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与pe材质哪个更环保:三维目标反思集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9:56:04

主题引领   活动体验   提高课堂教学改革实效性

——学校推进课堂教学改进工作阶段总结

自2006年9月后,教学评优活动已成为我校每年第一学期的重点教学活动,“以活动促课堂教学改革,以活动促教师队伍发展”是我校评优活动的指导思想;公平竞争、综合发展、讲求实效是我校的评优原则。至今评优活动已组织三届,在不断的总结、改进中,我校的评优活动逐渐成为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有力的催化剂。下面结合2008——2009学年度开展的教学评优活动对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历程予以回顾。

一、不断改进组织方式

围绕着评优指导思想和原则,每一届的评优活动都较之上一届在组织方式上有些变化,但根本是最大化的发挥出评优的价值,使评优真正成为教师成长的平台,真正为课堂教学改革服务。2006年10月的评优突出的是分层、分学科的组织方式;2007年10月我们尝试主题引领(提高课堂反馈环节实效性)、细致评价(评优标准细化、评委全面)、科学分析(将评委的打分进行细致统计,找到课堂教学的薄弱地方),突出了评优全过程的组织科学性;2008年10月我们紧密围绕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同时淡化了评优性质,更加突出了“锻炼与成长”的活动宗旨。今年我校的课堂教学改进要素是“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达成”,这也是本次评优活动的主题。本次活动分两阶段完成的,期中前二四六年级老师参加,期中后一三五教师参加,科任学科融合到教研组活动中。

二、校本教研作用日益凸显

以往教学评优中,教研组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组内教师一起研读教材、互听试讲、修改教案……不论每一次的评优结果如何,同伴互助都得到充分的体现。今年的教学评优中,校本教研在全程中都发挥着较好的引领、统筹的作用。

  1、课堂教学改进计划为导向

“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达成”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中的第一要素,以往的工作中,不论是领导还是教师,都重视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手段的选择。开学初中心校细致的分析了上一学期的听课情况及上一届教学评优的参赛教案,对我校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诊断,发现对教学目标的忽视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干部教师都犯了舍本逐末、本末倒置的错误。于是确定 “目标的制定与达成”为本年度我校课堂教学改进要素,并撰写了课堂教学改进计划。中心校将改进计划打印下发到每一位干部教师手中,并分层组织了传达。小街小学非常重视计划的传达,学校领导再次认真的学习了中心校的课堂教学改进计划,结合学校的课堂教学实际,将总计划中的实例进一步细化,选择教师日常教学中有代表性的教学目标制成幻灯片,引导教师分析、修改,使教师在体验中认识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常规听课中重有效指导。开学第三周,我们开始有计划深入课堂听课。为更好的推进课堂教学改进计划,中心校设计了常规听课统计表(如下)

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常规听课情况记录表

姓名

学科

课题

教学目标制定情况

教学目标实施情况

 

 

 

 

 

每一次听完课,我们首先查阅教师的教案,重点审阅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达成的设计情况,并填写统计表,作为课堂教学诊断的参考材料。然后教师围绕“自己是如何制定教学目标的,课后目标的达成情况如何、未达成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先行反思,最后听课干部和教师一起分析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达成情况。各校在普听课后也及时对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达成情况进行小结与反馈,努力强化教师的目标意识。

3、突出校本教研的连续性。课堂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需要长期的、有计划的坚持下去。上一学年我校在语文、数学两科中开展了主题引领的校本教研活动。语文以“提高第一课时实效,为第二课时减压”为主题,数学围绕“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两个内容领域分别开展了研讨活动。教研在课例引领、专家指导、自主探索、全面普查、反思提高中有序开展。共12位教师做了研究课,聘请了刘东旭、吴焕海等6名研修员亲临指导,所有的一线教师参与了反思撰写。应该说在主题引领下两个学科的教师在教学研究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为更进一步展示研究成果、促进研究的深入,突出校本教研的连续性,今年评优中语数两个学科的内容均为中心校指定,即上一学年的研究内容。数学三、五、六为解决实际问题,一、四为计算教学。同一年级内容有的完全相同,如五年级、六年级、一年级均是各部分内容的起始课;有的单元相同,例题不同,如三年级、四年级。语文教师任选课文,除一年级外,每个年级至少有2位教师讲同一课书。虽然是同一课书,同一课时,但教师各异的教学风格、特色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日常训练使每一节课都有精彩的瞬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教研组的核心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今年每一个教研组都把评优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活动内容,精心的设计了活动过程。

(1)学习组织到位。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是各校在研究“目标的制定与达成”过程中安排的首要任务。中心小学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了“课堂教学改进计划的学习心得”交流活动,使教师们认识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小街小学不仅结合本校教师地教学实际细化了中心校的课堂教学改进计划,针对教师们一时很难扭转认识的情况再次组织教师学习了课程标准,学校将课标中的部分内容打印下发到每位教师手中,为教师更好的确定目标提供了依据。稿村小学为使教师准确的理解三维目标,组织教师将同一内容的目标进行分解,如语文组把生字的学习分解到各年级,每位教师说说生字的学习在本年级应达到什么目标,准确、具体的表述出来。这种做法使教师清楚自己年级的目标要求,也促进了各年级的衔接。不同形式的学习使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有了新的认识。

(2)备战中突出“研”字。由于本次评优中内容的限制,使得教研组在研究教材、教法、尤其是教学目标的制定方面更加有了统一的方向,针对性更强,研究点更加明确。如中心小学确定了活动思路为“第一阶段摸索,第二阶段提高,反思中发展”。如中年级数学教研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反复研究教材,不断调整教学目标,直到几位教师均满意为止。再深入课堂检验目标的制定与达成效果,最后再根据试讲情况修改完善。高年级语文组教师开展了同讲一节课的评优练兵活动,为本组教师参与评优活动奠定了较好的基础。7位参赛教师3个获一等奖。小街小学首先由任课教师自己制定目标完成教学设计,试讲时全组教师带着任务——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达成去听课。课后组内教师共同反思。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得是否全面、准确,表述的行为主体是否恰当,应当如何修改,教学过程怎样更好的达成目标”等几个问题展开讨论。细致周密的组织终于结出了硕果,本次参赛中小街小学15位参赛教师中5人获一等奖。稿村小学语文教师队伍年轻、新手多。学校领导亲临教研组,手把手的指导,使每一位教师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与提高。王春红老师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王艺儒、谢文丽两位新教师良好的素质给评委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反思及时有效。本次评优活动中,各校都充分重视参与过程,尤其是反思行为的参与。各教研组都组织了不同形式的反思活动。小街小学语文组以案例分析和反思相结合的方式使教师对识字教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小街小学数学组在评优结束后组织教师针对主题个人反思与集体研讨的活动;中心小学的每个教研组不仅教师个人进行了教学反思,教研组长还将整组参与评优活动的情况进行了总结与反思,进一步突出了教研组在校本教研活动中的引领作用。学期末,每一位参赛教师都上交了教学反思,部分教师的反思中反映出教师对“目标的制定于达成”这个要素有了自己的思考。即使有些教师的反思脱离了主题,但是也能够看出教师客观的评价自己的课堂教学,反思的能力在逐渐提高。

三、活动引发的思考

1、抓好校本教研是教师队伍整体提高的有效途径。校本教研的内涵是以校为本,针对我们每一个教研组而言就是以组为本,解决本组教师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最终促进本组教师专业能力的成长。教师专业成长需要的更多是实践性知识,需要在实践中获得。“专业引领(教师与理论对话)、同伴互助(教师与同行对话)、个人反思(教师与自己对话)”是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因此我们每个学校、教研组都应针对自己的实际问题开展实践性的研究活动,注重教师的实践参与过程,提高实践研究活动的时效性。

2、活动是检验,功夫在平时。本次活动中一些教师已显得日趋成熟,不论是教师钻研教材、课堂驾驭能力,还是学生训练有素的学习习惯、能力,都使我们评委看到了教师日常扎扎实实的教学态度,虚心勤奋的研究精神,坐在评优课的课堂上和常态课的感觉一样的轻松和谐。如杨淑杰、许丽、王海建、田玉梅、吴春燕、王宝江等。当然我们也发现一些教师的评优课和常态课还存在较大差距,忽视常态课,日常教学中不考虑自己的教学实际,盲目与他人共享教案,缺乏自己的思考。学生的训练也缺乏系统性。评优课中单纯模仿、套用优秀教案。建议一些青年教师端正教学态度,重视日常教学,让成长中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

   每一次活动既是对我们前一阶段课堂教学改革的检验,又是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新的起点,新学期,新起点,预示着我们课堂教学改革也将掀开新的篇章。

教学组推进

落实课堂教学改进计划专题总结

小街小学    范志孝

    中心校的课堂教学改进计划中关于课堂教学评价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达成;学习资源的分析与处理;学习活动的指导与调控;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与广度;教学手段的整合与运用;学习效果的检查与反馈;教师语言评价的策略与方法等七个要素。本学期,主要落实《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达成》,中心校的改进计划下发时,正好我们的普听课已接近尾声。为了更好的落实计划,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一、传达计划

     为了更好的落实中心校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达成》课堂教学改进计划,我们领导班子将中心校的计划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仔细地揣摩,将计划中的实例进一步的充实细化,然后组织全体老师召开了计划传达会,将中心校的计划进行了细致的传达,把教师平时制定的教学目标选择有代表性的教学目标,制成幻灯片,大家一起分析修改。使教师认识到平时制定的目标存在哪些问题,应该怎样修改。会后老师都深刻地认识到以前忽视了教学目标的制定。尤其是教学目标应从学生的角度表述,学生应是教学行为的主体,老师知道了不应该怎样写,也知道了应给怎样写,但是到具体制定时在表述上却感到很困难。

二、学习模仿

当老师感到很茫然的时候,我们再次拿起课标组织老师进行深入的学习。在课标中可以明显地体现出从学生的角度表述,课程标准是学生应达到的标准而不是老师教学的标准,可以看出我们现在的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凸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将课标中的相关部分摘录打印下发到每位教师手中,为老师更好的确定目标提供了依据。

三、在实践中应用、理解、提升

中心校开展了大面积的教学评优活动。活动面涉及到各个书本学科。尤其是语文、数学的评优分为两阶段进行,也是学校主抓的重点。本次评优的重点就是目标的制定与达成。学校借此机会对相关教师进行了深入的指导。我们是按照以下几个环节落实的。

1、      独立书写教案。

首先由任课教师自己深入理解教材,独立制定教学目标并完成教学设计。

2、      试讲(初次实施)

参赛教师进行试讲,学校领导和教研组的教师都听试讲。在此过程中主要看教师的目标在课上的达成情况。

3、      集体反思

针对老师的试讲,本组教师进行集体反思。活动时,先由任课教师用实投把自己的教学目标打出来。教师根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评价。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讨论:教学目标制定的是否全面、是否准确、表述的行为主体是否恰当、应该怎样修改。针对教学目标讨论教学过程中怎样使目标更好的达成。

4、      修改教案

参考老师的意见,参赛老师将教案进一步的修改。要求教学目标制定准确,表述清楚,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与教学目标紧紧相扣(可以比目标内容多,但不能少)。教学过程要把老师活动与学生活动区分清楚并且详细设计学生活动,并且要体现老师的预设,以及针对预设老师是如何进行调控的。

5、      评优(二次实施)

在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之后老师参加了中心校的评优活动,这次是把经过认真修改的教案进行再次实施,在课上努力体现教学活动围绕教学目标实施,并且逐一落实。

6、      自己反思

评优课后,每一位参赛教师都针对自己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达成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自我反思,并且成文。这次反思教师的反思点非常明确,通过反思加深了自己对目标的制定与达成的认识。上好一节课先制定好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要在课堂上积极落实,这一意识已经深深在教师头脑中扎根。学校语数教研组还分别组织了老师的反思交流活动。

本次参加评优活动的教师一共十六名,是历年人数最多、范围最广的一次。而且这十六名教师都是我校一线重点学科的中坚力量。通过以赛代练的活动老师经历了一个独立制定教案——实施——参加集体反思——二次修订——再次实施——再次反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老师的目标更加明确,认识有所提升。这次比赛我校成绩可喜,在比赛中老师收获的何止是一节课,更多的是自信与希望。

四、抓重点教师

针对开学初的教学诊断分析,我校将四名新调入的老师和新转型的老师确定为重点教师,并提出了改进点。分别是:张爽:语文第一课时的课堂结构卢玉梅:中学教师到小学教师的角色转换  齐畅:低年级语文课中的朗读指导 周斌:对数学教材的理解与把握。针对教师的改进点,结合教学诊断中目标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以上教师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连环跟进指导。在指导过程中主要体现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达成。例如:张爽,我们与老师共同探讨语文第一课时应该安排读通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整理文章脉络。每一部分应达成的目标是什么,应该怎样实施。我们共同经历了一个指导——实践——再指导的过程。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老师的课堂把握了正确的方向,今后还要在更好的落实上逐步完善。

制定三维目标 ----------迈好成功第一步

中心小学 低中年级数学组  刘亚静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这次学校组织的教学评优活动中,研究的主题就是三维目标的制定和达成,在这次活动中,我们中年级数学教研组成员除刘燕老师病假外,其余都参与了这次活动。

说实在话,在准备期间,参评老师都能够以认真的态度积极的地备课,但习惯了掐头去尾先考虑中间教学过程的备课模式,一下子扭转过来琢磨教学目标的制定,况且还是三维目标,弄得老师们不适应的同时,也有些茫然和不知所措。我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语言表述成了大问题,不知如何措辞才符合要求,弄得三个维度顾此失彼,在这种混沌的情况下我和王希清老师讲课的进度到了,来不及 和组内老师商议,匆匆的上完了评优课,课后,我们组及时进行了反馈,但是发现老师们仍然和以往评课一样忽视了教学目标对整节课影响,当回过头来再看时,确实感受到教学目标有摆设的意思,与教学过程所反映出来的教学意图不相契合。面对现状其余的老师们显得很焦急,为此,在三维目标的制定上,我们同组的教师就这一研究内容进行了三次调整,首先就刘雅静和王希清老师已上完的课堂效果,同时对照教学目标在组内进行了分析,给后边的教师提供经验教训,把目标进行全面而具体的定位,从中吸取教训。第二步,老师们自己结合所讲知识以及学生情况制定目标,在组内交流集体分析,并邀请李主任听取意见。第三步,再次调整。在上一次修改的情况之下老师们试讲进行课堂实践,检验目标的制定与达成效果,课后组内及时分析存在的优缺点,再次加以修改进行较完善的制定。后来的结果证明这样的做法是有效果的。在整个教学目标的制定中,老师们迷茫过,矛盾过,有许多的困惑,不得其解,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目标的表述。不知道用怎样的语言才合乎新课标的基本理念;2、依靠教参或网上参考教案中目标的制定,缺乏自己的认识;3、目标的制定方向多以老师角度出发,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淡薄。4、制定的目标与整个教学环节有相互脱节的现象。5、有些时候感觉写不齐三维目标。这些问题切实的存在着,为了尽早拨开云雾见天日,我们教研组认真学习了中心校下发的学习材料,揣摩其中的案例,邀请李主任参与讨论,理论与课堂实践相结合,反复推敲,最终我们组的老师对三维教学目标的制定有了认识上的提高:1、以学生角度出发,结合学情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2、目标制定前夕应对教材做透彻了解。3、课的任何阶段、任何步骤、任何活动应紧扣着三维目标。

在课堂教学评优中,老师们都表现出了认真钻研的工作态度。蒋志超老师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及接受知识能力,制作的课件直观,发挥教师自身魅力,教学环环相扣,展现了学生思维发展过程。董学影和孙立平老师注重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解题策略的优化教学,使学生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教学效果良好。王希清老师注重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当然,在这次教学活动中,也存在着不足,例如,教学目标制定的不妥当,在表述上仍不合乎要求,受以往的思维禁锢较深,再有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足,也有对生成性目标估计不足处理不当的问题。问题的出现,是正常的现象,我们组的成员认识到了不足,也就找到了提升的起点,正是这次课堂检验、大练兵,防止了纸上谈兵带来的症结,让大家认清了自身理解上的偏差。我想制定目标是教学中持久性的工作,对她的研究也将是持续性的,有了这次的锻炼,对我们今后工作的开展是非常有帮助的,也相信老师们会内化所得,提高得更快。

目标引领  协作提高

小街小学数学组   李明月

在08-09学年度第一学期,中心校制定了课程改进计划——目标的制定与达成,为了更好的落实这一计划,我们教研组确定了自己的教学专题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更好的落实三维目标,利用中心校组织全员参与评优课这一机会组织了学习与研究。

一、  学习——深入研究的基础

1、集中学习中心校的课程改进计划。

我们组织学习了中心校下发的课程改进计划,并结合主任演示文稿中的重点进行学习。(主任在例会上组织学习时制作的课件)同时搜集学习了有关如何制定和落实三维目标的文章。

2、讨论,形成共识得出结论

计划中指出了教师存在的问题:1教学目标设计缺少设计。2三维目标意识不能贯穿始终。3目标表述欠科学。表述中存在模糊、空洞、不具体的问题。

结合存在的问题,我们讨论交流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制定目标时(1)要将教标变为学标。(2)应该是先制定目标,根据目标确定教法学法。(3)目标要全面、具体、适宜。全面指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确定;具体指知识目标要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要有明确要求,体现学科特点;适宜指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体现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关键要适合本班学生。

3、学课标。

明白了不一定能表述清楚。为了能够正确地表述,我们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标准。我们打印课标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学习。由于本次评优课的内容限定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们重点研读了这一部分的目标的表述: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总体目标中使用这些词表述的:初步学会……、通过……提出问题、形成……策略,体验……、学会……对于不同年级段我们按学段目标学习了这些关键词: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尝试……探索出……经历……这些为我们制定出准确的目标打下了基础。

二、课堂——深入研究的基地

为了迎接评优活动,老师们作了精心的准备,参加评优的老师都进行了试讲。每节课我们都由讲课教师自己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案,试讲,然后教研组集体研究一条一条的讨论看目标是不是学标,是否体现三维,有没有量化要求,是否全面、具体、适宜。重难点是否准确具体。对于每一节评优课我们都是听试讲、交流、集体反思、提出改进意见,整节课的设计我们都集体讨论,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研究、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设计。主讲人体会消化。再次反思提高。

   老师制定的目标直接影响着课堂。在第二阶段的评优课中,蔺春梅老师选取了《差额等分》这部份内容,在试讲中老师将知能目标定为: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掌握解答差额等分的实际问题的方法,理解移多、补少、差额等分三种情况。反映在试讲中教师重视解题方法的教学,而对于“理”却不够重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先找相差数,再用相差数除以2,至于其中的道理却只字不提。蔺老师教学有自己的风格,总是把教学内容涉及的非常全面,这节课她设计了移多、补少、差额等分三种情况,让人感觉虽然面面俱到,但没有重点,没有层次深度。从学生的思维发展来看存在着思维的局限性,没深度。

在教研组及学校领导的共同研究中,把教学目标进行了修改将知能目标定为通过动手操作理解为什么要把差额平均分,并会用平均分的方法解答差额等分问题。确定了掌握差额等分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对于另外两种情况本节课不做研究。难点定为为什么要把差额平均分,让学生真正的理解为什么等分差额。:对于教学我们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明确把两个数的差额进行等分道理。第二层次,直接给出两个数的差额让学生进行等分,但不给出每一部分具体的数量,看似简单实际上是对学生思维的一个跨越,因为没有了前面的具体数量,在思维上缺少凭借,没有直观的进行比较了,对于学生更难理解。第三层次,我们设计了三个数的差额等分问题,让学生知道差额等分不局限于两个数,三个、四个都能差额等分。使差额等分更有层次、深度。评优课中蔺老师在第一环节中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理解差额等分的道理。凭借课件为学生解决第二层次的思维障碍。每一个环节目标明确,较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

三、反思——深入剖析总结提高

反思是对教学经验的总结,是更深一层次的思考与研究。评优课后我们及时

开展评优课反思活动。反思时教师主要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1、反思什么——教学课堂实施过程中达成度低的目标。

2、反思达成度——你认为这个目标中有多少学生掌握较好,多少学生基本掌握,还有多少学生没有掌握。

3、现在达成度成因及改进。——当时的补救措施是什么?日后注意什么?

4、实践反思过后对当初的目标进行修改。

在课堂教学评优中,老师们都表现出了认真钻研的工作态度。通过反复研讨交流每位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达成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谈《稍复杂的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

                                 中心小学       杨淑杰

有效的课时教学目标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的良好开端。教师确定课时教学目标的过程,实质是将自己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如何得以体现的过程。下面就以六年级“稍复杂的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为例,谈谈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

第一,研究课程标准规定的总目标。《数学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方面规定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这是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同时,数学课程标准用“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目标性动词刻画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过程性动词刻画数学活动水平。

第二,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意义、百分数的意义、整数和小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单元的知识要求是:巩固分数、百分数的意义,学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能够用算术法或列方程方法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进一步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理解“折扣”、“纳税”、“利率”等的意义,体会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材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分数、百分数的应用题,例题1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的两步应用题,例题2是“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两步应用题。例题3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第二部分是工程问题。第三部分是分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即简单的“折扣”、“纳税”、“利率”问题。在后续(七年级)的学习中,学生要利用以上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或方程组解决更为复杂的实际问题。

第三、研究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他们已有的知识基础是:已经对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有了一定的理解,会解简单的一步“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两种类型的应用题。以前教学这部分知识时,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带分率的句子含义,能根据线段图找到等量关系。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学生对“对应关系”理解较困难。

第四、对单元目标进行细化处理。教师根据上述分析研究结果,对单元目标进行细化处理,分别确定了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单元目标细化为:

知识与技能方面:在老师引导下,发现稍复杂的两部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学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算术法或方程的方法解答。

数学思考方面: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习本单元的知识,理解“折扣”、“纳税”、“利率”等的意义,体会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解决问题方面:会借助示意图、线段图等策略理清数量关系,回答实际生活中有关分数、百分数的常见问题。

情感与态度方面: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相互帮助。

第一课时:“稍复杂的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教学目标确定为:

1、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学生能初步学会“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稍复杂的两步实际问题。

2、借助图形、重点句,会分析稍复杂的两步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3、在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其数量关系的分析”;教学难点为理解量率的对应关系。

     教学目标,它不仅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行动指南,更是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确定好教学目标,是我们教师进行教学的关键的一步。

谈“过程与方法 ”目标的制定

                  -----一节评优课带给我的思考

梨园中心校    邱伟娟

第二轮评优课已经结束,经过了紧张的准备、授课过程之后,使我又增长了许多教学经验。这次评课主题鲜明,重点研究专题是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达成。其实说句实话对于教学目标,以前的做法和认识的确存在着问题。对教学目标不重视,也常常是照搬教参上的内容,造成了教学目标只重知识、能力,忽视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设计。通过这次评优课以及课后的深刻反思使我对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达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回忆准备过程,我翻阅了不同版本教材对“列方程解答应用题”这一内容的安排及处理。确定了“找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是这一内容的关键,并根据这一点设计了教学目标,即: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历找等量关系,并根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掌握“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几少几?的实际问题。 这个目标的实际是对过程与方法的设计,想让学生经历找等量关系的过程,再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以达到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在找等量关系时并不顺利,新的例题中只勉强找到两个等量关系式。为什么学生找不到等量关系?后来我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想原因之一就是学生没有认识到等量关系来自于线段图,而线段图来自于题目中的重点句。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找到两个等量关系时候,我再让他们在线段图中指一指,把等量关系和线段图联系起来,这样就会使其他同学认识到“等量关系”在线段图中,从而使更多的同学继续观察线段图从而找到更多的等量关系,达到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目标。

这节课后,我更深刻的认识到了线段图在解决“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几(少几)”的这类应用题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抓住关键句画线段图,到根据线段图,说出关键句都是需要一定训练的。只有当学生头脑中有了想图的意识后,才能够看到关键句找到等量关系。而我的这节课上,线段图俨然成了摆设,没有发挥出它的作用,还要让学生通过关键句直接找等量关系,这显然有些拔苗助长呀!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觉得问题的关键还是出现在“过程与方法”这个层面的目标的设计上。从课堂的达成情况看“经历找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这个目标对学生来说有点太高。学生怎样找等量关系?从哪找到等量关系?根据什么找等量关系?这些问题在备课过程中考虑的不够全面,不够深入,才造成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表述的不够准确。这也是课堂上学生不能够顺利找到等量关系的重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的精心设计应该更重视学生学法的设计,学生要用什么样的方法学,教师应该如何引导,都应该在目标的设计过程中深入思考,有所准备就会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教学效果才会更明显。如果让我再一次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这节课进行设计,我想我首先要修改的就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制定,我会将目标改成“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根据关键句找到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逐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我想这样设计不仅预设了了学生学习的方法,也为教师的点拨提供了方向和依据。

总之,这次评优课活动,使我对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达成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有人说:一份耕耘,一分收获。其实,我想现在应该这样说“科学耕耘,收获才会更多。”这次活动更深深的激励我应该去更多的了解、学习一些新的教学理念,用科学的方法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浅谈三维目标的制定

梨园镇中心小学      董学影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其中,知识与技能仍然被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放在了突出地位,后面两个目标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特征(可称之为“过程性目标”) 。三维目标的确立为基础教育顺应时代发展作出了科学的目标定位。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结果的一种预设。作为构成教学诸要素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因此,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恰当,教学过程中目标的达成度如何,将直接决定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进而决定教学质量。那么应如何制定三维目标呢?下面就结合数学第五册67页的“解决实际问题单元”的例四谈谈自己在制定三维目标中的一些思索。

一、 分析教材

要想把三维目标制定的准确,全面,必须先认真理解教材,钻研教材。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钻研教材。

1、分析知识结构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首先要了解所教这一知识点在这单元、这册、这学年乃至整个小学阶段的地位,做到“瞻前顾后”,需要用到以前的哪些知识,这部分知识以后学习哪些知识的基础,教师要十分清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学的尺度,才能更好地制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例如数学第五册67页的“解决实际问题单元”的例四是解决先加减后乘除的两步实际问题,对于两步实际问题,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过,对于分析法和综合法学生也学习过,也就是两步解决问题的结构,数量关系,分析方法,学生都已经接触过,学生掌握好了两步解决问题的结构,数量关系,分析方法,就为以后学习较难的两步实际问题和三步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

2、分析例题的呈现方式

新教材与以往教材不同之处就是例题的呈现方式,新教材的例题一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或以情境呈现,不同的教学内容情境的用意不同。有的情境只是为了引出学习内容;有的情境是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有的情境是为了指明学习方向;有的情境实际上就是例题,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新知的现实背景。解读情境时,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教材要这么安排?教学内容要这么呈现?为什么……从而明确教学目标,知道要让学生学到什么,怎么学;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只有领会情境的用意,才能充分挖掘它所蕴含的教学资源。例如数学第五册“解决实际问题单元”有一个单元主题图——丰收的果园,而这一单元的前四个例题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图展开的,都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的,为什么要这样呈现呢?我觉得,例题这样呈现,编者的用意1、让学生从图中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2、从主题图到例题图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分析解题策略

让学生掌握解题的策略和方法,使我们教学的重要目标,有些例题的解决策略有很多,但教材可能只列举了其中一两种,这是为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每一种解法的内含。例如数学第五册67页的“解决实际问题单元”的例四先呈现分步,再呈现综合,这样呈现其目的有1、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分步学生很容易想到,而且学生已经习惯于用分步列式解答,而直接列综合算式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2、体现了分步与综合之间的联系。在分步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列出综合算式,为学习新知搭建了平台,更容易发现小括号的作用。

4、分析提示语

教材中的提示语较少,随着年级的增高,提示语相对多一些,一般由几个学习伙伴小精灵说出来。提示语大约分为几种。一是概念揭示。二是方法提示。三是活动建议,暗示着需要对方法、规律等进行归纳与总结。四重点提示。读这些提示语时,想一想它是哪一类型的,怎么利用?除了这些提示语,还需要补充吗?需要进行哪些归纳与提炼?例如数学第五册67页的“解决实际问题单元”的例四的解答方法旁边一个小精灵提问:7+6为什么加上小括号?这个问题点明这节课的重点以及难点: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二、分析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只有关注学生,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这样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具实效性。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学生:

1、分析学生已有知识水平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学习了简单的两步实际问题,并学习了用分析法和综合法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这节课中例题中的数量关系比较好理解,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尝试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分析数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对于列综合算式部分学生已经会列。

    2、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

    儿童心理学认为:小学生获取的绝大多数数学知识是在感知的基础上逐步地建立表象,从而形成概念。年龄越小,这个特点就更明显。因此制定了: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知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快乐。

3、分析学生的情感态度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他们的情感态度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状态。在制定目标之前,一定要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认真分析完教材、分析完学生之后,我制定了这样的目标:1、借助主题图提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会用分析法或综合法解决先加减,后乘除的实际问题。2、通过探究、交流等方式知道解决先加减,后乘除的实际问题时,在列综合算式解答时要用小括号把加法或减法括起来,体会小括号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知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快乐。

上完这节课我感觉基本达成了这些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用分析法和综合法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列出综合算式,有些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能够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的快乐。

    但这节课后,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对于数学课中应如何制定情感与价值观,这节课中的“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知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快乐”适合于各种解决问题的课,制定情感与价值观还要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或者根据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制定这个目标。

浅谈小学数学课中如何恰当确立三维目标

中心小学   孙立平

数学课程目标是《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体现了数学教育的目的,反映了《数学课程标准》对未来公民在数学相关的基本素养方面的要求,也反映了数学课程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价值。而数学课程目标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因此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对教学具有导向、激励、调控和评价等功能。教学目标能否准确地制定,教学过程中目标的达成情况,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所以,一定要根据学生特点、教学内容特点去设计教学目标,以保证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下面我就以自己教学“有两个已知条件需要两步解决的实际问题”这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新课程提出了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首先要真正理解三维目标,掌握目标的描述方法。

1、目标的描述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我们以前设计教学目标,都是“使学生……”、“培养学生……”这都是从教师的角度描述的,主体是教师。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都是主体?教学行为是教师的单边行为?不对,不应该是这样。我们知道,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所以,目标的描述主体也是学生。比如:“通过探究、交流等方式,学生能初步感悟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实际问题的结构,掌握解答这类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让学生在借助分析法、综合法、看图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实际问题策略和方法的多样性。”

2、三个维度要清晰,描述要准确、具体,并与实际相结合。

目标的描述不能莫棱两可,否则无法检测目标的落实。在实际问题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老师提出让学生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策略和方法的多样性这样的目标,那怎么体会呢?应该具体说出形式。如:“让学生在借助分析法、综合法、看图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实际问题策略和方法的多样性。”这样,目标描述就具体了,我们在检测教学目标是否落实,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时就有了非常明确的方向。

另外,目标要在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提出来,同样的教材,不同的学生基础提出的课程目标也不一样。照搬照抄参考书、参考教案上的目标是不行的。有的教师对教材还没有认真钻研就把课程目标写上了,有的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而确定,所以这样的课程目标往往不准确,不能正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比如说“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价值”,这样的目标适用于实际问题教学的每一节课,而且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不能很好的体现这一点,这样的目标提出来会让人感觉太大、太空,也无法检测目标的落实。如果结合本节课题目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特点应把本节课情感态度目标的制定改为“结合两个已知条件需要两步解决的实际问题的题目特点,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其次,是落实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知识、情感、态度,不能把三者割裂开来,看作是一个一个单独的目标,而要看做一个整体。那么,从传统教学的“一维”到新理念下的“三维”,怎么才能做到三维目标的整合?如果把三维目标比作一棵树,那么知识与能力就是树的根,过程与方法是树的主干和枝条,树叶和花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没有了根基,就长不成一棵完整的树。没有了主干和枝条,就长不了树的叶子和花朵。三维目标的整合,应该把知识与技能既为一个重要目标、作为一块基石又作为其它二维目标发展的载体。

比如这一课,让学生感悟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实际问题的结构,掌握解答这类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是知识与技能目标。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通过用学过的分析法、综合法、看图法分析并正确的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后,再引导学生观察这类题的特点:有两个已知条件需要两步解决,最后强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一定要认真的审题,不要一看到两个已知条件就用一步解决。本节课把知识与技能目标作为载体,学生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依附于知识技能的形成,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三维目标相对独立又互相支撑,形成一个立体的框架。

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很多途径,但我认为首要条件是确立好教学目标,只有目标明确具体、有利于实施与检测,真正适合你的学生实际,才能很好地实施教学,也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围绕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

小街小学  李海英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当下正值新课程改革,人们对于教学内容有了新的认识。“教学内容,指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才能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否则就会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就拿我讲《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这节课来说吧。《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方程的含义、解方程以及用算术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学习的。课改教材只安排了3道例题,例1是已知几倍多几或少几的量,求1倍量的两步计算的方程。这和以前马芯兰教材的安排有很大的不同。马芯兰教材这部分内容共安排了7道例题,例1例2都是一步计算的方程,从例3开始才是两步计算的。为什么课改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我仔细研究了教参和教材,原来,把求一倍量的应用题安排在例1,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用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因为它的思路和我们的思维顺序以及题目叙述的顺序都是一致,比算术法要简单得多。但是这种类型题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而且这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第一课时,因此列方程解题的特点、步骤、格式以及列方程解题的关键等等都是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学生在这节课里要接触这么多新的东西,题目的数量关系又比较复杂,他们能接受吗?所以,关于第一课时的内容应如何安排,我感到非常茫然。为此,我又翻阅了人教版的教材,发现人教版的教材也是安排了7道例题,例一安排的也是两步计算的方程,但数量关系比较简单,是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考虑再三,我决定放弃书上的例题,选择学生比较熟知的、容易理解的数量关系的例题作为教学内容。因为我觉得,让学生感受用方程解题的优越性,不是靠一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而要在以后的学习中慢慢去体会,而学生理解列方程解题的特点,掌握做题的步骤和格式、解题的关键才是这节课的目标。针对这种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教师引导下,初步理解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特点,知道列方程解题的关键是找出题目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能正确地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教师引导下,能根据解题过程总结列方程解题的一般步骤,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通过数学方法来解决。

上完课后,虽然以上几点目标基本落实了,但有一种感觉不够到位的感觉。我觉得主要问题就在于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考虑得不够全面,只注重考虑学生的思维和生活情境的创设,但是忽略了学生在熟悉的数量关系和生活情景中,会用熟悉的办法去解决问题,他们认为本来用算术法很简单的题为什么老师偏要让用方程来做呢?总感觉学生在心里不接受这种用方程计算的方法,从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由此可见,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那么,应如何制订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呢?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握着整个教学过程的导向;拟定最优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前提。最优的教学目标具有全面性、适度性和区分性。

(1)全面性。指教学要完成教养、教育和发展三大任务。在拟定教学目标时要深挖教材中的潜在因素,结合学校的具体教学条件和学生现状,定出具体教学目标,确定认识、理解、掌握和熟练掌握四级要求,区分出知识和方法、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思想教育和非智力因素。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数学语言能力、建立初步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力、抽象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想品德教育、良好习惯的培养等多种要求要有计划地落实到每节课的教学中,使每节数学课尽可能地完成多项任务。

(2)适度性。拟定教学目标时不能片面追求全面性而牵强附会,不能因面面俱到而不分主次,不要认为目标定得越高、越全面越好。应该使教学目标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思维水平以及年龄特点相适应。如: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在不同年段有不同的目标,同一年段在不同阶段所培养的目标也不同。

(3)区分性。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其教材内容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并存在着层次性。在拟定课时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前后课时之间相互依存、发展、铺垫、延伸的关系,要体现出每个课时教学目标的层次和侧重点。

如果将教学目标比做骨骼的话,那么教学内容就是肌肉,教学目标要依附于教学内容,才能充分显示其生命力。合理的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实现“省时”、“高效”。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围绕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师手中的教科书只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前提条件,还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灵活使用教材,教师在备课前要通读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增加补充、适当删减以及合理的改动,同时还要克服教学内容的随意性,避免能讲多少讲多少的现象。

(2)领会教材编排意图恰当安排教学内容

教师要吃透教材,领会教材编排意图,根据教材特点,围绕教学目标恰当安排教学内容。就拿我讲《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来说,就是由于没有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用算术法解答很困难,而用方程来做就很简单,而改变了教学内容,也因此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3)考虑学生实际,适当安排教学内容。

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从学生实际出发,做到密度恰当、坡度适当、深度得当。对于学生刚接触到的新知识,或抽象的不易理解而需要分散难点的,内容应适当少安排。有些知识虽然是学生刚接触到,但难度不大的,可以利用旧知识迁移的方法,另外可适当多安排些内容。这样,可以从教学内容上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

总之,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理解教材编排意图,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

制定教学目标要字斟句酌

中心小学  王希清

备了近二十年的数学课,对一节课关注最多的就是课堂设计,  受习惯影响,过分强调认知目标,认为知识与技能是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总觉得一堂课只要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合理,能突出老师的教、学生的学,就可以称之为一堂合格的课了。后来看到别人的教案写了很多,自己就照猫画虎。具体反映在制定目标上,是用课程目标套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看似写得面面俱到,实则常常会顾此失彼,一概不顾,难以落实。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没有去下功夫考虑,有时往往是先将教学过程设计好,然后再制定教学目标,可以说是“本末倒置”,为了备课完成任务即可。在目标制定上不会费脑筋。后来通过学校组织学习,我认识到了,新课标倡导教学目标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完整体系,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既重视传授知识,又训练学生能力,还要讲授方法和过程,或形成某种态度和价值观,三者缺一不可。比如:在讲《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我最初制定的目标是1、让学生经历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弄清商的最高位的书写位置。2、通过自主探究掌握用竖式计算除数是整十数的计算方法。3、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通过学习中心校下发的《如何制定教学目标》我体会到教学目标制定的重要性,: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方向和学生的主体活动都是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来进行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慎重细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在我以上制定的目标中过多的关注了知识的学习,没能体现情感态 度价值观和能力的培养,比如以上提及的培养、探索、联系均是老师的行为,这些词语不应出现在目标中,而经历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不能出现在目标制定中,学生的自主探究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也应是老师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联系。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是以老师为主体的,是为教师的教服务的,不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此我将以上目标进行了修改:1。.在老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初步学习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学习用调商试商的方法确定商的位置。2. 引导学生比较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和除数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异同,使学生从实质上把握两者的联系和区别,从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迁移类推能力。3.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通过这次实践,我不仅深刻认识到教学目标制定的重要性,而且也尝试了从三个维度入手进行目标制定,可以说一堂课目标的定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老师反复推敲,字斟句酌。

小学数学课时目标的制定与达成

梨园中心校   蔺春梅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既有课程目标又有学段目标及课时目标。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所要达到的结果、指导整个课程编制的基本要求。它在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学段目标内容比总目标更明确,从学段内容上一看就知道学生在每一学段分别应该掌握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学段目标的要求也比总目标更具体,更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可是课程目标和学段目标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人们思考和谈论的热点之一就是“三维目标”。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目标,这三方面既相互独立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三维教学目标是教和学双方合作实现的共同目标,它着眼于教师的教,落脚于学生的学。明确具体、可测性强的课时教学目标,利于有效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准确了解学生反馈,恰当评价课堂教学效果。课时教学目标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反映了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发生变化的期望,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行动指南,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课时教学目标不仅可以预见教学活动的结果,而且可以调控教学活动进程,它是课时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是教学活动组织和实施的依据,是教学活动效果评价的依据,是教师评价和修正教学活动的依据。适度有效的课时教学目标是数学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把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课时目标分解开来,教师既要有宏观全局的观念,又要有微观具体的措施,使分解后的目标逐条都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既符合学情又便于教学。合并起来则就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既符合新课程目标的目标要求,又能体现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规律。因此,在具体的课时目标制定时,应尽量把知识技能目标具体化,并将其作为制定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目标的基础,同时要围绕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两个领域,综合制定符合学情的科学的教学目标。

如:教学《差额等分》问题时,我是这样制定教学目标的:

1、让学生在动手移的过程中感知把差额平均分成两份,将其中一份补给少的,两部分同样多。画线段图理解把谁平均分了,为什么要把差额平均分。2、在分析、推理、比较中概括出解决差额等分问题的方法,能运用该方法正确地解决此类问题。3、有画图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课时目标制定好了,怎样来达成呢?首先要让学生充分感知“把什么平均分了,为什么要将它平均分” ,于是我在引入环节设计了动手摆一摆的活动。

学生摆出: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感知到: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要想使两排同样多,就要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从多的那一排移几个给少的那一排,在移的过程中感知移动的部分是多出来的一半(既将差额等分成2份,移其中的一份)。通过试讲,我觉得效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好,好几个学生一下子就用算式算出来了,算完了才移。这样一来,这个环节好像很多余(这么简单的问题,学生好像很容易理解,可是以前我教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呀,听高年级老师说,这样的问题放在高年级也常出现错误呢。)是真的多余,还是在环节设计时出了什么问题,在和学校领导和同事们一起讨论后,我发现在具体活动中感知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只是在设计时老师的问题不够明确,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设想的还不周全。比如:当学生将第一排6个,第二排2个,这样两排圆片摆好后,老师要仔细观察及时捕捉教学信息。孩子们可能一个一个地移,也可能一下子移过2个来。这时他们的思考过程是不一样的,一个一个移的是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试,一下子移过2个的学生可能是试的但也有可能是将多出来的部分平均分得出结果再移的,那么他的思考过程是比较有条理的,值得其他同学学习和借鉴,老师也可以以此为契机,组织学生再摆几组,摆后深入思考,交流移动的方法。在下几轮的活动中,可能会有多数人自觉地采用这一方法,从而感知到是将“多出来的”(差额)平均分,和为什么要将它平均分。改动设计再次教学后我发现,在动手摆一摆,和摆后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的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在逐步提高着,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第一个和第三个教学目标的达成。我安排在了新授和练习的环节。学生在摆一摆的过程中,认识上有了提高,但要理解文字形成方法还有一定的困难,线段图,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它能帮学生正确地理解题意,养成画线段图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对于学生来说太重要了。在新授时,我出示:

甲筐有70个苹果,乙筐有30个苹果,从甲筐拿几个给乙筐,两筐的苹果个数同样多?

在学生读题后,我问学生还想不想再摆一摆,由于数据大了,摆起来不方便了,学生自然地想到了画线段图理解题意,这时我让学生在摆的基础上,找一找移动的部分,并说一说是怎样找到的。移动的部分

甲筐:

 


乙筐:                多出的来的部分

这时,一部分学生马上联想到了刚才的情境,将“多出来的”平均分成了2份,将其中的一份补给少的。对于为什么要将差额平均分成“2”份,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说因为有两筐苹果,所以把差额平均分成2份,一人一份不就同样多了。有的说是在求差额的一半。这时,我又追问:什么是一半,为什么要求它的一半呀?在深入思考后,学生明白了平均分成2份是等分,等分不等于平均分成2份的道理。从具体的情境到抽象的方法,在不知不觉间完成了,它不需要老师过多的讲解,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呀!理解了,不一定会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又设计了第2个教学目标——在分析、推理、比较中概括出解决差额等分问题的方法,能运用该方法正确地解决此类问题。安排在新授和练习的环节达成。在动手摆初步感知和画线段图理解的基础上,学生用不够纯熟但较为准确的语言表述出:要想求甲筐给乙筐几个两筐就同样多了,先要知道甲筐比乙筐多几个,再把多出来的部分平均分成2份。到此,大部分学生掌握了解决“差额等分”问题的基本方法。为了巩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我首先安排了2道和例题一样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先求差额再把差额等分的思路。基本方法掌握了,为了深入理解为什么要将差额等分的算理,我又出了一道直接给差额的需要用一步解决的问题。

如:小华比小红多20张图片,小华给小红几张,两人图片的张数同样多?

有的学生受前面知识的影响有些不知所措了,经过同学的分析讲解思路才豁然开朗。

为了深入理解将差额等分成几份的算理,我安排了有三个已知条件的拓展题。

如:小明有5张画片,小丽有11张画片,小军有20张画片,怎样使他们画片的张数同样多?

这道题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我有意引导学生思考用差额等分的方法将三个同学的画片变得同样多要先求差额之和,再将差额等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和用“差额等分”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想,同时也深入地理解了“差额等分”的含义。

从具体的情境到较具体的线段图再到抽象的分析、推理,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知识脉络。自然而然地明白了:什么是“差额等分”,为什么要将差额等分,掌握了先求“差额”再将“差额等分”的计算方法。

总之,我觉得目标确定之后要想很好地达成,要了解学生,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综合制定符合学情的课时教学目标,围绕课时教学目标选择和设计适合学生的科学的教学活动。

分步训练   思维发展

中心小学   蒋志超

人们常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思考的学问。在培养学生诸多的能力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核心。然而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项艰难的过程。教育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正确恰当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促使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的翅膀,架起学生形象思维与数学抽象知识之间的桥梁,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思维活动展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就要从明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数学思维的特性出发,在数学教学中正确运用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1、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这是一个非常长的过程。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刚有抽象的成份,其掌握的概念大部分还是十分具体,可以直接感知的。高年级的儿童才有相对比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而其思维的具体形象的成分和抽象的成分也是在不断的变化的。例如:低年级的学生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时,需要借助一些实物(如小棒、纸片等)来完成;而高段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时,则能通过自己的思维形成自己认为比较合理的思路,教师教学时只要进行一定的梳理和引导就行了。2、小学生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小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在数学活动中慢慢形成。例如,低年级学生学习计算时,总是单方位地进行思考,因为他们还不能进行抽象的分析和综合。而到了高年级则相反,他们已能在思维中运用两项的有机结合,对一些计算进行正反两方面地分析和判断。3、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开始发展。在练习应用题时,低年级的学生完成简单的一步应用题时,只是知道这样做,而不知如何去自觉地检验自己的思维是否正确;高年级的学生在完成之后,会将所得的结果当作条件代入原题中,重新进行推理、验证。 根据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我们要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一、  感悟、对比

通过一个例题的几种不同思考方法的解答,儿童感受 和领悟到应该如何思考。例如:教学“9加几”,首先,出示信息让学生整理信息,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9+5=”, 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数手指头、摆小棒算得数,或是家里教过的算法,让学生自己去感知,教师指名让学生汇报算法与步骤。最后由学生通过对比练习总结方法的优劣。这样“凑十法”就在他们脑中自然形成了,懂得“看到9就想到1”。形成策略性知识的一种抽象,即文字表达,人们称之为“思维诀窍”。此时,具体感性经验已上升为抽象的策略性知识,并达到了经验化的要求。

  二、尝试、应用。让儿童运用领悟到的思考方法去思考一个类似的例题。例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又出示了两道尝试练习:9+3=□与9+4=□。教师要求学生用比较简单的算法算出来,这是一种模仿性质的从具体到具体的类比。前面学生的思维这样的训练,为后面做8加几,或是7加几这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奠定了基础。开始学习的时候学生的思维是低级阶段,也就是说他们用经验去学习,后面再来学习,他们的思维就是有发展的,开始时他们也许觉得数数的方法不错,经过听、学别人的算法,有的学生就自己淘汰了以前自己的算法,而尝试用别人的算法来算这样的题,这个过程中思维是有发展的。

长此以往,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维,不仅能得出许多巧妙的探索方法,联想出与现实生活中有联系的许多东西,而且在老师的指导下,儿童积极运用“思维诀窍”去解决了一系列由易到难的各种问题,促使策略性知识的自动化。

             数学思维训练的策略很多,教学工作只要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灵活运用,就一定能更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的任务。

    人们期望孩子们都聪明,怎样才能使孩子们的聪明才智更好地发挥出来,这就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潜心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们懂得思考,善于思维。

 

 

先与后

中心小学   谢海英

教完《较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后,虽然整体感觉还可以,但静下心来想一想,觉得有些地方还应该慎重考虑一下,特别是线段图出示的时机。从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新课一进入,老师就让学生先画图再列式,充分体现了线段图的作用,问题迎刃而解。但这也是本节课最值得思考的部分。回忆本节课的教学总感觉线段图出示的时机不对,是否应先“数”后“形”,突出逻辑思维训练。当学生做完准备题之后,完全可以让学生列式解答在前,作图说理在后,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

一是从学生已有思维能力看。在整个前五年的学习中,已进行过大量的形象思维训练和逻辑思维训练。在分析方法上已有逻辑分析的模式和能力基础。

二是从教材的编排顺序看。在本册的前两个单元里,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乘、除法基本应用题和乘除混合运算的应用题,对于运用乘法意义解答基本的乘除法应用题已相当熟练。乘法意义的深刻理解和应用该意义解题的技能已为学生用逻辑思维尝试解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提供了可能。

三是从本课的新课引入过程看。老师把实际问题的呈现方式设为根据已知条件提问题。学生不假思索的提出了问题卖出多少桶?列出了算式600×接下来,由学生改变问题成“还剩多少桶。”抽象列式的时机已成熟,“跳板”已设好,此时不用“先作图再列式”。相信多数学生能够“迁移”出600-600×,也肯定有部分学生会列出300×(1-)等算式。当然,学生们在研究讨论解题方法及道理的过程中,肯定有部分学困生特别感到是第二种解法较难理解,会有“言欲答而心不通”的情况产生,。此时正好抓住时机让学生在解难释疑的过程中引出线段图,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一是引出或者说明其它解法,沟通联系;二是纵向比较,抓住“简”与“繁”的生长点,找到解题的关键所在。

四是从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看。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到了高年级他们的逻辑思维往往也需要具体形象作支撑。在这里使用线段图导出算式,其实仍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而不是“支撑”的问题,长此以往似乎会阻滞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两种不同的,又相互联系的思维方式,它们没有谁“高”谁“低”之分,都各自有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的过程。逻辑思维是以概念为支柱间接反映事物的本质。是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去把握概念,并应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有根有据的去分析新的问题。形象思维是以直观形象为支柱的思维,是运用事物的形象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去把握知识的思维。

由于形象思维,依靠表象进行联想,思维常常具有跳跃性,往往能产生奇特想法,有利于创新。无疑应在小学阶段大力开展训练,开展这一思维训练的突破口是“数形结合”。 同时“数形结合”的方法也起着联系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桥梁作用,多数数学知识都是在数形结合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上升为理性的。

“数形结合”体现在课堂上,多数表现在动手操作实物以及用各种图形说明、说理、分析解题上。依靠图形的直观性分析和解决问题较容易,就在于抽象的数量关系形象化了。因此,不少教师在教学中逐渐形成了审题——作图——列式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当然,这种模式无疑为课堂教学带来了可喜的收获——提高了解题的正确性,灵活性,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但应认识到,这种模式是一把“双刃剑”,如使用恰当,确实能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水平提高,反之则会抑制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数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这两种思维方式应紧密结合,协调发展。但高年级是小学的最后阶段,应逐渐加大逻辑思维培养训练的力度。我们看到,整个小学阶段,从直观教学发展而来的形象思维教学训练的手段大量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到高年级了也常是如此,这虽然对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水平极为有利,但小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与训练是一个普片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教学难点,需要花大力气去教学。也许有的老师满足于学生会解题即可,而忽视对学生有目的的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总之,数形结合中 “数”与“形”的先与后,应根据学生思维的发展特点而定,根据教材的阶段性而定,目标仍是瞄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同时让具有不同思维特征的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如何检查教学目标在课堂中的达成

中心小学   东淑萍

《数学课程标准》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规定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也是三维目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反映了《课标》对未来公民的在与数学相关的基本素养方面的要求。也反映了数学课程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价值。数学课程不再只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而更应该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用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身边的环境和社会”,学会“做数学”和“数学的思维”,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等。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教师对课堂的预设,课堂的重点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即教学的生成。而目标落实的究竟怎样?教师对学生落实多维目标的实现应该及时、准确的进行反馈。要通过多渠道去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如观察学生的神态、课堂追问、精心设计练习检查学生的解题或操作等方法了解本节课目标是否实现。

1、    课堂观察是教师用以收集学生学习活动相关资料、分析学生学习结果达到教学目标程度、实施课堂学习测评的重要方法。当教师课堂教学时,最简单的观察测评可通过学生的外部表现,如表情、动作等来进行,从而大体判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这种观察评价的信息反馈非常及时,不需要繁杂的步骤,就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和掌握。如学生表情灵动,眼睛始终专注着老师的一举一动,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激励辩论,时而奋笔疾书,这些表情和动作都说明了学生思维活跃,正在向教师所预设的目标前进,如果学生表情木讷,发言的学生寥寥无几,语言词不达意,教师就要反思自己设计的环节是否符合学生的思维了。若要使观察的信息更为准确、可靠和细致,教师还可以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各项表现,如学生的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等方面。具体而言,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讨论、交流、合作的参与程度,在思考、获取知识过程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操作过程中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等都是课堂观察的重要内容。

2、    课堂追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通常情况下,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作答正确后,一个教学回合即告完成,但如果我们细想一下,学生对提问作出正确反映是否等于其真正理解了问题呢?要想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追问”无疑是教师了解学生思考过程的有效方法。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当学生说出圆柱的上面和下面是完全相等的圆,此时教师并不急于肯定,而是追问学生:“你是怎样知道的?还有其他的方法验证吗?”通过追问,教师不仅了解了学生的思考过程,还能激励学生进行积极思考,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3、    精心设计练习是教师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落实的重要手段,通过课堂练习能够及时提供教学的反馈信息,帮助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加以准确定位,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提供高质量的练习就显得极其重要。,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设计练习,练习应分类分层次设计,有针对性,重点突出,不要面面俱到。不同层次的题可以给不同水平的学生练,这有利于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也可让优等生充分展示才能,如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好、中、差相互搭配,开展小组达标竞赛活动,使学习差的学生得到帮助,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勇气。

总之,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上方法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进行有效的监控,当教师获取全班学生的整体反馈信息后,教师就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进行矫正。矫正的方式可由教师进行评讲,也可以由学生进行评讲;矫正的形式,带普遍性的问题就集体矫正,个别学生的问题就个别辅导适时反馈,及时调节和评价,是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性措施。

不容忽略的细节

中心小学  邱冬梅

曾经读过一首名为《钉子》的小诗:丢失了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国家。在读到这首小诗之前,我还真没觉得一个钉子能与一个国家有什么关系,又读这首小诗,发现小诗里蕴含着一个哲理。这种哲理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教育教学。

一枚小小的钉子仅是一个细节,但是它却是亡国的一个因素。细节决定着事情的成败,而我们则应该关注的是教育教学中的细节,细节虽小,却能以小见大,透射出教者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                                  

 今年又一次讲解列方程解应用题,上届学生在学到这块知识时有很大的难度,无法较好地掌握该教学内容。我总结了一下原因:一是学生首次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从书写格式到解题思考的方式都不熟悉,一下子难以接受。再有就是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算术方法已经在孩子头脑中扎下了根,不少学生习惯于算术解,而且一部分思维较灵活的孩子认为本来用算术方法能很快解决的问题,而用方程反而显得烦琐了许多,所以不肯接受方程。

教材中也把“比一个数的几倍多或(少)几”这类应用题放到了首个例题。经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查阅,我了解到:在中年级学生在学习“倍数的认识”时没有接触过“求一倍数”这样的应用题,可见教材便先为此扫清了先入为主的障碍。

教学时我先为学生设计了一些复习题,如:根据线段图列出相应的算式,以及根据关键句 列出相应的等量关系式,由于新授之前有了一定的训练,所以可以说复习阶段学习效果非常明显。学生也很快的进入了学习方程的状态。新授中我出示完例题,并没有让学生上来就分析,而是让学生先独立分析,然后想一想该如何画图,之后找一名学生口头叙述画图的过程,教师课件演示。由于学生有解决这类问题的基础,我便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大部分孩子应用的是算术方法列出了算式。当然,由于前面《用字母表示数》的干扰个别学生也列出了方程,当时我只追问了题中没有x,这里的未知数是如何产生的呢?经过思考学生很快答出,是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的方程。由此我也把图中未知的部分用x进行了表示,并且顺理成章的将列式依据的等量关系式板书上,且告诉学生不知道的数量我们可以假设它为x。

课后,我觉得在新授中两个细节处理的都过于草率,一个是让学生读题后想象线段图该如何画,本以为可以节省时间,可是仔细琢磨一下本来一个对理解分析题很有帮助的过程,我忽略掉了,使得适得其反。其次,方程的解设是学生不曾学过的知识,是新的启示点,而我也只是草草的说了说。使的后来学生在解设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学生解设不完整,有的不带单位,还有的根本没有说清楚假设的是什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原因之一是:再审题后我应先让学生找到题目中存在的等量关系式,并根据等量关系式中的未知量进行假设。新的东西没有细致的进行指导,而且还粉末倒置,是孩子错误的主要原因。

教学不是一项完美的艺术,它需要教师不断的积累、实践、反思。但是本节课通过对学学情的分析,即对教材的把握,的确为我的教学开辟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全班学生有90%以上的人通过新授能够熟练的根据题意列出多个方程。并且能够较正确的解答。由此可见,我所制定的三维目标基本能够得到落实。

总之,由于对教材理解的不够深入使得课后一些东西需要弥补,又由于学生是首次接触所以先入为主,很多东西不易改变。因此,我觉得越是细节,越能考验教师把握教材的准确程度。教学中“无小事”你教的怎样,孩子便呈现给你什么,细节不容忽略。所以,如果教师能在课前有意识地、创造性地预设好每一个教学细节,在课堂中对教学细节之处加以具体、有效地指导,并运用自身积累的教学经验、教学机智处理好每一个生成的教学细节,把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那么我们的教学将会更加有效,我们的课堂将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体验·感悟·发展

——圆的周长教学案例与反思

稿村小学 许丽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在教学圆的周长这部分内容时,根据上述的要求和理念,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圆周长公式推导的必要性。2、小组合作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体验圆周率的推导过程,进一步感知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初步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的实际问题。4、通过介绍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的研究事迹,使学生了解简单的数学历史,感受科研成果的来之不易,产生民族自豪感。力求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圆的周长的概念的形成过程,经历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以及圆周长的计算公式的过程。认识圆周率,了解其发展的历史。初步应用圆的周长公式。希望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同时,确实能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求知欲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就是教育”。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作为知识背景,从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案例】(一)引出圆的周长

我在这节课的引入环节中,设计了本校教师骑车去开会出发时的情景。其中有两位老师骑着车子都以匀速前进。但是他们所骑的车子的型号有较大的差别,一位老师骑着一辆20型号的车,另一位老师骑着一辆26型号的车。

师:这样匀速地骑下去会怎样?为什么?

生:两个人会拉开一定的距离,因为两个人的车不一样。一个老师的车轮大,一个老师的车轮小。同样骑一圈,大、小车轮向前滚动的距离不一样。

师:出示两个车轮的模型,请同学来指一指,它滚动一周的长度是哪的长度?实际上就是谁的周长?

生:指模型。并可以说出:车轮滚动一周的长度,实际是车轮的周长。车轮的外形是圆形的,所以,车轮滚动一周的长度是圆的周长。

(二)初步感受“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师:如果我想知道这两个车轮各向前滚动一周相差多少厘米?谁有办法?

生1:用米尺测量

师:如果没有米尺怎么办?

生2、用绳子围车轮一周再量绳子的长度

生3、测量走过的车印

老师肯定同学们的想法。说明方法2、3是“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并板书:化曲为直

(三)感受公式推导的必要性

是不是刚才这几种方法都适用于任何圆的测量呢?还是更具有普遍性的方法呢?

再次创设情境:老师拿出一个栓着一根小线的小球,捏住小线的一端,使小球以一端为中心高速转动使轨迹形成一个圆。问:这个圆形的轨迹周长是多少?能不能测量出来?

使学生从这个环节中体会方法1、2、3的局限性,使学生们想到应该有一种方法具有普遍性,能用于任何圆的周长的计算。从而引出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这一环节。

二、放手数学实践活动,体验数学学习方法

在完成圆的周长意义的建构后,我放手让学生进行猜测、操作、实验、交流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从而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的规律、探索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公式)。

【案例】生:每个小组自选一个学具袋,动手测量。要求一定要用上学具袋中的工具。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又一次自觉地运用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1、  在圆片上做一个标记,然后在尺子上滚动一周,滚动的这段距离就是这个圆的周长。

2、用线绳绕圆片一周,做上标记,然后展开,用尺子量线绳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3、直接用软尺测量。

师:绕一周和滚动一周这两种方法虽然不同,都是把圆周长这条曲线变成了直线段。同学们在测量的过程中又自觉地运用了“化曲为直”这种数学思想。

生:学生汇报结果

师:观察结果,你们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想说的?

生:都是3倍多一些

师:谁知道到底3倍多多少?虽然我们在结果中发现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但它们的结果也不全相同,可能是什么原因?

生: 测量上有误差。

师:课件出示“任何一个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得到的商都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这个数叫圆周率。用希腊字母‘π’表示。板书: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π)。

三、注重数学文化,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不仅具有传承知识的功能,还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仅仅停留在‘记住知识和会根据公式计算圆的周长’的层面上显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为此我搜集了大量有关于圆周率的视频资料,并进行了精选,提取、整理出了三小段相关的视频。使学生了解圆周率的研究史,渗透数学文化和数学思想方法。同时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案例】师:你们对π有了解吗?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1:我知道π是祖冲之计算的,月球上有一座火山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生2:π到底是多少?π怎么得到的?……

师:人们对π值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而我国古代科学家在这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是关于圆周率的探索历程。请大家一起来看,看后说说哪个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生:看视频1、圆周率的发展历史

师:通过这段视频,你都了解了哪些知识?

生1:历史上最早对圆周率的记载是在古埃及它的值是3.16。

生2:首创圆周率精密计算方法的是古希腊的阿基米德。

生3:我知道了“割圆术”

生4:我知道了刘徽,他用“割圆术”计算圆周率,计算到3072边形。

……

师: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祖冲之是怎样计算圆周率的?

生:看视频2、祖冲之

师:通过看这段视频,你又想说些什么?

生1:祖冲之计算圆周率整整花了三十多年,真不容易!

生2:祖冲之计算的圆周率比西方早一千多年。

生3、我觉得祖冲之很了不起。

师:后来人类对圆周率的研究又有哪些发展呢?我们来继续看视频。

生:看视频3,了解圆周率的发展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了解了研究圆周率的方法、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四、学以致用,体会知识的价值

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上课之初所遗留下来的两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两个不同型号的自行车车轮周长相差多少;小球转动一周所移动的轨迹是多少厘米),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从《麻雀》谈三维目标的制定

稿村小学   王艺儒

    作为一名才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坦白说,起初的我对“三维目标”简直是浑然不知,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战摸索,特别是经历了一次完完整整的评优课,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那句老话:实践出真知!

这里首先要感谢领导老师的提携和信任,得知要做一节课参评,便草草选了个题目,由于教学经验有限,对教材并没有完全吃透,当时一心觉得《麻雀》是屠格涅夫笔下的名篇,仅此而已我便开始着手准备了。精准的教学目标是一堂好课的关键,然而起初我也遇到一些偏离于“三维目标”的窘境,为了直观起见,下面呈现的就是我初拟的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学会本课生字及新词

2、              理解词义,从而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              能够给文章分出层次,为下一课时做好铺垫

现在分析看来,这样的目标一经出炉,本课的失败一点悬念都没有。唯一值得肯定的无非是,我只是大体呈现了第一课时三个简单的环节,由于缺乏可操作性,第一次试讲也确是不尽人意的。在参照了一些教学目标的模版之后,我发现自己还是过于看重知识、技能目标,把上课的流程想得过于死板了,严重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等目标;在课堂中不自知地割裂了三维目标,把三者放在一个平面上,看作是一个个单独的目标,结果还是填鸭,还是为了方法而讲方法,还是空洞的说教,三维目标还是没有真正落实,结果使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失去了语言依托与凭借,自然三维目标也落实不到位,给人以空泛的感觉,经过了第二次大的变动,我对“三维目标”的认识有了一个飞跃:

1、通过预习与老师指导,能读出本课生字;

2、老师引导下,借助工具书或根据语境推测重点词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经过三次形式不同的阅读,可以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文章大义,为体会老麻雀的爱子之情做铺垫。

这样一来,过程与方法便跃然纸上了,当我兴冲冲地把方案拿给领导看,这一次,老师们精益求精,又提出了两点中肯的意见,主要表现在:成功地制定目标是为了更好的落实,可见制定是落实的基础,学生一节课的学习效果是要严格对照目标进行量化的,而上述目标使听课人员无从下手;同时,目标的制定应以学生为出发点,“为体会老麻雀的爱子之情做铺垫”是教师的设计意图,这种认识上的混淆,致使“三维目标的情感价值没有凸显出来。经过又一轮的锤炼,加之自己在教学推进过程中反复的揣摩,最终的教学目标基本成形:

1、通过预习与老师指导,能准确无误地读出本课生字(含多音字“似”及认读生字“嗅”),同时掌握易错字“摔”的书写;当堂反馈预习效果;

2、老师引导下,借助工具书或根据语境推测重点词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能正确、流利地阅读课文;

3、经过三次形式不同的阅读,可以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文章大义,初步感知老麻雀的爱子之情

这次修改算是实战前最后一次大的变动了,正式参与评优以前,还对一些咬文嚼字的地方稍加了处理,如:目标2中,把“朗读”换成了“阅读”,因为朗读已经饱含感情色彩了,这和第一课时的学生情况并不吻合。后来,针对教学目标的制定环节,我总结出了一些修缮方法。第一,有针对性地看一些典型课例,不管是教案还是录像,只要是好东西,又可以“有原则”地加以借鉴;第二,大胆向前辈请教,不要怕否定,谦虚一点,为的是有所获,这种方法可以使作为新人的我,少走很多弯路;第三,用心,平日里每一个课堂上的细节都会是积攒经验、总结得失的好机会。

这次锻炼,感谢老师们的不厌其烦,也感谢自己那股越挫越勇的蛮劲,顺理成章的是,我本该收获不斐,结合老师课后的褒奖,我也谈谈心得:首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重要的是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参与、自主学习,这就亟需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及个性差异,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不论常态课还是评优课,学生需要情绪上的安全感,这样才能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能彼此接纳的和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不时地赞赏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这在课程的顺利推进上也显得尤为重要。其次,通过几轮修改我知道,三维教学目标必须具体,这样才便于在课堂教学中得以落实。再有,在教学中,提炼问题很关键,我们要一改往日和成人交流的方式,进而把话转化成孩子易懂的语言,加之,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这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也要引导学生从细节上发现问题,如《麻雀》一课,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再深入解决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如:1、全文表现了麻雀什么品质2、写了多少只麻雀?第一个问题就是着眼于整体,问题的解决,要引导学生概括,抓主要信息;第二个问题就是着眼于细节,问题的解决,既要引导学生比较,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第四,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不一定拘泥于课本,可以引导学生就地取材,联系生活实际,同时激活想象世界,在构思、表现时倾诉情感,表达情感。第五,教学评价方式上对学生流露出来的价值倾向,即使是错误的,老师也不要压制,应该耐心给予疏导。 

实践了才有发言权。的确,高效的语文教学,就是要经过教学环节,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语文素养得到提升,通过亲历学习过程,进而掌握学习方法。我相信,随着“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的推进,它会成为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也是大势所趋。我也会不断总结和探索,向40分钟要质量!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因“地”制宜

梨园镇中心小学    黄雪静

    制定教学目标,对于一节课的教学是否有效至关重要。教学目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的基础,因为教学目标指出了教学的主攻方向,规定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学习层次水平,影响着教学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的深广度等,它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并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如何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呢?

    同一班级不同班级的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经验或经历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课程标准制定的是某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是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的标准,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考虑到不同班级学生的特点及学生个体的学习差异,文本的特点,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

    一、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备课。我觉得这是备课的前提。有时候我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上课,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学生一定掌握了课堂上讲的知识。但是考试的时候,就发现学生其实并没有很好地掌握那些知识,甚至有些学生对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还是一窍不通。于是,我反思了自己平时的教学,我发现有的知识虽然简单,但是学生没有接处过或很长时间没有接触过,掌握起来不太容易,我们在讲的时候就应多用些时间;有的知识虽然是本节课的教学知识点,但是学生曾经接触过了,掌握起来比较容易,我们在教学时就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少讲一讲,节省一些时间用在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的知识上。教参是我们制定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依据,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各种情况加以变动。我们必须随时了解我们的孩子从何处起步?他们在总体到达了什么地方?他们将继续往哪个地方前进?所以,我们要对学生曾经掌握了什么和将要掌握什么,孩子已经有了哪些本领和将要练习哪些本领,有一个清晰地了解,这样学生才会有更大的收获,对课堂充满兴趣。

    在教学第九册22课《蝉》第一课时,对于字词这部分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预习反馈、教师点拨读准本课9个生字的字音,掌握重点字字形、了解字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本课新词:“比邻相守”、 “比邻而居”、 “比肩而坐”。因为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对于字词的教学先安排课前预习,课上对于难掌握的字词只是进行检查、重点点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学过程、思维过程,让多数孩子学会学习,逐步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扒”是本课的生字,字音容易读错,“趴”是学生以前学过的一个字,平时做练习时,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就经常读错,在加上“扒”这个不仅字形很像,而且字音又很相近,我想学生就更不容易读准确了,于是在教学中我安排了一组“扒”与“趴”的形近字区分的练习,先让学生读准字音,说一说如何记住这两个字的,然后安排了一项选字填空的练习,学生根据象形字的规律和字义,都能准确运用。我想知识目标是配合语文能力目标,为实现语文能力目标服务的,应将知识和能力融合在一起。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字形、字义,还形成了分析、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要提高备课的有效性,首先要做的就是全面了解学生。

    二、深入研究课文,根据课文特点备课。只有对课文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很好地把握课文的重点难点,备课才能更有针对性,教学过程的设计和作业的布置才能更有效。文本有什么特点?这是我备课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因为只有把文本研究深透了,我们才会深刻把握文本的规律,制定出切合文本特点和学生特点的教学目标。

《蝉》这篇文章很有特点,课文有14个自然段,写了三个方面的不同内容,根据不同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二部分为2至7自然段,这一部分是先概括后具体写法的段落,这样的段落一般概括的写的那段就是主要内容;第三部分为8至14自然段,这部分是问答式段落,第8自然段提出问题:“蝉自己能够听见自己所唱的歌曲吗?”而14自然段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问答式段落一般问题的答案就是主要内容。像本课这种问答式段落在中高年级的语文课文中是很少见的,我想要教给学生抓住段落间的特点来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学生掌握了方法就自然会便难为易。归纳概括主要内容一直是高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难点,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我学生在这方面能力比较弱,因此,我想抓住这篇有特点的课文,教给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一些方法,以提高概括主要内容的正确率。所以,根据本课特点和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的第三个教学目标是:“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根据不同方面给课文分部分,能抓住每一部分写作特点概括段意,并能用段意串联法和要素串联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归纳概括段意、篇章的主要内容是高年级的重难点,我想学生有了方法才能比较容易地概括准确,逐步形成能力,我想22课《蝉》段落上很有特点,无论是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方面都能根据文章写作特点很好的渗透或教给学生方法,有利于今后的学习,所以,制订了第三个教学目标。

《蝉》是一篇向学生宣传科普知识的文章,作者法布尔也是一位著名的作家、昆虫学家,在世界享有盛名,于是教学中穿插了文体、作者的相关介绍。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制定同样要考虑到不少问题,主要是从学生主体的角度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技能目标的制定也是要求教师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精心斟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详有略,有增有减的合理制定。从学生的情感激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提高综合素养是最高的教学目标了。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展示受多种因素影响。只有因课而异,因学生而异地制定符合自己学生的学习目标,才能真正发挥目标教学的重要作用,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钻研教材、教参,多了解学生,制定好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并把目标充分落实,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能力都得到发展。

教学目标制定的几点思考

中心小学    岳力霞

教学目标无疑是学校教育目的范畴的一个具体概念,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教师在备课时,在思考怎么组织教学之前,首先必须弄清楚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获得什么,也就是说,必须要弄清目标问题。说心里话对于教学目标以前自己从未认真思考过,每次书写教案时都是把教参中的教学要求一分为二,字词部分给第一课时,对课文深入理解部分给第二课时,如此简单。即使参与评优课好像也是把大多数时间与精力都用在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环节上,认为一节课的好坏都决定在教学设计巧不巧、精不精上,从未把精力用于考虑教育目标的制定上。

      本校这学期重点研究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达成,评优课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占很大比重。在参与评优课过程中,在认真思考并制定《林海》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并付诸于课堂实践后,才从思想上认识到了以前的做法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才真正的认识到了教学目标的重要!

      一、目标制定应在先,环节设计应在后

      通过活动的参与、思考,认识最深的一点就是从思想上认可了,一节课的教学设计,目标的确定是应该放在首位的,在思想上彻底纠正了本与末的关系。其实道理很清楚的,目标相当于目的地,走路做事都要先弄清自己到底要去哪儿,任务是什么,然后才可以想方法想路线去实现。

    在教学《林海》第一课时时,我首先联系本单元的训练点及本课的特点,在心中问自己本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我需要让学生通过本课学会什么。明确了本文应让学生在掌握生字词的基础上,熟练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结构。初步体会林海的美丽景色等。明确了这些之后,头脑中才能构思设计,如何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更好的实现,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教学设计。按照这样的思路,我通过寻找作者的三次感受(亲切与舒服)和学生一起理清文章结构,把文章分为三部分。课堂有序的进行,结束后我发现自己制定的目标达到了,心里有一种满足感,学生有什么收获,一目了然。试想?如果目标跟着设计走,岂不是有些跟着感觉走的意思,那么结果又将如何呢?

      二、目标制定应结合文章特点及学生特点

通过实践思考,我认为教学目标制定的内容既应结合本篇课文的重点,同时又要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进行选择。如《林海》一课,字词部分肯定是第一课时必须解决的,那么怎样解决,解决到什么度就要结合自己本班特点了。如果只是照搬教参那么教师肯定是把握不好这个尺度的。针对本班学生已经拥有了很好的预习能力,而且作为高年级学生字词又不应在课上大量挤占阅读的时间,所以我只是有选择的从题目林海入手,理解“海”字的意思,从而让学生从题目就可了解文章大意,抓住主旨。同时进行延伸,对“火海”、“人海”、“云海”作一般了解。本文属于写景文章,而且题目《林海》完全体现了林的特点,所以我紧紧抓住这两个字,充分利用,以点带面,带动我整节课的设计。理解了林海我紧接着问学生,文章那句话体现了林如海,用笔画出来。作者见到林海有什么样的感受,按照三次感受给文章分部分、、、、、、这样根据文章特点设计,一气呵成。

三、目标的表述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往的目标表述最常用的句式就是“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这样的表述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课上就是一个教师指挥、灌输的过程,而这恰恰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探究及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本课的目标制定过程中,我没有使用这些句式。如我在教学《林海》第一课时定的教学目标为:1、深入理解课题,了解“海”字在人海、云海、火海、林海中的意思。2、集体反馈,纠正预习中存在的错误,掌握本课生字的正确读音。3、使用结合课文内容及抓重点字等方法,了解“目之所及、兴国安邦”的词意,及“及”、“兴”、“安”、“邦”的意思。4、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课文分为三部分。5、了解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

这样的表述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谁在做这件事,对,是学生。教学目标是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有没有达到的依据,而不是评价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项工作。因此,目标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陈述行为结果的典型特征,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能以教师为目标的行为主体,尽管有时行为主体"学生"两字没有出现,但也必须是隐含着的。所以这样的表述看似没有多大变化,实则是一个很大的改变,可以说是观点的改变。

四、目标制定要细致化

开始我也很不理解,觉得过程决定目标。其实不然,只有心中先明确我本节课要达到什么,让学生掌握什么,循着这条线去设计过程,才会真正的有效果。所以我们在目标制定的时候就应该细致,也就是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心中有数,目标实现的成功率才会高。

     以上就是我对教学目标制定的一些思考,相信在认识了目标的重要性后,我会更加重视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也会让他为我的教学增色,让我的学生在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的同时,语文能力提高的更快。

结合学生情况制定三维目标

稿村小学   李丽娜

所谓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许多教师都并不陌生,但真正制定好一节课的三维目标却不是每个教师都能做好的。那么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制定教学目标呢?

    了解学生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有些教师以为整天和学生在一起,没必要进行专门的了解,这是一种误解,了解学生十分必要。

一、  了解学生需要,使教学目标更合理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学目标也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制定,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目标才更加准确合理。学生的需要有哪些呢?知识需要,能力需要,情感需要。

以前我在制定三维目标时,采取的方法是看教材,看教参,然后思考自己该怎样教好,想象学生会出现哪些问题,有哪些需要,最后制定目标。我认为自己的经验和教参中的内容就是学生学习中的需要,但有时课上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会出现许多问题。

如:我在教授7册21课《葡萄沟》时,根据已有经验,我认为学生会出现“葡萄”的“萄”不读轻声的问题。于是制定了“读准‘葡萄’的字音。”这个目标,但后来发现这个班学生没有这个问题,这个知识点不需要强调,自己的目标多此一举了。

不了解学生的需要而根据自己认为的“问题”盲目的制定教学目标,结果只能耽误自己的教学时间。试想一下,如果课前对学生读生字的情况有所了解,明确学生的需要,就能更加合理的制定教学目标了。

那么如何了解学生学习的需要呢?

①课前调查:问问学生你有什么问题:字词、课文内容、书写等等?你想了解哪些方面知识?

②课上留意:看看学生平时经常出现哪些类型的问题,有哪些需要。如: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常出错的字词(的、地、得)等等。

③总结作业:查阅作业时,记录学生的问题,看他们需要哪些帮助。

④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教授一些有意义有实用价值的知识。

  二、了解学生认知水平,使教学目标更适宜

学生在每个年龄段能力水平都不相同,要根据学生本年龄段的特点和水平来制定自己的教学目标。如果目标过于容易,学生会没有兴趣;若超过学生能力,择学生无法配合教师完成目标。

如:在教学7册5课《称象》时,由于刚刚教过六年级,我对三年级学生的能力过高的估计,于是制定了“通过画图来理解称象的步骤”这个目标。三年级学生刚刚从低年级升入,读、写、绘画的能力还很有限,而且据我后来了解本班学生的绘画水平也不高,喜欢画画的孩子极少。结果可想而知,学生画得一塌糊涂,即使理解了也不会画,不知如何下手。本节课的效果受到很大影响。试想,如果我能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其他方式准确制定目标,如:“通过小组贴图来理解称象的步骤”,一定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使教学目标更有针对性

课前预习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更可以在课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在从前第一课时教学时,有些环节我只按照自己的方式让学生学习,而并没有特别注重学生预习的反馈,使预习与课堂教学脱节。因此,了解学生预习情况,才能使教学目标更有针对性。

我让学生在课前对字词进行预习,并把课文读熟。而预习后第一课时的朗读教学目标制定为“初读课文,读准确流利。”其实这在预习环节就应该完成了,完全可以制定得更加有针对性。

如:“能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能根据预习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在字词目标上“能读准生字字音。”在预习中也完成了,可以制定为“根据预习中的问题,学习生字××(音、形、意)。”这样的目标才更加有针对性。第一课时教学才更加有效。

以后我要根据学生预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点指导,不能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预习情况分开来看,要把学生的问题当做课堂中的“问题”,灵活地驾驭课堂。

    总之,了解学生才能更好的制定教学目标,所以希望我和所有教师在努力备课的同时多接触学生,多了解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细化目标  扎实训练

——《井》教学反思      

中心小学    田玉梅

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对第一课时的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本学期,中心校把研究第一课时的教学作为教研工作的重点。使得我能真正静下心来仔细钻研。这次评优课就让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从中得到了锻炼。

我确定的教学内容是《井》,这是一篇短小的状物抒情散文,文章通过对井的外形、年龄以及井水的特点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井的喜爱,并赞颂那些为后代带来甜美和欢乐的人们。

1、细化教学目标。在教学前,我认真通读了教材,仔细地分析书后的设计的每一个问题,感受设计者的意图,再对照教参的教学要求,制定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即使这样,在第一次制定后仍然出现了不小的问题,如:制定目标时没有站在学生学的角度去考虑,字词教学重点不明确。能力训练缺乏具体的指导方法等。这些问题在试讲中都充分地暴露了出来。经过王校长和两位主任的帮助指导,我重新制定了比较切实可行的目标。如字词教学我制定的目标是“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够读准字音,区别‘载’在不同词语中的读音。利用形声字的记字方法,记住‘龄’的部首。结合课文的语境体会‘痴痴’、‘吩咐’、‘开掘’、‘嬉笑’等词语的意思。”

2、进行扎实训练。确定好教学目标后,如何能够在课上充分的体现也很关键。如在字词教学试讲区别“载”的不同读音时,因为出示的时机,教学的方法没有选择好,再加上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我又补充、增加了一些学生词语,所以学生接受起来就很困难。经过反复考虑,并制作了较适合的多媒体课件,改变了词语的出示顺序,并进行了分类比较,学生不但记住了“载”的不同读音,还能够理解词语的意思。在篇章训练时,我紧紧围绕本单元的训练点设计问题,“默读课文,想想每节主要写了什么?” “那些自然段写了同一方面的意思?” “给文章分段,说说为什么这样分?把每部分内容写书上。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等。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按不同内容把课文分成几部分的方法还突破了教学难点。

3、教学手段的合理使用。这节课中课件的使用也帮我解决了不小问题。《井》是一篇老课文,对于学生来说,更古老的还是井本身。生活在北京的孩子几乎很少有人看到过真正的能打水的井,在他们的头脑中连这种井的模糊印象都没有,更不用说去体会作者对井的喜爱,以及对挖井人的赞美了。所以在备课时,我从网上下载了大量井的图片,并进行了加工整理,制成课件。教学中在学生简单说对井的了解后,我及时出示了课件,尤其对江西瑞金的“红井”做了简单说明,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经验介绍,使学生对井产生了兴趣。另外,合理的使用课件,可以降低知识难度,有利于加深印象。前边提到的多音字“载”的教学既是如此。

通过这节课,我也找到自己很多的不足。如,课上不能合理的调控时间,使后边篇章的训练没有完全落实。另外,字词教学还应“减负”,做到精讲精炼。我也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钻研,让每一节课都绽放出光彩。

分层处理    结合语境

                             ——教学《顶碗少年》有感

小街小学  王海建

对于第一课时的教学,我们大多数教师认为很简单,无非就是那几样:说说字词,读读课文,概括内容,理清结构。那么怎么让这些教学任务有效完成,而又使课堂教学顺应学生思维流畅地完成呢?首先得制定好目标,有标才有路可寻。

所谓的目标现在指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那么我们语文教学第一课时的三维目标如何制定呢?

在《顶碗少年》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这样设计了教学目标(实际上教学目标就是学生的学标,同时也是检验教学的可测性目标):1、通过自学和教师指导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词语,会写常用词语,理解“惊心动魄”,“座无虚席”的意思。2、初读课文,抓住顶碗少年的表演和作者的感受理清文章脉络,会分段,概括段意。并能用串连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3、在预习的基础上和朗读重点句的过程中,初步感受顶碗少年拼搏的精神,并能够抓住“惊心动魄”提出自己的问题。

下面我结合教研组研究专题重点谈谈我在落实第一个目标的感受。

那么我们教研组这学期就抓住字词教学进行研究的,因为各年级识字与写字的要求不同,所以重点也就不同。作为高年级呢,没必要花太多时间放在字词教学上。但可根据文章特点把字词作为一个导火索,引出句子,引出段落,甚至引出整篇文章,这其实就是要教师在字词教学上花更多的时间进行研究,从而减少课上学习字词的无效时间。

我认为字词教学最好是分层处理:简单读读就能记住的;有个别字词写法需要提醒的;需要会写会用的;需要理解意思的,切忌教学字词每次都用一种形式,每个字词所用的力量都是一样的。

对于这课的八个生字,我是这样考虑的:屏作为一个多音字在学生读课文时就能处理了,瓷和羡学生都早已学会运用,只是对于部首还不是十分明确,我就结合预习着重说了一下部首。其它个别生字我放在了最后的改错练习中加强学生记忆。词语教学重于生字教学,因为字放在词语中才能理解它的意思。这次教学我抓住了两个词语:座无虚席,惊心动魄。“座无虚席”中的“座”学生容易写成“坐”,我让学生在改错的基础上说说词的意思,又给“虚”选择合适的意思,这样巩固了字的写法和意义。“惊心动魄”这个词的处理方法则更细致一些,因为我全课的教学就是围绕“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这句话进行教学的。先让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基础说说词语的意思,再出示三个意思,让学生选出哪个是“惊心动魄”的意思,再放到句子中对比朗读。第三步放到课文联系上下文朗读。第四步提问。这样就为下节课教学打下基础,从这个问题出发,就能把少年的表演,观众的表现,作者的感受有效自然的联系起来教学。那么对于其它几个词语,在这节课就是读读,在练习中处理了一下,下节课根据需要再重点理解“惊羡”、“不知所措”、“柳暗花明”的意思。但是这节课最后我让学生以诗的形式朗读了文章最后一段,“山穷水尽”、“柳暗花明”、“冰天雪地”得到了屡次出现的机会,学生结合上下文能初步理解这些词语。

这样就把字词分层次处理了,经过这节课的教学,同学们掌握得还是可以的,会写常用词语这方面有些薄弱,看来目标还是有点高。

在落实二、三目标时我感觉还是水到渠成的。在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时,我是从课题入手,先让学生找哪写了顶碗少年表演顶碗,后面两个自然段就是写作者的感受,这学生很容易概括出来。但是在给第一部分分层时,学生就会遇到一些困惑,因为这篇文章中的三次表演不是那么明显地分开,而是上一次表演后观众的表现在下一次表演中写的,这样学生就不知道怎么分了,这样写的用意又不能在这节课讲,所以学生分的时候有点乱,应该再给学生一些读书的时间,让他们讨论分层的结果。分完部分后,用串连法就可以概括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会出现的问题只是学生会把“‘我’看少年表演”落掉,这提示学生一下就行了。通过几名同学汇报自己概括的主要内容,同学们一起修改、判断、书写,在这个目标的落实过程中达到人人过关,并且不强求人人一致,而是说出要点,说全,说通顺即可。

在朗读中,在概括内容的过程中,学生肯定能够初步感受顶碗少年的精神。我们中高年级不要在第一课时追求过高的目标,比如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某个难句的意思,中心思想,这些他们可能能简单说说,但为什么这么说,我们要带领学生求甚解。而在第一课时,学生没有读熟,思维还没有完全活跃起来的时候是做不到的。所以能做什么,怎么做更有序,更适应学生思维特点,更适合课文特点,那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在制定三维目标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不可把目标定得过低或过高,同时还要分清主次,不能几个目标平均分配力量,分清主次在课堂上完成目标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制定三维目标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让教师细化教学,做到胸有成竹的过程,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心中有没有谱,对教材、对学生是否了如指掌,从这个制定过程可见一斑。在落实的过程中就是考验我们的目标是否合适,是否符合学生特点,以便调整我们的教学,同时还能检验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所以说制定和落实三维目标就是我们备课上课的过程,这是我们的本分,教师不要把它当成负担。

由学习资料的处理谈教学目标的达成

中心小学   廖福荣

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资料,是生活在信息社会中的每一个公民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技能;也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着力强调需要培养的能力。《品德与社会》的课前让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作为一种“时尚”的教育现象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可是学生是如何去搜集的?搜集的结果又如何?怎样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很多问题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因为《品德与社会》新课程已赋予我们教学空间的更广阔性和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教材中的每一课都要有大量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多姿多彩的插图、简洁的文字后面,需要充实大量的背景资料。这些背景资料,无不蕴藏着丰富的品德教育因素,它既丰富了教学内容,有助于增加四十分钟的教学容量,又开拓了课堂教学的深度,有利于学生深刻领会教材的教育内涵。所以课前引导学生进行背景资料的搜集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学习手段,在我们教育生活中的点击率越来越高起来。因此,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资料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必须依靠这一方式围绕“话题”丰富认识,反思提升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新学知识解决问题,真正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从而把书本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把培养学生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的能力作为课程目标之一。而今,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资料已经是《品德与社会》课上经常出现的教学环节。这也给品德与社会教学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使课堂的实效性凸显出来。

一、培养资料搜集的习惯

学生平时的所见所闻、亲身经历等有着大量的信息。但由于儿童的生理发育特点,如负责记忆功能的大脑皮质沟回还没有完全发育等,导致儿童记忆速度、记忆能力、记忆容量均不如成年人,因此普遍缺乏积累资料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也谈不上对信息的进一步处理应用。所以,作为培养学生此能力的第一步,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搜集资料对自己学习上的帮助,产生兴趣,从小养成自觉搜集各种资料和信息的好习惯。

1、人人都有剪报本

《品德与社会》的教材设计围绕“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社区)、我是中国人、人与自然、走近世界”这些主题展开。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教材内容社会性逐渐增强。上网搜集不具有普遍性,而报刊及时、广泛、真实地反映、记录社会生活,学生家中也几乎都有订阅,所以不妨充分利用它。请学生设立与教材设计思路对应的剪报本,把报上的内容分门别类做好剪贴,同时定期举行剪报本的展览,通过评优督促学生持之以恒,养成剪报的习惯。

2、尽早公布搜集任务

每个学期一开始就把本学期要求搜集的资料、大致的完成时间罗列成一张表格,发给每一位学生。如讲《西双版纳》这课时,提前布置下去让学生搜集的内容,这样便于学生自主安排、调控搜集的时间,平时也可以多留意生活,发现相关的信息及时摘录,以免流失。

3、每次搜集后都及时评价

及时评价能够起到很好的引领、导向、促进作用,所以每次搜集后,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可以激发他们]搜集资料的积极性。鉴于不少资料的搜集是合作完成,组内交流的,所以评价的方式可以多元一些,如教师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等。评价不但要关注资料的质量,还要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

二、提高资料整理的能力

玉不琢,不成器。著名的和氏璧未琢磨前就曾几次被人当成顽石丢弃。搜集到的第一手资料也是一块顽石,只有经过整理、分析,它才能放射出美玉的光华。但是学生对此常常一筹莫展,导致厚厚的第一手资料成了无用的垃圾,实在令人惋惜。所以,提高学生资料整理的能力迫在眉睫。

1、明确分工,有的放矢

随着学生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品德与社会》教材呈现的一个个主题的范围也在扩大。要求学生去围绕这样的主题搜集而事先未作分工,必然会出现资料杂乱、零散、重复、遗漏等现象。在教学《西双版纳》时,先给学生分工,请他们任选一个方面开展进行搜集,教师适当调整。所以,要提高资料整理的能力,第一步是以自愿为原则,明确分工,这样有的放矢,既减轻了负担,又提高了效率。更重要的是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去搜集的时候,很自然会有筛选,会熟悉资料,这就为接下来的整理做好了准备。

2、提炼专题,整理交流

学生搜集到的资料大量是不能直接拿来做交流,一是因为课堂时间有限,二是因为“大杂烩”的资料会让学生消化不良。此刻,老师要引导学生迈出资料整理的第二步,仔细阅读,提炼出专题,深入思考,重新组合资料,让观点更清晰,重点更突出。如:讲《西双版纳》这课时,傣族的泼水节,在每年的4月12日是傣历新年,以泼水互相表达人们之间的祝福,看完录像后,根据我的问题,学生整理资料后回答:泼水节为什么在傣族可以,在我们这里行不行?(不行,因为傣族自治州是属于热带雨林气候,人们问的衣服简单,这就是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们这里4月份天气还很冷,人们还穿着毛衣类衣服,会湿的,感冒的。居住特点是竹楼,学生根据事先搜集的资料能分析道:防潮湿、防动物侵袭、还有就是就地取材,这里到处是竹子,原材料随处可见,在这个问题上学生说的比较好,能够联系当地的地理环境与人们的居住特点也是息息相关的;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少数民族生活的情感,至于割胶、普洱茶、吃竹筒饭、香茅草烤鱼这些都是与他们的所在环境密不可分的,西双版纳是我国的第二大橡胶生产基地,人们主要靠割胶、茶叶等这些经济作物来致富的,人们生活的环境里竹子到处是,所以用竹叶、竹筒做的食物更是香味诱人,这些学生虽然读了资料,再让他们讨论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景呢?学生就会联想到生活、生产与环境、气候是息息相关的,最后傣族人为什么信奉佛教?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经过整理想一下,周边的国家是信什么教的?(是受其他国家的影响的,也是信奉佛教。)在整个课堂上,经过学生整理过的资料,针对老师的提问,巧妙的解决了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进而提高了课堂实效。

3、掌握方法,拟定提纲

资料整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一定的时间里向同学交流汇报自己的成果。因此,有时交流者心里要放着交流对象,事先拟定好提纲。开场白要激发同学们对交流内容的关注;正文尽量采用规范和科学的书面语言,简明、清晰地将过程和结果表达出来。如能利用各种图表、图片来表达,重点语句等能更直观引人;一些还未解决的问题不应避讳,坦诚地告诉大家,以便抛砖引玉;结束语要谦虚诚恳地感谢曾帮助过自己的老师同学以及认真听讲的在座各位。

三、关注资料交流的互动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来到课堂的,有着自主建构新知的欲望和能力。在资料交流过程中,利用生生间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启发,产生一种积极的多边互动,能使学生体验到创造的喜悦与生命的感悟。因此,教师要关注资料交流时课堂的互动。

1、合理选择,形式多样

形式多样的资料汇报使听的、看的有滋有味;使做的、讲的兴趣盎然。所以在汇报前合理选择好形式,一方面要想办法有理有据,把自己的观点都清晰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另一方面,还要能吸引大家对汇报内容的关注,从而实现有效交流。在讲《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时,学生搜集了不少西双版纳的动植物、药材、水果、花等,学生知道树木不光是一年四季常绿,花果不断,许多花,一年开两次花,结两次果,果不离花,前果未落,后花已发的情景处处可见,在这里还生长着更多的珍稀、古老、奇特、濒危的动植物,用这样的问题贯穿课堂结构:为什么在这里有这样高大茂密的植物和众多稀有的动物呢?使学生联想到与这里的地理位置(广阔的原始森林为动物的栖息提供了生活环境和条件)、气候特点(热带雨林气候,温度高,雨季几乎每天午后都下雨,所以植物才长成高大的阔叶)密不可分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资料都出现时,学生能够合理选择,用不同的形式汇报,如:说讲、展示图片、看照片、看自己做的PPT等,学生兴趣很高,使课堂的实效性落到了实处。

2、角色模拟,全员参与

角色模拟是通过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使其身临其境,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角色所面临的问题,充分发挥自我潜能,主动获得知识,最终达到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充分发展。如教学《西部大开发》时我创设了“西部招商会”的情境。请学生分别模拟以下角色:介绍情况的西部各省市领导,准备投资参与开发的中国石化公司、国家电力公司、中国矿业进出口集团、中国交通投资集团、中国旅行社等著名企业财团的首席执行官和高级官员,关注开发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环保局、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专家。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听完了西部各省区领导的情况介绍,请各位代表进行讨论,然后把自己的投资计划写在计划书上,5分钟后,我们将听取计划,在征求环保专家的建议后,西部的领导将权衡利弊,选择是否合作。由于所有的学生都有了明确的任务,所以积极性空前高涨,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参与整个交流过程,气氛活跃,收获丰实。

3、引导“倾听”,鼓励质疑

“倾听”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资料汇报中不仅要让孩子学会安静地认真地听,还要培养学生两种习惯:边听边记的习惯,即听别人汇报时,学生用笔记观点、记疑惑、记要点、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争取“听”出更多的收获;边听边质疑的习惯,即遇到不懂的问题马上向汇报者提问。这里所说的“问题”有两种,提问的时机也因此不同。对交流中的一些“新名词”不了解,可立即举手提问;对交流的内容有困惑,有异议应在听完全部后再提问。

4、捕捉生成,促进互动

著名的教育家叶澜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生成使课堂充满了惊喜,充满了活力。如《青藏高原》一课,学生生成的信息比较单一时,我作记者并追问和补充,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例如,针对交通投资集团提出的青藏铁路项目,我追问如何避免铁路对藏羚羊生活方式的破坏;对于旅行社提出的旅游计划,我追问推出了哪些西部特色旅游线路。这种刨根问底、层层深入的方式,使学生对知识经验产生新的洞察和体验,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2006年7月1日我国的青藏铁路开通了,这不是梦,如果有机会我们可以一起去西部旅游,一下子把整个课堂活动推向了高潮。那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整节课浪花闪耀、高潮迭起!使整个课堂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四、运用资料的方式与时机

搜集、整理、分析资料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资料,选择恰当的时机呈现资料,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1、呈现方式多元化。从教材内容到学习研究方式是多视角的、多方法的、综合的、联系的。

(1)由生活中的“小”见大,体会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即教材由生活中具体的“点”切入,引出丰富的、深刻的文明古国的历史文化事实、风采等。比如,教材“买椟还珠”从这一成语开始,激发学生的好奇,又说出了不少成语,如:守株待兔、塞翁失马等,使学生走进了一系列的现实生活与历史文化相关联的社会发展脉络中,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实效性更强。

(2)纵向呈现,提供思考和探究历史发展变化的途径和方法。表现为教材运用各种载体,如传说、考古、史书、歌谣、绘画、历史地图等,引导学生了解过去,了解历史是如何被记载下来,现代的人们又是如何去了解历史的。让学生学习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根源,都有过去、现在和未来。

(3)横向呈现,导人中外比较视角,丰富学生对我国历史与文化的认识以及了解和认同。同时,将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与世界相接轨,认识到一个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发展不仅需要吸纳外界有益于我们的东西,同时随着各国文化间的交流,我们的先进文化也为其他国家所汲取,从而打开学生的视野,将祖国文化的发展置身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中。

2、教材从传统与变迁、联系与发展的角度,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辩证地、历史地、客观地理解和面对事物的发展与变化。就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条独特的线索。用这种方式呈现资料使学生思路更清晰。

3、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来看,重在体现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自豪;中国人对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贡献;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人的智慧及探索和创造精神,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密切联系学生的情感,更能体现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如:讲《西双版纳》这课时,我以一组风景片导课,了解这个无限遐想的地方——西双版纳,激发学生热爱美丽风光的兴趣,学生发散质疑,不断来探究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为了突出本课的重点,首先我让学生解题,西双版纳是什么意思?你想了解西双版纳的哪些方面呢?进而了解它的组成、面积、人口,同时我把它与通州区的面积来比较一下,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了解到,西双版纳是20000平方米,而通州区是912平方米,相当于20个通州区的大小,在此学生可联系实际思考,人口都是86万左右,这也为了解西双版纳是个广阔的原始森林做了铺垫。同时激起了学生热爱我国南部茂密森林的情感,抓住时机,这时让学生看整个西双版纳在中国的的位置,更清晰的了解云南省在我国的最南部,这也与它的气候特点有着密切关系。仔细观察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具体位置,再看这张位置图时,我设计了三个问题: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推想一下在这个位置上会有什么气候特点?当讲到澜沧江这条河流时,我告诉学生它自北向南流,流经六个国家,出了我国之后叫湄公河,所以有“东方多瑙河的美称”。在教学中让学生不断探究,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他们自觉的自主学习,从而在不断培养学生的看图、识图能力,观察思维能力。平时在教学中我也是让学生这样看图的,如:说范围要绕圈指图,河流要按照河流的方向来指,山脉要按照山的走向来指,国界要按照边沿来指,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识图能力逐步提高,课堂实效性也在此得到了体现。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搜集、整理、分析及运用资料能力,更好的迎合了《品德和社会》课程对于学生的要求,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变得更丰富,更有有生命力。还可以活跃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人本理念,使课堂实效性落到了实处。这些能力更是社会发展中对每个学生的迫切要求。因此我们教师都应把培养学生此项能力作为自己神圣的责任和义务来看待,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美术与生活—感知设计的乐趣

中心小学     王宝江

        《造型别致的椅子》一课属于"设计应用"课,新课标中对这类课,是这样描述的"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为了本课教学目标制定具有针对性,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认真理解教材编者的思想,又合理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新课程要求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可根据不同学生、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对教材作适当的调整。因此,针对我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重新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原教学目标的重点放在了椅子的结构、功能的知识,只注重画椅子,设计出造型别致的椅子来。因为以前有过这样的类似的课,从低年级开始,学生就完成了《我设计的鞋》、《我设计的小旅行壶》等课,都跟这节课的内容有相连与共性的东西。如果再画一幅椅子或设计贴一把椅子,学生的兴趣肯定不会很高,虽然学生设计起来不难,但兴趣就会大打折扣。为使本课在设计上不出现雷同之处,在设计这节课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利用废旧材料,易拉罐、彩泥、电线等材料进行设计制作,不管从材料和演示还有创意上,学生肯定兴趣很浓。果然在我出示彩泥作品、易拉罐、可乐瓶作品、电线等作品时,学生一下子就被作品吸引住了。学生想创作的热情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学生设计的椅子造型别致,创意十足,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教学过程具有很强的实效性,本课我还采用成品的示范方法,让学生去猜用的是什么材料,制作方法也是一目了然,大大节省了示范的时间,加大了演示的广度。教学过程虽然完成得比较顺利,但前面讲解椅子的历史知识,学生探究讨论等环节中,时间有点过长,留给学生创作的时间短了,虽然在老师的督促与辅导下,每个学生都能设计完成了一件作品,把学生的作品拍成照片,通过摄影的形式利用多媒体演示,方便了学生之间互相欣赏与讲评,提高了评价环节的效率,但是总感觉学生作品创作的还不是很到位,创作时间安排上有一些问题,在下次授课中还应注意时间的安排。

    通过椅子的结构、功能的相关知识,掌握一种设计思想,设计出实物,全部以立体的形式,这里面加入了废旧材料等设计理念让学生主动发现并创造生活美的意识,交给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生活理念,让学生既体验到了椅子的文化又认识了椅子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比较恰到好处,让学生感到特别新奇,大开眼界,学生利用各种材料设计制作一把椅子,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美化生活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发现美的意识、了解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上,在授课中,我还利用录像和大量图片讲解了椅子的相关知识,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了解了椅子的功能、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通过成品的示范等方法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效果比传统的授课只用画笔设计椅子的功能简单易学,课堂教学效果要好的多。

通过本课的教学,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制作一把椅子,而是让学生树立现代设计的一种思想,培养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利用废旧材料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展示一些废旧材料制作的椅子,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废旧材料经过合理运用,巧妙设计,同样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培养学生发现美的意识。整节课围绕教学目标授课,教学最后的效果较好。

创新评价   让课堂气氛更活跃

中心小学   赵海静

早餐是一年级第八课的教学内容,通过本课学习,简单了解饮食文化,记忆早餐的种类、色彩、形状,选用泥工、纸贴的方法,模仿制作食品。

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幼儿期间向儿童期发展中,注意力保持时间短,不集中,不稳定,认识能力有限,我抓住了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从备课,教学准备,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设计。

小学美术课是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借助审美媒介,创设美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架起学习知识和积极思维的桥梁。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感受美,创造美,达到塑造审美心灵,培养审美情操的目的。

在本课中,我为学生创设了游戏式的学习环境,课前,我和学生们一起做了厨师工作服(小厨师帽、小围群),课上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都是一个小小的食品店,每名组员都是小厨师,学生们再穿戴好自己制作的厨师服,学习热情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了,不仅学生们能很快的融入到角色中去,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环境还凝聚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合作精神。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一件件优秀的作品完成了,接下来是评价环节。传统的教学评价比较单一,教师往往以学生做得好不好画得像不像,把眼光老放在美术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方面来评价学生,忽视了学生在其他方面所呈现的闪光点,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审美情趣、态度习惯、兴趣爱好、构思创意、探索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因此,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要求。学生的美术作品无“好”、“坏”之分,只有“好”与“更好”、“优秀”与“更优秀”可言。只要他在创作,教师都应肯定他。使每个学生对自己的作品都很有自信心,勇于创新,让学生在作品中敢于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情感和态度。他们的画在成人看来也许很稚拙,但每一幅画他们都有这样画的理由。因此,美术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在激发创作欲望,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新精神等方面的作用,使每个学生都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参与评价,让学生评价别人对问题的回答,别人的作品以及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寻找自己学习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是学生美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的成长阶梯,对美术课程的价值实现、目标达成是极为必要的。

考虑到一年级孩子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差的特点,评价中,我对以往教师选优秀作品展示的做法改进优化,让学生把作品分小组集中在一起,先开展自我欣赏,再离开座位采用投放小红花的方式来互相评价,红花最多的小组为“最佳食品店”,这组中最受欢迎的一件食品的作者为“最佳小厨师”,这样孩子就能用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感情了,学生显得热情高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特别高。学生自评,以学生自我介绍作品和讲述自己的方法为主,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表现、表达能力,通过自评,给他人以成功的经验,给自己以提高的方法。

学生的每一张作业完成后,让他们都把自己的作业展示出来,把课堂变成一个很活跃的画廊,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参观画廊,一起来评价和欣赏。要使学生成为美术学习的主体,成为成果创作、成果评价的主体,在使学生有目的地卷入提出和解决问题,在获得对观念和行动的感知的同时,还要求学生成为评价的中心。

我在指导学生创作的过程中尽量让学生作为画画的主体,让他们去发现生活的乐趣,画他们最想画的事物,让学生自己去想象,让学生共同评价时,说出各自的美妙之处,我经常发现学生的创作各有其独具魅力的地方。让每一堂美术课都成为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表演的一个大舞台,让学生和教师共同创造出一种亲切宽松,充满美感的氛围来,学生的个性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表达美的感受便会成为非常迫切的需要,教师就应当给学生一些适当的表达方式,而让学生来共同参与,共同评价,让学生成为美术课的主体,就会让学生有了发挥和表达的天地,往往会有出奇不意的效果。

有时因为教师考虑不周也会出现一些状况。由于课前我对学生的情况没有进行仔细的分析、细致的了解,导致课堂上出示的部分图片学生不熟悉,没见过,分析起来有些困难,预期效果没达到,课下我找个别学生了解,他们还是喜欢做自己熟悉的、爱吃的早餐,所以这就提醒我在以后上每节课前,都要提前做好学生情况分析,以便给他们提供最适合、最需要的学习资料,有助于目标的达成。
    总之,课堂评价是一门艺术,我们只有运用恰当、准确、客观、艺术,才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格,健康、快乐、全面地发展,体验着美术学习的快乐。

科学拟定音乐教学目标

——《洗手绢》教学反思

中心小学   贾艳蕾

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校音乐课程价值的具体性体现,是学生在学校和教师指导下,其音乐学习活动具体的行为变化表现和阶段性、特殊性的学习结果。确立科学的音乐教学目标,不但能够指明音乐教学方向,提出音乐教学任务,确定音乐教学方式,调节与改进音乐教学的操作过程、方法,同时还能够明示音乐教学计划,界定音乐教学范围,规范音乐教学进度,提出音乐教学要点,检测与评价音乐教学的实施过程、效果。因此在科学合理的确定音乐教学目标对于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和实验研究我们认识到,要科学的确立音乐教学目标,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正确处理三维目标得关系。音乐教学目标涵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这三个维度,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能机械地、一一对应地照搬,而应该根据具体的内容、学生与情景正确理顺三者的关系。音乐教学的三维目标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可以说知识技能是基础,过程方法是桥梁,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升华。

先来看看我刚开始拟定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劳动成果的喜悦,明白劳动最光荣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用听唱、表演、游戏等方法学习歌曲,(包括旋律、节奏、歌词、反复记号),使学生能够用轻松活泼的声音正确的演唱歌曲。

知识与能力:

1、用活泼欢快的声音正确演唱歌曲,体验歌曲高兴的情绪。

2、认识反复记号,并能在歌曲中学会使用。

很明显,教学目标分裂开来,没有完整性。现在我将这三点综合到了一起,使目标更加综合完整:

用游戏、谜语的形式学习反复记号,知道反复记号在歌曲中要重复两遍。用聆听、表演等形式,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用活泼欢快的声音,随着音乐伴奏正确的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并能为歌曲创编动作,进行歌表演。在演唱歌曲、表演歌曲、创编歌词的过程中,明白劳动最光荣的道理。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兴趣取向,原有知识结构,能力状况等多方面因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学生经过努力就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开始的教学目标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老师采取教学方法使学生如何如何,而当我认识到了这一点后,改变了原来的想法,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

3.深入挖掘教材。教材是教育主管部门为实现总体育人目标而开发的,它是课程的一部分,是教师达成教学目标的媒介和工具之一。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明确具体音乐作品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探寻蕴含于音乐音响结构中丰富的情感和音乐美,切实提高教材的驾驭能力,为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音乐教学目标打下铺垫。 我虽然也认真阅读的音乐教材,但是在某些方面制定的教学目标还不是很完善,例如: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我拟定的教学目标是用活泼欢快的声音正确演唱歌曲,体验歌曲高兴的情绪。但是当我上完这一课以后,发现学生不仅能唱好这首歌曲,还能较好的为歌曲编创动作。这就是我阅读教材不够深入。这是一首短小精致的劳动歌曲,非常适合学生表演,在演唱歌曲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情不自禁的进行歌表演。在学生边唱边演的过程中,就可以体会到劳动的快乐,从而受到爱劳动的教育。这比老师频繁的说教深入的多啊!针对这一特点,我将目标修改为:学生能用活泼欢快的声音,随着音乐伴奏正确的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并能为歌曲创编动作,进行歌表演。

以上就是我对拟定教学目标的一点心得体会,今后我还会更加深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使自己拟定的教学目标更加科学化。

《牧场上的家》一课中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达成

中心小学    吴春艳

知识与技能:

学会弱起小节在音乐中的演唱方法。能用平稳、悠长的气息和柔和、连惯的声音,富有表情地歌唱。

改为:

区分完全小节和不完全小节,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准确的唱好歌曲中的弱起节奏。学生在发声和读词的活动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韵母发音和气息的运用,能够更好的解决歌曲中的演唱技巧问题。

    对于《牧场上的家》一课的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教参上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我是通过对本首歌曲的理解和往年教授本首歌曲时学生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来制定的本课的教学目标。但是开始所制定的目标比较笼统,没有什么针对性,没有能够表现出学生在本节课上所学的知识及反馈。通过学习了一些相关的目标制定方法我有了新的认识。目标制定中不能把目的当做目标来写,还有就是目标中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所以我所修改的知识技能目标体现的学生学到的知识和达到的效果更具体了。

音乐教学中知识与能力是和过程与方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前者是通过后者来实施出来的。为了让学生演唱歌曲的时候吐字咬字更准确,我设计了两个相关的环节。一个是利用演唱《小白船》来进行发声,这个环节主要是练习歌曲中的韵母发音,接下来又设计了读词的环节,在读词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老师读词时的口型和吐字咬字方法然后再自己进行实践,知道了歌曲中每一个字的正确读音及正确的咬字。有了这个练习,在后边的演唱歌曲的时候虽然老师没有过多的强调这一点学生也能够准确的唱好歌曲中的每一个母音。所以这个目标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还有就是对于气息的掌握,本首歌曲中长音出现的次数比较多,对于气息的运用很重要,有一部分学生唱到长音的时候总是气息不够用,唱不够时值,所以在制定目标中提到了气息,通过课上练习和老师的及时提示,这个目标达成的还是比较好的。本课目标中难度比较大的就是弱起节奏,有的学生对于弱起的概念不太清楚,老师就利用一点时间来讲解它的概念,然后在利用让学生听、唱等形式来掌握好它的节奏。并能够在演唱歌曲的时候做到自然准确。这个目标除个别学生有时还出现问题,其他学生都能掌握了。

     上边的分析是我本节课制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一小点感受。对于目标的制定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依据学情  弹性制定教学目标

中心小学   王争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预期的结果,或是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更直接地说,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上的愿望。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依据;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功能;教学目标可以为检测和评价提供科学的依据;可以使教学活动获得及时的反馈和调整。因此,教学实施之前,教师通常都要熟悉课程的整体教学目标以及各个章节的具体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也要非常明确地表述出来。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就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把教学的目标落到实处。

教学不是照本宣科。教师面对的是死的教材和活生生的孩子。如何让死教材变“活”,使学生的学习不断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能动作用。我的体会是,根据学情,弹性制定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授《认识键盘》这一课时,制定了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键盘的分区,掌握主键盘区的四个控制键的使用并能运用本节课的知识自主创作出一些图形符号。

2学生在“找”和“摸”的自主体验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键盘分区,能说出各分区名称,进一步熟悉主键盘中的字母键、数字键、符号键、控制键的名称及其分布规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主键盘区的四个控制键: Enter、Backspace、Shift和Caps Lock键的使用方法并知道其作用。

3让学生通过认识、操作键盘,使其在不断地尝试中,感受成功,体验学习计算机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和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年级有四个班级,刚开始是上二班的课,我没有多考虑,就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上课,结果讲课的效果不是很好,没有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自主创作的这一个环节在课堂上没有落实,上完课,学校领导帮助我评课,在评课中,我明白了,我制定的这个教学目标对于二班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过高,在课前我没有考虑二班学生的整体水平,接受知识的能力,在备课中备学生不足。经过反思琢磨,我将第一条教学目标改为:1、了解键盘的分区,掌握主键盘区的四个控制键的使用,20%的学生并能运用本节课的知识自主创作出一些图形符号,以适合二班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根据班级情况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等因素,要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一班的学生整体水平比较高,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强,本课的教学目标的落实与达成情况完成的很好,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很好,教学目标基本没有改动,最初制定的教学基本符合一班学生的学习情况。

而到了三班的,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课堂接受消化知识的能力要比二班的学生较好些,所以我将第一条教学目标改为了:1了解键盘的分区,掌握主键盘区的四个控制键的使用,60%的学生并能运用本节课的知识自主创作出一些图形符号,适合三班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结果大概有更多的学生能过自主创作出图形符号。在制定四班的教学目标时,也是根据四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符合四班学生的实际接受知识能力。

通过讲授《认识键盘》这一课,在同一年级,不同班级中上课,同一课的教学目标并不适应每一个教学班级,要根据每个班级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出适合本班级的教学目标,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

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情况,弹性的制定教学目标。从学生年龄特点、心理发展水平、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学生的智力发展情况出发;二是从教材内容的实际出发,即教材的系统性、内容的难易等;三是从教师的教学素质出发。弹性教学就是在遵循知识本身的规律的同时,注重掌握儿童的认知结构和学生学习规律,适当地调整教学进度,增减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弹性教学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有知识间的“弹性”,如突破教材范围,合并教学内容;减少知识重复,加快教学进度;引导发现规律,培养思维能力等。也有师生间的“弹性”,本着“学生能接受就多教,接受不了就少教”的原则,实现教学民主化,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天赋所及的领域中尽量地发展,悉心地教育学生、研究学生,为学生服务。

总之,对于不同的班级,学生间存在着差异,制定的教学目标应该有些增减,有浮动的范围,不管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还是目标的达成,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方法,参考教学的类型和内容,使得课堂的预设与生成达到统一。

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我觉得自己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多调查学生的实际水平,弹性制定教学目标。多了解学生的爱好,投学生所好来完成教学任务,我想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会更感兴趣的。

课堂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和情境组成的动态系统,是充满变化的、富有个性的情境化场所。课堂教学不只是由教师和学生执行预设教学计划的活动,更是师生在真实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双方和多方的互动,主动创造和生成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机械地、一成不变地执行教学目标,而应根据即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学生实际等教学资源,生成新的教学目标,使预设的目标和生成的目标结合。教师在实施教学方案时,发现学生感兴趣并且有价值的内容时,要大胆的因势利导,调整计划;要根据学生既有的认知基础和及时的学时情况调整教学行为,弹性地达成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出不同的要求,真正让不同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经常对预定的目标、内容进行反思,寻找缺陷,及时调整,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我想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师生的双主作用,才能充满着激情与智慧,充满着挑战与创新。

课堂教学评优活动,提高了我对三维目标的认识

梨园中心小学    李燕云

关于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制定,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了,但切实制定好并真正落实三维目标却是个常说常新的话题。这次中心校组织的围绕“三维目标的制定与达成”有主题性的课堂教学评优活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指导,让我又重新温习了《课程标准》,再次提高了我对三维目标的认识。

以前我对三维目标的认识是肤浅的。只是觉得把以前的教学目标改成按三个维度去写即可,还自认为情感态度就是调味料,过程与方法不过是小装饰,知识与技能才是要做的菜肴。现在想想觉得真可笑,以前对三维目标的理解处在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只不过是把旧观念换成了一种新包装。

以前对三维目标的认识也是有偏差的。正像中心校组织学习的材料中所说的那样,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理解只限于以教师为行为主体,因此在教学常规听课、教案检查中对教学目标的衡量仅停留在只要目标中有三位框架就行,没做深入研究。

这次活动的确让我受益匪浅。

1、  我认识到三维目标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对比解读课程标准与教材中的目标部分,我认识到三维目标真正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2、  我认识到三维目标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通过和老师们一起备课,我又有了更深的体会。“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但又各自承担者不同的“责任”,知识和技能既是目标,又是一个重要的载体,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仍是学习的重点,但对基础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过程与方法同样是教学目标,但它又是一种媒介,学生在学习中,如果没有全面主动参与知识、方法的探究过程,很难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本身就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并不是附属的,不仅具有独立的意义,而且与其它教学目标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等作用。

3、  明确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第一步。在原来的备课中,老师们总是习惯于先想应创设一个什么样的情境,设计什么有意思的题目等,最后才去制定教学目标,本末倒置了。而对于这种意识,我们也是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主要是由于自己认识上有偏差。在这次活动中,因为参与了老师们的大量备课过程,在反复制定修改的过程中,我认识到1.教学目标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陈述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行为上的变化,而不是陈述应该怎样做,做什么。2.教学目标对知识与技能的陈述要反映学生所形成的具体行为。3.教学目标设计对过程性目标的陈述要具体、明确。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目标就好像是一节课的灵魂,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在头脑中已经开始把概括化的目标具体化成教学内容,并且逐渐形成了教学活动预案——教案。

4、知道了三维目标如何表述。在这次研究实践中,我觉得三维目标的表述的难点在于选择合适的行为动词来描述,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把握这样的原则:一是本节课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二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三是本节课要落实什么?怎样落实到位?四是如何让检测?检测什么?如果这些都达到了,目标就应该表述清楚了。不过,在表述目标时,不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措辞上,而应该在结合学生实际设计课堂教学上(如教学环节,教学活动,问题设置等等)。

总之,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中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是事关一节课整体的重要问题,是教师备课的目的所在。因此教师必须对教学目标设计作深刻的反思,扭转一些错误的想法与做法,才有可能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不断纠错,调控,才会使自己的教学出现生机。

变笼统为细化,使目标具有落实可操作性

中心小学   刘志国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预期的结果,或是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实际上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上的愿望。

    教学目标是上课依据,它对于教师的课堂行为具有决定性意义。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大纲和教材规定了的目标为目标,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和智力水平的高低为唯一尺度,过于突出知识传授的教学目标。

本次教学评优活动,中心校对教学目标的制定作了较为明确的要求。在具体指导教师备课过程中,发现许多教师,并没有认真学习中心校的目标制定要求,或没有领会教学目标制定的要求。照搬教参,或简单的把教参中的目标稍改一下表述方式就敷衍了事。尤其是“过程与方法”照抄教参者居多,笼统而难于操作。

在指导教师备课制定教学目标时,先与被指导教师一起学习:制定目标要依据课标、教参、学情,遵循整体性、主体性、层次性、可测性、动态性原则,变笼统为细化,使教学目标对教学真正起到指导教学的实效性。

1、目标导学化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一堂课下来,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形成什么能力,产生怎样的情感,达到什么程度,教师在深入分析课标、教材、教参、学情后,第一就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的怎样学,因此目标制定,要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进行叙述,体现教师的导学思路。如语文第一课时中的生字教学:学生正确掌握8个生字的读音,记清X、X难写、易错字的写法,查字典为X字选择在词中的恰当意思。

2、导学操作化

目标细化还在于他的可操作性,学生学习需要进行实践训练,如上面举例目标,掌握字音怎样操作是读书学生指正,还是出示生字表学生集中认读,难写、易错字怎样处理,是学生自己分析还是教师讲解板演,查字典选义是独立进行,还是查后小组讨论等,教师考虑好后,在进行修订,目标变成:学生朗读课文后,集中对照生字表拼读正确掌握8个生字的读音,学生分析X、X字的字形,教师板演用不同颜色强调难写、易错处,独立查字典为X字选择在词中恰当的意思。

3、操作过程化、系列化

  课堂是一个整体,各个环节是紧密相连的,完成一个目标需要一个或几个环节,每个环节需要有完整的过程,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能体现各环节之间的系列安排,如上面举例,学习生字,按音、形、义系列安排,形成识字教学的过程。就正堂课而言,识字教学只是一个环节,他还要与其他环节形成系列,使整堂课形成完整的过程。

  当然,目标细化还有许多值得我们进行研究、探讨的地方,如:如何把三维统一细化并准确表述出来,不同学科、不同课时系列化时,怎样做到和谐统一等。以上是我在目标操作性方面的一点心得,不妥之处请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