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爆破: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班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7:24:01

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班规

字数:3465    字号:大 中 小

  很多班主任认为《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过于宏大、庄严,于是乎抱着“班规一出,方圆定成”的良好愿望要制定自己的个性化“班规”。笔者前日参观一所学校,用相机记录了该校七年级某班张贴上墙的《班规32条》,先让我们客观地、心平气和地阅读一遍:
  班规32条
  1.上课不讲话,不起哄,不插嘴。
  2.说话要有礼貌,着装整洁。
  3.每位同学只要看到地上不干净,就应该清理干净。
  4.不可以在阳台玩、打闹。
  5.不可以在教室里做危险的游戏。
  6.排队时要做到快、静、齐。
  7.发作业的时候不要飞作业本,要走过去放在桌上。
  8.放学了值日生值日时,没有事情的人快速离开。
  9.不允许说粗话。
  10.不可以在教室扔垃圾。
  11.每天课桌要摆放好,由组长安排专人负责。
  12.门要轻关,不能“砰”一声关门,不要踢门。
  13.不要把课桌弄响,要尽量小声。
  14.讲台的粉笔掉了,要主动捡起来,保持讲台卫生。
  15.不可以在教室吃零食。
  16.不准迟到、早退。
  17.不准背单肩包。
  18.不是课代表、班委,不准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东西。
  19.不迟交作业。
  20.不要在班里大声说话、打闹。
  21.不要在饮水机旁打闹。
  22.不许在洗手盆玩水。
  23.不许追逐打闹。
  24.值日用具要摆放整齐。
  25.每天的卫生监督员要管理好,不包庇。
  26.不在教室里玩粉笔。
  27.值日生做好值日,如被扣分,罚做一个星期的卫生。
  28.男生头发不准超过眉毛。
  29.缺笔记的,下课须找同学补齐。
  30.早、中餐都要吃。
  31.不可以玩弄教室内的植物,如有枯死,罚带3盆。
  32.不可以私自乱用多媒体。
  违反以上任何一条者,当着全班同学大声诵读《班规》,当面鞠躬道歉,抄写《班规》3遍;累计违反3次,直接找家长面谈。请同学们自重,爱护我们的集体!
  我把这则班规贴到三家BBS的“班主任论坛”上,两天后,除四位老师表示该班规“只见制度不见人”“要在学生心灵上种庄稼”外,其余五十几位都表示班规“很细致”“实用性强…正需要”,并表示“下载学习、沿用”。应该说,这位班主任制定班规是费了一番脑筋的,针对性很强,如果不是最后的处罚过于扎眼,粗略一看,似乎真没有太大问题,但既然是班规,就是育人的手段,要经得起推敲,这样一来,问题就出来了。
  第一,班规要合法,而不能仅仅体现班主任的个人意志。王晓春老师说他做班主任的时候,学生旷课是“没有商量余地”的,因为“不旷课”是国家规定的;至于“压堂”,他向来是反对的,保证学生课间休息权也是国家规定的,老师不能把个人意志强加给学生,哪怕是“为了学生好”。我无法考证《班规32条》是否是师生共同商议的结果,仅从内容上看,一些条文对于学生天性是有所压制的,如:“6.排队时要做到快、静、齐”,部队集合要快、静、齐,那是战争的需要,也是针对成人的,打着“准军事化”的招牌,把孩子们培养成军事化的队伍是对天性的扼杀。“18.不是课代表、班委,不准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东西”,这是不是“特权”?孩子们连涂鸦的权利也被剥夺了。“19.不迟交作业”,这条班规的直接结果是学生抄袭作业,其实迟交作业的学生需要的不是班规催促,而是老师对于迟交现象介入后的帮助。“27.值日生做好值日,如被扣分,罚做一个星期的卫生”,被扣分就要罚做卫生,如果是偶尔的失误呢?如果是值日后新产生的垃圾呢?扣分的公正性呢?管理的简单化会带来被管理者的战战兢兢。
  在这样的班规的治理下,教室里像被灌了哑药般的一片宁静,可怕的宁静。学生就会像林黛玉进贾府后“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像13条“不要把课桌弄响,要尽量小声”学生恐怕都难做到,换句话说,大家都会有挨罚的可能。一则班规,无人违反,意味着要求低了,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如果大多数人都会一不小心违反,则说明制定得不合理,违反人性。这种班规的出台,完全是管理者“统治”的需要,是他们个人意志凌驾于法权之上的产物。班规要体现以生为本,而不单纯是以管理方便为本,这是原则。
  第二,班规要全面,不要片面。它是一种养成公约,应具有全面性。我们看《班规32条》其实是“教室行为公约”。《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40条,涵盖了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养成的各个方面,它有五个大类:一、自尊自爱,注重仪表;二、诚实守信,礼貌待人;三、遵规守纪,勤奋学习;四、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五、严于律己,遵守公德。大致是从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学习、关爱父母、关爱社会五个方面做出要求的,应该说比较全面,是《中学生守则》的细化和有效补充。
  而《班规32条》的这种片面,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班主任教育思想的片面,只管教室里“平安无事”,至于“在家好子女”、“社会好公民”,甚至走出教室都与自己无关了。我很难想象这种班规堂而皇之地张贴上墙、被人传颂是学校德育处的失职还是教育畸形发展的结果。
  第三,班规要“疏”,而不是“堵”。《班规32条》中出现的“不许”、“不准”有25处之多,这哪里是班规,分明就是禁令。美国有一位教师罗恩·克拉克,他有一部畅销书《优秀是教出来的——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来看看他的陈述:
  细节1:回答大人的问话要有礼貌。回答大人的问话时,要用文明礼貌用语,如:是的,妈妈;是的,阿姨……如果只是点头或用其他方式表达“是”或“不是”,那是不可取的。
  细节2:用眼睛和他人沟通。有人对你说话时,眼睛要注视着他;有人发表意见时,你的身体和脸要正对着他。
  细节3:向表现出色的人表示祝贺。假如班里的某个孩子玩游戏赢了,或把某件事做得特别出色,我们都要祝贺他。鼓掌至少要持续三秒钟的时间,还要确保两个手掌充分接触,以便掌声足够响亮。
  显然,两者的区别在于《班规32条》是“堵”的办法,同样是发言,“班规”是“三不”:“不讲话,不起哄,不插嘴”;《55个细节》是“疏”的法子,对于发言是告诉学生应该怎样有礼貌。教育其实就是疏,无论是传授知识还是思想品德教育,都必须采用疏的办法;我们现在的教育不是在想如何积极引导,采取一些疏的办法来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而是什么都禁止,什么都不能做,给教育画地为牢。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要充分体现对于人的教化,尊重教育规律和教育的科学发展观。我们不能因怕负责任而什么都去说“不”,不能怕学生出现事故而什么都禁止。或许,对于管理者来说,“一刀切”是最简单的管理,虽然能够防止某些事故的发生,但其管理效益也是最低的。从本质上说,学校教育是教育而不是管理。我们不能“一刀切”,而要“切一刀”。
  第四,处罚学生要以教育为目的。我们一些班主任之所以热衷于“‘不’字”班规,是因为有了它,就有了处罚学生的理由,你违规了嘛!对于未成年人,国家并没有赋予我们处罚权,于是,我们自己在寻找,寻找一种“权力”,似乎有了权力,班级管理就万事大吉了。国外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教师中最迫切期待权力的人往往是最不擅长使用权力的人。班规制定后,当然应该有一些处罚措施,但处罚只能是对违反者进行教育的手段之一,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任校长期间,奖励犯错误同学四块糖果的故事给人的启迪是深刻的。《班规32条》对于“违反以上任何一条者”要诵读、’道歉、抄写,“累计违反3次”则“找家长面谈”。“诵读、道歉、抄写、面谈”并没有太多的教育因素,学生是因为怕处罚而不去违规,一旦脱离班集体这个有班规的“场”,比如回到家,他就有可能“把课桌弄响”,现在很多学生家、校“两面人”不能说与太苛求的班规无关。这种处罚我们并不陌生,多见于军营,那是针对成人,他们有较强的自制力,处罚似乎可以取代教育;孩子们不可,除了教育,别的手段都要慎用。
  班规要合法,要关注养成的各个方面,要告诉学生怎样去做,对于违反者要采用教育的方法。这样,我们的班规才能登堂入室,才能用心灵赢得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