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农民工实名制:中国传统文化及经典诗文的时代走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4:07:34
中国传统文化及经典诗文的时代走向 ■曹书杰 刊发时间:2010-02-03 18:11:33 中华读书报  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这是近20多年来很多学人都在论说的话题,观点也颇有分歧。然而讨论远未结束,至今仍难尽说。我无意介入这种讨论,因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多年,对她自有一种难以释怀的情结,对传统文化及经典诗文的时代走向问题也就有了几分思考。

  就一个民族或国家而言,政治是容貌,经济是体态,文化是 内涵。这犹如两情相悦,初视其容貌或体态,然后是内涵。所以我觉得,在当今世界,一个民族或国家真正得到高度认同最终是对其内涵即文化的认同。这种文化上的认同,首先表现在对其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普及,其次是对其民族文化的热爱和研究,最后是对其民族核心价值观念的认同和接受。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灿烂的古典文明的伟大民族,对其民族文化的认同同样要经历这样一个认知与接受的过程。难以想象的是,如果今天我们自己都怀疑甚至抛弃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那又怎么让他人高度认同我们?我们又拿什么来与世界进行文化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讲,尊重自己的传统文化,对其保有一种心理上的崇拜和敬畏,而不是轻率地加以否定,这是每一位民族成员都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

  任何一个伟大的、智慧的民族都不会愚蠢到自我割断民族传统文化的程度,而是在不断地生发中延续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延续以不断地生发为前提,而这种生发,一是不断地吸收他文化中的文明因素,二是从传统文化中获取智慧,并结合时代再度加以提升。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而是一种富有兼容精神的共时性的文化,一路走来正是因为它不断地吸纳了诸多他民族的文明因素,才造就了这种文化的历史穿透力;中国传统文化也不是一种僵死的文化,它是一种有着自我提升能力的历时性的文化,几千年发展下来正是在不断地适应着新的时代精神、时代需要,才造就了这种文化的旺盛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只有用人类所有的文明因素来丰富它,只有结合时代精神来发展它,才能使她具有永恒的存在价值。是一种历史文化,它和世界上其他任何一种文化一样,既有精华也含糟粕,既有某些具有人类永恒价值和普世价值的内容,也有极其消极的因素。我们今天不仅要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同时也必须批判扬弃其中的糟粕;既要传播那些具有永恒和普世价值的内容,也要遏制那些消极内容的泛滥。只有如此才是对未来负责的态度,才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巨大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当代传统文化的研究者、传播者最为艰巨的任务。

  我曾应邀在图书馆做过《尚书》、阴阳五行与五德终始的文化讲座,时间都是周末,前来听讲的基本是两类人,一是由母亲陪同前来的少年学童,二是离退休的老者。主办者告知,每次大都如此。透过这种现象,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当代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母亲冀望在对传统文化的倾听中来陶冶孩子幼小的心灵,去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渴望通过传统文化中的圣贤智慧来培育孩子具有一种刚健豁达的人格魅力;老者寻求在对传统文化的咀嚼中来感悟人生的意义和过程,追寻通过传统文化的淡定超然来涤荡自己现世的灵魂。这也预示着,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历史上的学人文化正在走出文人雅士的殿堂,开始进入寻常百姓之家。作为文人文化的传统文化,只有被广大民众所接受,普及为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民众文化,才能真正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和普世意义。

  在近六千年的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多种文化形态,但在这些文化形态中,只有一种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且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这是英国的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的一个论断,无论人们对《历史研究》有多少批评,但他的这一论断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从未中断过的延续性的文化现象,无疑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和生命力。她虽然产生于历史上的中国,但她绝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是全人类共同的优秀文化遗产。今天的国人只有抱着这种开放的态度,才能真正实现其深远的文化影响和深厚的美学价值,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中国古代经典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园林中无比艳丽、永不凋零的奇葩,千百年间名家辈出,佳作云涌。从儒家修身经世的深邃理路到道家恬淡无为的放达情怀,从先秦古朴瑰丽的神话到两汉铺陈宏阔的大赋,从魏晋慷慨沉郁的古诗到唐宋刚健清婉的诗词,从唐宋清雅哲思的散文到元代雅俗共赏的元曲,无不包涵着积极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和感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关于中国古代经典诗文的现代价值,应该说有太多太多的话题,人们也说了太多太多的话语,我这里只想说三点:

  第一是我们现代阅读古诗文需要走进古人。所谓走进古人就是认知与作者写作诗文时有关的生活背景、人生境遇、主观情志等。读叶嘉莹先生的著作、文章及聆听她在媒体上的讲座,感触良多。正是在她的引导下,我感觉自己不仅认识了古人,理解了古人,多少也懂得了古人的心境和情思。叶先生常自填诗作词,将自己的经历与感受、心灵与学思融注于诗词,她说自己每每讲到杜甫的《秋兴》诗,不知不觉就会热泪盈眶。只有走进古人,才能把握古典诗文的精神命脉,使之与民族文化、民族情感和民族命运浑然融为一体。

  第二是我们现代阅读古诗文需要走出古人。所谓走出古人就是摆脱简单的思古之幽情,在经典诗文的启迪下认识现实的社会人生,在经典诗文的陶冶下塑造魅力人格。因此我想到了学者于丹在百家讲坛上对《论语》的解读,正是在这种解读的引导下,人们走出了古人,认清了自我,看懂了现实,使国人在当代社会中傲然物外,坚持一份独立的人格操守,树立刚健和谐的人文精神。

  第三是要让世界通过古代经典诗文了解中国人的情志。中国古代诗文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情感志趣、价值观念的一种诗化表达,可以说读懂了中国古代诗文,才算完整地认识了我们这个民族,才能认识这种文化绚烂多姿的美学价值,才能感受到这种文化中所蕴涵的崇高质雅的人文风尚,才能分享这种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

  至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推进民族文化自觉、提升人民道德水准等等,更是人们常说的主题,对此自是勿需多言。但是,当代社会正处于大众文化的消费时代,国人或沉醉于网络传播的粗浅娱乐文化,或倾心于西方的主张解构传统的后现代文化,疏离甚至否定高雅厚重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此,我们应该勇敢地担负起传播与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以经典浸润人生,以诗文陶冶情志,以心灵传承文明,共同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这份足以感动人类和后世的珍贵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