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c为什么大跌:[电视酷评]一个故事的N种讲法----《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9:51:54
『影视评论』 [电视酷评]一个故事的N种讲法----《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作者:望月者  发表日期:2006-11-10 5:12:00

 

        
先上剧照,提纲挈领:
  

   
    
  (1)一个故事的N种讲法:《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之前世今生
  
  
  小时候,他们是方枪枪、张宁生、汪若海;他们身边的女孩儿是南燕、北燕姐妹。那时候看上去很美。
  
  上学了,他们是马小军、刘忆苦、刘思甜、大蚂蚁、羊镐;他们身边的女孩儿是于北蓓和米兰。那时候阳光真是灿烂。
  
  再长大点儿,他们是宋建军、宋京生、辛黑子;他们身边的女孩儿是罗冬娜、温小雅和辛平平,每日瞎混,什刹海冰场是他们梦开始的地方。
  
  于是有了较为完整的叙述,他们是方言、高洋、高晋、许逊、卓越、汪若海、冯裤子;他们身边的女孩儿是李白铃、乔乔、夏红、百珊和金燕。一起走过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这是北京一个(最多再加上周围几个)大院里孩子们的前世今生。他们之所以令人瞩目,是因为他们中的几个后来“出息”了,在文坛乃至影坛闹出很大动静,掌握了那个叫“话语权”的时髦玩意儿(这权力古已有之心照不宣,新时代的“洋名”咱国人也刚试着使)。于是谁也别想藏着掖着,全回到光屁股穿开挡裤的年月,频频曝光的不止童年那点破事儿,还有后来的“顽主”生涯----温故而知新----重归主流咱容易么!那肆意和胆怯交错、崇高和迷惘跌宕的青春岁月,虽然流着流着就成浑汤水儿了,探身望去,仍旧如歌。
  
  就像我们的文艺有所谓“主旋律”把持引导,这帮孩子也有一个“核心”故事,反复被他们中间某一个轮流用不同方式讲述。有核心就意味着还有边缘----一人红红一点,大家红红一片,全球红才能红满园嘛----边缘的动静虽不如核心大,却也自成一格,短小精悍。
  
  就说这帮孩子里最蔫儿坏的那个方言,凭借跟王朔亲密不可分割的“主客体投射”关系,王朔自己都承认有利用职务营私之嫌,否则他不会成名最早,名气也最大。什么也没干吧还老在核心里当主角,莫名其妙显得多关键不说,还老给他单开小灶:
  
  赵宝刚《过把瘾》里,把他跟杜梅那点私人恩怨折腾得全国人民都陪着揪心掉泪。事隔多年好不容易咱当年这些死忠影迷也长大了成熟了伤痛平复了,不再轻易上“言情”的当受“煽情”的骗了,这张元不知吃错什么药了,非要把这陈饭再炒一遍,王朔不但奉献原著的改编权,还把“夫人”都赔上了,整出一部《我爱你》。我亲爱的王志文版方言和可爱的江珊版杜梅啊,活活被佟大为和徐静蕾“强奸”成一对成天鸡吵鹅斗的神经病!
  
  等大家都说累说乏没意思地要淡出文艺界了,又跳出个叶京,比当年仨王朔加起来的话都多!王朔口口声声千万别把我当人,其实那端着的架子一直没放下来过(跟方言一毛病),往好了说这叫“有道德底线”。叶京可不管这些,原本就来晚了,还不拿出点狠劲儿迎头赶上,爱谁谁,哥儿几个连灵魂的盖子都被他给掀起来,还专挑那最惨不忍睹的瞬间定格,《贻笑大方》是真把自己给贻笑了个够,连观众看着也犯疑,把那专爱看人狼狈暴露的落井下石之心暂且搁一边儿,有点物极必反地思考着:这帮人真这么乱、这么无耻、这么猥亵、这么尔虞我诈背信弃义?!
  
  事情到这一步算是做“绝”了,难以为继了。王朔这位精神领袖退隐山林;赵宝刚早早地往“海式言情”方向另辟蹊径;姜文本来就跟他们貌合神离,有自己的天份和追求;冯小刚继续沿王朔指引的康壮大道前进把“臭贫”加“煽情”发扬为“冯式幽默”,修成“贺岁片大拿”的正果;张元被电影局招安,从“地下”钻到“地上”,除了水平极不稳定地在影院里奉献些貌似探索的影像,以便让赵薇这样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明星有向艺术高峰攀登的机会(行话叫“转型”吧),不知所云故作深沉地谋杀我们观众的脑细胞,姜文在《绿茶》里面的舍身帮衬,可算还没忘了哥们儿意气。
  
  时间已经进入九十年代,网络作家风起云涌的战国,谁还记得这帮大院儿子弟曾经的春秋?还真有人记得,别忘了,受党教育多年,大院儿子弟们熟记在心的革命行动纲领是:
  
  “我们今天之所以要放弃这个地方,就是为了长久地保存这个地方。
  我们今天大踏步地转移,就是为了将来能够回到这个地方。”
  
  话语权并没旁落,只是从幕前转入幕后,改顾问遥控这种更滔光养晦的间接领导方式啦!其实说领导都太过郑重,这扶不起来的乱局谁愿意领导!大院儿子弟们除了他们自己阳光灿烂的残酷青春瞧得上谁呀!可没办法,树大招风影响甚远,一代人的回忆教育熏陶了另一代人,七十年代生人如今都成长为各行各业的主流了,“熟读王朔四卷本,不会瞎侃也会贫”!这里面有“美女作家”赵赵奉献的温馨小女人平民版《动什么,别动感情》;有明明不是大院子弟,或者准确地说不算正宗北京大院儿子弟的都梁,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地跳将出来,弄出个照猫化虎反成犬的《血色浪漫》,竟还叫好声连连,市道真是堕落了;这边厢,深受大院儿子弟喜爱的美女徐静蕾从来都目标远大,身后神秘而雄厚的智囊团加上个人努力,也成长为有代表性的新锐导演。片子都拍好几部了,个人风格还没建立起来,咱徐大才女急呀!没办法,只好动用最后一招杀手锏----请朔爷出关。估计那时候潦倒诗人兼情色作家周瑟瑟同志还没出现在才女的生活中裹乱,王朔对自己亲手培养出的“下一代”还是很关怀的,真肯重操旧业羽扇纶巾对《看上去很美(自序)》中言之凿凿的反省得失忆症地拉妹妹一把,《梦想照进现实》让我们这些在“痞子”们的鼎盛时期饕餮过的观众很失望,可还是震了那帮没见过市面还轻狂的八十年代嫩小孩儿,所以说,大院儿子弟雄风尤在,王者应该归来。
  
  照说最明智的选择是归去,留给世界一个永恒的背影,那才叫风萧萧兮易水寒!这点不得不佩服人家小日本,总能把事情作绝,一个山口百惠,楞是全日本国民千呼万唤二十年,说不出来就不出来!一个放心老去成为平凡的身影,印照当年的誓言铸就一段流金岁月,想起放下,都是唏嘘。
  
  大院儿子弟不行,他们有一个死穴,随时准备卷土重来,叫作----不甘寂寞。于是,叶京归来了,挟过往青春和王朔所有被咀嚼过一遍的甘蔗渣,誓要把它们榨得连渣都不剩。噪呱的叶京背后是沉默的王朔,然而王朔无处不在,从剧中人物的名字、关系、事件、性格,到结局,无一不脱胎于王朔早年两部小说:《玩儿的就是心跳》和《橡皮人》。可叶京一如既往“编-导”重任两肩挑,连个鸣谢的字幕也没给王朔留一行,让我等这些“好事”的外人不禁浮想:要不就是太哥们儿了,你的就是我的,大家童年那点屁事让你王朔拔得头筹先下手为强名利双收地闹出那么大动静儿,如今你收山了你反思了,还不许兄弟继续玩儿!当初哥儿几个没告你侵犯隐私就算念及旧情,你现在还好意思跟我这儿要版权所有;要不就是王朔已然修炼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让叶京闹去吧,把最后的剩余价值都榨干了就消停了,虽说席幕蓉这风花雪月台湾老小资“青春是本太仓促的书”不是咱盘里那道菜,可哥们儿这点青春也太冗长了吧,得巴得巴十好几年了还不完,全国人民不臊着咱,咱这脸上也挂不住了。。。。。。
  
  这就是五十二集电视连续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的前世今生。
  
  这个大院儿在哪儿呢?叶京说得明确:
  
  我小时候住在总参军训部大院,王朔比我小一岁,还有王中军和王中磊。我是那个年代一个不折不扣的流氓,当年我和我哥哥在北京打架有一号,谁家孩子沾了我们叶家的孩子准有事。
  
  王朔就隐晦些,作家嘛,要顾忌什么“文责自负”,不免变得罗嗦和不坦诚:
  
  北京复兴路,那沿线狭长一带方圆十数公里被我视为自己的生身故乡(尽管我并不是真生在那儿)。这一带过去叫“新北京”,孤悬于北京旧城之西,那是四九年以后建立的新城,居民来自五湖四海,无一本地人氏,尽操国语,日常饮食,起居习惯,待人处事,思维方式乃至房屋建筑风格都自成一体。与老北平号称文华鼎盛一时之绝的700年传统毫无瓜葛。我叫这一带“大院文化割据地区”。我认为自已是从那儿出身的,一身习气莫不源于此。 到今天我仍能感到那个地方的旧风气在我性格中打下的烙印,一遇到事,那些东西就从骨子里往外冒。
  
  这是北京复兴路29号院的一帮孩子,说得够明确的吧!
  
  那么,故事开始。。。。。。
  我爱你:

    
  
     血色浪漫:

    阳光灿烂的日子:

    看上去很美:

  
  (2)一个故事的N种讲法:过把瘾就死(上)
  
  我理解叶京的愤怒:明明是咱李逵家的故事,非得打着李鬼的旗号作宣传,要说这出版商也忒不地道了,照剧中卓越的话说,那就是“小人暴动,太可怕,太可怕 !”
  
  可谁叫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呢,谁叫这善变健忘的九十年代各领风骚就几天呢。所谓怀旧,敢跟你打赌,只往回追溯个几年,还是战战兢兢地,这市场上有人主动帮你吆喝,那就算侥幸,直当白捡!出版商可不讲究什么先来后到,对认祖归宗整肃革命队伍更没兴趣,“红就是王道”。《亮剑》正红,《血色浪漫》红褪了一半算是半红不红,都梁那是“当红炸子鸡”,好,就他了!
  
  这么着,让咱大院儿子弟不忿的情况发生了,好端端残酷青春的祖师爷王朔的嫡传,不申请专利也没人敢蚍蜉撼树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却生生被冠名《血色浪漫二》,被众碟商口口相传,误导着咱广大革命观众。如果不是叶京为自己上百万字的心血不至被埋没也豁出去开骂了,骂的还是更当红的炸子鸡冯导----恰逢《夜宴》全国公映并雄纠纠气昂昂向奥斯卡挺进的关键时刻,我可能真要被“血色浪漫二”这几个字所蒙蔽,继续让方言他们哥儿几个在柜子里睡大觉,“一唱雄鸡天下白”还不定等到哪一天呢!
  
  现在,我把他们翻出来,耐着性子陪他们侃了五十二集,活活被侃恶心了,还不准我评两句,有失厚道。老实说,他们那点事儿这两天在我梦境里天地翻覆,着实祸害得我不轻!“熊猫眼”这条黑暗的不归路上我又狂奔了一段,不评不足以泄我心头之愤!(由此可见我是多么地主观且夹带个人恩怨,言辞间有过激倾向的,诸位看官不必当真,别被我误导。)
  
  早在《这一夜我们来说戏》一文中我就尖锐地指出:王朔没进步。没想到跟一味沉浸于过去拔不出来的叶京相比,王朔已然算得上超脱。五十二集的内容,减去一半也能容下,叶京不承认的、一些地方电视台擅自精简的三十二集版,在我看来都嫌冗长。一味浸淫其中陶醉其中连声叹息都舍不得“忘记”的叶导,让我想起咱丽江的沈诗人和他怀中珍藏着在古城亲自循环放映觊觎戛纳“一刀未剪”的纪录片《混在丽江》,他们拥有同样的“艺术”诉求。
  
  于是,我们看到这样一群人物:不论性别年龄,不管性格出身,一水儿打娘胎出来就背成语词典和毛主席语录长大的“话痨”,出口成章的劲头个个跟打了鸡血似地亢奋,听他们说话俩太阳穴直跳,神经脆弱点的,今后可能铁了心做沉默的人,跟语言的梁子,算结下了。
  
  这些人聚在一起天天臭贫,恶语相伤,没一点自我解嘲的精神,贫多了就急(这是必然的),就冲突,就碴架,抱在一起囵两圈玩儿什么“一笑泯恩仇”的游戏,这叫哥们儿意气!其实真有哥们儿意气么?这群人里哪一个不是小时候受的欺负牢记在心,长大后一逮着机会就新愁旧恨如数家珍!北京部分还好,生活简单靶子明确一致对外。无非是碴架拍婆子这些颇具规模的壮举。后来又改碴琴(这段倒是有趣,太有时代特色了)看录像,无聊中干等着长大,什么都是游戏,一点正经没有,像王朔自己说的那样:“一切都无须争取,我只要等待,十八岁自然会轮到我。”
  
  时光不会停滞,彼得潘只是童话,卓越喜欢的《铁皮鼓》的故事也不可能成为现实。可为什么这群人如此眷恋过去,如今眷恋“从小一起偷幼儿园的向日葵,从楼上往过路人身上吐痰玩儿”的年幼岁月?因为他们拒绝长大,他们一直在玩游戏,从北京玩到广州,真过把瘾就死了,才吓得从白日梦中惊醒作鸟兽散,从此一副历经沧桑被生活强奸辜负的痞样!生活是辜负了他们,阳光灿烂的日子没有如他们希望的那般永远灿烂,为什么会变?为什么会分崩离析?为什么路的尽头是长大?这是不甘不愿被迫长大后的他们埋在心底永远的怨恨。
  
  也许阳光太灿烂了,成长过程中责任和义务整个地扭曲了,才“催生孕育”了不愿长大、游戏人生的他们。对此王朔在《动物凶猛》一书中有精彩写实(抑或反讽)的描写:
  
  “我感激所处的那个年代,在那个年代学生获得了空前的解放,不必学习那些后来注定要忘掉的无用知识。我很同情现在的学生,他们即便认识到他们是在浪费青春也无计可施。我至今坚持认为人们之所以强迫年轻人读书并以光明的前途诱惑他们仅仅是为了不让他们到街头闹事。
  
  唯一可称得上是幻想的,便是中苏开战。我热切地盼望卷入一场世界大战,我毫不怀疑人民解放军的铁拳会把苏美两国的战争机器砸得粉碎,而我将会出落为一名举世瞩目的战争英雄。我仅对世界人民的解放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是啊,战争,英雄梦想,那个年代最激动人心的精神支柱,在这些父辈就从战争中活生生走来的革命后代的身上体现得格外明显。他们“我在阵地在”英勇地碴架可算做和平时期的军事演习;他们喊着“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时候的虔诚就象真守卫着最后一块阵地;他们为“圈子”们打群架集体折进拘留所,互相传递着坚毅眼神和“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的暗号;他们拍婆子时也不忘痛说革命家史,长征路线顺嘴就被重走一遍的熟埝,还真有“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气概,无不昭示着英雄梦想在动物凶猛的青春中凝聚的荷尔蒙,笼中困兽一般,多么一触即发时刻不停地咆哮着!
  
  从这个意义上说,《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的华彩部分是前二十集的北京篇,可以算做平庸版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和孪生版叶京自个儿的《梦开始的地方》。
  

    
  (3)一个故事的N种讲法:过把瘾就死(下)
  
  叶京这人有个毛病,早几年看“梦”的时候就发现了:他总摆脱不了志大才疏的怪圈,直接导致“叶京制造”部部虎头蛇尾的宿命。开头的叙述总能不错,说着说着就乱了,就偏了,就散了,到最后只好草草收场,落得自己和观众的心都不上不下咯硬得难受。这毛病在《贻笑大方》里更发扬光大,简直让人疑心此剧究竟有没有完整的剧本,是不是叶导兴之所致跟傅彪、小陶红等一众演员边拍边攒,弄出这么个莫衷一是的怪胎?好在《贻笑大方》本来就以揭露演艺圈的乱相为己任,这下可算“歪打正着”,用毛主席的话说那叫:乱了敌人,锻炼了群众。
  
  也许因为初试啼声《梦开始的地方》的讲述留下许多遗憾,叶京这回憋着劲儿要讲个完整版完美版、让他挠心挠肺放不下的青春故事。没想到用力过猛,老毛病又犯了!我很为他遗憾,可想想也正常,不可能你们大院儿子弟个个是人才吧,五根指头还有长有短呢,出了个把机灵抖到极致因此得“道”的王朔;又出了个能把《动物凶猛》升华成《阳光灿烂的日子》,真正理性又充满激情的天才姜文已属不易,我们不能要求太高。
  
  我们是没过高要求啊!可叶京他自己过高要求自己了,其结果是野心越大颓势越明显,从中间广州篇开始,精神风貌尽失,只剩下一群瞎侃臭贫的行尸走肉,这就是王朔笔下所谓的“橡皮人”
  
  一路高唱哥们儿意气凯歌的叛逆者革命者,怎么就相互猜忌、貌合神离、唯利是图了?没有任何交代。这变化也许连叶京他们自己都说不明白,但这变化真实存在。不光叶京在“广州篇”喋喋不休,姜文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创作手记中也提到:为什么童年和少年马小军都选择跟自己长得像的孩子?因为的确原计划有他亲自参演的成年部分,拍成的故事长达两个多小时,可剪片子的时候,姜文突然觉得跟前面的内容不协调,不搭调,干脆一狠心,全部剪掉,只留下片尾出字幕的部分“花絮”一下,也算是个前后呼应。如此气魄,注定《阳光灿烂的日子》之伟大;也注定《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相形见绌之平庸。
  
  叶京对那一段不具典型性,甚至连真实都不能保证,完全可能在回忆中掺杂自己的意淫而变得面目全非的青春故事的深深沉溺,让这群人永远走不出他们从小渴望冲出的高墙大院,注定成为一小撮人的孤芳自赏。
  
  而姜文的天才在于,大院生活的具形被抽离,只留下升华了的普遍精神----那年少轻狂,那青春期动物性的躁动和残忍。也因此,《阳光灿烂的日子》才会超越生活体验的局限,成为所有趟过青春这条又急又险河流的人们共同的感动。看到马小军在米兰家附近的房顶上跳跃徘徊,像只热铁皮屋顶上的猫,听到马斯卡尼《乡村骑士》序曲天衣无缝地响起,我们都心如刀割!那敏感得每一点微小疼痛都一跳一跳,那自大又脆弱,快乐又忧伤,有无限可能又手足无措的青春岁月,回不去了。。。。。。
  
  所以姜文,他会说:“听,有时候,一种声音,或是一种味道,能把人带回真实的过去。”----余音缭绕。
  
  而叶京只会说:“今天,之所以区别于昨天,恰恰是因为昨天的的感受依然在我们心中 。”----基本是句废话。
  
  所以姜文会听从一位叫让.路意的法国制片商的意见,把故事尽量集中,“你就容易知道什么是影片中最重要的东西。”(有关《阳光灿烂的日子》背后的故事很多,也许以后我会专门讲述。而我总觉得这位法国人在没有任何字幕帮助下不但理解了整个故事,而且写出了长长的修改意见,绝大部分还都说到了点子上,其事件本身就意义非凡!)什么对电影是最重要的?如果去掉所有语言,光画面本身就能传达出所有气息和精神,说明电影成功表达出了最重要的东西。仅就这点而言,《阳光灿烂的日子》无比成功。
  
  而《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像惹人生厌患了狂躁症的精神病人,虽然剧中人物都很爱说一句话:“好话不说二遍!”可他们时时刻刻都在用实际行动反驳这这句话。明明可以成为经典的,在一遍又一遍毫无节制的重复中成为垃圾,甚至沦为笑柄,崇高就这样被消解。如果这样做不是出于愚蠢而是出于老谋深算,那么叶京获得了空前成功,我被恶心的程度简直登峰造极、刻骨铭心!试举几例如下:
  
  多么蓝的天啊! 跳下去就会融化在蓝天里。
  昭仓不是跳下去了吗?
  堂塔不也跳下去了吗?
  ----出自日本电影《追捕》
  (至少五遍)
  
  空气在颤抖,
  仿佛天空在燃烧,
  是啊,暴风雨就快来了!
  ----出自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至少十遍)
  
  列宁同志不咳嗽了,
  他已经不发烧了!
  ----出自前苏联电影《列宁在一九一八》
  (至少二十遍)
  
  咱谁跟谁呀!
  从小一起偷幼儿园的向日葵,
  从楼上往过路人身上吐痰玩儿。
  美好的童年!!
  ----出自王朔某小说
  (无数遍)
  
  尤其最后一句,每当预感到剧中人物又要张口来这句,我的胃部就条件反射地痉挛!
  
  你们过把瘾就死,还让不让咱观众活了?!
  

    
  (4)一个故事的N种讲法:灿烂之后,找不着北
  
  《赭城》中田晓菲在谈到一位命运多舛的君王阿尔拉曼五世的时候这样写道:
  
  人世的运转,依赖欲望的存在。当一切欲望一旦产生就得到实现的时候,欲望根本没有机会生存。而人世的多少快乐,都在于延宕欲望的满足!节日开始之前的期盼,胜似节日本身的享受,难道不是每个人都体会过的情形吗?
  
  如果周围所有的人,都急切地渴望满足你的哪怕最小、最任性、最转瞬即逝的欲望,这是一种诅咒。
  
  我相信这世上有一群人已经受到了诅咒。他们不是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的君王,却在一个特殊年代,象君王般肆意妄为地活着,他们在经历了貌似辉煌的短暂快感之后迅速向厌倦迷惘的无底深渊滑去,他们是“垮掉的一代”。
  
  七十年代的北京,姜文曾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形象地描述:“70年代中期,北京还没有那么多的汽车和豪华饭店,街上也没有那么多人。比我们大几岁的都去了农村和部队,这座城市属于我们。”
  
  在全国人民都勒紧裤带跟国家共度难关的时候;在知识青年都被发配去黄天厚土间体验无边苍凉的时候;在传道受业解惑的机构都被砸烂,反动学术权威和“黑五类”们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抬不起头来的时候,这群北京的大院儿子弟过着趾高气扬无拘无束的“幸福”生活,天天蹉“老莫”打群架拍婆子,到年龄就在父辈的安排下参军去(要知道,对他们如囊中取物的理所当然,在当时可是让普通百姓羡涎不已的美好前程)。
  
  从王朔的小说开始到后来派生的所有影视作品,“家长”这一概念集体缺席,不知源于生活真实的反映还是记忆虚妄的想象?我觉得《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表现倒比较合理:就算父亲们要备战备荒为人民年年不着家,母亲们作为随军家属还是坚守家庭的,否则也不会有斯琴高娃打骂“跟你那贼爸爸一样”天天不着家的马小军,一怒之下生下第二个儿子的情节了。在叶京沉缅于往事不能自拔的讲述中,“家长”一词却从头到尾消失了,弄得这群混世魔王真跟石头缝里蹦出来似的。不光那些男孩儿,连女孩儿家也是如此:李白玲的大将家庭,有警卫员给做好晚饭,就是没有家长的身影;乔乔的外交部大院,从楼上到楼下,乔乔家、吴胖子家、刘会元家,家长们跟集体叛逃了一般,在剧中从来没有存在过,这帮孩子十几年的成长岁月天天守空房,没管束,你到我家刷夜我到你家刷夜,来去自由,不翻天才怪!
  
  在那个普通家庭难得吃上肉的年月,这群孩子却能把“老莫”、“新桥”这样在当时北京独一份儿的西餐厅当“食堂”,吃饱喝足还能去澡堂子泡个热水澡,身上穿着一水儿正宗“将校呢”大衣,没经济来源却总能有钱花,这真是令人又狐疑又生嫉的共产主义!
  
  所以他们受到了诅咒。他们在巨大的幸福中没有感觉到丝毫幸福,生活中哪怕一点小磕碰的疼痛都被无限放大;他们希望紧密团结在一个核心周围(比如高洋这样的孩子王)无坚不摧,可又相互猜忌谁都不服谁;旧时代的逝去对别人意味着新时代的到来对他们却意味着整个世界的坍塌。由此滋生一种情绪,一种无比危险无比激扬无比年轻又无比黑暗的情绪,这情形并不新鲜,文学史电影史都曾屡次讲述,没有人比极端的大岛渚在《青春残酷物语》中讲述得更好:年轻人的反抗是无望的,真正的残酷在于他们的反抗是在作贱自己,他们以发泄欲望的形式将愤怒投向社会,而他们的最美结局就是年轻生命的毁灭。
  
  新时代到来了,《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北京篇结束,广州篇开始,生命继续着而青春的生命走到尽头,于是我们看到,满眼的行尸走肉。
  
  “包着房,打着的,坐着吹”的广州生活,无节制的臭贫已成为一种没趣地发泄;一种蓄意地与社会和自我为敌。他们不再相信任何“形而上”的东西,革命开玩笑般地挂在嘴边,一点正经没有。我不禁想起美国几位社会学家所写的研究报告,经过长期广泛地采证分析,他们认为:前苏联之所以解体,除了如今公认的外部冷战和内部经济原因,还因为其官僚体制里已没有人再相信他们本应为之奉献的东西。方言们也一样(小声说一句:中国的现状也一样)。精神世界的坍塌必将导致物质世界的毁灭,广州篇看似繁华奢糜花团锦簇的宏图伟业,在一顿顿饭局间哀唱的,原来是一曲覆灭的惋歌!
  
  他们认为世界上不存在真君子,只存在两种人:真小人和伪君子。他们想做真小人,把无耻写在脸上,可以站在一个“真实”的高度嘲笑伪君子。五十二集的篇幅,其实没装多少东西,出场人物众多,可除了高洋方言他们哥儿几个,其余的男人全是伪君子就未免太过脸谱化,倒也反映了叶京他们的真实看法。尤其那些外地人、他们圈子以外的人,无一例外,全都虚伪得可以,正气歌唱着腌臜事干着,两头不耽误地卑劣着,其中尤以老蒋和葛南征俩人最为“典型”!
  
  这老蒋说来是受害者,被高洋没谱的彩电倒卖计划牵扯进来差点血本无归、金燕父亲老家的小官。这位来自河南的“土老冒儿”刚到广州时没少被方言他们笑话捉弄,最后被描绘成在广州这个纸醉金迷的大染缸里茁壮成长,泡小蜜找小姐耍流氓住宾馆乐不思蜀的“老油子”,用老蒋毫无道理地“堕落”来衬托他们一群人“出污泥而不染”,这是“屁股决定脑袋”的昏招,没一点“智商”含量,怪不得许多人批评“北京篇”以后即韵味和精神全失,如果说北京的他们还有一点慷慨激昂地可爱可喜甚至可敬,那么广州的他们就只剩下干脆利落四个字:面目可憎。
  
  而葛南征,我相信这个人物身上寄托着这群人、尤其叶京本人有所指向根深蒂固的偏见和仇恨,否则他不会被塑造得如此道貌岸然又丧心病狂,坏事做尽手段还一点都不高明!这里面有个逻辑矛盾:按说象葛南征这样没什么身家背景又一心往上爬的野心家,好不容易攀附上百珊这样军区领导的家庭,应该倍加珍惜和谨慎;对李白玲这个既是百珊表妹的未来亲戚,又是父亲做大官手中握有实权的生意合作伙伴更该敬着捧着,耍两面派也得背着阴着。可聪明一世的葛南征不,他不但不珍惜百珊,还把欲望的“魔爪”大胆伸向更有来头的李白玲,利令智昏一次又一次向李“表白”,最后竟无耻地参与了捞仔“迷奸”未来表姨子的计划!种种行径发指是足够令人发指,可惜没有逻辑支撑,这个人物的阴毒因此显得可笑,由此产生的爱恨情仇象一场闹剧。而剧中“理想女性”的代表百珊,也因此显得糊涂,糊涂到弱智的地步,弱智到匪痍所思的地步。
  
  在张元《看上去很美》一片中,透过幼年方枪枪童真的双眼,我们看到大人世界诡异而荒诞的“小红花体制”。在《方枪枪的世界尽头和冷酷异境》一文中我也就所谓“红花体制”进行了分析。有些话我没说,我想总有更适当的时机说,没想到这时机来得这么快,没有比方枪枪们长大的岁月更适宜对“红花体制”作进一步阐述的了。
  
  一言以蔽之:虽然看透了红花体制,可红花体制是内耗最小的一种体制,没有红花体制的社会就会崩溃。
  
  “红花”代表一种社会标准,红花的发放形成社会赖以运转的秩序。我们可以垢病秩序的建立标准,但无差别的完美社会是不存在的,乌托邦永远是停留于空想中的“海世蜃楼”,对制度和差别的反思,对无差别世界的幻想贯穿人类思想的探索史和发展史,人类为社会制度的优化和改良付出过多少血腥代价,到今天,我们总算可以踩在前人的“尸首”上得到较为理智一点的认识:无政府状态内耗最大,最坏的政府也比无政府好。这就是“红花体制”之所以存在的理由。
  
  方言们在红花体制中成长,早早看透了“红花会”的本质,结果怎样,扑腾半生不还得重归体制,成为这个社会默默无闻、心口不一但依旧不失真诚,无奈又幸运人们中的一员!
  
  就象剧中许逊唱的那首歌----往事只能回味。
  
  再灿烂的阳光,也有黯淡的时候;
  
  找不着北的青春,不会永久。
  

  
  (5)一个故事的N种讲法:玩儿的就是心跳(男人篇上)
  
  现在,让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来“揭开”这群顽主们的“画皮”,坚硬的不止是石头,坚硬的可能如王蒙所说,还有稀粥。
  
  没有人比王朔自己总结得更好:“正如批评者所言,我写的都是痞子。那些貌似热情的话都是开涮。这种涮人的恶癖基于一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是的,自以为了不起,有折腾劲儿少立身之才,沦入社会底层而不自知,肉烂嘴不烂,于话语中维持自大,像活在梦里,依旧卓尔不群,聛睨众生。是爱装大个儿,是流氓假仗义,也有点不甘寂寞,然而,还就不是什么乱七八糟笑容可掬的所谓小人物。”
  
  这群有根深蒂固优越感不是小人物的痞子们,都是些什么人?
  
  高洋:小时候的“孩子王”,长大以后的“核心”,“玩的就是心跳”虔诚的信奉者和坚定不移的实践者。真正的坏人,不带引号,我有足够理由阐明这个论点。其一,此人向来心狠手辣,对所谓哥们儿意气,平时唱得响亮关键时刻抛得最开。广州岁月看似火热的共产主义,实际从一开始就他一人心机深厚地单干,最后石破天惊的所谓“背叛”其实处处埋有伏笔引线。他们瞧不上的葛南征早看出来了,李白玲看出来了,连冯裤子后来都闻出来了,惟独这群在高洋“庇护”下整日混吃混喝的哥们儿,被猪油蒙了心,浑然不觉,在发财梦里昏睡百年。高洋是够坏,可如果你有耐心看完他们广州篇的颓废迷乱,你也一定跟我一样支持高洋:这群人,烂泥扶不上墙,早晚是个拖累!高洋隐瞒他们他们也没少相互猜忌彼此提防。如果说高洋最终的背叛尚能称作“情有可原”,那么他对金燕的始乱终弃,就“士可忍孰不可忍”,绝对能把他在“坏”这根耻辱柱上牢牢钉上一辈子!这就是我要说的其二。金燕是全剧的配角,也是高洋生命中的配角----他把他貌似持久实则早在欲望的贪婪中变质发霉的热情全给了李白玲。可高洋的绝情“成全”了金燕,这个在屈辱中遍体鳞伤,侥幸逃脱灭顶之灾的可怜女人,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跟“顽主”周旋的女性们可能付出的代价:玩的就是心跳,你要玩得起;玩不起,连命都得搭上!这个圈子的游戏规则在戏谑中残酷,笑声掩盖了多少金燕们的哭泣。
  
  高晋:高洋的弟弟,嘴坏心不坏,并没因为跟高洋的血缘关系而在一群人中占据什么特殊位置,高洋最后的背叛也没对他露一丝口风。“平庸”成为他在勾心斗角的乱局中得以保全的“金钟罩”,使他后来能够“迷途知返”,重归主流成为一名昔日“战友”口中不耻的“雷子”,还是尽职尽责地一员干将。他对情感专一而怯懦。专一使他一度赢得夏红,怯懦使他摆脱不了猜疑的离间,最终失去夏红。高晋这个人物,算这群人里还不错的一个,哥们儿意气有,儿女情长有,茫茫人海中,多少高晋在沉浮。
  
  许逊:傻就一个字!这种人又冲动又愚鲁,没是非观念,对圈内人好,对圈外人可以坏,天生当炮灰的料。所以他付出的代价最惨重,两次牢狱之灾磨灭了他的锐气,除了乔乔因内疚而赋“爱情”之名的等待,他什么也没得到。两次坐牢,都只有乔乔和方言去看过他,平日里恨不能穿一条裤子的所谓哥们儿这时候都哪儿去了?我想综观全剧,这是所有人都难免的疑问。许逊的性格悲剧,就在于一场不愿长大的“游戏”他信以为真了,从许逊口中说出“干部子弟凶猛,请勿靠近”的台词貌似嚣张,听进心里却是心酸。这就是许逊的悲剧所在:谁一味沉浸在梦里不愿醒来谁就落得最凄惨悲凉。他和乔乔分道扬镳的结局也在意料之中,社会不会等你,你的哥们儿不会等你,你的爱人不会永远等你,没有人会真正等你!“羽泉组合”的陈羽凡在剧中饰许逊一角倒很合适,一把吉他寄托的情感和人生,真有一把好嗓子的陈羽凡诠释起来真实可信,并为人物增添了许多额外光彩,“碴琴”两段实乃全剧的华彩篇章。面对广州部分无所事事的瞎混,并在乔乔的鼓动下挺而走险绑架汪若海舅舅,终于断送了自己的许逊的遗憾,我在想:也许,光凭许逊弹吉他唱歌那两把刷子,哪怕在街头卖唱也早发了,何至于困在高洋麾下做发财的“白日梦”!
  
  汪若海:一直有着较为“清晰”的头脑,从而能够尽早觉醒“走正道”,成为后来“真小人”们嘲笑的“伪君子”中的一员。其实仔细想想,汪若海没做任何对不起哥们儿的事。许逊一直不能原谅、他也一直愧疚在心的、跟乔乔的纠葛,虽然发生于许逊第一次折进局子之后,可那时候乔乔并不属于谁,跟外交部大院的碴架风波由汪若海和许逊对乔乔共同的追踪而起,三人之间的暧昧情愫不分先后,都属同一性质青春冲动的萌芽,凭什么你许逊的好感就是“正宗”,汪若海的好感就是“撬哥们儿墙角”?况且,没有乔乔的“积极”配合,汪若海也不可能“得逞”,乔乔的反抗没坚持多一会儿就缴枪投降,后来还特别依赖汪若海。这一个巴掌拍不响的“肚皮官司”却成了汪若海永远的污点,象被点中死穴一般从此在哥们儿面前抬不起头来,总一副“留党查看”低声下气的窝囊样!许逊跟个睁眼儿瞎似地,气汪若海,防冯裤子,可就是对方言和乔乔在他眼皮底下的暧昧视而不见,糊涂到这个地步,真真叫人无话可说!我个人坚决支持汪若海从军队回来就跟他们主动的疏远。可惜的是,叶京虎头蛇尾,说着说着就混淆的老毛病又犯了,剧中不但方言在军中写了小说被借调到解放军文艺编辑部,汪若海竟也小试牛刀写了一篇,恰好落在方言手里,就是那篇《动物凶猛》,有意思的是,汪若海版《动物凶猛》中的女主角乔乔,某些描写像于北蓓,某些描写又像米兰,是拿原版开涮还是毫不留情善加利用?不得而知。能写出《动物凶猛》的汪若海,在剧末却成了大家都认为在影涉海岩而叶京否认的“大陆琼瑶”,实在有些前后矛盾。这种混乱割裂的讲述充斥全剧,要一一垢病非得累死!
  
  卓越:如果说“贾府上下,只有门前那对石狮子是干净的”,那么剧中唯一的理想人物就是卓越了。这个人物从头到尾就是一没长大的小屁孩。叶京的思想在他费心塑造的苍白形象上得到了充分宣泄:不愿长大。长大就意味着肮脏,孩子才是干净的。肮脏是社会的错,是被强加无法逃避的命运,而不出于主观意愿。正是基于这个论点,这群一点坏事没少干的“真小人”才跟剧中那些个小丑式“伪君子”葛南征、老蒋、王匡林、捞仔、老港客等区分开来。卓越一以贯之的英雄梦想,使他在明知高洋背叛的风雨飘摇夜,用鲜血祭典了痛彻心扉、面目全非、哥们儿意气的乾坤,使一个集体青春的“罪与罚”得到救赎,回头是岸。与之对应,叶京给卓越安排了一个同样代表理想的女性百珊,作为精神恋爱的对象。这段感情象宝黛之恋一样,也是剧中错综复杂,怎一个“乱”字了得的情感纠葛中,唯一的纯净和执着。百珊这个人物很有意思,她代表一群思想复杂不愿相信的人心目中仅存的理想,却因此显得单薄而脆弱,跟个假人似的。这说明叶京一厢情愿地碰触了一个他和他们这个圈子并不熟悉也不擅长的命题。愿望是一回事,愿望如何成真又是另一回事,百珊纸人儿一样的存在,和卓越寄托在她身上屡屡受挫至死不渝的情感,恰好印证了一场梦,和它迟早要破碎的命运。
  

    
  (6)一个故事的N种讲法:玩儿的就是心跳(男人篇下)
  
  方言:终于说到了他。而他又恰恰最难评说。这是一个在众多叙述中纷纭的矛盾角色;是一个假作真时真亦假、幻想与真实交织产生的“怪胎”;这其实是个老在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的倒霉孩子。佟大为显然不能把握其中分寸,甚至根本不能体会个中滋味,他那为了在外貌上向原型王朔靠拢而养胖的脸上,不时挂着“爱谁谁”的痞子样和“找不着北”的迷惘样,用叶京亲自上阵饰演的那个被老蒋从北京搬来的救兵警察马汉玉的话说:“我就不爱看你歪着脖子腆着脸那样儿!”这话骂得大快人心,把佟大为“歪曲”的那个方言好好教训了一顿。自从在靠他们提携的“小弟”冯小刚的贺岁片《甲方乙方》中饰演那位好日子过腻了的大款,被“好梦”公司发到农村,趴在村口窑洞上翘首期盼,一举成名从此成为“黄鼠狼”的代名词后,叶京对演员这个行当也兴趣倍增,时不时喜欢利用职权之便轧上一角,过过戏瘾。马汉玉这个角色的出现,让人以为他在以后会起什么关键作用,可结果却是个过眼云烟的大配角,他上场的唯一目的,可能就是借叶京之口把方言深刻揭露一番,深化全剧的主题,告诉观众:你别以为我沉浸于往事的喋喋不休是在缅怀,我其实是在批判!所以,分析方言,别费劲别绕远,直接引用马汉玉提审方言时候的话就非常合适,足以说明任何问题:“我没觉得你有什么与众不同,你不过是个普通人,不要自我感觉太好。要说你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的,那就是别人拿你当人,你自己反倒不拿自己当人。”
  
  演员的功底需要历练,更需要天份,从佟大为这次的表现,我基本不再对他以后抱什么期望了。一个贾宝玉似的方言,活活被他演绎成见着美色就起“猫猫之意”的薛潘!这个“佟式方言”在剧中莫名其妙地惹女人喜欢,李白铃被他“逼”得都快疯了;金燕要不是高洋半路杀出来从此一根绳上吊死也得被他几句轻率地甜言蜜语给侃晕咯;跟乔乔“突然发生的爱情故事”深刻揭露了俩人“重色轻友”的本性----金燕自杀躺在医院了,他俩还有闲心借口找高洋在珠江边上谈清说爱一整宿;还有那个从北京睡到广州又睡去国外最后从良的谭丽,都被他在屡次三番尴尬地偶遇中怜惜着;就连百珊,这个他明知卓越深爱的女人,也有本事在哥们儿高晋车祸住院的危机时刻,在百珊办公室演出一幕“抨然心动”地暧昧。这帮人,以方言为代表,成天哥们儿意气挂在嘴边生活在语言建筑的乌有乡,嘲讽外面世界的礼崩乐坏、男盗女娼,可事实上呢,他们什么时候真把“哥们”二字放在心上?什么时候真正敬重过情感,不论兄弟的还是恋人的?
  
  《我爱我家》中有一集,贾小凡学校里要求写社会问题的探讨文章,小凡分到关于“第三者”的论题,于是有了如下对话:
  
  小凡:我们孟老师说呀,像这种类型的女孩其实属于最不幸的:她没有现在,因为她孤独地站在世界上;也没有过去,因为她的过去还没有到来;也没有未来,因为她的未来已经过去;她不可能变老因为她从来没有年轻过;她也不可能年轻,因为她已经老了;她不可能死,因为她从来没有生活过;她也不可能生……
  
  志新:唉唉唉唉,我说,你这绕来绕去说的是人话么?
  
  小凡这段宏论,实在太适合形容方言了,只要将“她”全换成“他”,志新的打断也非常精彩,可不就没说人话么!方言的人生,什么时候说过人话!
  
  冯裤子:之所以把冯裤子放到最后,就是要给他“平反”!这个在剧中无时无刻不被丑化的跟班儿角色,据说是影涉冯小刚的。冯裤子这个人物身上集中了许多据说出自冯小刚的种种特点和恶习:比如动不动就哭鼻子;比如从来不洗脚不刷牙;比如爱把钞票往裤档里藏,捂得都馊了用之前还得晾晒一下。。。。。。竭尽丑化之能事的结果反倒使我对这个人物心生同情。对冯小刚本人也添了一分理解:这个讲究裙带和门槛的圈子不好混啊,哪怕你再把自尊心绑裤腰带上谦卑地腆着脸,好不容易攀附上他们能给他们跟班提鞋谈笑风生了,骨子眼儿里还是瞧你不起!
  
  叶京也算处心积虑要狠“毁”冯小刚一道,真找来个神形兼备的“冯裤子”,扮演者是剧中唯一的非专业演员,首都经贸大学金融系的学生。估计此剧播出之后他“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非得成为演“冯小刚”的专业户了,活脱脱一个“小冯小刚”,像得连他自己看过《我把青春献给了你》书中所附冯年轻时候的照片都大吃一惊,影视圈又岂会白白“埋没”!
  
  冯裤子除了闯祸打架时候溜边搓饭泡妞时候小气没什么大节上的过失。他是南去广州倒腾买卖的先驱,小发之后也没忘了北京的哥们儿。反倒是眼高手低的高洋,卖了冯裤子心爱的摩托车偷偷先溜去广州,让冯裤子哭了好一鼻子,这明摆着谁是谁非的问题却被冯裤子的眼泪葬送,哥儿几个提起这茬全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仿佛冯裤子多不地道。这些他都认了,铁了心重归革命队伍要跟着高洋发财,可结果呢,高洋的狼子野心也是他最先起疑最先识破。他的话没人听,倒是屡次三番遭到训斥,冯裤子不上路的铁证建立在对高洋背叛的猜疑之上,而这背叛最终被证实冯裤子却得不到平反,实在是狗屁逻辑,谁要是冯裤子都早跑了,单干也比跟这群不成事的人整天在宾馆房间里打扑克耍贫嘴泡妞强!况且大家泡的还是原本属于冯裤子的妞----夏红!他们的逻辑是:既然你冯裤子如此不上路,那你就配不上夏红;既然你配不上夏红,我们泡她就不关你事;既然你管不着我们泡夏红你丫就没胆;既然你丫没胆就是小人一个。多么严丝合缝的逻辑,欺人太甚!
  
  冯裤子,你就大胆地哭吧,哭得再凶也不耽误你笑到最后,哪怕他们再歪着嘴角说你斜着眼瞅你,在国际影坛上扬名立万的是你而不是他们!
  
  最后,再说两个戏不多但出彩的小角色:高洋方言他们开始的对头后来的朋友,乔乔外交部大院儿的邻居吴胖子和刘会元。
  
  吴胖子一挨打就抽羊癫风的样子真太形象了。吴胖子也贫可贫得不伤人,有自我解嘲精神的贫才是真有气度的贫,象方言他们那样,说别人可以,说自己,没几句就急,就恶语相伤,这叫耍贫嘴,还耍不起!
  
  再说刘会元,开始也跟高洋他们似地斗勇斗狠,后来“收心”闲云野鹤起来,迷弹琴迷交谊舞迷看录像,后来又迷打扑克在方言家过“组织生活”,把个胸无大志无所事事的北京好人形象演绎得真实可信,你一出门准遇见一个他,你的朋友里准有一个他!
  
  这两个着墨不多的小配角反倒最活灵活现有血有肉,叶京自己也没料到吧,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可为什么叶京就看不得人点儿好呢,在结尾的字幕里,一行“吴胖子和金燕离婚,有人在安定医院见过他”和一行“刘会元,后死于一场车祸”,干脆利落地“结果”了他俩!
  
  生活究竟是什么?有“还原”生活真实的可能么?这些人物活在一些人的记忆里,而拥有记忆的人们云里雾里,难辩虚实。
  
  姜文的表述很实在:“我不断发誓要老老实实地讲故事,可是说真话的愿望有多么强烈,受到的各种干扰便有多么大,我悲哀地发现根本就无法还原真实。”
  
  王朔的反思有点把事儿推得一干二净:“我说的是趋时而作,根据我的小说改编和我直接编剧的一些影视剧中的典型化了的人物形象。演员很成功,深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我也喜欢,像喜欢别的凡能使我发笑的喜剧角色一样。若说这一类形象是我小说所提供,所独创,却不敢当。 这是无功受禄,掠了别人之美,那不过是另一些聪明人在借腹怀胎。”
  
  原来如此,根本没有所谓真实,那些恨不能在彼此口水中淹死的侃爷痞子们,在某一个空间存在过,在某一个时刻与我们遭遇,玩的就是心跳,到头来白茫茫一片好干净!
  
  折腾够的没折腾够的都消停了;该死的不该死的都死了,青春才算到头,生活本身,也望到头了。

    冯裤子:

    汪若海:

  
  (7)一个故事的N种讲法: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女人篇上)
  
  每每想及剧中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总捉摸是否有必要效仿香港八卦杂志擅长的那种女明星跟富家子的情感纠葛图,也来个点线相连、按图索骥?没想到网上已有好事者与我不谋而合,一方面说明“八者甚众”,另一方面也说明我没有夸张:这帮人,关系够乱!
  
  上一篇揭了男人们的“画皮”,这一篇想说说那些女人们,敢跟顽主们混的有胆但不一定有识的女人们,她们的命运因男人而多舛。
  
  李白玲:当然是她!这个一出场眼睛扑闪扑闪贼亮贼亮的骄傲公主,曾经是万绿丛中一点红,高洋“带”着她,方言想着她,冯裤子惦着她。乔乔出场之前绝对的女一号,唯一跟顽主们斗智斗勇一路走来,生生把自己在爱恨情仇这条老套的绝路上走成谁都敢“生扑”的可怜女性。她悲剧的根源就是方言,爱上了他并要得到他;得到他并想独占他;独占他却发现一切都无法证明!孜孜以求费尽心机,所谓爱,如指间沙,捏得越紧滑得越快,空着的掌心摊在眼前,仿佛无数个方言在讥笑。李白铃,这个一出场眼睛扑闪扑闪贼亮贼亮的骄傲公主,变成了众叛亲离,眼珠子都要瞪出来、跟自己较劲、跟所有人较劲的甲亢女人。
  
  看过此剧的许多人不明白,李白玲跟方言之间的情感能否叫爱?我也不明白,但我至少明白李白玲(方言那样的男人就怕人看透了他自以为了解他,那么我们就别去明白他,谁爱待见着他!),我明白李白玲确确实实爱过方言,爱的虚妄使她发狂,空无一物的所谓爱情使她虚张声势地勉强支撑。我知道这世上有一种爱情如猛兽般相互撕咬,鲜血淋淋!在法国,有一个叫卡蜜儿的天才少女,因为爱上一个不羁的灵魂而在疯人院度过她整个的一生。方言不是罗丹,李白玲不是卡蜜儿,才能等到时光荏苒之后那道翻然悔悟的圣洁之光。我不忍心加任何引号,但我的确被剧末突兀的矫情闹得浑身起鸡皮疙瘩。为什么要浪子回头?为什么要玩女主角得绝症的老把戏?为什么就不能死不改悔不说人话?“我爱你”三个字从方言口中说出来,所有关于岁月的谎言都得到印证,再也不用心存侥幸了,再也别抱什么幻想!李白玲,我替你惋惜,过去,你爱的还算个有勇气从不说一句人话的真小人;现在,回到你身边的,只是个学说人话还学不像,故作良心发现状的伪君子。
  
  乔乔:此女很难概括,性格复杂想法怪异,外表看着清纯心其实比谁都大都贪都狠!许逊两次牢狱之灾,前一次跟外交部大院孩子的碴架,间接为她;后一次听她蹿掇绑架汪若海舅舅,直接为她。她爱许逊吗?她只是可怜他;她爱汪若海吗?她只是依赖他;那么她爱方言吗,她只是从他身上看到了另一个她!从某种意义上说,乔乔和方言是一类人,他们都感情充沛,容易在某时某地某一因素催化作用下“抨然心动”于某人,可他们对过于充沛的情感从来不加节制,信马由缰不说,还为自己的放任找出许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于是他们心中从来不觉愧疚,说到底他们其实不爱别人,只爱自己。心乱了,可以重新整理,生活乱了,如何收拾?他们任由自己内心涟漪的驱使去搅乱别人的心乃至别人的生活,快意人生之后扬长而去。他们如果不快乐,别人就象欠着他们;他们活得不如意,就仿佛拥有了仇恨一切的权利。
  
  金燕自杀那晚,方言和乔乔在珠江边有一场重要谈话,乔乔希望许逊和方言都留在她身边,三个人永远不分开,要活得潇洒自在、有滋有味、与众不同、玩的就是心跳!方言虽提醒乔乔,“不切实际的贪婪会让我们不欢而散的。”而他心中却不得不承认:“乔乔总能在关键时刻及时填补我的空虚和满足我的虚荣。男人需要这样能及时给予一丝慰籍的女人。”这就是乔乔,这就是方言,两个命带桃花天生的不安定份子一拍即合惺惺相惜。《我爱我家》里老傅同志有一段话倒是很形象地总结了他们这类人所谓情感纠葛的实质:
  
  “这个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我们一贯的政策。有爱的自由,也有不爱的自由;有爱你的自由,也有爱他的自由;有过去爱你,现在不爱你的自由;也有过去不爱你现在又爱上你的自由。。。。。。”
  
  很绕吧?话绕还好,多念几遍就顺了,别把生活真搞乱了就成!
  
  夏红: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在方言接受警察盘问之后开始。方言的回忆中,广州那顿最后的晚餐至关重要,人人都面色红润,谈笑风生。对乔乔的介绍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情人乔乔”,对夏红的介绍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女朋友夏红”。一句看似暧昧但非常点睛的介绍,夏红就这样正式登场。
  
  没错,某种意义上夏红算是“大家的女朋友”,因为她几乎管着这帮侃爷在广州所有的吃喝拉撒。以冯裤子女友的身份周旋于一帮从不把冯裤子放眼角的“狼”们中间,夏红超群的公关智慧得到了充分体现。没有夏红和冯裤子,衬托不出方言他们内心的龌龊,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可凭什么你们就是州官冯裤子就是百姓?方言一面对自己的哥们儿高洋心怀芥蒂,怀疑自己的女人李白玲的清白;一面积极参与众人在言语上长期地、广泛地、对冯裤子女友夏红的轻薄,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自我感觉那叫一个良好!就象剧中冯裤子屡次三番哭丧着脸呜咽的那样:“没你们这么欺负人的!”
  
  夏红的幸运也许在于:她第一个遇到的,不是别人,而是冯裤子,这个被哥们儿欺负讥笑着“没种”的男人其实给了她最大限度的容忍和自由。她移情卓越,冯裤子忍了;她在高晋车祸之后答应陪伴,冯裤子还参与撮和!从表面上看,冯裤子的确没一点爷们儿样,“卖”自己的女人还帮忙吆喝。但他这么做有一个前提:夏红是否愿意。夏红的心不在他身上了他就不再纠缠,此等胸怀试问方言他们哪个能敌?!尤其是方言,还好意思笑话人冯裤子窝囊,他自己不但对李白玲和哥们高洋没丝毫信任一直猜忌;对哥们的女人乔乔藕断丝连;明知道百珊是哥们卓越最爱的女人还要心生暧昧!可就是他,高举情感和义气两面大旗不断在剧中阴阳怪气训斥冯裤子小气、好色、心眼多、不仗义。世界真是颠倒了!
  
  夏红是这样一种谈不上坚贞但真性情的女子,在情感上不强求能凑和,剧末她终于跟一个大院子弟眼中小丑一样的南方小男人结婚,或许恰是最适合她的结局。广州岁月跟夏红有关的种种纠缠,不是错误,只是误会。
  

    方言和李白玲:

  许逊和乔乔:

  方言和乔乔:

  高晋和夏红:

  
  (8)一个故事的N种讲法: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女人篇下)
  
  百珊:李白玲的表姐,在剧中以理想中的单纯女性形象出现。为表达这一显然叶京他们圈里人不熟悉但心向往之的单纯,百珊在剧中有种种不合常理的奇怪之举,说奇怪还算客气的,往坏了说简直就是弱智!我不禁思索:也许这就是男人的理想?再复杂的男人,都向往得到一个单纯的女人;他们在外边爱怎么复杂怎么复杂,但希望世界上有这么一个----至少一个----单纯女子,傻傻痴痴地等待着。这是男人们关于情感的乌托邦。
  
  不能想象,百珊这样的女子,一面被葛南征的道貌岸然所蒙蔽,一面跟卓越年轻的纯净若即若离,是真傻还是装糊涂?也许都不是,也许她就是单纯,最单纯的女人往往是最“无情”的女人,单纯到“百毒不侵”的地步,当然无欲则钢。卓越死时要求的那唯一也是最后一吻,让我想起《悲惨世界》中爱潘妮临死前对马吕尤斯作过同样要求,也许两者并无借鉴关系,但我觉得这无意的关联恰好击中卓越对百珊情感的实质:他只是不愿长大,他只是爱上爱情。
  
  金燕:这个女性我留到最后述说,因为她为我们奉献了全剧最精彩的表演。高露这个演员从哪里冒出来的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金燕这个角色层次分明的驾驭,使她今后的发展值得我们期待。金燕,一个十集以后才出现的小配角,李白玲医院的护士同事,方言走哪儿轻薄到哪儿的对象之一,本以为是个可有可无的过场人物,没想到高洋的一场“等同强奸”成全了她,高露的表演成全了她,使她在燕瘦环肥的莺歌燕舞中脱颖而出,甚至使她在俊男靓女的群星璀灿中卓尔不群。广州自杀那场戏,抽丝剥茧地把路已走绝的悲恸展现在观众面前,我第一次放下所有对此剧的不满不耐,泣不成声。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陀思托耶夫斯基小说名----随金燕向着她命运黑洞无可挽回地迅速滑落,而在我脑海中屡次闪现。如果说李白玲悲剧的根源是方言,那么金燕悲剧的根源就是高洋,她们共同的悲剧在于:对一个游戏认真了。可不就是游戏么,尤其是高洋,对李白玲长期的觊觎得不到回报,终于发泄似地在一个醉酒的晚上强暴了金燕,奇怪的是,后者竟还真的从此爱上高洋,死心踏地!据说心理学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命名叫做“斯德哥尔摩综合症”。金燕所有的举动,如果不称为病态只称为爱,她就太可怜太自我作践了!于是,我们看到,“病态”的金燕是如何失去自我地迁就高洋;不惜把最后一点家底儿都搭上地从北京赶来陪伴高洋;如何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地忍气吞声唯命是从;如何自欺欺人“因爱之名”而变成一个怨妇一个泼妇一个娼妓!
  
  而她在神质不清的状态下走出这一步,只因为已经跟李白玲在床上床下都结成攻守同谋、下决心抛弃她的高洋,和高洋的哥们儿还在旅馆里挨饿!这是不懂节制一味唠叨的叶京唯一一次的简洁,也许连他也不能面对,不忍表现金燕的“堕落”:身无分文的金燕来到高级宾馆,无师自通稍显笨拙地朝邻桌的港客抛媚眼,其中一个站起来,带金燕去了房间。镜头仍旧在咖啡座流连,恶俗的中年妇女登场,众男子心虚地说:“糟糕,某某某的老婆来了!”镜头一转,金燕已经回到高洋他们蜗居的小旅馆,满脸伤痕,手中提着大包食物,兴高采烈地招呼大家过来帮忙。
  
  就是这个金燕,被高洋玷污身体摧残灵魂的金燕,反过来被弄脏自己的人嫌弃辱骂,污言秽语骂的正是,来自他们的脏!她带着来历不明的伤痕和来历不明的饭菜,吓坏了高洋的哥们儿,也气坏了高洋。没有人敢动她的饭菜,没有人敢问她脸上的伤。卫生间惨淡的光线下,一张曾经美丽依旧年轻的脸狰狞地扭曲着,我们知道,金燕的崩溃就在眼前。但我还是缺乏想象,我对金燕最后所表现出来决裂的刚毅和果断还是缺乏足够的想象!这个站在歇斯底里边缘、被情感凌辱得无路可走的女性,最后亲吻了高洋一下,手腕一挥,指间暗藏的刀片划破皮肤:高洋的,和她自己的!毕竟还有最后一丝爱意,毕竟自己的去意更坚,高洋只是浅浅地划伤,她却是生命垂危地巨创!不如此,无法跟恶魔般的情爱作了断;不如此,无法洗刷生命中的耻辱。过去的金燕死了,她从恶梦中醒来,离开从不属于她的广州和高洋,回到北京,成为平庸安全的吴胖子平凡安分的妻。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里也有这样一个在爱的践踏中死去的女大学生吴迪。看着金燕我老想到她,仿佛又听见她再也回不去的青春中骄傲而轻率的声音:
  
  “我叫吴迪。迪,是美好的意思!”
  
  还记得那部小说吗?还记得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吗?当年它是多么惊世骇俗!电影的结尾,保外就医的“我”回到家中,听偶尔上门例行检查的警察说起这个被自己生拉下水成为游曳于各大宾馆,给“我们”敲诈勒索作“饵”的昔日学生,死时惨状。“我”疯狂翻找警察口中提到的那盘磁带,音乐声响起,“我”倍受煎熬的良心终于崩溃。。。。。
  
  “找呀找呀找朋友
  找到一个好朋友
  敬个礼呀握握手呀
  你是我的好朋友”
  
  游戏多么轻松,不过是找个朋友;人生多么残酷,爱的迷途万劫不复!金燕,你是死里逃生的吴迪,你没被海水淹死,有机会浴火而重生,但你永远也等不到高洋翻然悔悟的痛哭,你等不到,你也不再需要了。
  
  这就是他们的爱情,说不清看不懂,残酷而肆意,一场连他们自己也玩不起、“找死”的游戏。
  
  网上有人这样总结:“他们连爱情都透着股子挑衅的味道----爱可以,但绝对不能纯粹,明明心中知道这就是爱,却不能放下自己原本就卑微的自尊,骄傲得不知所谓,如方言;爱可以,一旦利益占领了理智,爱情算个屁,我倒要看看你能骄傲到哪里去,如李白玲;爱谁都可以,但你别挡我发财,否则滚一边去,如高洋;和谁爱都可以,但无论谁在身边,心中都只有那一个人,如乔乔;谁爱都可以,只要你们都把我当人看,如冯裤子;就算你不爱我,我都会一直爱你,如卓越……他们的爱太简单却太复杂,人谁都说不清楚其中的滋味。”
  
  叶京如是说:“人的青春本身就是躁动的不确定的,我想从形态上颠覆传统。青春怎么能是理想化的干净的呢?不可能,青春就是动物的。第一次接触性的时候,你怎么接受的?人的初恋不一定是美好的,我就一直认为我的初恋特别丑陋,谁也不要戴着虚伪的面纱,别活在理想王国。而且说句老实话,这才是尊重历史,尊重那个年代的青春。”
  
  可王朔的叙述另执一词:“我们那个院还是有一些禁忌的,或叫难以逾越的纯洁,本院的男女小孩之问很少乱来,都挺淡的,给予敬重。不像海军,他们院同院结婚的很多,由纯洁的友谊最后走到一起去了。”
  
  也许剧中最后的旁白最发自肺腑:“我们浪费掉了太多的青春,那是一段如此自以为是又如此狼狈不堪的青春岁月,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朝气、也有颓废;有甜蜜、也有荒唐;有自信、也有迷茫。我们敏感,我们偏执,我们顽固到底地故作坚强;我们轻易地伤害别人,也轻易地被别人所伤;我们追逐于颓废的快乐,陶醉于寂寞的美丽;我们坚信自己与众不同,坚信世界会因我而改变;我们觉醒其实我们已经不再年轻,我们前途或许也不再是无限的,其实它又何曾是无限的?曾经在某一瞬间,我们都以为自己长大了。但是有一天,我们终于发现,长大的含义除了欲望,还有勇气、责任、坚强以及某种必须的牺牲。在生活面前我们还都是孩子,其实我们从未长大,还不懂爱和被爱。”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讲述起来并不容易,可能跟青春本身一样艰难,但它总要讲完,正如青春,总会过去。
  

    叶京:

  网上竟找不着一张剧中高洋金燕在一起的照片,只好贴张演员果静林和高露的采访照:

  卓越和百珊

  
  虽然我说了《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这么多“坏话”,后面还将继续说。但本剧有个最大的“亮点”不容抹杀,那就是音乐!音乐把我们带回到那个年代,音乐使从那个年代走来的人们彼此辨认:我们失散了这么多年,我们相互遗忘得太久,沉寂的旋律重又响起,一切都那么熟悉。。。。。。
    
  音乐方面的用心使本剧感染力大增,据说全剧的音乐总监是许逊的扮演者,“羽泉”组合的陈羽凡,他的确成功了,网上要求出专辑的呼声,说明音乐是真正超越年代,超越群体,人类共同的语言!
    
  无论片首《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还是姜文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用得天衣无缝马斯卡尼《乡村骑士》序曲,这次又被叶京用作了片尾曲,都轻易把我们带回过去时光的恍惚。(后者这两天我把它作为博客的背景音乐,不知有人注意到没?)
    
  不能不提剧中两次“碴琴”,分别位于第十集和第十二集,简直集那个年代流行音乐革命音乐地下音乐改编音乐之大成,是一笔珍贵的历史记录,为了保持叙述的完整,我特意从网上找来别人收集整理的“碴琴大全”,贴在文后以示补充:
    
  (附录1)第一次碴琴:
    
  高洋抱着吉他弹奏《老黑奴》:快乐童年如今一去不复返,亲爱朋友都已离开家园;离开的尘世到那天上的乐园,我听见他们轻声地把呼唤。我来了,我来了,我已年老背又弯,我听见他们轻声地把我呼唤……
    
  刘会元(自弹自唱):葡萄地美酒令人沉醉,苦口地咖啡叫人回味,一个人喝咖啡不用谁来陪,一个人喝咖啡不用谁来陪,过去的事情我也不后悔,过去的事情我不后悔,我要喝葡萄美酒加咖啡,再来一杯,再来一杯,我不后悔…… (《苦咖啡》)
    
  冯裤子:高洋,你让哥们儿来灭刘会元一道。(冯裤子把琴接过来)会元,你丫那“苦咖啡”忒老了,听哥们儿的吧。
    
  冯裤子(自弹自唱):我来自阿拉巴马,带上心爱的五弦琴,要赶到露易斯安娜为了寻找我爱人……啊……苏姗娜你别为我哭泣…… (《啊,苏珊娜》)
    
  刘会元(自弹自唱):老朋友再见,老朋友再见,老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 (《啊朋友再见》)
    
  冯裤子(自弹自唱):蓝蓝的天空上,飘着白云,我们心里充满欢乐,党地培育使我获得荣誉,战火中考验我茁壮成长,啊……伟大的领袖,我们无限热爱你,战士一颗火热地心,永远忠于你…… (朝鲜电影《一个护士的故事》的主题歌)
    
  刘会元和冯裤子两个人越唱越快,众人全跟着唱起来……
    
  吴胖子首先发现对面有一群人骑自行车朝他们过来……
    
  吴胖子:哎,那帮孙子来了!
    
  为首的是孙小键和何首乌,两个身后全背着吉他,在众人的簇拥下来到高洋他们面前。孙小键他们也不说话,不动声色地在高洋他们对面坐下,煞有介事地弹了起来……
    
  孙小键(自弹自唱):人们说,你就要离开村庄,我们将怀念你的微笑,你的眼睛比太阳更明亮,照耀在我们的心上……
    
  高洋(拿过琴):玩儿古典的,让哥们儿来。(自弹自唱)深深地海洋,你为何不平静,不平静就像我爱人那一颗动摇的心……
    
  何首乌(自弹自唱):田野小河边,红梅花儿开,有一位少年真使我心爱,可是我不能对他表白,少女的思念一点没减少…… (《红河谷》)
    
  刘会元(自弹自唱):河里水蛭从哪里来?是从那水田向河里游来,甜蜜的爱情从哪里来?是从那眼睛里面到心怀。哎哟妈妈,你可不要对我生气,哎哟妈妈,你可不要对我生气,年轻人就是这样没出息…… (《红梅花儿开》)
    
  孙小键(弹起了):霓红灯笼罩着大上海,秘密路直通那上海滩,有钱人花天酒地,没钱人光着屁股抽根烟…… (不详!网络的集思广益竟然也没找到出处)
    
  高洋:丫开始玩儿野的了。
    
  冯裤子(接过琴):让哥们儿来。(自弹自唱)第一次我到你家你不在,你们家的小黄狗,咬了我肉一块;第二次我到你家你又不在,你们家的老太婆给了我一锅盖;第三次我到你家你还不在,你们家的老头子给了我一皮带…… (据说是文革时期知识青年改编的歌曲)
    
  何首乌(自弹自唱):我的心上人对我要求高,她要自行车和罗马表,我是个穷学工,哪里来的钱,只好上街去偷包包……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改编版)
    
  高洋(自弹自唱):离别挚友,我来到这间牢房,已经是七十五天,望了又望,眼前仍是一扇铁门和铁窗;回忆往事我心一酸,泪水就流成了行,亲爱的妈妈,孩子都一样,日盼夜又想…… (《七十五天》知青歌曲)
    
  孙小键(自弹自唱):亲爱地朋友啊,你不要把泪水流,生活从来就是这样,你不要难过;世上有苦水也有美酒,就是看你怎样去寻求,只要你骄傲地抬起头,苦水也会化为美酒。愁啊,愁啊,愁白了头,忧会使你更加的瘦,只要你骄傲地抬起头,苦水也会化为美酒…… (《苦水变美酒》)
    
  高洋他们技不如人撤退,孙小键等人起哄:老朋友再见,老朋友再见,老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你一定把我来埋葬……
  

  
  (附录2)第二次碴琴:
    
  孙小键和何首乌边弹边唱:老朋友再见,老朋友再见,老朋友再见吧,再见吧……
    
  河对岸的刘会元(自弹自唱):红葡萄的美酒令人沉醉,苦口的咖啡叫人回味……
    
  对岸的孙小键和何首乌一起弹奏“狐狸的故事”插曲,节奏越来越快,立马就把刘会元的琴声给压下去了。
    
  对面的孙小键(自弹自唱):我来自阿拉巴马,带上心爱的五弦琴,要赶到露易斯安娜,为了寻找我爱人,晚上倾盆大雨下不停,但是天气还干燥……
    
  冯裤子:我来自那阿拉伯马,带上了我的曼巴拉,我来自那西伯利亚寻找我爱人,你看见苏姗娜就请你替我代句话,就告诉苏姗娜我爱上了马丽娅,真正的爱情是什么?是欺骗,是捉弄,两性关系彼此解烦闷。
    
  孙小键(接着自弹自唱):白兰白兰,朵朵香,人类的青春向太阳,度过这时代的青春日,日盼终来你莫悲伤…… (《白兰香》)
    
  冯裤子:白兰白兰,朵朵香,人类的青春向月亮……
    
  高洋(抢过吉他):操,我来。(冲对面)你们听我的。(自弹自唱)春季流浪的人归来,鲜花遍地开,花香水美人人爱,爱情深如海,妹比春风哥比叶,随风就摇摆,随风就摇摆…… (《四季流浪》第一段)
    
  何首乌(自弹自唱):夏季流浪的人归来,荷花开满地,你我鸳鸯不分离,生活甜如蜜;在外流浪又一年,我处处受孤立呀,我的小妹呀…… (《四季流浪》第二段)
    
  高洋(接着弹唱):秋季流浪的人归来,树叶落满地…… (《四季流浪》第三段)
    
  何首乌(接着弹唱):冬季流浪的人归来,雪花飘满地…… (《四季流浪》第四段)
    
  吴胖子:你俩这儿对情歌儿哪?整个唱了一个四季,真累!
    
  高洋:你丫听这个!(弹唱电影甜蜜的事业插曲)幸福地花儿,心中开放……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电影“甜蜜的事业”插曲)
    
  高洋还没弹完,对面又弹起了日本电影《人证》插曲“草帽歌” ……
    
  何首乌(弹唱):Ma Ma do you remember …
    
  吴胖子:得,人一唱《草帽歌》,咱就婊子罢工----歇了!
    
  高洋:我不灵了。许逊,你来吧!
    
  许逊:杀鸡焉用牛刀,让乔乔来就能灭了他!
    
  乔乔接过吉他,熟练地弹起了“草帽歌”……
    
  乔乔美妙的歌声,把众人顿时惊呆了。连对面的何首乌也不弹了,孙小键和何首乌面面相觑……
    
  孙小键突然弹起了电影《狐狸的故事》插曲《大地早上好》……
    
  许逊熟练地弹起了电影《狐狸的故事》插曲《大地早上好》,一下就把孙给震了。
      
  许逊接着唱起《南京知青之歌》:蓝蓝的天上,白云在飞翔,美丽的扬子江畔是可爱的南京古城,我的家乡。啊,彩虹般的大桥,直耸云霄,横跨长江,威武的中山虎聚在,我可爱的家乡。啊,未来的道路多么曲折,多么漫长。生活的脚印深陷在偏僻的异乡。
    
  许逊又接着弹起了《长征组歌》插曲:战士双脚走天险,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堑重飞渡,兵临贵阳抵昆明……
    
  高洋、冯裤子、吴胖子、刘会元、沙青、乔乔手挽手组成一道人墙两边来回摇晃。
    
  众人合唱:嘿!兵临贵阳抵昆明!
    
  许逊:敌人弃甲丢烟枪啊……
    
  众人合唱:丢烟枪啊!
    
  许逊:我军乘胜赶路忙啊……
    
  众人合唱:赶路忙啊!
    
  许逊:调虎离山袭金沙呀……
    
  众人:袭金沙呀!
    
  许逊: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呀……
    
  众人:真如神呀!
    
  许逊: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众人: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呐嗬嘿!
  

  
  (附录3)看看网上集思广益的现实和虚构之间人物关系的对应:
    
  网友A:方言是谁?方言总的来说是王朔的影子,《看上去很美》里的方枪枪,《过把瘾就死》里的方言。王朔的真实经历就是高中毕业后在北海舰队服役,退役后在北京一家药店上班,然后辞职写小说。与《青春》中的方言基本一致。
    
  高洋是谁?喜欢王朔的读者注意到了,他的小说里总有一对兄弟,叫高洋、高晋,有的小说里是别的名字,但都是兄弟。《梦开始的地方》里也有一对兄弟,宋京生和宋建军,看过的朋友会发现,宋建军身上其实寄托了叶京的一些美好的、理想化的东西,约等于叶京自己。
    
  宋京生在性格上与高洋也有相似之处。就是说,在王朔、叶京这票童年伙伴里,确实有一对兄弟,至于到底是谁,恐怕只有他们这群人自己才知道吧。
    
  高晋早年顽劣,后来学好走上正道,当了警察,在《梦开始的地方》中,宋建军也是如出一辙,通过努力当上了军官,回归主流社会。
    
  李白玲是谁?这个女孩是存在的,或者说,她身上有几个女孩的故事。王朔、叶京这票人早年和她纠缠不清,但都很喜欢她,是个“公共圈子”(这在当时很平常)。李白玲死于乳腺癌,《梦开始的地方》里温小雅(宋建军的情人)也是年纪轻轻就死于骨癌,说明他们这群人中确实有个女孩得病去世了。
    
  汪若海是谁?基本上是海岩了,又是饭店老板又是大陆穷瑶,还能是谁呢。
    
  冯裤子是谁?小刚导演,不用多说。
    
  但大家注意,海岩生于1954年,叶京生于1957年,王朔、冯小刚(冯小刚新闻,冯小刚说吧)生于1958年,海岩比他们大几岁,他们是否属于“一拨孩子”?不好说,但肯定早就认识。另外,冯小刚认识王朔是别人介绍的,当时冯看过了王的小说,觉得很牛B,后来认识以后成为了好朋友,合作过很多影视剧——他们是成年后的朋友,年少时并不是一拨孩子。
    
  金燕是谁?李白玲的同事、战友。注意,《过把瘾就死》中,杜梅(方言的妻子)也有个同事,电视剧里是刘蓓演的。她们俩应该是一个人。就是说,王朔这一票人确实认识两个医院女护士,并分别发展了感情。
    
  刘会元是谁?是王朔他们那拨孩子少年时代的“对手”,双方打过架。王朔这拨人都是海淀区公主坟附近部队大院的,刘会元他们那拨孩子是部委大院的,所以住在西城区百万庄,《青春》中双方打仗的地点就在百万庄实地取景,很真实。还有,《梦开始的地方》里付彪扮演的“辛黑子”和“刘会元”基本就是一个人,只不过在《梦》剧中,“辛黑子”是和平里的,也是部委大院的。二人早年经历相似,都是为了女孩和另一拨人开仗,后来成年后又和对方成为朋友,而且,二人都死于车祸,这还不说明问题吗?
    
  许逊、卓越二人并不是主要人物,卓越根本就是个虚构人物,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感情。
    
  还有一个人要提一下,葛南征,这是个来自部队的投机倒把分子。而在《梦开始的地方》里,唯一的反面人物叫“李东征”,后来娶了温小雅,特别坏。依我看,叶京本人有个仇人,名叫“某X征”(X=东、西、南、北),在这个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无数罪恶和缺点。
    
  其他剧中人物就不一一细解了,毕竟掌握的资料有限,不好乱说。希望此文对大家理顺叶导电视剧中的人物关系有帮助。
    
  网友B:少说了一个“北雁”,相当于“百珊”吧,都是第一个男友/老公不好,都在部队医院工作。葛南征似乎更像温晓雅的哥哥,比李东征更道貌岸然。(多说一句,在贻笑大方里,李东征就是那个长发的后来娶了富婆的导演)。“北雁”也是在王朔小说里经常出现的人名。《梦开始的地方》里陶虹的角色有点像谭丽吧。
    
  网友C:还有乔乔,她和米兰一样是外交部大院的,都会弹拨乐,唱歌唱得好。 说明他们当初是和外交部大院一个有音乐天分的女孩交好过,而且这帮人和她的纠葛较深。王朔肯定爱过她,叶京也喜欢她,最后估计和电视剧里差不多,倒服装,开美容院,挣着辛苦钱。
    
  网友D:关于高晋,我补充一下,《与》剧中高晋与一北漂女演员结婚,哈哈,太巧了吧!大家知道叶京的老婆是谁吗?就是《梦开始的地方》里演宋北雁的那个,叶京娶的老婆就是演员。
    
  网友E:《动物凶猛》里有一对兄弟叫刘忆苦、刘思甜,也就是高洋高晋。据我所知,冯忆苦(冯裤子)这个人物只出现在《与》中,是影射冯小刚的,冯小刚是个爱动感情的人,这个影视圈里人都知道。再说那个年代叫忆苦思甜的人实在太多了。
    
  网友F:高晋应该就是叶京,京和晋都代表地名,连起一看指:出生在北京,祖籍是山西。叶京是山西人的证明出自《梦开始的地方》中小惠问宋延培:您老是山西人吧。。。
    
  有人问吴胖子脱胎自谁,还真有,《梦开始的地方》的第一集替辛黑子说和的那个。请各位仔细观察他说话的口气与《青春》中吴胖子完全一样。
    
  当叶京的兄弟们都当兵走了之后,只留下三个人,叶京及一男一女。男的在《梦》中为小胖,女的为温小雅,在《青》中为许逊和乔乔。
    
  小胖和许逊应该是一个人,比较他们的性格很容易做出肯定的判断。
    
  温小雅却不是和乔乔一个原型,应该是和李白玲。二女均为将门之后,父亲说家乡话,二女都因故多年未见叶京,见面不久就英年早逝。
    
  乔乔的原型和《梦》中的辛萍萍是一个,都住在和刘会元原型一个院的。父亲都是大校。
    
  李白玲身上是有两个人的。除了温小雅还有罗东娜。冰场的相识,高傲的性格,还有与叶京的哥哥的感情线可见。叶京把他兄弟二人的初恋情人完美的结合在了一个人身上。
    
  葛南征和李东征和温国庆应该是同一人。代表伪君子。
    
  金燕和李白玲的关系也可从《梦》中找到王小红和宋北雁。两个护士。 夏红与小惠的原型应是一人,与他们这几个哥们发生过多条感情线。
    吴胖子和刘会元:

  
  (附录4)恩怨:《冯小刚被曝是个爱哭的男人 王朔厌倦冯行事方式》新闻晚报
  
  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刚在CCTV 8热播完毕,该剧导演叶京是王朔的发小,所以该片一经推出,就有人评论“剧中有些角色是在影射现实生活中的人,比如方言之于王朔、汪若海之于海岩、冯裤子之于冯小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叶京只承认“冯裤子”身上部分生活细节的确取材于他所认识的冯小刚。他评价冯小刚时说,冯小刚最大的聪明,就是善于利用更聪明的人,冯小刚有今天,完全是靠王朔托起来的。“我戏里的冯裤子,动不动就哭,这个细节就来自冯小刚。我认识的冯小刚渴望成功,做梦都想出名,为了成功,什么架子都能放下来,他很会做人。多少次他都在王朔面前痛哭,光在我面前就有好几次。”一周精彩娱乐
      
  叶京说,在拍摄《甲方乙方》时,王朔和冯小刚的关系就出现了问题。有一天,冯小刚突然给我打了电话,又差点哭了。“原来冯小刚想改编王朔的小说《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也就是后来的那部《一声叹息》。这个剧本是冯小刚跟王朔共同创作的,必须通过王朔的认可才能拍,可他一直不接冯小刚电话。于是,我就打电话给王朔说有事找他。我见王朔后就说,我来其实是受冯小刚之托谈《一声叹息》剧本。但王朔说要拍就拍跟我没任何关系。我劝他这事还是好事,我说冯小刚也不容易,为了这事都在我面前委屈地哭了。王朔来了一句,‘他就这样。’”
      
  王朔厌倦冯行事方式
      
  叶京透露,在拍摄《甲方乙方》时,王朔和冯小刚就开始掰了。冯小刚派制片主任陆国强去给王朔送5万块钱的稿费,没料想给王朔扔了出去,并没有接受,他不是嫌钱少,而是厌倦了冯小刚的行事方式。当时王朔刚从美国回来,和冯小刚慢慢疏远,也没有以前那么热情,两个人之间的矛盾终于爆发了。
      
  冯小刚特在乎王朔评价
      
  据悉,《一声叹息》内部放映,冯小刚请叶京和王朔去北影看。看完后,王朔说“挺好的,挺好的”。可是,后来王朔却在车上对叶京说,所有中国电影的缺点都被这个电影吸收了。该片曾经获得埃及某电影节的奖项,有记者问过王朔的意见,王朔说:“在我的印象中,埃及电影节就相当于中国一个乡镇企业奖。”而冯小刚特别在乎王朔的看法,为了这句话他甚至在叶京面前哭着抱怨过,说王老师不能够这样对我啊。
    
  (附录5)叶京访谈 《叶京揭秘冯小刚与王朔恩怨:没王朔他就没今天》新华网
  
  叶京Vs冯小刚
    
  “拉我宣传《甲》,冯小刚最大的动机是想我陪他玩扑克牌”
    
  记者:媒体这两天报道你曝出王朔与冯小刚之间的恩恩怨怨,有人说是因为你不得志,才这么挤兑冯小刚?
    
  叶京:那些媒体也没真正说到点上,他们把我很多话都省掉了,就皮毛地登了一点现象,比如拍《甲方乙方》王朔把钱扔给他,两人开始不合,包括冯小刚就是一个为了自己成事,什么都肯做的人。我当时也想到了,老百姓看了一定会想,人家现在成功了,你就背后说人家,你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你不厚道。更有甚者说你是借着冯小刚、王朔炒作你自己。实际上,我早就吃过葡萄,它压根儿就是酸的。我后来想明白一件事,他们都是靠这些成长起来的,尽管我不能苟同那样一种成长方式,但你必须承认成者王,败者寇。我对这些无所谓,我叶京没有得志不得志,因为本身我就不是这圈里的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我根本不在乎任何人的看法,你不可能为了别人对你的看法活着。我当初为什么选择搞影视,就是因为我发现连这些没文化的人都干了导演、写了剧本,甚至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引领了中国影视文化潮流,引领了大众口味。他们成功了,取得话语权,他们放个屁,老百姓都觉得是香的。我为什么要去说?就是想说大家不要再把那个屁当成香的去闻了。
    
  记者:您在《甲方乙方》里演过一个让人过目不忘的角色,把全村鸡都吃光了,按理说,当时您和冯小刚的关系不一般?
    
  叶京:《甲方乙方》纯属我帮冯小刚忙去了。冯小刚是很会利用别人的人,你知道他当时拉我去为什么吗?我太了解了,冯小刚为人行事是带有强烈的个人目的性的。《甲》当时没钱啊,340万能拍什么?搁现在,340万给他一人酬金都不够。三百多万,还包括他自己的酬金都压进来了,葛优还压进10%,连葛优那么爱财如命、谨小慎微的人都压进来了。巴顿将军那场戏,我无偿给他调来一个营的坦克。你知道坦克要多少钱吗?就拧一下钥匙点一下火,每辆坦克就五六千块钱一个磨合小时。
    
  记者:当时为什么给冯小刚这么大的面子?
    
  叶京:是王朔领着他认识了我叶京。冯小刚多会做人啊,天天叶老师长叶老师短。我曾经问过王朔,既然你这么讨厌这个人,早干吗了?王朔来一句:如果一个人天天拍你马屁,你不能跟他急吧。我觉得这话特经典,因为我也特有感受。冯小刚夸人有个技巧,能在你不在的时候当着你特别好的朋友面夸你,这招最灵。冯小刚在我面前没说过一个王朔“不”字,他知道我会把这些话带给他的王老师。受王朔影响,后来我也发现这人跟你套近乎有强烈的个人动机。我坦克调不来他能拉我拍《甲》吗?当然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他知道我跟王朔的关系,因为当时王朔已经在跟他疏远,更何况,在当时情况下,又不能署王朔的名字。
    
  记者:至少那时你们还相安无事,彻底翻脸是为什么?
      
  叶京:我操作我的第一个剧本《梦开始的地方》,当时很多导演都想做这部戏,包括姜文、赵宝刚。冯小刚也特想窥着这剧本。按王朔的话是,这人有好事从来不落空,他生怕你的事跟别人合作,没跟他合作。但事后,冯小刚以能给我搞到拍摄《梦开始的地方》的资金为交换条件,拉我陪他宣传《甲方乙方》,并且表示路上还能跟我一起探讨剧本。后来我发现他最大的动机是想拉着我陪他一路玩扑克牌,因为当时他们三缺一,那时冯小刚天天沉溺于玩扑克牌。一路上,冯小刚对《梦开始的地方》剧本的事只字未提。宣传回来后,由于他跟投资人开黑价,把《梦》剧本投资谈崩了,并且连声招呼都不打,就没信儿了。我对他的这种做法深恶痛绝。
    
  冯小刚VS王朔
    
  “王朔是冯小刚的精神支柱,他的灵魂”
    
  记者:冯小刚与王朔之间怎么就不明不白地分手了?
    
  叶京:很多事不是一句两句话说得清的。王朔是一个多变的人,很情绪化。当时是他最低潮苦闷的时候,又赶上当时对冯小刚彻底失望,他不想再插手管任何影视圈的事。他说影视跟我没有任何关系了,我以后就写我的小说。这是他的原话。但是你说他能不介入吗?他前段时间接受孙甘露采访,围绕中国电影,围绕他和徐静蕾拍的《梦想照进现实》做了一次长长的访谈。那一次,王朔把中国电影连同冯小刚一个没落全讽刺一遍。王朔的话你也不能全信,就跟他从前跟我说姜文似的,姜文的话你只能信40%
    
  记者:您曾说过冯小刚特别在乎王朔对他的评价?
    
  叶京:王朔是他的精神支柱,他的灵魂。没有王朔,就没有冯小刚的今天。冯小刚跟王朔签完《一声叹息》合同,第二天他抱着我又哭。为什么说他左右逢源?他第一次跟王中军、王中磊合作,那是他哥俩掏钱。他既想巴结王中军、王中磊,又想讨好王朔。他哭着对我说:朔爷为什么那么不给我面子啊?人那么大老板掏钱买朔爷的剧本眼睛都不眨啊。王老板很大度,人家把给你的税钱都背了。结果王朔不冷不热回了一句:哎,人那么大老板也不缺这几万块钱。当时搞得冯小刚很下不来台。我说你就嘴欠。
    
  冯小刚VS王朔VS叶京
    
  “冯小刚敢回应我吗?他能傻到帮我炒作啊?”
    
  记者:这两天,包括王朔、冯小刚或者当年和您一起的朋友,有没有给您什么反馈?
    
  叶京:绝不会有,要有首先是冯小刚,他怎么会给我呢,王朔更不会了。冯小刚敢回应我吗?如果他敢回应,只能说他聪明了半辈子,终于傻了一回。很简单,第一我说的这些全是事实,他拿什么回应我?第二,他越回应越此地无银三百两,不打自招。第三,他能傻到帮我炒作啊?
    
  记者:怎么看你们三人现在这种关系?
    
  叶京:没什么关系,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们已经分道扬镳,而且我们都快到了知天命的年纪,还何惧所有,谁靠谁啊。
    
  记者:《梦开始的地方》、《贻笑大方》都是非常有影响的作品,但您很少接受媒体采访。现在您爆出这么多猛料,为什么一下有这么大的转变?
    
  叶京:以前我立过规矩,绝不接受任何采访。后来想了,凭什么许他们州官放火,不许我们百姓点灯。不要忘了,王朔他们出道不久也骂过不少人,冯小刚不也是在骂声中成长的吗?我看不惯他们的做法,我为什么不能说呢?另外一个原因,无数人劝我,《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你为什么不接受采访?我就接受了。本来我说就谈这部戏,但聊着聊着,我有必要为大家揭开戏里的谜团。本来不想说的就说出来了,肯定口无遮拦,会得罪人,我说话太直白,连弯都不拐,而且说得比较刻薄。
    
  (附录6)拍婆子的历史渊源(上) (网上竟有如此详尽之解释文章,一定出自当年大院子弟的手笔吧!)
  
  拍婆子流行于1967至68年的中国北京。流行高潮期为1968年。1969年,随着“上山下乡,全国一片红”而退潮。
  
  ⒈为什么流行于1967——68年的北京
  
  1966年夏,红卫兵运动风起云涌。仅仅半年多,被利用的红卫兵即遭抛弃,由斗志昂扬转为颓废消极。在复课闹革命中,属于老三届的青年被排除于学校之外。曾经驰骋于历史舞台上的老红卫兵(人称老兵)既无革命可干,又无学可上。他们精力旺盛,欲望充沛,却不知路在何方。他们无聊烦闷,四处闲逛,无所事事,许多人又因父母受到冲击,顿失依托,开始抽烟,喝酒,拍婆子,逐渐形成一种玩世不恭的风气。北京因干部子弟云集而成为拍婆子的首善之地。
  
  当时在校的中学生是上而不学。师道尊严已被批倒批臭,课堂如茶馆酒店,来去自便。上课时,学生以学革命为主,兼学别样,包括看小说(含手抄本的黄书)、说脏话、打架、梦周公、照镜子。好像在课堂上吃东西的并不多,可能那时太穷,没钱买零食。懵懂之中,在校生意识到自己未来的命运也逃不出上山下乡。一些人受老兵的影响,也加入拍婆子的行列。
  
  鉴于当时依然革命的气氛和传统意识,男女私事多少带有几分离经叛道。对青年人来说,革命加恋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诱发出巨大的激情。然而,首先“拍婆子”并不具有革命的含义,其次,许多拍婆子的男生并非寻求实质意义上的男女关系,最后,因为在“拍”的过程中多有第三者在场,具有团伙的行为意识,而非绝对意义上的男女私人行为。
  
  “拍婆子”的社会时尚含有青年人逐渐苏醒的自我意识,老兵因失势而更加固执地张扬自己的存在,干部子弟与权势脱不了干系的生活方式,女孩子本能地寻求团伙的保护,以及混混噩噩的流行时尚的跟随者。
  
  ⒉何人拍婆子
  
  男生,以老三届初中生为主,年龄在15至18岁左右。当时,老三届的高中生已经比较成熟,虽然也无事可做,但视拍婆子为小孩儿的玩意儿,一般不上街明“拍”,而是比较认真严肃地交结异性朋友,承担生命中添加的含义。
  
  据我的记忆,拍婆子的男生主要是干部子弟或高干子弟,其中包括革军,革干和一些文人官员的子弟。
  
  城市贫民和工人子弟中的某些人可能有样学样,但是他们与干部子弟壁垒分明,几乎互不来往,老兵常常称他们为痞子,对他们不屑一顾。毕竟,1966至1969的北京仍然是红卫兵的世界。
  
  虽然在非干部子弟中,亦有“带圈子”(圈子是又一黑话,带有贬义,和一些地方的“破鞋”,女流氓基本同义)的说法和活动,但是“圈子”涉及的是更加单纯的男女关系,所以“圈子”没有成为许多年轻人追求的时尚。
  
  ⒊拍婆子所需的装备和能力
  
  自行车应该是最基本的装置,最好是锰钢转铃,全链套,二六或二八均可。永久13型自行车最棒,但是价格不菲,当时大约为180元人民币。穿军装,登皮靴,最好是将校呢军服,有人戴栽绒帽子。在某种意义上,服装和自行车的质量代表狂、帅、征服力和份儿(黑话,指在青年人帮派中的地位和权势)。
  
  根据婆子候选人的喜好,备唱片,禁书等等。
  
  上餐馆的能力,到“老莫”(北京莫斯科西餐厅)“撮”一顿相当于如今献你999朵玫瑰花。
  
  在某种意义上,拍婆子本身具有一种权威性,能够带个漂亮的婆子出去是一种地位和权势的象征。
    
  (附录7)拍婆子的历史渊源(中)
  
  ⒋什么人被拍
  
  据我观察,被拍的女孩子以干部子女为主,那些知名的婆子大多也是某个大院的干部子女。菩萨蛮的《二百首》中提到的一二三四等女孩儿。其中一等为艰苦朴素的正经人,由于太正经自然不可入选为“拍”。第四等的女孩儿已经被“坏人”拉下水,常常有男孩伴随,自然也无法成为婆子的候选人。所以候选人多集中于“二三等女孩”之中。
  
  这两类女孩都比较臭美。臭美就会导致打扮与众不同,而打扮与众不同则是婆子候选人的条件之一。
  
  候选人的年龄一般在15-17岁不等,早熟者可小到14岁,而漂亮的也可高达18岁。
  
  ⒌被拍者的详细Qualifications
  
  a.有几分姿色。
  
  b.因为15至18岁无丑女,所以有几分姿色仍然不够,还得有浪劲儿。据本人观察,浪劲儿比姿色更重要。有三分姿色而无一分浪可能会遭遇“试”拍,但是很快便无人搭理,除非那女孩十分姿色,才令人屡试不爽,百拍不疲。而三分浪而一分姿色者,可能频频遭遇“拍”。
  
  总之,姿色是充分条件,而浪是必要条件,这充分必要条件决定了被拍的频率。
  
  浪劲儿通过衣着姿态表露。比如革干子弟上下一身蓝,着白边黑懒汉鞋。衣服当然以新为好,但鞋更讲究,必需黑白分明。以北京的气候,保持“白”鞋边不容易,所以鞋要新或常刷才行。革军子弟一身国防绿。
  
  头发梳两把小刷子,小刷子梳得很低,不像如今的马尾巴辫那么地高高在上。有些女孩后面梳着小刷子,还把几缕头发乱七八糟地揪下来,披在前面。
  
  冬天,革军子弟披着军大衣。女生围个大长围脖儿,特长的那种。捂着一个大白口罩,只露出两只黑眼睛,非常神秘,令人遐想。诸如此类都可看成找“拍”犯贱。总之得和人不一样,得引人注目,和当今的COOL差不多。
  
  我有一同学,个子不高,很白。每天一身蓝,鞋边白得晃眼。她经常以左腿为重心站着,略微前伸的右腿抖动着。她很少笑,非笑即酷。她看人时扬起下巴嗑,从细长的眼角那么一瞟,带着股浪气。虽然她并不算漂亮,可是却经常挨拍,不久就听说她成为某人的婆子。
  
  ⒍拍婆子的场合
  
  哪里都可以拍。但是鉴于当时极少有PARTY等社交场合,男女相遇大多在路上,商店和学校。一般看上了,亦可跟踪拦截。
  
  在老兵的带动之下,当时在北京城区的东四、什刹海和王府井一带,军队大院积聚之地的翠微路、八一湖一带,常见一些青年成群结伙于街头飞车,呼啸来去,似红八月遗风犹在。细心的人还会发现,数位男女青少年相跟行走,或伫立对话,但是其神态似相识又不似相识,这就是“拍婆子”的街景。拍婆子的街景反映了当时的年轻人对现实的迷惘,青春期的躁动欲望。他们将曾经追求崇高的激情发泄在拍婆子、打架“拔份”(这是当时的黑话。“拔份”,即在争斗或非争斗的活动中显示自己的地位)当中。逐渐地,社会生活时尚从红卫兵极端崇拜革命演变为不具备革命意义的,追求自我快乐。仅仅一年多,创造这两种时尚的大部分年轻人又被更大的风潮——上山下乡所席卷,在无尽蹉跎岁月中,在所谓广阔天地里,他们无奈地消磨着自己的青春年华。看似阳光灿烂,实则晦暗破灭。
    
  (附录8)拍婆子的历史渊源(下)
  
  ⒎拍婆子的方式
  
  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a.公共汽车式
  
  在公共汽车偶然相遇,尾随,找机会搭话。有时不惜跟随目标,换车数次。据我观察,这种方式的成功率比较低。如女孩觉察,惹出讨厌,就可能甩掉尾巴。而且公共汽车上人多,不大容易找到搭话的机会。
  
  b.骑车式
  
  在学校或常来往的街道上看准目标,然后骑车截道。骑车的男孩骑到被拍者面前,突然煞车,但不下车,男孩儿一脚点地,歪着身子,开始和女孩搭话。因为其突如其来,女孩一般会不知所措。如果女孩不加理会,继续走路,男孩还可以慢骑相跟继续追求。这比公共汽车式的成功率高。
  
  c.冰场式
  
  滑冰时看中,快速滑到跟前,立即煞住。此时冰刀呲地一声带起冰屑,还可以在冰面上划一条漂亮的弧线,显示一番。趁女孩惊魂未定,开始没话找话。滑冰技术好的,还可以故意轻微冲撞,借机搭话。另外,换冰鞋也是搭话的好机会。一般而言,得益于冰场气氛的烘托,这种方式有相当高的成功率。
  
  d.排队买票式
  
  记得当年,除了样板戏,很少有其他的文艺表演。所以电影院以及有特别表演的剧院前,常晃荡着许多拍婆子的男孩,或不安分想被“拍”的女孩。
  
  记得1968年的冬天,在北京工人体育馆场,有一次文艺表演,具体演什么记不住了,反正是极为罕见的外国文艺表演。当时青年学生漏夜排队购票。那次拍婆子的成功率特高。因为天气太冷,大家挤在一起过夜,易生情愫。那些能挤善推的男生,帮女生买到热门票,立下汗马功劳。他们此时在女生眼里,显得特别高大。不过在当时,这样的机会是千载难逢。
  
  那时,我尚属小屁孩儿一类,跟着几个大姐大后面,瞧着热闹。记得曾见过一两个非常漂亮的女孩。其中一个女孩叫平妮。平妮是藏族人,她的父亲叫平措,是民族委员会的什么官员。平妮卷头发,肤色如象牙般地光洁。一条大长围脖儿拖到大腿。幽黑的大眼睛透着挑衅和不屑。最引人注目的是,她公然抽烟,修长的手指夹着香烟。
  
  ⒏怎样拍婆子
  
  男的:你们是哪儿的?(此为经典问句)
  
  回答之一:
  沉默,害臊,惊异,犹豫。
  应对之一,此种表现说明对方的清纯。即使立即掉头走开,一言不发,也还有机可乘。
  
  回答之二:
  “我是…”
  应对之二,这事成了一半,不过这样的好事似乎不多。
  
  回答之三:
  “你问这干嘛?”
  应对之三:
  可以说,“好像在哪儿见过你。”也可以直说“想跟你认识认识。”
  总之,只要搭话,就可能上钩。
  
  回答之四:
  “你管得着吗?”
  应对之四:
  这女的不好惹,但是符合“答话既可能上钩”的原则,所以还是有机可乘。这就得看男孩的功夫了。要琢磨怎么把这带刺的玫瑰采到手,怎么将这狠巴巴的话圆过来。
  
  回答之五:
  “你姑奶奶有主儿了!”
  应对之五:
  糟,也许真碰上有主儿的了。这有主儿的女孩子,就被称为某某的婆子。既然是婆子,就有可能惹起纠纷。解决纠纷要看你的实力。
  
  也可能她根本没主儿,只是在吓唬你。
  大胆的,不甘心的男孩儿会继续问:“你能告我你是谁的婆子吗?”
  胆小的一般就此打住,以免是非。
    
  盗亦有道,拍婆子有拍婆子的规矩。
  
  如果要拍有主儿的婆子,即呛行(流行语,即把别人的女朋友抢到手),按规矩就要和那婆子的主儿碴一架。碴起架来就没谱了,可能被人给花了(“花了”为黑话,基本定义为用砖头拍你个满脸花),也可能被人叉了(“叉”也是为黑话,比花了更厉害,是打架动用括刀之类的)。碴架赢了,这婆子就归你。大约67年的冬天,北海冰场发生过一次大械斗,起因就是因为两个著名的婆子,其中的一个绰号“镇北海”。
  
  另一规矩是拍成与否完全凭双方自愿,如果人家明说了讨厌你,你还死乞白咧地没完没了,你也可能自讨苦吃。
  
  ⒐拍成了婆子之后
  
  因本人从未被人拍成过婆子,只能靠道听途说,简述如下。
  
  有句黑话叫刷夜(也许是涮夜),经常是指男生带着婆子夜不归家,在外鬼混。这刷夜,可以是一个,二个甚至多个。所谓鬼混,其实并不像时下人想像的肢体接触。男女独处,一般多是搂个肩膀,黑灯下火时偷偷接吻。大多数男孩甚至从未真正占有过婆子的身体。他们在一起,不过是唱唱黄歌儿,抽烟,聊天儿,消磨日子。男女交往如保尔冬妮娅般的纯情,若谁真要是有了肉体关系,反而被人瞧不起,女孩儿就被称为“卖大炕的”,就此也就臭了。
  
  一个女孩一旦被“拍成”了婆子,就常常见到她坐在自行车后座上,双手环着男孩的腰,呼啸着穿街而过。那气势和以后的摩托车后座带个女孩儿不相上下。那风头绝胜于如今坐小汽车。
  
  ⒑后拍婆子时代
  
  1969年,拍者和被拍者都下了乡。在乡下,拍婆子仍有残渣余孽,终难再成气候。逐渐地,人们对拍婆子的记忆退化为“她曾是某某的婆子”,而她和她的汉子恐怕早已天各一方许多年了。到了70年代,更年轻一代男孩仍然在冰场等社交场合结识女孩,也会将此称之为拍婆子,以为时髦。但是那毕竟已时过境迁,不再代表一种情绪,一种时尚,一种团伙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