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原技工学校招生:激活创新能力 关键在培育模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20:34:09

激活创新能力 关键在培育模式

——专访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薛光

本报记者 王晨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0月18日   10 版)

    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以下简称“挑战杯”)在大连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大工”)举办,记者对该校副校长薛光进行了专访。

    中国青年报记者(以下简称记):大连理工大学在筹备此次“挑战杯”的过程中做了哪些工作?

    薛光(以下简称薛):在赛务组织工作方面,学校细分出综合协调组、作品评审组、宣传报道组、接待工作组、志愿服务组等12个工作小组,各小组责任明晰,协同推进各项工作。

    在宣传推广工作方面,学校以“让竞技风采闪耀大工,让科技魅力感染滨城”为宣传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宣传工作。学校面向全国启动了“挑战杯”主题口号、会徽、会歌、吉祥物的征集评选活动,共征集到主题口号作品1211件、会徽作品72件,吉祥物作品24件,会歌作品83件。我们还开通了“挑战杯”竞赛的官方网站,“挑战杯”竞赛各项相关信息的发布与宣传及时有序,并将为竞赛赛况报道、信息发布搭建畅通的网络平台;开通新浪官方微博,在人人网开设“挑战杯”官方主页,吸引高校学生广泛关注。

    参赛作品的展览、展示是“挑战杯”终审决赛的重要工作,学校成立了布展工作组,力求展览分类合理,布局科学有序,设计美观大方,服务细致到位。为保证展览的专业化,采取招标方式,选择经验丰富的公司为本届“挑战杯”决赛作品布展。

    记: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很多高校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大工”在推动学生科研创新、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有哪些探索?

    薛:2007年,我们正式成立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实验学院。作为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示范区和先导区,我校以创新实验学院为中心,努力打造人才培育模式的创新范例。

    亮点一: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全开放的综合创新实践基地。学院涵盖6个校级创新实践示范基地、12个院系级创新实践分基地及若干个校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重视文理综合、理工融合,面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综合性很强的实验研究项目,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过程。

    目前,创新实践基地设有20余个创新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完全开放,学生自由进入,自拟实验方案、自选实验仪器,参加小组讨论,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实验任务。2009年,创新实践基地被批准为省级实验示范教学中心,目前学校正全力将创新实践基地打造成国家级创新实验示范中心。

    亮点二:学校面向高考优秀学生招收创新实验班,探索理工科创新性人才培养新机制。两个实验班依托创新实验学院,按照机械及土建大类、电气信息大类招生与培养,把学校积累几十年的创新教育成果与经验融入到培养计划中,一年级通识教育,二年级按大类培养,三年级、四年级按宽口径、个性化培养,实行导师制,接受专业教育,使创新教育由过去单纯的课外活动进入人才培养的主渠道。

    亮点三:学校依托创新实践基地开设创新实践班,吸纳校内学有余力、有兴趣的优秀学生。目前设有数学建模、机电、软件、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等15个创新实践班。创新实践班以强化创新实践能力为目的设置系列课程。事实证明,创新实践班学生的动手能力明显强于其他学生。今年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学生大多来自实践班,在辽宁省评出的36个特等奖中,我校获得10个,且获得国家级一、二等奖10项。

    记:“大工”在推动科研创新、打造校园创新氛围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薛:我校是全国首批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60所高校之一,该计划旨在引导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和项目组,接受科学研究的锻炼和学术氛围的熏陶,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早在2006年,我校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实行“四个一”制度:每一名在岗教授、副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每一年至少提出一项适合大学生科研训练的研究项目供学生选择,至少指导一名以上大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研究项目。

    由此,学校每年都组织学有余力、具备初步科研和动手能力的大学本科三年级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研究课题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也可由学生和导师共同拟定,或由导师提出,学生选择。学校每年投入150万元专项经费对每个项目给予不同额度的支持。

    学校自2007年大规模推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以来,每年都有2000多名大学生参与,学生受益面达50%左右。4年来已获批220个国家级项目。

    自参加“挑战杯”以来,我校共获得特等奖两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26项。3次获得“优胜杯”,5次获得高校优秀组织工作奖。

    学校现已形成以创新实验学院为中心、学校和学部(院系)两级创新教育和创新实践平台,构建起完整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