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动倒角器:肾与命门的锻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5:39:22




肾与命门的锻炼

涌泉、下丹田、命门,不得不说的三大长寿名穴

泉、下丹田、命门,不得不说的三大长寿名穴

  我们每个人都有多个长寿穴,涌泉、下丹田、命门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三个穴位。若常“侍候”它们,便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在人体诸多穴位中,有一些直接掌管我们能否长寿,涌泉、下丹田、命门就是三个非常重要的典例。常“侍候”它们,便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1.涌泉——人体长寿大穴

  涌泉穴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处,屈趾时凹陷处便是,为全身腧穴的最下部,乃肾经的首穴。

  中医认为,肾是主管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重要脏器,肾精充足就能发育正常,耳聪目明,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头发乌亮,性功能强盛;反之,若肾虚精少,则记忆减退,腰膝酸软,行走艰难,性功能低下,未老先衰。因此,经常按摩此穴,有增精益髓、补肾壮阳、强筋壮骨之功,并能治疗多种疾病,如头痛、休克、中暑、偏瘫、耳鸣、肾炎、阳痿、遗精及各类妇科病和生殖类病。

  同时,人体肩上有一肩井穴,与足底涌泉穴形成了一条直线,二穴是“井”“水”上下呼应,从“井”上可俯视到“泉水”。有水则能生气,涌泉如山环水抱中的水抱之源,使人体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气场,维护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具体按摩方法为:睡前端坐,用手掌来回搓摩涌泉及足底部108次,要满面搓,以感觉发烫发热为度。搓毕,再用大拇指指肚点按涌泉穴49下,以感觉酸痛为度,两脚互换。最后,再用手指点按左右肩井穴各49次即可。

  2.下丹田(气海)——人体性命之祖

  下丹田在前面我们略有所提,它位于身体前正中线上,肚脐正中下1.5寸。古人认为下丹田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难经》认为,下丹田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所以气功家多以下丹田为锻炼、会聚、储存真气的主要部位,此处也被称为“气海”。人的元气发源于肾,藏于丹田,借三焦之道,周流全身,以推动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人体的强弱、生死存亡,全赖丹田元气之盛衰,所以养生家都非常重视保养丹田元气。意守丹田,就可以调节阴阳、沟通心肾,使真气充实、畅通八脉,恢复先天之生理机能,促进身体的健康长寿。本穴主治性功能衰退,对妇科虚性疾病,如月经不调、崩漏、带下,或者男科的阳痿、遗精,以及中风脱症、脱肛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特别对中老年人有奇效。

  刺激下丹田可用按揉或艾灸的方法,还可以通过腹式呼吸达到保健功效。正确的腹式呼吸应首先放松腹部,用手抵住气海,徐徐用力压下。压时,先深吸一口气,缓缓吐出,缓缓用力压下,6秒钟后恢复自然呼吸。如此不断重复,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3.命门——人体生命的根本

  命门穴位于后背两肾之间,第二腰椎棘突下,与肚脐相平的区域。取穴时采用俯卧的姿势,指压时有强烈的压痛感。

  所谓“命门”,即人体生命之门的意思,是先天之气蕴藏所在,是人体生化的来源,是生命的根本,对男子所藏生殖之精和女子胞宫的生殖功能有重要影响;对各脏腑的生理活动起着温煦、激发和推动作用;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运输及水液代谢等都具有促进作用。近代中医的观点,多倾向于命门是藏真火,而称之为命门火。

  经常按摩命门穴可强肾固本,温肾壮阳,强腰膝、固肾气,延缓人体衰老;疏通督脉上的气滞点,加强与任脉的联系,促进真气在任、督二脉上的运行;并能治疗阳痿、遗精、脊强、腰痛、肾寒阳衰、行走无力、四肢困乏、腿部浮肿、耳部疾病等症。

  此穴通常有两种锻炼方法:一种是意守法,即用掌擦命门穴及两肾,以感觉发热发烫为度,然后将两掌搓热捂住两肾,意念守住命门穴约10分钟即可。另一种是采阳消阴法,即背部对着太阳,意念太阳的光、能、热源源不断地进入命门穴,心意必须内注命门,时间约15分钟。

 

肾与命门的位置

   

  我们知道,人体的肾脏位于腹腔后壁腰椎两旁,左右各一。从西医学的角度来看,。肾脏的主要功能是形成尿液,借以排出体内代谢过程的最终产物即体内废物。中医学所说的w肾”.则是一个组合概念,是以肾脏为主体的一个系统.除了解剖学所说的肾脏本体中,为督以上几种说法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认为命门是具有形质的,位置确定,有物可寻。此外,另有别样说法,也为人们所重视,那就是…肾间动气说”。此说认为:“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明朝孙一奎《医旨绪余》),是人体原气的发动、生成。这与《难经》所说的“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肾间动气也”是相吻合的。这“肾间动气”的地方,是修炼丹田功法的所在地。功家常说“。肾气充盈,其气冲督”,当丹田真气饱满充实之后,则经过第二腰椎的命门穴外,它还包含肾卜腺、性腺等内分泌组织和泌尿生殖器官;而且,中医学还将人体一个极为重要的部位——命门,与肾联系在一起。所以,肾与命门常常被人们相提并论。

   

  关于命门的位置,历来就有多种说法。明朝赵献可认为,“命门在人身之中,对脐附脊骨”,在“两肾各一寸五分之间”(《医贯》)。另一种说法,是将有肾视为命‥。中医典籍《难经》说:“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更有医家进一步强调两肾与命门理功能的一致性,认为它们皆为“真元之根本”,故倡导“两肾总号为命门”(明朝虞搏《医学正传》)。还有一种说法,把命门与丹田联系在一起,认为命门就是丹田。明朝张景岳就说:“人之初生,生由脐带,脐接丹田。是为气海,即命门也。”丹田为男子藏精之所、女子受胎之处,人在此处获得生命并出生,称其为“生命之门”也有道理。日常习练太极拳,习拳者在谈动作要领时,也常说“命门”如何如何,但这往往是指人体后腰部的命门穴,该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沿督脉向上移动,命门穴就成了“肾间动气”这股力量输注的门户。这个过程关系到小周天功法,所以“肾间动气说”更为功家和拳家所认可。

   

   以上众说,各有道理。或问:命门到底在什么地方呢?结合下面谈到的肾与命门的生理功能,可以帮助我们做出选择。

   

  肾与命门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认为,肾与命门的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难经》云:“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命门之气与肾通,表明它们在生理功能方面是相互沟通、相互联系的,肾具有命门的作用,命门也具有肾的功能。

   

  单独来讲,肾的主要功能是藏精,既藏有先天之精(生殖之精),又藏有后天之精(脏腑之精)。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来源虽然不同,但同藏于肾,称之为“肾精”。中医学的气化理论认为,精能化气。肾精所化之气,称为肾气”。肾气之盛衰,关系到各脏腑的正常活动,这颇似现代社会时时刻刻都离不开的“能源供应”。若按中医阴阳学说来讲,可以将肾的生理功能概括为肾阴、肾阳两个方面的作用。肾阴为人体阴液的根本,对人体脏腑组织起着滋养、濡润的作用;肾阳为人体阳气的根本,对人体脏腑组织起着温煦、推动的作用。所以,无论是从“肾精化气,为脏腑组织提供能源供应”的角度来看,还是从…肾阴、肾阳对脏腑组织的生理活动具有统辖、支配的作用”来讲,肾功能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至于命门,古代医家把命门比喻为走马灯运转的动力源(走马灯中点燃的蜡烛)——火,认为命门火就是人体的阳气之源。命门火旺,身体强健;命门火衰,则体弱多病。这种观点,与中医对“肾阳”的解释是一致的。更有医家把这种“动力”的说法联系到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上,认为脏腑生理活动的正常运转,皆依赖于人体阳气的供应与推动,而这阳气的根本所在,则在命门,故《难经》强调说:“命门者,诸神经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

   

  不难看出,强调“肾阳”的作用或是强调“命门火”的作用,都表明两肾与命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之源,这自然会引起人们的重视。明朝张景岳就明确指出:“真阴真阳皆藏于肾。命门总主乎两肾,两肾皆属于命门。故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类经附翼》)于是我们可以认为:肾中内寓的肾阴即是命门之水,-肾中内寓的肾阳即是命门之火。由于肾阳对脏腑起着滋养濡润的作用,肾阳对脏腑起着温煦推动的作用,而这皆可视为命门的水火作用,故张景岳则进一步强调说:“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景岳全书》)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看重肾中的“精”——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强调命门的“火”——生命活动的动力之源。炼精化气,命门火旺,皆为功家和拳家所追求。人们重视对肾与命门的认识和锻炼,自然是在情理之中了。

 

   前面谈到,历代医家对命门的位置有不同的看法,但他们对命门与肾在生理功能方面相联系、相一致这一点上并没有太的分歧。基于此,就可以回答前面提出的那个问题,即命门的确切位置。笔者认为,强调命门“肾间动气——火”的作用,认为它寄附于肾脏实体,占据着腹部丹田的后部空间即“后丹田”,并以督脉命门穴为其出入的门户,这个地方就是“命门”。这样理解,有利于习练太极拳时,对技术要领的掌握有章可循、有物可依。

   

   对“气”及其特点的粗浅解释

   

  人们常说,精、气、神是人身三宝。三者既各有所司,又相互化生。一般来讲,“精”是指精微有用的物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气的运动一旦停止,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将“精”转化为“气”,增强生命活力,这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人们常常采取各种锻炼方法,主动增强这种气化作用。这个锻炼的过程,就是人们常说的“炼精化气”。由于肾与命门所处的区域,既是元气之根,又是生气之源,所以“炼精化气”主要是指增强肾与命门的生理功能而言。

   

  现代科学证明,“气”是人体内运行着的能量流,是特定信息在体内的传导。当然,在这个定义下所说的“气”,是指“经络之气”,即功家和拳家常说的“真气”、“内气”。内气运行有个显著的特点,它会随着人的意念而有趋向性,这就是拳论和功法中常说的“意之所注,真气从之”。“意”与“气”的这种关系,早已为古代功家和医家的气功实践所体察和证实;而其实质的揭示,则有赖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生物电的科学研究证明,当思想意识(意念)关注在身体的某一部位,尤其是经络穴位处时,那里就会产生生物电流;而生物电流的活跃,则有利于调整和改善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这对我们理解w肾间动气”、“意之所注,真气从之”的实质,是有帮助的。

   

  内丹功法的练功,一般是以意守腹部丹田为主,这个地方就涉及。肾与命门的领域。意守该区域,通过强化意识,必然会培育和增强“肾间动气”。所以,许多功法的锻炼.都重视这个区域,强调在这里下工夫。我们知道,功家所说的“炼精化气”修炼法,其目的是培育丹田真气以通任督二脉,这虽说是内丹功法的初级阶段,但对现代人来讲,这种操作仍有普及性。同样是为了达到增强内气的目的人们往往采取一些辅助性的锻炼方法。下面我们谈到的命门后撑、两肾抽换,就是在习练太极拳时修炼内功的锻炼手段,就是在肾与命门这里下工夫。

   

  命门后撑的细致练法

   

  著名太极拳家顾留馨先生在其著作《太极拳术》一书中讲道,陈、武两式拳家在讲究身法时,主张全身整体劲的蓄发相变是需要“一身备五弓”的。五弓以身弓为主,身弓以腰为弓把,腰脊命门穴始终以意贯注,中定而不摇摆。动作时以命门穴为轴心,以两腰肾的抽换来变换身体的虚实。顾先生的论述,强调了“身弓”对于身法的重要性。我们知道,身弓备则腰脊坚韧有力,富于弹性,上与两臂相系,下与两腿相随,腰脊一转周身皆动,贯串协调主从不乱,既可八面支撑,又能八面转换.确实体现了腰脊的主宰作用。而命门穴位于身弓的中心位置,是关键的节点,故命门运用得当,则有助于身体的动态平衡,体现的是身法中的中定作用。

   

   重视命门部位的锻炼,在陈式太极拳套路的练习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如护心捶定势时,双臂合劲向前搠发,腰背部有后撑的微动,术语称之为“前去之中必有后撑”。由前搠、后撑所呈现的,是一幅中正安舒稳固扎实的功架,习练者本人也会有支撑稳固、劲力集中的感觉。再如“六封四闭”之定势,随转体双手斜下按时,对腰背部仍有命门后撑的要求。此时的动作是“开”,劲力的运用为“放”,劲往前去,命门后撑。顾留馨先生在阐述“前去之中必有后撑”时说,身手腿前去时,裆劲下沉,足底着力,而内劲由裆中往上翻,经背脊透达于掌指而直射,腰脊命门穴须微往后撑,这是“有前必有后”的对称协调的练法,也可说是前后的对拉拔长,目的是为了求得全身不失中正安舒的基本状态,使前进的惯性运动受到制约,不致破坏自身的平衡(《太极拳术》,上海教育出版社)。顾先生的解析透彻明了,对我等后学者正确掌握“命门后撑”的细致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身弓备命门后撑,强调的是“内动”,重视的是“意”的运用。正如郝少如先生在《武式太极拳》一书中所讲,习练太极拳必须靠意识的支配来获得“张弓”和“放箭”的效果,“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旨在用意,而不在于用形,切莫弯腰驼背。这样看来,“张弓”强调的是“以意代形”,是“求其劲而非求其形”。同样,也如顾留馨先生强调的“腰脊命门穴始终以意贯注”,是“在内而不在外”。所以,“命门后撑”技法的重要之处在于以意贯注之,它所体现的仍是“意之所注,真气从之”的锻炼法则。

   

   虚实转换在腰隙

   

   清.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云:“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腰隙,俗称腰眼,位置在后腰部肾腧穴处;该穴对应于两肾,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约5cm),属足太阳膀胱经。两肾腧穴的中间是命门穴,该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属督脉。前辈名家指出:身法虚实的变换,关键在以腰脊命门穴为轴心的左右腰隙(两。肾)的抽换;两肾抽换变化虚实,是全身总虚实的枢纽所在。所以,两肾抽换变化虚实,是太极拳习练时不可轻视的技术法则。

   

  转换之法,各派太极拳家都十分重视。郝少如先生著《武式太极拳》一书,专有一个章节讲转换之法。郝先生写道:“转换时,命意源头在腰隙……迈左步时,左腰眼微向上抽,用右腰眼托起左腰眼,而右腿实股须精神贯注,左腿则气势腾挪;迈右步时,右腰眼微向上抽,用左腰眼托起右腰眼,而左腿实股须精神贯注,右腿则气势腾挪。”郝先生强调:“两个腰眼总须一上一下,一虚一实,从实托虚,虚与实又要相吸相依。”这样看来,郝先生讲到的这个技法,可以理解为:两肾抽换乃是阴阳互根、阴阳相济的关系,这种练法反映了太极阴阳学说在行拳走架时的具体运用,是一种细致的练法。杨式太极拳,欲左脚向前上步以移动身体重心,意念一动,先是右侧腰肾渐渐下落,右胯根相随内收下沉;左侧腰肾缓缓上提,左胯根提带左足跟离地,此时仿佛是右肾在托左肾。随着左侧腰肾继续上提,左胯根将左腿屈膝提起向前迈出;然后,左侧腰肾渐渐沉落,右侧腰肾缓缓提升;右脚蹬地右腿内旋使躯体平稳前移,左脚踏实。这样的练法,表明身体重心的移动与腰肾的虚实转换密切相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之时,腰肾管着两腿:腰肾落实的这边,下面的腿也落实;腰肾松虚的那边,下面的腿也有松虚的意味。就是说,以步法上虚实的转换来变换身体的重心,是由腰肾的内动来支配的,动步时应首先动腰肾。显然,这也是太极拳的细致练法。为什么要这样动步呢?顾留馨先生说过,凡欲往左迈步,右腰隙先下抽落实,右胯同时内收落实,左腿迈步就轻灵,反之亦然。这是“意欲往左,必先往右;意欲往右,必先往左”的原理在步法上的运用(《太极拳术》)。

   

  虚实转换在腰隙,是太极拳动作要领中重要的一项,它的重点处仍是强调“由内及外”。至于腰肾提升沉降的程度,则在于个人练拳时的揣摩与体悟。从生理结构方面来讲,两肾均为筋膜脂肪所固定,不可能有明显的位移。腰肾的移动,它的抽换升降,实际上是反映在空间运动轨迹上的。对于一侧腰肾沉降的感觉,主要是习拳者在意念上加重了对这一侧腰肾的关注,是“意之所向,全神贯注”所产生的效果,相比之下,另一侧腰肾则显得松虚自在。如此这般地反复调整意念上的关注,“意之所注,真气从之”,就达到了锻炼腰肾的目的。两肾抽换于拳术动作上是虚实转换,于强身健体的客观效果上是“活腰壮肾”,这种锻炼方法有利于人体精气的转化。

       命门之火的生理作用
    命门为人生先天真火,火不足何以治水?水不治,真火何能发生?此水火升降之机.若阳和布敷.蒸腾妙用,命门之激岂可误?既得双手采气之妙,身无真火之激,内外如何相合?是故经云,“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
    人身之所以呈现出生机,那L因为有火之作用.而命门是藏火的地方。人身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没有火的温煦不行。古人把人比作小天地,所以又把命门比作龙雷,龙雷火是天地间真火,在人体可温养胜腑,四肢百骸。此火升腾不能水折,一般采用滋水平阳法。因为这种火是靠水来滋养的。水来源于肾水,龙雷之火寄于两肾之间,水足则火旺,火旺则水足.所以古人有“肾无实证”,治“肾无泻法”,其道理也在于此。
    命门之火在生理上对人体起到广泛地温养作用:
    (1)、可以温暖脾土,熏蒸水谷,使脾土健旺,运化正常,化源充足,后天之本健旺.脾旺则有生生不息之机,身体就会健康。若命门火衰,则脾运无力,消化不利,出现食少,腹胀,久泻不止,五更泻等。从顶防学上讲,四季脾旺不受邪,即使受邪而病也轻微,都是因为脾土旺,胃气充足,邪气易祛,易于康复之故.
    (2)命门之火可以纳肺气,使呼吸息息归根。祖国医学认为呼吸虽为肺所主,但吸入之气,必须纳归于肾,故有“肺主呼气、肾主纳气,为气主根.”之说。肾的纳气功能,对人体呼吸有重耍意义,只有在纳气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才能使肺呼吸均匀。如纳气功能减弱则吸入之气浮于上,就会出现呼多吸少的气喘病。所以临床上怡疗某些气喘病症、就得用补肾纳气法,使肾纳气功能得以恢复,则喘自平.
    (3)命门之火主管三焦、膀耽两个水暗,使其气化正常,水道通调,而不致于使人体内液泛滥成灾。水液在人体内的代谢与脾、肺、肾三脏功能密切。水液入于胃,由脾上输于肺,肺气肃降、三焦气化,则水液流归于肾,再经肾气蒸腾,推动和肾司“开阂”的作用,使水液排出体外.肾除本身的蒸腾气化作用外,其对肺脾的温煦作用是使二脏能维持正常生理之根本.所以命门之火的盛衰,直接关系到人体内水液能否正常代谢。
    (4)促进生殖、生长发育的作用。
    (5)壮肾以杭衰老作用。
    关于肾与命门的作用,前人有云:“五脏六腑之阴,非此不能滋,五脏六腑之阳非此不能发”.“命门无形之火,为十二经之主.肾无此不能作强,而技巧不出矣。膀耽无此则三焦之气不化,而水道不行矣;脾胃无此则不能腐熟水谷,肝胆无此则将军无决断,而谋虑不出矣。大小肠无此则变化不行,而二便闭矣;心无此则神明昏,而万事不能应矣”。此即对命门之火生理作用的精辟论述。炼功的人,要使身体强健,祛疾除病,非强化命门之火不可。只有命门之火壮旺,肾水自然升腾,而心火下降,阳和布敷,蒸腾妙用,激发命门真火不可耽误。
    双手相搓,在配以神、意相合,紧贴命门,这是道家壮命门之火的真传.为什么电激命门可添壮命门之火?这是因为人身十二经之中,属火的有四条,如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此四经均循于手上。两手相递,四火相激,随即贴于腰间,四经之火与命门之火相合,就可激发肾中真阳,只要真阳壮旺,就可产生生理之火,即少火,少火生气,从而使正气壮旺,无穷生生之象由此而始。
    对于修真来讲,只有命门火壮旺,才能采进外面的客气。命火不足,一是采不进天地阴阳二气,正所谓:先天不足,后天何以招摄。二是即便采来客气,也无力燕腾妙用,不能为我主气所用,更不能产生浩然之气。采不进客气,就不能使体内真火壮旺,修真无望,即是身无真火之激,内外如何相合,后天无所取先天岂能变通。所以,在采来外来客气之时,必须电激命门,使命门之火壮旺,方可有生生不息之象,才能使人体气机通畅,阴阳平衡,以成健康长寿之体。


        叩齿咽津坎填离(升降水火既济)
    客气外来,元气发动,此时自然心火下降,肾气升蒸.心肾交会,水火相济,坎离易位,使得满口津液.玉液金津,得之不易,急须吞下十二重楼,返本还原,回归于下,周而复始、无穷之机也.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与大自然协调的过程中和自我身心修复的过程中,创立和总结了许多有利于健康和长寿的方法,如I俗面梳头摸耳朵,摇头摆尾舒手脚,叩齿咽津鸣天鼓,搓腰抹腹热涌泉等,这些传统的养生术,至今仍被养生者视为至宝,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发挥重大作用.

此文出自《中华峨眉内功(方宗骅)》 11.5元 1991年 307页

命门一词,最早见于《内经》,系指眼睛而言。如《灵枢·根结》说:“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将命门作为内脏提出则始于《难经》。明清以来,对命门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才出现了各种不同见解,命门的重要性也引起了广泛重视。归纳种种见解,其分歧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命门的形态

    从形态言,分有形与无形之论。《难经》以肾为命门,是为有形。如《难经·三十九难》说:“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明·张介宾认为命门为子宫,为精室,亦为有形。他在《类经附翼·求正录·三焦包络命门辨》中说:“子宫之下有一门,其在女者,可以手探而得,俗人名为产门;其在男者,于精泻之时,自有关阑知觉。请问此为何物?客曰:得非此即命门耶?曰:然也。请为再悉其解。夫身形未生之初,父母交会之际,男之施由此而出,女之摄由此门而入,及胎元既足复由此出,其出其入,皆由此门,谓非先天立命之门户乎?”他在《质疑录》中又进一步指出:“命门居两肾之中,而不偏于右,即妇人子宫之门户也。子宫者,肾脏藏精之府也。”

    2.关于命门的部位

    从部位言,有右肾与两肾及两肾之间的区别。

    (1)右肾为命门说:《难经》首先提出右肾为命门说。自《难经》之后,晋·王叔和、明·李★梴等人均认为右肾为命门。其中,李★梴《医学入门·命门赋》对命门的部位和生理功能论述得较为详尽:“命门下寄肾右,而丝系曲透膀胱之间,上为心包,隔膜横连脂漫之外,配左肾以藏真精,男女阴阳攸分,相君火以系元气,疾病生死是赖。”

    (2)两肾总号为命门说:元·滑寿首倡此说,认为“命门,其气与肾通,是肾之两者,其实一耳。”明·虞抟明确提出“两肾总号为命门”,其在《医学正传·医学或问》中说:“夫两肾固为真原之根本,性命之所关,虽有水脏,而实有相火寓乎其中,象水中之龙火,因其动而发也。寓意当以两肾总号为命门,其命门穴正象门中之杖★闑,司开阖之象也。”虞氏否定了左为肾右为命门之说,认为“若独指乎右肾为相火,以三焦之配,尚恐立言之未精也。”张介宾《类经附翼·求正录·三焦包络命门辨》也说:“是命门总乎两肾,而两肾皆属命门。”

    (3)两肾之间为命门说:此说首推明·赵献可。他在《素问·灵兰秘典论》“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的启示下,认为十二官之外,还有一个人身之主,即是命门。“命门即在两肾各一寸五分之间,当一身之中,《内经》曰‘七节之旁,中有小心’是也,名曰命门,是真君真主,乃一身之太极,无形可见,而两肾之中,是其安宅也”(《医贯·内经十二官论》)。赵氏之说对后世影响很大,清代医家陈士铎、陈修园、林★珮琴等皆认为命门部位在两肾之间。

    3.关于命门的功能

    从功能而言,有主火、水火共主、非水非火为肾间动气之不同。如明·赵献可认为命门即是真火,主持一身阳气。他在《医贯·内经十二官论》中说:“余有一譬焉,譬之元宵之鳌山走马灯,拜者舞者飞者走者,无一不具,其中间唯是一火耳。火旺则动速,火微则动缓,火熄则寂然不动……夫既曰立命之门,火乃人身之至宝。”

    清·陈士铎在《石室秘录》中也认为:“命门者,先天之火也。”明·张介宾则强调了命门之中具有阴阳水火二气,从而发挥对全身的滋养、激发作用。他在《景岳全书·传忠录·命门余义》中提出:“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明·孙一奎则认为命门在两肾中间,非水非火,只是存在着的一种元气发动之机,是一种生生不息造化之机枢而已,即《难经·八难》所谓的“肾间动气”。他在《医旨绪余·命门图说》中指出:“越人亦曰:‘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命门之意,盖本于此。……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

    综观以上各种认识,虽对命门的形态、部位有不同见解,但在命门的生理功能与肾息息相通的认识上是基本一致的。历代医家大多认为命门与肾同为五脏之本,内寓真阴真阳。明代命门学说的兴起进一步为“重肾”理论奠定了基础。因此可以认为:肾阳即命门之火,肾阴即命门之水。肾阴、肾阳,即是真阴、真阳,或元阴、元阳。古代医家之所以称之“命门”,无非是强调肾气及肾阴肾阳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命门”亦即“生命之门”。正如孙一奎在《医旨绪余·命门图说》中所说:“追越人两呼命门为精神之舍,元气之系,男子藏精,女子系胞者,岂漫语哉!是极归重于肾为言,谓肾间原气,人之生命,故不可不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