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车站防水层:什么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二者互动关系、作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8:45:16
新型城镇化

目录

简介
发展

编辑本段简介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大英百科全书)。城镇化伴随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以及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逐渐转移这一结构性变动。城镇化也包括既有城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城镇化的每一步都凝聚了人的智慧和劳动。城市的形成、扩张和形态塑造,人的活动始终贯穿其中。另一方面,城市从它开始形成的那一刻起,就对人进行了重新塑造,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

编辑本段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是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与传统提法比较,新型城镇化更强调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也就是要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粗放式用地、用能,现在必须从思想上明确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之路的重要性;过去我们主要依靠中心城市带动,现在更应该强调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配合发展的必然性。而解决区域间城镇化水平差距过大的问题是加速我省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中之重。一方面,湖南省各市州由于地理位置、交通状况、经济基础等差异较大,以致城镇化发展极不平衡。另一方面,我省县域城镇化率普遍偏低,县乡小城镇发展滞后是影响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因素。所以,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就是要认真落实全省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的各项部署,加速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体系。加快推进长株潭和“3十5”城市群建设,抓好规划修编和实施,加强交通网络和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城市功能,提高辐射能力。加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注重发展壮大省际边界地区中心城市。着力抓好县城和中心镇扩容提质,充分发挥小城镇在联结城乡、辐射农村、扩大就业中的重要作用。   “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和要求:(1)规划起点高。城镇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使城镇规划化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始终处于“龙头”地位,从而解决城市建设混乱、小城镇建设散乱差、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等问题。   (2)途径多元化。中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发展很不平衡,在基本原则的要求下,中国城镇化实现的途径应当是多元的。中国东中西部不一样,山区、平原不一样,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求不一样,不同地域特色不一样……不能强调甚至只允许一种方式。与工业化的关系处理也应该有多种方式,有的是同步,有的可能要超前。   (3)聚集效益佳。城镇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聚集功能和规模效益。要在增加城镇数量、适度扩大城镇规模的同时,把城镇做强,不能外强中干,现在有些城市就虚得很。   (4)辐射能力强。利用自身的优势向周边地区和广大的农村地区进行辐射,带动郊区、农村一起发展,这是城镇责无旁贷的义务,它应该做到而且也可以做到,问题是我们要有这种意识、视野、规划和措施。千万不能搞成孤岛式的城镇。   (5)个性特征明。中国的城镇要有自己的个性,每个地方的城镇,每一个城镇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要突出多样性。城和镇都是有生命的,都有自己不同的基础、背景、环境和发展条件,由此孕育出来的城镇也应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   (6)人本气氛浓。我们不能为城镇而城镇,发展城镇的目的是为人服务。所以,城镇的一切应当围绕人来展开,要树立牢固人本思想,创造良好的人本环境,形成良好的人本气氛,产生良好的为人服务的功能。总的来说,就是要使城镇具有人情味,能够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不是相反。   (7)城镇联动紧。笔者在表述上使用的是“城镇化”,而非城市化。其内涵是要把城市的发展和小城镇的发展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考虑,解决好非此即彼或非彼即此或畸轻畸重的问题。600多个大中小城市和两万多个小城镇本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梯队,不能人为地分割开来。   (8)城乡互补好。中国的城镇化一定要体现一盘棋的思想,要打破二元结构,形成优势互补、利益整合、共存共荣、良性互动的局面。市带县体制也好、城乡一体化也好,其出发点都是要走活城乡这盘棋。因为农村可以为城镇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形成坚强后盾,城镇可以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从而全面拉动农村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农村的发展来谋求城镇的进步,这是一些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老路,是一条教训,当引以为戒。   与国际社会比较,中国城镇化的道路仍然漫长而艰难。1998年,世界的平均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46%,低收入国家为30%,中等收入国家为65%,高收入国家为77%,中国为31%,而整个东亚太平洋地区则为34%。 到2000年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尽管上升为36.09%,但仍处在一个较低的发展水平,比低收入国家略高一点。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幅度提高城镇人口比重,逐步扭转、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是其中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此,我们必须努力“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十六大报告”语),走出一条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也不同于传统发展老路的城镇协调发展、城乡共同繁荣的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相呼应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来。 新型工业化

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 我国是在十六大上提出的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目录

基本范畴
“新”体现的方面
  1. 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
  2. 新的物质技术基础。
  3. 新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思路。
  4. 新的工业化战略。
新型工业化的特点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
  1.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 坚持实施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
  3. 协调城乡关系,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4. 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范畴

  北京工商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季铸教授认为,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是以劳动要素、资本要素为基本要素的工业生产替代以劳动要素、土地要素为基本要素的农业生产的蜕变过程。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新型工业形态也不断出现,机械工业、冶金工业、电气工业、化学工业、电子产业、信息工业、智能工业,如此等等,而每一次科学技术进步形成的新型工业都是对旧工业的扬弃和改造。今天,新型工业化是21世纪的工业化,机械工业、冶金工业、电气工业、化学工业这些都已经属于19、20世纪旧的工业,电子产业、信息工业也是20世纪后期的工业,属于半新工业,真正的新型工业是在信息工业基础发展起来的智能工业,一种以人脑智慧、电脑网络和物理设备为基本要素的新型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因此,21世纪中国要推行的新型工业化应当是智能工业,这是新型工业化的高级标准。除此而外,建立在绿色发展理论上循环工业也应当是新型工业化的组成部分,凡是资源环境的工业都是新型工业,而不论其行业,这是新型工业化的低级标准。由此可见,21世纪中国新型工业化将同时向智能、循环两个目标迈进。那些没有智能、不能循环的工业是旧型工业,不是新型工业。未来,中国将不断淘汰提升旧型工业,推进新型工业,从而将工业化推向更高水平。一方面,将中国工业推向世界经济领先地位和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将资源环境消耗的旧工业提升为循环发展的新工业。

编辑本段“新”体现的方面

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

  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落脚点。

新的物质技术基础。

  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但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技术手段和重要标志。

新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思路。

  要从我国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虚拟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且风险较大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特点和必须注意的问题。

新的工业化战略。

  新的要求和新的技术基础,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撑力。

编辑本段新型工业化的特点

  1.以信息化带动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   2.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   3.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新概念,反映了我党工业化理论的新发展。这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出发,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和全球竞争而提出的适时方针。按国家计委有关负责人的解释,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点一是可持续发展,二是注重信息化的作用。应该说,这是中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发挥后发优势的现实选择:即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编辑本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

  党中央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针对我国经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主要内容是: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通过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为此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并以此改造传统产业,振兴装备制造业,继续发展基础设施,全面发展服务业。重点谈谈服务业,服务业包括四个方面:产业服务业、企业服务业、家庭服务业、个人服务业。这四种服务业在我国有巨大的潜在需要。例如产业服务业需求就很大,那些从石化产业中剥离出来而上市的生产型石化企业,需要有专门为其服务的企业,而那些在重组中分离出来的石化续存公司,恰恰是具有专门为生产型石化企业服务的功能,因而石化产业的产业服务要求,为石化服务业创造了极大的就业机会。又例如,企业有着咨询、培训等方面的巨大服务需求,会创造很大的就业机会。再例如,家庭需要有健康服务、日常家庭生活服务、家庭教育服务等需求,个人需要有工作性服务及生活服务需求等,这些都创造了很大的就业机会。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服务业,以服务业的充分发展,解决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就业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还要从我国从实际出发,处理好三大关系:一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我国有庞大的传统工业,相当一部分具有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水平。我们应当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组改造,使传统产业尽快提高水平,发挥更大作用。二是处理好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既要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提升产业结构,又要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三是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发展虚拟经济要为促进实体经济服务,并防止脱离实体经济过度发展虚拟经济。

坚持实施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

  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是我国的两大基本国策,实施以来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也是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要根据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制定和完善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优先发展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大力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鼓励科技创新,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以体制创新推进科技创新。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建立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创新规律的新型科技管理体制。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发挥大学和科研机构在知识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支持企业成为科研开发投入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形成一套促进科技创新和创业的资本运作及人才汇集机制。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必须充分发挥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质量。实施人才战略,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大力吸引海外各类专业人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多、人均资源不足以及长期粗放经营,我们必须在收入水平较低、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就要下大力气解决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后的高收入阶段才面临的资源和生态问题。过去粗放经营,伴随高增长的高投入、高消耗,以及不顾生态和环境的发展路子已难以为继,今后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保持低生育率水平,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发展节水工业、节水农业,建设节水型社会。兴建南水北调工程,抓紧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加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战略资源储备。实施海洋开发,搞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国家和全社会都要加大投入,持之以恒地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强化城乡环境污染治理。发展环保产业,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健全环境、气象和防灾减灾监测体系。

协调城乡关系,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当初发展乡镇企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对于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主要是由于生产力布局分散,要素集中度过低,无法实现要素效益的最大化,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必须转变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把城镇建设、乡村建设、项目建设结合起来,用城镇的人气和基础设施带动乡村的发展,通过乡村的发展带动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在通过项目建设促进乡村和城镇的发展。这样良性互动,既有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又有助于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节选自《应用写作》杂志2008年第10期《关于“工业强市”战略的几点认识》)

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不是单纯的思路问题,更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无论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还是两大战略的实施,必须由两大动力推动,一是内部动力—改革,改革要有新突破。最为重要的是使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相适应。产权“大锅饭”走不成新型工业化道路,贫穷和愚昧同样走不成新型工业化道路。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建立新的激励机制,必须推进产权的人格化和经济的自由化,必须进一步使科研院所和工业企业具有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先进生产力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必须使工业企业和相关产业具有采用信息技术的迫切欲望,必须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消费者对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的需求能力大幅度提高。为此,必须进一步清除仍然存在的体制性障碍,确立按要素分配的分配方式,把动力建立在保护合法财产和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必须适当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劳动者报酬和消费基金在GDP中的比重,消除绝对贫困,把需求的欲望和能力建立在有足够支付能力的基础上。   二是外部动力—开放,开放要有新局面。目前中国最大的500家外资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和食品加工等行业,其中资金技术密集型的企业销售额占这500家企业总销售额的比重达83%以上,大大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面临的现实挑战就是即将加入WTO所带来的外来竞争加剧。从目前看,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心已经从引进外资转变为与世界经济接轨。其中,一是要通过技术改进和要素优化重组提高重要基础产业国际竞争力;二是完善市场竞争规则,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三是发育产权市场化和推进要素的市场化进程;四是加快与国际大资本的产权融合,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正确处理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之一)
●姜爱林如何处理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一直是困扰政府部门及理论专家的一个经济难题。从发展的眼光看,要正确处理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必须换个角度,换个思维方式去重新、全面地认识它们,这是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就一般意义而言,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的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工业化超前,城镇化滞后”,不协调的负面作用,直接导致城乡经济差距与社会不平等。但这是问题的表面,根源则在于城乡隔离体制和过度扭曲的资源配置机制。因此,研究现时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不应停顿在“工业化超前、城镇化滞后”的表面现象上,必须全面地、换角度地认真探究导致不协调现象的根源及其具体的发展路径。中国改革前的国家工业化促进了大中城市的发展和城镇人口比重的提高,改革开放以后的农村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在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表现出不协调的种种现象,这与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村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密切相关。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稀缺的资源、落后的经济、缺乏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使中国的工业化水平与城镇化水平不可能在很短的时期内迅速提高,其发展质量也将是相当的粗糙,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同时出现。

      经济的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经济增长积累过程,不能期望中国短期内能够像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小国那样快速实现现代化。事实上,中国的工业化与城镇化总体水平十分落后,需要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需要进一步的改造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摆脱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是“超前”还是“滞后”的习惯认识,把着眼点放到如何进一步提高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整体水平和促进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方面。蒋小勇:正确处理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

工业化和城镇化作为推动现代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和主导力量,两者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发动机,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加速器。正确处理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确立工业化与城镇化

协调发展的战略

明确工业化战略的要求,促进各产业协调发展。不能将工业化狭隘地理解为工业发展,而要理解为一、二、三产业按照市场需求和自身竞争力水平实现科学发展及三个产业之间相互协调发展的过程。因此,必须按照市场规律及产业发展规律来思考,服从广西整体产业发展布局,从广西战略的角度来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和升级。各地市要着眼于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调整一、二、三产业,而不是一味追求所谓的“轻型”产业结构。要防止政府以“结构调整”为名,过度干预和介入产业结构调整和竞争性行业的项目开发。

调整“城市偏向”战略,统筹城乡发展。新型工业化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农村与城市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农村与城市的比重是由经济发展的阶段决定的,既不能以政府干预方式搞“城市偏向”,也不能搞“农村偏向”。同时,尽快完善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框架体系,解决好诸如城乡征税起点不一致、农民负担过重、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财政支出过度向城市倾斜、农村金融资金过度流出、农村土地增值收益转移等等问题。

明确城镇化方针,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促进各大中城市协调发展。加快南宁五象新区、柳州柳东新区、桂林临桂新区和其他大中城市新区的建设力度。要把小城镇作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节点,编制县域城镇总体规划,尤其是主要交通干线的节点城镇的总体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以小城镇为依托、中心村为节点的县域村镇规划布局,推进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发展。

二、坚持工业布局与城镇布局

相协调的原则

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联动推进,要求工业布局要与城镇布局大体一致,使工业靠近城镇、依托城镇发展。同时,城镇要为工业布局和发展提供依托,发挥快速集聚产业和人口的作用。在工业布局上,要充分发挥广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以打造优势产业、培育产业集群和强优企业为重点推动工业快速发展。按照广西工业规划中提出的构建“一轴两廊”的“干”字型工业布局,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各市要把现有各类园区做好做大,每个县都要建好一个园区或工业集中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市要建设大型工业园区。在城镇布局上,要以发展大中城市为重点全面提高城镇化水平。发挥广西北部湾城镇群龙头带动作用,尤其是南宁首位城市的作用,尽快形成“四群四带”城镇发展新格局。把“四群四带”城镇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作为加快广西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战略措施。城镇化发展要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发展质量,要通过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创新城镇管理模式,完善城镇功能。把工业园区、开发区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加快建设步伐,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城镇集聚,打造一批强市强镇。把统筹城乡就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贯穿于工业化、城镇化全过程,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

三、构建工业化城镇化

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

工业化与城镇化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更是民生问题。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单靠经济政策或者社会政策是不够的。必须构建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政策系统,这主要包括经济政策、制度性政策、农村与农业政策、科技与人才政策、资源与环境政策、城镇发展政策等方面。

完善工业化的政策体系。按主体功能区的指导思想在整体上进行布局,确定发展重点区域,明确产业发展重点,进行分类指导;实施有效供给倾斜政策,把扩大内需和工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改革投融资体制,推动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建立和完善工业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机制,增强技术研发能力,提高自主创新水平;完善工业化支撑体系,这包括能源资源支撑体系建设、现代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支撑体系、金融财税支撑体系、文化教育科技支撑体系、人力资源支持体系、生产性服务支持体系等等。

完善城镇化政策体系。致力于打破城乡分割体制,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城乡关系。包括: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农民进城的身份障碍,实行国际上通行的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的人口流动制度,及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加快劳动就业制度改革,消除农民进城的就业障碍,取消严格限制民工就业范围的歧视性政策,保障民工的劳动权益;完善城镇用地制度,提高城镇土地利用率,培育土地市场,提高土地配置效率;加快福利保障制度改革,消除农民进城的利益障碍,大力推进城市住宅、医疗和养老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农民进城保险基金;改革投融资体制,形成政府投资、社会集资、企业投资、居民入资、国外引资等多渠道发展机制,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作者系广西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副研究员 蒋小勇)
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  摘要 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是近年来的一个新问题、新热点。本文认为,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三者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是一种互促互进关系即具有互动关系。这一互动关系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1)社会分工是农业发展的分离器,由此产生了工业和城市,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则进一步推动了农业发展。(2)农业革命使城市诞生于世界,工业革命则使城市主宰世界。(3)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延伸和发展;城镇化是信息化的空间形式,信息化是城镇化的经济内容。(4)工业化是近现代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城镇化是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后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特殊表征,信息化是工业化之后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问题的产生
  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三者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缘起,除了国家大政方针使然以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理论研究的需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进,有关信息化的理论研究逐渐多起来。与此相关联,信息化同城镇化、信息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开始凸显出来。那么,它们之间究竟是互不相干,还是相互联系呢?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如果是互不相干,那么,我们的城镇化理论和工业化理论在进一步拓展过程中,就可以不加考虑,一笔带过;而如果是相互联系,有一定关联的话,那么,就需要我们予以关注、加以探究。因为它不单是有助于丰富城镇化理论和工业化理论,而且有助于拓宽城市经济学、工业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并有可能创立城镇信息化、工业信息化等新兴的、边缘的研究领域或研究学科。这些边缘性研究成果,是未来城市经济学、工业经济学与信息科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的生长点、粘合剂和助推器。
  二是实践的需要。从绝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实践看,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的发展关系一般是,先工业化后信息化,即工业化在前,信息化在后,工业化完成之后,再进行信息化。但一些赶超型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则有所不同,它们的经验历程是,在加速发展工业化的过程中,同时也要发展信息化。前一种是先工业化再信息化模式,后一种模式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同时发展并举推进模式。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就需要我们作出选择。《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以下简称《“十五”计划建设》)提出,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这种关系模式下,如何概括与掌握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的关系,如何才能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就需要我们加以研究与论证。
  二、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三者关系的研究现状分析
  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是近年来的一个新问题、新热点。就有关文献分析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关系的研究。二是关于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三是关于城镇化与信息化之间关系的研究。
  综观以上近年的研究;有三大特点:一是从传统工业化角度探讨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的文献十分丰厚,且很多论点已为世人所接受。不足之处是,就现代工业化或新型工业化而言,论及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的文献较少,内容深度也很不够。
  二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关于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文献开始多起来,但增长幅度不大,文章屈指可数;但2000年下半年以来,有关文章猛增,个别杂志甚至开辟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专栏。不足之处是,学界关注度不高,政府系统又着重与去诠释“文件”纲领,尤其是在理论研究上显得相当肤浅或薄弱。
  三是专门研究“城镇化与工业化”或“工业化与信息化”关系的文献较多,但综合地、系统地或比较深刻地研究“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三者之间关系的文献则并不多见,现有可查的几篇文章论述的尚不够全面、彻底或缺乏创新之处。
  以上这些特点引致笔者的兴趣和着力点在于:第一,探讨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时,不光要采取传统的视角,还要吸纳现代的眼光;第二,在研究工业化的过程中,不仅要研究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还要研究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第三,在研究信息化的过程中,除了要研究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外,还要花相当的精力去研究信息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综合地、系统地研究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是理论使然,也是研究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的金钥匙。
  三、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已为人们所熟知,而且也取得了不少成熟的成果。但城镇化与信息化、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有否联系,则是近几十年或近几年来的一个新问题,至今人们仍在进行热烈地探讨。笔者认为,城镇化与信息化、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并不是互不相干的,也不是互相排斥韵,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究竟是一种什么联系?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总的讲,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城镇化与工业化的相互关系。
  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究竟是互相促进的关系,还是一种互相排斥的关系?一直是人们争论的问题。大多数学者认为,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的关系;但也有个别学者认为它们二者之间是一种相互排斥的关系。笔者认为,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关系是一种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工业化与城镇化犹如同胞兄弟,同生同长或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二是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基本土壤;三是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加速器,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四是工业化以城镇化为基础,城镇化反过来作用于工业化;五是工业化是近现代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城镇化则是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农业革命使城市诞生于世界,工业革命则使城市主宰世界。城市问题专家吉斯特曾经指出:“农业革命使城市诞生于世界,工业革命则使城市主宰了世界。这一命题从农业革命的角度,揭示了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国际经验表明,农业发展是城镇化的根本前提。城镇化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农业的商品化、农村剩余的增加、农业资源的开发和集约化经营等几个方面,这些都是城镇化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可以说,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今天的城市的诞生。
  人类最初是没有城市的。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古代农业社会,距今约有5000年的历史。这一时期的零星城镇,是农业革命、社会分工和小商品经济发展的直接产物。主要有两大贡献:一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产生“城”;二是以传统手工业为基础的小商品经济产生“市”。基于此,大多数学者概括了城市兴起的原因:一是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二是奴隶国家的建立。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为古代城市的兴起准备了产业和人口的条件,当奴隶制国家出现以后,古代城市就最终形成了。
  从世界范围看,城市发展的历史可以大体划分为工业革命前的城市发展和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化两大阶段。进一步而言,也可以划分为前工业社会时期的城市、工业社会时期的城市、后工业社会时期的城市、信息时代的城市等四个阶段。不同的城市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在工业革命前,农业不仅使城市产生而且在整个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一时期,农业革命主宰世界。由于缺少能够大规模集聚人口的新兴产业,不仅城市的数量少,城市的规模也很小,城市发展十分缓慢。到公元1500年前后,世界上10万人以上的城市有36个,50万人以上的只有两个。很显然,城市只能是农业的附属物。
  进入工业革命以后,农业与城市的地位发生了重大角色转换。在工业革命浪潮的推动下,城市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了一个历经200年而不衰的蓬勃发展的阶段,这就是近代城市革命,这就是近代城市化阶段。当工业化的浪潮在20世纪席卷地球上的每个角落时,城镇化就成为全球性的现象了。
  在这种背景下,城市成为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中心,成为商业贸易的中心,成为第三产业的中心,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城市改变了人类的命运。
  这些分析告诉我们: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产生了农村;人类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以及第三次大分工形成了城市;机器大工业取代工场手工业和由此带来的工业化则推动了城镇化。城镇化起源于工业革命和工业化,而不是发源于城乡分离。但无论城市的起源如何,农业革命只是使城市诞生于世界,并没有使城市主宰世界及使社会经济生活以城市为中心来运作。只有工业革命即产业革命的巨大威力,才有条件结束田园牧歌的时代,引起整个生产方式的变革;只有产业革命的不断推动,才能使古代城市转变为现代城市,从而引致城镇化的产生与发展,使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等方面成为世界的主宰者。
  2.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加速器,工业化加速了城镇化的发展。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加速器,这一结论由英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得到佐证。工业生产的集中性和大规模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工业生产必然向城镇集聚,推动城镇化的发展,这是由城市特点和工业生产的性质决定的。城镇化进程就是资源和经济要素的重新配置。工业经济是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需要集中于一定的地域。一方面大工业是一种具有高度协作性的共同劳动,这种共同劳动需要生产资料和劳动在一定地域的集中。另一方面在交通不太发达的情况下,生产的集中必然会带来居住的集中。工业生产不是在农村集中,而在向城市聚集,这是由于农村与城市具有不同的特点。农村的根本特点是孤立和分散,城市的根本特点是集中。城市集中,包括人口集中、生产集中、消费集中、财产集中、政治集中等五个方面。
  城市聚集的实现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1)城市聚集的动力结构。从客体角度看,是生产要素或资源向优势地理区位运动、集中的过程;从主体角度看,则是经济行为者谋求对他们最有利的地点来发展的过程,这些地点必然具有某种先天的地理上的优势和生产效率方面的优势。在具体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不同的空间生产力系统,只有存在利益关系的前提下,才可能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导致要素的实际流动。“比较利益一互补利益一选择利益”共同构成的利益关系链,成为引致城市聚集过程的社会动力结构。比较利益、互补利益与选择利益是成为要素流动和城市聚集动力的相互关联的利益序列,从而形成城市聚集动力由弱趋强的“三级阶梯”。在具有比较利益的条件下,寻求多元利益互补关系,进而优选并取得选择利益,可使城市区位最大限度地获得流动和聚集的社会性动力。同时,对于不同的城市区位来说,只有具备这种动力条件的城市聚集才可能是真正合理的和有效率的,从而也成为整体资源动态配置中“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微观基础。(2)城市聚集机制的运行条件与作用方式。城市聚集机制的运行,需要相应的运行条件:一是完备的微观聚集主体;二是统一的要素市场体系;三是发达的城市基础设施;四是最低程度的聚集障碍。城市聚集经济本质上是两种力量的作用:一方面聚集经济作为城市吸引力推动着城市区域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聚集经济则作为排斥力限制着城市聚集和规模扩大。在现实中,这两种力量的作用往往是重合在一起,共同发生作用。它具体表现为城市的吸引力、内聚力和城市的辐射、扩散力等作用方式。(3)城市聚集的实现过程。城市是产业聚集的结果,城市产业分为基本产业和非基本产业两种。前者是由城市向城市以外地区的供给引起的;后者则是由满足城市内部的需求引起的。对外供给可以产生巨大的聚集经济效益,由于这种外部经济的存在,才为需求的内部满足提供了可能,而内在需求的满足,则会从外部吸引更多的资源、资金、信息、人才和智力在城市聚集,为比较成本利益、生产专业化和规模经济创造条件。供给与需求的结合之所以会导致城市聚集形成和实现机制的产生,主要在于乘数效应。在城市聚集实现过程中,乘数效应主要通过产业联系及一种产业内新的投资对整个经济有推动作用。城市聚集经济集中体现在城市第一乘数效应、第二乘数及其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强的城市,不仅具有比较利益优势,而且具有竞争优势。而城市的成长与聚集过程正是通过乘数效应的推动,使得城市聚集经济得以实现。
  工业化必然导致城镇化、工业化加速了城镇化:第一,产业革命扩大了生产规模,小城镇迅速发展为大城市。第二,产业革命要求生产走向集中,工业集聚产生了大规模的城镇。如果说生产规模的扩大可以给资本家带来内部集聚效益,那么生产向城市的集中则可以使资本家得到外部集聚效益。第三,产业革命使人口再生产发生根本变化,人口迅速增加为城镇化提供了主体。第四,产业革命带来交通革命,新的交通设施使城市社会经济系统合为一个范围很宽的大系统。
  3.城镇化对工业化具有促进作用,推动工业化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一方面,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和基础上实现城镇化,是同人类发展、进步的趋势相互一致的。这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反过来看,城镇化对工业化也具有促进作用,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和基础上则进一步拓展工业化。另一方面,从工业化发展看,城镇化适应工业大规模集中生产的需要,能够极大地推进工业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镇化能够产生经济效益;(2)城镇化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工作效率;(3)城镇化促进作为工业化基础的农业的发展;(4)城镇化带来工业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巨变。
  4.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呈正相关。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充分证明了这样的命题:工业化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先导,工业化发展对城镇化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两者呈明显的正相关性。一方面,在工业革命开始之前,世界城市人口的增长是非常缓慢的,到1800年时世界城市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只有3%,工业革命开始以后,世界城市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以每50年翻番的速度增长。1850年为6.4%、1900年为13.6%、1950年为28.2%,到2000年世界城市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已超过50%。
  另一方面,在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的经济规律所驱使,导致了不可逆转的人口与资本向城市聚集的倾向,从而使工业化与城市化呈现十分明显的正相关。据测算,发达国家1820-1950年,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97;1841-1931年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关系数为+0.985;1806-1946年法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关系数为+0.970;1870~1940年瑞典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关系数为+0.976,均呈正相关关系。

(二)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相互关系。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问题,是近年来的一个新问题。从研究文献看,主要集中于2000年下半年以后,而在1995年甚至1990年前,几乎是无文章可查。这说明,只有当信息化已具备发展的条件和被政府纳入议事日程之时,才会引发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问题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

  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不少学者进行了探讨。笔者认为,工业化与信息化是相互融合,互相促进的,二者具有内在的联系:从产生上看,工业化是信息化的源泉,信息化是工业化的派生物,信息化虽然产生于工业化但不是工业化的附属物;从发展阶段上看,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是两个性质不同的社会,后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特殊表征,信息化是工业化之后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作用上看,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延伸和发展,信息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工具,工业化是信息化的重要载体;从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动因以及主要资源来看,工业化是人类追求发展的过程,而信息化则是人类维持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工业化是人类不断实现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化则是人类逐步走向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概括地讲,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前提和发展、源泉与载体、基础和对基础之改造的关系。对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工业化与信息化是两个性质不同的社会发展过程:前者涉及的是工业社会,后者涉及的是信息社会。大约200多年前,人类社会开始告别农业经济时代,迎来了工业经济社会,而且自20世纪60年代西方爆发了以微电子、电子通讯和计算机等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又迎来了后工业社会即信息社会。工业社会曾经大大改变了农业社会几千年来所形成的空间结构,使资本成为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部分,替代了土地要素的主导地位。同样地,信息社会的到来也必将大大地改变工业社会所形成的空间结构,带给人类社会全新的面貌。在信息社会里,信息技术是信息革命的核心,它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社会。与工业社会不同,信息社会是一个完全不同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具有自己所独有的若干特征。很多社会学家,如狄查德、贝尔、奈斯比特、托夫勒、河村望、笔板秀世、富永健一、松田米津等,都对信息社会的特征进行了描述,归纳起来有10个方面:(1)在信息社会里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资本,而是信息。在工业社会里战略资源是资本,而在信息社会里的战略资源是信息。信息已成为信息社会财富的源泉,谁拥有信息,谁就能获得社会财富。(2)价值的增值已经不再主要通过劳动,而是通过信息。(3)人们注意和关心的是将来。在农业社会里,人们习惯于看过去;在工业社会里,人们习惯于看现实;而在信息社会里,人们将把精力和目光放在未来。(4)信息社会是诉讼密集的社会。由于人们的相互交往大大增加,其中有些关系毫无疑问将日趋恶化,必然引起诉讼案件日益增多。(5)工业化社会发展的核心是蒸汽机,其主要功能是代替和减轻人类的体力劳动;信息社会发展的核心则是电脑,其主要功能是代替和加强人的脑力智能。(6)工业社会蒸汽机的发展带来动力革命,生产力有很大发展;信息社会电脑的发展带来信息革命,产生大量系统化的信息、科学技术和知识、情报信息。(7)在工业社会里,工厂是物质生产中心,也是整个社会实力的象征;在信息社会里,情报公用事业成为经济发展中心,也是整个社会实力的象征。(8)工业社会的主导产业是制造业,信息社会的主导产业是智能工业。(9)工业社会以增加国民生产总值为目标,信息社会以实现“时间价值”为目标。(10)工业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是生产出最大量的物资,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信息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是生产出最大量的知识,以加速社会的腾飞。

  2.信息化产生于工业化,是工业化发展的产物,没有工业化就没有信息化。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不断的变化过程,工业化意味着经济结构的变化。从工业化发展过程看,现代工业化不只是表现在工业部门高速增长的过程,而且还表现出一系列复杂的经济和社会关系的总体进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突出的变迁就是工业革命诞生了信息技术的因素,并为信息化的问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显而易见,工业化发展导致信息化的出现,是信息化的源泉,信息化是在工业化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工业化后的必然产物。理由有三点:第一,信息化是工业化过程中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第二,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加,成为信息化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三,只有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具备发展信息业的必备条件。信息化是在发达国家的后工业化(高技术化)阶段的基础之上产生的。信息产品的生产、信息本身的产生、传播、接收等都需要各类高技术的信息装备为载体和信息服务为辅助条件,如计算机、光纤通信、感测仪器、网络、软件、多媒体、微电子等。这些装备和技术如果离开了高技术的制造业是没有办法生产出来的。因此,工业化的高度发展为信息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可靠条件。可以这样说,没有工业化的充分发展,信息化的发展是没有依托的,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了用武之地。

  3.工业化的发展直接导致信息化的出现,信息化的发展又须借助于工业化的手段。信息化是从工业化经济向信息经济,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的动态过程。工业化的发展直接导致信息化的出现,信息化的发展又须借助于工业化的手段,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同时信息化主导着新时期工业化的方向,使工业朝着高附加值化发展;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物资、能源、资金、人才以及市场。只有用信息化武装起来的自主和完整的工业体系,才能为信息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发展了的信息化体制通过对传统工业化体制的大规模改造,才能够使传统工业实现工业信息化。

  信息化对工业化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信息化不能代替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工业化向纵深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光纤通信技术、交互式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智能计算机技术等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以及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一系列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没有信息化,世纪之交的工业化将停滞不前或徘徊不定。信息化虽然对工业化具有推动作用,但不能因此忽视传统工业自身作用及功能的发挥。

  信息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随着当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加速,信息化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变化,信息化的作用不仅体现工业化本身,更重要的是催生了经济信息化。经济信息化的产生使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消费方式发生转变,表现出与传统经济发展明显不同的特征:一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再取决于简单增加资本和劳动力的量的投入,而是将越来越依赖于高科技为基础的知识信息在生产中的运用。知识信息的加工处理和传播将越来越成为提高生产效率的核心环节,整个社会生产过程将围绕着信息流来组织实施。二是随着信息经济的发展,生产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模式将发生根本的变化,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将使生产组织的管理更具灵活性、适应性和科学性。三是在信息经济中,劳动资料的信息属性将在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生产方式将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对知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将逐步变成主要的工作。因此,获取信息的质量、效率、方式等将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因素。四是信息经济进一步具有国际性。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极大地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超越国界的投资、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劳动和技术交流将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五是信息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基础的。科学技术不仅通过对生产力诸要素的渗透和改造,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改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

  当然,信息对于现代工业并不仅仅是一种依赖性关系,而更是一种改造的关系。首先,信息化是在工业化高度发展的推动和支持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次,信息化一旦出现和发展起来,便会反过来改造传统工业领域,使现代工业加速自动化、信息化的过程,最终可能将传统的工业生产改造成信息化工业生产。

  以上三个方面的简要分析表明,工业化与信息化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两者互促互进,共同发展。一方面,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需求之源,是新经济发展的条件。肯定地讲,没有工业化,就没有信息化,没有工业化,信息化就失去了支撑,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信息化是工业化的直接产物,是工业化的最新发展阶段和增长的“引擎”,它赋予工业化以崭新的内容和现代化的意义,它是现代的“工业化”。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信息化与工业化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同时也要注意强调两者的关系如基础与前提的关系、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等,并非意味着工业化的发展必须在前或信息化的推进必须在后,也不意味着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先后两者不可逾越或不能两步并作一步。事实上,从国际经验比较,信息化的发展并不必然的以工业化完成为前提,相反,根据后发优势和经济赶超战略,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在继续完成工业化的同时就着手于信息化工作,通过采取两步并作一步走的并行发展方针,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

  (三)城镇化与信息化的相互关系。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问题,而城镇化与信息化问题则是一个新问题,以至于在很多人还没有来得及思考时,它已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城镇化与信息化之间究竟有何关系?这是21世纪初经济学家首先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以为,城镇化与信息化之间具有必然的联系,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共同发展。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城镇化是信息化的主要载体和依托,信息化是城镇化的提升机和倍增器,也可以说,城镇是信息化栖身之地,信息化是城市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提升的发动机。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从现象上看,信息化是一种都市现象,城镇化是信息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历史地看,信息化的产生要明显晚于城镇化。按人类社会学家贝尔的社会发展理论,城镇化大约产生于18世纪中叶,而信息化则始于20世纪50年代。信息化是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助互进的直接成果。城镇化是信息化的空间形式,信息化是城镇化的经济内容。无论是信息化技术,还是信息产业,都需要拥有一定的发展场所和活动空间,城镇化则能够为其提供足够的空间;城镇化从初期到中期再到后期,都需要信息化的支撑,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使城镇内部网络化、一体化。没有城镇化,信息化就失去了栖身之地,而离开了信息化,城镇化则永远摆脱不了孤立的境地。

  其次,从作用上看,城镇化是信息化的主要载体和依托,信息化是城镇化的提升机和倍增器。城镇化对信息化具有推动作用,而信息化对城镇化具有劳动作用。一方面,城镇化能够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信息化在城镇里发挥作用,从而实现城镇信息化;另一方面,信息化能够提升和整合城镇功能,改善城镇产业、就业结构,提高城镇居民素质,使城镇化在信息中升华,从而实现信息城镇化。

  再次,从发展层次上看,信息化时代的城镇化是更高级的城镇化,产业布局出现了分散与集聚共存的新趋势。从分散化趋势来看,生产技术已经标准化和操作程序化的生产制造环节或产品是标准化、大批量的传统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从城市中心区向外扩散、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的趋势。这种分散化趋势使许多经济活动人口向城市郊区迁移,这是许多学者认为后工业化社会城镇化会发生逆转的主要根据。信息化时代的集聚不同于工业化时代。造成信息时代集聚的原因有:第一,由于需要大量信息和彼此频繁接触、交流和联系的,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企业或企业内管理、控制和协调等职能和价值链环节逐渐向城市中心区集聚。第二,在信息时代,创新和速度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于是,产业集聚的动力也从过去共享基础设施、节约运输成本等静态的集聚效益转向有利于技术和知识的创新、传播等动态的集聚经济效益上来。第三,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是产业集群,群中的企业能够获得范围经济收益。

  最后,从不同社会城市特征上看,信息社会城市的特征与工业化社会城市的特征有明显不同。在信息社会里,作为第四产业的信息产业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使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城市从工业制造中心、商务贸易中心转变为信息流动中心、信息管理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信息社会的城市表现出与工业社会城市不同的特征。

  四、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关系:模型构建

  在前面论述中,我们的初步命题(Ⅰ)为: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三者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经过进一步分析讨论,我们发现:城镇化与工业化、工业化与信息化、城镇化与信息化之间,不仅相互联系,而且相互促进,具有互促互进的特征。据此我们可以给出修正后的命题(Ⅱ)为: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三者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是一种互促互进关系即具有互动关系。

  命题(Ⅱ)包括四层意思:

  1.社会分工是农业发展的分离器,由此产生了工业和城市,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则进一步推动了农业发展。图1勾勒了农业发展与城镇化、工业化之间的关系模型。这个关系模型反映的是前工业社会时期的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雏形。

  2.农业革命使城市诞生于世界,工业革命则使城市主宰世界。图2勾勒了农业革命与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之间的关系模型。这个关系模型反映的是工业化社会时期的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个关系模型表明,农业革命是城镇化和工业加速发展的第一动力,但农业革命只是使城市诞生于世界,并没使社会经济生活以城市为中心。只有工业革命(即产业革命)所引致的工业化的巨大威力,才能促使农业发展产生革命性的变革,并引起整个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大变革;只有工业革命的不断推动,才能从前工业化社会走向工业化社会,才能使古代城市转变为现代城市,从而引致信息化的产生与发展,并推进城镇化的加速发展。

  3.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延伸和发展;城镇化是信息化的空间形式,信息化是城镇化的经济内容。图3勾勒了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模型结构。这个模型反映的是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时期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个互动关系模型表明,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发动机和主动力,城镇化是工业化的促进机和积聚器;信息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工具,工业化是信息化的重要载体;信息化是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城镇是信息化栖身之地,信息化是城市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的提升机。

  4.工业化是近现代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城镇化是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后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特殊表征,信息化是工业化之后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图4勾勒了更广义的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三者之间的关系模型。这个关系模型表明,在工业社会里,工业化与城镇化犹如同胞兄弟,同生同长或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从近现代社会发展史看,工业化是近现代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城镇化则是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二者互促互进,共同决定了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演进,在此基础上,把工业化带入了信息社会,使信息化成为工业化之后的又一个新阶段。从三者的互动关系看,工业化、城镇化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信息化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倍增器和提升机;城镇化是工业化、信息化的空间形式,工业化、信息化是城镇化的经济内容。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关系理论模型可概述为一句话: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三者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是一种互促互进的关系即互动关系。
 作者: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地政研究中心  姜爱林 来源:《经济研究参考》


   4 推进“两化”互动必须加强统筹——六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 [复制链接]
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关键在协调联动。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把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作为整体来研究和部署,借鉴灾后恢复重建的成功经验,转变观念,明确思路,突出重点,推动“两化”互动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工业化和城镇化,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工业生产的集中性和规模化,引发生产要素不断向城镇聚集;城镇化的聚集效应,又为工业化提供发展依托。推进“两化”互动,实质上就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动态调整适应过程,要做到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融合,从而有效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产生强大合力,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
  推进“两化”互动,必须在“统筹”上下功夫,在“互动”上求发展。
  要加强规划统筹,用科学规划引领“两化”互动发展。推进“两化”互动,首先要从规划入手,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镇总体规划、交通发展规划等各类规划,要互相衔接,增强工业对城市的支撑作用和城市对工业的服务功能。
  要加强产城统筹,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两化”互动推进中,新型工业化是主导。要重点围绕产业园区、产业聚集、产业新城三个层次,推动产城互动发展。尤其要把产业园区作为“两化”互动发展、产城融合的重要结合点和有效突破点,根据产业园区建设需要布局城市新区,通过城市新区建设服务产业园区发展。
  要加强区域统筹,以“两化”互动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省内各地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产业特色等既有较大的差异性,又有较强的互补性。要着力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以“两化”互动发展的理念,加快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四大城市群”,支撑和带动“五大经济区”发展。要推进城市间重大基础设施配套、衔接和共建共享,引导城市之间分工协作和功能、优势互补,以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要加强管理统筹,建立与“两化”互动相匹配的社会管理体系。企业入园、农民工进城、非城市居民落户是“两化”互动的关键问题。适应“两化”互动发展,必须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加快户籍制度及相关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就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社区管理和服务,切实解决好新进城人口更好更快融入城市的问题。
  要加强“三化”统筹,正确处理好“两化”互动和“三化”联动的关系。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要在推进“两化”互动中,统筹做好农业现代化工作。要加大“三农”投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把城市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统筹县域内三次产业发展,努力提高城乡统筹和建设水平。
  加强统筹,既是推进“两化”互动的重点,也是“两化”互动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我们一定要统一思想认识,采取切实措施,奋力开创“两化”互动发展的新局面。加快“两化”互动 抓住了四川发展的“牛鼻子”

华西都市报专访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后强

华西都市报记者杨东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支撑,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依托

●以新型工业化为“发动机”引领城镇化水平提升、以新型城镇化为“增长极”支撑工业优化升级,实现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和“双加速”发展

2000年以来,我省城镇化快速推进,城镇化率年均提高了1.35个百分点,2010年达到了40.18%。最近省委书记刘奇葆在绵阳等地调研时指出,要把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工作的战略重点,作为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要努力推动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在“十二五”时期迈上更高台阶。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省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其着力点又在哪里?近日,省委政研室副主任李后强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的专访。

“两化”互动

是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客观的要求

华西都市报:作为政策研究的专家,您对我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重点——“两化”互动有什么样的理解?

李后强: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一个辩证统一体,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支撑,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依托。“两化”互动是指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促发展。正确处理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辩证关系,以新型工业化为“发动机”引领城镇化水平提升、以新型城镇化为“增长极”支撑工业优化升级,实现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和“双加速”发展,是四川“十二五”发展的战略任务,是实现“一主三化三加强”的现实选择,是统筹城乡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加快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和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的必由之路,是四川省委推进“高位求进、加快发展”和重塑“四川经济格局”的重大决策,意义非凡,影响深远。

华西都市报:根据您的研究,我省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尚处在什么样的水平?

李后强:从工业化进程看,四川工

业水平仍较落后,去年我省人均工业增加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8%,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与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的成都经济区相比,川西北地区还处于向工业化初期过渡阶段。从城镇化进程看,我省城市数量偏少、小城镇偏多,全省平均256万人拥有一个城市,低于全国205万人拥有一个城市的水平,而全省小城镇密度大大高于全国水平,同时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滞后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

华西都市报:我省提出联动推进“两化”,是否会让我省“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最大省情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李后强:当前,“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仍然是四川最大的省情,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初级阶段特征更为明显仍然是四川最大的实际,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仍然是四川最大的问题。因此,新型工业化理当是四川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新型城镇化理当是四川

社会发展的主动力,加快“两化”互动和实现“双加速”,既为新型工业化创造条件,也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支撑,是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而“两化”互动也将成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经济强省的现实选择。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路径是“一主三化三加强”,其核心在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带动农业产业化实现“三化”联动,工业化城镇化起来了,农业现代化也就跟着上来了。因此,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目标,加快“两化”互动,前提在把基础做实,加快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配套建设好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根本在把产业做强,着力调优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全面增强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重点在把城市做大,以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以城市群发展为主体形态,优先发展大中城市,集约发展小城镇,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两化”互动

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华西都市报:您认为我省联动推进“两化”的关键点在哪里?

李后强:加快“两化”互动,必须坚持思路创新,在创新观念上,要冲破思想的藩篱;在创新体制上,要破除体制障碍;在创新科技上,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创新文化上,要强化精神支撑;在创新措施办法上,要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有效。以辩证思维和创新思路加快“两化”互动,归根到底是要真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走出一条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功能完

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特色鲜明、集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工业化在“两化”互动中处于基础性和决定性地位。加快“两化”发展,核心在工业化,依托在城镇化,关键在联动化,要把“两化”作为整体来研究和部署。

华西都市报:在新一轮大开发、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获批的大背景下,我省联动推进“两化”又面临什么样的机遇?

李后强:当前,加快“两化”互动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

战略部署;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加快成渝经济区建设和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发展等一系列战略部署,鼓励西部地区在改革中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为我省加快“两化”互动带来新的契机。省委省政府抢抓机遇、顺势而为,作出了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的重大决策,为我省的灾后重建、发展振兴指明了方向。

华西都市报: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对于“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四川来讲,应该怎样在这条路上探索前行?

李后强:四川必须走出一条创新驱动、绿色低碳、高端切入、临界加速和开放合作的工业发展路径,“两化”互动对于四川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尤为紧迫和重要。省委提出的“两化”互动决策部署是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既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要求,也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既抓住了发展的阶段特征,也抓住了发展的牛鼻子。

“两化”互动

让更多人享受现代城市文明

华西都市报:您说的抓“牛鼻子”,对四川各地来讲,应该怎么做?

李后强:对四川各地来讲,加快“两化”互动必须提升城镇规划和社会管理水平。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和文明化,关键是人的社会化、组织化、市民化。城镇规划是政府的第一资源。加快“两化”互动,必须强化城镇化规划管理,各级政府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做到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三规合一”,突出城镇的文化特色、产业特色和环境特色,提升城镇的综合承载力和要素吸引力、资源转化力。

华西都市报:无论是新型工业化还是新型城镇化,人的活动都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您认为,我省联动推进“两化”,对四川人民的生活将带来什么变化?

李后强:联动推进“两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民生为主、民生优先,不能单纯地为发展经济而互动,为繁荣城镇而互动。加快“两化”互动,要积极开拓就业渠道,最大限度地满足城乡居民的就业需要;注重拓宽居民收入渠道,增加居民收入,调整收入分配,适当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切实减轻居民负担;大力发展基本医疗、预防保健、义务教育、公共文化、公共安全等基本公共服务,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加强教育培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提高居民素质,引导居民形成与城镇化相适应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华西都市报:“两化”互动,对我们的管理创新是否将有更高要求?

李后强:积极推进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外资和社会资本投资市政公用事业;积极探索城镇管理新模式,加强部门联动,建立集社会管理、经济运行、文化生活、环境卫生、应急处置、治安防控于一体的现代城市综合管理平台;积极创新城镇管理手段,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尽快让符合条件的农民转变为市民,提高城市建设和运行效率,让更多的人享受现代城市文明

四川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传达提纲 

一、会议概况

7月23日至25日,四川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全面分析了当前我省工业化城镇化现状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究和部署了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促进“两化”互动发展工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强调要肩负起重大历史使命,更加主动有为地推进“两化”互动发展,努力保持“两化”快速推进的势头,加快四川现代化建设步伐。

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省政协主席陶武先,省委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书记李崇禧出席会议,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各市(州)、县(市、区)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省直各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上,成都市、资阳市、开江县、西昌市和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住建厅、省电力公司负责人作了交流发言。会议期间实地参观考察了成都市青白江区、龙泉驿区和遂宁市、射洪县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情况。

会议表彰了2010年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区)和2010年度营业收入上台阶的大企业大集团。

二、   领导讲话的主要精神

(一)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讲话的主要精神。

奇葆书记指出,工业化城镇化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进程,是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必然要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是把握四川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的战略部署,是抢抓机遇重塑“四川经济版图”的战略举措;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是有效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和社会问题的现实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要求。

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走创新驱动、绿色低碳、高端切入、开放合作、加速推进的路子。一要准确把握产业分工和定位,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二要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幅度提升工业经济实力;三要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促进工业经济集中集聚发展;四要积极承接国内外重大产业转移,推动相关产业迅速崛起和发展壮大;五要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加快推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

新型城镇化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动区域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际需要和基本要求,一是构建科学的全省城镇体系,全面加强城市规划工作;二是加快发展大中城市特别是区域性中心城市,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实力;三是高水平规划和建设城市新区,拓展发展城市空间;四是完成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大力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五是突出城镇发展特色,注重城镇风貌塑造和品味提升。

奇葆书记指出,推进“两化互动”,实质上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动态调整适应过程,就是要做到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融合。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一要加强规划统筹,用科学规划引领“两化互动”发展;二要加强产城统筹,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三要加强区域统筹,以“两化互动”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四要加强管理统筹,建立与“两化互动”相匹配的社会管理体系;五要加强“三化”统筹,正确处理“两化互动”和“三化联动”的关系。

奇葆书记最后强调,推进“两化互动”发展是一项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重大工作,必须摆在突出的位置,营造良好条件和环境。一要切实保障群众利益;二要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三要强化要素保障;四要加强政策创新和机制创新;五要大力选拔和培养人才。

(二)巨峰省长讲话的主要精神。

巨峰省长首先通报了上半年全省经济运行总体态势。总体来看,上半年全省经济保持了向好发展的态势。一是农业生产稳定,工业增长较快,服务业发展平稳;二是投资消费增势平稳,对外贸易稳步增长,社会需求明显扩大;三是工业利润增长较快,财政金融运行平稳,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四是城镇就业增加,物价涨幅缓慢回落,民生进一步改善。

巨峰省长在分析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时指出,当前国内外环境仍十分复杂,不确定因素不少。一是从世界经济走势来看,发达经济体复苏进程缓慢,通胀压力正从新兴经济体向发达经济体扩散,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压力大,金融风险隐患仍然存在,西亚、北非政局仍然动荡,但全球经济二次衰退的风险较小;二是从国内经济走势来看,经济运行总体良好,但也存在经济增速缓慢回落与物价上行并存的情况,企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同时,民生领域、食品安全存在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三是从我省经济走势来看,还存在物价高位运行、融资难加剧、扩大内需难度加大、中小企业运行困难、地质灾害防治压力大、服务业发展落后、用工难七大问题。

巨峰省长指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省经济工作的三大重点和总体要求。一是保持投资持续增长;二是做大做强产业;三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最后,巨峰省长强调下半年要着力抓好的七项工作。一是推进“两化互动”发展;二是加强成渝经济区规划的实施;三是强化要素保障协调;四是保持物价总体水平基本稳定;五是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六是加快推进节能减排;七是切实抓好防灾救灾工作。

从四川的“今天”看贵州的“明天”

  

  ——近观四川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创新经验

  

  解读西部第一强县——双流县

  

  成都市双流县依托经济开发区,瞄准国际前沿,直奔高端新能源产业,发展成为我国西部第一强县。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471亿元。

  

  基本情况:成都市双流县位于成都平原腹地。距成都市区10公里,户籍人口90万,面积1032平方公里,辖21个镇3个街道办。双流历史悠久,是开发最早的古县邑之一。

  

  发展目标:集中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以太阳能、核能、风能为重点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以物联网产业链为核心的新兴电子信息产业,以临空经济为引领的航空枢纽服务及航空制造维修产业“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走高端、转型提升的跨越之路。

  

  主要措施:把工业向园区集中,并按照“产城一体”的目标完善配套设施,增强承载能力,让园区资源更集中。

  

  为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该县构建了“六中心三平台”,着力打造高端产业创新发展聚集区和示范区;制定人才队伍中长期建设规划纲要,组建西航港开发区产业人才联盟,全球揽才,并争创“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等等。

  

  丰硕成果:截至目前,在双流县西航港经济开发区,引进了亿元以上的新能源项目32个,其中有中汉电力、核动力研究院等,还有当今国内规模最大、专业化程度最高的民营清洁能源发电企业,总投资210亿元的汉能项目正在建设,建成投产后,年销售收入可达1000亿元以上。

  

  该园区新能源产业功能区已成为国内研发平台最高、产业链条最长、发展潜力最大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双流被科技部和国家发改委分别批准为成都国家新能源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成都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位居2010年中国新能源产业园区百强榜首。

  

  编者按同处西部,四川和贵州地缘相邻、人文相近、血脉相通。7月27日至29日,贵州省党政代表团到四川省学习考察,看到了四川田园般美丽城市、花园般清新的工业园区、活力四射的创造、火样的发展激情。在这里,我们集纳了四川人的几个充满勇气和智慧的创新经验,以期对我们的工作有所启发。

  

  搞新型工业要用新办法——看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如何解决建园三大问题

  

  今天的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和城市高度融合。正成长为一座“最能体现成都核心竞争力、最能代表成都国际化现代化水平、最能彰显成都时代特色的高端产业基地和现代化新城”。

  

  那么,在昨天,他们是如何起步的?在解决建园初期资金、人才、服务等问题时,他们有何“绝招”?

  

  经费问题:设立股份公司

  

  1990年4月,时任成都市体改委主任的张学果调任为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主任。他掂量着仅有的40万元经费和2.5平方公里地,心里直打鼓。为筹集足够资金,他伤透了脑筋,后来与科技部派来的3名搞调研的年轻人讨论,研究出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定向募集资金的办法,最终在短短5天内募集到了1.1亿元。

  

  “比特区还特,就叫倍特吧!”张学果给新公司取了个名字。1992年11月,成都倍特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成都市体改委批准成立。4年后,2.5平方公里的地方,企业想进来已经没空间了。

  

  为解决房子过密、道路很狭窄等问题,张学果又争取到了强有力的政策扶持:高新区从2.5平方公里扩展到47平方公里,并且市级财政不从高新区另外集中收费,所有收益全部留给高新区。张学果很高兴,“政策给够了,高新区走上健康轨道。”

  

  人才问题:企业抱团揽才

  

  2007年7月,高新区首次以“政府搭台、企业联盟”的方式,发起“成都·天府软件人才行动”,让企业抱团走出去招揽软件人才。

  

  从西安开始,相继北上南下,前往上海、北京、大连、深圳。国腾、迈普、华微等近50家高新区成长型中小软件企业的求贤半径拓宽了。“抱团走出去,企业用的是同一张名片——天府软件,这才是真正的引才‘筹码’。”高新区巅峰软件集团副总裁柴力说。

  

  此外,政策吸引人才、环境留住人才、事业聚集人才的区域创新生态正在形成。比如政策规定,对企业从事管理、技术工作的人员,如果连续工作期满一年、年工资性收入100万元以上的人员,将按其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全额给予奖励。

  

  融资渠道:“打包”推介企业

  

  如何为企业提供更丰富的人才储备,弥合校门与厂门之间的“最后一公里”?一个纵向延伸向在蓉高校、培训机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企业的“虚拟大学”——成都软件人才培训联盟,在天府软件园投入运营。

  

  如何解决资金短缺,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博士局长汤继强研究出了一套“内源融资+政府扶持资金+风险投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改制上市”的梯形融资模式,根据企业不同时期与发展阶段的实践需求,提出相适应的融资方式。这种梯形融资模式不仅为中小企业“输了血”,更教会了他们如何在政府引导下,获得资本市场垂青,提升企业自身“造血”能力。

  

  “将某个时间节点里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打包’推介,以园区成立的创投公司为融资平台,出面帮助企业向银行整体贷款,然后再分散到各个公司。”汤继强说,单个50万、100万组合起来就变成了500万、1000万。千万级的贷款,任何一家银行都不会小视。

  

  如何规避风险呢?一方面设立风险贷偿资金,在银行开立风险金账户,参与企业担保;另一方面设立专家评议会对企业融资方案进行审批。按照园区与银行的协定,一旦出现损失,将由担保公司承担70%的风险,园区承担12%,银行承担18%。

  

  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的三个关键

  

  成都的统筹城乡实践,从2003年开始。经过7年多先行先试,初步形成“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发展进程中,他们有三个关键措施。

  

  城乡全域规划    破除城乡二元体制

  

  2003年统筹城乡发展伊始就确立了规划的龙头地位,将科学编制规划、刚性执行规划作为科学发展和依法行政的基础,全面破除规划的城乡二元观念和体制,率先将城市与农村统筹规划,使科学规划覆盖城乡全域。

  

  同时改革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将城市规划管理局调整为城乡规划管理局,将原成都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的村镇规划管理职能划转市规划局;在区域中心镇设置规划管理所,在乡镇配置乡村规划师;形成比较完备的与统筹城乡发展相适应的城乡规划法规与标准规范体系。

  

  按照“全域成都”理念,成都提出了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全市划分为生态及旅游发展区、优化型发展区、扩展型发展区和提升型发展区。2009年底,成都市编制完成了“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规划,并相应编制城乡建设等规划。

  

  明晰农村财产权    优化配置城乡生产要素

  

  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土地和房屋确权颁证,赋予其资本属性,在“三农”领域真正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农村市场化发育进程。2008年1月启动以“还权赋能”为核心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目前,全市确权颁证工作已基本完成。

  

  创新耕地保护机制,设立了耕地保护基金。每年成都市县两级财政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拿出26亿元,按基本农田每年每亩400元、一般耕地300元向农民发放耕地保护金,并与农民养老保险相结合,调动了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同时搭建了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以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成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核心是归还、确立农民的土地房屋转让权,适应城市化加速对农村资源大规模流转、积聚和集中的要求,为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

  

  打破户籍壁垒    公共服务普惠群众

  

  户籍制度是形成城乡二元结构的标志性体制壁垒。成都率先进行比较彻底的户籍改革,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城乡居民平等享受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和参与社会管理的权利,实现自由迁徙。目前,形成了户口登记与实际居住地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统一了城乡就业失业登记、就业援助,统一了城乡社会保险制度,统一了城乡住房保障体系,统一了城乡“三无”人员供养标准和低保标准,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公平化。

  

  2009年起,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设立市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村级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全市所有的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建设。

  

  2008年,将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属高校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险并轨,将参保对象统一划分为城乡职工(有劳动就业合同者)、城乡居民(无劳动就业合同者)两大类,实现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一体化,做到筹资标准城乡一致、参保补助城乡统一、待遇水平城乡均等。

  

  联建:解决农房重建的资金和发展问题——四川都江堰震灾农房重建探索城镇化新思路

  

  40岁的王正良是都江堰市大观镇茶坪村的农民,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失去了自己的房子,包括10间“农家乐”的家庭旅馆房间。

  

  今天,在他家原址上新建的一栋两层别墅楼前,他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这是他家的房子。他将别墅二楼的四间卧室按照宾馆标准间装修,以“加盟连锁”的形式搞起了“乡村家庭连锁客栈”。与以往独营的“农家乐”不同的是,他已经是一家旅游度假公司的合作方,他的四间房由公司按“商务酒店”模式统一管理经营。他是这家公司的副董事长,年底能参与分红。

  

  王正良将自己能够拥有别墅归功于“联建”政策。所谓联建,按照他的话说,就是拉外面的老板给自己建楼,他把部分宅基地分给这老板。

  

  在王正良约300平方米的宅基地里面,现在竖起了两栋楼房,一栋就是上述王家的别墅,另一栋是“联建”房,房子的产权属于“林老板”,以后会开发为连锁客栈。据王正良介绍,两栋房子总造价约为80万,他那栋别墅大概花了20多万。

  

  都江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曾正伢介绍说,2007年6月,我们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我们将每家每户的房子大小、宅基地大小进行测量、确认、公示,最后由国家颁发土地使用证和房屋所有权证。农户可以凭借这两个证书去“联建”。

  

  曾正伢说,“联建”正是抓住国家的政策优势,开展了灾后重建新模式的探索。举例说,一家农户有一亩地的宅基地,但是利用效率很低。于是他就将宅基地分一定比例给外来投资者,投资者则在该宅基地上建房,建完的房子分一部分给农民,于是,外来资金和农民的土地资源就有效结合,实现双赢。

  

  “这也从根本上解决了灾后农民没有足够资金重建家园的问题。”曾正伢表示,现在农民的房子得到更科学地重建,“这是发展性的重建。”

  

  曾正伢所谓的发展性,是指联建过程中突出后续产业发展,布局未来乡村连锁酒店业,构筑村民可持续增长平台,解决受灾群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

  

  目前,茶坪村153户农户中有85户像王正良那样选择“联建”。

  

统筹城乡科学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途径 ——新都区三河街道城乡一体化实践调研报告

 

■杨 羽

 

 

 

 

按照市委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新都区牢牢把握“北部新城、成都新区”的发展定位,不断打造和提升区位、竞争、宜居“三个优势”,突出“一区一园一中心,两城两镇两区域”①发展重点,夯实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两个保障”,加快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在这一总体架构中,区委、区政府把三河街道作为以镇为对象的统筹城乡的综合典型打造,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三河街道的基本情况

三河街道位于成都中心城区与新都城区之间,距中心城区9公里,距新都城区6公里,与成都市成华区、金牛区接壤,绕城高速、川陕大道、蜀龙路、货运大道等在此交汇,是成北重要的公路交通节点,具有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区位条件。

三河街道幅员26.33平方公里。都江堰支流、毗河东西贯穿,五龙山台地形成南高北平。紧邻熊猫基地和成都植物园,具有良好的生态资源,以汉代驿站和说唱俑出土文物为标志,成为新都历史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具有可挖掘的人文资源。

三河辖区总人口35156人,非农业人口由2003年的10074人增加到2009年的25880人,占总人口数的73.6%,外来流动人口2.5万余人,比2003年增长256%,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期。

2009年,街道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亿元,比2003年增长330%;三次产业比例从200316.663.120.3调整为3.763.932.4;全口径财政收入34880万元,比2003年增长1407%;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95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563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124%128%

二、统筹城乡科学发展是三河街道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

从区域位置、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和在新都发展的战略位置来看,三河街道是新都无缝对接成都中心城区的重点区域之一,具备在新都率先实现新型城镇化的条件。如何把潜力变动力、把优势变现实,必然选择正确的路径。

三河街道始终把城乡一体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动力。统筹推进“三个集中”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民居住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促进了城镇承载力提高和功能配套,极大地加速了新型城镇化进程。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也促进了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了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形成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两轮推进、互相促进和城乡经济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实施大项目、品牌项目带动战略,直接推动了依托产业发展的全域结构调整,使三河新型城镇化科学规划、统筹建设。抓项目调结构、抓项目促发展,大力引进对区域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品牌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既推进城镇经济结构调整,又以产业为依托推进社区结构调整,实现了全域结构的科学重组。

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和面貌,改变群众生活方式,提高群众生活水平,通过公共服务配套和典型示范,新型城镇化成为群众的期望和内在需要。

三、三河街道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打造综合典型的新实践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城乡一体化,让人民群众得实惠、强能力,是三河街道统筹城乡科学发展实践的主要着力点。

()以规划为龙头,实施城乡一体化科学统筹规划。

以科学规划为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基础和龙头,在三河街道实施了“三规统筹”。新一轮规划中,三河全域均属成都市北部新城范围,主要功能定位是北部新城的南部副中心,体现发展性,明确产业支撑,重点发展旅游房地产及休闲健康产业、工业研发及总部经济、物流产业等。在做好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的同时,按照融入北部新城、全面城镇化的规划定位和成都市绕城路生态带规划要求,不拘束于城镇集中,根据发展特点编制实施了社区规划,弱化位于生态带的原场镇核心,打破区域界限,将原来14个村(社区)撤并为8个新型社区,按照“统规统建”实现集中,形成组团式发展格局,通过整合配置资源,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为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撑。

科学规划,突出体现全面、统筹、可持续。全面,即“四位一体”,规划不仅考虑经济发展需要,同时涵盖政治、文化、社会各项建设。统筹,即“城乡一体化”,将三河放在成都、新都全局谋划,发展计划充分考虑其比较优势、资源禀赋,形成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的产业布局。例如:依托成量集团、成发集团、一汽青岛成都分厂、诚实彩钢等重大工业项目调整结构,实施大企业战略,巩固和壮大工业经济;依托川陕大道物流通道特点,积极规划加快新都物流中心建设,形成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依托蜀龙大道区位优势、毗河和五龙山的生态优势、汉代驿站文化资源,以保利公园198和熊猫小镇等建设项目,形成旅游房地产、休闲健康等消费性服务业聚集区,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改善城镇面貌,优化完善城镇功能,推动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即坚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充分尊重发展规律相统一,发挥市场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保障新型城镇化可持续性推动。位于保利公园198项目的二台子社区,在解决集中居住的同时,配套建设了历史文化商业院落街区,既传承文化,又为保利项目和社区服务提供产业配套,创造就业机会,推动居民转移就业。

()以延伸覆盖、集约共享为目标,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城镇面积的扩大、城镇人口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在促进产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要达到新型城镇化的新要求。基础设施要支撑城镇化,并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标准。

一是延伸惠民,将道路、水、电、气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城乡一体的道路交通网络建设,社区、自然村落及一般农民聚居点水泥路覆盖率达到100%;建成了近40万平方米的农民安置小区及相关配套设施,2500余户、9000余农民实现了集中居住,在社区设立了公交招呼站;吸引社会资金1000余万元,建设了四个社区集贸市场。

二是加强软件建设,发挥硬件建设效益。随着统筹城乡发展的深入实施,城乡社会空间结构,城乡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着深刻变化,带来群众对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新需求,如:因流动党员增多、党员跨区域安置,带来党的基层工作的新变化、党组织基础建设的新需求,因基层群众的就业、治安、物业、集体经济发展等新变化,带来了基层治理的新需求。三河街道按照新都区“统筹共建、适用共享”的原则,以社区为重点,以构建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为关键,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

首先,着力建立新型基层治理机制。三河街道结合社区及产业结构调整,以建立总支、支部、党小组等形式,构建大党建格局,在全域范围内实现党的组织覆盖、工作覆盖、凝聚力覆盖。以居民自治为核心,建立居民代表议事会、居民代表监事会和两委会,引导群众有序参与基层事务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同时,建立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社,以集体经营参与市场竞争,提高应对市场的能力,增加群众收入。

其次,适应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加强对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建设。生产方式向二、三产业转变,就业和社会保障成了最现实的需求;城镇化带来群众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上不再仅仅满足于温饱,有了新的精神需求。为此,三河街道突出特色,在“113”②的标准中首先统筹建立了就业服务站、警务室、文化活动中心及物管中心,集约整合完善了教育设施、卫生及人口计生服务、农贸市场和环境设施,并在人员、管理、载体等建设上合理配置、规范运作。特别是通过市场化运作,引进专业清洁公司和物业管理公司对城镇环境卫生和小区管理实行专业管理。由街道、社区、居民对专业公司实行三级监督,保证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质量,达到了与城市小区同样的管理质量。

()以市场化改革为突破口,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促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民的“两个转变”。

农村市场化改革滞后,农村产业单一,特别是城乡生产要素难以顺畅流动,是制约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因素。三河街道切实抓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结构调整为基础,以确权流转为关键,以基层治理为保障,明晰产权,推进资产资本化、效益最大化。

市场化改革明晰了农村的三种资源——农用地、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村房屋。通过建立平台和机制实现三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流转,实现资源与资本结合,形成集体经济支撑,实现农民收益最大化。

实现农用地收益最大化,就是通过土地流转集中规模经营,调整农业产业、产品结构,以组织集聚资本、对接市场、创新产销模式,以一三产互动等带动现代农业发展。龙伏社区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组成土地资源性合作社;通过规划,明晰一三产业互动发展产业定位,在“三产”上,挖掘打造生态资源,形成集中庭院经济;在“一产”上,调整产品结构,打造花卉林木和粮食蔬菜生产基地。

实现集体建设用地收益最大化,就是在提升城镇资源价值的基础上,通过“三个集中”建设发展,通过市场化合理配置与流转,使集体建设用地发挥最大功效。

一是引导农民集中而整理出的集体建设用地,以集约为原则用于农民集中居住区及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三河街道原老场镇属绕城500米控制范围,不能作为居民集中居住的核心区,为此,通过组团式规划,将原来散居的农民引导到8个集中居住区,大大压缩了用于生活的占地面积。同时,通过新居建设,适应群众和市场需求,提升房产价值。

二是将生活用地之外的集体建设用地通过确权赋能,将确权后的集体建设用地配置给社区集体或集体组织成员,通过流转增效用于社区发展,赋予资产获益能力。即对确权后的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包装,引入市场主体投资开发,促进产业发展,稳定获取收益。龙伏社区将确权后的69.5亩集体建设用地与土地价值更高、但没有集体建设用地指标的长龙社区进行异地置换,引进成都厚诚物流有限公司,组建股份制包装服务中心。龙伏社区以集体建设用地指标、长龙社区以土地(两个社区土地折算后入股资金为1700万元)入股,占40%股份;厚诚公司以2600万元资金入股,占60%股份。两个社区前五年每年可获得6000/亩、41.7万元收益(龙伏社区20.02万元,长龙社区21.68万元)。同时,就近创造了就业机会,解决了社区500多人就业。

实现农村房屋产出最大化,就是将确权后的住房、营业用房等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进行出租、经营,获取稳定的财产性收入。

一是集约共享,用活集体资源。回龙社区以整理配置的集体建设用地建成了2000m2的社区活动中心,集约共享后,将其中1100m2作为社区集体资产,以龙兴股份合作社为载体,通过招租设立了放心商店、幼儿园、餐馆、美发店等,不仅满足了居民生活所需,每年还有8.5万元以上的收益。

二是尊重群众意愿,用活住房补偿资源。三河在集中农民时,在规划、建设和管理环节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按“1X”模式实行住房安置,即农民安置房在总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可修建数套,除一套自住外,发挥社区干部和基层组织作用,采取集体管理和物业管理相结合的办法,集中集约运营出租资源。

三是整合营业用房,市场化增效增收。江陵路社区居民以确权后的营业用房入股,针对居民生活需求,以互助四方旺铺合作社为载体,对入股资产整体包装打造、招商经营,月租金比同区域高35/m2;针对物流交通需要,以民兴股份合作社为载体,将入股资产交由专业资产公司统一运作,进行轮胎专业市场运营,前景看好。同时,确权后的农村房屋还可用于资产抵押,获得资本。

通过市场化改革,强化产业支撑,新型城镇化不断发展,促成了三河街道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质的变化。这一变化是在生活方式转变的基础上,实现生产方式和收入结构“两个转变”。在生产方式上,非农社区居民已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主要从事服务业和加工业生产劳动、对资源和资产的个体或集体经营;纯农社区农民大部分也转移到二三产业,剩下极少部分也从单户的农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规模经营的“产业工人”。在收入结构上,由于生产方式的转变,非农社区居民的主要收入是集体和个人财产经营的财产性收入、从事二三产业生产劳动的工资性收入以及基本的社会保障收入等;纯农社区居民的主要收入是土地流转收入、土地(包括集体建设用地、农用地)经营收入、工资性(包括农业劳动)收入等。

在城镇化过程中,居民收入要达到稳定性和长期性,必须引导并树立“劳动收入为主,多元构成”的理念,即社保是基本生活保障,劳务工资收入是增收的主要渠道、财产性收入是增收的稳定渠道。一方面,通过农村城镇化,涵养资源价值,挖掘优势资源,以资产的集体化、组织化管理对接市场,使个人和集体资产成为有序稳定的增收渠道。另一方面,通过农民市民化,主要是加大就业培训、新市民培训等载体活动,降低门槛,提高就业技能,开拓非农就业岗位,使农民从事服务业、加工业劳动的工资性收入成为长期性增收的主要渠道。同时,把建立集体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公司化运作、民主化管理新机制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

四、三河城乡一体化实践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

三河街道的实践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一条以统筹城乡科学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

一是科学规划、有序实施,统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规划先行,为三河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科学规划为先导,并以规划指导招商引资、社区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等,使三河新型城镇化项目合理引入且带动作用大,社区建设布局合理,建筑群体和谐统一,配套功能优化。

二是以人为本,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关心群众利益,调动群众积极性。三河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离不开群众的大力支持与积极参与。在维护政策权威的同时,充分保证群众的应得利益,并不断创造条件增加群众的收入;切实抓好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为群众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用发展让群众看到希望,让城乡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自主管理自己的资产,管理集体的资源。

三是运用市场化手段,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确保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一方面建立城乡一体的市场化体系。重点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在抓好耕地保护的同时,推进土地确权流转,努力形成更加灵活、更为高效的土地利用政策;赋予和保障农村集体、个人的财产权,积极把农村建设用地推进土地市场,把农村房屋推进融资市场,有效盘活农村资源和资产,壮大集体经济。以市场为主导,抓好各类新型经济组织的建立与管理,把握市场规律和市场经济的特征,利用现代公司管理制度对资产进行管理与经营,确保集体和个人资产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政府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用市场的办法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积极运用市场机制抓好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搭建市场化融资平台,鼓励和支持市场主体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注释:

①一区:工业集中发展区;一园:成都家具产业园;一中心:新都物流中心;两城:北部新城、北部商贸城;两镇:新繁镇、石板滩镇;两区域:东南片区都市生态农业区域、西北片区都市设施农业区域。

1个村(社区)配置13项公共服务设施(劳动保障工作站、卫生服务站、人口计生服务室、警务室、全民健身设施、农贸市场、日用品放心店、农资放心让店、垃圾转运站、公厕、污水处理设施、教育设施)。  关于我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舒 刚

  

  今年,州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优势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民生事业建设”五大建设的发展战略,作为五大建设之一,“新型城镇建设”是推进我州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重中之重,必须有所作为、必须有大作为。

  一、我州城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近年来,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了我州新型城镇化较快发展。我州城镇化率已从1999年的21.6%上升到了2010年底的37.2%;全州城镇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一)坚持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州府吉首近年来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经过10年的发展,城市人口由12.7万人增加到19万人,城区面积由9.5平方公里增加到21平方公里。二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大力推进乾州新区开发,“开发乾州新区,再造一个吉首”的目标基本实现,城市骨架拉开。三是城市品位得到提升。通过推进城市美化、亮化、净化、畅化工程,吉首城市人均道路、绿地、住房面积分别达到13.5、9和28平方米,城市品位得到提升。

  (二)坚持产业带动战略。一是旅游产业带动。如凤凰县城、里耶镇、芙蓉镇等,依靠旅游业的兴起,得以快速发展。二是工业产业带动。最为突出的是花垣县。花垣县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积累了一定的财力用于加快县城建设。近年来,花垣县共筹措资金近10个亿,用于城南、城北开发以及城镇公共设施建设,完成了209、319两条国道的绕城路,新增城区道路18公里,城区面积由2002年的7平方公里拓展到目前的12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由3.5万人增长到8.7万人。三是经济园区开发带动。主要是通过省级经济开发区,带动城镇扩容。全州有省级经济开发区3个:吉凤经济开发区、吉首经济开发区和永顺经济开发区。截至2009年底,吉凤开发区累计投资14亿元,初步形成了“三纵三横”的城区道路框架,城市配套功能不断完善。

  (三)坚持民营资本带动战略。永顺县委、政府为了破解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引进湖南大汉集团,尝试以城镇资源、资产换资金,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大汉集团计划用5年时间在永顺县城投入10个亿,实行城镇综合运营开发,从而促进当地城市化水平提高。

  二、我州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化整体水平较低。2009年末,我州总人口275.83万人,2010年底,我州城镇化率37.2%,截至2010年底,全国的城镇化率达到47.5%,湖南省城镇化率达44.4%,我州城镇化率比全国低10.3个百分点,比全省低7.2个百分点,城镇规模小,集聚能力弱,辐射功能不强,产业发展水平低。

  (二)城镇规划编制滞后。目前,我州很多建制镇未曾进行规划修编,小城镇建设无序,缺少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有的城镇虽然有规划,但控制管理弱化,监管执法不到位。特别是乡镇占田建房、随意修房的情况十分突出,严重影响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

  (三)城镇产业支撑薄弱。我州经济发展落后,城镇缺乏大产业、支柱产业支撑,发展推动力不足,这是我州城镇发展水平低的根本因素。

  (四)城镇化建设资金不足。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我州经济实力弱,2010年财政收入仅32亿元,城镇建设资金筹措难度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道路、市场、环卫设施,以及公厕、文体场所、停车场等公益设施严重不足。

  (五)城镇管理和公共服务不到位。城镇“脏、乱、闹、阻”现象严重,经济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差。一些城建、城管体制机制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乡镇城镇管理严重滞后,管理无机构、缺人员、少经费。

  三、我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

  从我州的实际来看,加快推进我州城镇化建设必须把握“四大关键”。

  (一)突出产业带动。产业发展是城镇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支撑,是吸纳就业、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我州要推进新型城镇化首先必须把支柱产业建设作为关键环节来抓。一要依托优势资源,发展提升优势产业,如矿业、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生物医药产业等,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二要抓住沿海产业转移和我州大通道建设成效明显的机遇,积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发展壮大吉凤经济开发区等工业园区;三要围绕旅游产业发展,着力壮大我州房地产、文化娱乐第三产业,提升我州服务业的品质。

  (二)突出规划布局。要坚持高起点规划,以大思路谋划城市发展,以科学规划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围绕吉首这个中心城市,全州一盘棋,树立大通道、大旅游、大市场的理念,把发展壮大州府吉首作为推进我州城镇化进程的重中之重。要突出规划权威。城市规划一经制定,就具有极强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维护、执行城市规划,不得随意变更,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城镇建设混乱、小城镇建设散乱差等问题。要突出民族特色和山区特征。特色是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是一个地区发展品质的象征,我州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充分尊重和传承民族本土文化。

  (三)突出资金投入。我州是贫困地区,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十分突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搞活城市经营,广泛吸纳各类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参与城市建设。一是要加强融资平台建设。要切实发挥政府投融资主体的引导和带动作用,通过整合政府资产、集体资产、土地资源等城市资源,做强做大投融资平台。二是要抓好城镇资产经营。强化经营城市理念,通过市场化运作,盘活城市资源。土地是城市最大的资源和存量资产,政府要统筹一级土地市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储备、统一开发,推进土地市场化经营,实现以地生财、以地兴城。三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州县市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县市乡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同时,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的大力支持。要将各类资金进行整合,统筹安排,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突出城镇管理。一是要理顺管理体制。我州城市的“脏、乱、堵”问题始终得不到彻底解决,既有城市管理不到位的因素,也有责权不清等体制性问题,必须理顺城市管理体制。二是要加强综合整治。要成立城镇管理综合执法队伍,突出抓好占道经营、违章建筑、环境卫生和交通秩序“四项整治”。三是要加强市民素质教育。教育、引导、激发群众强化城市意识、市民意识和文明意识。四是要加强社区工作,大力推进劳动就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进社区,拓展社区服务领域,着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关系和谐”的人居环境。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州县市两级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在政策引导、产业规划、资金筹措等方面的突出作用,在加速我州城镇化进程中有大作为。

关于我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作 者:县政协文史与宗教委员会课题调研组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2010年一号文件,强调了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大力推进城镇化。城镇化和城市化,在一定程度上它们的内涵是一致的。而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动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为推进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根据县政协今年重点调研课题的要求,县政协文史与宗教委员会展开专题调研,赴嘉兴南湖、上海嘉定进行实地考察,走访我县有关部门、乡镇、村,召开相关座谈会,了解了一些实际情况,听取了一些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县域经济不断增长,城市建设飞速发展。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接轨沪杭”战略,县域经济稳步增长。初步形成了德清经济开发区、临杭工业区、德清工业园区的临杭产业带新格局,生物医药、特色机电、新型建材、新型纺织成为我县四大先进制造业支柱产业。经济总量迅速增大,2009年,完成生产总值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0%;财政总收入28.4亿元,增长10.2%。

  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给德清城市建设提供了坚强的动力和保障。2009年,全年完成投资6.87亿元,城市化水平达到57%;武康总人口16.5万人,用地规模达到21平方公里,城市框架面积3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主要集中在武康中心城区和中心镇,这些区域拥有85%以上的城镇建设用地,积聚了90%以上的城镇人口。

  目前,县域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是由原来的“一城一区一湖”(武康、乾元、下渚湖)调整为“三区一湖”(武康城区、站场新区、临杭工业区、下渚湖)。“三区一湖”的县域总体规划成果已编制完成,通过了省市联合鉴定,并上报省政府审批。县城武康将迎来新一轮的飞跃发展,开始实施“东扩、南拓、中间提升”的工程。

  (二)“和美家园”建设大力推进,城乡统筹步伐加快。

  2009年,“中国和美家园”建设周密谋划、加紧建设、成绩显著,成功建成了首批13个精品村和10个特色村,并完成了德桐公路沿线、莫干山生态景观环线、下渚湖生态景观环线“一沿两环”景观线的建设,共整合项目资金5830万元,初步实现了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产业特色鲜明的建设目标。绿化工程方面,全年累计完成绿化面积10943亩,投入资金1.29亿元。建成16个“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42个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编制完成全县农房改造建设规划,实施农房改造4436户。城乡统筹发展成效明显,实施“城乡公交、供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四个一体化。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010年,我县实施和美家园推进年活动,着力打造“中国和美家园”精品线路,确定25个创建村,规划建成46个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加快全县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步伐,把中心村作为农村社区化、农民居民化的主平台,积极引导农民建房向中心村集中,农民居住向中心村集聚,全年计划完成农村住房改造建设4100户。

  二、存在问题

  (一)城市整体定位尚不够明确。

  武康镇自1994年县治搬迁后,政治、经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已初步具备了现代化城市的雏形。但是,什么样的城市定位才真正契合德清实际,体现德清的城市品质以及代表德清今后的发展方向?我们曾经有过一系列关于德清城市定位的说法,但叫几年就被换了,因为这些叫法似乎都不够响亮。我县新的城市化总体规划已布局“双极三片多点”的县域网络和“三区一湖”的中心城市空间格局,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规划系为德清所作的《德清城市空间拓展与城市功能提升研究》将德清城市发展的功能定位描述为:

  长三角腹地的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品质新城

  杭州都市圈北翼新型产业基地

  这两个定位对德清的城市特点和发展方向有了详细的描述,但眼界还不够开阔,未能体现德清的城市文化特色。

  (二)产业发展动力尚不够强劲。

  产业发展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核心环节。我县初步形成了生物医药、特色机电、新型建材、新型纺织四大先进制造业支柱产业,但特色工业主导产业不明显,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工业集聚程度不高,产业链条短,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工业产值所带来的收益也不高。2009年,上海嘉定区工业总产值2360.5亿元,规模以上企业产值1796.4亿,财政总收入达到232.8亿元;我县的工业总产值冲千亿,规模以上企业产值456.1亿元,而财政收入只有28.4亿。与嘉定相比,即使排除其中财政性收入的因素,考虑服务业的有关因素,我县工业产值带来的财政收入收益率明显要低。

  (三)城市文化个性尚不够突出。

  德清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德清是良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原始瓷器诞生地,被我国考古界誉为“瓷之源”;是中国舞蹈的发祥地之一,有“舞出前溪”的历史记载。德清曾孕育了沈约、孟郊、俞平伯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游子文化、防风文化等文化精髓成为德清历史长河中的灿烂景观。但是比较周边县市及其他发展较快的城市,显然德清城市文化的营造不够突出,缺乏标志性的文化景观和文化产品。长兴有百叶龙、贡茶院,安吉有竹博园、竹子系列产品,桐乡有乌镇……近几年,德清大力宣传孟郊游子文化和瓷之源文化,建设下渚湖湿地景区和新市古镇,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缺乏文化景观建设的力度,缺乏相关文化产品的开发和推介,以至于辐射影响不大。

  (四)农村社区化推进不够明显。

  2009年8月,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指导我县农村社区化工作,同时印发《2009年德清县农村社区建设推进方案》,确定了村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启动了我县农村社区化工作,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部分基层干部不理解农村社区建设的目的、意义和内容,不了解为什么要抓农村社区、怎么抓农村社区建设,思想有顾虑;广大农民对自己的权益能不能得到保障、怎么保障心中无底,对社区化建设积极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有上热下冷的现象,农村社区化推进存在一定难度。

  (五)旧城改造的强度不够有力。

  近几年,围绕重点工程、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德清加快了旧城改造的步伐,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旧城改造的力度不够强劲,规划不全面,投入有限,以致效果不明显。如武康旧城区,基础设施严重老化。2009年12月,我县设立了中心镇培育专项基金(每年新市1200万元、乾元800万元、钟管800万元),但新市、乾元的旧城改造推进还是缓慢。三、几点建议

  (一)广泛征求意见,明确城市定位。

  对一个城市的定位,既要考虑她的地理位置、区位优势,又要顾及她的自然景观要素和历史文化资源,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她的城市文化特质和未来发展方向。

  德清地处长三角腹地,与杭州零距离,交通便利,杭宁、申嘉湖杭高速已经运行,杭宁高铁即将建成,杭州二绕正在规划,这赋予了德清明显的区位优势。但这是优势,也存危机。因为快速道路的建立,把所有地方的距离拉近,区位优势被更多的地方分享。德清拥有丰富的山水、文化资源,既有已经开发的莫干山、下渚湖、新市古镇,又有许多待开发的文化资源,如孟郊游子文化、瓷之源、赵孟頫、德清俞氏等,可见,德清具有生态、人文、休闲、宜居的城市特色。

  关照德清历史,曾与上海有过发展蜜月期。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达贵与商人纷纷筑居莫干山,给莫干山带来了一派繁荣;在近代至抗战时期,新市古镇与上海经济往来密切,蚕丝、羊毛经销上海,远销海外,同时,新市成为附近区域上海工业产品的集散地,经济持续发展,被称为“小上海”。即使改革开放以后,“德清模式”也是依托上海,与上海的科研所、高校产学研联合,成为德清发展的动力。所以,德清提出“开放带动、接轨沪杭”战略,意义深远。但我们给德清城市定位的时候,是否应该有更开阔的视野,在我们已经成为杭州都市圈一员的同时,更多的注视上海,定位如何依托上海发展。因为,德清历史告诉我们,一旦接轨上海有实质的突破,就会带来经济飞跃。

  对于德清城市的定位,希望广泛征求意见,开展各种研讨,既要听取外地专家的声音,又要吸取本地人士的见解,全方位审视德清的历史、现实与发展方向,给德清一个能够产生长远影响的定位。

  (二)支持科技创新,加快产业升级。

  要发展城镇化,必须发展好城市产业。上海嘉定区推行城镇化,遵循“动迁农民就地安置、原有产业就地升级、基础建设就地完善,未来发展就地预留”的“四个就地”原则,尤其注重产业升级,发展汽车零部件、光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制造、出口加工等产业,培育新的产业高地,形成了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从而产生很高的经济效益。同时,以市场为依托推动市场发展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优质的商务和生活配套服务,让优质资源“下乡”,把“叫得响”的医院、学校、剧场引进来,借以提升人气,引进人才,推动产业的发展升级。如上海瑞金医院嘉定分院已开工建设。

  德清要加强德清经济开发区建设,加快推进科技新城、临杭工业区建设,应重视研究申嘉湖杭高速沿线新市、禹越、新安、雷甸四镇的产业及城镇规划。我们可以借鉴嘉定的经验,科学完善城镇产业发展规划,通过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能耗型产业发展,重点奖励和扶持科技型、环保型的产业,形成以科技创新和环保为主的产业结构,从而提升城市产业竞争力。招商选资真正注重“选”,认真执行好《关于加快引进“大好高”项目的实施意见》,尤其要选择具有集聚效应的环保型的高新技术项目。

  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完善开发区的相关服务设施,不仅服务好外来务工人员,也要服务好企业高端人才,可以请省城优质资源“下乡”,如把县人民医院办成浙江第一医院、第二医院或邵逸夫医院的分院,让德清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省城的服务。这样,可以吸引人才,提升人气,增加一个城市的凝聚力,为产业升级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

  (三)培育文化元素,增强城市魅力。

  加快推进德清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当突出德清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地域特征,培育城市文化,确定城市文化主题,保存乡村文化,传承乡土文化记忆,从而彰显德清城市的个性、魅力,以及亲和力。

  一要明确城市文化主题。把慈爱感恩为内涵的孟郊游子文化作为德清的城市文化主题,无疑是最为恰当的。从影响上说,德清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是当代中国在海内外最有影响力的诗篇;从内涵上说,慈爱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继承上看,德清已经举办两届中华游子文化节,产生了良好的反响。把孟郊游子文化定为德清城市文化主题,能够增强德清的城市魅力,增加德清招商发展的吸引力。

  二要大力推进文化景区的规划建设。以抓工程项目的力度,尽快实施已经规划的孟郊游子文化园建设,同时,规划好中国·德清瓷之源文化旅游景区,将瓷之源遗址博物馆、珍珠文化博物馆、小山寺茶文化展示区、小山漾休闲度假区、赵孟頫管道升墓园等相结合,展示德清特色文化,打造一个集保护、展示、科研、教育、参观、游览、休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新景区,使之与莫干山、下渚湖、新市古镇连成一体。

  三要妥善保护乡村文化遗存。文化部门要和各乡镇协同做好乡村文化的保护和继承,传承乡土文化记忆。随着农村社区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农村人口将逐步集聚,原有的村落文化将面临冲击。建议对我县乡村,尤其是即将推行社区化的村庄进行村落文化调查,对老宅、古桥、老河埠帮岸、古树名木,以及河道等进行普查,能够保护的尽量保护,避免一刀切式地全部拆除、砍伐、填埋,尽可能保持原有地理风貌,那些有着历史渊源的老地名,一个都不丢弃;对于星罗棋布的小河浜,对水网进行疏浚和清淤,恢复生态。比如,我县有274座古桥梁,就应尽可能原址保护,实在无法保护的,建议在中心城市武康余英溪的后续工程中建设德清桥文化公园,选取有代表价值的古桥统一迁入安置,此举既可保存古桥,又增添了县城武康的历史文化气韵。

  (四)推进农村社区化,建设和美家园。

  嘉兴南湖区是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已经形成了一套规划科学、管理民主、网络健全、保障有力的工作机制。借鉴南湖经验,对照德清农村社区化建设实际,我们建议:

  一要统一认识,健全组织网络。根据已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的有关要求,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网络,开展调研、培训、交流和学习,进行广泛宣传,层层发动,统一思想,从上而下形成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良好工作氛围。建议在开展这项工作时,突出民政部门的相关作用。

  二要合理定位,科学规划。围绕“便民、利民、惠民”的要求,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有利于中心村发展和开展服务的原则,根据各乡镇自然文化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民生活习惯等不同情况,合理规划农村社区化建设的范围和居民点。要科学规划中心镇和其他集镇的建设,发挥它们的人口集聚作用,跨村建设新社区;要以“一村一社区”为主要模式精心规划中心村,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统一社区名称和服务标识,统一规划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标准;要考虑德清山区的特点,发挥原有宅基地相关公共设施的作用,推行一社区多个居民点的做法,避免各种资源的浪费。

  三要推行“股票地”,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借鉴前几年“股票田”的成功经验,在全县推行“股票地”,进一步推进土地流转,实施集约规模经营,推进农村社区化建设。“股票地”可分承包地和宅基地两种不同性质,即承包地按承包期限,宅基地按《物权法》相关规定,农民入股土地,交由村集体承包或租赁给经营大户,农民可承包经营,也可坐分红利。这样,可以解决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顾虑,不管他搬迁到什么地方,都持有这个土地股份,可以享受权利。农民没有了顾虑,社区化推进也迎刃而解了。关于土地的使用,一定要考虑周全,考虑使用的成本大小,尤其要考虑由此可能带来的社会矛盾。

  四要以民为本,完善管理和服务体系。本着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思想,围绕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需要,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主体,完善社区管理制度,完善基础设施,完善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把新社区建设得农民乐于入住的农民乐园,变“要他来”为“他要来”。

  (五)加强旧城改造,保护改造并举。

  要以经营城市经营土地的理念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加快建设武康城东新区,打造总部经济的集聚区、高档住宅区和文化体育休闲区。同时,也要改造好武康、乾元、新市的旧城区。当然,旧城改造不只是简单的拆旧建新,这是一项综合的城建工程。一、规划要有品位,保持城市的建筑特色,改造要和城市总体发展方向契合,与周遍街区的风格特色相协调,防止出现“千城一面”的倾向。二要加大投入,建设一步到位。从根本上完善交通和市政基础配套设施,改造后的主要城区街道能够承载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需求,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投资。三要保留德清历史文化建筑和标志性建筑,延续城市的“记忆”。要综合考虑历史建筑的价值,由相关文化部门认定,是拆除还是保留。如新市发展古镇旅游,不仅要保护好原有传统建筑,还要恢复一些历史文化名人的故居,如赵紫宸、赵萝蕤故居等,乾元要保护改造孔庙、溪西街发生清末重大奇案之一笆斗案的老宅等。

  我们相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德清的城镇化建设一定会更上层楼,体现德清的山水之美、人文之厚、产业之优,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圈展示独特的魅力。

   
阆中市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调研报告


  一、主要工作及绩效

  (一)主要成绩 在推进“两化”互动工作中,我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坚持以工业技改扩能和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以化解资金瓶颈为突破口,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2006年以来,阆中市委、市政府提出“保护古城,开发新区”的战略思路,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强市战略,有序实施古城区企业南迁退城入园。目前,城市规划区域已经拓展到保宁、江南、七里、双龙、河溪等地域范围,城市人口已经增加到30万人。工业园区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目前基本建成10平方公里工业集中区, 15平方公里高速路互通道产业经济走廊正在建设中,10平方公里江东工业园区进入前期筹备阶段。先后招引了天罡木业、康美药业、三大伟业、炭纤维工业园、华圣源建材、德雅丝绸、宜华集团等企业入驻园区,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近12000人。

  (二)主要工作

  一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做大做强。今年,阆中市重点推进了精益机电有限公司渝阆机械厂迁建入园、卓尚丝绸公司退城入园技改扩能、汇诚纺织棉纺生产线迁建和保宁醋生产(科研)基地项目等4个南充市重点工业技改项目,总投资达到59130万元,年度完成投资19130万元。阆中市级工业项目25个,总投资30余亿元。工业园区内主导产业突出,配套产业强力支撑,形成产业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食品加工产业领先发展。继续保持强势增长和持续发展的势头。工业园区内四川张飞牛肉有限公司、四川鸿宇冷冻有限公司两户企业是全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四川保宁醋有限公司和四川张飞牛肉有限公司两户食品企业获国家驰名商标称号,列入全省龙头倍增型企业;阆中市工业园区被省政府授予“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食品加工业基地园区”和“四川省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工业园区食品加工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川东北地区的长效支柱产业和县域经济特色产业,保宁醋、张飞牛肉、阆州醋、华珍牛肉、贵人可姜茶、芽菜等品牌产品已经融入阆中乃至川东北地区旅游市场,成为旅游消费市场主打产品,为阆中旅游产业注入蓬勃生机和活力。目前,保宁醋、张飞牛肉、煜群公司等食品企业正在积极筹备上市。在食品产业带动下,种植、养殖、加工等相关产业效益大幅增长。

  医药产业强势崛起。康美药业落户阆中成功实施并购保宁制药、滕王阁制药两户企业后,以项目为依托,在短时间内全面实施车间改造和恢复生产,原企业职工得到妥善安置;中药饮片基地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完成了图纸设计、可研编制、工程设计、环评、场地平整,目前正在进行土石方开挖和基础混凝土浇筑,累计完成项目投资4800万元。在大项目带动下,小企业积极跟进。四川阆峰川明参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投资4000万元在园区建设川明参精深加工生产线项目,目前已完成基础开挖,进行主体工程建设;四川木兰郡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校企联合,利用葛根、川明参等从事新品研发,生产加工葛根浓缩口服液、葛根浓缩口服液(养颜装)、葛根粉(袋装)等,以及精品川明参、川明参二合一草本参等系列产品。在医药产业带动下,阆中已在千佛、五马、方山等乡镇建立中药材基地5万亩,带动了超过1.5万户5万农民致富增收。

  丝纺产业再现辉煌。阆中汇诚纺织有限公司是最早进驻工业园区的丝纺企业,2010年6月全面完成技改扩能,现已达到年产8万纱锭的生产能力,比原产能净增4.5万锭,年可入库税金1600万元。在龙头企业带动下,锦洋丝绸、卓尚丝绸、德雅丝绸等丝纺企业陆续进驻园区实施技改扩能和提档升级。2008年3月,阆中锦洋丝绸有限公司投资2216万元,在园区征地30亩,新建厂房和购置先进设备,2009年6月全面竣工投产,现已达到年产真丝绸100万米、丝棉2万床、白厂丝和双宫丝各60吨的生产能力。2009年12月,阆中卓尚丝绸工业有限公司投资4230万元,在园区征地41.3亩,新建加工生产线,2010年12月项目全面竣工投产,现已达到年产200吨生丝、8万床丝棉被、10万套服装的生产能力。阆中德雅丝绸有限公司2010年通过招商引进园区,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征地30亩,新建新建蜀锦(绣)、丝绸大提花丝绸面料生产线项目,生产研制蜀锦(绣)、高档丝绸和高档丝绸礼品,目前项目一期工程基本竣工。

  其他产业齐头并进。2009年3月,阆中化工有限公司投资15200万元,在园区征地180亩,新建厂房设施,2010年6月全面竣工,2010年10月关闭老厂成功完成搬迁。新厂从动工建设到完成搬迁,短短一年半时间,同时老厂的生产经营没有受到丝毫影响,这是企业实现整体搬迁的一次创举,现年可达到8万吨合成氨的生产能力。2010年底,新型炭材料工业园项目落户阆中,整个项目投资达30亿元,2011年3月全面开工建设,这是阆中市成功招引投资额度最大的重大新兴产业项目,将促进阆中产业深度调整和提升。华圣源建材、金博瑞建材、恒元节能建材、东升农机、泰安车业等企业落户园区后,实施技改和设备更新,企业产能提高,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形成了阆中产业园区发展的强大支撑。

  在加大传统产业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力度和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的同时,阆中市还把工作的重心放在节能减排降耗和淘汰落后产能上。近几年,阆中市先后关停(闭)三合热电厂、保宁制药、光玻公司、银河地毯等环保不达标企业的部分车间;对烧煤锅炉进行煤改气改造;对鸿宇冷冻、阆苑食品等企业废水排放进行重点治理。

  二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城镇化工业化互动发展。阆中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扩权强县的的战略机遇期,以实施“三名战略”(名师规划、名企建设、名人参与)为重点,科学决策,创新思路,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在具体工作中,坚持做到园城统筹,同建同管;项目依托,招商引资;基础建设,配套对接。以城市规划修编和行政中心南迁为契机,拓展城市规划区面积,促进城乡深度融合一体化。以建设工业园区为重点,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和园区道路,水、电、气、通信、排污等管网建设力度。以商业服务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为重点,推进服务功能完善,提升园区的综合承载能力。以工业园区物流和信息平台建设为重点,促进城市物流和信息化建设。

  阆中市累计投资10多亿元建设城市基础设施,连接七里与江南新区的落下闳达到建成通车,广南高速公路连接线全面贯通,新建巴都大道西段、华胥路东段、长青大道、奎星大道、南池路、文化路、塔山路等26条,已经竣工投入使用。滨江路南段、新村路、观音路、阆南桥路等30条道路完成改造。新建华胥广场、嘉义广场、天象广场、滕王阁广场、鱼翅广场、人民广场、东方广场、贡院广场、马哮溪广场等10余处,供市民休闲娱乐健身。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结合古城不协调现代建筑拆迁、城乡环境治理和风貌整治工作,以及城市发展建设用地、工业企业发展建设供地等重点工作,围绕拆迁安置、保障性住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等工作全面推进。重点对20余条古街道、近10户古院落进行了打造和修缮;对老城区新村路、张飞大道、演武路等主要街道进行了改造和路面等级提升;对郎家拐街、张飞大道等主要街道临街门面进行了立面整治。通过这些综合措施,阆中市的城市品位、形象风貌、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宜居人气指数大幅上升。

  (三)存在问题

  一是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不够;

  二是信息化和工业化互动发展特色不鲜明,成效不明显;

  三是城镇化推进和远景规划前瞻性不够。


  二、主要工作经验

  一是党委政府重视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把“两化”互动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工业、园区建设、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等作为重要课题进行专题研究,和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同安排布置、同检查督促、同考核评比、同奖惩兑现。

  二是城市建设和园区建设统筹协调。把园区建设作为产业新城进行重点打造和利用,实现园区道路、物流、信息、商贸等新区资源与城市资源共享共用。

  三是强化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阆中市近几年在着力推进传统优势企业技改扩能的同时,还不断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成功招引了康美药业、三大伟业、新疆创越能源集团炭纤维工业园项目、黑牛食品、佳隆食品、宜华集团等重点知名企业,扶持保宁制药、滕王阁制药、光玻公司、阆州醋等企业走出低谷,进一步做大做强,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安置社会富余人员,为社会创造更多税利和财富。


  三、今后工作重点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产业集群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实现“两化”互促互进、科学发展、集约高效、产业突出、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

  (二)奋斗目标

  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园区面积扩大,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企业发展实力进一步增强;城市规划区进一步拓展,城市服务功能日臻完善,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城市化水平明显提升,工业和城市经济大幅攀升。

  (三)主要措施

  一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食品加工业和医药产业为主导,纺织服装和建材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全面发展服务业。

  二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组改造,使传统产业尽快提高水平,发挥更大作用。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既要提升产业结构,又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社会就业压力。

  三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先发展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大力推进技术创新。鼓励科技创新,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以体制创新推进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支持企业成为科研开发投入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战略资源储备。加大投入,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强化城乡环境污染治理。

  四是继续深入推进城镇化道路。以项目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实现良性互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关于高陵县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

一、高陵县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和成效

高陵县总面积294平方公里,辖4乡4镇2个管委会,88个行政村,总人口为30.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18.08万人,城镇化率为61.4%,处于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近年来,高陵县坚定不移地实施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城镇化为承载的经济社会发展“三大战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体制机制,发挥职能,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1、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2010年,全县GDP总量达到150亿元左右,比上年净增加32.32亿元,增长速度为27%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60亿元,增速为36.2%以上;财政总收入为1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7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2亿元。

2、发展规划超前制定保证城镇化成果。近年来,高陵以《西安市第四轮总体规划》(2008-2020)为依据,确立了“发展生态农业,高科技农副产品深加工及服务业为主,建成新型花园城镇”的城镇化发展目标。目前,全县已经形成了两个一级城镇中心:泾渭新城(包含泾渭镇、姬家管委会和崇皇乡部分地域)和县城鹿苑镇;初步形成泾渭新城——县城、耿镇——张卜——县城、湾子——通远——县城的斜“个”字形城镇发展体系结构。

3、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加快城镇化步伐。一是不断完善县城和园区的基础设施。目前,县城建成面积达8平方公里,园区建成面积达31平方公里。供黑河水、供天然气、集中供热工程服务半径不断扩大。县城和园区的城市运动公园、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315、316、318、319、328路5条与西安城区连接的公交线路覆盖了一半以上的县域。开通了801、802两条县城公交。二是不断改善优化城乡人居环境。按照“县城西扩、园区东进”的发展规划,对连接县城和园区的西高路进行了拓宽、改造和提升;按照建设“特色街区、人性街区、活力街区”的原则,较大力度的组织实施了通远、耿镇、崇皇等小城镇建设。开发区的3个乡镇(管委会)按照“城乡一体,统一管理”的模式实行农村垃圾城市化处理,实现了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4、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助推城镇化进程。一是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实施了10万亩现代设施农业基地建设,设施农业面积达到3.5万亩;大棚菜已累计发展到3万多栋,苗木花卉以及露地菜面积也达到了5万多亩;建成了高科技工厂化育苗中心,引进新品种40多个。二是泾河工业园快速发展。我县和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合作开发区域已经发展到50平方公里,累计引进企业378家,建成投产273家,规模以上企业达到85户;实施了与新城、莲湖、碑林城三区的合作共建。

5、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奠定城镇化基础。一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即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上房屋所有权进行调查公证,确权登记,办证建档,逐步建立“归属清晰、产权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资产管理制度体系。二是户籍一元化改革,将泾渭镇10309名农业户口人员和34000名非农业户口人员一次性转为居民户口,打破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界限,实现身份统一。三是村庄改造,按照“小村并大村、城边村并入、城中村融合”的三种村庄改造模式,实现了农民居住环境的城市化,探索出了一条加快城镇化的新路子。四是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以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为基础,兼顾传统家庭养老,土地保障和社会救助为主要内容的保险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了城乡居民社会保障问题,让农民和城市干部职工一样领上“退休金”。五是农村社区建设,按照“硬件先行,软件配套,适度超前,城乡联动”的社区建设思路,现已建成“九室一栏一广场”硬件配套完备的社区58个。

二、高陵县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县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发展速度较慢,有些设施建设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城镇化建设详细规划和具体实施细则。我县经过多方努力编制了各类规划十多项,但这些规划大多是方向性、理论性的总体规划,没有具体详细规划和实施细则,在实际工作中出现有些项目建设不规范,有些问题解决不合理等现象,阻碍了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2、城镇化建设资金短缺。城镇化建设主要靠财政资金的投入,筹资、融资渠道单一,缺乏有效的吸引社会资本机制,不能调动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城镇化建设中来,导致了城镇化建设资金严重匮乏。

3、小城镇缺乏吸纳人口的聚集力。由于城镇规模较小,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商贸业发展不快,聚集不足,基础设施缺乏投入,抑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小城镇提供的就业机会不足以吸纳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由于住房、医疗、养老等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也抑制了农民向小城镇的集中。

4、农村社区职能没有充分发挥。我县出台了关于社区建设的相关文件和政策,加强了硬件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软件设施没有完全建立,很多制度和体系还不完善,部分基层干部不理解农村社区建设的目的、意义和内容,不了解为什么要抓农村社区、怎么抓农村社区建设,思想有顾虑,存在上热下冷的现象,社区真正的服务职能没有充分发挥。

三、高陵县城镇化建设对策和建议

高陵县总体规划明确了我县城镇化建设的目标:到2020年,县域规划总人口69.2万人,城镇人口48.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0%以上。为了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1、制定完善详细规划和具体实施细则。要按照近期与远期、生产与生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系,坚持以总体规划为方向,制定操作性、可行性强的详细规划和具体实施细则。规划可以随着形势的发展进行调整完善,但大的思路不能变化,更不能半途而废,必须努力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整体性、系统性。做好10个乡镇(管委会)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具体实施细则的制定,合理确定城镇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建筑风格,城镇特色,发挥各自的优势,着力塑造各具特色的城镇形象。

2、统筹资金来源渠道。在充分利用国家各项优惠政策,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支持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市、县财政对城镇建设投入力度,逐步建立国家、地方、集体、企业、个人共同投资的多形式、多元化、多渠道的城镇化建设投资体制。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用设施建设上,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实行有偿使用制度,鼓励和引导外商投资、个体私营资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投入城镇建设。

3、不断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一是按照城镇规划和定位,结合各自特点,在道路、水、电、供热、供气等方面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硬件上打好城镇化建设基础。二是以县域经济的发展推动城镇化建设。要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城镇产业集聚,引导二、三产业向城镇集中,提高规模生产和效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和运输,加快商业、饮食、服务和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拓宽农民进城的就业渠道。三是要培育支柱产业,增强经济实力。重点培育具有本地特色的主导产业,大力建设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产品加工业,拉长产业化链条,通过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吸纳大批劳动力就业。

4、建设农村新社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动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农村新社区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农村新社区职能作用,一是要按照“一村一社区”的模式精心规划中心村,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统一社区名称和服务标识,统一规划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标准;二是要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让固定资产变为流动资本进入市场,解除土地对农民的束缚,加快社区建设步伐;三是要以民为本,不断完善管理和服务体系。本着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思想,围绕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需要,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主体,完善社区管理制度,完善基础设施,完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新社区服务职能和服务水平。

加快推进黄泥塘新型城镇化工业化的调研报告

娄星区黄泥塘街道办事处  肖海兰

 

目前娄底被纳入湖南“3+5”城市群,是两型社会的试验区。娄底市也就中心城区的发展提出了“南扩北移”的战略。娄星北部是娄底市的重工业基地,具有较好的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区域优势和发展优势。黄泥塘街道办事处位于娄星区北部,是北部发展的大门。如何抓住发展契机,加快黄泥塘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增强北部发展的辐射力和带动力,最终促进娄星北部经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为此,我们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

一、    现实基础优势分析

1、区域优势

黄泥塘办事处位于娄底市娄星区城区北部,西接百亩、石井乡,北、东、南三面分别与杉山镇、娄底经济开发区、花山办事处毗邻。共辖6个行政村、13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8.9万余人,区划总面积18平方公里。黄泥塘办事处是娄底市的重工业区域,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涟钢、安石集团等国有、民营大中型企业座落其中,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公路、铁路直达涟钢,S209线和涟水河横穿其境。北面为洪冠街,西面有小石公路和铁路,也是娄底到长沙的高速公路入口所在地。区域内有涟水河、娄邵铁路及南北向的豹南路、福岭路、碧溪路,东南方向有卧龙街、鸿冠路、S209线等。道路交通顺畅便利。同时区域内水、电、气十分方便,已在涟水河建立机埠;豹南山变电所位于东面。

2、产业优势。

华菱涟钢坐落在黄泥塘办事处境内,涟钢近几年的飞速发展为黄泥塘办事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尤其是工业和服务业方面,黄泥塘办事处紧紧围绕“依托服务涟钢,对接两区(娄底经济开发区、南阳工业园区),配套发展非钢产业,融入长株潭,加速经济发展”这个主题,积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境内共有包括华菱涟钢、安石集团、湖南煤化和高溪集团公司、娄底市钢城混凝土有限公司、娄底市涟鑫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双园矿石加工厂、娄底市鑫汉物业服务有限公司等在内的企业,形成了钢铁、机械制造、煤产品深加工、交通运输四大主导产业,是娄底市的重工业基地。

3、资源优势

自然资源——娄星区属洞庭湖平原向南岭山地过渡的丘岗地带,北部峰峦叠嶂,西、中部岗地密布,南部丘陵起伏,东部平地宽阔,为北、西、南面较高,向东开口的地势,平均海拔185米,平地与丘岗地占三分之二;地质属湘中新华夏构造体系。曹家、恩口有大片的荒山旱地,土地成本低,征用土地矛盾容易协调。

人力资源——区域内人力资源储备丰富,有大专院校及专业技术培训基地,能够为企业提供较多有技术、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同时五大安置基地能够为企业提供足够劳动力。使企业在用人方面无后顾之忧,既降低了企业成本,又能够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岗位。

资金优势——经过“十五”、“十一五”涟钢扩建项目征地拆迁,村(居)集体企业因征购变现后资金实力雄厚,同时拆迁户手中也有了大量的闲置资金,资金总量过亿元。

原材料优势――黄泥塘紧靠华菱涟钢、可通过与之协调降低原材料进货及运输成本,为企业争取市场份额取得先机。

4、经济优势

2009年黄泥塘完成企业总产值15.12亿元,比2007年增长88.5%。完成完成民营经济总量11.85亿元,比2007年增长52.5%;民营经济上缴税收2938万元,比2007年增长102.7%。区域内现有各类企业130余家。全处经济活跃,居民收入逐年增加,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二、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失地农民与日剧增引发社会矛盾

黄泥塘街道办事处经过“十五”、“十一五”涟钢建设项目征地拆迁,造成全处所辖区12个村(社区)大量的移民安置,失地失业农民5000余人,办事处每年用于解决征地拆迁遗留问题的维稳工作经费高达80多万元。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生存环境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2、土地集约利用率低,企业发展用地缺口大

近年来,因涟钢“十五”、“十一五”规划项目在我处范围内征地拆迁达到2700多亩,大量的土地被征用。辖区内其他的企业遭遇土地紧缺的发展瓶颈。如位于高溪居委会的娄底市第五建筑工程公司2010年度由原来的三级资质企业升级为二级资质企业,需要马上新建一幢办公楼及职工宿舍楼,可目前无土地新建;娄底市钢城混凝土有限公司是娄星区纳税大户,每年可解决了300余名劳动者就业,目前公司拟扩大生产规模,急需用地80亩,一旦用地要求无法满足,该企业势必搬迁。

据统计,目前辖区内现有多家企业急需发展:1)大型综合市场,规划用地3.5公顷;(2)已签约无地实施的项目:①彩涂板生产线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规划用地5.5公顷;②南阳60万吨/年洗煤厂, 规划用地4公顷;③福岭铆焊加工厂,规划用地4公顷;3)已达投资意向无地不敢签约的项目:①江龙经贸集团有限公司精密模具厂以精密模具为主导产品,计划投资2000万元,规划用地4公顷;②娄底市紫江龙江贸公司专业销售钢材、水泥,规划用地1公顷;4)涟钢振兴再生资源公司扩建工程,规划用地3公顷;(5)涟钢福利企业公司扩建工程,规划用地7公顷;(6)娄底市钢城混凝土公司扩建工程,规划用地5.5公顷;(7)娄底市第五建筑工程公司迁址,规划用地1公顷,(8)恩口生态农庄及双园移民特色农庄,分别规划用地3公顷、0.5公顷。这些企业总规划用地达到42公顷,因此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打造产业集群迫在眉睫。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城镇化发展

现在,辖区内内双江水库移民安置基地、大汉集团移民安置基地、280移民安置基地、恩口沉陷区移民安置基地、涟鑫佳苑小区及碧溪村、曹家村、恩口村世居户及租住人口,使居民总量达4万余人,而目前尚无规模综合市场、医院等公益设施,也无科技中心、图书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大型文化设施,给该区域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S209线娄涟公路段的汽车修配、工程机械经营已初具规模,目前该地段因S209线建设,形成重大交通隐患,据不完全统计,仅2009年一年该地段引发交通事故致死伤人员就有20余人。

三、    对策和思路

推进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要在体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上下功夫,走出一条土地集约利用率高、产业集聚优势明显,第二、三产业和谐发展的高效型、集约型、新型城市化、工业化道路。

1、以园区规划为引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城镇承载力

抓住娄底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水府“两型”示范区建设的大好机遇,积极响应娄星区委、区政府建设“一区多园”的号召,在办事处下辖的曹家、碧溪、双园、恩口四个村,从豹南路到洪冠路以西,从娄涟公路沿石小公路到卸土区,再到涟钢党校拐向南边,沿村级公路避开房屋密集区到洪冠路的范围内,规划建设黄泥塘工业园。将急需发展的企业集中入园发展,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承载力。

2、以产业集聚为依托,加快经济发展,不断夯实工业化发展基础

围绕依托涟钢、对接涟钢发展一村一品牌,一居一特色的特色产业。目前,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高溪社区以对接涟钢发展物流仓储产业,并发展壮大原有建安、洗煤等项目。双园社区巩固扩大招商引资成果,并建设特色移民农庄,拟建成全国文明园林社区。凤阳社区开办针织来料加工厂。福岭社区筹办与涟钢对口的新井铆焊加工厂。新立社区组织劳务装卸。南阳村将村里闲散土地进行资源整合,用于集体开发,招商引资,发展与涟钢对接的耐火材料及喷煤项目。东来村发展民营经济,改制鞭炮厂,建设磁选加工厂,提高品牌效应。碧溪村以村办娄底市钢城修制厂为基础,对接涟钢做大做强。在发展壮大现有特色产业的基础上,抓住涟钢薄板项目的投产和发展以及汽车板和电工钢项目的建成投产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极核,增强产业集聚效应,扩大产业群体。同时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科学的产业规划和指导,依靠涟钢的发展,培育扶持一批具有强大竞争能力的优势企业,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3、以项目优势为支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

重点围绕薄板的深加工和薄板生产配套产业这两大产业领域来突出招商引资,发展特色项目产品。一方面围绕薄板深加工产业发展配套产品。涟钢的薄板既是为下游产品提供原料的源头产品,又是制造机电设备、工程结构所必须的金属材料。因此,围绕薄板进行产品的开发,延长薄板产业链条,发展冷弯型钢、防盗门制造、农机制造、集装箱、金属装饰杆制造、薄板钢制品、厂钢瓶制造、螺旋和直缝焊管、薄板剪切后切头、切尾、废料加工、彩涂板等项目。另一方面围绕薄板配套加工产业发展上下游对接产品。薄板项目的建设,对耐火材料、耐磨材料、保护渣、铁合金、各种油、捆带、脱硫剂中包覆盖剂、保温剂和工业用酸等一系列的辅助材料的需求量将非常大,此外薄板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主要有焦化副产品、水渣、钢渣、氧化铁粉、工业富余气体、钢材边角料等,综合开发好这些副产品,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好副产品,另一方面对促进就业和增加经济效益也具有明显的作用。可以发展冷轧项目酸再生系统、软磁材料、冷轧项目脱硅装置、可逆轧机、不锈钢装饰材料、轧辊涂层、氧机铜头制造、预熔型连铸保护渣、冷轧轧制油、整体塞棒等特色项目。

4、以仓储物流为重点,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增强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涟钢、安石集团的发展需要完善的仓储物流配套产业。构建以现代通信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物流信息平台和以规模仓储和自动化管理为主的物流存储平台。重点建设一个仓储物流区(仓储货运区)、一个物流配送中心(涟钢原辅材料配送中心),大力引入一批具有一定规划和实力的物流企业。同时抓住娄底市建设全省能源原材料基地的契机,建设一批有区域辐射功能、专业化经营的建材、煤炭等中小型专业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提升我区物流业的整体规模和竞争力。

“东进西拓”

----将娄底建成百万人口中心城市 

2010年4月15日在省政府召开的推进城镇化进程专家座谈会上,省政府参事、湖南商学院教授柳思维等专家提出,应将“一化三基”升格为“两化三基”, 即在原来新型工业化的基础上增加“新型城镇化”, 除长株潭外,在3+5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应着力打造一批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除了坚定不移地实施建设长株潭城市群这个最大增长极外,应当将娄底等城市打造成百万人口规模的大城市,形成几个次级区域型城市群;应将行政区发展战略转变为中心城市带动发展战略,变行政区经济为城市区域经济,率先建好中心城市,同时强调城乡统筹发展;符合两型社会建设要求,以建设‘大都市带’的“莱维敦(Levittown)”式郊区化示范社区为切入点,建设符合中国和我们湖南实际的“两型社会”。

将娄底打造成百万人口规模的中心大城市,这其实也是大多娄底人的梦想. 4月19日市委首次专门组织市县区和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全市领导干部”对接融入长株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修班,是选准融入长株潭的新路径,抢先进入长株潭大城市群发展体系所采取的重大举措.作为娄底的干部,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市委三届六次全会作出了对接、服务并融入长株潭,发展壮大区域经济,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重大决策部署,林武书记特别强调,要“在思路观念、规划编制、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体制机制上实现与长株潭的有机对接”,并提出了“坚持突出特色”、“坚持重点突破”一系列重要原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中央、省委政策要求与决策部署以及娄底“科学发展、加速赶超”的总体战略。那么,如何按照“有机对接”的要求,走好“突出特色”的路子,并快速获得“重点突破”,以期真正将娄底融入长株潭,成为真正的长株潭大城市群中有地位的“5”之一, 甚至成为“5”中高手强手,而不会由“5”变成“6”,不会被边缘化!?

确实,城市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最大助推器.至2008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45.7%,我国现处于城市化的中期,城市人口达6亿,未来20年至少有3亿人口从农村移居到城市.麦肯锡(McKinsey)近期发布的《迎接中国十亿城市大军》报告也说:到2030年中国城市人口将增加3.5亿,达到10亿。到2025年中国将有219座城市人口在100万以上。现在省政府召开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高规格专家座谈会,两型社会建设的各路专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本文作者根据戈特曼(Jean  Gottmann)“大都市连绵带”理论和威廉姆。莱维特的“莱维敦(Levittown)”式郊区化示范城镇社区模式,结合我们娄底的实际,我认为我市应当根据市委两型社会建设的决策,同时尽快部署进军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大城市的前期工作。我个人的基本建议是——既要“北扩南移”,更要“东进西拓”! “北扩南移”已在实施,并已大见成效,所以本文重点论述“东进西拓”。

一、 娄底中心城市的战略要素定位

我认为娄底作为区域中心大城市的战略定位,今后十至二十年要实现以下主要目标要素:

1. 人均GDP和城乡居民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2.  百万左右常居人口;

3. 下辖4—6个区\县;

4. 长株潭核心区以外湖南中部中心大城市;长株潭向大西南辐射的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

5. 连接湖南中西部和长沙的重要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和交通物流中心,制造业中心,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加工贸易中心[即”一中心一枢纽两型三基地四城市”];

6.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3+5中的最宜居城市;

7. 建成一个机场,一个豪华游艇码头,1-2个标准高尔夫球场;

8. 实现全面小康,全面建成两型社会。

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和扩张核心,不仅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集聚和幅射作用,以其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通过合理的城镇布局,对区域经济的各层次、各领域发挥着巨大的带动、支持和示范作用;而且以其分工协作与市场组织化手段,引导、协调、调节着区域内各种经济关系的和谐,具有经济中枢的支配与自组织机制。坚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实现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是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是我们国家、我们省今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部崛起新目标的一个重大举措。

确立娄底区域中心城市的总体战略目标定位,必须明确娄底在湖南区域经济所处的位置、特点、主要功能及发挥的作用。娄底市地处湖南几何中心,高速公路、铁路交织已成为湖南重要的交通枢纽,是整个娄底及湘中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又是湖南的能源原材料基地。所以我提出娄底作为中心城市的上述功能与现代化建设的职能定位和未来发展战略目标。只有立足自身优势,突出自身特色,发挥独特的城市功能,才能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才能使娄底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在中西部快速崛起。

我们应当明白,根据国务院的批复方案,长株潭城市群并不仅仅指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不是原来的1+1+1,而是延伸到了3+5城市群,即由原来的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扩展到了长、株、潭三市外加娄底等5市的大部分地区,即湖南东部城镇密集地区。按照新的区域规划方案,长株潭城市群面积为9.6万平方公里,其中长株潭三市市域面积仅为2.8万平方公里。这个规划实施成功后,株洲和湘潭作为平行的城市就不存在了,只有大长沙了。所以这对娄底是一个很大的战略机遇!初步设想, 娄底市作为3+5城市群中的百万人口的最重要的一员,成为全湖南省境内除长株潭(大长沙)以外的最重要区域中心大城市,人口100万左右,经济总量全省排名前三.下辖六区县(冷水江新化除外).这时的娄底应当至少有东南西北中4--6个区:前期4个区可以是娄星区、涟水区、湄江区和湘中海区;中后期可以计划将涟源大部和双峰全部纳入进来作为两个区或县:娄星区,辖涟水以南,潭邵高速以北,斗立山、渡头塘以东,水府庙库区以西;涟水区,辖涟水以北,桥头河\壶天以南, 斗立山、渡头塘以东水府庙库区以西;湘中海区:辖水府庙库区以及沿岸所有乡镇,东部连接湘乡韶山,南部连接毛田、曾国藩故居和南岳;新的娄底市政府办公楼(或市委市人大)在本区;湄江区(县),辖二广高速以东涟源东部乡镇,西至娄星区涟水区;余下的涟源部分乡镇为涟源(兰田)县;双峰部分乡镇为双峰县.所有城市连绵带之间都是“莱维敦(Levittown)”式郊区化示范城镇社区。

以上设想,无论是从3+5规划,从中心大城市发展需要,还是从十七大发展战略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和非常正确的。

二、为何要“东进西拓”

先还说一下“北扩南移”,这是已在实施并已大见成效的市委决策,是非常英明的.本文不多论述,但仅有“北扩南移”是远远不够的:再北扩,一是很快到了湘乡市而靠行政命令手段调整区划很难很难,二是要给涟钢特别是安赛乐米塔尔的发展留足空间;今后的继续北扩,也是配套涟钢安赛乐米塔尔和汽车基地的发展,延伸产业链,打造万亿工业园.而再南移则受制于高铁、高速公路、城际轨道和预留的湘中机场.如仅仅只是“北扩南移”,无论城市空间或者品质都不能和娄底市要建设成百万人口的中心大城市相匹配。所以要将娄底做大就必须要“东进西拓”.因为实施中心城市带动,实现城乡统筹目的从目前来讲是加快城乡协调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城乡生产生活要素配置合理,城乡基础设施便利,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城乡面貌各具特色。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就是优先发展大中心城市,以大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发展,形成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格局,娄底要发挥这个作用,就必须“东进西拓”!

1.“东进西拓”设计蓝图

简单说“东进”就是娄底东进,并将湘乡棋梓桥和双峰杏子铺等三五个乡镇拉进来,高标准建设“湘中海”新城区对接融入长株潭;“西拓”就是涟源也跟随娄底东进,娄底“西拓”将涟源东部对接融入娄底,形成新的“湄江区”城区.设计蓝图是:向东延伸湘阳路(可以考虑更名为和谐大道)和湘中大道至水府庙水库北南两岸,成为娄底中心城区连接今后“湘中海”区的主要街道;向西延伸湘中大道至斗立山, 延伸涟滨西街至渡头塘和桥头河,分别从南北两面对接涟源东部,但主要靠涟源上述乡镇主动“东进”娄底适当“西拉”。

2.“东进西拓”主要理由:

一是按照十七大发展战略,娄底建设中心大城市的需要;联合国人居署在《人类居住》中描述21世纪城市和人的关系说: “世界人口有一半已经生活在城市地区了,到本世纪中期,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地区将主要是城市.城市是变化的熔炉,是把人们从四面八方吸引过来的磁石,它是我们人类的实验室,可持续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发动机。”

二是3+5两型社会建设规划的需要;我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城市化加速发展的30年,3+5两型社会实验区就是一个新的改革开放特区城市,我们必须在城市化方面先行.

三是省管县迫在眉睫,冷水江和新化是肯定要作为省直管的,我们不要作太大的打算了。如果娄底仅仅只有一个娄星区,而不能作为中心城市将周边的涟源\双峰的大部分乡镇和湘乡的少数乡镇带动发展成为城区,再过三五年,娄底就也只能成为一个省管的县级市了! 如果这样,长株潭就不是3+5,而是3+N了。

四是“东进”也符合长株潭发展利益,作为长株潭本身来说,也最好向湘潭湘乡方向发展才有更大的作为和空间,长株潭向东是江西了. 长株潭本身做大了,就需要湘中海这样的后花园---高级总部经济区\高档会展中心集中区\高档休闲度假区(豪华游艇码头、标准高尔夫球场)和高档别墅区及高级教育培训中心等;我们可以将之定义为<水府天堂 湖广夏宫—湘中海>

五是“东进”是娄底率先崛起3+5、对接融入长株潭的必然选择,我们只有从最接近长株潭的地方开始亲近长株潭\对接长株潭\融入长株潭\服务长株潭,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大长株潭中有用的一员;

六是“西拓”也符合涟源东部乡镇的发展方向和涟源全市的发展利益,“西拓”也是涟源东部乡镇内心所盼望的:他们东进就成了娄底市区,发展将更快,但西接涟源就只能是涟源的边远小城镇。

3.“东进西拓”三大好处

一是东进,高标准开发建设湘中海区, 使湘中海成为长株潭的后花园,娄底就真正成为了3+5中的重要成员,真正融入了长株潭;二是“西拓”能促进涟源的发展,并且这个发展了的涟源还在娄底市;三是“东进西拓”使娄底真正长大了,做大做强了,十年左右就能成为百万人口的区域中心大城市。

三、如何“东进西拓” 建设现代化大娄底

(一)如何“东进”

1.拉近和长株潭的距离——向东搞开发,接近长株潭

1.1向东延伸湘阳路(和谐大道),沿娄湘公路和水府庙水库北岸建设改造至棋梓桥, 棋梓桥等湘乡乡镇自然会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和3+5的需要“东进西拓”;

1.2向东延伸湘中大道,基本沿水府庙水库南岸至杏子铺溪口东接320国道和曾国藩故居;

1.3着力争取省政府重视,将娄底列入城际轻轨建设第一批城市,实现娄底与长株潭城际轻轨距离拉近;

1.4 加快北部长韶娄高速公路的建设(娄长之间约90公里);

1.5 自主筹建以大埠桥为起点的跨河穿洞娄底直通长沙(约70公里)的高速公路,并同时取得国家、省里的后续支持;形成娄底北部(长韶娄)\中部(直通)\南部(潭邵)均有高速公路连通长沙的高速路网;

1.6和邵阳联手,规划共同报建湘中机场(或者争取长株潭第二国际机场选址娄底双峰县境内),选址可考虑以下因素:邵东\双峰\涟源三县市交界处附近,潭邵\二广\娄益衡高速公路互通之间,沪昆高铁\湘黔铁路\洛湛铁路之间。

2.拉近和长株潭的感情——带上湘中海,嫁给长株潭

2.1关于“嫁妆”:王洛宾的一曲<达板城的姑娘>风靡了一个世纪, “带上你的嫁妆,赶着哪马车来”人们耳熟能详。所以我在此以简单的比喻我们娄底在3+5中及今后和大长株潭已有及将应当要有的关系:我们亲近长株潭\对接长株潭\融入长株潭\服务长株潭,就是要和长株潭恋爱\结婚\成家\立业\繁育……所以,我们要准备好自己最漂亮\最值钱的“嫁妆” ——湘中海。

2.2  关于水府庙(略说): 水府是高品位的风水宝地,具备建设娄底对接长株潭新城得天独厚的条件,为长株潭“两型”建设所必需。地处娄底城区东侧的水府庙库区,库容5.6 亿立方米,水面面积6.7万亩,为国家大Ⅱ型水库,是我省第三大水库,相当于9个杭州西湖,为韶山灌区的源头。水府庙水库被称为湘中水都,水济湘中四城(长沙、湘潭、湘乡、韶山四市),是全国十大水利工程和国家9个湿地公园之一;水库有413公里长的库岸线,拥有100多个库湾, 36个鸟屿,最大的3平方公里。整个旅游区总面积177.2平方公里。库区山水相间,山坡平缓,植被完好,花木繁茂,是全省、全国乃至世界难得的低位湿地水库;库区水源三河(涟水、孙水、西阳河)山环水转,别具景致,不少知名人士赞其为水府天堂、人间仙境。

2.3关于湘中海(ocean of Olympia): 根据以上,我建议将水府庙地区重新命名为“湘中海”,英文为ocean of Olympia,译名意思为群山中间的海,因为湖南为无海的内陆地区,所以水府庙水库就是我们湖南的大海—湘中海。0lympia即奥林匹亚山是古希腊神仙住的山,如我们的成语可以理解成群山,我们到时还可以根据周边群山和历史典故如不腐肉身佛等编辑一些适合旅游文化的故事。让我们先带上湘中海,嫁给长株潭再共同来进一步扮靓吧!

3.拉近和长株潭的差距——建设湘中海,融入长株潭

3.1 坚持湘中海新区建设总体规划的高标准和

打破行政壁垒[即不要过多考虑行政区划带来的制约因素]的总设计。总体规划以林武书记“保证在规划上与长株潭有机结合”的指示为指针,将湘中海新城区定位为长株潭大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参照上海浦东的做法,以国际化视野规划形成高标准的“湖南深圳”规划方案,依法审定实施。

3.2坚持功能定位的高标准。按照市委市政府确

定的学习、对接、融入、服务长株潭的发展路径,充分发挥和挖掘其各种优势,按满足需求广、辐射面宽、前瞻性强、主题创意特色突出的要求,全方位、立体化、多层面的确定湘中海新城区的功能定位。

3.3为长株潭量身打造湘中海:构筑长株潭的后花园——高级总部经济区\高档会展中心集中区\高档休闲度假区(豪华游艇码头、标准高尔夫球场)和高档别墅区及高级教育培训中心; 在湘中海新区的建设和经济发展上,要打破行政壁垒的限制,尽量减少“行政区经济”的负面影响.今后达到以经济发展促进行政区划的调整(如湘乡的乡镇划一些过来)的目的.

4.拉近和长株潭的价值——共建新深圳,携手长株潭

作者在这的意思是,要将湘中海打造成“湖南深圳”,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和桥头堡,是连接大陆和香港或者说连接市场和资本的桥梁纽带;所以我们要将湘中海打造成“湖南深圳”,就是将湘中海建设成连接大长株潭和大西南也是连接市场和资本的桥梁纽带。而整个从大长沙到娄底的连接带就会由于大长沙的发展和娄底的东进,自然成为戈特曼所说的“大都市连绵带”,而连接两者之间的城镇就是“莱维敦(Levittown)”式郊区化示范社区。

就娄底市本身的发展格局,基本上是西部、北部是工业区,南面是行政和交通物流中心,中部是小商业区,只有东面才能是人民安居乐业和大商业区的乐土,同时向长株潭推进,吸引长株潭向我扩大和连接(因为长株潭是两型建设,不搞摊大饼式的扩张,而是如欧美的大城市,中心大城市和周围卫星城镇城区以及“莱维敦(Levittown)”式郊区化示范社区都主要依靠高速公路、轻轨和少数主干道联系,我们向东进有可能很快连接上长株潭中心)。只要湘中海开始发挥这个作用了,大长株潭也好,大西南也好,都会主动向我们伸出橄榄枝的!我们就能携手长株潭,共同建设好湘中海了。如是,则东部城区湘中海区将成长为娄底市的主要金融经济服务和地税贡献区,北部涟水区将成长为万亿工业区即娄底市的GDP主要贡献区,中南部娄星区将成长为商贸物流区,西部南部则将成长为长株潭主要绿色农产品贡献区.

(二)如何“西拓”

1.娄底市要进军百万大城,涟源东部、双峰北部应当规划融城。目前来说,娄底市级重点考虑东进战略的实施, 涟源和双峰则应将重点放在”西拓”上.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必须充分认识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中心城市在城市化中的核心地位,着力打破城乡二元体制,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促进非农产业向中心城市聚集,带动农民向城市转移,获得尽可能高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为农业的适度规模化和现代化创造条件。

2.斗立山、水洞底、渡头塘、桥头河等率先东进融入娄底,已万事俱备,“西拓”就是要将他们吸引进城。就说斗立山和桥头河,斗立山在最近20年左右,我曾说过“五个100”:至少产生了100个千万富翁,至少外出投资100个亿等,事实上斗立山本地城镇化建设几近于无,就是因为离涟源太远而离娄底太近,离娄底新市政府约10公里,离百亩乡约5公里。所以其资金大多外流,只有一少部分在娄底城区建设,在本镇除了少数资源企业投资,投入城镇化建设几近于无。桥头河是有名的蔬菜基地,只有融入娄底这个交通物流中心,才能真正发挥蔬菜基地向更大范围送菜的作用。其他乡镇也不用多分析,水洞底、渡头塘离娄底更近,湄江的风光进入娄底辖区将有更多的客源,有更方便的交通旅游路线和服务。

3.娄底主动“西拓”,向西延伸湘中大道、乐坪西街。经初步测算,湘中大道和甘桂路交汇点至斗立山镇政府约7000M,斗立山镇政府至百亩乡约5000M,只要规划好了,一个“西拓”,一个东进,湘中大道就真正是全省第一了:东起杏子铺溪口铃山经毛田西至斗立山镇,全长将达40KM左右(不要担心,百万人口大城市有这么一条街也正常)。至于资金,发动民间投资,多方筹资,钱也不是问题,政府就应当要为民间资金指引合适的投资方向。

4.涟源东部融城的问题,在斗立山、水洞底、渡头塘、桥头河等率先东进融入后,可以规划考虑修建一条涟源东部南北向融城主干道,南起杨市镇北至桥头河[今后还可南北延伸],串起水洞底、枫坪、斗立山、渡头塘、石井、桥头河甚至荷塘、湄江大部分地区,和209国道、二广高速、娄益衡高速、娄新高速、长韶娄高速、娄涟公路及湘中大道、乐坪西街等共同形成将来的娄底市湄江区(县)的基本主干路网。

5.规划先行,始终坚持“两型建设”,不搞摊大饼式城市

中心大城市和周围卫星城镇城区的联系依靠高速公路、轻轨和主干道,如美国的洛杉矶、加拿大的多伦多等大城市。我们始终要清楚,长株潭也好,3+5也好,都必须坚持“两型建设”, 都不得搞摊大饼式大城市,搞什么一环二环几环的,而是城乡协调发展,拉动基础建设,搞好基础工作,该拉几条大街就拉出几条主干大街,该保留几个山林绿心就保留几个山林绿心,该是蔬菜基地的还是蔬菜基地,该是基本农田的还是基本农田。这才是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大城市.(作者单位:市安监局)

参考文献

[1] 曾万涛.长株潭地区行政区划调整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1)  :15-18.

[2] 贺曲夫,史卫东,胡德.长株潭一体化中行政区划手段与非行政区划手段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环境,

2006,16(1)  :108-112.

[3] 刘君德.中国转型"行政区经济"现象透视—兼论中国特色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发展[J] .经济地理,2006,

26(6):897-901.

[4] 甘蓉蓉. 行政区划对长株潭地区两型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J] .中国城市研究,2009,6第4卷第1期,

[5] 江晓堂 钟广为. 拿什么奉献给你啊  长株潭 湖南日报2010.03.22

[6]  江晓堂.  耕读育湘军 宜居在娄底——准确定位 打造娄底城市品牌,首届中国娄底品牌高峰论坛

[7] 江晓堂. 带上湘中海嫁给长株潭, http://taigongedu.2000y.net/

[8] 江晓堂. 湘中海项目策划书, http://taigongedu.2000y.net/

[9][美]马修 托德 罗森伯格 《机敏地理》刘雪婷等译  2009.4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0] 斯茅庚 谭振波  建议打造一批百万人口大城市  潇湘晨报201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