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kxp1131说明书:从“三情”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迫切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15:08

从“三情”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迫切性

 王兆善

 

党的十六届六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其后,党的十七大和四中全会又多次进行了强调。为什么中央如此反复强调这个问题?主要原因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世情、党情和国情的深刻变化,特别是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对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十分重要而紧迫。

    从世情来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放眼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既表现为经济、科技、军事硬功夫实力的竞争,也越来越反映在软实力之间的较量。中国的“硬实力”经过60年的发展,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但是,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与国家“硬实力”明显不相称,成为一个软肋。正如撒切尔夫人说,中国出口了电视机,但中国没有出口文化,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提出了大国的四个标志,即:经济发达,军事强大,科技雄厚,文化富有吸引力。事实证明,唯有价值观才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才能给国家发展和文明模式带来合法性和认同感。没有精神的支撑,没有强大的软实力,一个民族是不可能强大的。“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正如首次提出这一概念的约瑟夫·奈说:硬实力能使人屈服,但不能使人信服。当今,西方国家令中国和平演变的政治思想斗争策略的本质没有变,与中国打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思想仗、文化战策略没有变,美国中央情报局推行的《十条诫令》集中地暴露出对中国进行思想、文化、道德等的渗透与腐蚀,以求达到“不战而胜”。今天的中国面对着全球化的冲击,世界各种思想、文化都在全方位地和我们的思想、文化发生交流,有的融合,有的则产生交锋。如果不增强文化软实力,我们就没有文化安全,没有文化的安全,就没有国家制度的安全,更没有政治、经济、社会秩序的正常存在与运转。因此,对我们来说,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首先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全党、教育全国人民,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实践、核心价值作为主导性的文化输出去,把中国的发展成就转化为对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才能形成抵御西方文化侵略的坚不可摧的长城。

从党情来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意识形态吸引力的迫切需要。 一般认为,意识形态是一个政党、国家的社会理想。任何政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意识形态的本质。对于一个政党来说,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问题是存在的理由、存在的价值的问题,它所要回答的是思想旗帜、发展道路、精神风貌、理想目标等问题,它所要解决的是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以什么样的精神面貌、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前进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核心价值体系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及其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特征在于,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奋斗目标。经过八十多年的发展,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国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执政党的地位变化,使我们党面临着新的考验,特别是意识形态的考验和挑战更加具有挑战性。比如,党员流动性加大导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断层” 、“盲区”增多;个别党员干部无作为,贪污腐化、自甘堕落等等,都导致党的意识形态的认同危机。据不久前《人民论坛》“未来 10年10大挑战”的特别策划,经过对8128人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成为我国未来10年的严峻挑战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复杂情况和党员干部的复杂心态。

实践证明,一个政党的成熟、先进与否,重要的就是它有没有成熟的、先进的意识形态和体现意识形态本质的成熟的、先进的核心价值体系。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既没有几个人,也没有几杆枪,更没有几个钱,但只用了短短28年时间,就从无到有,夺取了全国政权,靠的主要是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如果执政党没有一整套成熟的可以让大多数党政干部所接受的意识形态,表明这个党在其干部党员中没有有效的认同感,更难以带领人民前进。同时,如果一个政党主流价值观边缘化,甚至于没有一套有说服力和吸引力的价值判断,不仅难以抵住西方冲击,更难以有话语权赢得世人对你的尊重。现在很多人都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苏联解体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苏联的指导思想出现了混乱,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社会制度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当前,国际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从来没有停止过,其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利用强势话语权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正如美国前总统里根说:“在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的斗争中,最终的因素不是核弹和火箭,而是意志和思想的较量。”因此,面对西方这种强势话语权渗透同国内的噪音、杂音相呼应,极易影响人们的思想,干扰改革发展大局,这就迫切需要执政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凝聚党心民心,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前进。

    从国情来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形成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是各种价值观“多元并存、相互交织”,既有中国传统价值观、西方传统价值观、“左”的一套价值观和改革实践中新兴的价值观,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方面的基本国情。一般而论,构建核心价值体系,发展主流意识形态、整合社会意识,形成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既是国家得以正常运转的基本途径,也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一个政党就要瓦解,一个国家就要解体,一个民族就要分裂。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伴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深刻变革,我国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形式、分配形式、利益关系越来越多元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对形成共同的思想道德观念提出了新挑战。一方面,这种多元、多变的社会思潮,表明人们的社会生活文化更加活跃,思想意识更加开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给我们如何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努力在“多”中倡导“一”,比以往任何时候变得更加复杂和艰难。譬如,有的人为了表示对贫穷的鄙视,竟在电视媒体上说出这样的“名言”:“我宁可坐在宝马车中哭泣,也不愿意坐在单车后面微笑”,充分表达了以丑为美、以穷为耻的灵魂,让无数电视机前的观众为之哗然。要知道,在任何社会的任何媒介中,嫌贫爱富都不是正面的主流价值。但有些媒体为了收视率,竟让这些挑战主流价值的言论提供平台,无不令人震惊。又比如,近几年互联网流行“年度汉字”评选活动,不少网络媒体提到了一个“被”字,例如“被就业”、“被加薪”、“被自杀”等等,反映出我们面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一种无力感,构成当下社会核心价值观缺失、混乱的典型特征。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旗帜,为人民判 断是非得失,价值选择,提供一个相对统一、比较可靠的价值准则,以利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形成社会共识。因此,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既是应对转型期多元价值观念的挑战,也是党和国家刻不容缓而又艰巨的战略任务。

 原载2010年第5期《上海建设交通政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