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式3.0中减号打不出来:《叔本华哲学——十年回首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5:45:55
 

《叔本华哲学——十年回首1》

 

“一个不知名的幽灵,悄然地对我说:赶快去把这本书带回去!我一回到家,随后就把我的宝贝翻阅起来,我屈服在他那强力、崇高的天才魔力之下了。”

“我像一般热爱叔本华的读者一样,在读到最初一页时,便恨不得一口气把它全读完,并且,我一直觉得,我是很热心的注意倾听由他的嘴唇里吐出来的每一个词句。”

他在回忆购买、阅读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情景时,他花了14天的时间读完了此书,几乎是废寝忘食的沉浸在那本书中了。

——尼采

 

(一)黑暗的世界

    
    一个人在一个缺乏平等、自由的世界中生活,就好象一直走在黑夜中一样,个人的生命得不到最起码的尊重,任何尝试反抗与逃脱的行为都会遭到强烈的反对,最后只能一个人在落寞的生活着,黑暗不断在生命的周围不断的扩展、扩展,淹没掉了所有可以看到光明的地方,然后依然一个人行走。

不知道别人是否是这样,我在青少年时代曾经一直有这样的感受,来自社会的木讷、来自教育的体制强力压制、来自学校、家庭的“君主制”的教育,本应是一个生机勃勃的青少年时期,却变得十分的抑郁、十分的自卑、十分的茫然。记得当时,我只是想逃,逃到家庭、学校没办法控制的地方,然后一个人自由的生活,远离那些高高在上的“君主们”的不容置疑的命令、教诲,远离那些服从、再服从的生活。

后来,我成功了,我跑了,我几乎跑到了天边,那些相对我而言,总是指手划脚的人包括那些长辈、那种强大的世俗势力、世俗眼光,再也没有能力控制我的选择,我自由了,虽然为此我付出很大代价,但我感觉这才算真正的为自己生活,以前统统是为别人、为身边的人生活,没有人尊重我的意见、没有人尊重我的感受。


    直到很多年之后,我才懂得青少年时代让我感觉无穷的黑暗的并非是周围的一群人、所见所遇的那部分人,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思想,只要你生活在这种文化、思想的氛围中,个体的生命就永远得不到平等、自由的尊重,这种文化思想从来就蔑视个体生命的存在,真正尊重的是个体生命所附带的权力、财富延伸出的人格。

没有尊重个体生命平等、自由等理念支撑的传统思想、传统文化无论是如何高举“仁义”、“道德”、“礼智信”的旗帜,最后所造就的也只是背离于历史主流的伪善。

 

(二)遭遇叔本华哲学


    我对叔本华哲学是慕名已久,无论是爱因斯坦传记还是希特勒的传记,都涉及了这位哲人,他创立的一整套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体系的学说仿佛是一个谜一样吸引着我。那时,我对文学的兴趣大于一切,对于杜拉斯的小说和王小波的杂文的兴趣远远的超越了对于叔本华哲学的兴趣,更主要的是逃离了曾经的黑暗世界,获得完全的自由,这一切都让我没有迅速的接触叔本华哲学。

从慕名叔本华哲学到真正的读叔本华哲学相隔了整整四年时间,这四年里发生了多少事,我从自我选择的生活中得到了应有的惩罚,黑暗并没有真正的远离,只要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黑暗就如同白昼一样,现实中照射着肉体,精神上影响着生命。


    当我托着疲惫的疾病的身体回来了,在列车上我几尽绝望,我闭上眼睛,坐在车窗前感受着冥冥中生命的何去何从,人生价值的何去何从。几年前,我南下云南时随身带着的是王小波的杂文与小说,几年后我离开云南时,我随身带回来的竟是一本《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和《毛泽东诗词》。人生的大悲大喜,于个人的得失间显现出的不是另一种的坦荡,而是另一种患得患失间的痛苦,人生的痛苦与人生的悲剧总是在不经意间转换出人生的另一种境遇。此后,我一头钻进了叔本华哲学,等我再出来的时候,感觉这个世界再也不是以前的那个世界了。

 

我遇到叔本华哲学,全然没有尼采那样充满诗意的转折,对于那个浪漫的情节,我一直记忆犹新。一天傍晚,我到昆明市里的一家好又多超市,偏偏在这个不是书店的地方,我竟然发现了两本书,一本是编译出版社的尼采的《权力意志》,一本是商务出版社的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我站在那里静静的看着《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到了超市关门,这本书唤起了我心底久久的宁静。

20081月,我从卓越亚马逊网订了两本书,一本是《叔本华美文集》、一本是商务出版社的《叔本华论说文集》,那文字依然清新、那思想依然婉转锐利,依然如此鲜活有力。

 

(三)尼采与叔本华哲学


    叔本华哲学和尼采哲学,是唤起人对非理性的彻底的、全面的思考的哲学,他们虽然一脉相呈,但对生命、人生的理解却是相差甚远。我至今记得书上,关于尼采偶遇叔本华哲学时的情景,那完全是一种偶然:

21岁的尼采正在的迷茫、绝望中摇摆,一方面对现实享乐生活的鄙视,一方面是精神世界的无所寄托,他在186510月的一个黄昏的夜晚走进一个街头旧书店,从一堆布满灰尘的书中,无意中抽出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便站在那里静静的看了起来。他被叔本华揭示出的人生痛苦与人生悲剧所震憾了,他后悔自己没有早一天看到这本书,而那位忧郁的哲人叔本华刚刚去逝几年,否则他一定去拜访这位哲人。


    事后,尼采这样说,“我发现了一面镜子,在这里面,我看到世界、人生和自己的个性被描述得惊人的宏壮”。

“书里的每一行都发出了超脱、否定与超然的呼声。”

 

在叔本华,尼采的身上,我深深的回想起了那句话: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不是因为他想孤独,因为他找不到同类。

 

骑士写于2008/1/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