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eclipse版本:太平天国李秀成万言供词隐藏了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18:04
太平天国李秀成万言供词隐藏了什么?

1864年7月,曾国荃所率领的十几万湘军将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围了个水泄不通,天王洪秀全在忧病交加死去,临死的时候仍然作着他那天国神话的春秋大梦。洪秀全死后,他的儿子洪天贵福继位做了幼天王。但此时的太平天国已经是穷途末日,湘军随时都有可能攻破天京的城池。19日,湘军开始攻城,几千门大炮在一时间打响,震得天地轰鸣。天京的城池很快就被打开好几个大缺口,湘军士兵蜂拥而入,守城的太平军将士与湘军展开了惨烈的巷战。为了保护天国的希望幼天王洪天贵福,太平军的统帅李秀成亲自率领数千余名将士,护卫幼天王在太平门缺口处突围而出。为了确保幼天王的安全,李秀成在突围战打响之前还特意将自己的那匹久经战阵的宝马换给了幼天王。经过一番血战,李秀成终于率领部分士兵冲出城外,但由于围城的湘军实在太多。李秀成在突围的过程中同大队人马走散。天亮之后,人困马乏的李秀成藏到天京城外的一座破庙中暂避,顺便要打听一下幼天王和大队人马的消息。谁知由于李秀成的一身王者的装束,引起了两个刁民的注意。他们一看李秀成大打扮就猜测他一定是昨晚从天京城中逃出来的某位重要人物,如果把他捉住,送到曾大帅的营中,一定会有重赏。于是,他们趁着李秀成熟睡的机会,将他捉住,23日李秀成被缚送到了清营。

李秀成用过的宝剑

太平天国著名领袖忠王李秀成用过的一把宝剑,这把宝剑连鞘长八十四厘米,剑身长六十二厘米,鞘长六十三点五厘米。鞘是用楠木制的,上面包着镀金的银鞘箍。剑身上刻有“李秀成”三个小字,剑把执手内侧还刻有“张玉书造”四个小字,剑柄处还刻有“张造”两个小字。剑柄和剑鞘上部精工雕刻着以龙凤为主的花纹,有单独的龙和风,也有“二龙戏珠”。“双凤朝阳”,此外,还配有“鹤鹿同春”、“鹊雀登梅”、“瓜瓞绵绵”等象征吉祥的图案。

听说李秀成被俘的消息,湘军统帅曾国藩急忙赶到南京,并开始亲审问李秀成。李秀成从被俘到被杀,一共过了16天。在此期间,他曾在囚笼中亲笔写下数万字的供词,也就是后人所称的《李秀成自述》。在后人所见的这本供词中,人们可以看到李秀成在供词中有明显的屈膝投降的意思。在供词中李秀成称赞曾国藩“有仁爱”、“有德化之心”说曾国藩对他有“恩情厚义”,还说“久悉中堂恩深量广,切救世人之心,玉驾出临瑶”,表示“我见老中堂大义恩深,实大鸿才,心悔莫及”,自叹“一身屈错,未遇明良”,并将京城沦陷喻作“我主无谋,清朝有福”。他还提出“收齐章程”,自愿以“罪将”之身,出面代为招降太平军余部,从而“尽义对大清皇上,以酎旧日有罪愚民”,“免大清心腹之患再生”。根据供词中的这些言语,后人推断李秀成是变节投降了清王朝,并亲笔对清王朝写下了这本摇尾乞怜的供词。

李秀成自述原稿首页

李秀成被俘后所写《忠王李秀成自述》原稿字数约有五万多字至六万字。今所见湘乡曾家所藏原稿只有三万三千三百余字,已经被曾国藩撕毁了二万多字”。

那么李秀成为什么要变节投降呢?围绕这个问题后世的学者们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著名的太平天国史专家罗尔纲先生认为李秀成投降曾国藩是效法三国时的蜀将姜维投降钟会。他的投降并不是为了荣华富贵,也不是为了捡得一条命。李秀成贵为王爷之时,都能够在战阵之中,舍命奋战,毫不惧死。此时身陷囹圄,他不会为了一条贱命而摇尾乞怜。在审问他的过程中,曾有人问他“汝今计安出”时,李秀成就曾回答道:“死耳。”由此可见,李秀成不惧怕死。李秀成死时才42岁。据说他在临刑前,毫无戚容,谈笑自若,并写下了10句绝命诗。这表明李秀成早已准备好就义,并为抱有求生的希望。他投降曾国藩主要是想劝曾自立为王,起兵反清。与此同时在曾家的后人中也流传着“李秀成劝文正公做皇帝,文正公不敢”这样一个传言。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也推测,曾国藩之所以不肯将《李秀成自述》的原稿公布于世,其中必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至于,他不愿示人的那一部分究竟包含哪些内容,现在已无法考证。曾国藩不想造反,但又怕引起清廷的猜忌,为自己引来杀身之祸。所以才设法删改了《李秀成自供》的原稿内容;违抗圣旨擅自处死李秀成。

当然,也有人认为李秀成投降曾国藩并不是要效法姜维,试图东山再起,而是一种“乞活求生”的叛徒行径。曾国藩在亲自审问李秀成的过程中也许对他许下了某些承诺。使得李秀成对老谋深算的曾国藩产生了一些抱有幻想,萌发投降求生的念头。从李秀成的供词中可以看出,李秀成对洪秀全后期的所作所为极其不满,所以才会在供词中自叹“一身屈错,未遇明良”。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开始陷入一种迷信的痴狂状态。由于受韦杨变乱和石达开出走等事件的影响,他开始对异姓诸王抱有戒心。处处设法掣肘。李秀成由于后期军权在握,也受到洪秀全的怀疑和牵制,忠心收到很大的打击。有一次,李秀成请命亲自率军解救苏杭之围,洪秀全怕他率兵出走,或者发动叛变,临行前迫使李秀成将自己的老母妻子儿女留在天京作为人质。这种无端得怀疑对于一向忠心耿耿的“忠王”李秀成来说简直是天大的侮辱。这也难免他会对洪秀全的天朝王国失去信心,感觉自己投错了主子。一腔忠心到头来也只是个天大的笑话。至于在供词中李秀成称赞曾国藩的“有仁爱”、“有德化之心”“久悉中堂恩深量广,切救世人之心,玉驾出临瑶”,“我见老中堂大义恩深,实大鸿才,心悔莫及”,以及说洪秀全到了如此境地是因为“我主无谋,清朝有福”。纯粹就是为了讨好曾国藩,以求不死。甚至还想通过“收齐章程”招降旧部来“尽义对大清皇上,立功赎罪。

同时,当时参与审问李秀成的清军将领赵烈文在自己的笔记中也记载李秀成“言次有乞活之意”。李秀成相信曾国藩,抱着一丝希望写下了几万字的投降书,并不知廉耻的对曾国藩说:“承恩惠示,真报无由”。只可惜曾国藩不会给自己留下后患,得到供词之后就将李秀成处死了。

从上述的两种争论可以看出,学者们争论的立足点都是李秀成所写的《李秀成自述》这本供词。但是,这本供词到底是不是真的呢?1864年8月7日,李秀成写完供词之后就被曾国藩在南京军中处死。按照清朝的法律,这么重要的犯人所写的供词应该在犯人画押之后原原本本的上奏朝廷。但是,曾国藩似乎没有这么做,不知道是出于什么想法。曾国藩找了八九个与李秀成字迹差不多的幕僚,将李秀成的供词进行了重新得缮写,每个人只写了其中的一小部分,都未能窥知这本供词的全貌。曾国藩将这本供词作了这么一番修改之后才送军机处备查。同时在安徽安庆九如堂刊印。也就是后人所见的九如堂刻本。曾国藩为什么要对供词进行重新的缮写,为什么供词的原本被他收藏起来秘不示人?这里面难道真的像后人所说的那样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隐情吗?

由此,后世的学者们对《李秀成自述》的真伪也产生了怀疑。曾经在太平天国任官的英国人呤唎在自己的《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中指出:“1852年,在太平军占领南京以前,满清官方即已捏造了一篇名为《天德供状》的文件,伪托是叛军领袖的供状,谎称他们俘获了这个领袖。《李秀成自述》很可能也是同样靠不住的。这篇文件或为某个著名的俘虏所伪造(他可能因此而得赦免),或为两江总督曾国藩的狡猾幕僚所伪造。” 1956年,国家司法部的法医研究所的笔迹专家也推定,曾氏后人所存的《李秀成自述》是“曾国藩所伪造”。但太平天国史专家罗尔纲提出了相反的结论。他通过研究广西通志馆从湖南湘乡曾国藩后人家抄录来的《李秀成自述》原稿的抄本以当时拍摄的照片的笔迹、用语、语气,断定“曾国藩后人家藏的《李秀成自述》确是李秀成亲笔”。

此后,学者们对于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史学家荣孟源根据供词中对太平天国领袖的一些犯讳之处,认为《李秀成自述应该系曾国藩伪造。陈旭麓则坚持《李秀成自述》是李秀成的亲笔。犯讳问题可能是李秀成在身陷囹圄情况下的一时疏忽。同时还指出《李秀成自述》的稿本如果是假的,曾国藩又为什么把它当宝贝一样传给后人呢?

我们现所见到的原件稿本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民国时期,广西通志馆从湘乡曾国藩后人那里拍摄的“原稿”。另外一种是台湾影印出版的由曾国藩的后人曾约农所藏的“原稿”。但是,学者们对这些原稿也持有疑问,有的学者认为,《李秀成自述》稿本是李秀成的真迹;有的学者则认为现存的自述是曾国藩删改过的,字迹相像也许是出于专门的伪造。由于,《李秀成自述》这本书是当今证明李秀成到底有没有变节投降唯一证据,他牵涉到李秀成到底是忠是奸的评价问题。既然作为唯一证据的《李秀成自述》一书的真伪都存在疑问,那么,李秀成到底有没有变节投降的问题就更难说清楚了。

摘自《历史密码:揭秘历代悬案疑案》

[责任编辑:andy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