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厚顺父亲: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8:04:33

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  

2007-09-08 09:22:10|  分类: 培训资源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策略例谈

语文新课程实施以来,在教学层面上出现了许多新气象:抛弃了“以本为本”的旧观念,确立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教学过程中洋溢着“动态生成”的生命力……这些在改革之初无疑都是令人欣喜的。但是,由于对新理念的误解,或教学中操作失当,过分突出对教材的“重组”,有些教学游离于“文本”,任意“生成”,造成了语文教学在“散乱的活跃”中失去它本该有的价值的局面。笔者认为,就新语文的阅读教学而言,既要摒弃传统的“以本为本”、死磨硬缠、机械训练的做法,又要给“文本”合理定位,其教学策略应该是“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的统一。

一、立足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之基

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阅读什么”的问题。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空内,当然应该以阅读“文本”(主要是教材中的课文)为主。读是语文学习之重中之重,而立足文本的读又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众所周知,就我国现状来讲,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它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新课程理念、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载体,是师生互动的主要凭借。从教育文化学角度讲,教材实质上体现了教育对文化的一种“选择”,这种选择有两种取向,一是按社会的需要选择文化,二是按教育的需要选择文化。前者表现在任何教材(特别是人文倾向很重的语文)都蕴含着一定社会的价值取向、意识形态,后者表现在教材中的文化要有可能为学生所接受,要有利于他们知识的增长、能力的发展、品性的陶冶等。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具有定向整理功能,即所选择的文化一般都是社会规范的、稳定的文化,镌刻着人类的智慧;而且选择的过程也是文化系统化、条理化的过程,如教材的编写,都经过了教育者的精心加工、组织,其结构、体系更趋合理与完善,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就语文来讲,教学中文本的主要形式是教材,而语文教材在选文时又特别强调文章的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强调要从母语教育的角度要求教材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等。这样一个蕴含着社会规范文化、凝聚了许多专家、一线教师心血、智慧的“文本”总体上是优于单个教师的智慧的。因此,只有首先立足文本,用好文本,读好文本,才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立足文本,就是指教师紧扣教材提供的文本,通过语言文字、插图、音乐及声响等创设出可感可触之情境,让学生多读多悟,吟咏品味,含咀英华,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例如,在《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片断中,教师让学生先说出课文中的优美诗句“她仿佛会听到小溪流淌的声音”、“她仿佛看到了美丽的世界”等;然后再让学生把欢乐的感觉读出来。这一“立足文本”、体悟语言的做法是阅读教学之基,它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在反复的吟诵中细细“品味”文本,感受诗歌语言之美,获得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再如在《看菊花》片断中,教师并未“流于形式”,抛开“文本”,为“观察”而观察,造成“散乱的活跃”,而是“形散神聚”,既超越“文本”,又紧扣“文本”,体现了学生的自主与教育的引导有机结合的要求。本案例中,陈老师尽管带领学生在校园中观察“菊花”,但是这种“观察”是“带着书去观察,大家边看边讨论”,并且,老师还适时地让同学们读读诸如“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句子,在比照校园中菊花的样子,说说自己的感受。这一做法,非常准确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即在读中感悟、品味、理解、欣赏。同学们在实际的观察中,在读中,深切地感受到在万物萧条、大地冬眠之际,菊化傲然屹立、灿烂盛开的境界,从而体悟到菊花的品格,由衷地生出赞美菊花的情感。

以上两例无疑给当前有些语文阅读教学一味地强调“创生”而抛开“文本”的现象提供了启示。新课程实施以来,由于过分突出对教材的“重组”,有些教学游离于“文本”,任意“生成”,造成了“教育引导价值”的缺失。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尽管不要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要对教材进行整合,要教学中的“动态生成”;但是,教材毕竟是许多专家(包括一线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晶,总体上是优于单个教师的智慧的,何况像语文这样的学科,其选文多半是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需要学生们“立足文本”,吟咏品味,含咀英华,受到感染。

二、超越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之根

“立足文本”仅仅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而不是全部,因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必须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文本”才能最终完成。超越文本有两层含义:一是突破“文本”的限制,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确立“生活语文”的观念;二是让学生大量阅读“文本”外的文章,增加积累。限于篇幅以及鉴于后者已被大量地论述过,笔者在此只阐述前者。

就第一方面而言,最基本的理解是“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是语文之树生命常青的命根,更是阅读教学的命根。脱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阅读教学将面对“枯枝朽木”而陷入死水一潭之中。阅读教学中,超越文本,确立“生活语文”的观念,通常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是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让“文本”活起来、生动起来,即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特别强调打破“课堂空间”的束缚,整合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生活课程资源。例如《看菊花》的教学,按一般教法,师生在“课堂”上(教室里)通过一系列活动,完成教学任务。但本案例中的陈老师却独辟蹊径,充分利用学校中的“菊花资源”,把学生带进实际情境中进行观察、阅读、思考、表演,这样的教学生动直观,灵动活泼,非常生动地体现了“回归生活”的新课程理念,这是对教材的“创生”,也是对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本案例中,由于创设了生活化情境,学生们的系列化活动有了“根基”,课程内容与学生们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既加深了学生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对“深秋”、“迎着”以及“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一句的理解,又使孩子们对菊花有了真正的了解,朗读起来也声情并茂,真正达到了“在感受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生活”的境界,这是本案例的一大特色。

二是强调学生们根据自身的生活背景和对生活的理解,个性化、生活化地“解读”文本,而不局限于文本或教学参考书提供的“解释”。语文新课程吸收了一些“后现代思想”,特别是在“阅读观”上体现的最明显。后现代主义认为,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自由的生活、精神的生活、智慧的生活;对于文本的“解读”,谁都不能声称自己具有特别的见解或洞察力,在极端的意义上,所有见解都是旗鼓相当的;意义并不内在于文本,它存在于文本和读者的交互作用之中;读者是由文本创造的,同时文本是由读者写就的,读者和文本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阅读教学中,既然要“回归生活”,突破文本的限制,那么,其内在的要求就是应当尊重学生们基于各自生活的多元感受和多元理解。例如,在《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片断中,指教师并没有把学生局限于“文本”,而是在提问“小朋友,你知道歌声还会怎样呢?”后,鼓励学生“照着书上的句子试着说说”。结果学生们展开想象,仿照课本,说出了“歌声会领你走进花园,闻到淡淡的清香”、“歌声会领你走进二(1)班教室,听到小朋友琅琅地读书声”、“歌声会领你走进树林里去,听到小鸟们唧唧喳喳地欢叫声”等富有个性化的诗句。在模仿中,学生们进一步品味了诗歌之美,自主性、想象力、创造性得到发展,体验到了审美之喜悦、创造之乐趣。正是由于教师十分珍视学生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体现了语文新课程“阅读应该是探索与创造的过程”、“阅读是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这些理念,学生们才能创作出具有丰富的想象、并且属于自己的诗。

    三、回归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之需

语文阅读教学固然需要超越文本,但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导致“一行白鹭上青天”式的“离题万里”的现象,造成“散乱的活跃”之局面。因此,有必要“回归文本”。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适度回归文本,既有利于加深学生们对文本中字词句的理解,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积累,从而更具有“语文意味”,又能进行必要的“价值引导”,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和语文的“文道统一”。特别是后者,更需要“回归文本”的强化。众所周知,由于语文的“人文性”使得许多课文具有强烈的“价值引导”的目标,其内在的“价值取向”有一定的“规定”,如果任意的“创生”,有可能导致“价值取向”的残缺,从这个意义上讲,回归“文本”是有非常必要的。当然,这不能成为重走“以本为本”的老路的理由,关键是超越“文本”与回归“文本”的统一。

例如《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片断中,回归文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再次读第三小节,并且带着对盲婆婆的祝愿之情来读;让学生闭上眼睛祈祷,共同祝愿盲婆婆早日重见光明,永远幸福快乐。显然,这一次的读是更深层次地读;这一次的“祈祷”和“祝愿”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回味课文中的诗句,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语言的感悟,又强化对盲婆婆的祝愿、关爱之情,起到“价值引导”的作用。二是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用“歌声会……”句式“创作”诗歌,其格式、其价值取向(“带着祝愿”,追求美好、幸福)等又强化了“文本所指”。这是一种“超越”之后的“回归”,是“螺旋上升式”的回归,是更高层次上的回归。可以说,“歌声会……”仿佛是一首乐曲的“主题调”,在歌曲中反复被吟唱、被强化、被升华。学生们“创作”的诗歌就是最好的确证:歌声会领你走遍世界,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 歌声会把你带回草原,仿佛骑上骏马追赶着那欢乐的羊群 / 歌声会领你走上大街,感受大街的繁华 / 歌声会把你带回老家,想起往日在爸妈怀里的欢乐。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样的诗句无疑是高水平的。

总之,“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的统一,是体现《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求的有效策略,《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在培养学生对于语言的感受力、审美力上,正是抓住“想象”这一“灵魂”,“立足文本”又“超越文本”,再“回归文本”,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之美,品味生活之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附:两个语文阅读教学案例片断

《看菊花》教学片断

江苏省溧阳市实验小学   陈雨花

 

《看菊花》是国标本苏教版教科书一年级上册课文8的一篇文章,它以儿童的口吻记述了一家人假日去公园看菊花的情景。通过语言文字使学生感悟菊花不畏严寒、竟相开放的精神、体会作者对菊花的喜爱之情是课文的难点所在。怎样让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相对缺乏的一年级学生走进课文,走进菊花,获得了情感上的熏陶和审美情趣上的享受?在上该课一星期前,我就开始思索着。

    一天早上,我发现为了美化环境校园里一下子多了许多花卉。其中有一片摆放的全是菊花,黄白绿红,色泽鲜明,和谐有致,尽管在瑟瑟的秋风中止不住地摇摆,但那依然挺起的腰杆却在无声地向人们展示着它们蓬勃的生机和坚强的性格。看着看着,一个念头闪过脑海:“这自然气候和校园环境不是很好的课程资源吗?”于是,我走进了教室……

 

师:深秋时节,大自然有什么变化呢?我们走出教室,在校园了观察观察,好不好?

生:(兴奋地)好!

   (师生带着书来到室外,大家边看边讨论。)

生:老师,你看,小草枯萎了,树上的叶子也快落光了。

师:你真会观察。

生:快看,天上飞来了几只大雁,我想它们一定是准备飞到南方去。

生:老师,深秋的风吹在身上有点冷,我今天都穿毛线衣和外套了。

生:我知道小树要裹上冬衣,还有青蛙要冬眠了,是前一课《秋姑娘的信》告诉我的。

师:你能联系学过的知识来讲,真了不起!可是有一种植物,它们在深秋的寒风中一点儿也不怕冷,你们能找到吗?

生:(环顾四周,异口同声地说)菊花!

(在对“大自然有什么变化”的讨论中,学生对词语“深秋”有了直观形象的理解,同时,不漏痕迹地将眼前和身边的一些事物与菊花进行了对照,使学生对菊花的“不畏寒冷”不再感到遥远。)

师:大家读读“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这句话,再看看校园里这些菊花的样子,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生自由读、议,畅所欲言。)

生:菊花真行,不像有些花草天一冷就枯萎了。

生:是的,天都这么冷了,菊花还开得这么漂亮,它们真勇敢!

生:我刚才还想把外套上的帽子往头上戴,现在看到菊花不怕冷,我也不想戴了。

师:说得真好!那谁来扮演一朵“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的菊花?

 (一生在大家争先恐后的“我来”、“我来”声中,背对着风站立。)

生:不对,书上说“迎着”,应该这样。(面对着风站得笔直。)

师:是呀,迎风开放!

生:老师,我看到菊花是这样的。(挺胸抬头、伸展双臂)

师:棒极了,好一朵迎风菊!来,我们大家一起演!

 (学生在操场上争相表演,生动地表现了菊花一朵朵、一匆匆、一片片迎着寒风竟相开放的情景。当学习内容与生活体验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之后,接下来的朗读声情并茂。孩子们在用自己专注的表情和动情的朗读表达着他们对语言的感悟、对菊花的赞美!)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片断

      无锡市安镇中心小学  蒋珠芳

 

国标本苏教版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5课。这是对课文第三小节进行朗读感悟、展开想象和拓展语言的教学片段。于漪老师说过:“诗歌是灵动的,充满了诗人的智慧和灵秀。因此,教学生阅读,千万不能支解,不可嚼烂,千万不能将秀气和灵气教去了。如果把灵动的、活泼的诗词教僵了,就使他们失去了熏陶的力量,感染的力量。”教者的设计以图画的展现,音乐的渲染,将学生带入情境,引导学生联想悟情,感悟朗读,朗读吟诵。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学生无限的想象,在思绪飞扬中写下自己的篇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求得发展,品尝成功的喜悦。

 

师:(出示插图二:盲婆婆手捧蝈蝈,大背景是广阔的田野)小朋友,你看,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脸上露出微笑,聚精会神地听着,听着(播放蝈蝈叫声)她仿佛会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呢?

生:她仿佛会听到小溪流淌的声音。

生:她仿佛会看到童年那欢乐的岁月。

生:她仿佛一下子眼睛恢复了,看到了美丽的大自然。

生:她仿佛听到童年时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时的欢快笑声。

生:她仿佛看到了美丽的世界。

师:是呀!蝈蝈的歌声使她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享受着阳光雨露,感受着鸟语花香。她听着想着,心中充满了欢乐,你能把欢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一名学生朗读第三节,其余学生评议。)

生:听了你的读,我们仿佛也走进了田野,找到了欢乐。

(顿时,学生纷纷举起小手争着朗读,都读出了盲婆婆的欢乐之情。)

师:小朋友,你知道歌声还会怎样呢?照着书上的句子能试着说说吗?

生:歌声会领你走进花园,闻到淡淡的清香。

生:歌声会把你带回故乡,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生:歌声会领你走进二(1)班教室,听到小朋友琅琅地读书声。

生:歌声会把你带到大街上,看到热闹的人们。

生:歌声会把你带进大森林,看到可爱的小动物。

生:歌声会领你走进树林里去,听到小鸟们唧唧喳喳地欢叫声。

生:歌声会把你带入马戏团,欣赏到精彩的马戏。

师:听了小朋友说的,老师多么希望盲婆婆的眼睛突然恢复了光明,真正地享受到歌声带给她的欢乐生活。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遍第三小节,把对盲婆婆的祝愿之情读出来。

师:好,同学们读得很好!蒋老师很受感动。让我们一起祈祷,衷心祝愿盲婆婆早日获得光明,永远幸福快乐,好吗?

生:(闭上眼睛祈祷着)共同祝愿盲婆婆早日重见光明,永远幸福快乐。

师:快,带着你的祝愿,小组合作创作一首属于你们自己的诗歌。形式如下:

歌声会……

歌声会……

                       歌声会……

歌声会……

学生分小组热烈地讨论着。

请看一小组合作而成的诗歌:

歌声会领你走遍世界,

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歌声会把你带回草原,

仿佛骑上骏马追赶着那欢乐的羊群。

歌声会领你走上大街,

感受大街的繁华。

歌声会把你带回老家,

想起往日在爸妈怀里的欢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