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安全检查记录表:中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去、现状和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6:38:31
中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去、现状和发展 #TRS_AUTOADD_1204853738830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04853738830 P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04853738830 TD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04853738830 DIV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04853738830 LI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JSON--{"":{"margin-top":"0","margin-bottom":"0"},"p":{"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margin-top":"0","margin-bottom":"0"}}--**/

中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产生于四千多年之前,许多珍贵的论著值得我们回顾、继承和发扬。现代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体现在有关的组织机构里,至于近二十年来中国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发展,这是值得我们总结的。

 

(一)中国有一个健康心理学思想的漫长过去

 

 中国心理学是由西方传入的,但是西方心理学传入中国之前,中国早就有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早在4600年前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从它所含的医学心理学思想和健康心理学思想便可见中国古代医学心理学思想和健康心理学思想的丰富。

 

首先,在病理心理学思想方面,认为发病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括情绪和意志异常的心理因素。“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也就是说,情绪或意志波动过于激烈或持续过久,会使脏腑功能失常,气机发生紊乱而致病。

 

其次,诊断心理思想方面,提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即以“得神”与“失神”,也就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或心态作为衡量其情绪与意志心理活动是否下沉的标准,作为预测疾病的根据。

 

再次,治病心理思想方面,认为“精神进,志意治”,并翔实地论述了心理疗法,如开导安慰法、情绪与意志相胜法、针刺疗法。

 

最后,心理卫生思想方面,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原则。“治未病”的根本措施是:顺应自然,生活有度,调摄形体,调摄精神。

 

中国后来历代医学家都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的医学心理学思想和健康心理学思想。

 

(二)中国健康心理学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

 

1879年,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后,很快地引进到中国,逐步发展到今天而成为现代的心理学。1921年中国心理学会成立。现代心理学拥有许多分支,中国心理学也是,其中有一个医学心理学分支。中国心理学不仅有医学心理学的分支,而且于1936年4月19日在南京正式成立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该会“以保持与促进国民之精神健康及防止国民之心理失常与疾病为唯一目的,以研究心理卫生学术及推进心理卫生事业为唯一之工作”。该会曾一度停止活动,1985年重新建立,提出重建的宗旨是,“团结全国有关心理卫生工作者,开展心理卫生的调查研究,广泛深入地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以促进我国广大人民的心理健康,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健全人格和优良品质”。尽管中国有一个心理卫生协会,但中国医学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研究和教育由中国心理学会承担。中国心理学会成立八十多年,它的三个分支机构──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学校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和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研究有直接关系。尤其是学校心理专业委员会,如上所述,它是1993年由学校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改名而来,为的是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学研究基础。

 

(三)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种“热潮”,仅仅是近二十年的事情。这里有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心,有专家的理论指导,更有各地专家和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1.专家的理论指导

 

早在1983年,林崇德在《中学生心理学》一书中首先提出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的设想,他强调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性。同年,燕国材提出了加强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问题。1986年班华提出了“心育”问题。1989年林崇德出版了《品德发展心理学》,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培养结合起来研究。1991年,班华发表了“心育刍议”论文,系统地阐述了与心育有关的问题,并于1994年出版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著──《心育论》。这些理论论著的发表,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专家的呼吁下,全国部分中小学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2.中央和教育部文件的指示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这是第一次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正式文件中提到心理素质,并且把心理素质与其他各项素质相提并论。这标志着心理素质培养从过去基层学校的教育行为,逐渐转换成为一种政府行为。

 

1994年8月31日,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于1998年12月24日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提出,要“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

 

1999年6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为了规范心理健康教育,1999年8月13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意见》对以下三方面内容做了具体的说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进行了论述;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途径、方法及基本原则做了规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师资队伍、条件保障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要求。《意见》指出:“已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地方和学校,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和深入;目前还未开展的地方,要积极创造条件,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以上文件,不仅成为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南,而且成为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基础。

 

3.各地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作出的努力

 

最早重视这个问题的是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局和教育学院,在搞基础薄弱学校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实验时,他们注意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并在1987年起由他们主编了《中学生心理发展常识》。顾名思义,他们是以心理品质,如兴趣品质、思维品质、意志品质、个性品质为主线成书的,内部教材在实验学校广泛使用,效果颇佳,促进了受教育者身心的健康发展。后几经修订,到1992年才正式出版。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湖南师范大学郑和钧等在中小学搞“和谐发展”教改实验,提出必须以“心理教育”为基础,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为首要能力”。他们编写的心理教育教材,在全国十几个省的实验点使用。由开明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每个年级一本的《心理素质》教科书,显然是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将心理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出现的,试用效果也很好。由俞国良主编、晨光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小学、初中、高中各一册的作为云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科书的《心理健康教育丛书》,从云南到全国各地,试用效果颇佳;由沃建中主编、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每个学期一册的《中学生心理导向》(加上教师的教学参考书共24册),都是按《意见》编写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目前,在北京、河南、浙江、新疆、重庆等十余个省市使用得颇红火。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中学政治教材,初一年级是心理教育。这本教材是为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而不是上心理学课,也不是进行心理辅导与咨询。初一年级开设心理教育,是对这一阶段全体学生进行系统心理品质教育的开始。心理健康教育,正是在各地心理学专家和实际工作者的推动下,蓬勃地开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