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疏散楼梯的要求:今天才知道三鹿奶粉被彻查的真相,心寒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09:55
[灌水]今天才知道三鹿奶粉被彻查的真相,心寒呀!
文章提交者:管中988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查资料的时候突然读到下面的文章,才发现如果不是新西兰恒天然公司的坚持和付出巨大代价,恐怕我等愚民永远都不会知道三鹿奶粉的真相,难道这就是所谓强大崛起的中国么?竟然会悲哀到需要外国企业透过外交途径来为我们争取健康的权利。难道这就是和谐社会的缩影么?竟然会让权贵们在美丽的谎言下胡作非为。
  
  
  新西兰恒天然集团为何愿意自毁“钱”程?
    □黄明胜/文
    自从中标“三聚氰胺”之后,中国乳业可谓新闻不断。从不断曝光的企业黑名单,到轰轰烈烈的问责风暴,从乳品巨头的大幅亏损,到三鹿的并购重组,乳业始终吸引着公众的眼球。近日,蒙牛董事长牛根生的一封万言书,又成为备受关注的传播题材。但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却匪夷所思地被冷落和忽视了。它就是三鹿集团的合资方———新西兰恒天然集团。
  
    作为地位显赫的全球乳业巨头,新西兰恒天然集团在此次中国乳业三聚氰胺污染事件中同样损失惨重。因为它所拥有的三鹿集团43%股份,随着三鹿集团身陷泥潭而大幅贬值。2006年,恒天然集团与三鹿合资结盟,注资8.64亿元获得三鹿集团43%的股份。截至今年9月末,恒天然集团重新评估了其所持三鹿股份的价值后表示,该股权价值已缩水69%,直接损失达8500万美元。
  
    短短两年时间的损失就如此之巨,固然令人惊心动魄。但新西兰恒天然集团之所以不应被人淡忘,还在于它在三聚氰胺污染事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恒天然集团是中国乳业这次重大品质危机公开曝光的重要推动力量。恒天然首席执行官安德鲁·费里尔(AndrewFerrier)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他的公司没有揭发,毒奶粉丑闻可能就不会公之于众。
  
    追溯其源,我们不难发现恒天然集团对危机公开的执著和坚持。据悉,在今年8月2日合资企业召开的一次董事会会议上,该公司首次获悉,三鹿奶粉被检测出三聚氰胺。恒天然董事要求立即启动公开召回。到8月底,三鹿与当地政府官员至少召开了3次会议,但地方政府采取了更为息事宁人的措施———对批发商进行“贸易召回”。将近6周过去,未见任何行动。恒天然最终越过当地政府官员,让新西兰政府出面,通过外交途径通报中国政府。最后,在9月11日,三鹿婴幼儿配方奶粉可能含有三聚氰胺的新闻正式披露。
  
    按照浅层次的商业思维,很难理解恒天然集团为何要如此固执地坚持公开危机。因为一旦新闻曝光,手握43%股份的恒天然必然与三鹿“一损俱损”。如果侥幸过关,恒天然可保利益无损。或许有人会从外资“阴谋论”的角度来解读恒天然———将中国乳品企业打垮,从而长驱直入。但这样的解读根本就站不住脚。因为中国乳品企业并非都与三聚氰胺有染,而且多年积累的基础,也不可能一击即溃。另外,恒天然集团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并不大,即便中国乳品企业拱手让出市场,恒天然也绝不可能一口吞下。那,为什么恒天然集团愿意自毁“钱”程呢?
  
    纵深探析,我们就会发现恒天然集团的行为,固然有其良好的道德自律,但究其根本,它也只不过遵循了最纯粹的商业逻辑而已。以消费者的身心健康为第一责任,这不仅是食品企业的第一要义,也是维护企业生存发展的根基。很难想象,一个失去消费者拥护的企业,还会有多大的发展空间。一旦发现有损消费者利益的事,企业就该正面应对、透明公开。这既是对消费者负责,也是对企业利益的真正捍卫。试想,如果三鹿集团早在3月初发现相关污染案例时,就公开危机、真诚道歉、迅速应对的话,何至于沦落到今天成为一头“死鹿”的命运。
  
    纵观国内外市场,发生危机的企业可谓屡见不鲜。但只要不是企业主动作恶,在危机后勇于应对、勇于整改,大多都会渡过危机。最怕的就是心存侥幸心理,欠缺对消费者利益的基本尊重,试图隐瞒真相,蒙混过关。这种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运营逻辑,虽然在某些特殊语境下可能会达成目标。但大海终将退潮,裸泳者会浮出水面。漠视公众利益,没有丝毫敬畏之心的企业,终将遭遇唾弃。
  
    中国乳品三聚氰胺污染危机发生后,恒天然的态度也同样值得尊敬。这家企业首先进行了真诚的自我反省。与此同时,恒天然集团表示,它对中国乳制品行业仍具信心,并不会放弃对中国市场提供资源和进行投资。
  
    反观国内的一些乳品企业,在危机发生后则学会了自我辩解,以其三聚氰胺含量值偏低为自身利益袒护。当危机事件仍呈动态发展时,不少企业就迫不及待地大打广告,宣告自己产品百分百安全。个别企业甚至违背国家质检部门的公告,将本应下架的产品重换包装上市,且以大力度的终端促销来鼓动消费者购买。一旦涉及到企业整改,也会有企业挟所谓的千万奶农以自重,要求国家政策保护。如此表现,均凸显出这些企业仍未脱离浮躁,且没有回归到应有的企业本位。
  
    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乳业的重建之路,仍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