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xl69 renxinglu.org:谈日常教学中学习动机的激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8:32:34

 

南京市月苑第一小学    何婷

所谓动机,就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而所谓学习动机,就是满足学习需要有关的活动的动力,是非智力因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一切富有成效的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学习动机激发是实施各种有效的教学对策的前提。另一方面,教学又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积极地参与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目前,学习动机水平低是学习困难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学生有明显的厌学情绪和逃避学习的行为。可见,在学习困难学生教学对策中,学习动机激发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个完整的动机包括三种因素:一是内在需求,二是外在诱因,三是自我中介调节。内在需求就是“需要”,需要使人产生欲望或趋力,从而引起活动;外在诱因可以称为外在“诱因”,是主体之外的各类物质刺激;自我中介调节就是使内在需求和外在诱因相协调,从而使这种内在需求获得动力和方向。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以上三种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我有如下的体会:

一、内在需求:

  一般认为,动机源于个体的内在需求和内部唤醒状态。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内心对问题的探求,对文本一种境界的追求,让学生从被动的学知识逐步演变为学习知识是他的需要。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大方面入手:

 

1、思考、质疑,以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动机。

思维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说过:“思维是学习的第一要素,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维的王国。”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使学生体验到进行创造思维的欢乐,激发起思考和探求的热情。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家认为,疑,易引起定向的探索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便可应运而生。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就是说,精心设疑,引起争论,揭示矛盾,使学生面对疑难,打开思维的门扉,深入思考,大胆揭示,才能达到无疑。

那么怎样让学生学会思,学会真正地读懂文本呢?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应当充分鼓励他们敢于“求异”,而不是跟着老师走,去一味“求同”。“求异思维”就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探索客观真理,有所创见。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地提出质疑,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只有对自己学的原有知识理解得深了,才能够发现新问题,应给学生多留些提出问题的机会,即使不深刻,也不要责怪他们,要珍惜他们提问题的精神。在教苏教版语文第十册《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时,我充分鼓励学生质疑,问题五花八门,有的和课文主题紧密联系的,有的质疑某句话的意思,个别学生甚至质疑词义。我感到很高兴,因为他们都在思考问题,都在仔细研读课文。有些直接揭示主旨的问题更是全文通读了好几遍,认真思考才总结出的,我给予了褒奖。本课我尝试了这种教学方法,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都愿意在课前提出若干问题,往往这些问题不是读一遍两遍能提出的。

 

2、创设文本情景,以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语文阅读教学属于情境教学,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心灵上有所沟通。有了这样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动机就能得到激发,就会被文本所吸引,从而主动的学习。怎样让学生进入情境呢?我总结以下三点:

1)课后资料及相关介绍。

往往课文的背景材料和内在的相关联系被不少教师所忽视,他们认为这与课文研究无关。恰恰相反,这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的部分。教师备课时没有认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就无法真正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意图,对于文本的理解也是肤浅的。例如我在教苏教版语文第十册《二泉映月》一文时,让学生查找大量阿炳的资料,我也在课前做了大量的介绍。上这一课时,学生很快进入情境,对阿炳痛苦经历所惋惜。我认为只有学生对阿炳痛苦经历的了解,才能真正地理解乐曲的内涵,才能被文本所感动、吸引。这样,学生就更愿意听乐曲,愿意读课文,让自己感情得到升华。

当然,不少学生对课文本身关注程度不高,教师如何让其产生一定学习动机呢?毋庸置疑,找到让他感兴趣的材料,很快地将他引入课文。例如在教苏教版第九册《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时,我先问一个后进生:“你裤子膝盖的地方为什么破了?”他说:“每次下课在地上滚,磨坏的。”我说:“是呀,你每天磨,日复一日,当然会破啦!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和你裤子破的道理一样。”这个学生听到课文和他有关的,学习得格外认真。

(2)多媒体应用。

多媒体的发展正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需要,优化教学环境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根据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通过直观手段以图象、动画、影象、声音等多种媒体来反映事物本质,逼真地表现事物的存在和动态变化,吸引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诱发学生思维,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我在教苏教版语文第九册《黄河的主人》一课时,课文中黄河和羊皮筏子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怎样感受到的“黄河的磅礴的气势”和“羊皮筏子”的样子呢?通过一段黄河的录相加以配乐,给学生以心灵上的震撼,已经远远超越了视觉与听觉上的感受了。学生争先恐后要求朗读描写黄河的课文,试图表达出黄河的气势。此时学生已经完全被文本所吸引,仿佛就亲临黄河,该段录相取得预期效果。

3)教师富有激情、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教学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语文教学,教师自身必须具有高昂的激情,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的激情。同时,面对孩子们,还得使用和蔼可亲的语言,用语言来感染学生,用声情并茂的范读来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教苏教版语文第九册《小镇的早晨》一文时,我在两个班采取不同方法教:在(1)班,我没有范读“小镇早晨的是恬静”这一部分,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感受到小镇恬静之美,只读出了轻,没有读出美;在(2)班,我范读了,学生鼓了掌。之后让他们再自读、齐读。学生读得都很卖力,非常想通过朗读把小镇恬静之美表达出来。教师常用范读表达自己激情,这种方法也能很快把学生带入情境,激发他们继续学习。

 

二、外在诱因:

外在诱因主要可以通过竞赛、评价等外界刺激来影响学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动力,从而转化为个体的内在激励因素。

 

1、积极开展竞赛,鼓励学生,激发学习动机。

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上:读书、写字、作文等都比一比结果如何,形成良性竞争势态。教师要对突出的学生当众表扬,实现全方位立体信息反馈与评价,使学生得到心理满足,刺激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例如我在经常在阅读教学中,采用小组朗读竞赛方式,学生们不甘示弱,竭尽全力读好课文,另外我再加以读法指导,学生进步很大。

尽管竞赛能对大多数学生起到激励作用,但竞赛要适量。过于频繁的竞赛不但会失去激励作用,反而会制造紧张气氛,加重学习负担,有损学生身心健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常因竞赛失败而丧失学习信心。并且在竞赛方式的选择上,要使不同学生在竞赛中都有获胜的机会。例如,发现个别学生亮点,开展适合他们能力层次的竞赛。通过竞赛,全员参与,激发学习动机,促进教学质量。

 

2、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批评以激发学习动机。

教师的批评与表扬,会影响到学生的成绩。例如,受表扬的学生,成绩上升。事实上,教师表扬所起的强化作用,是受许多因素制约的。再例如,教师对学生说:“好好干!我知道要是你们努力做的话,是能够做好的。”对那些感到难以完成任务的学生来说,这番话是种鼓励或强化;而对那些轻而易举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说来,这实际上类似于惩罚,因为教师这番话意味着,他们必须经过特别努力才能完成任务。同样对较优秀的学生,适当的批评可能会更有效,而对一贯受训的学生,赞许则更有显著作用。对自信心差的学生则应多鼓励、表扬,而对过于自负的学生,则应提出更多的要求。

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多作肯定的评价是一个非常好的手段。对学生来说,受到老师的表扬,心里特别畅快,学习劲头就特别足?这就看出了表扬和鼓励的作用。但如何评价呢?我总结如下四点:

1)评价要及时。

当学生回答正确,但犹豫不决时,教师也要先对回答予以肯定,如“对”、“是的”;而后解释回答正确的理由或答案来的具体步骤。这样,评价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使评价对学生产生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2)评价要恰如其分。

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产生权威感和信任感。否则,评价不仅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可能走向反面。

3)评价要具体化。

一般来说,被表扬的行为越具体,效果越好。教师应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首先指出其优点,然后再指出其不足之处,并勉励其改之。这样才能使学生有进一步学好的信心,同时产生努力改正不足的愿望。例如在教《只拣儿童多处行》时,学生读“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他们强调了“喷发”“太阳”“香气息”这些词,我予以表扬:“老师通过听你的朗读,仿佛已经感到了太阳的香气息,眼前似乎已经看到了那群喷发着太阳香气息的孩子们,似乎已经闻到了太阳的香气息啊!你们读得真好!”学生听了我对他们的表扬以及评价,于是信心大增。可见,通过具体化的评价,学生就知道他好在哪,就有的放矢,学习积极性会提高。

(4)评价要多样化。

因为每个学生的优点都不可能一样,他们的进步大小也不可能一样,所以,在评价时应力求避免用单一的、呆板的评语,而应当使用各种生动而贴切的语言来评价学生,使他们感到有很多长处,有不少进步,使他们确信他们还能做得更好;相反,如果用千篇一律的评语,那么学生会对之麻木不仁,甚至会产生反感。例如以学生原有的成绩为背景描述他现在的成绩,对其进行表扬或批评;学生在完成困难的学习任务时,付出很大努力或取得很大成功,则给予表扬;把成功归因于努力和能力,暗示将来仍希望取得类似的成功……

有的学生为了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赞许与认可,也能产生的学习动力。比如有的儿童能为他所喜欢的教师而努力学习,有些则拒绝为他所不喜欢的教师学习。如果家长能对自己的孩子表示衷心喜爱,并不断给予关心、慈爱;如果教师和学生能建立一种友好合作的关系,消除相互之间的不满和敌视,那么无论对儿童还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都会起到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评价时也要有注意点:就是要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淡化奖赏的作用。奖赏不是目的,而是辅助性评价,给予奖赏意味着对个人学习成绩的肯定。对此,教师应相机使用。

总之,教师要能够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表扬、鼓励”比“批评、指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然,“表扬与批评”都要根据具体情况及学生的个性而有针对性地采用。

 

 

三、自我中介调节:

自我中介调节反映了个体内在需求和诱因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事实上,许多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动力不足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自我调节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这一部分,我将主要谈谈“反馈—归因”这一自我中介调节模式,其余方面不再赘述。

 

1、重视学习反馈,进行必要的归因训练,激发学习动机。

反馈是保持自我调节功能运转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对于动机的整个形成过程都有一定的影响。教师通过教学反馈所得到的信息,能够及时地调整动机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和行动方案等。许多研究也证明了学习反馈能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表现水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课堂上及时和学生进行交流,才能让学生及时地了解学习的进展和结果,获得相应的评价,从而更好地调节自己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水平。

归因是学生对他人或自己的学习行为的原因做出解释或推测的过程。它的作用在于:通过产生一定的成功预期和情感而影响后继行为的动机,而且不同的归因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某个学生课堂学习反馈很差,作业不及格,此时他会产生两种情绪:(1)自己作业不及格归因为自身缺乏能力,可能会导致消极情绪,则影响以后的学习动机;(2)自己作业不及格归因为自身努力不够,可能会导致积极的情绪,激发学习动机。

我在日常教学研究中总结出两类典型的归因模式:(1)积极归因模式:“成功—— 自豪——激发学习动机——成功”、“失败——总结——激发学习动机——成功”;(2)消极归因模式:“成功——运气、简单——缺乏学习动机——失败”、“失败——能力低、难——缺乏学习动机——失败”

面对两种归因模式,必须采用相应的归因训练。特别是消极的归因模式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归因训练是针对学生在学业成败情境中的归因障碍而设计的干预计划。有人归纳了三种比较好的归因训练方法:即团体发展法,强化矫正法和观察学习法。而通常我在日常教学中,要是面对考试偶尔不好的学生,会帮助他们找到错误与分析问题的原因,把注意集中在学习任务上,不要为担心失败而分心。要是对于后进生,我首先要让他树立信心,创设成就情境,让学生产生成就行为,并对此及时给予反馈,加以口头鼓励、适当肯定。当学生取得初步成功的时候,对其学习反馈结果予以归因,来改变学生自己原有的归因方式,提高其认识水平,激发起学习动机。

 

 

综上所述,学生学习动机水平与他们的学习成绩、教师的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上我们讨论了关于语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的一些方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还有很多好方法好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探究、总结。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以实现优化教学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