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村过桥米线有问题吗:乳痈的诊断、乳痈的分析、乳痈的治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4:52:36
乳痈的诊断、乳痈的分析、乳痈的治疗    附乳疽方. 采鲜蒲公英一握,连根捣汁,酒冲服,以渣贴患处即愈。
乳痈是发生于乳房部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乳腺炎。临床一般又分为外吹乳痈、内吹乳痈和非哺乳期乳痈。外吹乳痈指产后或哺乳期所患,发病率最高;内吹乳痈是怀孕期所得;非哺乳期乳痈是老年妇女和非哺乳期妇女发生的乳痈,男子和婴儿亦有罹患者,临床较少见。

乳痈的诊断要点

1.外吹乳痈

  • 患者大多是产后未满月的哺乳妇女,尤以初产妇最为多见。
  • 发病部位大多为乳房外上方,常为单发。
  • 初起乳房部肿胀疼痛,局部无块或有块,皮色不变或潮红。成脓期乳房肿块增大,掀红疼痛,并有持续啄痛。若肿块中软,按之应指者为脓已成,有的乳头内可有脓液排出。溃后流出黄稠脓液,则肿消痛减。
  • 初起可兼有全身寒热,头痛骨楚,胸闷呕恶,便秘等症。治疗及时适当,若在2~3日内寒热退清,肿退痛减,则有消散希望。若寒热不退,肿痛加剧,约10日左右成脓。溃后脓出不畅,身热不退,肿痛不减,为有传囊之变;若疮口流乳汁者,收口较慢,偶有成漏久不收口者。


  • 2.内吹乳痈

  • 多见于怀孕6—7个月时期的孕妇。
  • 初起乳房部结块肿痛,皮色不变;日后逐渐皮色转红,化脓而溃。溃后流出黄稠脓液。起病至脓熟溃破约1个月左右。
  • 可有形寒发热,头痛骨楚等症。
  • 不易消散,溃后往往须待产后才能收口。


  • 3.非哺乳期乳痈

  • 不论男女老幼均可罹患,并与怀孕哺乳无关
  • 如发生于初生儿及青春发育期,常因乳房略肿,有强加挤出乳样液的病史。
  • 局部症状与外吹乳痈相似,但易溃易敛。全身症状多不明显。


  • 4.本病需与乳疽,乳发及乳中结核相鉴别:

  • 乳疽:是乳房深部或乳房后部的脓肿,乳房结块,坚硬漫肿,皮色不变,伴有酸痛,全身症状不明显,成脓迟缓,病程长,易成漏。
  • 乳发:为乳痈之严重者,腐溃迅速,热毒症状较一般乳痈严重。
  • 乳中结核:以乳房出现结块为特征,偶有与痈证混淆者,但无寒热,肤色正常,疼痛多在月经期,或情志不畅时出现或加重,生长速度慢,病程长,多不溃脓。


  • 乳痈的辨证分析

  • 本病主要由于乳汁淤积及肝胃郁热而引起。若因乳头破碎、乳头畸形和内陷,哺乳时疼痛,影响充分哺乳,或乳汁多而哺乳少,或小儿口中热毒之气熏蒸,或因毒邪外袭,均可使乳汁淤滞,乳络不畅,乳管阻塞,败乳蓄积,化热而成痈肿。若因情志不畅,肝气不舒,厥阴肝经失于疏泄,或因饮食不节,胃中积热,循阳明之经上行,经络阻塞,气血瘀滞,结于乳房而成乳痈。本病以患乳肿痛,掀热,全身寒热,头疼身痛为其特征。
  • 本病辨证主要有肝郁气滞证、胃热壅盛证及毒邪外侵证。肝主疏泄,多气少血之经,肝郁气滞证以乳房结块胀痛为主,寒热不明显,局部温度不高,伴胸闷烦躁易怒。足阳明胃,多气多血之经,胃热壅盛证乳房结块疼痛较剧烈,憎寒壮热,局部温度高,伴大便秘结。毒邪外侵证有乳头凹陷或破损,乳头刺痛,刀割样疼痛,结块常于乳晕或乳房中心部位。本病治疗以疏肝气,清胃热,通乳消肿为原则。


  • 乳痈的辨证论治

    肝郁气滞型
    【证见】 患乳胀痛结块,皮色不红或微红,温度不高;全身感觉不适,胸闷,烦躁易怒,寒热不明显,口微苦,纳呆。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 疏肝解郁,通乳散结。

    【方药】

    1.主方橘叶散(陈实功《外科正宗》)

    处方:橘叶6克,柴胡9克,陈皮9克,川芎9克,生栀子9克,生石膏15克(打碎),黄芩9克,连翘9克,甘草6克,金银花9克,蒲公英30克。水煎服,每日l剂。

    若产后恶露未净者,加益母草30克。内吹乳痈者,加芋麻根30克、紫苏梗15克。

    2.中成药

    (1)七味新消丸,每次2克,每日3次,饭后温开水送服。

    (2)一粒珠,每次1丸(1.5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重症加倍。

    3.单方验方

    (1)蒲王汤(林如金验方)

    处方:蒲公英15克、王不留行15克,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穿山甲10克,牛蒡子10克,生地黄10克,柴胡6克,赤芍6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l剂。

    (2)南瓜(易联明《湖北中医杂志》1990.5)

    处方:取南瓜(新鲜嫩瓜片尤佳),切成长1.5—3厘米,宽l—1.5厘米,厚0.7厘米的瓜片,每次准备3~4片。将盛有水的锅置于炉上烧开后,取l片瓜放在沸水中,立即用镊子夹起,抖掉水珠,轻慢地敷于乳房患处。待瓜片微温时,如上法更换1片。每次共治疗5~10分钟,每日2次。病程短者1—2日,长者3—4日即可获痊愈。如溃破者,则敷于伤口周围硬结处,溃处伤口作常规换药。

    (3)全蝎方(胡勤柏验方)

    处方:全蝎2只,馒头1个。用馒头将全蝎包入,饭前吞服。每日l剂。

    (4)乳痈汤(贾增运验方)

    处方:蒲公英30克,漏芦20克,桔核20克,金银花12克,白芷12克,瓜蒌12克,连翘12克,青皮12克,当归12克,柴胡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5)大血藤(杨中学《中医杂志》1984.8)

    处方:大血藤60—90克,水煎服,每日l剂。

    (6)鲜马兰(胡献图《中药通报》1988.7)

    处方:鲜马兰120克,捣烂取汁,加白糖内服,每日l剂。

    (7)乳痈消散方(顾筱岩验方)

    处方:柴胡9克,紫苏梗9克,荆芥9克,防风9克,牛蒡子9克,王不留行9克,鹿角霜9克,丝瓜络9克,路路通9克,全瓜蒌12克,蒲公英12克,青皮4.5克,陈皮4.5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乳痈早期。

    胃热壅滞型
    【证见】 乳房结块疼痛,皮色发红,温度高;全身关节酸痛,头痛,憎寒壮热,口苦咽干,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或洪数。【治法】 清热解毒,祛瘀散结。

    【方药】

    1.主方 瓜蒌牛蒡汤(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味

    处方:熟牛蒡9克,生栀子9克,金银花9克,连翘12克,全瓜蒌12克(打碎),蒲公英30克,橘叶6克,青皮6克,柴胡9克,黄芩9克,紫花地丁12克,漏芦9克,穿山甲9克,王不留行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高热者,加生石膏30克(打碎)、知母12克。酿脓者,加黄芪15克、皂角刺9克。产妇不哺乳及断乳后乳汁壅胀者,加生山楂30克、生麦芽30克。

    2.中成药

    (1)七味新消丸,用法参照肝郁气滞证。

    (2)黄连清胃丸,每次10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参照肝郁气滞证单方验方。

    毒邪外侵型
    【证见】 乳头凹陷或破损,刺痛,刀割样疼痛,惧怕婴儿吸乳,乳晕或乳房中心结肿。

    【治法】 清热祛风除湿。

    【方药】 参照乳头风湿热毒证。


    乳痈的外治法

  • 初期宜用金黄散、玉露散或双柏散水蜜调敷;或用金黄膏、玉露膏外敷患处;或用蒲公英、野菊花、紫花地丁、仙人掌(去刺)等鲜草药洗净捣烂外敷。每日1-2次。
  • 脓成宜切开引流,以小切口呈放射状切开为宜。
  • 溃后用九一丹或八二丹药线引流。脓净以生肌散收口。如乳汁从疮口流出,可在患侧用垫棉法束紧,压缩乳汁分泌,促使收口。

    成漏者按乳漏处理。


  • 乳痈的其他疗法

    1.按摩疗法 适用于肝郁气滞证初期。患乳用冬青油或万花油涂抹,或不用油,让患者或术者以五指均匀地压于患乳,由乳房向乳头作单向按摩,勿用力挤压肿块部位;同时轻揉和牵拉乳头,以促使淤乳排出。每日1。3次。脓成忌用。

    2.针刺疗法 初起可针刺少泽、天宗、合谷,强刺激,留针15分钟,每日1次。此法能减轻疼痛,促进肿块消散。

    3.饮食疗法
  • 蒲公英薄荷饮:蒲公英10克,薄荷5克,鲜葱须5克,菊花5克,陈皮5克,白糖50克,同放入茶壶内,用沸水温浸15分钟,频饮。适用于乳痈初起。
  • 仙鹤草粥:将仙鹤草根250克洗净切碎,粗纱布包好放入锅内,加清水及糯米适量熬至粥粘;去仙鹤草根,加白糖适量,即可食用。适用于乳痈成脓、溃脓期。
  • 人参莲肉汤:白人参10克,莲子10枚(去心),冰糖30克。白人参、莲肉同放小锅内,加温水适量泡发,再加入冰糖,隔水蒸1小时,吃莲肉喝汤。余下的白人参可于次日如上法制作,连用3次,最后一次连参食用。适用于体弱消瘦,神疲倦怠,乳痈溃后久不收口,或有传囊之变者。


  • 4.预防调护
  • 在女孩出生后l周内,将其凹陷的乳头挤出,可以防止成年后造成乳头内缩,影响吸乳。
  • 怀孕5个月后,宜经常用75%酒精擦洗乳头。
  • 养成定时哺乳的习惯,注意乳头清洁。如乳汁太多,哺乳后尚未排尽时,可用吸乳器或用手挤压按摩,使乳汁排出,防止乳汁淤积。
  • 注意乳儿口腔清洁,不可含乳而睡。
  • 断乳时应逐步减少哺乳时间,再行断乳。断乳前用麦芽60克、山楂60克煎汤代茶,可以回乳。
  • 患者乳痈未成脓时及破溃后,均宜用吸乳器充分吸出乳汁。局部炎症严重,如能断乳时应考虑回乳。
  • 以三角巾或胸罩托起患乳,以减少其活动和疼痛。
  •  

    中医名药方

    竹沥枳术丸

    【来源】《万病回春》卷二。

    【组成】白术(去芦,土炒) 苍术(泔制,盐水炒)各60克 枳实(麸炒) 陈皮(去白) 白茯苓(去皮) 半夏(白矾、皂角、生姜水煮干) 南星(制同上) 黄连(姜炒) 条芩(酒炒) 当归(酒洗) 山楂(去核) 白芥子(炒) 白芍(酒炒)各60克 人参15克 木香3克

    【用法】上为细末,以神曲180克、姜汁150毫升、竹沥200毫升,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0丸,空腹时用淡姜汤送下。

    【功用】化痰清火,顺气除湿。

    【主治】头目晕眩,肢体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