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图书馆古籍整理:《生活与哲学》知识提纲(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1:27:24
《生活与哲学》知识提纲(上)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绪论)

  一、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的产生

  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作用

  (1)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是智慧之学。但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2)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3)哲学能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具有帮助人们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

  3.哲学与时代

  (1)哲学来源于时代,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首先,任何哲学是时代精神的反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其次,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真正的哲学能正确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哲学反作用于时代,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的制度和旧的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批判作用)

  其次,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指引作用)

  (二)哲学的基本含义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因为自发的世界观是零散的、不自觉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知识可分为三类: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思维科学知识。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一般地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世界观就有什么样方法论。

  二、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问题,简单说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1物质与意识何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与意识谁是本源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物质与意识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意识能否正确认识物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将哲学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

  (1)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问题。

  (2)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

  (3)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它哲学问题的回答。

  (二)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与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1.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

  一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方向。但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二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丰富和发展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上的原子,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在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三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哲):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哲),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2.唯心主义

  (1)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是意识的体现。

  
(2)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唯心主义由于对意识理解的不同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一、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是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二是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理念、绝对精神)看作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客观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3.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

  哲学史上存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从基本派别来看,只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三)哲学史上的伟大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它的诞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它深厚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1)阶段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其代表是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西比利亚纺织工人起义。

  (2)自然科学基础: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3)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具有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

  
(1)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它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2)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它是改造世界的科学,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革命性都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它的全部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理论成果。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改革开放实际相结合的伟大理论成果,它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

  
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唯物论与认识论)

  一、探索世界的本质(唯物论)

  
(一)世界的物质性与运动性

  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1)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哲学上的物质是相对意识而言的,它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物质不仅有客观性,还有可知性,物质并不神秘。

  (2)世界的物质性

  
首先,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它们是统一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自然界是客观的,我们要尊重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其次,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系统,其构成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社会的物质性。

  总之,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物质是运动的

  (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哲学上的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物质与运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首先,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其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哲学上的静止,是指物体空间位置相对不变和事物根本性质在一定时期内没有改变。

  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相对认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二)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1.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与规则、定律既区别又有联系。规律是客观的,而规则、定律是主观的,一个合理的规则、正确的定律总是要符合客观规律的。

  2.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

  (1)规律的普遍性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2)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改变,也不能被消灭。规律客观性集中表现为不可抗拒性,违背规律必然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3.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1)人有主观能动性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有主观能动性,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意识指挥下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观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和活动,它包括“想、做、精神状态”三个方面。

  (2)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首先,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违背客观规律要受到惩罚,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其次,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们可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所以,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4.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方法论)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按客观规律办事,是指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按客观规律办事表现在:一是人们根据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从而指导实践;二是人们根据规律,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规律的破坏性,甚至变害为利。

   二、把握思维的奥妙

  
(一)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1.意识的本质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物质的反应特性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映形式是意识产生的前提。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高度发展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动物是没有意识的,电脑也不可能有意识。

  (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的形成,不仅离不开人脑,还必须有被反映的客观存在。无论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来源于客观存在。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总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的特点

  首先,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的意识活动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而动物活动是无目的的、本能的。

  其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而动物活动是被动的、适应的。

  总之,意识是能动的,意识的能动性是人们能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条件。

  3.意识的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的认识作用)

  
意识具有能动性,意识能够正确认识世界。

  
首先,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其次,意识不仅能反映当前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

  所以,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意识能够正确认识世界,但并不是意识都是正确的。由于人们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知水平不同,对同一个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的反作用)

  
意识具有能动性,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世界。

  首先,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但意识的指导作用具有两重性:一是正确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促进作用;二是错误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阻碍作用。

  其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结构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反作用于人体生理过程。

  (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法论)

  世界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所以,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指我们做事情要尊重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前提。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要求

  
首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从客观事物出发,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其次,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强调客观条件,无所作为的思想,又要反对夸大意识作用的唯意志主义。

  第三,要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者是统一的: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反对主观主义,包括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

  3.重视意识作用和精神力量(方法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所以,我们要重视意识作用和精神力量,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贯彻“三个代表”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民族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是重视意识作用和精神力量的体现。

  三、追求真理的历程(认识论)

  
(一)实践出真知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实践有两层基本含义:一是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二是实践是一种直接的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变为现实存在。

  人类实践的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

  2.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主体、实践手段和实践对象。其次,实践的过程和结果也是客观的。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具有创造性,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实践活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在实践中产生。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完成。

  注意: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不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而获得认识的途径有多种:一是实践——直接经验,二是学习——间接经验。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人的认识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从而促进人的认识的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就是要看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联结主观与客观的桥梁。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

  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检验标准和根本目的。我们要树立科学的实践观,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获得和发展认识

  
其次,认识反作用实践,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正确认识能促进实践发展,错误认识会把实践引入歧途。我们要重视认识作用,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认识与真理

  认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认识可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和规律。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断追求真理。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真理与谬误相对立。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与客观对象不符合的认识是谬误。系统化体理论化的真理就是科学理论。

  2.真理的特征

  (1)真理是客观的、唯一的

  
首先,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与认识对象的相符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

  其次,真理是唯一的,不存在反映同一对象相互矛盾的不同真理。人们对同一个确定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首先,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其次,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条件的变化,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总之,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的。

  (3)方法论要求

  真理是客观的,真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我们既要坚持真理,又要不断发展真理。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认识受到主体和客体等多种条件的限制。这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首先,从认识主体来看,人们的认识总要受到实践水平的限制,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

  其次,从认识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3)认识具有上升性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是一个“实践——认识——实践”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4)方法论要求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认识,不断追求真理,做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