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迷你仓珠海:【非洲风光摄影】:<52>乌干达 掠影( 192P)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46:27

雨中笠翁图书馆更多精彩请您欣赏
 
【非洲风光摄影】:<52>乌干达 掠影( 192P)
',1)">
乌干达共和国是非洲中部的一个国家。东南邻接维多利亚湖,东部与肯尼亚接壤,北部和苏丹相邻,西部是刚果民主共和国,东南则是坦桑尼亚和卢旺达。 自然地理  总面积24.1万平方公里。非洲东部内陆国家,横跨赤道,东邻肯尼亚,南界坦桑尼亚和卢旺达,西接刚果(金),北连苏丹。全境大部位于中非高原,多湖,平均海拔1000~1200米,有“高原水乡”之称。东非大裂谷的西支纵 贯西部国境,谷底河湖众多。裂谷带与东部山地之间为宽阔的浅盆地,多沼泽。东部边界有埃尔贡山,海拔4321米;西南部与刚果(金)接壤处有鲁文佐里山脉,玛格丽塔峰海拔5109米,是全国最高峰,非洲第三高峰。境内多河湖沼泽,其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17.8%。维多利亚尼罗河与艾伯特尼罗河水量丰沛,沿河多险滩瀑布。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非洲最大的淡水湖,有42.8%在乌境内。其他还有艾伯特湖、爱德华湖、基奥加湖、乔治湖等等。有塞塞群岛等10多个岛屿。大部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从埃尔贡山到维多利亚湖沿岸,有热带森林气候的特点。
气候  乌虽位于赤道线上,但由于地势较高,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因而雨量充沛,植物繁茂,四季如春,曾被丘吉尔喻为“非洲明珠”。年平均气温为22.3℃。10月份气温最高,平均23.55℃;6月份气温最低,平均21.4℃。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在1000至1500毫米之间,3至5月、9至11月为雨季,其余为2个旱季。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自上而下由黑、黄、红三色相间的六道平行相等的宽条组成,旗面中央有一白色圆地,其中为一只乌干达国鸟——皇冠鹤。黑色代表乌干达人民,象征黑人;黄色象征阳光;红色象征自由,三色组合的含义为阳光照耀下乌干达人民获得独立自由。在重要场合或正式升旗仪式上,使用带国鸟图案的国旗;一般场合则用无国鸟图案的黑、黄、红的色条旗。
【国徽】:中心图案为盾徽。盾面上部为蓝、白相间的波纹,象征该国的水域,乌干达素有“东非高原水乡”之称;中间是光芒四射的太阳,表示该国处于赤道地带;下部的非洲鼓象征乌干达的传统文化,也代表该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盾徽下方的绿色高地表示乌干达的地理位置,它位于东非高原的西北部;高地上有棉桃和咖啡等图案;代表该国的经济作物;蓝、白相间的波纹象征尼罗河和维多利亚湖。盾徽背后为两支长矛,两侧是羚羊和皇冠鹤,底端的绶带上用英文写着“为了上帝和我的祖国”。
【国家政要】:总统约韦里·穆塞韦尼 (Yoweri Museveni) ,1986年1月起任总统,1991年、1996年、2001年/2006年连选连任;总理阿波罗·罗宾·恩西班比(Apolo Robin Nsibambi),1999年4月起任乌干达总理。
历史沿革  史称布干达。公元1000年,布干达地区就建立了王国。19世纪中叶,布干达王国成为东非地区最强盛的国家。1843年阿拉伯商人开始进入乌干达,伊斯兰教也随之传入。1850年后,英、法、德殖民者相继入侵。 1890 年英军侵入布干达,迫使国王签订“保护协定”后,布干达划为英国势力范围。1894年6月,英宣布布干达为其“保护国”。1961年9月,英同意乌“分阶段独立”。1962年10月9日宣告独立,仍留在英联邦内。1967年9月8日建立乌干达共和国。1971年1月25日,陆军司令阿明发动军事政变,推翻奥博特政府,奥流亡国外。1979年3月,流亡国外的20余个反阿明组织在坦桑尼亚的莫希成立乌干达解放阵线和乌干达民族解放军。4月10日乌民族解放军在坦桑尼亚军队支持下攻占坎帕拉,阿明出逃。4月11日宣布成立乌干达全国解放阵线临时政府,该阵线主席卢莱任总统。6月20日,比奈萨继任总 统。1980年5月乌全国解放阵线军事委员会解除比奈萨总统职务,组成以军委会主席保罗·穆万加为首的新内阁。同年12月举行大选,人民大会党获胜组阁,奥博特任总统。参加竞选的爱国运动党主席约韦里·穆塞韦尼指责奥博特操纵选举,1981年成立全国抵抗运动及其武装组织全国抵抗军,开展反政府的游击战。1985年7月政府军发动政变,推翻了奥博特政权,奥凯洛任国家元首兼军事委员会主席。1986年1月全国抵抗军攻占首都,夺取了政权。1月29日穆塞韦尼就任总统。乌干达议会批准修改宪法取消总统任期限制。
经济
自然条件较好,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气候适宜。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和出口收入的95%,粮食自给有余。工业落后,企业数量少、设备差、开工率低。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乌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由于连年战乱,经济一度濒临崩溃。1986年抵运执政初后,实行务实、稳妥的经济发展政策,积极进行结构调整,优先发展农业,整顿国营企业,扶植私人经济,推行自由贸易等措施。自1991年以来,经济年均增长7%,位居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之首,被世界银行列为结构调整计划样板。1999/2000财年,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私有化进程加快。国际金融机构和援助国继续向乌拨款,并承诺大幅减免乌债务,使乌宏观经济形势保持稳定。但受国际油价上扬、咖啡等主要出口产品价格低迷、出兵刚果(金)造成军费开支过大等因素影响,乌经济增长率仍低于预期增长速度。
主要旅游点有尼罗河源头、伊丽莎白国家公园和基代坡河谷国家公园等。
首都  坎帕拉(Kampala)乌干达的首都,全国最大的城市坎帕拉,位于国境中南部高地上,坐落在维多利亚湖北岸,城区距湖岸仅11公里,全城建筑在7个山头上,海拔1190米,面积约200平方公里,虽然临近赤道,但气候并不炎热。维多利亚湖碧波荡漾,岸边棕榈摇曳。城区建筑宏伟,街道宽阔,树木葱郁,鲜花常开,景色秀丽。坎帕拉被称为乌干达的缩影,乌干达因是“东非高原水乡”而被人们称为“非洲的明珠”,而坎帕拉则又被人们称为“明珠中的明珠”。
在当地民族语言里,“坎帕拉”有“羚羊山”的意思。据说,最初这里是一片荒山,山上长满了茂盛的牧草,许多动物在这里自由生存,尤以羚羊的数目为最多,这些羚羊时常成群从这座山跑到那座山,故称为“羚羊山”,或“羚羊之地”。坎帕拉曾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干达王国(也称布干达王国)的王宫所在地,传说乌干达王国国王经常在闲暇时在这里放牧羊群寻乐。
坎帕拉是非洲地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老城市。从公元10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是乌干达历史上统一的强盛的乌干达王国时期,坎帕拉一直是乌干达王国的都城。坎帕拉城内历史文物很多,在各个山顶上,至今仍保留着建筑宏伟的宫殿、寺院和教堂、陵墓等。建于1913年的圣保罗大教堂,为基督教新教教堂,是一座红色穹顶的建筑,坐落在纳米伦贝山头,宏伟壮观。建于1925年的卢巴加教堂,为罗马天主教徒的祈祷地,顶端有两座绿色的钟楼,坐落在卢巴开戈山头上,富丽堂皇。建于1948年的基本利清真寺,为伊斯兰教信徒的礼拜场所,整体为白颜色,坐落在基本利山头上,巍峨典雅。此外,还有卡苏比山上的卡苏比陵墓、麦克勒里山上的麦克勒里学院、恩萨姆比亚教堂以及一些印度教的庙宇等。这些文化古迹,已成为坎帕拉悠久历史的见证,也使坎帕拉在充满现代化的色彩中保持着古香古色的风格。
坎帕拉曾在1890年到1905年沦为英国殖民统治的据点。自乌干达于1962年独立以来,坎帕拉城市建设不断得到发展,如今它已拥有77万人口,是乌干达政治、经济、商业和文化中心。虽然乌干达是非洲东部横跨赤道的内陆热带国家,但是因坎帕拉地势较高而气候凉爽,终年如春,花木争艳,绿草似茵,宛如一座山丘花园。一幢幢房屋依山势起伏,层层掩映在片片翠绿之中。站在全城最高的克洛洛山之巅,眺望四周,全城各山头尽收眼底,宏伟壮观的议会大楼、国际会议中心和政府各机关整齐地分散在纳卡塞罗山上,近处山脚下的乌干达国家博物馆、独立广场、独立纪念碑等历历在目。东南郊的维多利亚湖,水域广阔,波平似镜,帆影点点;
湖滨山坡上森林密布,一幢幢非洲式别墅坐落其间,环境幽静;山脚下有草坪、高尔夫球场等,是散步或从事运动的理想地方。坎帕拉正是以它那悠久的历史、绚丽的风光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成为非洲的一处旅游胜地。
在非洲,坎帕拉还有“芭蕉城”的称号,这是因为坎帕拉大街上到处都是绿色的芭蕉树,而且品类繁多,姿态各异,茎粗叶阔。当地人十分喜爱这种用途广泛的芭蕉树。芭蕉是一种多年生植物,在炎热的非洲地区,新苗出土后,生长得很快,只须稍加管理,便一年四季可以收获。芭蕉一般不生吃,可以烤熟或炖熟后吃,也可以磨成粉制作成各种糕点,是当地居民的主要食粮之一。坎帕拉居民还用芭蕉酿制啤酒或烧酒,并用晒干后的芭蕉叶来包装米、豆、咖啡、甘薯、烟草、盐和蛋品等。芭蕉叶还可以用来编织盘子、帽、凉鞋以及母亲下地劳动时安置小孩的帐篷等。大雨滂沱的时候,很多人手撑着巨大的芭蕉叶安然行路。青翠整洁的芭蕉树,还可以起到净化城市空气、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芭蕉树同高大的棕榈树、浓密的芒果树、芳香的花木、大片的草坪交织在一起,将坎帕拉装扮成一座空气清新、苍翠似海、绚丽多姿、风景秀丽的热带城市。在坎帕拉,大街心巷,芭蕉树竞相生长,棵棵茎高叶密,浓荫如盖,而且姿态婀娜,亭亭玉立,招人喜爱。
饮食文化  乌干达的美味香蕉饭 非洲的乌干达,招待客人自始至终不离香蕉。客人入屋,先敬上一杯鲜
美可口的香蕉汁,然后端上烤得焦黄的香蕉点心。正餐吃一种叫做“马托基”的香蕉饭。“马托基”是以一种不甜的香蕉品种为原料,剥皮捣成泥状,蒸熟后拌上红豆汁、花生酱、红烧鸡块、咖喱牛肉。吃过“马托基”的人,普遍称赞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饭”,因而它成了乌干达国宴的主菜。乌干达的“国饮”是以香蕉和高粱面混合发酵酿成,香甜醇厚。开宴时,将酒坛摆在桌上,坛顶插着1米长的草管,宾主吮管对吸。
乌干达人在饮食嗜好上有如下特点:
1、注重讲究肴丰富多彩,注重菜肴味美适口。
2、口
味一般口味不喜太咸,爱辣味道。
3、主食惯以饭蕉为主食,也乐于品尝面类食品。 4、副食爱吃鱼、牛肉、羊肉、鸡、蛋类等;蔬菜喜欢辣椒、黄瓜、茄子、西红柿、豆类等;调料爱用椰子油、棕榈油、花生酱、辣椒汁、丁香、玉果、咖喱等。
5、制法对烧、煎、炒、烤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
6、中餐喜爱中国的粤菜、京菜、川菜。
7、菜谱很欣赏大拼盘、红烧鸡块、咖喱牛肉、锅里脊、干烧鲜鱼、扒牛肉条、冬瓜盅、拔丝香蕉、宫保鸡丁、手抓羊肉等风味菜肴。
8、水酒喜欢喝啤酒,饮料爱喝咖啡、可可、椰子汁、汽水等,也喜欢饮绿茶。
9、果品爱吃木瓜、芒果、香蕉等水果;干果爱吃花生米、腰果等。
风俗礼仪
乌干达人讲究礼仪,且待客热情,见面时一般握手致意。如果被邀请到家里吃饭,客人的夫人理所当然是被邀请之列,而请柬或口头邀请不一定提出夫人名字。应邀去乌干达人家里做客,应为主人带去礼物。
在酒席或餐桌上,与乌干达人的谈话中,可谈论艺术及非洲传统文化,有时也议论国际间重大事情,但乌干达卡拉莫贾人忌讳外人问他们的牛羊,认为这是私事,也从不打听别人的财产。 这些人在日常生活或者社会交往活动中注意庄重的仪表和谨慎的态度;非常注意尊重妇女,走路时总是请女士走在前面,进门让女士们先行,宴会上斟酒首先照顾女土;他们连住房也喜爱独居一处,不愿与他人合住,不愿他人干扰自己的私人生活,见面时如果采用中国人的问候方式说“您到哪里去呀”“您吃饭没有呀”等,往往会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认为你不懂礼貌;他们在工作中一丝不苟,注重国家、民族、公司甚至个人的荣誉,如果你希望采取通融的办法,通过他们办一些超越规定范围的事情,那是会达不到目的的。
在商务谈判时,他们忌讳对方提到同某位高级人土的关系密切这样的内容,认为是拉大旗作虎皮,言语夸张者,行为必定虚假,最后必定是采取不合作的态度。他们在交往中讲究规范行为,如正式邀请他人出席某项活动向他人发正式邀请信函,向某人表示慰问或者感谢发慰问信或者感谢信,介绍或者推荐某人某事写介绍信或者推荐信,问候或者祝贺发问候信或者祝贺信,表示道歉写道歉信,甚至连送别、告别也要写送别信、告别信等,而且在这些信函的礼节上要求称谓得体、行文通俗易懂、谦称或敬称语恰当以及格式要规范等。乌干达的这些人物大多有身份、有地位并且掌握一定的权力,在乌干达开展经济贸易合作活动,免不了是要同他们打交道的,因此,中国人员要注意熟悉了解,学会同他们打交道的方法和技巧。
另外,乌干达也保留着许多具有非洲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例如许多人习惯于用手抓饭吃,如果见到年轻的姑娘用两根树枝夹着食物吃,不必大惊小怪,这是因为当地的习俗禁止姑娘在初次月经期间直接用手抓饭吃。还有,无论在任何地方,遇见有人从头到脚裹着黑色的布或者黑色的纱,仅在眼睛部位留有两个小孔供看路行走,不必好奇地东张西望,那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妇女,是因为教规规定女性不得让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暴露在男人们的面前。
   




















































































乌干达尼罗河源头风景


















乌干达儿童的手
   
































   



































  









  





乌干达伊丽莎白国家公园





不可思议!娶处女是耻辱

穿衣服是不吉祥的 由于长期与世隔绝,卡拉莫贾人便日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他们不管男女老少,皆不穿衣服。男人和小孩通常全身一丝不挂,妇女有时只在下身兜一块兽皮。
乌干达政府曾在那里推行过强制穿衣运动,但遭到当地人的强烈反对。个别穿上衣服者,其衣服也被愤怒的人们撕得粉碎,其人还在众人胁迫下,不得不将衣服碎片当场吞下。


国宴主菜:香蕉饭。
香蕉是乌干达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宝贝。不管是故友重逢,还是贵客登门,为了表示对贵宾的热烈欢迎,他们常常会砍下香蕉树,有时把它们插在大路口的醒目之处,有时把它们斜靠在家门口的突出位置。犹如那象征希望和幸福的黄手帕一样,让友情和关爱得到最大限度的彰显,给远道而来的客人安排一个温馨的港湾。
在乌干达人眼里,没什么食物比香蕉的味道更美。于是,香蕉也就毫无争议地成了他们待客的首选佳肴。他们会请客人吃香喷喷的“蕉饭”,品尝香蕉汁做成的绝佳饮料。这种香蕉盛宴往往让客人赞不绝口。

非洲老者
苏丹 生羊肝献客
苏丹人喜爱生羊肝。用刀将刚杀的新鲜的羊肝切成片,再配上一些调料,便成了他们的美食。素来好客的苏丹人当然要把自己心爱的东西送给值得珍重的人,故此,他们常把自己喜好的美食生羊肝恭恭敬敬地献给宾客们。
乌干达奇风异俗

20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