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附一院精神科:“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专题教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17:23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专题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步骤和方法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重点】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课时安排】5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考点阐释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是语文《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的一个重要考点。所谓“理解”,就是准确把握字句在文段中的正确的意义;而“翻译”则是将所提供的文言句子译为规范的现代汉语。它是高考文言文考查中的一种综合性考查方式,旨在考查考生是否读懂了文章的内容。考试分值也逐年提高,最高达10分。根据多年高考试卷的实际操作情况来看,发现许多考生答题不得要领,失分现象比较严重,这主要是考生没有很好地弄明白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掌握必要的翻译方法。

二、翻译的原则和要求

(一)原则:信、达、雅
信:就是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加意思。
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没有语病。
雅:就是要求译文的用词造句比较考究,能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二)要求:1、直译为主,字字落实;2、意译为辅,文从句顺
从高考的特点出发,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句落实到译文中,尤其在关键词句的理解表达上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难以直译或直译后无法表达原文意蕴的地方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三、翻译的方法

文言语句翻译方法归纳
1、保留法(留):
㈠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
㈡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
㈢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例题1: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②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师说》)
③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屈原列传》)
④对曰:“将以衅钟。”
⑤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
2、替换法(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
㈠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㈡古今异义、通假字、今已不用的字。
例题2:
①请略陈固陋:请让我大略的陈述自己固塞鄙陋的意见。
②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名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记》)
予:我。           斯:这。        徒:只。      记:记载                    
明:使……明了。   匹夫:百姓。    社稷:国家。   
3、删减法(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对象:仅起结构作用,没有具体意义的虚词。情况:①句首发语词。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词。③句末调节音节的词。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例题3:指出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①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③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孟子见梁襄王》)
⑤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⑥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⑦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异常也。
4、增补法(补):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包括主语省略、动词后宾语的省略、介宾省略、介词省略等。
例题4:在下列句中准确的位置写出省略的成分,并用括号表示出来:
①(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记》)
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③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石钟山记》)
④尉剑挺,广起,夺(之)而杀尉(《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如何行王道吧。
5、调整法(调):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对象是文言文中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例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语序的变化。
①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
②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
③ 牛何之(宾语前置)
④ 王语暴以好乐(介词结构后置)
⑤ 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
6、另要注意文言修辞的翻译策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的(长见的有比喻、互文、借代、婉说等手法)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例题6:将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尤其注意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固若金汤的城池)
②项伯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一样)
③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做官的人)
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自己死去)
⑤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统治者拥有的金玉珍宝)
⑥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人民的灾难)使我和白居易那样泪湿青杉,我不能学古代圣人那样忘情。)

四、误区警示

1、专有名词,强行翻译。例如:
(1)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有的学生译成:“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珠宝,同越南接界,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
(2)其李将军之谓也。有的学生译成:“大概说的就是姓李的将军吧。”
(1)中的“交阯”是古地名,不用翻译。(2)中的“李将军”其实指的是李广将军,也应保留下来。
2、该译不译,文白掺杂。例如:
(3)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者。有的学生译成:“如今的朝臣当中,无以替代薛季昶的。”
(4)从令纵敌,非良将也。有的学生译成:“服从命令而放纵敌人,非良将也。”
(3)句中的“无以”应译为“没有谁可用来”。(4)中的后半句没有翻译,应译为“不是好的将领”。
3、今义古义,替代不当。例如: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有的学生译成:“带领妻子乡里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6)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有的学生译成:“怎么处罚顺从你的意思,哪能由我自作主张。”
(7)意气益厉,乘胜逐北。有的学生译成:“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向北追赶。”
(5)句中的“妻子”在古汉语中是“妻子和儿女”的意思。(6)句中的“处分”在古汉语中是“处理安排”的意思。(7)句中的“北”并非指北方,而是指“溃败的士兵”。
4、脱离语境,误用词语。例如:
(8)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有的学生译成:“稍微看了一下公子,公子的表情更加和善。”
(9)阿母谢媒人。有的学生译成:“刘母向媒人道谢。”
(8)句中的“微”应译为“偷偷地,悄悄地”。(9)中的“谢”应译为“推辞”“谢绝”。
5、该删不删,成分多余。例如:
(10)婴之亡,岂不宜哉?有的学生译成:“婴之逃亡,难道不应该吗?”句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在意义。因此翻译时应把“之”删去。
6、该补不补,成分残缺。例如:
(11)范氏富,盍已乎?有的学生译成:“范家富贵,何不停止呢?”
(12)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有的学生译成:“陈述茶和盐的利弊,减少州县的徭役,都符合圣上的意思。”
(13)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有的学生译成:“范献子抓住并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11)句中省略了“已”的宾语“婚姻之事”,翻译时添入译句才完整。(12)句的译句中缺少陈述的主语“他”,并且陈述的也不是“茶和盐”的利弊,而应是“茶制和盐制”的利弊。(13)句是个省略句,省略了“执而纺”的宾语“董叔”,翻译时应补上。
7、该调不调,语序混乱。例如:
(14)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此句是个介宾短语后置句,应译为:“他的孝顺恭谨在他的族人中得到传扬,他的信用道义在他的朋友中得到彰显。”
8、无中生有,增添内容。例如:
(1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的学生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就是翻译者随意加上去的,应删去。
9、凭空想象,忽略语境
例: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雍水。雍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误:楚国人想要袭击宋国,派人先在雍水表面作标记。
正:楚国人想要袭击宋国,派人先在雍水浅水处作标记。       
10、丢三落四,信息遗漏
例:明者睹未萌,况已著乎!
误:精明的人能预见未发生的事物,何况显露了的!
正:精明的人能预见未发生的事物,何况迹象已经显露了的!
11、只译大概,不求精确
例:有陈苌者,候其得俸。
误:陈苌,等到他领到俸禄。
正:有个叫陈苌的人,探听到他领到了俸禄。      
12、该译不译,该省不省。
例:因释然寤,治装而归。
误:于是坦然醒悟,准备行装回去了。
正:(胡叔才)于是坦然醒悟,准备行装回去了。

五、习题演练与解析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