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器类型代码:劳特累克 《红风车海报》—世纪末的哀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05:37:11

劳特累克 《红风车海报》—世纪末的哀愁 高阶秀尔著 范钟鸣译  

2011-02-09 21:15:13|  分类: 看名画的眼睛 |  标签:劳特累克  风车  版画  海报  巴黎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劳特累克 《红风车海报》 —世纪末的哀愁

 

〔石版画,195 x l22cm , 1591年作,阿尔比美术馆藏〕

 

剪影式的世界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幅画面中央的舞女的白色裙子。她侧脸摆着大腿在跳舞,那飘舞起来的裙子象一朵花一样。画面的其它部分填满了红色、蓝色和黑色等热烈的色彩,唯独画面中央的这块最重要的部分留着白纸的底子。这飘起的裙子的波浪形裙边,在背景上黑色看客剪影的衬托下显得分外耀眼,给人特别强烈的印象。背景上的看客是由戴礼帽的绅士和戴插羽毛帽子的妇人组成的,他们看上去好象排成了一横排站立在深处,右边几个人稍微离前面近一些。其实看客们是绕着舞女围成了一圈。我们也成了这圈中的一员。

在画面的最前面有一位戴礼帽的男人,他好象喝醉了似的,挺着胸挥舞着双手也在跳舞。因为他背着光,所以他也象剪影似地浮在画面上。还有,在画面的最左面,可以见到另一位舞女飘起的黄裙子。在这不太大的画面上,我们至少能见到三个人在看客们围绕的舞台上狂热地舞蹈。

只要是1891年居住在巴黎的人、一看到这幅画就会知道,画上画着的其实是四个人,他们正跳着华丽的四人舞中央的摆舞着大腿的舞女,是当时红极一时的明星,她有个奇怪的名字叫“拉·格留”(意为贪食)。那最前面醉醺醺的男子,因为他能做出惊人的柔软动作,故得名为“没骨头的法郎达”,他也是当时很红的舞星。以上这些,我们仅从画面上看也能明白。以他俩为主的“红风车”四人舞,时在巴黎几乎是家喻户晓。

就象这名字一样,在风车巨大的四翼上装有红色的彩灯,它们整夜地旋转,以此来招揽顾客。“红风车”在十九世纪末的巴黎,可以说是夜世界的象征。现在,那里成了电影院,当然还保留了一部分旧时的舞场。在第三共和国德的所谓“美好时代”,“红风车”是供人们吃喝玩乐的“音乐座”、“洒吧”等场所的代表。在老式的游乐场中,“红风车”和“英利斯·修法利艾”、“米斯唐凯特”一样,是不少人向往的豪华夜都。

 

红风车
     “红风车”是1889年才建立在巴黎最北面的蒙马尔特地上的。它由两位天才的剧团主持人奇德莱尔和奥莱尔建成。起初以“拉·格留”为首的四人舞出名,后来又以“法康康舞”(一种下流的舞)而闻名于世。1889年是巴黎公社和普法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十个春秋,革命和战争给巴黎带来的创伤已经痊愈。巴黎正达到繁荣的顶峰。并且这一年巴黎正好举办举世注目的“世界博览会”,在塞纳河边的埃菲尔铁塔刚刚矗立起来。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当时的世界文化中心巴黎是怎样的情景吧。
       在和平和繁荣中建立起来的“红风车”,一下子就抓住了巴黎人的心。在蒙马尔特高地,“音乐座”、“酒吧”比比皆是。雷诺阿曾描绘了使人难忘的明亮的《红磨坊街的舞会》、年青艺未家们常去的“黑猫”、由歌手阿利斯提德·布里昂的舞台而吸引了许多人的“昂巴洒多尔”,还有后来劳特累克曾画过广告的异国风味的“提凡·佳波内”(日本长椅子)等等。酒吧、剧院、茶座等无数个社交娱乐设施,使蒙马尔特吸引了世界上无数的人。“黑猫”的创立者萨利斯曾说过,“神创造了世界,拿破仑建造了菜其奥隧道,我建立了蒙马尔特······”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当时蒙马尔特的繁荣昌盛和那些剧团主持人的自信。

在这群芳之中,“红风车”又是群芳之冠。在巴黎的街头,到处都可以听到从“红风车”下传出的奥芬巴赫轻快的旋律和节奏。
       红风车啊红风车,
      你为谁而旋转不止。
      是为了爱情的烦恼,
      还是为了死亡的梦幻。
      你到底为了谁,
      旋转到天明。

这带有点点哀愁和丝丝颓废的“红风车”的旋律,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蒙马尔特,乃至世纪末巴黎之夜的气氛。

 

海报艺术
      “红风车”创立二年后,1891年,剧团组织人奇德莱尔为了宣传拉格留等新明星。请图鲁兹一劳特累克作二幅海报。喜欢热闹的劳特累克当然是“红风车”的常客,而且他曾以“红风车,为主题创作过几幅作品。其中之一就是《红风车舞女》(菲尔德尔菲亚·马克尔汉尼陈列室藏),这幅画后来被剧团主持人奥莱尔收购,并张贴在“红风车”入口处的墙上。

奇德莱尔无疑已经感到了劳特累克的才能,才决定让他设计海报的。这一决定可以说是一个大胆之举,因为劳特累克当时还是一个无名艺术家,再说海报对剧团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况且劳特票克以前毕竟没有作过海报之类的东西。

自从“红风车”建立以来,它的海报一直是由红极一时的版画家朱尔·谢莱设计的。谢莱在当时的巴黎广告界是首屈一指的,他为“弗里·培尔杰尔”和“红风车”所作的华丽、漂亮的海报,在大众中间颇受欢迎。1880年代,海报已成了人们欣赏的对象,那时正是人们开始发现海报的艺术价值的年代。1886年出版了一本左拉的小说《作品》,它因为描绘了当时美术界的内幕而名噪一时。其中有一段,描写了一些年青画家在巴黎街上散步时偶尔发现路边的一幅三色海报而赞叹不已的情景。也许可以说,从那时开始海报已不仅仅是宣传的工具,它已成了欣赏的对象。1889年和1890年,巴黎举行过两次谢莱的海报画展,受到了广泛的好评。虽然海报是临时性的,但它给予那些从来不去展览厅和美术馆的普通大众一个华丽美好的梦。谢莱曾说:“人生往往是暗淡的,悲伤的。所以我们必须把它描绘得美一点。”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那个时代的一位大众英雄。
       因而,在劳特累克创作新的“红风车”海报之际,他面临着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劳特累克的海报,不管他愿不愿意,总要被别人拿去与谢莱的作比较。当然,劳特累克自己对此也是很清楚的,他采用了与谢莱的华丽漂亮完全不同的风格。劳特累克以他对现实冷静而敏锐的观察天赋,采用石版画的构图来创作这幅新作。

 

石版画的特质
       其实,十九世纪末广告艺术的繁荣昌盛,与石版画的发展是有着密切关系。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木版画和铜版画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而石版画从产生以来,还不到一个世纪。石版画技法是德国巴伐利亚画家阿罗依肖斯·赛纳菲尔达1796年发明的。
       让石版画发明者赛纳菲尔达出乎意料的是,这一技法一下子就传遍了整个欧洲。由于它不象木版画、铜版画那样技法复杂、费时,这种技法还具有能反映出画家笔触的特长,所以深受当时艺术家们的欢迎。
       从原理上说,木版画是凸版印刷,铜版画是凹版印刷。石版画呢?它则属于平版印刷,即在相当于木板板面的、表面上没有凹凸的石版上的印刷。在平面上怎么能印刷呢?它是利用水和油互相排斥的作用来制作原版的。在磨得很平的石版上,用油性的笔作画,然后再涂上清水。由于水和油是不相溶的,所以水分只能渗透到没有画过任何线条的石版的空白部分去。然后在石版上面涂以油墨。这时渗透水分的部分石版就不会沾上油墨了,而只有用油画过的地方才沽着油墨。最后把纸覆在上面,石版画就这样印成了。

用这种方法不需要象木版画、铜版画那样经过刻制。画家只要象画素描一样轻松自如的画就行了。虽然石版画印刷的颜色种类很有限,但它与一刀一刀刻出来的版画相比要简便得多,并且可以无数次地复印。所以它比画素描还要省力。它还具有大范围的普及作用。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罗瓦等人早期都曾以卖石版画来维持生计。此外,随着十九世纪新闻业的发展,石版画还常被用于报纸、杂志等的插图印刷上。因此到了十九世纪末,石版画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

石版画虽然能够复制素描,但还是受着版画的种种特点的局限。例如,它虽然能够根据涂在版面上的色彩种类而增加画面上的色彩,但是所有印出来的色彩都是平均而无变化的色块,不可能出现微妙的色调变化。还有,它也不可能反映出象油画一样的笔触感。因此石版画的特点是,虽能再现素描的层次,但无法表现出色彩的微妙差异和浓淡变化,只能印出色块并置的效果。
    劳特累克在接受“红风车”广告之前,曾作过几次石版画的尝试。他最早的尝试是在1886年进行的,那些画大多数是报纸上的插图,他未能直接从事原版的制作。这幅海报可以说是劳特累克的第一幅重要的版画作品。

 

构成和素描
       劳特累克在这幅海报上充分利用了石版画的平面色彩效果。画面深处的剪影式的看客们就是如此,还有最前面的“没骨头的法朗达”的背光像也是这样。画面左边所能看到的另一位舞女的一部分裙子,以强烈的黄色块给画面带来了鲜明的色彩效果。画面中最主要的人物拉格留,她的金发、她动人的衣衫和深紫色的鞋子,所有这些东西都是以平面的色块表现出来的。它们不具有一点阴影部分。此外,画面中央飘舞的裙子更是一个单纯的色块,它是白纸的底色,而它首先抓住了我们的视线。
       这样的平面色块组合,目的不仅是为了表现出色彩的装饰效果,更重要的是要表现出舞场的气氛。劳特累克放弃了传统的明暗法和质感表现法,探索了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最后,他用惊人正确的线描和日本浮世绘式的构图来构成他的画面。
       劳特累克是一位公认的优秀素描画家。据说他即使在“红风车”酒馆的桌子旁喝酒,手中也拿着铅笔,不停地在纸上记录下眼前的客人和舞女的形象。至今还有大量的这类素描保留在各美术馆里。他有时还用极其夸张的表现手法来捕捉人物的个性特征。在石版画上无法用明暗层次来表明对象,只能依赖于正确的轮廓线。这幅海报前景上的“没骨头的法朗达”,在劳特累克精湛的素描下显得栩栩如生。

同样,劳特累克准确无误的形体描绘,还赋予了摆着大腿尽情跳舞的拉格留以活生生的生命。假如线条有一点偏差的话,也许立刻就会破坏她整个身体的平衡吧。劳特累克这种快照式的表现舞蹈动态的版画还有许多幅。他为了创作这些作品而画了大量草稿,这些草稿中单描绘脚的变化的就不下四十幅。从作品上看起莱,这些人物好象是一挥而就的,其实在这些人物动态的塑造上,劳特累克付出了大量的劳动。

背景上剪影式的人物也是这样。劳特累克用非常单纯的素描手法描绘了这些装饰性的人物,从中我们同样能感受到他敏锐的实际观察能力。譬如,左起的第二个侧面人物,从他的高鼻子和略有些驼的背脊上,我们可以断定这是他的堂兄特彼埃·德·塞莱朗。塞莱朗常和劳特累克一起进出“红风车”。现藏于芝加哥美术研究室的油画《红风车》的背景上,就出现过劳特累克和他堂兄并排走路的形象。

此外,为了表现出现实的空间感,劳特累克采用了大胆的构图。从画面最前面开始一直上升到画面深处的许多条地板的斜线,首先就使画面出现了深度空间感。还有这些重叠着的人物,他们在比例上的大小变化也加强了画面里的距离感。事实上,背景上的看客们和中央的拉格留以及最前面的法朗达,在比例上的夸张是非常明显的。法朗达的左手也比右手大得多。
       另外,画面上没有出场的舞女的裙子,它暗示了画面之外的世界,造成了画面空间向外延伸的效果。芝加哥的那幅《红风车》一画中,画面右边画得很大的妇女,也被画框切掉了一大部分,它同样起到了暗示空间的作用。这种手法加强了海报的艺术效果。

 

历史背景

       安里·德·图鲁兹一劳特累克(1864 - 1901)生于法南部接近西班牙边境的阿尔比。他家是当地的世袭贵族领主,他自己原来也是家族的正当继承人。但是他的旧家族由于一直族内通婚,而渐渐形成了不健康的血液。劳特累克出生时体质就非常差,少年时代的几次轻微的事故使他两次折断了腿骨。此后他再也无法恢复健康。他的下半身失去了正常发育的能力,他的下肢终身象儿童的下肢一般。他成了一个残疾人。
    但他有非凡的艺术天赋,而且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艺术。这无疑是那不幸的事故发生以后才决定的。他带着成为画家的志愿来到巴黎,常常出没于热闹的地方并耽于酒色。这也可能是以上原因造成的。如果读一下他那充满戏剧性的传记,就可以知道他好象是在故意折磨自己的身体。当然,这幅《红风车海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自那以后他的订单立刻增多,从而也使他在工作上劳累过度。实际上,他在三十七年的短暂生涯中还是留下了数量惊人的作品的。他为世纪末的巴黎增添了灿烂的光彩,同时也耗尽了他自己的生命。进人二十世纪的第一年,他在故乡玛尔罗梅,在母亲的守护下离开了人间。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转发至微博 0人  |  分享到:          阅读(56)| 评论(0)| 引用 (0)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