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子的图片:最实用有效的高三备考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4:15:07
昨天的文章发布之后,还是有部分同学不知道怎么学习。比如上午一位叫“童”的广西同学在下课期间还在问“不知道怎么总结,觉得做完就算了。可是现在是第一轮也要这样?曾经我也是优等生…我不知道怎么办了…我觉得我已经好投入了,我要怎么调整自己的状态?我还是想知道第一轮要注意什么 ?我昨晚试着想总结一道题,可是我发现我完全不会   ”,同样的,也有同学反映理论太多,怎么样结合平时的题讲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尖子生是如何学习的?他们具备怎样的素质?

 

      1)知识到考分的路桥(怎么用)

   数学大题一般 80分,理综大题一般100 分,合计超过180分。对于理科后面的大题,让人又爱又怕,做对了,拉开与大家的距离,做不对,被别人落下。学会了知识点不等于赢得了考分。

   大题失分一般有三种情况:第一,考生干脆没掌握知识点;第二,掌握了知识点,但是在考场巨大的时间压力下不知道该具体运用哪个知识点,表现为或看不懂题目,或者虽然找到针对的知识点但因为思路太复杂而中途做不下去了。第三,想到并运用了正确的知识点,因“马虎”丢分。

    第一种完全不懂知识点的题考试技术帮不了你,但这种问题造成的失分,远远不如后面两个原因带来的失分那么大。第三种“马虎”问题下面有针对性解决方案。我们来攻一攻第二种。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吗?为什么平时做时间充足可以解答的题目,考场时间压力下就不行?如果能在考试这个关键时刻找到解题思路,就能赢得原本属于丢分的题目,或者至少能抓到一些评分点。

临场问题表现:

        A、考场脑真空——临场瞬间思维短路:

   总是在考完试对答案时才捶胸跺足,这个知识点我学过,但是当时怎么就没有想到原来考得就是它呢?真的是熟能生巧,题做多就好了吗?不是,总有你没做过的新题型,出题的老师也不是吃素的!

 

      解决方案:大题从思维起点到思维终点的科学思维步骤训练

   “平时练习的方式不对”可能是考场失常罪魁祸首。平时做题就应该探究如何才能“第一次就做对”的解题思路,瞬间就区分出最有希望走到终点的那一条途径。而不是习惯于把有可能解出题目的方法从容不迫地逐个试过,直到找到正确的途径。具体的理科临场思维训练方法如,“怎样找到做题的起点”,“以及起点到终点的一些可操作的固定思路”,“最佳路线”这些问题在《专项突破数学》中有详细讲解。

        B、半路断路——题做了一半却做不下去了

一开始就找了正确的知识点,但做了一半却越做越复杂,死活做不下去了,然后开始怀疑用错了知识点,理解错题目,然后慌不择路。

    解决方案:架桥法

    看答案时恍然大悟,对呀,公式这样一变形不就出来了吗?我怎么没想到呢,还是题做的少。老师课堂讲题从来没讲这道题从上一个步骤到这个步骤为什么公式要这样变形,老师总是准确地走到了最正确的路上来。但事实上,公式变形的思维方向是一个严密的体系,光依靠大量做题所形成的直觉是不能杜绝下一次失利的。《专项突破数学》将教你一套公式在运用过程中的变形方法——架桥法。考场最大的痛苦不是根本不会做,而是苦于在时间压力下找不到入手点,或者好不容易有了思路却来不及做完,甚至因为慌乱而马虎。

 

        2)考试是一门技术(怎么考)

    在这里,我们要解决的是如何做到每次考试都超常发挥,如何做到半会半不会或犹疑不定的题也能得分。这是一种针对考场临场思维方法。

    这种技术对纯粹考察知识点的题不起作用,但对于所有科目的标准化试题(A|B|C|D选择题)和英语的完型、阅读、写作、理科的综合题和拔高大题等系统能力考察类考题,可以让你在考试临场发挥到极致。

    针对标准化考题:

    标准化考试有一套出题准则,在美国有一个专业叫做数理分析    ,就是设定标准化考题的出题原理和研究其合理性。在考试中我们通常会很容易在四个或五个选项中排除掉两个到三个明显错误选项,但剩下的两个相似选项就拿不准了。例如:就考英语考试而言:一个知识水平中等的考生无法在临场立刻能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点答对的题目至少包括:1-2道完形填空、1-2道单项选择和2道阅读题,而我们就是要教会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立刻运用比较选项的方法得到正确答案,在临场至少挽回10分。

    解决方案:选择题答题原则。

    在标准化考试中,答案有唯一正确性,且必然是已知的,只不过经过了变形和伪装隐藏在选项中。不求最好,只求更好,要相对而非绝对,经过训练能真正能理解标准化考试的这个弱点,并且在考场上大胆运用这个规律。

 

       3)   “马虎”不是不可避免的(怎么得该得的分)

马虎在考场上会让你损失多少分?10分?20分?30分?对于那些聪明而不扎实的孩子恐怕都不止这些。传统的复习方法,在情感上对“马虎”固然是极其痛恨的,然而在行动上可以说是姑息和容忍的。没有因“马虎”而丢分的种种原因入木三分的剖析,致使很多原本可以瞬间就解决的问题,单纯的被纳入低级的“马虎”,留给考生自己去解决。

    在标准化应试的词典里没有马虎这个词,马虎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惯性思维所造成的主观想象。

其实针对“马虎”的解决办法也是考试技术的一部分,但由于马虎失分占非知识点不会的问题的失分比例高达60%,所以我们拿出来专门解决。

    马虎一般是这样表现的:

     考试的结果和批改过的考卷已经发还到学生手中。对做错的这些题目,老师一定会问这个问题:“是不会做,还是马虎了?” 如果是“马虎”了,那好,双方都偷偷松一口气,接着老师让你下次注意。因为,对老师而言既然是“马虎”了,当然由学生自己解决,只要下次注意就不再丢分了;而对你而言,“反正我会做题,不就是一时糊涂吗?也就不值得大做文章”。

   “马虎”具体表现出来如下:

      (1)        遗忘条件

    题做到一半,实在做不下去了,回头再看原题才发现忘了前面的某个已知条件,然后,恍然大悟,然后,完事大吉。代价:后面考题的时间不够了。

  2 计算错误

    会做的题,列错条件;列对条件的题,代错数字;代对数字的题,做错简单的运算;更有甚者,做对了运算,在考卷上抄错了答案。

  3 看错条件

     事后才发现看错了条件,答非所问,老师和学生都不会引以为然,因为学生其实是“会做”,只是“没看出来”。但你能保证高考时不范同样的低级错误吗?

 

    事实上,“马虎”这个含含糊糊的集合性概念其实是不存在的!原因很简单:每种“马虎”的表现都是不同的思维错误在搞鬼,而这些思维错误都是可以纠正的!下面我们就来一一撕开“马虎”的各种表面伪装:

     “看错条件”+“遗忘条件”=主观想象

    “主观想象”是考场上丢分的罪魁祸首,然而却是传统复习中极少被关注的思维错误。大家都有“看错条件”的时候,可是大家是否都仔细想过,“看错条件”的瞬间,你的思维经历了什么错误过程?为什么会有这些错误?究竟该怎么避免?

    其实,所谓“看错条件”,真实的过程是:考生在读已知信息的时候边读边想当然地加入自己的主观判断,等题目读完,考生头脑中的信息已经不再是出题者想告知的信息了。比如:

    情景一:刚看一半条件,就想“行了,这个肯定是要考某某知识点”,然后往这个知识点上去靠,不知道自己正在落入陷阱中。

    情景二:发现可能做过类似的模拟题,心里一阵狂喜,却没有看清题目其实和模拟题有很大区别。

 

    解决办法:精确度思维训练

    信息优先级的概念+客观角度。

    题目本身的信息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你在读取题目信息过程中联想的东西。在头脑中真正形成这个观念:尊重原题信息。平时养成在草稿上清楚、规律的表达所有信息的习惯,每天就要专门用二十分钟练习并有意识的记住一些特殊数字的数量关系。解决每道题的过程都当作去缩小一个关键的“距离”:问题“所问的”和我现在“已有的”还差什么。

      避免马虎要经历一套完整思维训练过程(12天强化+30天训练),但马虎的确可以避免!

           4 )自顶向下学习法——学习是一门艺术(怎么学)

     我们总是有一些软肋,比如数学中的排列组合、英语中的与单词数量接近的大量惯用语、化学实验……每个人的死穴的位置不同,但换个角度理解和梳理知识点,可能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自顶向下学习(top to bottom)VS自下向顶学习(bottom to top)

    自顶向下学习:玖久先通盘后细分,“先森林后树木”,讲解知识点的相关联点,找到相似思维点,达到理解的目的,简化背诵量;

自下向顶学习:传统教学方法,从单个知识点讲起,“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少科目系统性,学生不了解全部内容,造成知识点的独立不连贯;

    其实,这部分内容也是我们最具备技术含量,从根本上解决考生基础的问题。但因为它是一个庞大工程,不能在短短一个假期解决,所以只能在平时中拿出一些一直普遍困扰考生的局部难点与大家分享。

介词上意VS惯用语——从大量记忆里解脱。对于惯用语问题,普遍观点:非背而不能解决也。即使有些窍门和规律,那也只是局部的个别的,普遍还是要靠大量记忆来解决。但事实上,我们所作为知识点来记的很多词组,仅仅是介词的一种用法。常用介词只有50多个,却演绎了几千个惯用语和词组,事实上只要真正理解介词的上意,这个背诵工程就寿终正寝了。

    数学难点排列组合:可区分不可区分VS有顺序无顺序。见后面奉献的“小招数”。

我们总是说给学生自信。有没有人问一句:自信何来呢?一两道考试中的新题就能轻易击倒的自信又怎么能让学生坚持学习到高考那天呢?

   中等生缺少两样很重要的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和考场上的自信心。

   思维的提高带来瞬间的改变,可以给人带来无以言表的震撼。更重要的是正确的思维带来的安全感才是在考场上永远不会崩溃的。

   玖久的学生不怕出新题,他们都是会打渔的! 

 

  



    再教你一招,复习少背1小时:

    在英语学习中关于动词后是跟to do还是doing的问题

   传统方法:

   老师往往会将动词后面可以加to do的单词汇总,再将可以加doing的单词汇总,然后要求学生强记下来。

   评价:

   每一类的动词都有相当大的数量,同时两类又有交叠,这就使得记忆这些单词变得既费脑力,又容易混淆。

   玖久教学:

   总结所有动词都适用的规律,即判断动词后面接to do还是doing,如果前后两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可能同时发生,这时动词后面跟to do;如果这两个动词必须同时做一件事情,就要动词后跟doing;但如果这两个动词表示的动作同时发生也行,不同时也可以,那么该动词既可以+to do,也可以+doing。

   例如:

   allow to do sth.. 允许做某事,允许这个动作和后面的动作不能同时发生,只有被允许后才可能去做,所以allow只能加 to do sth.。
   enjoy doing sth. 高兴(喜欢)做某事,只有当做事情的时候才可能出现喜欢这个动作发生,所以enjoy只能接doing sth.。
   try to do/doing 试着做某事,做事和试两个动作可以是同时发生,也可以不是同一时间发生,所以,try这个动词可以接to do 也可以接doing。

   由此看出,我们不再强调记忆的重要性,而是将动词后面何时可以加to do,何时可以加doing总结成简单的规律,只需要对规律进行记忆,便可将整个问题轻松记下来。

   玖久教学相信,记忆没有定式。只有摒弃传统的记忆方法与记忆模式,突破考试必要性记忆的极限,做到最少、最精、最有效,才能轻松应对高考,处于不败之地

 

    最后再讲一道高考题传统方法和玖久方法的对比举例

    强调思维过程。站在学生实际水平上提出一个学生自己寻找思维切入点的方法,从而使其学会了如何寻找到所需的知识点来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从看完题是如何联想到运用哪个知识点的过程。同时,当一个题目涉及到多个知识点时,教授学生思维顺序,让学生自己判断按照何种顺序运用这些知识点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