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车衣:章次公论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13:15:39
约生于1903年,卒于1959年,是现代著名中医。名成之,号之庵。江苏镇江人。    曾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被丁甘仁器重,毕业后在上海行医。也曾师事经方家曹颖甫,问学于章太炎。1955年应聘任卫生部中医顾问,1956年兼任北京医院中医科主任。一生以行医为主,兼及教学。以“发扬古义,融会新知”为训,重仲景之学,兼采历代各家学说及近现代医家经验,并能参合部分西医学理论。于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之间亦无门户之见。所以临证立法用药,能博采经方,时方和单方,以治疗热病、内科杂病和妇科病见长。善用虫类药如蜂房、(蕲)蛇治风痹,蟋蟀、蝼蛄、 虫治积聚、肿胀,蜈蚣治头风痛,常能获显效。    此外,著有《杂病医案》(1934)、《药物学》(1949)。《章次公医案》(1979)为门人收集整理出版等等著作,留传后世。本篇文章来自百拇医药网 原文链接:http://www.100md.com/Html/Dir0/15/23/63.htm 章次公先生,名成之,号之庵,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县人,生于1903年7月28日。章先生幼年丧父,由母亲抚育成长,遵守父训,不过问政治,练武习文,后入丁甘仁先生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读书,在校读书时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敏悟过人,深受丁甘仁先生的器重。丁师是江苏孟河人,在清代,孟河名医辈出,马培之、费伯雄、余听鸿、丁甘仁诸贤纷纷著书立说, ********************************************************章次公论药 
作者:俞志鸿 

--------------------------------------------------------------------------------

关键词:章次公 麻黄 桂枝 芍药
 
    世人感于《活人书》及陶节庵之说,一见麻黄,便为汗剂,畏而避之。问其理由,莫不以麻黄发汗之力太悍,不慎将汗出不止而死。此等谬说,吾不欲剪辟,姑引吉益东洞麻黄辨误以纠正之。其言曰,吾闻之,麻黄能发汗,多服之则洒洒汗出不止,是以不敢用焉。恶,是何言也。譬怯者之于妖怪,足不尝踏其境,而言某地真出妖怪也。为则尝试麻黄之效,见其证而用之,汗则出焉。虽当夏月,而无洒洒不止之患。仲景言服麻黄后覆取微似汗,宜哉。学者勿以耳食而饱矣。
 
    麻黄本身发汗之力,诚如平常。如得佐药,而其功乃著。如恶寒无汗发热之证,恶寒多佐以桂枝,发热甚佐以葛根;又恶风寒关节痛颇甚,可以配附子。若与石膏同用,则美妙更不可名状。有医家一见表寒行将化热,喘渴并见,虽知必用麻黄解表,而顾忌其辛温,于是连翘桑菊大豆卷冬瓜子,摇笔即来。渠等所谓辛凉清解,或凉解表邪者,轻者尚效,重者必传阳明无疑。吾若以麻黄石膏并进,麻黄解其郁热,石膏平其烦渴,麻黄之辛温,得石膏之甘寒调剂之,更何不可用之。石膏与麻黄同用,则有走表驱热,“以发郁阳”之功。“以发郁阳”四字,盖深得仲景方义者。麻黄除发汗外,定喘亦为主要功用。
 
    小儿之顿咳,俗名虾蟆咳,即百日咳。古方治此病,亦有用麻黄者,如鸬涎丸。古人谓本病因于风寒伏肺,麻黄能宣利肺气,故治之。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以为麻桂石甘总非有汗之病可服。似当作无汗而喘,大热者,则无疑义矣。自汗出、身无大热之喘息。吾人平日临症,不时遇之,审为痰喘咳逆总以麻黄为主,而以他药副之,病无不愈。宗人太炎先生论肺炎之治,咳嗽发热,喘息不甚者,无汗宜小青龙加石膏汤;有汗宜麻桂石甘汤,何尝以有汗而禁绝麻黄不用。故凡以有汗无汗定麻黄去取,殊不尽麻黄之用。
 
    麻黄根节,同具止汗之效。而麻黄根尤为吾人所尝用。考《奇效良方》、《古今录验》、《和剂局方》、《本事方》、《三因方》等,俱用麻黄根治自汗盗汗。此外《甄权本草》用作朴粉方,皆其著者也。有清·傅青主治产后虚汗不止,有麻黄根汤,用之颇著实效。
 
    论桂枝
 
    自有清中叶,苏派学说盛行以后,桂枝之价值,遂无人能解。病属外感,既不敢用之解肌,病属内伤,更不敢用之以补中,不免有弃材之叹。予遇有麻黄汤证,惧病者疑麻黄之猛悍,辄以荆防代麻黄,而以桂枝佐之,亦效。盖桂枝本质原无发汗之能力,以其辛香窜,故可助发汗药之作汗。苏派医生所以不敢用桂枝,其理由之可得而言者,不外“南方无真伤寒”。仲景之麻桂,仅可施于北方人,非江南体质柔弱者所能胜。故若辈一遇热病,无论伤寒温病,一例以大豆卷、连翘、桑菊应付之。近世药工剖切桂枝,必先以水浸三五日,是桂枝芳香之性已受损失,苏派之较高明者,知桂枝治寒饮,然量仅二三分,宁不可笑!自后世有“血家不宜桂枝”之说,内伤病乃视桂枝如蛇蝎,其实桂枝辛温,能使血液流行亢进,不宜于血症之属实热者固也。至若虚劳羸弱,法当宗《素问》“劳者温之”之义,则桂枝正不妨与地黄、黄芪同用。考之仲景之“桂枝龙骨牡蛎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千金方》之“炙甘草汤”,其所治均属虚劳不足,亡血失精者。古人又何尝摒弃之而不用,“血家忌桂枝”,此非桂枝之不良,乃后人用桂枝不得其法之过也。日本东洞〔1〕翁徵桂枝,谓仅能治咳逆上气,其次身体疼痛。予以为不足尽其所长,对于桂枝之运用,当以邹澍〔2〕之说为准。
 
    论芍药
 
    自宋元后,上工大师之论芍药,莫不以为酸寒收敛,非黄宫绣一人而然也。拙巢先生根据《本经》独以为苦平开泄殊有卓见。然吾人居今日论芍药之功效,实不能受臭味之支配。芍药之功用,以味酸而敛固非,以味苦而泄亦非,至论桂枝汤中之芍药,乃桂枝之佐药,而非监视桂枝者,其言殆足信矣。按营阴结于内,卫阳不得入,则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营与卫周旋不舍,则鼻鸣干呕,营与卫相持而终不相舍,则汗出矣。于桂枝汤,芍药、桂枝,一破阴一通阳,且佐以生姜,解其周旋不舍之维,使以甘枣,缓其相持之势,得微似有汗,诸证遂止,此实和营布阳之功,断断非酸收止汗之谓也。后世以仲景于伤寒下之后脉促胸满,桂枝汤去芍药主之,为芍药酸寒收敛之铁证,愚以为此后人断章取义,不喜读书之过。要知芍药之主治,在痛而不在满,脉促胸满,非芍药所主,故去之。若腹满而时痛者,桂枝加芍药汤主之,是其证也。仲景去芍药之方剂,又有伤寒下之后,微恶寒者,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以温心阳而解脉促胸满之症也。或曰,芍药既非酸敛,则芍药之泻肝、柔肝、泄肝、敛肝自说,将全无根据。何以妇人肝病,用之多效。夫古籍之所谓肝病,大都系性多悒郁,受病疼痛颇多。芍药能和缓止痛,故肝病用之多效。自和剂局方有四物汤之制,至后遂视芍药为妇人养血重品,于是仲景用芍药之精义,乃少领会。
 
    近世药肆以芍药浸水中三五日,然后用之切片,天然性味,损失必多,故芍药必用至五六钱乃有效。曾与吾师曹拙巢(颖甫)先生治一女孩,芍药必用至二两。
 
    注:
 
    〔1〕日本汉方医学家吉益东洞氏之《药徵》曰:“主治冲逆也,旁治奔豚,头痛,发热恶风,汗出身痛。”
 
    〔2〕邹澍在《本经疏证》中提到:“其用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其功之最大,施之最广,无如桂枝汤,则和营其首功也。”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上海,200020) 俞志鸿 
[医药网整理,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 章次公运用虫类药治疗痹证的研究2008-07-01 09:28

 

摘要:通过对章次公运用虫类药治疗痹证的医案的研究,总结出其运用虫类药有结合证型,配合用药;结合药性,选择用药;滋阴养血,以防燥弊;多用丸散,宿邪缓攻;权衡剂量,以效为度的特点。
关键词:章次公;虫类药;痹证
章次公(1903——1959),名成之,镇江大港人。章次公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中医临床学家和教育学家,解放前长期在上海从事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解放后应邀赴京,任中央卫生部中医顾问,兼任北京医院中医科主任及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务委员等职,并参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保健工作。他一生为中医事业艰辛努力作出了突出贡献。其医学师从丁甘仁,曹颖甫,国学问业于章太炎。章次公先生一生治学严谨,宅心仁厚,博学深思,求真务实,无门户之见,多创新精神。主张“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积极倡导中西医结合。本文仅就其治疗痹证擅用虫类药作一初探。
虫类药的应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开其先,《肘后备急方》,《千金方》,《外台秘要》,《普济本事方》继之。其后,叶天士,张锡纯等亦善用虫类药者。痹证类多顽固缠绵,既缘本质亏虚,又加风寒湿热之邪侵袭,气血瘀滞,络脉痹阻,非朝夕可愈。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然经年累月,外邪留著,气血皆伤,其化为败瘀凝痰,混处经络,深入骨骱,胶着不去。岂区区汤散可效,故须用虫类搜剔,以动药使血无凝着,
气可宣通。借其“俾飞者生升,走者降,搜剔经络瘀血”的特点治疗痹证。章次公先生常用虫类药如全蝎,蜈蚣,土元,蕲蛇,蜂房,僵蚕,蚕沙。在《章次公医案》痹证篇中有医案22例,其中5例使用全蝎,3例使用蜈蚣,2例使用土元,3例使用蕲蛇,3例使用蜂房,2例使用僵蚕,3例使用蚕沙。现将其用药特点介绍如下:
一.结合证型,配合用药
章次公先生运用虫类药时,善借草木药石之品,结合证型,兼顾整体。痹证多由素体本虚,外感风寒湿热之邪,久留不去,痰凝血瘀而成。故章次公先生每于补益肝肾,疏利气血,温阳通络,祛风逐湿之余配合虫类药物,利用其飞灵走动,搜剔入微的特殊功能,以疗痼疾。于补益之中参以虫类药,以收补正不敛邪,驱邪不伤正之效。“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故活血祛瘀虫类药常配伍理气药,以助其力;逐瘀过猛,易于伤正,故使用活血祛瘀虫类药时,又常辅以扶正之品,使之祛瘀不伤正。使用祛风类虫类药,若风邪偏于肌表,则配解表药;若风邪偏于筋骨关节,则配伍活血通络药。寒盛者配以炮附块,桂枝,细辛等;热盛者配以寒水石,黄柏,薏仁等。夹痰者配以胆星,白芥子等;夹瘀者配以鸡血藤,三七等。痹之新者则加温经祛风化湿之药,如羌独活,防风己,秦艽,威灵仙等。痹之久者则加养血益气温肾之药,如当归,熟地,川断,桑寄生,狗脊,补故纸,巴戟天,仙茅等。
二.结合药性,选择用药
章次公先生对虫类药研究有素,熟谙药物性能,选择用药,常自出新意,既能发挥各药之特长,又能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巧与其他药物配伍,以协同增效,颇有得心应手之妙。                                                            
全蝎,又名全虫,味咸,辛,性平,有小毒。归肝经。祛风止痉,解毒通络,擅窜筋透骨,对风湿痹痛,久治不愈者更有佳效。蜈蚣,味辛,性温,有小毒。归肝经。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张锡纯论之“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章先生多二味合用治外风入络的痹痛。二味擅搜风剔络,对于邪伏年久的疼痛,尤为有效。全蝎对风湿入络,气机阻塞而痹痛缠绵难愈者,能直揭病所,逐瘀通络。蜈蚣能舒利关节,对痹证之关节僵肿变形,拘挛不利者,能消肿定痛,舒利挛缩。
土元,味咸,性寒,有小毒。归肝经。破血逐瘀,续筋接骨。是一味平和的活血化瘀药。其特点是破而不峻,能行能和。《长沙药解》说它“善化瘀血,最补损伤。”
蕲蛇,蜂房,章先生多用二药祛风止痛。蕲蛇味甘咸,性温,
有小毒,归肝,脾经,搜风通络,攻毒定惊。为治风湿痛要药,久痹痛甚时,常与其他虫类药同用。蕲蛇治腰部风湿痛最佳,这是章先生的经验。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蛇性走窜,亦病善行而无处不至,故能引诸风药至病所,自脏腑而达皮毛,故此药被称为“截风要药”。蜂房多用以搜风,搜经络之风而止痛。蜂房性温,功擅壮阳,可走窜经络,散结通阳,凡关节肿痛,久而不消,僵硬,变形,屈伸不利者多奏佳效。此药有毒,章先生常在大症中方用之。
僵蚕,味咸辛,性平,归肝,肺经。息风止痉,祛风通络,化痰散结。《本草汇言》称“凡诸风,痰,气,火,风毒,热毒,浊逆结滞不清之病,投之无有不应。”章先生用此药平息肝风,搜经络之风,止疼痛,散痰核之坚结。
蚕沙,味甘,辛,性微温,祛风湿,通络止痛。观其所治之症,不外乎风,寒,湿,气四者之范畴,取蚕沙祛风散寒化湿行气的作用。
风寒湿痹,选用蕲蛇,全蝎,蜈蚣以祛风通络;风湿热痹,选用蜂房,僵蚕,蚕沙以清热通络。 若关节肿胀变形,夹痰者,加用僵蚕,蚕沙以透节消肿;夹瘀痛剧者,加用穿山甲,土元。若痹痛顽固或病变在腰脊,蜂房,蕲蛇合用可建殊功。
三.滋阴养血,以防燥弊
有些虫类药有燥血之弊,古语有“虫药性猛悍,能另血液化燥”。究其原因乃是治疗痹证的虫类药多具有祛风除湿通络的功效,药性多辛温香燥。辛散走窜,易耗散真气,真气不足则血液亦亏虚;温燥之品多伤阴血。故章次公先生处方中常加用益血养阴之品,如熟地,当归,鸡血藤,玉竹,枸杞以制其弊,缓其燥性,提高疗效。凡阴亏血燥者,则酌情减量。
四.散用丸散,宿邪缓攻
章次公先生运用虫类药经常配成丸散剂,以便常服。虫类药虽散能搜剔经络之邪,但因其药性峻猛走窜搜剔之力强根据叶天士之所谓“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缓攻”的原则,章次公先生主张缓攻通络的方法。“丸者,缓也,不能速去病,舒缓治之也”,“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虫类药峻猛结合丸散剂型使攻邪不致过猛,药效得以持久。且虫类药主要含有蛋白质等有机成分,水煎服不仅用量大且有效成分难以溶解,而章次公先生运用丸散剂型,用量少节约药材,便于口服,且更有利于药物发挥作用。其丸常用阿胶,龟鹿二仙胶烊化与末药调和而成,驱邪同时又补气血阴阳之本。章次公先生在处方中特别注意药物的制法,常运用低温炙焙的方法,既减轻了药物的毒性及腥味,减少对胃肠的刺激,又取得了较佳的疗效。
五.权衡剂量,以效为度。
章次公先生运用虫类药严格控制剂量,从小剂量逐渐加量。用量不会过大,用时不至过久,即“中病即止,勿使过剂”。
章次公先生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至今仍有临床指导价值,应该进一步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 朱良春《章次公医术经验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2. 章次公《章次公医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0
3. 何绍奇 章次公学术经验管窥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9(4)
4. 李仁众 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章次公 北京中医杂志 1985(5)
5. 缪正来 章次公的学术经验及其“医案” 新中医 1981(4)
6. 朱良春 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章次公先生生平及其学术思想 新药学杂志 1978(10)
7. 郭洪涛 中华实用本草系列丛书——虫类本草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3
8. 朱良春 朱良春用药经验集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9. 朱良春 虫类药的应用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1
10. 俞慎初 虫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1
11. 路志正 焦树德 实用中医风湿病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


****************************************************************************** 《章次公医术经验集》(朱良春)目录医论篇
1 论中国医学的形式与内容——从张仲景与叶天士的学说到中国医学的形式与内容
2 张仲景在医学上的成就
3 中医病历的发明
4 从太炎先生“论中医与五行说”谈起
5 《何氏八百年医学》序
6 叶天士温病学说之渊源
7 陆九芝论《临证指南·温热门》席姓七案书后
8 张岱《陶庵肘后方序》书后
9 李富荪《名医轶事记》书后
10 卢之颐生平及其著作
11 《郭氏牡丹不易方》考释
12 雷子纯与六神丸
13 古今湿温医案选评
14 湿温案之辨治研讨
15 外治法之重要(《诊余抄》之一)
16 朱约斋华佗庙联
17 《道少集》例选
18 验方歌括
19 论药物
医案篇
1 内科(29个门类)
2 妇科(7个门类)
3 儿科(12个门类)
4 外科(8个门类)
附录篇
1 章次公先生的生平
2 我的父亲章次公
3 《章次公医案》序
4 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章次公先生生平及其学术思想
5 章次公的学术经验及其“医案”
6 外狂内谨的章次公
7 读朱良春新著而缅
8 展诵遗篇仰宗师
9 章次公学术经验管窥
10 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章次公
11 章次公运用艾叶心法浅窥
12 博采众方、责求实效的章次公
13 略论章次公对中风学说的贡献
14 治咳保肺组新方——章次公先生治咳经验探析
15 融会新知通为用——章次公先生治胃新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