两个关键点,很多教师培训或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之所以没有成功就在于没有考虑清楚教师的切实需要,脱离实际和实践,或虎头蛇尾,没有对教师、对问题给以持久的关注,雷声大雨点小,问题没有解决就不了了之。要使教师真正得到发展就必须有持续的关注,而论坛是促进持续关注的重要手段之一。

网络学习共同体对教师面向信息化的专业成长是大有裨益的,其交流的范围更广,可获取的资源更丰富,学习的机会更多,观点和视角更开阔。目前因特网上有很多教师学习共同体,如求师得动态与创造教育社区(http://www.qiusir.com/bbs/index.asp)、上海教育论坛(http://www.shbbs.cn/bbs/)、苏州教育博客( http://www.szeblog.cn/index.html)、北师大知识媒体实验室专家博客群(http://www.etc.edu.cn/blog/)等等,这些网站既有各种关于信息化教学的理念、模式、设计的资源,又提供了大量的可参考的信息化教学范例、模板,为寻求专业发展的教师创造和提供了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学习环境。教师不必同时加入很多,只要选择一个最合适的,持续关注其中一个即可。

(四)促进非正式学习

非正式学习指在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场所发生的,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来传递和渗透知识,由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主要指做中学、玩中学、游中学,如沙龙、读书、聚会、打球、聊天、参观、反思等。

非正式学习发挥了学习者的主动性,是自我导向的学习,符合成人学习者的实际和在职学习与终身学习的需要。非正式学习是“在工作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能够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将学习过程与学习目标紧密结合,实现了学习与应用的“无缝衔接”,且非正式学习大大节约了学习的时间和成本,能够以较小的投入取得最直接、最实际的效果。

对于教师来说,非正式学习可以包括师傅的指导、课堂观摩、公开课、在线学习、教科研活动、单独或与其他教师一起做行动研究、教学反思、同伴交流、写教育日志等。这些非正式学习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头活水”,是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

非正式学习强调的是学习的心态与学习的能力。学校在这二者的促进上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要培养教师具备学习的心态,就需要在学校营造一种学习的氛围,积极向上、追求进步的氛围,有一定的组织和激励机制。对教师来说发现、寻找学习资源的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是学习能力中需要着重培养的能力,其中学习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在学习资源方面学校可以发挥统筹管理的优势,建立校本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库,如历次培训资料、订阅的期刊杂志、购买的教育书籍以及丰富的案例、课件等电子化资源。这些都可以放在教师日常工作随手可拿的范围内,以便随时随地都能学习。

计算机和网络在促进教师的非正式学习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它能促进交流,能够实现更广泛、更便捷的交流;其次,它能促进反思,blog、论坛、个人知识管理工具、提醒工具等各种小工具都对教师的自我反思起到了促进作用,激励教师去思考、去学习、去开展行动研究等;再次,它为教师提供了更多关注点、思考点。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发现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是学习和发展的基础,网络使得教师能够接触更多信息,了解更多,从而思考更多。最后,网络走入教师的生活,其丰富的信息为教师随时随地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结束语——一切刚刚开始

本文从参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教改试验的中小学校的实践和经验出发,探讨了网络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特征与实施策略。这些特征也许还不是非常明显或普遍,但总体来说是走在教育信息化前列的地区和学校的摸索,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只有准确的把握和洞察这些经验和趋势才能更快、更好的向前迈进。一切才刚刚开始,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我们还需要更多努力!

参考文献

[1].  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课题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项目介绍[J].基础教育参考,2005,(5):4-10.

[2].  郄海霞.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国外教师教育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3,(1),76-82.

[3].  袁灿英.试论学习型学校的创建.http://www.430xx.com/readnews.asp?newsid=896,2006/1/15.

[4].  韦仁健.打造学习型学校. http://www.jxlx.cn/jylw/jygl/xxgl/200601/1502.asp,2006/1/15.

[5].  顾小清.教师专业发展:在线学习共同体的作用[J].开放教育研究,2003,(5):39-43.

[6].  余胜泉,毛芳.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