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防火预案:农村商业银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0:42:59
 在经济比较发达、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三农”的概念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农业比重很低,有些只占5%以下,作为信用社服务对象的农民,虽然身份没有变化,但大都已不再从事以传统种养耕作为主的农业生产和劳动,对支农服务的要求较少,信用社实际也已经实行商业化经营。对这些地区的信用社,可以实行股份制改造,组建农村商业银行。

相关信息-农村信用合作社

  农村信用合作社(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是指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农村信用社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以其全部资产对农村信用社的债务承担责任,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其财产、合法权益和依法开展的业务活动受国家法律保护。

加快推进县级农村信用社商业化进程的思考

  农村信用社离农村商业银行还有多远?  当前,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实行股份制改造、商业化经营是深化农村信用社的主流方向,也是顺应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应对复杂金融环境的大势所趋。

改革现状

  在新一轮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大多数农村信用社经过清产核资明确了差距,压降不良贷款改善了资产质量,规范老股金、增募新股提高了资本充足率,积极转换经营机制加强了内部管理,加大对“三农”和县域经济支持力度凸显了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并经银监局批准,在原二级法人社的基础上,成立以县为单位的统一法人,结束了县内农村信用社多个法人、分散经营的历史。此举,对促进农村信用社规模经营,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和加强经营管理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不仅如此,部分县级联社经过不懈努力,还成功兑付了置换不良贷款的专项央行票据,历史包袱得到有效化解,风险防范能力显著增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初见成效。  改革到此为止了?万事大吉了?非也!改革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农村信用社面临激烈市场竞争寻求发展新突破的长远之策。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目前仍需正视股金稳定性差、外部股东作用发挥不充分、历史包袱尚未完全化解、资本充足率相对较低、经营机制亟需进一步转换、外来干预不同程度存在、竞争力有待增强等问题。要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并通过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内控制度,达到资本充足、产权明晰、治理完善、内控严密、财务良好、服务高效,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金融企业——社区农村商业银行,还路远历艰。

距离测试

  目前,在成立县级联社统一法人的基础上,“三会一层”的法人治理架构已具雏形,但离“形神合一”还相差甚远,加之员工改革意识、创新思维不强;资本充足率、不良资产率和不良贷款率、拨备提取率、资本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等指标尚未达标,风险防控能力薄弱等,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商业化发展进程,亟待高度重视和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一、思想认识有待提高。大部分员工认为,信用社本轮改革不外乎就是得到国家扶持资金,兑付了专项央行票据改革就大功告成,在工作中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具体表现在:不良贷款不降反升,却“视而不见”,放任自流。贷款经营重规模、轻质量不同程度存在,与农村商业银行运行要求相差愈来愈远;还有的认为:县级联社当前坚持的股份合作制的组织形式和相应运转模式,就已经代表了农村信用社改革后的发展方向,没必要再改革了,于是工作消极,创新创造意识不强。  二、业务指标有待优化。按照《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规定:五级分类下不良贷款比例要低于8%;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按规定提足贷款损失准备;所有者权益大于或等于股本,即经过清产核资与整体资产评估后(可考虑用中央银行票据置换不良资产及历年亏损挂账等因素),申请人辖内农村信用社合并计算所有者权益剔除股本后大于或等于零。根据我省某县级联社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末,该联社不良贷款余额为32926万元,比例为20.76%,明显高于成立农商行的最低要求11.24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为2.12%,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为2.13%,分别低于成立农商行的要求5.88个百分点和1.87个百分点;应提贷款损失准备16680万元,实提贷款损失拨备2403万元,拨备缺口14277万元,拨备覆盖率仅为7.30%。实际利润为-17845万元,其他指标,如资产利润率、资本金收益率、成本收入比、净息差等也远未达到农商行应有的水平。  三、风险防控有待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了“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银行业是“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因此,能否化解和管控风险,将决定商业银行的经营成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系列金融灾难事件警告世人,有效的风险管控能够促进银行业稳健经营、健康发展并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农信社要建成农商行,就必须对经营管理中的风险进行识别、计量、监测,并采取科学的化解和防控措施。客观地讲,农村信用社对风险有一定的意识,但做得还不够,未建立并形成一套科学的风险管控体系。如在贷款风险的识别中,对关联交易关注得较少;在客户信用评级过程中,主要依赖信贷人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而基于风险量化的信用评分模型、违约概率模型尚未建立和应用;目标明确、结构清晰、流程合理、职能完备、功能强大的风险管理传导机制也有待建立和应用;风险管理文化有待深层次培植。  四、法人治理及组织体系建设有待完善。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与否,不但关系到资产能否安全运营、不良资产能否从机制上避免和减少,而且关系到广大债权人(储户)的利益和社会稳定。就目前而言,县级联社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相互分离而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已具形似,但这与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的神似要求相差甚远。主要体现在:理事会和监事会下设的专门委员会不够健全且未充分履行职责;外部理事和监事成员素质相对较低,“参政议事”能力不强;信息披露制度尚不健全且不规范。与此同时,由于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前台营销体系,以风险管控为中心的中台风险控制体系和相关服务体系建设刚刚起步,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完善。因此,我们的农商行之旅还任重道远。  那么,要实现几代信合人的夙愿,建成农村商业银行,达到改革预期目标,我们该怎么办呢?

路径探寻

  一、 明确目标,统一思想  一是把员工的思想统一到持续纵深推进改革上来,纠正部分员工把央行票据成功兑付与改革成功等同的偏颇认识。二是纠正部分员工认为信用社改革只事关相关部室和少数相关责任人的错误观念,促进全员尽职尽责,坚守岗位,齐心协力,共同促进信用社改革成功。三是进一步明确目标,合理制定中长期规划,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改变部分员工被动、消极的工作状态。四是以股份制为主导进一步推进产权改革。坚持以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为标杆,通过转换经营机制,量质并举发展,消化历史包袱等措施,加快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推进步伐。  二、有的放矢,统筹兼顾  成立农村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等关键指标必须达到监管要求。目前,大多数县级联社距这些指标要求都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在工作中既要有的放矢,努力推进未达标指标,同时又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业务指标齐头并进,避免顾此失彼。  在不良贷款占比达标上:一要用好增量贷款,防止新发放贷款转化为不良贷款滋生的新风险;二要正视存量贷款,加强风险分析,强化风险管理,准确风险分类,有效防范正常贷款向不良贷款的转化;三要千方百计清收盘活不良贷款。继续依靠地方政府,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大清收力度,并积极探索资产重组、委托处置、招标清收、挂牌清收、打包出售等不良资产清收办法,竭力清收下降不良贷款;四要加大违规贷款的问责力度,从源头上杜绝违规贷款。通过年度专项检查,调离任审计认定等方式,加大贷款的责任认定,并严格执行惩处措施,提高贷款违规违制成本。  在资本充足率达标上:一要合理确定股金额度,并按照银监会股权改造规划要求,一县一策逐步压缩资格股比例,鼓励原股东在自愿基础上将所持有的资格股自愿转换为投资股,积极向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募集投资股,推动股权的适度集中。同时采取新募集与清退资格股相结合方式,避免股权过程中发生较大波动,为股份制改革创造条件;二是在确保按计划提足各项拨备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增加创收盈利能力,逐步提高税后盈余公积额和一般准备分配比例;三要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提高资产质量,同时注重资产扩张中的风险,力求做到资产总额增加幅度高于加权风险资产增加幅度。  在贷款拨备达标方面:目前,拨备提取是按照关注类贷款的2%,次级类贷款的25%,可疑类贷款的50%,损失类贷款的100%的比例提取的,不良贷款余额愈大,拨备提取额就越多。就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现状而言,普遍存在巨大的拨备缺口。为此,第一,要努力压降不良贷款,减轻拨备提取压力。第二,要合理制定拨备提取达标计划,在兼顾其它目标任务的前提下,注重策略,千方百计创收,增加盈利,适当降低存款应付利息提取,加大拨备提取力度。第三,要从呆帐贷款清收上下功夫。贷款成为呆账,并不等于这部分资产就放弃追索权,呆账贷款本身具有可收回潜力,要充分考虑抵押贷款是否处置了抵押物、担保贷款是否追述了担保人、每笔呆账贷款是否真实符合条件、随着时间的递增借款人是否重新具有了贷款偿还能力等要素。对此,非常有必要按年对每笔呆账贷款进行排查,在持续追溯上狠下功夫。  在着力抓好以上指标的同时,更要统筹兼顾,抓好存款组织、贷款营销、中间业务拓展等其他日常业务,努力提高市场份额,为推进改革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风险可控,致力发展  风险管理既是银行业金融监管的要求,更是银行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风险管控水平直接体现了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认识风险、防控和化解风险,是实现经营目标,推进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保障。一要按照“全面、审慎、有效、独立”的原则,建立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系统。全面就是从“三会一层”到每位员工,都必须具备风险管理的义务和职责,并覆盖所有部门和岗位,还渗透到各项业务和各个操作环节;审慎就是要坚持“内控优先”的要求,做到业务发展,制度先行;有效就是保证内控管理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对存在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和纠正;独立就是风险管控人员不应受到干扰,能够独立判断、识别风险、报告风险,并实施相应措施。二要牢固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培育,使得员工把防范风险作为自觉行动。特别是处于风险控制的前台员工和内审部门,要针对性地加强专业性培训,全面熟知各项风险管理制度,掌握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培育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三要强化相互制约的经营管理和决策机制。加强授权、分权管理,规范决策程序,通过科学合理地分配责、权、利,使得各级、各部门之间权力制衡,减少决策失误。四要加强制度建设,做到经营管理有章可循,约束有效。  四、转换机制,增强活力  一要严格按照县级联社《章程》和《关于加快转换县级统一法人经营机制的指导意见》,进一步理清党委、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的工作职责和权力界限,不断完善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以及当前理事会、监事会专门委员会的缺位和运行规则,形成决策科学、执行有力、监督有效、运转规范、相互制衡的法人运行机制。理事会可增设战略委员会,注重对联社重大战略目标的规划;监事会可设立高级管理层尽职履责监督与评价委员会、合规与风险监督委员会、质询委员会等,提高监督制约的有效性。二要按照《关于调整优化组织架构的指导意见》,结合县级联社实际,抓好组织架构优化调整,对外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公司业务、个人业务、专业化服务相分离的市场营销体系;对内建立以风险控制为中心,审贷分离的风险管理控制体系和精简高效的支持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县级联社的市场营销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着力打造核心竞争力。三要完善薪酬制度,强化绩效考核。在省联社对县级统一法人实施综合目标考核和薪酬总额与营业净收入占比动态控制的基础上,坚持“基本工资保吃饭,绩效工资凭实干”的原则,充分体现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建立薪酬能升能降、收入能高能低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断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增强上下整体活力,为实现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推进改革成功提供有力保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