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阀门开关方向o与c:最后的“共产主义样板房”【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9:45:02
最后的“共产主义样板房”【组图】 [ byzh ] 于2011-10-18 21:58:48 上帖 [ 发短信 ] [ 表状 ] 标签: 样板房 


已有五十多年历史的安化楼,承载三代人的居住记忆。安化楼老了,从安化楼里走出去的人留下的痕迹仍四处可见。厨房里用于遮挡油污的好莱坞明星海报,与油腻脏乱的环境形成明显反差。一位正在做菜的安化楼居民告诉我,贴这些海报的人是隔壁邻居的儿子,现定居海外。


  安化楼,位于北京广渠门内大街14号,寸土寸金的北京东南二环内。楼前日夜车流滚滚,但过客多不知这栋略带粉色的老楼昔日曾有怎样的辉煌。它就是中国最后的“共产主义样板房”。

  1958年底,中共八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称人民公社“在城市中应当继续试点”。此决议成为北京市“共产主义大楼”建设的重要动因。

  共产主义的日子,该怎么过?安化楼自建设之初即用于承担中国人对共产主义的种种细节想象:要让人们全身心扑在工作上,必须有大食堂;大人们忙于共产主义工作,需要建托儿所专门照顾小孩;来客也需有地方住,楼里必须修宾馆;人民公社经常开会,楼里也要有专门的会议室;虽然物资均为集体供应,但零碎物件还是得买,每层楼需要设一个服务部……最终,崇文区的安化楼、西城区的福绥境大楼和东城区的北官厅大楼根据同一张标准图相继开工。安化楼无疑成为崇文区的明星建筑,至今不少住户都说:“这楼现在虽破,但不少建筑材料都是建人民大会堂的下脚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能住进安化楼的住户,大都需支付每间房五元左右的房租,而当时北京的平房房租也不过几毛钱。

  建成后的安化楼布局为U型,共设288个居住单元,主楼9层,附楼8层。主楼一层大厅是大食堂,大楼的最高层则被建为可跳舞开会的俱乐部。大楼的主要户型是不带厨房的两居室,层高超过三米。附楼则含两层托儿所,六层单身宿舍。此前在北京民宅中从未使用过的电梯,也从上海引进到安化楼的建设中。彼时北京广渠门内一带,多为菜园子和乱坟岗,安化楼的拔地而起不仅令人仰视,甚至当时京城唯一的防空警报器也安在了安化楼顶楼,“站在楼顶,一眼能看到天安门”。



安化楼的楼梯扶手,据说是用修建人民大会堂的剩余材料建造而成。但墙壁上的“禁止小便”,反映出今日的安化楼已不复“高贵”


  “共产主义大楼”建成了,但共产主义生活却未到来。

  安化楼落成时接近人民公社热潮尾声,三年困难时期随即到来。安化楼在后期的硬装修上也开始打折扣:电梯从四部减为两部,原本每户都装的浴缸也被取消。

  安化楼的一楼大厅并未办过大食堂,楼里也没办过幼儿园。由于安化楼设计建造时没有考虑厨房,在入住之初的四五年内,所有人都需在家门口用煤炉子烧水做饭。每逢饭点,楼内浓烟滚滚,涕泪交加。1964年,房管所在大楼的每一层辟出三间房作为公共厨房,每个厨房只设一只水表,水费按人头均摊。数十年因用水多寡产生的矛盾自此埋下伏笔。

  2008年,房管所停用公用水表,厨房里每家每户开始分装水表。各家的水龙头上也悉数上锁,仅在做饭烧水时才拿钥匙打开。此外,厨房里各家燃气管道开关和冰箱的门把手上,也常见到一把把铜锁拖着长链,冰冷油腻。

  “进厨房时你得留神,别踩到狗屎。”74岁的周瑞生见笔者准备往楼里走,好心提醒。在周看来,安化楼的厨房比厕所还脏。由于厨房门从未关过,猫狗可随意进出,留下排泄物在所难免。这使得处处设防的厨房里味道不仅刺鼻,而且复杂难辨。



安化楼上世纪中叶筹建之初即安装电梯,当时在全国民房中少见。现在的电梯则是近年更换的。

  2001年,东城区的北官厅大楼在危房改造中被爆破拆除。从2003年开始,西城区的福绥境大楼也开始拆迁。安化楼成为仅存的“共产主义样板房”。北京奥运会前,灰白的安化楼被涂成粉色。

  早几年,葛优主演的一部电影《卡拉是条狗》曾在安化楼里取景。安化楼的居民并不因此感觉荣光,他们认为,剧组之所以看上自己的家,“只是因为够破”。安化楼里的住户,如今以老年人居多,何时拆迁成为老人们打牌下棋时经常谈论的话题。眼见四周高楼林立且居住条件越来越好,楼里的居民大多希望能搬离“共产主义大楼”。老徐或许是个少见的例外。

  徐钦敏年逾八旬,在“共产主义大楼”住了数十年,熟悉的人多喊他老徐。他13岁在无锡参加革命,曾常年从事谍报工作。老伴2010年过世后,他独居在此,心里经常犯堵,吃饭也不按准点。老徐订了几份报纸仔细阅读,每天唯一不能错过的事,是看《新闻联播》。

  住进安化楼后,老徐很开心。旁人的羡慕还在其次,在老徐看来,工人能住进高楼大厦,是人人平等的一种表现。五十年过去,老徐看到了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强大,但他也常常疑惑:“共产主义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来源:南方周末)




安化楼公用厨房的水龙头每户一只,且多上锁防护,居民生活状况可见一斑。



楼内公用厨房的橱柜。上面仍有文革时期的语录。



徐钦敏年逾八旬,在安化楼里住了数十年。



周女士在安化楼里出生、成长,如今年近五旬的她需要照顾偏瘫的父亲。对于在安化楼里的生活,周女士习惯,但幷不喜欢。



建成后的安化楼布局为U型,共设288个居住单元,主楼9层,附楼8层。安化楼刚竣工时四周均为菜地或坟地,甚至连平房都少见。每逢国庆节,安化楼最合适观看烟花。半个多世纪过去,安化楼在四周高楼的映衬下日渐“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