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式3.0无法定义字体:研一新生心理过渡问题探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2:47:08
研一新生心理过渡问题探析 

近年来,一直被社会认为是佼佼者的研究生心理问题却越来越突出,他们的心理状况并没有像他们的知识程度那样也达到“高学历”。从2003年的一项全国在读硕士研究生身心健康状况调查中看到,有近30%的研究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健康问题。这比在校大学生21.68%的比例高出约7个百分点l”。由此可见,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而要提高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协调,尤其是研究生的自我调整。其中,笔者认为研一新生积极调整好从本科到研究生的心理过渡状态是保证研究生健康的心理状况的一个重要前提。

()

一个新的学习阶段的开始就意味着重新面对一个新的心理适应过程,和大学新生面临的高中跨人大学的心理过渡一样,本科生成为研究生后也存在着一个心理过渡的问题,而且心理过渡状态调整得好坏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之后的研究生学习、生活状态。因此,调整好从本科生到硕士生的心理过渡状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一是研究生实现良好生活状态的基础。研一新生良好的心理过渡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研究生学习生活状态的开始。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研一新生而言,实现心理上的顺利过渡是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投人学习生活的保证。如果新生一开始就陷人心理过渡不好的恶性循环中,从而导致意志消沉、心态消极、能力退化、学习动机弱化、学习效率降低、人际关系失调等消极状况,那么必将影响其对学业的专注、对生活上各种问题的解决以及对学校各项活动的参与等。

其二是研究生取得优良学业的要求。由于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部分学校已将研究生学制改为两年,较原来的三年或者两年半时间进一步缩短,这也就要求硕士研究生在更短的时间内适应研究生学习生活。若想在两年时间里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知识做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必须把握时间、提高效率。“一寸光阴一寸金”,如果两年的时间里有一年是处在调整心情、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那么又如何实现所谓的研究呢?再者,研究生的学习是一个讲求平时积累、知识沉淀的过程,并不像本科阶段那样以突击应付考试的方法也可以取得好成绩。      衡量研究生的水平要看其研究的成果,这就要求研一新生要积极调整心态、明确方向、树立目标、刻苦努力、积极进取,而不是始终抱着一副茫然的心态或是混日子的心理虚度时间,这样的结果只会学无所成。

其三是研究生保持健康心理的前提。刚刚结束的大四生活因为面临着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等事,使许多研究生在心态上往往比较浮躁。读研之后又会因为研究方向的不确定、论文的压力、学业要求的提高等问题而产生茫然无助的心理。这种交杂的情绪一旦不能很好地调适,很容易进一步产生抑郁、焦虑、精神不振甚至失眠等一系列心理生理上的问题,对于今后的学习、生活也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据资料显示,在心理健康与年级和专业的关系上,经过ANOVA分析,研究生三个年级在SLC90中的总分以及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等因子有显著性差异。经LSD多重比较,发现一年级在总分以及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等因子上显著性高于二年级。同时,在精神病性因子显著性上也高于三年级,而二年级与三年级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低年级的研究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比高年级研究生要差,其中最主要原因是因为低年级研究生面对新的学业环境合理适应性、平衡性以及协调性不强,而相比之下的研二、研三同学,因为经过了一年学习、生活的适应,所以精神状态和心理状况表现得更加稳定。可见,强调研一新生心理状况过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否则对高年级研究生的心理状况会是个不良的隐患。

()

我们认为心理过渡是指个体为了适应外界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的新状况而在心理上相应做出调整变化的过程。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从生物学来说是一种适应,它既可以是一个过程,也可以是一种状态。可以说,达到心理适应是心理过渡的目标,而心理适应的根本目的是达到或恢复主客体之间的平衡状态。对于研究生来讲,如果不能实现从本科到硕士的良好心理过渡,则会导致许多不良的症状,进而严重影响整个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生活效率和质量。笔者通过分析,认为这种不良症状通常表现为三种:

第一,内心茫然。这是心理过渡不良的典型表现,也是研一新生很容易出现的一种精神状态。产生内心茫然感的主要原因是原有目标的失落和现有目标的不确定。大学四年级一年不论是找工作还是考研,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引导自己不断地努力,尤其是考研的日子可谓是精神蜕变的过程,为了实现最后的目标,每天忙碌于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的复习生活,内心充满着一股使不完的劲以及对理想的强烈期望。虽然有人夸张地比喻考研生活的艰辛,但是考研经历的却是充实、踏实、目标明确、富有成就感的生活。而一旦进人了研究生生活,原有的压力和动力被突然释放,新的具体目标又暂时没有确定,往往在精神上出现真空状态。再加上研究生的课程安排一般都较为宽松,学习自主性要求更高,相对原先紧张的复习气氛和条理清晰的学习内容,较为空闲的研究生学习显然就缺少了明确的学习动力,学习自然也缺乏系统性和有效性,因而新生也往往容易产生比较强烈的漂移感和空虚感。

第二,学习倦怠。这是心理过渡不良在学业上的具体表现。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在学习上产生倦怠感,对于研究生来讲是个很大的障碍。目标失落是产生学习厌倦感的一个原因,但问题的关键是因为研一新生内心茫然出现“理想真空”,导致对读研意义进行反思,甚至有人认为读研是个错误的选择。大学四年,不论是为了各种各样的硬性考试还是以后的找工作,学习的意义都比较具体化、现实化。而到了研究生,尤其是文科研究生,他们每天的任务不是看书就是写论文,而做这些努力很难在短期内看见自己明显的进步,甚至很难衡量其具体的价值。于是研究生就会在心里产生反思学习、怀疑教育的心理,读研的一部分压力来自于写论文、发表论文,而论文要达到发表水平又非朝夕之事,因而容易导致研究生学习信心下降,觉得力不从心,自然而然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倦怠感。

第三,情绪低落。这是内心茫然和学习倦怠症状诱发的必然结果。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转移或弱化(不少学生将精力转移到做兼职上或者整天沉迷于上网、看电影)导致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精神抑郁、自信心不足,严重者还容易陷人自我评价、人际交往、学习研究等各类障碍之中,影响研究生学习生活的有序进行。情绪的消极对于研一学生认识读研的意义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以流行于研究生中德育极具讽刺意味的台词为例,“来大学读研将怎么做?;研究生毕业以后做什么样的人?混混。”足见心理过渡不好产生的消极心态之严重。笔者认为,导致研究生不能实现良好心理过渡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本科毕业浮躁心理的延续。一方面,大学毕业时因为面临种种选择心理通常比较浮躁,比如到底工作还是考研,选择考研如果落榜怎么办,选择工作又担心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或者害怕自己不能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等等。另一方面,由于受已工作的同学的影响,研一新生往往不自觉地将别人在工作上的良好表现和美好前途与自己清贫的读研生活作比较,难免心理不平衡,注意力分散而无法迅速地静心学习。②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角色转换。应届研究生总的心理特征是正在走向成熟而未完全成熟。他们在思想上、自我意识上希望自己能表现得更加成熟干练,但是与有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的同学或者社会同龄人比较又发现自己在思维上、观念上、行动上以及情感上还是相对幼稚。研究生作为高文化层次人群在社会上总是备受尊重和推崇,他们是有水平、有思想的“人物”,然而对于刚跨人研究生门槛的本科生而言,这种推崇在本质上带有一定的虚构性,于是他们对自我定位的矛盾又会带来无法避免的困惑。③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从本科生到研究生是一个飞跃,实现这个飞跃的人往往对自我、对理想中的研究生生活甚至对未来都抱有较高的期待。从心理学的原理来看,期望值越高,心理承受力越差。他们在体力、脑力、经济上付出了较高的代价,却发现一直为之奋斗的研究生生活并不是想像的那样,于是会感到莫名的失望,在心理上产生较大的落差。比如很多研究生课程延续本科的教学方式;由于扩招导师带研究生任务加重,往往因为精力有限而很难给予研究生具体的指导;在学业上不是循序渐进地深人而是摸不清头绪;在深刻的理论、博学的导师面前发现自己其实很不足,并非是考上研究生就意味着很有深度、很有水平;还有一些人当初就是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随着考研潮流加人了研究生的行列,潜意识中天真地以为只要考上研究生就前途一片灿烂,然而现实中的就业压力又使他们不得不幻想破灭。总之,研一新生种种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阻碍了他们心理上的顺利过渡。④学习方法和要求的变化。本科生是“通才”教育,研究生是“专才”教育。对于研究生的学业要求更强调学习的独立性、创造性,思维的填密性、科学性,论文的专业性、学术性,而不是本科生时代只是记忆型、理解型的学习。从原有对知识的接受理解变成消化创造,进一步要求研究生在思想、认识、学习观念上的转变,这种“提升”难以避免地加重了新生的心理负担。⑤当代学生共有的依赖情结。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我们的教育已经培养了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知识灌输式的学习习惯,到了研究生还是理所当然地等待着导师给自己确定方向、安排学业任务,缺少应有的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在学业上的过于依赖心理,使研究生失去了学习的自主性,从而陷人非常被动的学习困境,也影响了研究生自身的角色转换和心理过渡。⑥个人的心理素质。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个人的心理素质对心理的顺利过渡起着决定性作用。平时性格外向、开朗活跃的同学在处理新环境的不良适应时必然更为积极乐观。因为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促进个体以乐观心态面对各种新环境带来的不适,以积极的方式化解和转换生活、学习、心理上的困惑。而相比之下,性格内向甚至孤僻,平时不善言谈、自卑忧郁的同学在面对相同的问题时,则会显得比较悲观失落、缺乏自信。因而心理素质不好的同学比较容易在心理过渡问题上产生各种障碍。

()

要实现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心理的良好过渡,首先要对新的学习状态有明确的认识和接受态度,认识到对新环境的心理不适应是人人都会经历和体验的正常现象,也是人们在当前或是今后生活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并不能一味地归因于自身的性格弱点和能力不足。只要研一新生摆正心态,坦然面对,积极调适,对自身所处状态作出客观、公正、积极的认知与评估,就能实现心理的良好过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调整,积极实现心理上的良好过渡。

第一,调整角色定位。读研,意味着人生一次重要的“角色转换”。有了恰当的“角色定位”,才能有成功的“角色扮演”—包括完善的角色形象与合理的角色行为。一般情况下,考上研究生的同学在大学毕业之前就会收到录取通知书,因此,研究生在开学前的暑假就应该开始积极调整角色心理。首先要认识并接受自己即将成为研究生的事实,不要再沉浸于大学毕业时的闲适生活之中或者游离在到底工作还是读研的抉择中。要把握来之不易的继续深造的机会,保持继续发愤图强的心态,做好重新开始新生活的思想准备。其次,要为读研做一些实际的准备。比如可以在暑假时间里预先了解一下自己专业的课程情况,看一些相关的书籍,这样不仅可以做到对知识的温故而且有助于自己迅速进入研究生学习状态。再次,可以利用暑假参加一些社会实践,这不仅是对能力的锻炼,也是对社会认知的丰富。不要做躲在温室里的书呆子,积极参与社会锻炼,可以避免“长大不成人”的境况。其实读研之后会有很多像当助教、做兼职教师的机会,而要出色完成这些工作都需要研究生拥有一定独立能力、交往能力。较之曾经参加工作再重新回到校园读书的研究生,应届本科直升的研究生则缺少了几分社会阅历,因而更需要利用暑假等机会多多锻炼,从心理、从人格上真正成为一名成熟的研究生。

第二,建立合理认知。苏格拉底有一句篇言“认识你自己!”研究生正确的自我认知不仅关系到心理上的积极过渡,还影响着整个学习阶段的学习成效。其实,研一新生不能很好转换心理状态的一个潜在因素是因为没有正确的自我认知,很多同学会认为考上研究生就可出人头地,可一劳永逸,或者总是把未来设计得很完美,往往忽视了理想与现实、理想与责任、理想与奋斗之间的关系。因此研究生要克服放松懈怠的想法,树立努力向上、积极进取、吃苦耐劳的思想。学习是一个要求主体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取得优异的学习效果更是需要刻苦的精神、坚持不懈的意志。在任何知识的海洋德育里,即使是捕获一条“小鱼”,都要有一份坚定的毅力。自我理想的实现还需要肩负更多的奋斗和努力,顺利考取研究生并不意味着能够成功毕业走向社会。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任何充满幻想、没有真才实学、好高鹜远的人即使是手捧硕士学历,最终还会被社会所淘汰。

第三,转变学习习惯。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虽同属高等教育,但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两个不同阶段,它们互相联系,但又相互区别,彼此独立。本科生课程强调基础性、系统性和应用性,研究生课程强调学术性、综合性和交叉性。因而,到了研究生阶段就不能一味地延续本科时的学习习惯,在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学习要求上必须做一些相应的转变。首先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准钻研的方向。有了方向才会有目标、有动力,才能围绕一个重点看相关的书籍,进行深人系统的学习。其次要学会多发现问题、多思考问题。研究生的一个主要学习途径是写论文,而写论文的过程本身就是要不断地学习别人的文章和专著、不断地进行思考,提出创造性观点的过程。思考可以促进研究生对知识的理解,可以激发思维的火花,而不至于停留在“为看书而看书”的层面。再次,要加强读书技巧的培养。通过读原著读经典,博览相关专业的学术著作,加强自身的知识积累。学会撰写读书笔记和书评,养成剖析别人观点的习惯,培养对资料的价值判断和辨析能力。学习习惯的转变,有助于新生快速而有效地投人新的学习状态,从而积极地化解研一新生学习障碍问题。

第四,改善交往方式。研究生相同专业或者相同研究方向的招生人数一般都比较少,再加上彼此独立性、个性都比较强,较之本科生以班级为团体的成群结队的交往模式要生疏很多,因此同学之间的积极交流与沟通就尤为重要。在学业上与别人讨论交流,可以促进思想的交锋,激发智慧火花的碰撞,从别人的想法中得到启发,互补个人思维模式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在生活上的交流则可以加强情感的沟通,可以在很多问题面前豁然开朗,因为交流会让人发现许多所谓无法打开的“结”。此外与导师的主动交流也是必须的,导师的引导和鼓励对于研一新生的心理过渡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每一个研一新生的问题在导师的面前也许是司空见惯的,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以导师的博学和阅历总能给予很多的启发。人的本性是习惯被人安慰和关心的,对于学生而言,尤其是在心理困扰之时,导师的鼓励将会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