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加工的案例: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知识点梳理(原创) - xuexiaoyu252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6:27:48

 

 

 

单元

知识点

 

课题

 

知识点情况

 

梳理人

 

 

 

1.重点词语积累。

2.文学及文体常识积累。

3.探究文中的思想感情,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进而了解战争,认识战争。

4.掌握叙事作品的写作特点,把握记叙的要素。

5.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把握作者的情感。

 

 

1.新闻两则

 

 

第一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字词

高屋建瓴 líng   瑰guī宝  荻dí港   溃kuì退  歼jiān灭  锐不可当dāng    要塞sài   绥靖suí jìng   阻遏è  

2、新闻的一般知识

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3、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1、2句):概述全篇最重要的、最新的事实。

主体:(3—末句):

第一层: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

第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背景:(8、9句):背景结语暗含在主体中

第二课时:《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1、新闻的结构五部分

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导语:(1句)概述我军解放南阳

背景:(2-7句)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并加顾过去一年多来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原因。

主体:(8-末)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加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2、新闻的六要素:时、地、人、起因、经过、结果

3、本文语言的特点。 

(1).真实、准确

如“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2)富有感情色彩

如: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对敌军奚落、嘲讽和对我军神勇的赞扬。

 

韩梅

 

 

 

2.芦花荡

 

第一课时:

1.字词: 疟疾   寒噤     黄梢    趴在蹿   仄歪   飒飒    泅着

2.作者简介

孙犁,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其创作风格的一部集子。

3.文章体裁:

小说: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主要特点是:一、用艺术概括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二、一般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三、对环境做具体描写。

5.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全篇洋溢着战斗的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的热爱。

4.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开头至“敌人发了愁”,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然后介绍了主人公。

第二部分从“一天夜里”至结尾,具体讲述故事的过程。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从“一天夜里”至“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这是故事的开端——护送。”

第二层是从“远远有一片阴惨的黄色的光”到“有热闹哩”,这是故事的发展——受伤。

第三层是从“第二天”至文章结尾,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复仇。

第二课时.

1. 老头子的形象:

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过于自信与自尊;智勇双全。性格核心:过于自信和自尊

2塑造人物方法:

作者运用非常简练的文笔,通过对话、动作和心理描写,逐步刻画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3.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作者在诗情画意的水乡图画的背景上去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叙事和写景水乳交融,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饱含着丰富的爱国深情。

比如:开头描绘“阴森黑暗的大苇塘”,把我们带进险恶的战争环境;中间交代“每到傍晚”苇塘里飘出歌声和鱼米香味,使我们感受到抗日军民的乐观豪情。

总之,在作者的笔下,环境是美的,人物是美的,严酷的战斗也是美的,字里行境自然地流露出对祖国、对人民的由衷的热爱。这正是作者独特风格之所在。

 

侯娟

 

 

 

3.蜡烛

 

一课时:

一、字词

烧灼(zhuó)  桥头堡(bǎo)  地窖(jiào)  匍匐(pú fú)  腋下(yè)

精疲力竭  名副其实  永垂不朽

二、作者简介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主要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俄罗斯问题》,诗集《友与敌》,长篇小说《日日夜夜》,三部曲《生者与死者》等。

三、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即第7段)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起因。

第二部分(从“方场的一边”,即第8段至“回到地窖里去了”,即第31段)写老妇人埋葬红军战士。

第三部分(从“拂晓前”即第32段至结尾)第二天当红军们准备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时发现了那个坟堆,而且老妇人再次送来蜡烛。

四、写作特色

1.环境描写

用以烘托气氛、衬托人物。文中多次对炮火进行描写,这样多次重复的描写,一方面渲染了当时的气氛——紧张而激烈的战斗,另一方面也看出敌人的疯狂。而与环境的恶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妇人的临危不惧,她不顾艰难,不顾年老体衰,亲自为烈士埋葬,所以老妇人在炮火中的行为就格外感人。

2.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动作描写

如:文中重点刻画了老妇人对烈士遗体的掩埋,每一动作都非常吃力,然而又那么认真。从文中不难体会到,是红军战士们的英雄气概打动了她,激励了她,因此她的所有动作都包含着对烈士的敬意。她舍生忘死地去掩埋烈士,并把自己最珍爱的宝物奉献给了可敬的烈士,表现出她对烈士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对蜡烛的描写

(1)对蜡烛的反复刻画对塑造人物起到衬托作用。

(2)蜡烛的象征意义。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老人与烈士之间的母子深情。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深挚的情谊,战争才能够取得胜利。

五、重点语句分析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韩梅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第一课时:

1.字词

  眼花缭乱  不可名状  荡然无存  丰功伟绩  惊骇  晨曦  箱箧  制裁  赃物

2.作者: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3..圆明园:万园之园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万春园又称“圆明三园”,共占地350公顷,周长10公里多。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历经6代皇帝的扩充修葺,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为宏大富丽、幽静奇美的离宫御苑,被誉为“万园之园”。

4.文章内容:

雨果在信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4.文章结构:两大部分。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

5.人物形象

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文明的创造者,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重。

6.语言特色

 反语的运用,充满了极其尖锐的讽刺意味。如: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体会其中反讽的语气,不动声色的深沉的愤怒。

 

侯娟

 

 

 

5.亲爱的爸爸妈妈

 

 

第一课时:

1.字词:

给予  晨曦  瞥见  眼花缭乱  富丽堂皇  丰功伟绩

2.作者简介:聂华苓,台湾女作家。

3.文章体裁:记叙性散文。

4.文章思想内容:

文章记叙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参加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大屠杀悼念活动,表达了人们厌恶战争,爱好和平的强烈愿望,表达了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5.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写来到坟地的所见所闻。

第二部分:记叙朗诵、合唱等活动回顾历史

第三部分:记叙作家的座谈。

6.文章写作方法

叙事、描写和议论相结合。

7.重点语句理解与品析

“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

  品析:一天之内,七千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这个记忆是“沉重”的;但是,面对法西斯的屠杀,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这是令人崇敬的,着是美的,所以说“这是个美丽的记忆”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品析:连用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表意功能。这里不仅写天气,也是在表明作者的心情,渲染气氛,使人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氛围。

 “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品析:作者强调的是不能忘记历史,因为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

 

康伟玲

 

 

 

第二单元

 

王玉琴

1.积累字词及文学常识。

2.感受作品中各种各样的“爱”,陶冶情操。

3.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描写方法,提高描写能力。

4.揣摩记叙文语言特点,初步感受语言风格。

 

6.阿长与《山海经》

 

 

第一课时:

1.字词:

骇 掳 悚 煌急 疮疤 诘问 渴慕 霹雳 烦琐 惧惮

2.作者简介

鲁迅 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3.文章体裁:

叙事性散文

4.文章内容:

 文章通过对儿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阿长这个普通劳动妇女的深切怀念和感激之情。

5.文章结构:

全文31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介绍长妈妈的职业、身份、长相及称呼的由来。

第二部分3-29,写阿长的几件事及我对她态度的变化。

第三部分30-31,抒写对阿长的怀念、内疚、祝愿之情。

第二课时:

1.文章选材特点

①详略得当。文章写了阿长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各种规矩;讲长毛的故事,买《山海经》的事等,其中花大笔墨写买《山海经》。

②欲扬先抑。

③铺垫手法:作者并没有写阿长怎样买书,只是一句话,一个场面,把想象的空间留给读者,震撼人心的力量就在前面的铺叙中蓄势。

2.人物形象:

 ①人物性格特征: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②塑造人物方法:

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作者选择提炼最能表现人物的外貌、动作和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语言来描写。如鲁迅描写阿长“切切察察”的样子,一写说话的声音,一写说话时一种习惯性的动作,文中反复描写阿长的睡相,那是静态描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大”字,好就好在这个“大”字的比喻,单说“伸开两脚两手”,还不清楚,打个比方,怎么个伸法就一清二楚。可见描写一种状态,有时打个比方,就很传神。                                                                                       

3.语言特点

朴实,生动,形象。像前半部分在充满贬义的文字背后,包含的是同情与怀念,后部分则在平实的叙述中蕴涵丰富的感情。

如: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真可谓又惊又喜,感激不尽。

4.写作手法

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叙述是交代事件,描写使故事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抒情则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王玉琴

 

 

 

7.背影

 

 

第一课时:

1.字词:

交卸xiè 奔丧sāng 橘子jú 晶莹yīng 迂腐yú 琐屑suǒxiè栅栏zhà 差使chāi 照看行李kān

2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丰腴、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背影》《春》《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秦淮河》。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朱自清清贫而有气节,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3.文章体裁:纪实散文。

4.写作背景:

5.文章思路:以背影为线索组织材料,安排行文思路。

一(1)开篇设疑——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二(2-6)回忆往事——引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三(7)别后思念——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6.中心;课文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主要是背影的描写),于叙事中表现了父亲无微不至的疼爱儿子,儿子百般怜爱怀念父亲,父子情深。

第二课时

1.       文章写作特点:

①视角独特。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 

“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②刻画人物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这篇作品特别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动作刻画,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文章剪裁详略得当。围绕主题重点写买橘子的过程,其他与主题关系不大则一笔带过,突出文章重点。

2.       语言特点: 

朴实。《背影》除了夹入了一些文言词语以外,没有华美的辞藻,生僻的词语,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 都是质朴自然的家常话,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提炼得非常简洁。 

 

任喜兰

 

1

 

8.台阶

 

第一课时:

1.字词:

 涎水 揩 尴尬 凹凼  镶嵌 蹿  硌 

2.文章体裁:

小说

3.小说的故事内容: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4.文章线索:

台阶

5.小说结构:

第一部分1-8, 开端 写父亲感到家里台阶低。

第二部分9-15  发展 写造高台阶新屋准备工作。

第三部分16-24,高潮 写造成了九级台阶的新屋。

第四部分17-31 结局 为造新屋父亲付出了代价。

6.人物形象:

①人物形象特征: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着长远的生活目标,有着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父亲老实厚道,吃苦耐劳,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也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

②塑造人物方法

 直接描写: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

间接描写:景物衬托。

7.小说主题:

父亲创业之艰难,根源在于农村经济的极端落后。小说回应着时代的呼喊: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生产力,以此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

8.文章写作手法

1.第一人称。

2.详略得当。

 

王玉琴

 

 

 

9.老王

 

 

第一课时:

1.字词: 伛 攥 惶恐 滞笨 塌败 荒僻 骷 髅  滞笨 愧怍

2.作者简介

杨绛,本名杨季康,女作家,翻译家,江苏无锡人。作品有散文集《干校六记》,长篇小说《洗澡》译作《堂  .吉可德》。

3.文章体裁:写人记事散文。

3.文章思想内容:文章以我和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但又心地善良的老王形象,表达了我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给予的关心,同情,和尊重,含蓄的提出了要用人道主义精神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4.文章线索:

“我”和老王的交往为线索 

5.散文素材组织:

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

6.文章结构:

全文22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交代老王的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5-7,交代老王的工作与为人。

第三部分8-22,老王去世前给我送香油和鸡蛋。

第二课时.

1.主题思想:

以善良体察善良,以爱心体察爱心

2.人物塑造

①选取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

②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描写展示人物。

3.语言特色

 语言沉着、朴实、简练,平淡之中蕴含巨大的表现力。

4.重点语句品味:

那时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的人和不幸的人,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生活和命运,对他们帮助,作者认为自己对老王的关怀很不够,所以愧怍。有开始的同情到最后的愧怍,也是作者自我解剖、自我反思的崇高的人文情怀。

 

张明丽

 

 

 

10信客

 

1.生字:

 唏嘘 xīxū嫉妒 jí晦气 huì噩耗 è猝然 cù诺诺 nuò 呵斥 hē诘问 jié文绉绉   焦灼 zhuó伎俩 jì吊唁 yàn 跋涉 bá shè颠沛   pèi

2.简介作者:

余秋雨: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散文集《山居笔记》《文化苦旅》

3.文章脉络。①年轻信客做信客的缘由。②年轻信客是怎么做信客的。③年轻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④年轻信客做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4.人物形象:

①人物形象特点:诚实守信,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宽厚善良。

②人物刻画方法:

选择具体事例表现人物;

以老信客衬托信客形象;

语言、神态、动作等的描写

③刻画信客形象的意图:作者弘扬信客诚信无私、待人宽容、任劳任怨,这些品质都是难能可贵的,是现实生活中需要大大提倡的。

5.语言风格

①“质朴而典雅”:人物语言,典雅词句;②“警辟而畅达”比喻句与排比成分句子。

 

任喜兰

 

1

 

第三单元

 

1.积累字词及文学常识。

2.感受作品中各种各样的“爱”,陶冶情操。

3.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描写方法,提高描写能力。

4.揣摩记叙文语言特点,初步感受语言风格。

 

11.中国石拱桥

 

 

第一课时:

1.字词:

xiáo淆河  匀称chèn   惟妙惟肖xiào

匀称:均匀,比例和谐。  

惟妙惟肖:形容雕刻得十分精妙逼真。

古朴:朴素而有古代风格。

巧妙绝伦:(方法或技术等)灵巧高明,独一无二。

2.作者简介

茅以升: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教育家。他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

3.文章体裁:

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解说某个说明对象,使人们认识、了解它的一种文章。

说明文的基本特点是文章的解说性,

具体来说就是要用准确、严谨的语言和恰当的说明方法以及说明顺序抓住说清事物或事理。

4.文章内容:

文章抓住中国石拱桥主要特点,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了,说明我过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特创造和不朽价值,赞扬了中国人们的伟大智慧。

4.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1)历史悠久

(2)结构坚固

(3)形式优美

第二课时.

1.文章的说明线索:

逻辑顺序

2.说明方法:

举例子:举出赵州桥、卢沟桥等例子。

列数字——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打比方——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摹状貌——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

引用——“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知其所以为’

3语言特点

①准确周密,讲究分寸

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是

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了

②简朴:体现在洗练、明快上。朴实无华,晓畅明白,无费言。

③文笔简朴不失优雅。如信手拈来的古语,引发人的想象;对小狮子的描写生动活泼,趣味盎然;“横跨”“巧妙绝伦”等用词准确、生动。

 

谢小青

 

 

 

12.桥之美

 

一课时:

1、重点字词

(1)注音。颐yí和园   浮萍pín

(2).解释词语。

煞它风景:破坏人的兴致。    

驻足:停止脚步。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2.作者简介

吴冠中是著名艺术大师

3.文章体裁:

说明性质的小品文

3.文章内容:

  这篇文章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4.文章结构:

全文7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明确说明对象“桥之美”,说明“桥之美”的含义。

第二部分4-6,举例说明“桥之美”,强调环境赋予桥之美。

第三部分7,总结全文。

5.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6.说明方法

(1)举例子:第四段的四个例子

(2)打比方: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3)列数字: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

7.语言特点:

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例如: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谢小青

 

 

 

13.苏州园林

 

 

第一课时:

1.字词:

轩榭  池沼  丘壑  嶙峋  镂空 因地制宜  斟酌 

2.作者:

叶圣陶: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3.体裁:事物说明文

4.说明事物及特征:

无论游览者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4.结构:

总---分,相结合。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大处  亭台轩榭布局的自然美

假山池沼的艺术美

花草树木的映衬美

花墙廊子的层次美

细处  讲究每个角落的构图美

门窗的图案美

园内建筑的色彩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5.说明顺序:

全文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中间几段是有概括到具体的顺序

第二课时:

一、把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1.  关于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引用、下定义、分类别、作解释、列图表等。

2.本文采用的方法是:分类别,作比较,引用,举例子,列数字

体会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分类别:使文章条理清楚

打比方: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

引用:使文章有说服力

做比较:突出说明对象的特点

列数字:使读者对说明对象有更清楚的认识

二.语言的特点

1.科学,准确,周密。如,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2.典雅、生动,形象。如夏秋季节“鱼戏莲叶间”情景的描写,对藤萝的描写。

三.文章表达特点

说明中杂糅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以概括的说明介绍园林,以生动的描述形容景物,以通俗的议论分析事理,使文章生动形象,启人兴趣。

 

弓丽红

 

 

 

14.故宫博物院

 

第一课时:

1.字词

鳌头 额枋 蟠龙 鸣钟击磬  檀香  鎏金  雍正   迥然不同  

2.作者简介

黄传惕,1934年生,中央任命广播电台高级编辑。 笔名黄羽,湖南平江人。代表作有《天安门颂》《北京,我的中心城》《彩色的吐鲁番》《故宫博物院》等

3.说明对象

以“故宫博物院为题”,交代理本文的说明对象 是欣赏古代文化艺术的场所。文章详略得当的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功用。现实里古代劳动人民的才智和巨大的劳动成果,是每一位读者对祖国的传统建筑艺术形成自豪感!

4.文章结构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概括介绍故宫博物院。

第二部分(第二——十五段),具体介绍故宫个供电的位置和功能。

第三部分(第十六段),介绍景山并记述从景山回望故宫全貌之所见。

第二课时

1.说明方法

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

3.     写作方法

①按照空间转移,参观路线的顺序,井然有序介绍各处建筑,条理分明。

②总写分写相结合。

介绍中,基本都是按照先总写布局或外貌特张,再写内部装饰或陈设,象征意义或用途,给人以明确完整的印象。

③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文章的详略是由文章反应的客观事物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所决定的。作者选择了太和殿作为前朝三大殿的代表而详写,略写中和殿、保和殿,内延后三宫也是略写。这样安排,有点有面,既节省了笔墨,又照顾了全局,且突出了重点。由此可见,作者处理材料很见功夫的。

 

刘勤艳

 

 

 

15.说“屏”

 

一课时:

1.字词:点缀  韶光  休憩  伧俗  纳凉  雅俗之分 

2.作者:

陈从周,建筑园林专家,著有《说园》

3.文章体裁:

轻松、随意的小品式说明文

4.说明对象:

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屏风的功用和使用方法。

5.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6.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引子,既表现力作者对屏风的感情,又指出屏风的特点。

第二部分(2、3、4)分别介绍屏风的作用、屏风的种类以及屏风在建筑美学上应起的作用。

第三部分(5),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屏风的作用,点明写作意图。

7.说明方法

举例子、分类别、引用。

特别引用古诗词的说明方法,给文章增添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和屏风这种传统器具相称,在说明的语言上更显得生动。

 

弓丽红

 

 

 

第四单元

 

1.重点词语积累。

2.文学常识积累。

3.了解事理说明文的特点,说明顺序和方法。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4.体会科普说明文的简明准确、生动形象语言特点。

5.理解事例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的区别。

6.培养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

 

 

16.大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

1.字词: 萌发、次第、翩然、孕育、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

2文章体裁:

事理说明文

3.说明对象:

物候学

4.说明顺序:

全文思路: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追求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从行文中可以看到说明顺序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5.文章结构

 全文12个自然段,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侯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第二课时.

1.文章的说明方法:

举例子。特别是在讲经度差异时举两个例子,使说明更严谨了。

2.文章语言特点

①准确严谨,体现了语言科学性

如在说明物候现象时,先分说“植物”和“动物”,再说“生物”,用词经过推敲;再如列出精确的数字等。

②生动、优美、典雅

比如开头一段拟人笔法的运用、四字词语与长句的结合,“次第”“周而复始”等词语的运用,都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耿丽新

 

 

 

17.奇妙的克隆

 

 

第一课时:

1.字词:

克隆  胚胎  蟾蜍  脊椎  两栖  鳞片

2.作者简介

谈家桢 

3.文章体裁:

说明文

4.说明对象:

文章介绍了有关“克隆”的知识和研究动态。

5.文章写法特点:

用小标题的形式,从四个不同侧面写克隆,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6.说明顺序:

(1)文章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的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理性思考。全文采用了逻辑顺序。

(2)第二部分采取了时间顺序。

(3)第三部分采用了时间顺序。

7.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作解释,引用

8.说明语言特点

严谨、准确。

如“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在精确的语言中可以体会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

 

张艳荣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第一课时:

1.字词:

遗骸 褶皱 劫掠 追溯 致密 天衣无缝

2.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科普作家,科学幻想小说家

3.说明对象与说明角度

《恐龙无处不在》是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

《被压扁的沙子》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索恐龙的死因。

两文用科学研究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4.文章结构:

《恐龙无处不在》一文可以分文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有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提出问题。

第二部分5-14,恐龙化石无处不在的原因是大陆飘移。

第三部分15,得出结论——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是大陆漂移学说有力证据,总结全文。

《被压扁的沙子》一文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6,从恐龙灭绝的原因谈起,介绍两种对立的理论:“撞击说”和“火山说”。

第二部分7-17,通过“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的形成与分布证明“撞击说”,否定“火山说”。

5.文章语言特点

简明精炼,幽默风趣,逻辑性强

如“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6.重点语句理解: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文章从南极发现恐龙论证“板块构造”理论,恐龙化石成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有力证据。开篇的议论并非泛谈,而确有根据。第二篇也是从科学探究的事实论证这一道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要学习善于联想的思维创新品质。

 

侯志菊

 

 

 

19.生物入侵者

 

第一课时:

1.字词义

劫掠  栖息  扼制  归咎 藩篱 厄运五彩斑斓 无动于衷 酝酿  束手无策

2.说明对象:

介绍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

3.文章结构

全文共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1,解释什么是“生物侵入者”。

第二部分1-4,具体些什么是生物侵入者这及其危害。

第三部分5,分析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

第四部分6-7,写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侵入者”的不同态度。

第五部分8,写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侵入者”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

4.说明顺序

  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行文的。

5.说明方法

 ①举例子:是为了支撑观点,使之更具有说服力。如举出欧洲斑贝、亚洲天牛和南美洲红蚂蚁对北美洲的入侵例子证明生物入侵的巨大危害。

②列数字:其实也是一种用事实进行说明的方法,数字化的事实更能引起读者的想象。

③打比方。为了使说明更形象。

6.说明语言

准确而生动形象。表现在大量使用成语,准确简洁;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也可以看出这一点;拟人的修辞等。

 

侯志菊

 

 

 

20.落日的幻觉

 

第一课时:

1.字词:

幻觉  吟咏  绮丽  绚丽  殷红  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2.说明对象:

本文介绍日落时一些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的一篇事理说明文。

3.文章结构特点:

文章先从日常生活写起,并引用古诗文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然后在说明前使用描写的表达方式,用一段文字来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在此基础上,追段说明这些景观背后的科学道理。

4.说明顺序: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是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文章先描绘了落日产生的幻觉,再说明幻觉产生的原因,作者是按照指出现象,说明原因这样的逻辑顺序来行文的。

6.表达方式:

  采用描写与说明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7.说明方法:引用  打比方  举例子 

 

张艳荣

 

 

 

第五单元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了解常用文言句式,逐步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重要作家作品

3.领悟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探究体味作品的内涵意蕴。

4. 品味诗文的优美意境和深邃哲理。积累名句名段,培养语文素养。

5.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对美好生活和

6.积累名言警句及说理、抒情、写景的名段名篇,并能理解赏析。

7.了解古人写景、叙事、议论的艺术,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理想的追求

 

21.桃花源记

 

 

第一课时

一、文学常识:

1.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浔阳人(今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人)。东晋著名文学家,田园诗人。

作品简介:

2.《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圆诗并序》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3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混战,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以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好情趣。

二、重点字词

1、读音:

阡陌   遂迷    骥   郡下   诣   豁然

间隔    语云    便要还家    屋舍

2、重点词语:

甚异之  欲穷其林  具答之   乃大惊

既出   桑竹之属  不复出焉   便扶向路

诣太守

3、通假字   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4、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如此

 古义:像这样。(“说如此”)

 今义:这样。

 缘

 古义:沿。(“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①舍弃。“便舍船” ②房子。“屋舍俨然”

 寻:①寻找。“寻向所志” ②不久。“寻病终”

 志:①做标记。“处处志之”②标记。“寻向所志”

 向:①以前。“寻向所志” ②对着。“眈眈相向”

为:①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对。不足为外人道也。

1、  一义多词

悉如外人---具答之----咸来问讯----皆叹惋

缘溪行---便扶向路

便要还家----延至其家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本课的成语

世外桃源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  豁然开朗 

5重点句子的意思

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⑵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⑶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⑷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文章的整体思路:

本文是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以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 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穿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的对照。

第二课时

1.文章主题

作者虚构一个与黑暗的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世界,寄托着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

2.文章写作特点

①虚实相间的手法。

文章一开始就向读者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的身份、职业,这就使桃花源境内发生的一切事情好象都是真的。最后写南阳刘子骥向往这块乐土,欣然寻访,没有成功,则进一步渲染了作品真真假假的气氛,这样始终注意把虚构和现实结合起来,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②层层设疑的写法:

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但不确切指出年代,主人公也只说他是个渔人,写桃林美景,似为人间所有又似为人间所无,又不说出确切地点,因为渔人已“忘路之远近”;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眼前出现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图景;可是后来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标记却还是没有找到通向桃花源的路,桃花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飘渺的世界,无迹可寻。这样层层设疑,悬念迭出,将桃花源写成了一个似有若无的仙境,激发了读者浓厚的兴趣。

③详略得当的好处。

课文第23自然段详写了桃花源中祥和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作者把这一部分作为本文的重点加以详写,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他理想的社会画卷。例如对环境的描写,写到的事物有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犬声等。再如对桃花源中人的描写,

 

 

王秋莲

 

 

 

 

 

 

第一课时:(《陋室铭》)

1.文学常识:

①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有《刘宾客集》。

②“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2.重点字词:

惟馨 鸿儒 白丁 丝竹 案牍 劳形

一词多义:

之 :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宾语前置的标志。

古今异义:往来:表示交往的人。

                来来往往的人。

3.重点句子含义: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何陋之有?

4.文章思想内容

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5.文章结构

第一层:以比兴引出主旨。

第二层:陋室环境和日常生活。

第三层: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6.写法:

托物寄情。

 第二课时:(《爱莲说》)

1.文学常识:

①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梦得,北宋哲学家。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②“说”,古代一种议论文体,大多一事一议,跟现在杂文相似。

2.重点字词:

蕃 植 独 益 濯清涟 亭亭 亵玩 妖 君子 鲜有闻 宜

古今异义词:

鲜: 少。

鲜艳。

3.重点句子含义: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话之君子者也。

(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4.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描写莲的形象和品质,说明自己独爱莲的原因;

第二部分:点明莲花的比喻意义,慨叹真正的隐逸之士极少,讥讽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5.文章主旨:

作者以“莲”自喻,借抒写爱莲之情表达自己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婉转地批判了追求名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

6.写作手法

①托物言志。

②对比衬托。文章以“菊之爱”“莲之爱”衬托“莲之爱”,即“爱君子之德”

③象征手法。莲的直接描述中都有君子的行为在七中,通过联想莲的整体形象,作者心目中君子形象愈鲜明。

 

罗秋红

 

 

 

23.核舟记

 

一课时:

1.文学常识:

①魏学洢,字子敬,嘉善(今浙江省嘉兴县)人。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著有《茅檐集》。

②“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

2.体裁:事物说明文

3.重点字词:

罔 贻 峨冠 比 类 语 修狭 盖 曾不 盈 楫

通假字:

“诎”通“屈”,弯曲   “衡”通“横”

“有”通“又”   “甫”通“父”,男子美称“简”通“拣”,挑选

古今异义:

盖:古义为语气副词,用来表示推究原因,常用于句首;今义为盖子,超过

云:古义为语气助词,表示叙说结束,不翻译;今义是动词—说,名词—云彩。

奇:(jī)古义为零数,余头;今义是罕见的,出人意料的。

4.重点句子含义: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舟尾横卧一楫;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5)技亦灵怪矣哉。

5.文章思想内容: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第二课时:

1.文章结构特点:

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总写: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核舟主题。

中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人物及题名。

最后总结:统计人、物品及刻字数量,并以感叹作结。

2.说明顺序:

空间顺序:舟首尾长——中轩敞者——一船头———舟尾——船背

3.语言特点.

平实,洗练。特别是描摹舟中人物情状,句句都是作者审视所得,毫不夸饰,逼真生动,令人如亲见“大苏泛赤壁”。

 

罗秋红

 

 

 

24.大道之行也

 

一课时:

1.文学常识

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2.重点字词

读音

鳏(矜)寡孤独(guān) 选贤与(jǔ)能

男有分(fèn)    货恶(wù)其弃于地也

重点字词解释

大道之行也   选贤与能  不独亲其亲 老有所终 壮 幼矜、寡、孤、独

男有分  女有归 大同

通假字

选贤与能:  通“举”。

鳏(矜)寡孤独    鳏通矜。

古今异义词

孤独:古义:“孤独”为两个词,其中“孤”为幼而无父的人;“独”为老而无子的人。 今义:“孤独”为一个词,是独自一人、孤单的意思。

一词多义

亲①以…..为亲 动词 如:故人不独亲其亲

  ②指父母   名词 如:独亲其亲

独①老而无子的人  矜寡孤独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乱 ①造反  盗窃乱贼而不作。

   ②战乱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修  ①培养  讲信修睦 。

②长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谓  ① 叫做  是谓大同。

② 认为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兴 ① 发生 谋闭而不兴。

    ②起 水波不兴。

3.重点句子的翻译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男有分,女有归。

③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④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文章的整体思路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结语

5.文章主题

阐明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相互关爱,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它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

 

王秋莲

 

 

 

25.杜甫诗三首

 

 

第一课时:

1.杜甫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2.《望岳》体裁:古体诗

3.《望岳》的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4.诗歌内容及写作特点:

《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 ,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而且角度有别。首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前两句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后两句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5.句式特点:

《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 重点字词读音:岱  眦   凌 

通假字:曾:通“层”

重点字词含义:未了:不尽。钟:聚集。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眦:眼角。会当:终当,终要。

7.诗歌感情

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出作者的远大抱负。是咏泰山名篇。

8.名句赏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春望》

9.体裁:五言律诗

10.《春望》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期间,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问讯后前往投奔,不料途中为贼兵所俘,被押之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11.诗歌情感:

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12. 重点字词读音:溅 烽 搔 簪

重点字词含义:国:都城。浑:简直。

13重点语句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虽是写景,却痛切传达了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感。

 “感时花渐泪,恨别鸟惊心”

移情于物,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情感。

13.诗人情感

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总写忧国思亲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第二课时

1.《石壕吏》体裁:古体诗、叙事诗。

2.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期间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蕃经历写成的。

4.       文学常识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垂老别》、《新婚别》、《无家别》

4. 字词

读音:壕 逾 妪

字词含义:逾:越过。戍:防守。老妪:老妇。犹得:还能够。

重点句子含义:

(1)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2)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5.情节发展脉络

开端(1-4)“致词”的由来

发展(5-16)老妇苦叙不幸

高潮(17-20)老妇自请应役

尾声(21-24)作别老翁

6.人物形象

老妪: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石壕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7.诗人情感

全诗通过诗人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8艺术特点

①明暗线索的叙事方法。

②平实沉郁的语言特点。

③对仗的修辞方法。

 

雷小丽

 

 

 

第六单元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了解常用文言句式,逐步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重要作家作品

3.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4. 通过反复诵读,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5.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26.三峡

 

 

第一课时:

1.文学常识: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

2.重点字词:

读音:曦  湍  漱  巘  属

词义: a略无阙处    b重岩叠嶂

c夏水襄陵  d不见曦月  e或王命急宣  f虽乘奔御风  g不以疾也   

 h绝周谳多生怪柏   i素湍绿潭

j飞漱其间  k良多趣味 1.属引凄异

m.沿溯阻绝  n.林寒涧肃 

3.重点句子含义: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素湍绿潭,洄清倒影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4.文章内容:

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5.文章结构:

第1段:总写三峡的地貌。

第2段—第4段:不同季节的景象。

  夏季:水,凶猛迅疾

  春冬:山高水清,草木茂盛

  秋季:凄凉

第二课时:

1.文章写景特点

①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如:写山突出了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②先总再分的写法。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最有特点的夏季、春冬,秋天,写出三峡的奔放、清悠与凄婉。

③正面和侧面相结合写出山的高峻,动静相结合的描写春冬之景写法。

2.语言特点

①本文多用对偶句,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有节奏感。

②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机。如写景采用大笔点染的写法,“素、绿、哀”等数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的表现了出来。

 

 

王立平

 

 

 

27.短文两篇

 

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

1.文学常识

①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又称“山中宰相”。

②本文体裁:写景小品文。

2.文章内容:

本文尽叙江南山水之美,清新自然,言简意赅,为历代写景名篇。

3.字词

读音:歇  颓 

词义:五色交辉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4.重要语句翻译: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写景顺序

先仰视,再俯视,又平看,再写晓、夕。

6.写景方法:

山水映衬:水的动势为山增加了活力,上的倒影给水增添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动静映衬:如日出晓雾为静,猿鸟乱鸣为动。

色彩配合衬托之美:如两岸石壁,五彩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第二课时:

1.文学常识:

①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有很大成就,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

②本文体裁:小品文。也可算是随笔式散文。

2.文章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苏轼被贬官与湖北黄州之时所做。通过一个清幽宁静的境界塑造,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3.词语:

读音:藻   荇

词义:念  遂至  但

4.重点语句理解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章写作思路

欲睡——起行寻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绘景——抒怀

6.写作特点

  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以精练的语言创造了一个诗一样的境界,表达了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

7.重点语句赏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连续的两问,传达出作者复杂的感情,既有喜悦,也有寂寞失落,还透露出鄙视俗尘的自慰之情

 

 

 

 

 

28.观潮

 

1.文学常识:

①周密(1232~1308)宋末词人。字公瑾,号草窗,祖籍济南(今属山东),流寓湖州(今浙江吴兴县)。尝居弁山,自号弁阳啸翁,又号萧斋、四水潜夫。

2.重点字词:

字音:

雷霆(tínɡ)斋(zhāi)艨艟(ménɡ chōnɡ)如履平地(lǚ) 倏尔(shū)一舸无迹(ɡě)善泅(qiú) 僦赁(jiù lìn)

罗绮(qǐ鲸波(jīnɡ)

词义:

既望(望,农历十五;既望,农历十六)

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则玉城雪岭(城墙)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突然;一点点)

皆披发文身(画着文彩)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江岸)

珠翠罗绮溢目(满眼)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逆流迎着潮水;忽隐忽现)

3.重点句子含义:

①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③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④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4.文章内容:

 本文用精练的笔墨,展示出了南宋时期钱塘江大潮的壮阔景象和观潮盛况。

4.文章思路:

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第四段写观潮之盛。

第二课时:

1.文章写作特点

①结构得当,详略恰当。以海潮为线索组织材料,记事写景相结合,重点写水军演习的场面。

②语言精练。

③描写生动。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写出了海潮的壮丽雄奇,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把海潮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④描写手法多样。正面测名相结合。动静结合。如前三幅为主,正面描写,第四幅写观潮之盛侧面烘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王立平

 

 

 

29.湖心亭看雪

 

一课时:

1.作者介绍: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工,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人。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2.重点字词:

读音:挐、毳、凇、沆砀

通假字:挐通“桡”,撑船

重点字词含义:客:动词,客居。白:酒杯。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词多义  

一  数词,“一”。如:一童子

    副词,全。  如:上下一白

更  古代计时单位。如:是日更定

    还。如: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重点句子含义: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写景手法:

白描: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5.文章语言特色:

简练、、自然不事雕饰

6.写作特点:

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叙事是行文的线索,简笔介绍;写景是文章的重点,作者抓住夜色中雪景的特点,展示出景物最动人的地方,景中含情;湖心亭巧遇虽为记事,却重在抒情,将人与景巧妙结合了起来。

6.作者情感:

全文传达出作者清高自赏的情感、超凡脱俗的雅趣和孤寂落寞的愁思。

 

雷小丽

 

 

 

30.诗四首

 

第一课时:《归园田居》

1.文学常识:

陶源明,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人,被后人称为靖节先生。

2.写作背景:

公元406年,诗人陶渊明辞去了彭泽县令的第二年写下了著名的《归园田居》五首,分别以辞官场、聚朋友、乐农事、欢夜饮为题材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中摆脱桎梏、洁身自好的感情。

2.重点字词:

读音:秽  长  荷

词义:荒秽  荷  无违

3.重点句子含义:

衣沾不足惜,但是愿无违。

一种自勉之情。表现了诗人摆脱尘世桎梏,永葆自身的操守,刚正不阿的性格。

4.诗歌思路及内容: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5.写作特色:语言平淡古朴。

           转折中显特色。

           虚实中现意韵。

《使至塞上》

1.文学常识:

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人,诗画俱佳,被苏轼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王右丞集》。

2.重点字词:古今异义:长河

3.背景知识: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4.名句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 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   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苏轼赞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5.主题思想: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将内心的激愤,孤寂情绪融于景物之中,给人回味的余地。

第二课时:

《渡荆门送别》

1.文学常识: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2.重点字词:大荒  海楼  怜

3.诗歌背景

26岁的李白初次离开自小生活的蜀地到楚地游历,走到荆门写的赠给朋友的诗作。

4.诗歌思想内容:

诗中描述了舟过荆门的景色及自己的感受,流露出浓浓的乡愁,惜别朋友的诚挚感情。

5.名句赏析: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

6.诗歌特点

诗歌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诗歌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写景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

《登岳阳楼》

1.文学常识: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现在属河南)人,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

2.写作背景: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3.重点字词:

帘旌 迟 横分 徙倚 凭危 

4.主题思想: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悲己忧国的落寞情怀.

5.写景特点:

近景、远景相结合。“帘旌不动夕阳迟”,近景远景合而为一,看似平常,却细腻,是诗中写景最浓墨重彩一笔。

景中含情。

6.抒情特点:

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转而为强烈的抒情。在前面的蓄势后,颈联直接发出了最高亢强烈的呐喊,最后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概收束全篇。

7.写作特点

其律诗明显表现出杜甫的风格。精于练字炼句。

 

张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