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焊管机m200: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青年亚文化的影响 论文作者 张高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7:47: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日渐扩大,尤其是在青年亚文化领域其影响更为明显,但是,当代中国教育理论界还尚未把“后现代理论”作为研究青少年问题的重要视域。鉴于上述原因,深入研究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中国青少年在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动态和发展,促进当代中国青少年亚文化的健康发展。
  一、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一)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
  后现代话语的兴起与传播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后现代思潮”是对“现代”西方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的一次重要变革,是对现代社会主流的科学认识观的怀疑,特别是对长期主导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实证主义思想和原则的一种批判。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传入我国,随后在我国逐渐形成为一种时髦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提起对于后现代主义的最初印象,除了用“杂乱无章”、“混乱无序”来形容以外,我们似乎找不到其他更贴切恰当的语汇。但是,随着对于后现代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它的印象也渐渐地发生了变化。英国学者阿兰·罗德威给后现代主义以这样的评价:后现代主义是青春的,同时又是颓废的;它才华横溢,同时又是邪恶的;它专注于分析,同时又具有浪漫色彩;它既似曾相识,同时又新颖入时,也就是说,它是自相矛盾的。① 那么后现代主义究竟有哪些特点呢?国内外的学者多从与现代主义相比较中获得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如解构性、多元性、反主体性、反理性、反权威、去中心化、通俗化、大众化、颠覆元叙事等。可以说它是在世界进入全面开放时代信息量剧增、知识爆炸、文化多元化等因素驱动下而产生的人类认知观念的再反思,应该说具有变革时代的新鲜意义。但如果完全取消权威话语,只解构而不建构,反中心、反历史、反本体、反主体,一切都变成非理性的形而下,那么社会就会变得无秩序、无规则、无意义可言,制造出来的则是混乱、零碎,乃至低级趣味和无政府状态。所以,许多西方学者都已指出了它的病态的一面。
  (二)青年亚文化
  亚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对而言的,是指由特定社会群体发明、信奉和推行的一种特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青年亚文化”作为以青年期这一年龄段为界而划分出的亚文化,其本源性的依据在于这一人生发展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在当代世界一体化以及全球意识冲击影响下的中国青年亚文化,其文化意识总是本能地延伸到时代的最前沿,敏锐地感受着时代生活的新浪潮。青年亚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流行歌曲和摇滚乐外,更进一步发展到诸如街舞、Hip-Top、奇幻小说、Coplay、电玩、文化衫、人体彩绘、网络博客等表现形式。固然,中国的青年亚文化不能等同于西方的青年亚文化,发达国家青年今天的价值观也并非就完全是中国青年明天的价值观,但是西方发达国家发生的某些青年亚文化现象,目前已经在中国的青年亚文化中有所反映,而这种反映又是以后现代主义的面貌出现的。如近年来在网络上大红大紫的个人博客以及那些以后现代主义手法创作的影视作品。如近来上海青年胡戈根据著名导演陈凯歌的电影《无极》改编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搞笑、无厘头、反讽等一些非常规的手段来解构文本对象,从而通过这种非常规叙述的手段达到消解文本原有意义的目的。可以说,这一文化事件是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在中国青年亚文化领域产生深刻影响的典型反映。
  二、当代中国青少年亚文化的后现代取向
  (一)后现代取向的形成动因
  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后现代转向是在中国全面的社会变革和体制转轨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当今中国已改变了过去一元化的状况,打破了孤立的社会文化状态,逐步形成一个以多元化、分层化、复杂化和流动化为基本特征的社会文化结构,使人们置身于一个多元的文化世界之中。在这个多元的文化世界里,既有本土文化,也有外来文化;既有主流文化,也有非主流文化;既有传统文化,也有现代文化,还有后现代文化。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和冲突,为人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面对这样一个色彩斑斓的文化世界,青年人感到新奇、兴奋、激动,他们必然会带着年轻人特有的激情和冲动,展开双臂去拥抱那些最适合他们生理、心理和精神需求的文化类型。在青年人对多元文化的选择中,恰恰后现代主义文化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后现代主义文化反主体性、反理性、反权威、去中心化、颠覆宏大叙事的特点,正好与具有边缘意识和反抗情结的青年人产生思想的共鸣,从而被他们接受和认同。随着后现代主义文化被青年人接受和认同,后现代主义也就成为当今中国最前卫、最时髦的文化思潮而渗透到青年亚文化中去。青年亚文化的显著特点,就是它的流行性和通俗性,因此,当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与中国青年亚文化相结合之后,很快就在青年人的文化生活中传播并蔓延开来,加之商家的推波助澜,迅速扩张到社会大众日常生活里,进而引领大众文化潮流的发展走向。
  青年成为后现代取向的“领潮”者和“鼓吹”者,这同他们特殊的年龄、身份是分不开的。青年具有喜欢接受新事物的文化心理,具有对现存状况的叛逆性文化心态,具有自我张扬的文化性格,因此,社会转型、文化多元的种种心态和问题在青年身上总是得到最淋漓尽致的反映。青年人不满足于既定文化的规则和要求,必然要从自己的特性诸如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等出发,敏锐地感受着时代生活的新浪潮,以其富有生命力的创造目的、创造动力和创造能力,按照自己的利益和目标向社会文化发出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呼声,以自己的形式对传统的社会文化进行非暴力的激烈对抗,对新文化、新时代、新生活方式进行着艰苦的探求和实验,进而改建、或推进、或创造出新的社会文化,成为一定时期社会文化发展的领潮者,在他们的身上,人们不难发现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影响的痕迹。他们崇尚迈克尔·杰克逊、麦当娜、王菲那样的音乐极致;他们穿那种“致命而疯狂的垃圾”装;他们使用怪异的语汇,说着只有他们才懂的语言……并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他们心中的酷的标志,是后现代主义文本的翻版。正是青年人这种特异的文化心理、文化心态和文化性格,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形成了某种契合,使得当代中国青年的文化观念和文化行为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后现代取向。
  (二)后现代取向的表现形态
  1.价值观念层面的表现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层面,人们的价值观念都与一定的文化背景相关。多元文化形态下青少年人生价值选择的多样性使他们陷入对现实价值选择迷惑、终极价值迷失的困境中。呈现出自我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个人本位的价值追求日益凸显、价值标准的功利色彩日益浓厚、对不同的价值取向的态度更加宽容等特征。
  当代中国经过20多年经济改革、社会变迁,导致社会的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巨大变革,旧的文化思想、文化观念和文化心理模式受到严峻的审视和批判。尤其是那些走在文化变革前头的文化先锋青年,已经打破了固有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心理模式的禁锢,开始独立地思考和比较,确立新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把个体的自由和发展作为人生的主要目标,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地以个人自主权、自身利益和个人爱好为基础。他们已不像20世纪50年代青年那样,“要像保尔那样活着”;也不像20世纪60年代青年那样认为“人应该活得像雷锋一样”,而认为人是首先要满足眼前物质利益的生物。在追求权力和金钱的同时,越来越多的青年表现出对政治的淡漠以及对形而上问题的拒斥。所以,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是七八十年代的青年相比,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标准已经是少了理想性,多了功利性;少了超越性,多了世俗性。从今天的青年人那里,很难再听到他们的父兄们曾经慷慨激昂的理想主义话语和政治口号,更难看到献身理想的壮烈情怀和激烈的群体性政治行为。另一方面当代中国青年由于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对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取向,采取了比前人更为宽容的态度。他们打破了强求价值取向一致的传统,提倡价值取向的多样化、个性化,认为只要不违背和侵犯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任何人的行为活动都是正当的,都应给予宽容。
  2.生活方式层面的表现
  时下中国大中城市青年所热衷迷恋的后现代生活方式具有这样一些特征和表现,如推崇物质至上的生存哲学,追求快乐至上的生活理念,讲求个人至上的生活逻辑,追求游戏前卫的生活心态、平淡泛化的生活交往和幽默随意的人生格调。2005“超级女声”活动创意策划人孙隽曾说过,依托“超女”品牌对“蒙牛”产品的销售之所以会获得巨大的成功,因为他卖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依笔者看来,这种销售策略正是迎合了当代青年勇于表现自我,追求个性、特立独行的时尚追求。出生于80年代的“新一代”,是自我意识最为强烈的一代人,他们拒绝依附,渴望独立。他们摆脱了传统思想和体制的束缚,没有铁饭碗的保障与福利制度的安乐,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他们承受着谋生的风险与压力。同时,他们也获得了更多的独立自主的机会和发展的自身实力空间。他们喜欢按自己的意愿与价值观念为人处事,设计并体验人生。他们信奉:“我就是我”。他们以追求新颖、独特为目标,善于挑战和把握机遇,并试图以各多种标新立异的行为,表明自身存在的价值。他们爱玩、善玩、玩“酷”、玩刺激。他们的口头禅是:“只有快乐是最重要的!你不会快乐,你就去死吧!”他们的生活主张是:“与其等你来喜欢我,不如我来喜欢你!”以及“你变不如我变”、“你飘不如我飘”、“你炒我不如我炒你”等,尽展个性的风采,从不在意他人评说。在交往情感方面,“新一代”青少年却愈发趋于平淡,习惯于人与人之间临时的简单的交换关系,人际交往缺乏深度和诚心,商业味重,网络世界更加速形成了新的生活观念与虚拟化的人际关系。
  3.言语表达层面的表现
  语言是时代和文化的反映。当代青年受到后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喜欢休闲与简单的生活,因此言说方式呈现简约性、生动性、新异性、隐晦性等变异性特征,“为快乐而生活”的主张,折射出青少年——这些处于非主流地位的社会群体渴望被社会注意、理解和认同的迫切心情。他们喜欢用大胆的煽动性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见解,追求新颖别致、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离奇怪诞的东西,要从现代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中挖掘出一点新意味来,试图用些成人社会不会使用或根本无法识别的话语作为他们超越成人社会的资本和象征。
  三、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现象的学理分析
  后现代生活方式在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中的存在和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可是仅仅罗列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受到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影响的种种表现尚是不够的,更为必要的是从理论上对这些现象作进一步深入的分析。
  (一)从文化冲突论看青年亚文化现象
  一种文化现象的存在是由于它保护或促进了某一社会集团的利益。支持当代青少年亚文化的主体乃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新新人类。以“酷”文化为领潮的青少年亚文化作为新新人类这一群体中普遍流行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言语表达等,恰好反映了这个社会群体的利益需要。当代青年亚文化作为后现代文化在中国的变异,其迎合了青少年的价值需求和意愿表达。
  1.青年亚文化现象与青年的价值需求
  当代的青年人在商品经济的浪潮中长大,是与时代共舞的一群,他们具有介于未成年人和成年人、自然人与社会人之间的过渡人特征。他们在个体自我与社会自我的角色间徘徊,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评价已经形成,他们特立独行,他们有着足够的自信,他们不想依赖于家庭、长辈或他人,他们藐视所谓的世俗“社会关系网”而不愿意“同流合污”,他们在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和交际等方面很有主见,他们不愿意像他们父辈那样“懦弱”、“虚伪”地活着,他们对各种问题奉行“拿得起、放得下”。他们努力通过与此相对应的、具体的现实可操作的途径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并且争取实现自我和发展自我。青年亚文化反权威和去中心、追求个性张扬和物质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取向与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需求在这里得到重合。
  2、青年亚文化现象与青年的意愿表达
  当代青年在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的支配下,他们情绪善变,心境转换明显;性格喜显耀好胜,态度愿叛逆求异,崇尚能展示个性魅力和风采的独特行为,表现在衣着、思维、话语、行为举止等方面力求区别于成人群体而显其存在的独特意义。因此,“酷”文化之所以会走向流行,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青年人的心理,表达了青年人的意愿。在多数青年看来,“酷”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具体来说,酷是一种挑战、一种勇气、一种能力、一种卓然独立与众不同的特性,酷是个性的一种充分张扬,而不是简单的追随与模仿,它需要投入心理成本及独特的个人目标,有人总结为“想什么是什么”。从酷的内涵可以看出,“新人类”以至“新新人类”对酷文化的追逐恰好满足了青年人标新立异、突出自我、张扬个性的心理需要。
  (二)从文化生态学看青年亚文化现象
  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看,所谓文化研究就是把一种文化现象置于一定的环境中,从人、自然、社会、文化的各种变量的交互作用中研究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青少年亚文化就是在中国整体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变迁的过程中产生的,深受这个时代的科学技术、经济体制、社会心理、社会结构等因素构成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生态的制约和影响。
  1.文化生态对青年亚文化的制约与影响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有人抱怨这是一个“没有信仰”、“没有理想”的时代,实际上一个社会的精神生活是不会真空的。对于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独生子女,我们成人对他们的举止言谈、所思所想、喜怒哀乐理解和了解多少?青少年有“成人”无法比拟的活跃性和适应性,他们追赶潮流,他们喜欢新鲜流行的事物,他们崇尚个性,因此,他们对流行时尚极为敏感,流行时尚一出现就迅速参加。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比较重视对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行为准则和集体意识的关注和培养,却相对忽视了个体意志品质和独立自主精神在提高人的素质特别是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方面的意义与作用。但是,当代中国已经由以往的静态社会向动态社会转化。一个动态社会,经济上生产方式多样化、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政治上身份体系日趋弱化、地位平等、流动自由,交通、大众传播的频度和速度加快,等等。因此,我们应当认识到,当代中国经过20多年的社会变迁,已逐渐形成一种与传统社会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巨大差异的社会文化生态。在这样一个既有本土的,又有外来的,既有传统的,又有现代的,以至后现代文化因子的社会文化生态群落里,不同文化的碰撞、交融和冲突,必然会对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产生重要的制约和影响。当代中国的青年亚文化,也将在这样的文化生态中形成和发展。
  2.青年亚文化对文化生态的颠覆和重构
  青年亚文化正是在我国快速的社会转型时期,在一种把变化、发展、进步作为理念的开放性社会的大背景下产生并流行起来的。然而,青年亚文化产生之后,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言语表达三个层面又对现存的文化生态进行颠覆和重构。
  青年亚文化对现存文化生态的颠覆,突出表现为“新人类”的诞生。《今日中国》2000年第7期刊出晓桥写的“我看新人类”一文中说:“新人类是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文革后中国第一次袒露了她除崇高精神世界的追求之外的物质上的强烈需求,袒露国人想过好日子的强烈愿望。应运而生的是非常现实的‘新人类’。我们同意他们被称为‘新人类’,是因为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正是他们作为一批人一个个开始凸显了特殊性。特殊性的凸显所意味的是个体性的受承认。个人不仅仅是整体中的一个庸物,它是一个具有权利的存在。”② 这些“新人类”对传统的挑战意味是深刻的,它表达了青少年代群某种叛逆和反抗,表达了对成人社会主导的意识形态的一种抵制,一种颠覆。
  青年亚文化对现实文化生态的重构体现在“新人类”、“新新人类”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言语表达方面另类的创新。这些“新人类”和“新新人类”面对现实社会的压抑和传统的生存规则,无时不在思考着超越现实和传统的规则,挣脱由别人替自己进行的人生设计,痛痛快快地出走,“自由地走向太空那个‘没有父辈意志,没有陈规陋习’的地方,去轻松地‘甩一甩头’玩它个天翻地覆”。他们自称是“自我价值实现的一派”,“自由原则是‘新新人类’思想家的最高准则”。 ③他们要在追求自由、解放和快乐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