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石化pp:养生密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6:58:54

 

养生密码“4”是指一年四季。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四季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四季的气候不同,对于人体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根据四季的特点,选择适合人体的活动和方式,可以达到很好的养生效果。

春季是最好的锻炼季节

春季从立春开始,历经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共6个节气,止于立夏前一天,春季阳气生发、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生机盎然,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因为这个时期也是人体内细胞生长的季节。所以,如果抓住春季进行身体的锻炼,可以起到提高自己身体的机能的效果。为一年的身体健康,打下牢固的基础。

春季养生秘诀1--初春防病最重要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万物复苏、生长的季节。可是,当万物都蛰伏了整整一个冬天之后,不但各种生物都开始生长,实际上各种病菌也进入了一个迅速增长的时期。比如流感病菌,几乎每年春天都会来一次大规模的爆发,春季大范围流感几乎是每年都发生的。根本原因就是流感病菌在这个时期也获得了迅速发展的时机。

同样的道理,其他的病菌也是在经历了冬季的潜伏后,在春季获得了一个新的生长机遇。所以,在这个时候通常是人很容易生病的时候。根据我的经验,每年的春天,病人都会比冬天多出一倍以上。

总之,春天在带给我们新希望的同时,也给各种病菌带来了新的生长机遇。所以,春天的时候,更加要注意防病。

春季养生秘诀2--春捂该如何掌握

春天来了,人们都恨不得可以立刻脱掉穿了一冬天的厚厚衣服去享受春光。可是,我国的养生经验告诉我们:“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要“春捂”。

春捂对于养生来说,益处是非常明显的

第一,初春气温虽然回升,但是天气整体仍然寒冷。一两天的好天气,仍然无法改变气温整体偏低的大环境。如果这个时候贪图一时痛快,脱掉棉衣,很容易被迅速下降的气温伤害身体,影响身体健康。

适度春捂是保养人体阳气的科学方法。尤其是清晨与夜晚,穿衣盖被宁愿偏多,而重点是捂身体下部,保养阳气,抵抗力增强,可避免寒邪入侵,有效地防止多种传染性疾病。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老年人更需防寒保暖壮阳气,以预防中风或心肌梗塞的发生。 

第二,我国的北方,春天多风。在气温仍然相对偏低的情况下,冷风袭来时,没有厚衣服是很容易导致冷风进入人体,直接造成身体的伤害。这种情况,也是春天风寒感冒比较多发的一个根本原因。 

第三,初春时节,也是病菌生长发育的时节。如果给它们提供了一个进入人体的机会,很容易给已经整整一个冬天都不生病的身体造成巨大的伤害。所以,为了对付这些“潜伏”了一个冬天的病菌大爆发,有必要多穿衣服,保持人体的体温正常,增加抵抗病菌侵袭的防备。还有,就是如果春天过早减衣服,也容易导致关节炎等疾病。

 

在注意春捂得同时,还应该注意到,冬天蓄积体内的阳气随着春暖转为向上外发,如果体内所藏阳气过多,那么也会有不良的反应。比如会化成热邪外攻,诱发鼻腔、牙龈、呼吸道、皮肤等出血,以及头痛晕眩、目赤眼花等疾患。尤其是那些肝阳过盛的人,春天还会引发春火,容易患上热感冒、咳嗽、哮喘等病。所以春天在“春捂”防寒的同时,也要避免因为“春捂”过度造成的抑春火。

也就是说,春捂是有条件的。一旦气温回升,病菌度过了爆发期,那么人们就应该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减衣服了。一般而言,春捂应该以气温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超过15℃就要减衣,不要再捂了,再捂下去就易诱发春火的产生。

 

春季养生秘诀3--春季应养肝

另外,按照中医观点,春天对应人体的肝脏。而肝脏是人体造血的器官,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而我国患肝病的病人非常多,所以对于肝脏的保养要特别重视。肝的生理特性就像春天树木那样生发,主人体一身阳气升腾。若肝功能受损则导致周身气血运行紊乱,其它脏腑器官受干扰而致病。又因酸味入肝,为肝的本味,若春季已亢奋的肝再摄入过量的酸味,则造成肝气过旺,而肝克伐脾就势必伤及脾脏。脾又与胃密切相关,故脾弱则妨碍脾胃对食物的消化吸收。甘味入脾,最宜补益脾气,脾健又辅助于肝气。故春季进补应“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为少吃酸味多吃甘味的食物以滋养肝脾两脏,对防病保健大有裨益。

春季饮食以平补为原则,重在养肝补脾。、性温味甘的食物首选谷类,如糯米、黑米、高粱、粟米、燕麦;蔬果类,如刀豆、南瓜、扁豆、红枣、桂圆、核桃、栗子;肉鱼类,如牛肉、猪肚、鲫鱼、花鲤、鲈鱼、草鱼、黄鳝等。人体从这些食物中吸取丰富的营养素,可使养肝与健脾相得益彰。

    其次,要顺应春升之气,多吃些温补阳气的食物,尤其早春仍有冬日余寒,可选吃韭菜、大蒜、洋葱、魔芋、大头菜、芥菜、香菜、生姜、葱。这类蔬菜均性温味辛,既可疏散风寒,又能抑杀潮湿环境下孳生的病菌。

    再次,春日时暖风或晚春暴热袭人,易引动体内郁热而生肝火,或致体内津液外泄,可适当配吃些清解里热、滋养肝脏的食物。如荞麦、薏苡仁、荠菜、波菜、蕹菜、芹菜、菊花苗、莴笋、茄子、荸荠、黄瓜、蘑菇。这类食物均性凉味甘,可清解里热,润肝明目。

    至于新鲜水果,虽有清热生津解渴作用,但大多味酸而不宜在春天多食。若需解里热。以吃甘凉的香蕉、生梨、甘蔗或干果柿饼之类为好。

    养生密码(完整版)夏季养生

夏季,从立夏(5月5日至7日之间)开始,到立秋结束。先后经历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等节气,是一年四季中最炎热的季节,也是阳气最盛的季节。由于气候炎热,夏季显得生机勃勃,所有的生物都一派生命力旺盛的景象。对人体而言也一样,夏季是人的身体表现最佳的时期,因为夏季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生命的活力也更充沛。所以,对于很多人来讲,夏季是一个应该“享受”生命活力的季节。

是的,大自然让世界按照四季轮替的方式运行,到了夏季的时候,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白天时光”,也给了万物更加蓬勃的生命。人们在夏季,让自己身体的活力得到更充分展示是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益处。但是,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对于夏季要从两个方面来看待:

视角1、夏季生发是提高体质的好时机

从一年四季的角度来看,夏季是生发的季节。人体是一样,在夏季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期,可以说是迎来了生长发育的最佳时期。所以,利用夏季生发的特点,来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或者体质的提升是最有利的。

由于人体自身的原因以及气候的特点,决定了夏天进行身体锻炼,是最容易取得明显效果的。而且,夏天的日照时间长,早晚天都是亮的,也有利于人们进行体育活动。如果想要迅速改善自己的身体素质,那么在夏天进行一次系统的训练,效果是最理想的。同样的道理,夏天也是生长发育最佳的季节,尤其是那些处在青春期的学生,经常会出现经过了一个暑假回到学校后,某个同学突然长高很多,或者身体强壮很多的例子。实际上,这正是由于夏天人体的新陈代谢旺盛,配合适当的体育运动造成的惊人成果。

当然,夏天锻炼对于迅速看到效果是很好的。但是夏天锻炼对于人体的健康来说,其作用是要低于冬天的。这个问题,将在冬季养生中详细分析。

视角2、夏季身体消耗大要注意保养

夏天人体的代谢旺盛,这对于通过锻炼提升体质有明显效果。可是,代谢旺盛对于人体的消耗比其他季节多也是很明显的。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个人夏天没有进行锻炼,尽情的“享受”了一个夏天,那么到了秋天的时候,突然发现他的身体竟然不知不觉下了一个台阶。这其实是夏天代谢旺盛增大了人体消耗造成的。

夏天不注意养生,对身体消耗过大是不好的。同样,夏天进行体育锻炼也面临着由于活动剧烈造成反效果的情况。夏天进行体育活动,由于身体代谢旺盛,很多人会感觉到自己活力充沛,身体状况非常好。于是,会更加投入的进行运动。殊不知,这样很容易陷入运动过度的情况。在代谢旺盛的情况下,很容易对人体的元气造成耗伤。所以,夏天的运动,适量是最关键的。

夏天运动的量,剧烈运动,以半个小时以内为宜。不太剧烈的运动,也要控制在一个小时左右。还有一个指标,就是看出汗量。夏天由于天气热,可以以出了一身汗,感觉很舒服为度。这个时候,就不要再追求“过瘾”而继续运动了。

因为按照中医的观点,心在液为汗。就是说,汗液的生成、排泄是由心主血的功能来负责的。中医有“血汗同源”的说法。人适当的出汗,可以促进新鲜血液的生成。如果人出汗过多,必然会影响到血液,造成人体血液不足,增加心脏的负担。尤其是夏天,由于身体代谢旺盛,这种负担不明显。但是,实际上对身体的损耗是非常大的。过了夏天以后,才发现人的体质已经下降了很多。

所以,我在养生实践中,夏天是非常注意避免过度消耗的。尤其是我年纪大了以后,夏天基本上不进行体育锻炼,就是避免过度消耗。另外,对于夏天消耗过度的补充,我们一直有采取服用生脉饮的方法。

 

夏季运动要适度

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夏天最最要紧的是要注意运动的度。无论是要通过夏天进行锻炼改善体质,或者在夏天安排自己的工作,还是充分利用夏天安排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

 夏天的工作安排:

 夏天由于白天长,所以对于追求事业的人,也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可以投身工作。而且,对于多数人来说,夏天的工作效率也会更高一些。

可是,在夏天安排更多时间在工作上,一定要注意身体的承受力。要密切注意加班以后身体的情况。因为夏天人体消耗大,如果在工作上投入太多精力的话,那么对身体默默的伤害是很可怕的。

夏天的业余生活安排:

夏天虽然炎热,可却是一个好玩的季节。可以驱车到郊区避暑,可以到游泳池去戏水,还可以晚上坐在路边享受美食和啤酒……总之,对于热爱生活的人来说,夏天是丰富多彩的。

同样,夏天在业余生活丰富的同时,也要注意由于活动太多而对身体造成的消耗。

夏季养生秘诀2--夏季要避免“着凉”

对于养生来说,夏季最重要的却不是“避暑”,而是要防止“着凉”。对于这个秘诀,很多人第一感觉是绝对不合情理。因为夏季是最炎热的季节,防止中暑还差不多,怎么可能着凉呢?实际上,正是由于夏天我国各地都是酷暑,所以大家很容易在“逃避”炎热的时候,却往往走向了“贪凉”的另一个极端。比如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在汽车内,都离不开空调,而且将空调的温度调的过低;为了让自己在炎热中能“凉爽”一些,无节制的喝冰冻饮料、吃冷饮……所以,尽管夏天的气温很高,反而会造成人体在夏天着凉的情况。

当然,这种受凉更多的是人体内脏因为冷气或者冷饮受凉,而不像冬天的“着凉”那样感觉浑身发冷。虽然受凉的感觉不似冬天明显,身体也不像冬天受凉那样难受,但是这种情况确实等于在身体内埋上了定时炸弹。如果不及时去除体内的“寒气”,那么进入秋冬天,人体是很容易得病的。

解决“体内寒气”的办法非常简单,就是用生姜煮水饮用。姜是我国大众常用的一种炒菜的材料,也是我国中药中的一种。中药书籍中关于姜的描述是:生姜味辛、性微温,入脾、胃、肺经;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的功效;主治外感风寒、胃寒呕吐、风寒咳嗽、腹痛腹泻、中鱼蟹毒等病症。正是利用了姜的发汗解表作用,将人体内的寒气驱除出去。我国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找医生开药方”的说法,实际上就是这个道理。

夏季养生秘诀3--夏天养生要注意养心

按照中医的理论,夏季对应的脏腑是心脏。由于夏天是生发的季节,机体代谢旺盛的同时,也会造成夏天人体营养消耗大的问题。实际上,身体消耗大,也就是在增加心脏的负担。所以,夏天的养生,一定要注意对心脏的保养。

从饮食角度来看,入夏后多吃养心食物可增强心脏功能,减轻心脏负担。养心食物应符合高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低盐的标准。饮食要增加植物蛋白、牛奶、瘦肉之类,并选用能降血脂的食物,如大豆、蘑菇、花生、生姜、大蒜、洋葱、茶叶、酸奶、甲鱼、海藻、玉米油、山楂、蜂皇浆等;养心还要保养心神,安神的食物有莲子、百合、龙眼肉、酸枣仁、小麦、小米、黄花鱼等。

从生活作息角度来看,夏天最好能够午休。夏天的特点是白天长,夜间短。以北京为例,现在不到5点天就亮了。可是,晚上十一二点街上还可以看到很多人。所以,夏天人们的睡眠时间普遍缩短了,很容易造成睡眠的不足。所以,即使平时没有午休习惯的人,到了夏天,由于夜间睡眠时间少了,就应该尽可能的午休。这样可以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身体的健康。更多丰富知识尽在QQ1099283831国家营养师瑞纳老师空间

 

      养生密码(完整版)秋季养生
秋季养生重在“收”

秋季从立秋开始,到立冬结束。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节气。秋天到了,天气开始由热转寒,就是开始进入“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这个时节,从生物的角度来看,进入了“秋收”的阶段。人体也由夏季代谢旺盛阶段转变为代谢均衡。所以,秋季的养生,不能离开“收”这一原则。

所谓秋季养生的“收”,一是指“收获”。即经过一个夏天的锻炼,人体处在一个状态最好的阶段。这个时候,继续锻炼对于身体状态已经不会再有更多增加,反而是继续大量运动会增加人体的损耗。所以,这个时候要见好就收,将一个夏天的锻炼成果收获,利用良好的身体状态,为日后到来的冬季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秋季养生的“收”还指“收手”。就是说,对于夏天的大运动量锻炼要逐步减少运动量;对于夏天高强度的工作要适当降低强调;对于夏天丰富多彩的夜生活,也要逐渐减少。总而言之一句话:该收手时就收手。进入秋季,随着锻炼逐步减少,人们应该将精力更多的放在维持身体状态上。

 

秋季养生秘诀1--预防疾病

秋天,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是好天气。比如在北京,秋天被认为是一年最好的季节。秋高气爽,万里无云,气温也非常适合室外活动,所以秋天往往是北京旅游的旺季。在秋天天气好的同时,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随着气温的逐步降低,秋天是一个容易患病的季节。无论是秋季的流感,还是咳嗽哮喘,都是一个多发季节。

所以,秋天养生最重要的是要预防疾病。尤其是感冒、咳嗽等,是多数人在秋天都将面临的一个威胁。流感感冒的根源是突然降温,造成流感爆发。虽然流感以往不是什么大病,很多人都可以自愈。可是,近年来先后爆发的“禽流感”以及“猪流感”(甲型流感),让流感成为了一种可能威胁人们生命的传染病。所以,预防流感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预防流感的注意事项:

1.流感疫苗接种。流感疫苗是增强对病毒免疫力的有效方法。

2.掌握灵活的穿衣方式。秋季早晚温度变化明显,要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物。

3.适量的室外运动。室外运动不仅能够增强宝宝身体抵抗力,也能够呼吸新鲜空气,加速身体新陈代谢。

4.室内环境保护。室内空气缓慢,大量流感病毒积存在室内,定期消毒可以及时杀灭病毒,消除流感隐患。

5.注意饮食调理

6.保质保量的睡眠。

另外,还可以采取下列“九饮”方法增强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预防感冒的发生。

  1.葱白饮:大葱白100克,切碎煎汤,趁热饮。

  2.姜茶饮:生姜10片,茶叶7克,煎汤,趁热饮。

  3.菜根饮:大白菜鲜根200克,切片煎汤,趁热饮。

  4.姜枣饮:生姜5片,大枣10枚,煎汤,趁热饮。

  5.萝卜饮:萝卜适量,切片煎汤,加食醋少许,趁热饮。

  6.三辣饮:大蒜、葱白、生姜各适量,煎汤,趁热饮。

  7.姜糖饮:鲜姜末3克、红糖(或白糖)30克,开水冲泡代茶饮。

  8.桔皮饮:鲜桔皮50克,糖适量,开水冲泡代茶饮。

  9.菊花饮:菊花6克,开水冲泡代茶饮。

 

按照中医的观点,秋季对应人体的脏腑是肺。肺是“娇脏”,喜润怕燥。而秋天恰恰秋高气爽,天气干燥,所以秋天很容易造成肺的疾病,比如干咳等。如果对于肺燥不能及时采取措施的话,随着天气的逐渐寒冷,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支气管炎等病症。所以,秋季养生一定要注意养肺。

养肺可以通过饮食来进行。比如平时可多饮、多食生津润燥的汤水。如:雪梨炖冰糖。鲜雪梨一个约100至150克,去皮洗净切粗件放炖盅内,加适量冰糖和清水。隔水炖1小时后,饮水吃梨。功能滋阴润肺。民谣云:10月火为脏,不离白菜场。可用鲜白菜适量,蜜枣2—3个,同放瓦煲内,老火煲汤,清润而不燥,清甜可口。

 

秋季养生秘诀2--劳逸结合

前面已经说过,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养生也要以“收”为基本原则。而如何体现“收”的原则呢?最主要的方式是注意劳逸结合。

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进入秋天以后,感觉自己的身体状态非常好。所以,很多人到了秋天后,反而是要增加自己运动或劳动。实际上,这样做,是非常有害的。

因为人体在夏天的代谢旺盛,所以,多数人的身体素质,在夏天是上升的。所以,到了秋天的时候,往往是一个人一年之中身体最好的时期。但是,随着秋天的到来,人体的代谢开始平衡,这个时候进行过多的运动或者劳动,身体消耗大,但是机体的机能补充却比夏天要慢。所以,时间一长,就会出现体质下降的现象。

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夏天天气过于炎热,很多地方都是酷暑。所以,人们在夏天的时候,可以进行的各种娱乐活动相对单调。尤其是外出旅游,远远没有秋天那样感觉好。当刚刚进入秋天的时候,合适的气温,人们非常愿意进行夏天无法进行的室外休闲活动。

好的身体状态,加上好的天气情况,自然会让多数人有了痛快一下的心理。可是,要明确的一点是,这个时期,是人一年中身体状态最好的时期。如果在进行运动、工作或者娱乐的过程中,主要及时休息,那么可以将这种状态维持,但是已经不可能再将身体提高到更高状态了。而如果在秋季不注意运动、劳动及娱乐中的休息,那么身体将进入下降的过程。

要知道,秋天过后,还有冬季。那个时候,才是最考验人体消耗的时期。如果秋天不为此做好储备,冬天身体必然经受严峻考验。人的身体实际上和自然规律是吻合的。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是一年中粮食最多的时期。同样,人体也处在一年中最好的状态。如果人们在秋天因为粮食多而挥霍粮食,那么冬天必然将面临没有粮食的窘境。同样,人体也是这个道理。

 

秋季养生秘诀3--重视食补

秋天是人体状态的一个高峰,随后人的身体必然将面临着不断消耗的考验。所以,对于养生爱好者来说,逐步摸索出一套秋天补充身体的养生方法。用民间的说法就是“贴秋膘”。就是通过多摄入高热量的食物,不断抵消人体的消耗。

从中医观点讲,“贴秋膘”并不是非常确切的。因为秋天不是四季中最冷的季节,需要在体内储藏更多能量的季节应该是冬季。应该说,从秋天开始,人应该开始逐步增加自己体内的热量储藏,这个过程是要一直持续到冬天,并且冬天摄入的热量要高于秋天的。

根据我的养生经验,总结出了以下几条秋季食补的原则:

1、应调理脾胃,而不是急于进补 

由于夏季酷热,人们的饮食受到很大影响。经常出现食欲差,食量少等现象。而且,人们为了去暑而经常吃冷饮,食冰冻食物。这些,都会对人体脾胃功能造成影响。严重的会导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乱,出现胸闷、腹胀、厌食、消化不良、腹泻等症。

实际上,秋天的时候,由于气候整体是均衡的。所以,只要主要控制运动量,正常饮食的话,身体是可以平衡的。所以,秋天更重要的是调理好脾胃,保证消化吸收功能正常。这样,就可以确保人们可以通过食物来摄取足够的营养。

第一,脾虚患者。脾虚的人常常表现为食少腹胀、食欲不振、肢体倦怠、乏力、时有腹泻、面色萎黄,这类朋友进补前不妨适度吃点健脾和胃的食物,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如茯苓饼、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食粥能和胃、补脾、润燥,因此,若用上述食物煮粥食用,疗效更佳。 

第二,胃火旺盛者。平素嗜食辛辣、油腻之品的朋友,日久易化热生火,积热于肠胃,表现为胃中灼热、喜食冷饮、口臭、便秘等。这类朋友进补前一定要注意清胃中之火。适度多摄入些苦瓜、黄瓜、冬瓜、苦菜、苦丁茶等,待胃火退后再进补。 

第三,老年人及儿童。由于消化能力较弱,胃中常有积滞宿食,表现为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胀。因此,在进补前应注重消食和胃,不妨适量吃点山楂、白萝卜等消食、健脾、和胃的食物。症状严重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保和丸、香砂养胃丸等。

总之,在调理好脾胃之后,人体在秋天就会有一个可靠的保障。随着天气不断的变冷,冬天即将到来。这个时候,人们要开始通过更多的食物来为冬天储备能量了。比如鱼、各种动物瘦肉、禽蛋以及山药、莲子。此外,奶制品、豆类及新鲜蔬菜、水果均宜适量食用。

2、进补前先认清误区

秋天进补,已经成为了中国人都知道的道路,已经成为了民族饮食文化的一部分。所以,一到秋天,如羊肉、狗肉、人参、鹿茸、肉桂等各种食物或药物就会畅销起来。但是,这些食物或者药物,都是温热的,适合阳虚体质者。而对于其他体质的人,则可能出现加重秋燥,甚至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在秋季进补之前,一定要搞清进补的误区。尤其是身体虚弱、患有慢性疾病的朋友,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辨证进补,以达事半功倍之效。

●不要无病乱补无病乱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血中胆固醇增多,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不要虚实不分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用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保健养生虽然不像治病那样严格区别,但起码应将用膳对象分为偏寒偏热两大类。偏寒者畏寒喜热,手足不热,口淡涎多,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细。偏热者则手足心热,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 

●不要过度进补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可取的。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过多服用维生素c,可致恶心、呕吐和腹泻。 

●不要以药代食药补不如食补。如多吃芹菜可防治高血压;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健胃。日常服用的胡桃、花生、红枣、扁豆、藕等也都是补品中的佳品。 

●不要重进轻出养生专家近年来提出一种关注“负营养”的保健新观念,既重视人体废物的排出,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提倡在进补的同时,亦应重视排便的及时和畅通。 

●不要长期用单一补品专服某一种补品,继而又从多年不变发展成偏食、嗜食,这对健康是不利的。因为药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疗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种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需要全面系统地加以调理,而且不同季节,对保健药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 

●不要以贵贱分高低物以稀为贵,那些高贵的传统食品如燕窝、鱼翅之类,其实并无奇特的治疗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红薯和洋葱之类的食品,却有值得重视的食疗价值。另外,凡食疗均有一定的对象和适应症,故应根据需要来确定药膳,缺什么,补什么,切勿以贵贱来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体,更应以实用和价格低廉为滋补原则。 

3、进补的建议

秋季进补,是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效的养生手段。但是,我的经验是,对于希望通过进补来治疗疾病的人,最好放弃这种观念。因为疾病治疗是一个需要非常高专业知识的事情。最好要及时找医生诊断治疗,以免耽误病情。对于一般身体状况的人,我建议有选择地进补。 

有虚劳咳嗽、痰中带血、妇女白带过多、老人身体虚弱、消瘦、食欲不好等身体状况的人,建议常吃银耳。因其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肝糖,具有补胃、润肺生津、提神、养胃、益气、健脑等功效,是中国传统的名贵补品。 

有肺阴虚所致的潮热、盗汗、干咳少痰、咳血等症状者,建议吃点燕窝,可养阴润燥,益气补中。 

阴液不足所致的肠燥便秘,皮肤干燥及肝肾精血不足所致的眩晕,头发早白、腰膝酸软者,建议多吃芝麻。 

虚劳、消渴、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消瘦、咽干颧赤、咳嗽不止以及妇科诸症者,可多食乌鸡进补。 

津液不足诸症,脾胃阴亏或气虚所致的胃脘疼痛者,应多食蜂蜜。 

日常蔬菜,以莲藕和菠菜为最。附:桂花糯米藕:选肥大莲藕,孔道里填塞糯米,煮熟切开成片,撒上一层白糖和桂花即可。 

糖醋藕片:嫩藕去节,削皮洗净切成片,放入沸水锅中焯一下捞出,沥尽水后加入白糖、精盐、食醋、辣椒油、香油拌匀,其口味:咸压酸,酸压甜,非常开胃。 

日常水果,以梨子最佳。可生食或加工后再食。附:糖水煮梨:梨子去皮后与大枣、萝卜、绿豆等一起熬汤,加上白糖,又吃又喝,治病养生的效果最好。 

梨子蜂蜜盅:将梨把儿周围削下来作为盖,掏出梨核儿后,灌上蜂蜜,再把盖盖上,放盘里上锅蒸熟,早晚各吃一个,治气管炎有一定疗效。 

 

4、进补食物推荐 

秋季进补到底吃啥好?专家向普通的进补者推荐以下食品。 

百合:有补肺、润肺、清心安神、消除疲劳功效。 

莲子:能祛余暑,滋补强身。 

山药:适用范围广,不论男女老幼、体健体弱,都可食用。 

白扁豆:煮粥或煎汤服,可健脾胃、增食欲。 

藕:熟藕能健脾开胃,适宜秋天进补。 

牛羊肉:秋天食用牛羊肉可温补气血。 

栗子:有健脾养胃、补肾强骨的作用。 

红枣:红枣能滋阴润燥、益肺补气。

 

 养生密码(完整版)冬季养生
冬天养生在于“藏”

冬季是四季之一。秋春之间的季节[天文学上认为是从12月至3月]。中国习惯指立冬到立春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十、十一、十二、”一共三个月。西方人则普遍称冬至至春分为冬季。从气候学上讲,平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10摄氏度算作冬季。按照我国的农历,冬季有6个节气,分别是: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进入冬天,雪花纷飞,一派严寒。草木凋零、冰冻虫伏,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同样,人体也进入了一个新陈代谢相应就较低的时期。由于各个脏腑的代谢机能降到了一年来的最低水平,所以人体在面对恶劣天气的时候,保证生命活动正常的重任就落到了肾上。

中医认为肾是先天之本,肾中的精微物质,是保证身体健康的最重要物质。所以,肾又有生命的原动力之称。冬天人体在严寒的考验下,肾自然就成了维持身体健康的最重要器官。所以,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就是“藏”。所谓“藏”,由于冬天天气寒冷,人们习惯于多吃一些高热量的食物来“藏热量”。实际上,肾才是保持身体应对严寒的关键,只要肾脏健康,人体抵抗严寒的能力就强。所以,“藏”主要是指尽量收藏肾的精微。

 

冬季养生秘诀1--养肾是关键

中医认为,冬气与肾气相通。冬天气候寒冷,万物肃杀,是寒冷当令季节。中医理论认为,寒与肾相应,最易耗伤肾的阳气。肾的阳气一伤,容易发生腰膝冷痛,易感风寒,夜尿频多,阳萎遣精等疾病;肾阳气虚又伤及肾阴,肾阴不足,则咽干口燥,头晕耳鸣等症状随之而生。因此,冬令注意对肾脏的保养十分重要。

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肾中精气的强弱,决定着人的生长壮老已。肾中精微充足,有利于其他脏腑健康和迅速康复。现代研究也证明,肾气与人体免疫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冬天养肾不仅能增强人体抵御寒冷的能力,而且还可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抗病力,延缓衰老。

从肾的功能来说,肾主纳气,与肺司呼吸的功能相辅相成。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肾的纳气功能正常,则呼吸均匀和调,肾不纳气,即可出现动辄气喘,呼多吸少的病象。冬季是呼吸系统疾病高发季节,养肾有助于肺气呼吸,预防此类疾病。

冬季养肾方法

叩齿:肾主骨,齿为骨之余,冬天经常叩齿,有益肾、坚肾之功。

吞唾:肾在液为唾,冬日以舌抵上腭,待唾液满口后,慢慢咽下,能够滋养肾精。

泡脚:肾之经脉起于足部,足心涌泉为其主穴,冬夜睡前最好用热水泡脚,并按揉脚心。

背部保暖:肾与膀胱互为表里,肾中精气有助于膀胱尿液的蒸腾气化。膀胱经脉行于背部,寒邪入侵,首当其冲,故冬天应注意背部保暖,着件棉或毛背心,以护肾阳。

精神调养:除了重视保持精神上的安静以外,在神藏于内时还要学会及时调摄不良情绪,当处于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状态时,应尽快恢复心理平静。同时,在冬季还要防止季节性情感失调症的发生。

活动腰部:站立,缓缓地左右转动身体5~6次,然后双脚自然地前后摆动数十次。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常练此动作,对腰膝有益。

搓腰:也可将手掌搓热,置于腰间,上下摩挲,直至腰部感觉发热为止。医学上说,腰部有督脉之命门穴,以及足太阳膀胱经的肾俞、气海俞、大肠俞等穴,搓后全身发热,具有温肾壮腰、舒筋活血等作用。

穴位按摩:

饮食:冬天可适进如羊肉、狗肉等滋肾壮阳的食物,这对素体虚寒、阳气不振者尤其有益。对于肾之阴精亏少、阴阳渐衰的中老年人来讲,还可配食乌龟、甲鱼等护阴之品,以求阴阳平衡。黑色食品能入肾强肾,冬宜食“黑”,可择食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黑枣、蘑菇、乌骨鸡、海带、紫菜等食物。不少干果和坚果具有补肾养肾功效,如核桃、板栗、松子、榛子等,冬天食用正合时宜。上述食物还兼具健脑、乌发之功。需要注意的是,咸味入肾,可致肾水更寒,寒凉之品则易损元阳,故冬令饮食不可过咸,并忌寒凉。

 

冬季养生秘诀2--重视饮食养生

民间有一个说法,“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我的养生实践中,也是非常重视冬天的进补。当然,我的进补并不是吃很多高营养的食品,或者经常吃涮羊肉等。我只是会在冬天适当增加肉的食用量,同时在饮食上注意多吃一些有益肾脏和脾胃的食物。

羊肉:热量高,补充身体能量。

狗肉:热量高。

鸭肉:

萝卜:萝卜具有去内热的功效。冬天由于天气寒冷,人们喜欢吃热的东西,这样会造成体内的积热。常吃萝卜可以有效的去除体内积热。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找医生开药方”就是这个道理。

核桃:健脑

栗子:

白薯: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特别是缺乏维生素A,红心甘薯还含较多的胡萝卜素。多吃薯类,不仅可补充维生素,还有清内热、去瘟毒作用。

 

冬季养生秘诀3--起居顺应自然

道法自然,人顺四时。进入冬季,养生当然顺应冬藏的规律。《黄帝内经》里指出:“早卧晚起,以待日光。”意思是,冬天要早睡、晚起,起床的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后为益(尤其对于老人而言)。冬季起居养生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穿衣要讲“衣服气候”,指衣服里层与皮肤间的温度应始终保持在32℃~33℃,这种理想的“衣服气候”,可缓冲外界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其次,要注重双脚的保暖。由于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少且慢,因此脚的皮温最低。中医认为,足部受寒,势必影响内脏,可引致腹泻、月经不调、阳痿、腰腿痛等病症。其三,冬季定时开窗换气有利于身体健康。其四,蒙头睡觉不可取。冬天蒙头睡觉极宜造成缺氧而致胸闷气短。其五,夜间忌憋尿。由于冬夜较长,长时间憋尿,会使有毒物质积存而引起膀胱炎、尿道炎等。

我在养生实践中,冬季养生最重视的莫过于“养”。我在冬天会避免不必要的活动,甚至减少工作量。同时,根据天气的情况增加自己的睡眠时间。每天晚上睡觉的时间为10点钟,而起床时间为早晨7点冲。这样,我在冬天的消耗实际上比其他季节低很多,加上食物中适当的增加热量,我体内自然可以储备更多的热量。

对于很多人来说,冬天是否应该进行体育锻炼是一个比较迷惑的问题。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生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冬季多参与室外活动,使身体受到适当的寒冷刺激,可使心脏跳动加快,呼吸加深,体内新陈代谢加强,身体产生的热量增加,有益健康。这说明,冬季进行锻炼是可以收到益处的。

可是,冬季锻炼并不适合所有人,尤其是那些体质虚弱的人。因为冬季养生的原则在于“藏”。体质虚弱的人,本身体内的精气就不是很充足。如果进行锻炼,消耗了本已不多的景气后,很容易因为天气原因着凉。这样,反而会带来不好的效果。所以,我的意见是,体质虚弱的人,冬季不适合锻炼。我自己上了60岁以后,冬季也就不进行锻炼了。更多丰富知识尽在QQ1099283831国家营养师瑞纳老师空间


情志与疾病

转载自 启蒙星

   对外界信息能产生情志反应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不同的外界信息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情志变化。如遇到开心的事会笑,遇到伤心的事会哭,遇到恐惧的事会害怕、紧张等,其中比较常见的情志变化有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中医将它们称为“七情”。七情中的悲和忧性质相似,恐与惊性质相似,所以中医又把七情进行归纳合并,最后形成喜、怒、忧、思、恐这五种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情志变化,称之为“五志”。

         在上一章里,我们已经探讨了情志和五脏精气的关系,了解到情志的变化往往是外界信息影响下五脏精气发生变化的结果,因此,情志是物质的,它是物质运动变化的产物,而影响情志变化的就是五脏精气。五脏是人体五个藏精气的仓库,五脏又通过五官和外界进行密切的联系和接触,外界的信息通过五官传递给五脏,五脏再根据外界的信息不断调整自身精气的储存和活动状态,使人体随时和外界相适应。在五脏的自身调整过程中,五脏所储藏的精气也在不断地发生运动和变化,这种精气的运动变化表现在内就是脏腑功能的改变,表现在外就是各种精神情志的反应。比如说,我们受到突然的惊吓,在出现心跳加快、肌肉收缩、汗腺分泌增加等脏腑变化的同时,也会产生惊恐的情志变化。所以,对情志的变化,我们可以看作是五脏精气在外界刺激下产生的与外界相适应的变化和活动。

         中医在“整体—平衡”的研究思路指导下,在长期的临床观察和实践中发现,五志和五脏之间的对应关系是这样的:喜和心相关,怒和肝相关,忧和肺相关,思和脾相关,恐和肾相关。也就是说喜是心脏精气在外界刺激下的变化活动,怒是肝脏精气在外界刺激下的变化活动,忧是肺脏精气在外界刺激下的变化活动,思是脾脏精气在外界刺激下的变化活动,恐是肾脏精气在外界刺激下的变化活动。这样,人的情志变化就和人体五脏精气有了直接关联,情志变化不再是一种单独存在的意识活动,而是人体内在物质在精神意识上的外在表达。这也让情志活动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意识领域的变化,可以通过体内五脏精气这个具体物质来具象化和物质化。我们既可以通过情志的变化来推测体内五脏精气的充足程度和活动状态,也可以通过调节五脏精气的方法来实现对情志的改变,而这无疑是中医学对情志疾病的卓越见解和发现。

         既然五脏精气的运动变化产生了喜、怒、忧、思、恐等情志变化,那么情志变化也就必然要消耗五脏的精气。在正常的情志活动中,对五脏精气的消耗,机体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和补养加以恢复,所以对人体不会造成特别的伤害。但如果情志活动过于激烈或过于持久,对五脏精气的消耗就超过了人体自身调节的能力和范围,这就会导致五脏功能的失调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根据上面五志和五脏的对应关系,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知道,过喜就会损耗心脏精气,导致心脏功能失调;过怒就会损耗肝脏精气,导致肝脏功能失调;过思就会损耗脾脏精气,导致脾脏功能失调;过忧(悲)就会损耗肺脏精气,导致肺脏功能失调;过恐就会损耗肾脏精气,导致肾脏功能失调。因为过激或过久的情志活动所损伤的是五脏的精气,所以在导致五脏功能失调的同时,也会导致体内精气的运动状态受到影响和破坏,出现各种病理现象。具体来讲,情志对五脏精气运动状态的影响有以下几种情况:

         怒则气上。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在大怒或极度生气时,人会有头晕脑胀、头重脚轻的感觉,甚至有很多因发怒导致脑溢血而死亡的实例,这就是怒则气上的含义。

         喜则气缓(涣)。正常情况下,喜是对身体有益的一种情志活动,也可以称其为“良性情志”,它能起到缓解精神紧张、舒畅情绪的作用。但是喜乐过度或是暴喜则会导致心气涣散、神不守舍、精神不集中、失神狂乱,甚至神气消亡而死亡。在《说岳全传》中,牛皋因生擒了金兀朮而过度兴奋,最后大笑而亡,正是暴喜过度导致心气耗竭的悲剧。

         悲则气消。悲哀可以使人的精气耗散,所以在悲哀情绪过后,人往往会觉得软弱乏力、精神疲惫。

         思则气结。思为脾中精气的运动变化所生,过度思虑会损伤脾中精气。而脾中精气最主要的功能则是对饮食的运化,所以过思常会导致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的下降,出现胃脘胀闷、纳食不香、嗳腐吞酸等胃肠动力迟滞的症状,中医称这种迟滞为“气结”。

         惊则气乱。在受到惊吓时,我们会出现心悸心慌、心神不定、惊惶失措等反应,这就是“惊”这种情志刺激导致体内气机紊乱的结果。

         恐则气下。在电影或电视中,我们常会见到一个人因极度恐惧而出现大小便失禁的场景,这就是因为恐导致气机下陷。这些情志变化对人体脏腑以及精气运动状态造成的影响,中医也称为“七情内伤”。

         过度的情志刺激导致的疾病,我们最熟悉的恐怕就是“范进中举”了。当屡试不中的范进得知自己中了举人的消息后,神志开始异常,旁人怎么也不能使他安静下来。就在大家束手无策的时候,有人请来了范进的丈人胡屠户。胡屠户是个杀猪的,范进平素最怕的就是这位丈人。他丈人来了之后二话不说,眼睛一瞪,随手给了范进一个耳光,受到惊吓,范进的神志也就恢复正常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不同的情志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关联,一种情志会对另外一种情志产生克制和制约作用,这在中医上称为“情志相胜”。

         情志之间存在着这种“相胜”关系还得从情志和五脏精气的关系谈起。前面我们讲到的五脏之间的相克关系,那就是心克肺、肺克肝、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所谓克,也就是克制和制约的意思,五脏相克,也是指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五脏的相克使五脏成为一个互相制约的整体。而情志活动作为五脏精气活动的结果,自然也受到五脏相互制约关系的影响,这就产生了情志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这在中医上称为“情志相胜”。

         根据五脏相克的关系,对应到情志上就是:喜胜忧(悲)、忧(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范进中举”故事中所用的方法正是“情志相胜”中的“恐胜喜”,利用他对丈人的恐惧心理来治疗他因过喜而造成的神志失常,从而使神志恢复正常。

         “情志相胜”理论的提出,给情志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在中国金元时期,就有一位擅长用情志相胜理论治疗情志疾病的医生,他被后世称为“攻邪学派”的创始人。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约生活在1156~1228年。临床治病中,他对“汗”“吐”“下”三法的运用具有独到见解,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中医学的“祛邪学说”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外,他对中医的情志相胜理论也多有发挥,善于运用以情治情的治疗方法,巧妙地治愈情志因素导致的疾病。对中医的情志相胜理论,他有着更深入的阐述和发挥,他认为: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侮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凡此五者,必诡谲诈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视听。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有关他治病的小故事,从中也可以得到很多对情志疾病治疗的启发。

         当时的息城司侯听说父亲死于强盗之手,过度悲伤,大哭了一场之后就觉得心下疼痛,疼痛一天比一天严重,并逐渐形成结块。一个月后,结块有一个杯子般大小,形状就像倒放在桌子上的杯子,疼痛难忍,多方用药,都没什么效果,最后请张从正来诊治。张从正问清了起病的原因之后,想了个治疗的办法。他从巫师那里借来道具,扮起巫师来,一手持桃木剑,一手拿着朱砂画的符纸,并且在口中念念有词:“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速速如律令……”患者看到他这个架势,忍不住开怀大笑,过了两天,心下的硬结就渐渐散开,疾病治愈。后来,患者问他,为什么没吃药病就好了。张从正告诉患者,这就是《内经》上说的“喜胜悲”这种情志治疗方法。因为喜是心脏精气的变化活动,心在五行中属火,而悲是肺脏精气变化活动的结果,肺属金,火能克金,所以,喜悦情绪能克制悲忧的情绪,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第二个故事是讲的是一个过度思虑导致失眠的患者。这是一个富家的妇人,平时就多思,两年来都无法入睡,吃了很多的安神药都没有疗效。她丈夫听人说张从正治疗这类疾病很擅长,于是就请张从正前来给妻子诊治。张从正问了起病的原因,并把了脉,悄悄对患者的丈夫说,要治好你妻子的病,还需要你的配合。丈夫问,要我怎样配合呢?张从正说,我要想办法使你妻子发怒,你只要照我说的办就行了。说完,他大声对妇人说,要五十两银子做诊金,还要好酒好菜招待我吃上三天,我才能给你治病。说完向患者丈夫使了个眼色,丈夫连声说好。在接下来几天里,张从正只管喝酒吃菜、聊天取乐,丝毫不谈论妇人疾病的治疗,妇人的丈夫也和张从正一起喝酒聊天,似乎也忘了还有他妻子在等着治疗。如此吃喝了三天后,张从正也没给妇人看病,拿了五十两的诊金就不辞而别了。那妇人看张从正吃喝了三天,不但没给自己治病,还拿走了五十两银子,自己的丈夫好像还一点事都没有,根本不再提治病的事,不由得勃然大怒,大骂起张从正和自己的丈夫来。骂了一通后她感到疲乏了,竟然沉沉睡去。这一睡就是睡了七八天。妇人的丈夫还有些担心,但张从正给患者查看过后说,你放心,没事,病人脉象和缓,让她自然醒来病就好了。患者醒来后,困扰她两年之久的失眠症就好了。这时丈夫才告诉他妻子,是张从正要故意让她生气,通过“怒胜思”这种方法来治疗她因过思而导致的失眠症。妇人这才连忙向张从正致谢,张从正也笑着说,以后还要注意不要过度思虑,否则病情还会反复,说完就奉还了先前拿的五十两银子,又嘱咐了一些日常注意事项就离去了。

         还有一个故事则说明张从正在运用“情志相胜”法治疗情志疾病的同时,他还别出心裁,创造出独特而有效的以情治情的方法。一个妇人,在旅途中遇到有强盗来客栈抢劫,并且还火烧客栈,妇人因此受到很大的惊吓。回到家后,她只要听到声响,就会害怕到失去知觉为止。因为妇人的疾病,家里的佣人们走路时都得小心翼翼,生怕弄出声响惊吓到这个女主人。家里为她请了当地的很多名医,医生都认为是心神不宁所致,于是用定志丸、珍珠、人参、朱砂等药物治疗,但治疗了一年多都没有见效。这时,病家邀请张从正前来治病。张从正了解了患者的发病过程后说,这个病是因为惊恐而引起,要治疗,必须要先去掉患者惊恐的病因,这不是药物能取效的,而是要让患者逐渐对外界的响动和声音习以为常,习以为常了,见怪不怪,病就好了。如何让病人对外界的声音习以为常而不感到惊怕呢?张从正让患妇坐在高高的椅子上,让两个侍女各抓住患妇的一只手,在妇人所坐的高椅前面正中放一个矮的木茶几,并叫那个妇人看着这个木茶几。这时,张从正拿起一个木锤猛地击打这个木几。妇人听到声音后又大惊失色,张从正于是对妇人说,你已经看到了,是我用木锤敲打茶几发出声音,这有什么好怕的呢?妇人闻听,觉得有理,恐惧心理稍稍减退。这时,张从正又说,我现在要用木杖来敲打门,你看这可不可怕。说着,便用木杖在门上击打了数下,妇人见状对声音的恐惧感又减少了几分。张从正见她对声音的恐惧感已经大大减轻,又叫人暗自击打妇人背后的窗户。第一次敲时,妇人还是有些惧怕,身子猛地一抖,但过了一会,看到自己并没有受到什么伤害,便慢慢平静下来。当第二次敲窗户的声音传来,妇人已经不害怕了,第三次再敲,那妇人竟笑出声来,对张从正说,是谁这么无聊,在我背后敲窗户玩。张从正这时也笑着说,恭喜夫人,你的病已经好了。患者家属还不放心,怕她只是暂时的好转,于是夜里派家丁在妇人房外击打门窗,从晚上一直到第二天清晨,妇人都没有被惊醒。病家问张从正,这是什么治法?张从正说,《内经》有句话叫“惊者平之”,“平”的意思有两种,一是使之平息,二是使之平常化。因为一个人对习以为常的东西是不会感到惊怕的,我的治疗就是让患者对外界的声音刺激逐渐习惯,从而解除她的害怕情绪。我把矮木几放在她面前,让她往下看的目的,是因为惊怕是神志上越的表现,而往下注视,则可以使神志内收,以平息她的惊怕情绪,因此能治愈患者对声音异常惊怕的疾病。

         通过情志之间的制约关系,用一种情志活动来治疗另一种情志引起的疾病,这是中医学对情志疾病的创造发明。此外,将情志活动和人的五脏精气有机结合起来,也为情志活动的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根据五志和五脏精气的关系,我们就可以将各种情志疾病和五脏精气有余或不足直接挂钩,通过调节五脏精气的方法来治疗各种情志疾病。

         如喜笑不休是心中精气有余的结果,可以通过泻心火来治疗;悲伤不已是肺中精气不足的表现,可以通过补肺气的方法来治疗;急躁易怒是肝中精气过旺的表现,可以通过泻肝火的方法来治疗;思虑难解是脾中精气不足的表现,可以通过健运脾土的方法来治疗;易受惊怕是肾中精气不足的表现,可以通过填精益肾的方法来治疗。我们再来看几个古人通过药物治疗情志疾病的例子。

         张从正路过亳州时,遇到一个妇人,喜笑不止半年余,当地医生都束手无策。张从正将盐块烧红,放冷后研细,再用河水一大碗,同煎四五沸,等水温合适时,让病人饮下,并用钗探咽喉,使病人呕吐,吐出热痰五升,再用解毒汤(黄连、黄柏、黄芩、栀子)。患者服用数日后,喜笑渐渐停止,恢复正常。喜笑不止为心中精气有余,盐和解毒汤都是泻心火之药,通过一吐一泻而使心火得平、喜笑得止。

         也有很多关于和张从正同为金元时期四大名医之一的朱丹溪治疗情志疾病的记载。如朱丹溪治疗一个妇人,年十九岁,平素多怒,性子急躁,有一天突然大叫一声而昏厥过去。家人急忙请朱丹溪来治疗,他认为,平素多怒而急躁,则表明肝气有余,今发作是因怒则气上,气血上冲头目而导致神昏不醒。于是用香附、川芎、甘草、童便、姜汁煎药,并吞服用青黛、人中白、香附研粉做成的药丸。一剂服下患者就渐渐苏醒,再用导痰汤加黄连、香附、生姜煎服,吞当归龙荟丸而治愈。怒而发厥是肝气有余、气火上冲所致,所以朱丹溪用香附、川芎、青黛、童便、当归龙荟丸等清肝火之药使患者怒止神复,而疾病得以治愈。

         宋代时一个妇人无故悲泣不止,家里人认为是鬼怪附身,请了很多的道士做法事,可是根本没什么效果,后来在别人的推荐下请名医许叔微前来诊治。许叔微说,这不是鬼怪所致,是肺气虚的缘故,治疗当以补益肺气的办法,肺气充足而悲戚自会停止。于是给处方用甘麦大枣汤(甘草、淮小麦、大枣),连服14帖而愈。有人问他,既然是肺气虚,为什么要用补脾药呢?许叔微答,这就是虚则补其母的道理呀。肺属金,脾属土,土能生金,所以补脾就能使肺气渐渐充足(可以参阅第三章中有关内容),从而治愈患者的悲泣不止的疾病。

         从以上几则古代医家的医案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医通过对五脏精气的补泻治疗了很多的情志疾病,而且疗效不错,中医这种将五脏精气和神志变化紧密联系起来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无疑是正确而科学的。而且从上面的医案也不难看出,情志疾病多为妇女所好发,这和古代妇女的地位低下,往往容易产生郁闷、多愁善感等情绪有一定的关系,再加上妇人自身月经的周期性变化,也容易对情绪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也是妇女情志疾病的发病率远远高于男子的原因之一。

         上面讲到的喜、怒、忧、思、恐五志除了会影响到五脏的精气和功能,当这五种情志变化到了一定程度时,还会出现质的变化,从而成为一种“内火”,对人的全身的平衡造成影响和破坏,导致五脏机能失调,从而产生各种疾病,这就是中医所说的“五志过极皆化火”的理论。所谓内火,实际上是指各种因素导致的人体内在脏腑机能亢进而出现的病理状况,其中情志因素与“内火”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关系。“内火”在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有:面红目赤、心烦失眠、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口舌生疮等。当“五志化火”的情况出现,我们的治疗也应该以泻火为主要的原则。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了解到人的情志活动和五脏之间的精气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情志活动,不但受到五脏精气的盈亏程度及其活动状态的影响,反过来也会影响到五脏精气的盈亏及其活动状态。而且,因为情志活动是五脏精气活动的结果,所以不同的情志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克制和制约的作用。将情志与五脏精气这个物质基础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情志活动不再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活动,而是一种可以判断、可以把握的物质的活动,这就使我们可以通过调节和补泻五脏精气的方法来治疗情志疾病。“情志相胜”这种独特的治疗方法,也丰富了我们治疗情志疾病的方法

 逼出体内毒素 身体自然瘦下来
转载自 新思维
排毒,似乎一直是女性心中的一个结。所谓“毒”,按照中医的说法也就是宿便在肠道内的残留。
  毒素留在体内,会带来便秘,腹胀、烦躁、失眠、脱发。排毒要标本兼治,生活规律、饮食健康、适量运动乃至心情愉快……多管齐下才能将“毒”逼出,做个消“毒”美人。
 
  攻毒第一招:分清热秘还是虚秘
  她患上的是气虚性的虚秘。也就是表现为如厕虽有便意,但因为乏力,难以排出。而针对这种病患,长期使用大黄类的泻药会造成肠功能的紊乱,甚至会带来黑变病。
  便秘主要分为两类:热秘和虚秘,虚秘又分为气虚和血虚。热秘是由体内热毒引起的需要润肠来通便。而气虚则是大肠传导无力,血虚则因津枯不能滋润大肠。乍一看症状差不多,但病因往往不同。因此对于体内毒素,切忌不可“一泻了之”。
  便秘可大可小,碰上类似的情况我们应该先去医院一探究竟,然后才能对症下药。药物治疗的同时,平时女性也要注意多喝水。每天10大杯的饮水量,是预防和治疗便秘的一帖良药。如果能够坚持每日晨起空腹喝一杯盐开水,对排便的通畅更是事半功倍。
  攻毒第二招:取其“糟粕”,去其精华
  一是要吃一些粗的饮食,如南瓜、土豆、玉米之类。蔬菜水果也要多多食用,如芹菜、韭菜、菠菜、香蕉和柿子等。尽量少吃或是不吃辣的,在上海滩,湘菜、川菜红火一时,但是奉劝肠功能不佳的女性可要近而远之。家里烧菜的时候,也要注意少放油、盐和味精。冬天临近,羊肉、狗肉之类的热性食物也要适可而止。熬夜就灌下大杯大杯的咖啡,社交场合还要觥筹交错地劝酒,这些刺激性的饮品是“毒素”堆积的最常见导火索。
  攻毒第三招:喝粥、快走,双管齐下
  成天坐着面对电脑,缺乏运动也影响肠道蠕动,体内的毒素、毛孔里的毒素没法及时清空。建议每天快走30分钟,最好天天再做一套健身操,能够帮助促进新陈代谢,使体内的垃圾通过流汗、排便彻底释放。平时双休日,也要多外出郊游、打球或游泳,这都是促进体内畅通的好方法。
  首先可以通过食疗的方法来排毒,比如喝粥。具有补气功效的粥有:
  1、决明子粥。决明子15克,纱布包好(用决明子水也可以),和大米一起烧粥。功效通便清热,对预防和治疗痔疮有益。
  2、扁豆粥:鲜扁豆100克,大米100克,一起烧粥。功能通便补气,健脾养胃。
  其他如:山药、藕、米仁、黄芪都可以来烧粥
  具有补血功效的粥则有:红枣粥、首乌粥和枸杞子粥。
  三宝粥则是补气又补血:用米仁、扁豆和红枣一起烧粥。
  如果排毒通便仍旧有困难,那可就要尝试徐医生自拟的以车前子为主的“三子通便方”,主要也是帮助气血不足的人来进行润肠通便。
  攻毒第四招:每天早晚,自我按摩
  社会竞争压力很大,老是往上比,心里不平衡会越来越多,这种情绪会明显影响让人体的内分泌、影响免疫功能,对肠蠕动、排便都会有障碍。不妨尝试一下足部按摩,或是针灸治疗。这都可以放松身心,不仅仅能帮助去毒,而且好心情对提高工作效率也有显著促进作用。在肚脐下用手掌顺时针按摩50下再逆时针按摩50下一天早晚各一次最好用掌心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