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经营场所:章次公运用附子经验的探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1:04:47

读完《章次公医案》后,掩卷深思,觉得章次公先生在临证中,擅于运用附子。据初步统计,《章次公医案》中使用附子者141案,占全部医案723案的 20%。所用病种包括:内科的感冒、湿温、暑温、温热、温疫、咳喘、肺痨、血证、胸痹、头痛、肝风、肝阳、痹证、腰痛、胃痛、泄泻、痢疾、肿胀、失眠、虚劳、疟疾、黄疸、疝气,妇科之月经不调、痛经、崩漏、胎前、产后,儿科之温病、惊厥、麻疹、泄利,外科之流注、阑尾炎、腹膜炎等,涉及内、外、妇、儿诸科,病种达35种之多充分发挥了附子一药多用的作用。对其运用附子的经验探讨如下:
       1、助阳散寒
       张元素说附子“大辛大热,气厚微薄,可升可降,阳中之阴,浮中有沉,无所不至。”章氏用附子配伍不同的药物,用以驱逐表里之寒。
       1.1、助阳解表章氏用附子解在表之寒,用于治疗阳虚感冒。其经验是无汗配麻黄,以麻黄细辛附子汤为基础;有汗配桂枝,以桂枝加附子汤为基础,扶阳解表。
        感冒案(1):女,形寒骨楚,一身拘急不舒,此风寒外束之象;胸闷,喜太息,舌前光红,虽渴欲冷饮,而脉不见洪大,仍见温散。麻黄2g,荆芥5g,紫苏叶 6g,川芎5g,枳实9g,神曲9g,全栝楼12g,晚蚕沙9g,杏仁泥12g,甘草3。二诊:药后渴喜冷饮转为思沸饮,此露真寒之本质矣。可见胸闷,喜太息与两脉软数,皆寒为之也。生麻黄3g,炮附片5g,细辛3g,白芷9g,羌活6g,毕澄茄9g,晚蚕沙9g,生姜5g。二诊病机明朗,遂投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之。对于感冒风寒汗出而冷者,则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
       感冒案(2):男,老年人各部机能皆形衰减,稍有感冒,遂困惫异常,冷汗如渖。与桂枝汤加附子,咳加紫菀、苔腻加草果。方用桂枝5g,炮附子5g,白芥子5g,杭芍12g,炙紫菀9g,煨草果6g,粉草3g,羌活 6g,桑寄生12g,香白芷9g,生姜5g,大枣10g。
       其运用附子治感冒完全取法于张仲景,又不拘泥于仲景方,能够针对具体病人的情况灵活加减,故能效如桴鼓。
       1.2、驱上中下三焦之寒。《本草正义》记载附子“外则达皮毛而出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因此,章氏除用附子助阳解表以除表寒外,已用于除内脏上、中、下三焦之寒。
       1.2.1、散三焦之寒治肺寒咳喘。例:咳喘案。女,肺主皮毛,咳喘而恶寒特甚;肝失调达,因拂逆而右胁作痛。炮附子4.5g,醋炒柴胡4.5g,北细辛1.8g,旋覆花9g,青皮6g,白芍9g。
       1.2.2、温散中焦之寒主要用于胃寒泛酸证、胃寒脘痛证以及心下痞证。
        例1:胃痛案。男,二诊:非溃疡性疾患,以吐酸为主症者,附子粳米汤、吴茱萸汤皆其选也。炮附子9g,吴茱萸2.4g,半夏12g,党参12g,炙甘草 2.4g,粳米12g,生姜3g,大枣10g。此例为胃寒泛酸证。以附子、吴茱萸温胃散寒,不治酸而酸自止。
       例2:胃痛案。女,离药则胃部依然攻筑上下作痛,此气体也。阿魏9g,附块9g,荜茇9g,川芎9g,当归9g,黑丑、白丑各9g,五灵脂15g,沉香曲12g,延胡索 12g,甘松6g,川朴3g,莱菔子9g。此为胃寒脘痛证,寒则气凝而不通,不通则痛。用附子散寒凝,配行气和血之品,寒凝得散,气血流畅,则疼痛自止。
        例3:胃痛案。男,进芳香挥发之属,心下痞满者,自觉有攻筑之状,大便秘结,此五泻心汤之一也。炮附块6g,姜川连1.2g,乌药9g,生枳实9g,蓬莪术9g,熟锦纹9g,炒黄芩5g,槟榔9g,莱菔子9g,谷芽麦芽各9g。心下痞乃寒热互结之邪,单用芳香之品,但升无降,故无效。本方取附、姜、乌药之辛,芩、连、大黄之苦降,清者得升,浊者得降,寒热上下分消,痞满可除。
       1.2.3、散下焦之寒章氏主要用于寒凝痛经。
       例:痛经案。女,经将行,腹必痛,量多更痛。炮附块4.5g,全当归9g,川断肉9g,金毛脊9g,菟丝子9g,生艾叶9g,延胡索9g,生麻黄4.5g,全蝎3g。本案为寒凝留瘀而致。章氏经验是以附子配麻黄散寒解痉,加全蝎镇痛。
       2、温经止痛
       祖国医学认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附子辛温走窜,可温通经脉而止痛。章先生用附子温经止痛主要有三个方面:
        痹证案(1):男,先是颈项酸楚,而后关节疼痛,天气阴寒,所苦益甚。生麻黄9g,川桂枝6g,独活9g,西河柳30g,细辛4.5g,炮附块9g,白芷 9g,川芎6g。先生认为麻黄、西河柳含有水杨酸,可祛风湿,故用附子温经止痛,配大剂量之麻黄与西河柳散寒温经止痛。二诊“痛大定”。去附子,用祛风湿之品收功。可见附子在此方中,重点在于止痛。
       痹证案(2):男,左臂经脉疼痛,上及肩胛,下达肘部。五十以后有之,多属血虚不能营养经脉。附块6g,川芎9g,羌独活各9g,当归9g,秦艽9g,海风藤9g,防风9g,细辛2.4g,鸡血藤12g,桑枝15g,豨莶草12g。亦有配补肾之品的。其次,还可用于神经痛。
       腰痛案:男,久坐则腰痛如折,多走则腰酸难禁,行走太快则跌。西医诊断为坐骨神经痛。附块9g,丹皮18g,当归18g,全蝎6g,臭梧桐12g,小金丹2粒(每服1粒)。再次,还可用于头风,取附子辛窜上行而止痛。
        头痛案:女,头痛达10年之久。作辍无常,痛剧则呕吐频作,彻夜不寐,痛苦不可名状。治风先治血,古有明训,但追风通络之品仍不可少。炮附块30g,全当归30g,大川芎18g,大蜈蚣18g,炙全蝎18g,制半夏18g,绵黄芪30g,炒枣仁18g,茯苓18g,生白术18g。上药共研细末,3次/d,每服3g,饭后服。
       另外,尚可用于内脏寒凝气滞之疼痛,如胃寒脘痛、寒凝胞宫之痛经,例案见前。现代药理学亦证明,附子确有镇痛作用。
       3、强心救急
        《本草经读》说附子为“回阳救逆之第一品”,章先生多用附子强心救急,用于热病过程中热毒伤及心脏,以及杂病过程中气随血脱、阳随液亡,出现厥脱之危时。在热病过程中,章先生突破了一定到阳亡液脱大汗淋漓时方用附子的惯例,凡见脉来忽数,或极细极软,或面色黄晦黯淡,神疲迷蒙,或体温骤降,汗多而冷者,即用附子。见微知著,防止发展到阳亡的地步。
       温热案:男,体弱之人,而病及严重之温邪,缠绵时日,正气更伤。今二候终了,转入极期,高热不退,耳聋、谵语,脉微欲绝,此生死关键系焉。夫正气旺则生,衰竭则死。纯用清温开泄,祸不旋踵。昔张景岳治京师一少年,舌焦神愦,以大剂温补回生,有其书在。炮附块9g,连翘15g,郁金4.5g,鲜石菖蒲30g,鲜生地30g,党参12g,麦冬15g,五味子9g,黑大豆30g(煎汤代水)。本例高热而脉微欲绝,以心阳受伤不能鼓脉,故以附子配生脉散强心复脉;高热不退,阴液受伤,不能上奉而耳聋,故配大剂生地补津;窍闭神昏,故用菖蒲、郁金开窍。热势较盛,深入营血,气血两燔,可与石膏、至宝丹,或牛黄抱龙丸同服。
       (儿科)麻疹案:男,麻疹将回之际,看护失当,变证蜂起,今高热不退,气急鼻煽,而面色灰败。生麻黄2.4g,生石膏15g,鲜生地18g,石菖蒲6g,炮附块5g,远志5g,炙紫菀9g,胆星6g,连翘 12g,甘草1.5g,杏仁泥15g,牛黄抱龙丸1粒(化服)。本例高热、气急鼻煽,说明邪热亢盛;面色灰败,又露出脱象,故用附子配石膏等。一方面泄热祛痰开肺,一方面强心救逆。在杂病中用附子强心固脱,章先生主要用于大出血、严重泄痢有厥脱之证者。
       崩漏案:女,面容与舌皆呈严重贫血,此交行经大量如冲,以致发生脑贫血而厥。炮附片6g,苎麻根12g,潞党参9g,熟地18g,生黄芪9g,生艾叶6g,仙鹤草18g,炮姜炭3g,肉桂末1.2g,(分2次吞),生阿胶24g(烊化)。
        痢疾案:女,下腹痛颇剧,汗多肤冷,呕恶频频,舌红,脉沉细。次数者乃为痢疾所忌,高年有此,虚脱之变,指顾间耳。炮附片9g,潞党参9g,全当归9g,杭白芍12g,杏仁18g,元胡9g,马齿苋9g,苦参片4.5g,旋覆花9g(包),伏龙肝90g(煎汤代水)。
       (儿科)泄痢案:男,泄泻次数少,但经过一星期之久,四肢厥冷,已属严重,何况又见高热,而脉沉细,心力大衰,非温药不能拨乱反正。潞党参12g,生白术9g,炮姜炭 3g,炮附块9g,炙甘草3g,扁豆衣9g,绿升麻3g,陈红茶6g,焦六曲9g,川连1.8g。
       4、安神镇惊
       失眠、惊厥多属热证实证,但亦有属于阳虚不运,虚阳外扰者。章氏于此多采用附子运阳化湿,或温阳潜镇之法。
       失眠案。女,病失眠已久,最近时时作哕,苔白腻满布。因其以往叠用滋阴安神无效,《内经》有云:“胃不和则卧不安”,当先从治胃入手。炮附块9g,大川芎9g,姜半夏24g,北秫米12g,香干松9g,炙甘草3g,肉桂末1.8g(分3次吞)。
        (儿科)惊厥案:男,受惊,入寐惊惕,因汗多而小便少,手足不温,予温潜法,此徐小圃法也。淡附片5g,杭白芍9g(炒),云苓9g,煅牡蛎18g(先煎),灵磁石12g(先煎),生白术9g,山萸肉6g,浮小麦9g,细辛1.8g,淡干姜2.4中g,炙甘草3g,肉豆蔻5g。
        按:此两案一为失眠,一为惊惕,均用附子温阳。“失眠案”配和胃化痰的半夏秫米汤,“惊厥案”配重镇的牡蛎及磁石,盖因病机不同也。前者苔白腻,作哕,是中阳不振,痰湿为患也;后者因惊惕汗多,是阳气浮越也。章氏认为有些失眠患者,单纯用安神药效果不佳时,适当加入桂、附之类兴奋药,每可取效。《章次公医案》失眠共8案,其中四案加用了附子。这个经验是值得吸取的。
       5、温阳补虚
       凡阳气虚损者,章氏均用附子以温阳。现举二案为例。
       肺痨案:女,肺结核如见面浮足肿,表示心脏衰弱,例属难治,加以肌热恶汗,表示毒素弥漫,除甘温外无别法。附块4.5g,黄芪9g,白术12g,山药12g,巴戟天9g,炮姜1.2g,当归9g,山萸肉9g,肉豆蔻6g,益智仁9g,甘草4.5g。
        肿胀案:男,因心脏衰弱而水肿,因肿而心脏更衰,往年白昼肿入夜消,今则浸寻益肿不消。如不积极治疗,将来肿势弥漫于腰部即难根治矣。熟地18g,山药 9g,肉桂0.9g(分2次吞),炮附块6g,山萸肉9g,丹皮9g,茯苓9g,泽泻9g,破故纸9g,葫芦瓢18g。
      

笔者用附子的经验为:止痛时从15克开始,逐渐加量,最大可至240克,必久煎至少半小时以上口尝无麻感,同时可配甘草、生姜、白蜜以减药毒。

  延伸阅读

  古今医案摘录

  吐血——四逆汤(郑钦安医案)

  清末光绪年间,成都知府朱大人之妻患吐血病一年余,诸药无效,诸医束手。延郑氏来府诊视。诊见:病人面色苍白,虽是夏至季节,床上仍铺毛毡,盖丝绵大被,十分怕冷。舌质淡红,舌苔白腻。

  处方:炙附子120克,炮干姜120克,炙甘草60克。

  朱知府看方后瞠目结舌,此方干姜、附子均是大热之药,且量大超常,治此等呕血重症,焉有不惊之理。孰料病人服药后自觉周身凉爽,胸口舒畅,吐血竟然止住,且食稀饭两小碗。病人坦途,由此而愈(《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

  郑钦安把血证分为阴阳两纲,称之为“阴火”和“阳火”。以其多年经验,认为阴火引起的血证远多于阳火,“失血之人正气实者少也,正气一衰,阴邪上逆,十居八九,邪火所致十仅一二”。本案可见一斑。

  重用附子治糖尿病胃瘫(病历摘要)

  高某,女,38岁。2008年4月28日初诊。因反复恶心呕吐5年,1型糖尿病史12年就诊。2002年开始出现恶心呕吐,并诱发多次酮症酸中毒,胃镜检查为“胃瘫”,予胰岛素泵治疗,血糖控制尚可。就诊时症见:恶心呕吐,晨起尤甚,腹痛腹泻,泛酸,嗳气味臭,无烧心,纳眠差。舌淡,苔白,舌底瘀滞,脉细弦涩。

  西医诊断:糖尿病胃瘫。中医诊断:消渴,呕吐,腹泻 。 

  中医辨证:中焦虚寒,胃虚气逆。治法:温中降逆止呕。

  处方:附子理中汤合小半夏汤、苏叶黄连汤加减。淡附片30克(先煎8小时),干姜30克,云苓60克,苏叶梗各9克,黄连15克(单包),白芍30克,炙甘草15克,红参15克(单煎兑入),清半夏15克。

  2008年5月5日二诊:腹泻减轻,晨起呕吐及进食后呕吐次数明显减少,仍泛酸、胃脘烧灼痛。纳眠好转。脉细弦紧数。调整处方:附子30克(先煎8小时),干姜30克,藿梗9克,煅瓦楞子30克(先煎),黄芪45克,桂枝30克,白芍60克,炙甘草15克。

  2008年5月20日三诊:腹泻基本缓解,已一周未发生呕吐。泛酸及胃脘烧灼痛消失,纳眠可。以上方加减服用3个月,患者复诊时诉未再发生呕吐,已无不适症状。故可停服中药,以胰岛素治疗为主。

  此患者为1型糖尿病胃瘫,已出现虚火内焚的中医病机。患者有恶心呕吐、嗳气臭秽、泛酸、眠差症状,可见胃中虚火仍盛,有热象。规律性腹痛腹泻,且舌淡苔白,舌底瘀滞,脉细弦涩,显示出脏腑虚寒之象。其泛酸而无烧心,乃真阳不足之故。针对患者脏腑虚寒,胃失和降,方用附子理中汤、半夏泻心汤合连苏饮加减。

  患者脾肾虚衰,胃阳衰败,故配合大剂量淡附片以回阳益肾。另外,治疗中阳衰败型胃瘫,反药的应用是一特点。半夏与附片合用,温阳降逆止呕之功尤著,临床未发现二药同用引起的毒副作用。
月前经病友介绍来我门诊一病患,女,60岁余,右腿膝关节以下至脚趾皆红肿热痛,摸上去发热,病人自述热痛不止,已经一年余,百般求治,不得其效。西医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其脉沉细,右尺尤甚。舌淡。观其面色,环唇一周皆苍白,与其面色不相配。余即诊为肾阳虚。以四逆汤合当归四逆汤原方。其中附片25克,干姜35克,炙甘草45克,当归30克,桂枝30克,白芍30克,大枣12克,细辛15克,通草15克。一剂后即症状大减,红肿热痛均减。三剂后,红肿处自膝下退至小腿一半的位置。且从脚趾向上皮肤红肿开始上退至踝关节处。

止方再服数剂后,症状未见明显改善。观察小腿处有一巴掌大的硬核,皮肤触觉非常硬。脉仍沉细。环唇苍白色不褪。知阳虚未改。当继续补阳。上方加制附片为35克,干姜45克,灸甘草55克,继服。症状继减,再加为制附片45克,干姜55克,炙甘草60克。服数剂,皮肤红肿继褪。服数剂后,病人即自述腿特别轻松,走路飞快,女儿几乎跟不上,且上下楼梯轻松异常。

注:制附片先煎30分钟,再合诸药再煎90分钟。我用附子皆同此。

此症我先是思考了前医的处方。首诊病人没有带来他医的处方,但根据病状,病人一年治疗没有效果,我猜想到,他医肯定是用了大量的清热解毒之剂。因为病人表现为明显的红肿热痛。时医多从热毒考虑。此为一。其二,病人脉沉细,右尺特别沉。典型的阳虚之脉。且环唇区乃肾区,其色苍白,肾阳虚可知。其三,服补阳药有效后,再服症状不减。此时,我曾细细思考,是否补阳已足。但观其脉,其环唇色泽,知病情仍为阳虚,于是加足四逆汤用量,以恢复病人的真阳。至今,病人病情稳定,逐渐好转。目前病人尚在治疗中最近在国外呆过一段时间,刚回来.关于用附子补阳的问题,我想还是要再补充一点东西。也算是个人的观点,请大家临床谨慎,慢慢地自己体会。千万不可莽撞图快,以免伤人。


1、当前之病证,以阳虚者为多见。原因有多个方面,其中滥用抗生素,激素,过于兴奋运动社会交往以及生冷食物冷饮等,均伤真阳。而且,表现多为阳虚之证。脉有力无力是阳虚与否的关键。有力,多不是阳虚,无力多为气,阳之虚,临证可以细辨。临床上,我用附子配人参,黄芪,党参是非常多见的。

2、用附子之类药是要有适应证的。不可见病就用。需要认真辨证。阳虚的指征很多。上面我提到一些。另外,我有个法门,对于是不是阳虚的患者,如果不明确,可以先试用他法,如果有效,就不必补阳。如果无效,甚至加重,往往是真阳不足。这时,可以试用一下补阳之品。且剂量宜小,宜轻,宜久煎。一般我的用法是,先煎附子等先煎之品,如磁石,生龙骨、生牡蛎、生海蛤壳等半个小时,然后,加其他药再煎一个半小时。

3、生附子尽量不用。我用生附子最大量是70克,治疗一例脑干脑炎引起的全身肌肉萎缩,效果明显,且也进愈。但那是剧毒之物,万万不可轻易尝试。以后,我把这个病例前前后后完整地发上来,请大家欣赏。

4、细辛有没有毒。我觉得可以这样来理解。量如果太大,往往有口麻,这也算是中毒。但以口麻或舌麻为度。不可过量。细辛一般可以用到30克,不会有什么意外。而且,一定是煎剂。听闻刘力红博士的观点:细辛根本没有毒。大家自己不妨多尝尝如何。

5、一般补阳药一服,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如果重用了补阳药而且没有效果。或是量不够重,这就需要经验了,再就是服错了药。这也需要详细地审证。千万不可轻易停药,或者换药。一般有时真的需要重用补阳之品。一直到300克制附子,都有可能的。

6、补阳药的口味问题。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我曾经治过一例下肢关节炎的女性患者。就是四逆汤加当归四逆汤加减。初服药时,她效果非常明显。腿痛消失,而且,以前初诊时没有说的症状,如经常掉头发,脸色不红润等,都大大地改观了。而且,突然有一天,她来跟我说,大夫,今天开始,怎么同样的方子,味道完全不同了呀。根本咽不下。我笑着说,行了,病已经好了。停药就是了。以后,她带来好多病人,她自己已经不用再服药了。看大家如何理解这个问题。

7、我曾经在南京中医药大学读书,听一位老中医讲过关于如何补阴和补阳的问题。他说,如果不轻易决定是阳虚或者阴虚时,千万不可贸然补阳,恐伤真阴而后果加重。可先试用滋阴之品,徐徐观察。那时我奉之为经旨,时时遵行。久则发现,不全如此。江南温病派往往视附子为剧毒,其观点有偏,误人不少。我的观点是,基本上可以先试试补阳药。当然少量,只开一天,或者两天的量。看看效果,再决定。或者,把补阳药中加生地,熟地之属,也属权宜之计。当然,这只限于辨证不清的情况。

8、劝君多读伤寒书。少看或者不看温病学派的任何观点。因为这会极大地影响你临床用药的效果。我的观点,温病学派关于滋阴一说,基本上成了现在人们保健的安慰剂。其实,效果如何,大家也知道的。但关于用大量石膏的观点,还有急下存阴的观点,则非常之高明。特别是急下存阴,对于治疗中风急性期,非常之有效。往往用一次,第二天舌苔就能恢复不少。这里不作讨论。

9、关于常服补阳药作为保健品的问题。我认为基本上可以接受。对于素体阳气不足,或者,因病阳虚,或者,久耗真阳之体,均可以小剂量四逆汤常服。即可保健,又可治疗,还可长寿。量以小为好。而且,要注意很多日常生活禁忌。下次,专文上传。请大家稍等。

以上仅是个人观点。至于临床要不要用附子,我觉得,大家有勇气的话,先自己买来半斤制附片,自己的尝尝鲜的为好。这样临床最有说服力。要是口麻,舌麻,上肢麻,全身麻的话,轻则服一两勺蜂蜜即可。重则速速求治为好。

四、楼上扶摇子的这段话非常精彩:

肾中为龙雷之火,火壮则不易起而易息,所以吃上火的东西也不上火。观世人听患者说吃点上火的东西,就长口疮,便断为火热,不知多有阳虚之人。

这也正是我治疗口腔、咽喉、头面炎症常发不止的观点。而且,就用四逆汤加味,效果非常神奇。

这次在奥地利见过一位病人,13岁,一个很漂亮的女孩儿。她经常有口腔内腮腺的炎症,苦恼不已。听西医的话,就切除了腮腺。两周后即出现耳鸣,腰膝痛。至今已经大半年。

西医之切除器官之笨法,害人不少。这样的事情,相信在国内也多见。而早服补阳药也不至于误事至此。
五、医者佛,你好,看了你的论证很感动!我患者性别:男,28

●详细病情及咨询目的:
脸色黄白,站立时间长会腰疼。冬天手脚冰凉.双膝怕冷,感觉有冷从双膝盖进入,很快小肚疼,多要拉稀.此症状在早上表现尤其明显。下肢就是热天也不敢怎么对着风扇吹.舌面黄白,有过敏性鼻炎,脚气,夜尿多,脉沉细,血压低压偏低(只有76mm),经常感觉乏困,不时有四肢局部发酸发困,偶尔手心发热.时常觉得眼睛看东西不舒服,好像眼上蒙有一层灰土;后脑勺也时常觉得像缺氧一样,此时深呼吸才好受或睡觉休息一会。

以前(半年前)有时手淫,现在停了,但有时梦遗,好象射精也来的快.前有阵子服用六味地黄丸,但查资料觉得自己像肾阳虚,所以不敢继续吃.

●国庆前去看中医开了杞菊地黄丸和八宝瑞生丸两味中成药。杞菊地黄丸的说明书注意事项里说:脾胃虚寒,大便稀溏者慎用。但我还是吃了十天,没感觉好些,反而早上又拉稀了。现在又让我吃杞菊地黄丸和金匮地黄丸。
● 请问:我这是肾阳虚,还是阴阳两同时虚?我该怎么用药?你说的附子对我有用没?对校医我不放心。
医者佛答:你这是典型的肾阳虚证。可以用附子之类。

我可以处个方子给你。但一定要久煮,必有效果。

制附片30克,先煎半小时,干姜40克,炙甘草50克,麻黄15克,桂枝30克,当归30克,细辛25克,白术60克,砂仁30克,打碎。上方附子先煎后,加余药,再煎一个半小时。早晚各服一碗,饭后服。如觉舌麻,就加一小勺蜂蜜。或者,加蜂蜜同煮亦可。此方入口以舒服为度,如太苦而难以下咽,可不服。

这个方子吃三天,把症状变化回复在这儿,我可再帮你调方。
六、细辛通阳之能,可以彻表入里,上下通行,非附子可比.也非肉桂之类补阳药可比.

李可曾帮我的朋友开过一付药,细辛用量是35克.而且,他说,少了无效.


世间有医,唯恐病人中毒,故用药绝对求稳求平。不知病之为病,皆阴阳五行之理。观仲景用药,动则生附子两枚,可知治病用药,关键在于证。

用是药,是因为有是证。有是证而不敢用是药,不是愚医也是庸医。
七、我用附子是有严格的指征的,这里可以简单地说一下。

患者,男,84岁,农民。2008年1月25日就诊,诉:每晚解小便6~7次,患病1+年,手足冷。见其面色白光白,精神差,舌淡、苔白润边有齿痕,脉沉细迟。曾在外诊治服用过多剂中药和西药(具体用药不详)未见明显好转。近2个月症状加剧,夜尿频数。辨为肾阳虚,气化失司,予自拟方“附子桑蛸益肾汤”加味。药用:附片80g(开水先煎1h),肉桂15g(研末分次冲服),桑螵蛸、金樱子、覆盆子、益智仁、干姜、人参各20g,炙甘草、炙黄芪30g。开水煎服,每日3次,2日1剂。服1剂后复诊,诉其白天、夜晚小便更加频繁,疑为药误。告其为阳药运行,阴邪化去,属正常反应,在原方基础上附片量加大为100g,三诊夜尿次数明显减少,原方继服3剂症状消失,2010年1月20日因外感来诊访其无复发。

  4 讨论

  肾为先天之本,主水,藏真阴而寓元阳,下通于阴,职司二便,与膀胱表里,膀胱津液之腑,小便乃津液之余,它的排泄与贮存全赖于肾阳的温养气化。年高肾阳亏虚,开合失度,致膀胱固涩功能失约,阴寒内盛,夜间阴气盛,阳气更衰,肾的阳气不足故夜尿频多。方中附片、肉桂补火助阳;桑螵蛸、益智仁、金樱子、覆盆子补肾固涩缩尿;炙甘草益气,缓和附片之热性。临床治疗必须用炮制熟附片,禁用生品,因附片有毒故需煎1h以上,再入它药同煎。严格辨证,掌握适应证,灵活加减,药切病机,疗效满意。

  

日期:2011年6月30日 - 来自[2010年第6卷第4期]栏目《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中的破格救心汤方剂组成为:附子30~100~200g,干姜60g,炙甘草60g,高丽参10~30g(另煎浓汁对服),山萸净肉60~120g,生龙牡粉、活磁石粉各30g,麝香0.5g(分次冲服)。其创制思路是基于《伤寒论》四逆汤类方,四逆汤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及张锡纯氏来复汤,破格重用附子、山萸肉加麝香而成。

  李老说:“方中四逆汤为中医学强心主剂,临床应用1700余年,救治心衰,疗效卓著。……破格救心汤增强了仲景先师四逆汤类方回阳救逆的功效。破格重用附子、山萸肉后,使本方发生质变。麝香、龙牡、磁石的增入,更使本方具备了扶正固脱,活血化瘀,开窍醒神,复苏高级神经功能,从而救治呼吸循环衰竭,纠正全身衰竭状态,确有起死回生的神奇功效”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对各种心脏疾病所导致的心力衰竭,以及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绞痛,肺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糖尿病性心血管并发症,心肌炎等循环系统疾病而症见:虚汗淋漓,或胸闷、心痛、心悸、怔忡,或喘逆不能平卧,或气虚不足以息,或颜面四肢水肿,或四肢冰冷,或面色白光白、萎黄,唇、舌、指甲青紫,脉象沉微迟弱者,常常以“破格救心汤”化裁辨治,多应手取效,转危为安,达到李老所谓:“挽垂绝之阳,救暴脱之阴”之目的。

  通过临证应用该方,笔者体会到:

  1.李老所创制的破格救心汤,从形成到定型,用了10余年的时间而终得完善,其中每味药的加入,都师法经典,借鉴诸医家经验,有依有据。方中主药从经典中来,又从实践验证中去,经得起重复验证。

  2.最突出的特点,是在辨清阴证的前提下,大剂量运用附子,对于救治心力衰竭等心系急危重症,确实非常重要。《神农本草经》谓附子:“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为百药之长。”附子辛热燥烈,走而不守,具纯阳之性,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健运,下补肾阳以益火,外固卫阳以祛寒,为温里、扶阳、祛寒之要药,实可谓“开辟群阴,迎阳归舍”、“果有真寒,无所不治”的强势之药。

  心系病证,多病势垂危,非破格重用附子之雷霆万均之力,不能破阴回阳,挽救垂绝之生命。附子当用则必用,但应用附子,必须辨证准确,用量适宜,尽可能做到既能达到中病回阳之效,又做到最大限度地减低其副作用。李老曾说:“应用本方,要严格遵循中医学辨证论治法则,胆大心细,谨守病机,准确判断病势。”

  笔者在临床上,对于上述阴证需用附子者,一般轻证以18g开始,先煎30~40分钟,较重证以25~30g开始,先煎1小时,如果有效且无异常反应,再逐渐递增其剂量,基本上在45g左右就有显著疗效。笔者一般用量在18~60g,只要认证准确,都能控制住病情。如果病情危重,则在45~60g的基础上,每4~6小时服药1次,连续服用。炙甘草用量与附子同步,最大量不超过60g。

  3.合用张锡纯之来复汤,其妙在大剂量运用山茱萸以固将散之阴阳。张氏曾谓:“萸肉救脱之功,较参、术、芪更胜。盖萸肉之性,不独补肝也。凡人身阴阳气血将散者,皆能敛之”,故“山萸肉为救脱第一要药”。“大能收敛元气,固涩滑脱。收涩之中,兼条畅之性,故又通利九窍。流通血脉。敛正气而不敛邪气。”李老对张氏之精辟论述,体会颇深,并创新应用于临证实践,以山茱萸助附子固守已复之阳,挽五脏气血之脱失,加强了此方扶正固脱,活血化瘀的力量。特别是对虚中夹瘀者,尤为适宜。

  4.佐使药配伍也含深意:龙骨、牡蛎二药,固肾摄精,收敛元气;活磁石吸纳上下,维系阴阳;麝香,开窍醒神,活血散结。诸药相配,可助元阳固,阴阳和,开中有补。

  5.人参的使用也非常重要。《神农本草经》云:“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清代名医陈士铎所著《本草秘录·人参》中更是全面阐释了人参的功效:“味甘,气温,微寒。气味俱轻,可升可降,阳中有阴,无毒。乃补气之圣药,活人之灵苗也。能入五脏六腑,无经不到,……人参入肝肾能补血、填精,亦必得归、芍、熟地、山萸同群共济。……至火衰而阴虚者,人参宜重用。……夫凡气绝者,必皆用人参以救之。……人参是阳分之药,而又兼阴分之药,所以阳生而阴亦生,救元阳正所以救真阴也。……人参能通上下,回元阳之绝,返丹田之阴。……伤寒传经,入于少阴,手足四逆,恶寒呕吐而身又蜷卧,脉涩不至,是阴阳两绝,本不可救。然用人参于附子之中,往往有生者。”

  笔者认为人参在破格救心汤中的作用,既可救阳,又能益阴;既能补血、又可生精。回阳救逆,救治心衰,用人参与附子、干姜、山萸肉同用,使阳中有阴,阴中寓阳,阳生而阴亦生,用阳救阴,用阳化阴。正所谓:“人参同补肾之药兼施,则人参亦能入肾,使阳气通于肾内而火尤易生也。盖阴无阳不长,肾水得阳气而变化,肾火即随阳气而升腾。”

  6.笔者用破格救心汤治疗心衰时,如心悸怔忡症状明显,常加酸枣仁、茯神,这是效法近代医家祝味菊的附子配伍经验。祝氏在《伤寒质难第六篇》中说:“心脏为血液运输之枢纽,其疲劳而又衰惫之象者,枣、附以强之。”“枣、附强心优于西药”。实践证明,此言不虚。《神农本草经》曾对这两味药的功用作了全面的阐释:“酸枣,味酸平。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久服安五脏,轻身延年。”“茯神,茯苓也”,“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久服安魂养神。”宋代寇宗奭撰《本草衍义》说:“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云:“后人治心病必用茯神,故洁古张氏于风眩心虚,非茯神不能除,然茯苓未尝不治心病也。”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来自[药物与临床]栏目

真武汤治验三则

    真武汤始见于《伤寒论》,由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5味药组成,具有温阳利水的功效,可用于治肾阳虚衰、水湿泛溢之水肿、小便或利或不利、腹痛下利、肢肿、体颤、肉跳及心阳虚衰、水气上凌之心悸等症。临床中,笔者还用于治疗其他病证,疗效较好,现列几则验案如下。

    自汗案

    患者,女,37岁,2004年8月就诊。患者自诉:自汗不止4月余,曾在市某医院检查,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西医调节神经的药物不起作用,服其他中药效果也不明显。3天前患感冒服西药及中成药后,汗出更多,低热(体温37.5~C)。症见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精神萎靡不振,头面部汗出如洗,筋脉拘急,身体瞤动,舌苔白干,脉沉细,此系阳虚不固。治以回阳固脱。药用制附子30g(先煎),生姜30g,白芍30g,白术20g,茯苓30g。1剂,煮取1000m|。频频饮之,1日饮完后汗出稍止。改用小剂量。炮附子、生姜、白芍、茯苓各12g,白术8g。日1剂。又服4剂热退身凉,汗止神复。半年后随访,自汗未再复发。

    按:本病人素体表里阳气俱虚,阳虚不固常自汗出。本次感冒服西药发汗更伤其阳,因此汗出不止;汗出过多,阴随阳伤,阴阳两虚,筋脉失养,故肢体拘急、身体膶动、精神疲倦。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肾暖脾,可回阳气;茯苓健脾渗湿以利水邪;生姜既助附子温阳祛寒,又伍茯苓温散水气;白术健脾燥湿,可扶脾之运化;白芍既可敛阴和营以解筋脉拘急、身之膶动,又可制附子刚燥之性引阳药人阴。诸药相伍,使阳气得回,表气得固,故不汗出。阴液得复筋脉得养,肢体膶动可解。阴回阳复,阴阳平衡,病即可愈。

    眩晕案

    患者,女,50岁,2004年11月18日初诊。主诉:旋转性眩晕3天。病史:平素自感体倦乏力,稍有不甚即伤风感冒,且持续时间较长。本次病发即感冒10天(基本痊愈)后,早晨起床时突感天旋地转,不敢睁眼,伴有恶心呕清水,头昏沉胀疼,心动悸汗出,不欲食,食入即吐,曾服西药及输液,病不见轻,才求服中药。症见舌淡胖有齿印,苔白稍厚微腻,脉沉尺部若无,四肢发凉。诊断为脾虚湿阻型眩晕,投以苓桂术甘汤加味,3剂后症状无改善。考虑病重药轻,即改用真武汤加减。药用制附子15g(先煎),白术20g,白芍15g,茯苓30g,泽泻15g,半夏12g,生姜30g。用2000ml水先煎附片半小时以上,再加入其他药,煎至600ml,分3次饭前半小时服,1日l剂。服1剂后诸症均减。2剂后眩晕大轻,呕吐,动悸,汗出瘥。守原方又服3剂,欲食,肢温。前方共服5剂,病瘥。随访1年未复发。

    按:肾主水,肾阳不足,气化无力,水气不化,湿聚。脾主运湿,脾阳不振,湿气不运而停聚于中,湿浊中阻,清阳不升,元阳不充,脑失所养,故头目眩转;浊阴上冒,故呕吐清水痰涎;脾肾阳虚,则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四肢不温。药用附子温肾助阳以化水气;白术健脾以燥化水湿;茯苓、泽泻淡渗利湿可导水下行;半夏化水饮、降水逆;生姜行散水湿而暖脾;白芍酸苦微寒,配白术、茯苓、泽泻使渗湿而不伤阴,伍附子令其温燥而不伤血,白术与附子相合,补中而升阳气。诸药合力,脾肾健,阳气复,清阳升,眩晕停,水湿化,浊阴降,呕吐止。脾肾阳复,纳增,肢温,其病可愈。

    失音案

    患者,女,56岁。2004年7月19日初诊。声音嘶哑半月余。病史:近3个月来入夜咽喉干燥,甚或难眠,半月前感冒同时伴见咽痛音哑,经治疗感冒痊愈,音哑加重。曾服用清热利咽丸、金嗓子、  华素片等药不见好转,转中医诊治。症见精神不振,咽干音哑,夜间尤甚,口干欲漱不欲咽,咽部鲜红,小腹不温,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本病由于阴盛阳衰,入夜更重,虚阳上冲,音哑加重,用真武汤加减。药为:制附子6g(先煎),干姜10g,桂枝10g,茯苓15g,白术10g,白芍12g,甘草6g。2剂,服后咽干症状似有减轻,他症如前,原方附子改为15g。又进3剂,咽干痛明显减轻,腹部也转温。守方共进11剂,诸症全失,半年后又见病人,病未再复发。

    按:本失音属慢喉瘖,关乎肺、脾、肾三脏。多由肺肾阴虚、脾肺气虚或气滞血瘀痰凝所致。本例病人素体阴盛阳衰,外感发汗更伤其阳,虚阳上冲,咽痛音哑转重。故用真武汤温肾暖脾,阳复阴散,阴阳平衡,诸症皆除。

    讨论

    真武汤为温阳利水的方剂,主治少阴阳虚、水气内停泛溢之肢肿身重、小便不利、腹痛、心悸等症。临证如果能谨守病机,灵活加减化裁,大可扩大治疗范围,本文验案三则,症状不同,但病机均属阳虚水泛,只因罹患部位不同,演变各异。故症状有殊,治疗都用本方加减,皆获良效。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来自[药物与临床]栏目

少阴病真武汤证

少阴病真武汤证
《伤寒论》原文︰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
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罗东逸曰︰夫人一身制水者脾,主水者肾也。肾为胃关,聚水而从其类,倘肾中无阳,则脾之枢机虽运,而肾之关门不开,水即欲行以无主制,故泛溢妄行而有是证也。用附子之辛温壮肾之元阳,则水有所主矣。白术之温燥,建立中土,则水有所制矣。生姜之辛散,佐附子以补阳,于补水中寓散水之意。茯苓之渗淡,佐白术以建土,于制水中寓利水之道焉。而尤重在芍药之苦降,其旨甚微。盖人身阳根于阴,若徒以辛热补阳,不少佐以苦降之品,恐真阳飞越矣。芍药为春花之殿,交夏而枯,用之以极亟收散漫之阳气而归根。下利减芍药者,以其苦降涌泻也。加干姜者,以其温中胜寒也。水寒伤肺则咳,加细辛、干姜者,胜水寒也。加五味子者,收肺气也。小便利者,去茯苓,恐其过利伤肾也。呕者,去附子倍生姜,以其病非下焦,水停于胃,所以不须温肾以行水,只当温胃以散水,且生姜功能止呕也。
『来源』盐山·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来自[经典研习]栏目

阳明病四逆汤证

阳明病四逆汤证
总计阳明篇中之病证,大抵燥而且热也,其有不燥而转湿者,此阳明之变证也。于治发黄诸方,曾发明之矣。更有不热而反寒者,此亦阳明之变证也。夫病既寒矣,必须治以热剂,方为对证之药,是则温热之剂,又宜讲求矣。
《伤寒论》原文︰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外感之着人,恒视人体之禀赋为转移,有如时气之流行,受病者或同室、同时,而其病之偏凉、偏热,或迥有不同。盖人之脏腑素有积热者,外感触动之则其热益甚;其素有积寒者,外感触动之则其寒亦益甚也。明乎此则可与论四逆汤矣。
【四逆汤方】甘草二两炙,干姜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干姜为温暖脾胃之主药,伍以甘草,能化其猛烈之性使之和平,更能留其温暖之力使之常久也。然脾胃之温暖,恒赖相火之壮旺,附子色黑入肾,其非常之热力,实能补助肾中之相火,以浓脾胃温暖之本源也。方名四逆者,诚以脾主四肢,脾胃虚寒者,其四肢常觉逆冷,服此药后,而四肢之厥逆可回也。方中附子,注明生用,非剖取即用也。因附子之毒甚大,种附子者,将附子剖出,先以盐水浸透,至药局中又几经泡制,然后能用,是知方中所谓附子生用者,特未用火炮熟 读2008年12月5日《上海中医药报)所载王庆其“心绞痛案——读《内经》‘天运当以目光明’有感”文,因颇觉有理,转载于下并加笔者医案补充发挥。

  “己已年初,治一冠心病绞痛患者,主诉:每值夜间常有胸闷窒塞,前胸刺痛,向背胛部放射,服硝酸甘油片即缓解。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初诊以活血化瘀止痛法治,药用红花、丹参、桃仁、赤芍、五灵脂、延胡索、制香附、郁金等,连服十余剂.症情减而未除。原法续进二周,心绞痛仍每日有小发,尤以登楼梯、走路时频发,疑心气虚损,不耐劳顿.更方养心气、和心营。投参、芪、甘草、淮小麦、丹参、当归、麦冬等,症无进退。忽一日天气暴冷,是夜心绞痛大发,连服苏合香丸、麝香保心丸等,略觉舒展。再诊时,反复思肘。患者年届古稀,阳气已衰,复加外寒,心阳式微,血脉痹阻,此真胸痹也。当投温阳宣痹法,药用桂枝、附子、万年青根、甘草、乌药、制半夏、薤白头、细辛等,药后心绞痛一周末发,精神见爽。“天运当以日光明”,人体气血的运行全赖阳气的温煦,所谓离照当空,阴霾渐消。原方加减调治匝月,病情渐趋稳定,走路上楼亦未见发。”

  笔者也有类似临床经历,似更能说明温阳药治疗胸痹的重要性。

  许女,40岁,2008年10月28日就诊。主诉:胸闷、气短经年,无胸痛,舌暗红,苔薄黄,脉细偏数。心电图室窦性心动过速。证属胸痹;由于症情简单,分型论冶有一定难度,根据经验,姑以活血化瘀,宽胸理气为治;处方以丹参饮加味:丹参30g,檀香6g,砂仁3g,当归12g,黄芪30g,黄精12g,枳壳12g,青皮12g,7剂。

  二诊(11月4日):胸闷气短并无丝毫改善,追问之下,知其平素怕冷,劳累后胸闷气短加重。在把脉时想到以卞几点:

  (1)《灵枢.邪客篇》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素问·平人气象论》又说:“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宗气聚集于胸中,是推动心血运行的基本动力;心气属阳,通过“肺朝百脉”而“出入升降”,将血液流行全身,无处不到,这需要强大的动力——阳气的温煦与运送。如果心阳不足,宗气积聚于胸中而不散,那么将会导致气短而胸闷。

  (2)《伤寒论》名方炙甘草汤功用“滋阴养血,益气温阳”,方中取桂枝、生姜温心阳而通血脉,表明心阳对心脏发挥正常功能的重要性。

  (3)记得颜德馨先生曾对我说过:附子也可视作鼓舞正气的药物.即使没有明显的阳虚里寒表现,照样可用附子壮人生理功能。为证实以上假设,原方不动,仅加附子12g,7剂。

  三诊(11月11日):服药仅1剂,胸闷气短即减少七、八成。脉细不速。顷诊诉颈强,原方加葛根309,7剂。后以上方减葛根长期服用,诸症尽失。劝其停药,但患者因感觉服用此方药后见效显著,且精神日佳,怎么劝也不愿停药。首诊用丹参饮加当归活血外,虽有黄芪、黄精补气,枳壳、青皮行气,然而疗效不显,二诊以患者平素怕冷为线索而加用附子后,疗效竟有云泥之差。附子鼓舞全身阳气,振奋胸中之阳,气血得温则行,故胸闷解而气短消。复习<伤寒论》:“太阳病,下之后(指伤阳),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仲景之术,令人肃然。
 1.脉沉细微弱——戴阳症医案

  患者,李某,男,58岁。突然昏仆,神志不清、口眼歪斜、左半身不能活动,急送襄汾县医院,CT确诊大脑内囊出血约20毫升,入院后病情逐渐加重,经输液脱水,抗感染,强心,强呼吸等措施,在第5天突然昏迷加重,发现头部发红,颈部强硬,面潮红,下肢冰凉,经院方会诊一致认为有回光反兆,病入膏肓,立即通知家属病危出院,病人回家后邀请去会诊。当时已是子丑时分,病人重昏迷,头面颈发红,呼至不应,痰湿壅盛,双下肢凉如冰,脐周围发凉,其脉象沉微,如丝线应指,细脉萦萦,血气衰,脉细而软,按之如欲绝,微脉极软而沉细,沉者重按筋骨乃得,像投水如裹砂,内刚外柔,细脉细直软,举手无有,总观脉为沉细微弱,痰湿内闭成下真寒上假热危急之证,也就是《伤寒论》一书所称戴阳证。

  证属:戴阳证。

  治则:扶助元气,摄纳浮阳,温热救逆。

  方剂:参附汤。附子100克,甘草50克,干姜15克,红参30克。

  煎法:上药煎0.5小时约300毫升,每隔2小时煎1剂。

  用法:鼻饲100毫升,灌肠100毫升,药氧100毫升,每隔2小时使用上法300毫升。

  经过10小时5剂参附汤的抢救,病人先睁开眼睛,呼之可应,可以饮水。参附汤治戴阳证有文字记载而无先例,因此方从未治过脑出血,当时考虑过敢不敢用温热法治脑出血,怕用热药更出血,但张仲景曾论述:有故亦损无亦损,有此证就用此药,戴阳证而无异议,想到人参大补元气,附子回阳救逆取附子之毒,又有斩关夺门回阳之效,《中华医药大辞典》述到附子有复苏脑细胞的功能,对神经细胞有兴奋作用。因而对中药治急症,不宜用西医的诊断来影响用中药的治疗,从脉治证是可以助效的。这位病人复苏后用补阳还五汤加附子服15剂后半身不遂好转,进而用瘫痪康复丹巩固3个月,自己可行动自如。

  2.脉沉欲绝——闭脱相兼医案

  谭某,男,69岁。2007年11月2日患者左半身突然活动失灵,倒在厕所。当家人扶到床上时已昏迷不醒,急送某县医院抢救治疗,CT诊断脑出血,因病情危重急转本院,症见面色微红,大汗出,湿透内衣,手足厥冷,如戴阳证,又闻痰声辘辘,二便失禁,神志昏迷,呼之不应,牙关紧闭不张,两手紧握不开,脉浮大而软,按之中空,中空外实,状如葱管,属大虚之后。沉取欲绝危证,从证脉分析中风入脏,闭脱相兼,病情十分危急,按戴阳证处理用真武汤无疑,但痰声辘辘,两手紧握,口噤不开,一派闭窍证候,CT证实脑出血。

  药用大量附子100克,能不能引起大出血?为了慎重起见,附子50克,人参50克,煎药汤100毫升鼻饲,2小时以病情见有好转,立即服用回阳救逆的回逆汤加人参,附子100克,人参80克,干姜50克,甘草60克,水煎300毫升,每隔30分钟鼻饲100毫升,0.5小时后微微汗出,手足转温,体温升高,附子真是回阳夺命的灵丹。经过5小时的救治,脉为洪大数,洪脉,指下极大,来盛去衰,来大去长,洪脉的形体在指下的感觉是极其粗大的,它的搏动,不仅来的时候显得势极亢盛,去的时候也是缓缓减去,要在较多的时间内才能消逝,这叫“去衰”,洪脉是指阳热亢盛。

  根据这位患者原来是沉欲绝脉转为洪大数,说明阴证转为阳证,这时给病人安宫牛黄丸、羚羊钩藤汤来平肝熄风、清心开窍。十天后病人出现转机,神志清楚,痰声消失,二便正常,病情稳定,但是病人仍左侧肢体瘫痪,怕冷,苔白,脉沉涩,证属阳气不足,气虚血瘀,投以补阳还五汤加附子和人参,配合头手足三针疗法和足针疗法,停中药改服瘫痪康复丹,每次5粒,1日3次,两个月后能扶杖单独行走,针药并举又治疗两个月生活自理。

  这个患者是脑出血的急性期,发病很危急,昏迷瘫痪,有牙关紧闭,喉中有痰,两手紧握,证属闭证,但出汗,二便失禁,手足厥冷,脉沉欲绝属于阳脱证,阴阳绝病情危重,按常规讲,给热药怕出血,给凉药怕伤阴,阴阳再脱,病情更加危急,但有一分阳,就有一分生机,就有一分救治机会,人参、附子投入后病情好转,后改为大剂量附子、干姜、甘草等回阳救逆的回逆汤加人参,因干姜配附子而汗出,阳气冲逆固脱,因汗出伤阴,阴闭出现,急用安宫牛黄丸和钩藤汤,昏迷清醒,痰息风停,病情稳定,因输液过多,阴盛阳虚,畏寒怕凉,病侧肢体发凉,投以温热化瘀,加针灸,特别用足针,终得满意疗效。脑出血急性期又戴阳又闭脱,首先选择回阳,此时渐投附子夺命,是取胜的决策,如左顾右盼必误治生命。

  3.脉浮细而弦——脑出血医案

  王某,男,59岁。2002年10月8日求治,患者突然头晕,昏仆倒地,不省人事,面色晦暗,抽搐牙紧,口角流涎,左半身瘫痪,四肢发凉,口眼歪斜,开始在县医院救治,不见好转,病情进展,半昏迷状态,两侧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减弱,做CT诊断为内囊出血。医院来请会诊,舌淡苔薄,诊其脉浮而细弦,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如木在水中浮,浮而大,细脉者,细来累累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弦脉,弦长端直,似丝弦。

  证属:阳虚阴盛,闭塞清窍。

  治则:温热抑阴,辛温开散。

  方药:附子60克,细辛3克,白附子15克,防风15克,黄芪60克,甘草30克。

  煎法:附子、细辛、甘草先煎,后加其他药物,煎300毫升,灌服,每隔1小时100毫升,连灌3次。

  患者3小时后清醒,并速想进食,随即服用阳和汤,该患者从口角流涎,左半身瘫痪,四肢发凉,抽搐牙关紧,面白,属阳虚肝风,而口眼歪斜,半身瘫痪,昏迷不醒属中风阴闭,用温热开散法救闭开窍,复苏醒脑,阳虚并除,半身瘫痪康复。

  4.脉虚沉迟而涩——半身不遂医案

  桑某某,男,63岁。2006年9月15日前来就诊,患者于半年前早晨突然右半身不能自主运动,肢体强痉,屈伸困难,畏寒怕凉,还没有入冬穿一身棉衣,兼有语言不利,口眼歪斜,便溏,下肢肿胀。来就诊前曾用丹参注射液、灯盏花素、丹红注射液治疗两个月,不见好转。来院就诊时,舌质暗淡有瘀斑,脉虚沉迟细涩,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沉迟主痛冷,细脉细直而软,如丝线应指,细为血少气衰,涩脉与滑脉相反,来往艰难涩滞,有如轻刀刮竹的脉象,主气滞。

  证属:阴盛阳衰,气血不足,血瘀经络。

  治则:温热除寒,活血化瘀,通经活络。

  方药:真武汤加减。附子150克,干姜30克,肉桂30克,黄芪60克,当归20克,赤芍30克,川芎30克,桂枝15克,丹皮15克,木通3克,通草3克,香附15克,甘草80克。

  服法:每日1剂,1剂煎2次分服,早晚温服。

  屈伸困难加穿山甲20克;语言不利加蒲黄20克,远志15克;口眼歪斜加白附子10克,白芍15克;肢体麻木者加威灵仙15克,伸筋草15克;便秘者加芦荟10克,泻叶6克,火麻仁30克,郁李仁15克;小便失禁者加益智仁60克,乌药30克;上肢瘫痪者加桂枝15克,桑枝15克;下肢瘫痪软而无力加怀牛膝15克,川续断30克。在服中药期间配合服瘫痪康复丹可取得满意效果。

  半身不遂是脑出血、脑梗死后遗留下来的一个重要症状,以一侧肢体运动失灵为重要表现。笔者经长期观察发现,脑出血、脑梗死之前的表现为阴虚姿态,而脑出血、脑梗死之后为阳虚姿态,如肢体屈伸痉挛,手足不温,半侧身凉,大便泻,舌苔,脉迟、虚、滑、涩都是阳虚的表现。所以对半身不遂的治疗按“水无热不沸,冰无热不化,气无热不行,瘀无热不散”的新理论,王清任以前用八法八方来治疗半身不遂,笔者从王清任提出半身不遂是气虚血瘀,采用益气活血来治疗脑中风引起的半身不遂的基础上提出温热法以真武汤为代表,加用益气活血药经过千例病人的观察,有效率提高了20%。根据对半身不遂的病人观察,一半阴一半阳采取平衡阴阳,调控阴阳,使阳虚的一半恢复正常,从而达到五行的相生相克保持动态平衡,使人体元气平和而康复。

  半身不遂的实质是阴阳失衡,血管因气虚血瘀,经络气血不续,在配方治则上以温热化瘀,温热血脉,温血续血,顺接血脉,调和阴阳,重附子救其回阳,复苏脑细胞,兴奋神经细胞,激活神经细胞,使肢体恢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