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小汽车竞价平台:试论粮票使用基础与收藏基础的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1:15:45

徐卫星  山东

在新中国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为了维系计划经济模式的顺利运转,发行了林林总总、数目众多、名称各异的票品(不说票证了,以免引起争论)。在这些票品中,粮票可以说使用范围最广,影响最大,从目前收藏票品的人群中来看,多数都是从收藏粮票开始起步。这也直接导致一部分藏友对粮票情有独钟,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可以理解的。由于目前票品市场相对于其他收藏品市场,明显滞后,加之中国收藏家协会票证收藏委员会(简称中票委,下同)将原本冠名为“全国粮票交流会”(简称为粮交会,下同)更改为“全国票证收藏文化展示交流大会”(简称票交会,下同),因此引起很多藏友的争议,其中有一部分藏友认为,票品交流市场之所以低迷,原因就在于中票委将原本人们熟知的粮票更改为名称模糊,定义不准的票证所造成的。他们认为:如果不将粮票更改为票证,那么,凭着粮票在中国几十年的使用历史,凭着众多老百姓对粮票的使用基础,凭着人们对粮票的深厚感情,粮票的收藏肯定不会像今天这样低迷。笔者不想就“粮票”与“票证”的问题进行探讨,因为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达成一致。笔者只想就向粮票这种当初有着强大使用基础的票证为何难以吸引现在大多数收藏者的青睐,谈一谈自己的浅见。

 

我当初曾经反思过,为什么粮票收藏就硬是干不过烟标收藏,甚至在影响力上比不了邮票。要说使用基础,那时每个人都离不开粮票,而并不是每个人都吸烟,也不是每个人都写信(至少不会每天都写信),因此说无论怎么比,粮票的使用基础都远远的超过了它们。后来我想明白了,使用基础并不能等同于收藏基础。烟标是什么?烟标是香烟吸完后废弃不用的外包装物,如同今天的方便面袋;集邮是什么,我想老一点的收藏者都知道,当年所谓的集邮,指的是收集盖有邮戳的寄信后作废的邮票(跟今天集新票的所谓集邮,那是天差地别)。当时之所以有一些人将这两样东西当作“攒”的对象(当时这些东东还称不上收藏),主要是因为那时人们的业余生活远没有今天那么丰富多彩,所以这些物品才会成为一些人集攒的目标,其目的只不过是自娱自乐,调剂一下枯燥乏味的生活罢了。而以粮票为代表的票品群体,却是购买相关物品的凭证。使用者在购买到相关物品后,这个凭证就交到售卖物品一方的手中了,你个人根本就保留不下来。有一点需要重点注明,那就是同样作为凭证,信件收到后,作为邮资已付的凭证,邮票是落在了收信人的手中;当你乘车到达目的地后,作为车费已付的凭证,车票是落在了乘客的手中;当你参观完旅游景点后,作为景点参观费用已付的凭证,门票也是落在了游客的手中。那么作为具备购买粮食资格凭证的粮票,在使用后是否还是落在顾客的手中呢?我想能够回答出这个问题的人,就可以很轻松的分辨出票证所包含的其实应该是——计划经济时期,有相关部门发行的用于购买相关物品的凭证的真正含义,那就是这个凭证是一种资格,没有这种资格,你仅凭钱是买不到的,它本身不具备价值,因此称之为无价票证。而车票、门票、邮票是凭钱就可以买到的,任何人都可以,你、我、他,没有限制(这是指常规情况,如果说级别之类的,就没意思了)。大家想一想,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月,一个人的定量只有30多斤,这30多斤并不是都给你粮票啊,你可能要用粮本买上20斤面粉,主妇们得蒸馒头,不像现在家家都买现成的。剩下的10斤即便全给你粮票,谁敢说,我豁出去10天不吃饭,天天喝水,收藏这10斤粮票了。即便有这种人,那能有几个?凭这几个人能够支撑起粮票收藏基础吗?说真的,那时候你在马路上捡个烟盒或者问同事要个烟盒,那都很容易,可你要想问同事借上5斤粮票,那可真是很难。我们设想一下,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基础能够和收藏基础划等号吗?粮票收藏基础能比得过烟标收藏基础吗?别自欺欺人了!

 

我认为,粮票之所以不能得到更多收藏爱好者的青睐,主要原因在于它是一种断档的收藏品。我们可以看一看目前较热门的纸制品收藏中:烟标、纸币。这两样品种之所以热门,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新品种出现,这是一种传承有序的收藏门类。而反观粮票、火花这类收藏品,却因断档鲜有人问津,当然火花收藏滑坡的原因,还有“假”的因素在内,但任何藏品都有假,假烟标、假钱币在收藏市场上屡屡见到,但这些却没有给这两种收藏品带来致命的打击,仍然有源源不断的新人加入其中。其实不止这些,就说字画,早有隋朝的《游春图》,后来唐宋元明清,乃至今天,那叫传承有序。再说陶瓷,钱币那更是一路走来,浩浩荡荡啊。请恕我孤陋寡闻,我还真是没想起哪一个收藏项目在断代后蒸蒸日上的。回过头来看看票品收藏大军中,80%以上是经历过票品使用年代的,因为他们还有一点怀旧,所以走到了这条路上。再看看今天的孩子们,他们只对追星、街舞、超男超女感兴趣,偶有介入收藏圈的,也是将目光投入到他们日常能够接触到、能够见到的烟标、钱币上。粮票,真是前途渺茫啊!

 

注:本文没有替中票委张目的意思。本文没有对目前票证的说法辩解的意思。本文没有对粮票收藏前景枉下定论的意思,只是谈一谈个人的看法。本人对待学术争论,可以借鉴前人的一句话:多岐为贵,不取苟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