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工资纠纷的特点:汪精卫矛盾性格促成一生荣辱zhuan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4:54:47

  汪精卫矛盾性格促成一生荣辱
  
  汪兆铭(1883-1944),字季新,号精卫,他的一生可谓曲折多变,荣辱共存。早年,汪精卫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为辛亥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得到了革命挚友們的一致敬仰。革命胜利后,他坚持“不作官,不作议员”,远赴重洋留学,给人感觉大公无私。但在抗日战争时期,汪精卫却主张“和平救国”,与日本合作,成了认贼作父的败类。汪精卫的一生变迁,与其矛盾性格有着诸多关联。  
  
  痴迷暴力革命获孙中山器重
  
  幼年时期,汪精卫父亲就经常要儿子给他朗读王阳明的文章及陆游的诗词。在这当中,汪精卫累积了深厚的文学功底。1904年,汪精卫考取了赴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的公费留学生。日本政法大学以教授西方政治法律为主,如卢梭《民约论》、孟德斯鸠《万法精神》,斯宾塞《政治进化论》等,这些先进的民主政治思想使得汪精卫得到洗礼,逐渐树立起了民主共和的政治理念,而对清政府的腐朽专制统治颇为反感。
  
  当时的日本是革命党人的大本营,血气方刚的留学生们不喜欢稳健的保皇党,主张以暴力手段来推翻滿清政府。因此,孙中山的暴力革命理念得到了汪精卫的等人追随。1905年7月,孙中山来到日本,汪精卫和胡汉民,朱执信等广东同乡一起拜访孙中山,并且加入了“兴中会”。
  
  汪精卫文思敏捷,擅长演讲,在组织和号召上頗有才干,很快就得到了孙中山的赏识,并委以重用。孙中山的重要文件均由汪精卫起草,且极少改动。1905年8月,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被选为总理,黄兴任执行部部长,汪精卫作为同盟会的发起人之一,被选为同盟会三部之一的评议部部长。当时的汪精卫,才22岁。
  
  同年11月,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创刊,汪精卫成为其主要编辑,并正式以“精卫”的笔名发表文章,如《满洲立宪与国民革命》、《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驳革命可以生内乱说》等文章,宣传革命主张,抨击清政府,在当地影响极大。1906年毕业后,汪精卫在260名留学生中成绩位列第二。他放弃了归国,而是留在日本继续进行革命。在革命青年中,不少人都吃喝嫖赌,而汪精卫却像清教徒一样,一心一意只为革命尽力,被人称为“道学先生”。
  
  汪精卫在日本参加革命后,其长兄汪兆镛害怕汪精卫拖累家族,经常来信训斥他忘恩负义,以朝廷公费出国,却干背叛朝廷之事。汪精卫明白长兄的用心,在清政府发出对他的通缉令后,便写信给汪兆镛,表示断绝与家庭的关系。汪精卫在信中说:“罪人兆铭在日本从事革命之事,已被朝廷发觉,谨自绝于家庭,以免相累……吾为革命流血,志矢不渝,谨请谅鉴。”此后,汪精卫跟随孙中山出走越南和马来亚等地,从事革命活动,成为了孙中山最为信赖的助手之一。
  勇敢刺杀载沣成就一时美名
  早期的汪精卫,還对革命充满了热忱与不顾一切的凛然。这与他性格中充满了激情与冲动有极大关系。在心理学中,冲动人格即是做事冲动决然,对后果不过多加以思考,主张以極端手法攻击对方。汪精卫的冲动性一面,在革命的年代,是革命党人必要的性格特点,暴力革命就需要为了捍卫革命而勇于牺牲自我,汪精卫就是个典型,而他做的最冲动之事莫过于意图刺杀摄政王载沣。
  刺杀载沣事件缘于1908年的六次革命失败,大量革命党人为理想而牺牲。当时保皇派梁启超曾讥讽革命党人:“徒骗人于死,己则安享高楼华屋,不过'远距离革命家’而已。”汪精卫为了加以反击,决定去北京刺杀清政府高官,他在给孙中山的《致南洋同志书》写道:“吾侪同志,结义于港,誓与满酋拼一死,以事实示革命党之决心,使灰心者复归于热,怀疑者复归于信。今者北上赴京,若能唤醒中华睡狮,引导反满革命火种,则吾侪成仁之志已竟。”
  汪精卫曾于《民报》第26期发表《革命之决心》,他认为人民正在盼等吃革命之饭,革命党人应该作为薪,化自己为灰烬来煮成革命之饭,作为釜,煎熬自己来煮成革命之饭。而在革命备受质疑之时,更是“非口实所可弥缝,非手段所可挽回”,其舍身革命的行为使得黄复生和喻培伦甚为感慨,决定与其一起赴京行刺。
  
  第一次暗杀行动,意图刺杀载沣的弟弟载洵和载涛,准备在走出车站时炸死他们。但由于清政府当时在搞廉政运动,载洵和载涛并无要求特殊迎接,混在民众之中,汪精卫和黄复生无法识别目标,所以只好终止计划。
  第二次刺杀行动,意图刺杀载沣本人。汪精卫详细调查了载沣的行踪后,决定在什刹海和后海分界处的一座名叫银锭桥的小桥动手。汪精卫自己藏身于阴沟里,待载沣过桥时用电线引爆炸弹,和载沣同归于尽。可惜这一刺杀计划却因为被人看见报警而前功尽弃,汪精卫等人也被捕入狱。
  当孙中山得知汪精卫被捕的消息时喟然长叹:“兆铭是吾党一位大人才,失去他好比断了我一支手臂。”同盟会也积极发起营救汪精卫行动,胡汉民亲自奔走为营救汪精卫演讲筹款。通过营救汪精卫的活动,使得同盟会内部的矛盾开始弥合,而民众也看到了革命党人为民主共和事业的牺牲精神,这场行刺尽管没有成功,却为辛亥革命的成功提供了强大的凝聚力与士气。
  1910年4月25日,清廷法部开庭审理汪精卫行刺未遂案。汪精卫和黄复生视死如归,为了保护对方而争相说自己是行刺的主谋。肃亲王善耆意识到杀了汪、黄辉会激发民众对清廷的憎恶和反感,遂决定以“误解朝廷政策”为由,从轻发落,安抚人心。在生死关头,汪精卫曾在狱中作诗,“街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孤飞终不倦,羞逐海浪浮。诧紫嫣红色,从知渲染难;他时好花发,认取血痕斑。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其中“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诗句,更在一度成为了辛亥革命的宣言。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全国二十多个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清廷为了挽回颓势,决定释放汪精卫和黄复生。如果当时清政府成全汪精卫必死的决心,处死汪精卫,中国历史就会少了一个汉奸而多了一个英雄,他也会像谭嗣同那样而名垂史册。事实上,汪精卫也曾笃定“此行无论事之成败,皆无生还之望。即流血于菜市街头,犹张目以望革命军之入都门也”。可惜汪精卫活了下来,而其性格與命運也在后来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与蒋介石斗气倡导“和平运动”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曾邀请汪精卫出任广东省都督,但汪精卫因“不作官,不作议员”的承诺,婉言谢绝,携妻子陈璧君一齐前往法国留学。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汪精卫应孙中山之招,从留学的法国紧急回国,参加革命。但二次革命很快失败,汪精卫再次逃亡法国。此时的汪精卫,逐渐产生了对革命理想的动荡与犹疑,满清政府被推翻了,却没有达到民主共和的革命理想,反被袁世凯掌握的政权,延续着专制统治。汪精卫开始对革命的意义产生了巨大的动摇。
  1924年孙中山逝世后,汪精卫以同盟会元老的身份,在1925年中央政治会议上,以全票当选国民政府主席。然而,汪精卫虽贵为孙中山的接班人及国民政府主席,却在日后的政治斗争中屡屡败给仅为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手下。
  1926年中山舰事件爆发,蒋介石先斩后奏,汪精卫原本决定处置蒋介石,但因为蒋介石的排俄排共行动得到了大部分中央委员的赞同,汪精卫无法处置蒋介石。冲动之下,汪精卫自己辞职,把政权交给蒋介石,其行为很是令人费解。
  1927年,由于蒋介石的独裁专制遭到了各委员的反对,汪精卫获邀重新担任国民政府主席。但没多久,蒋介石制造了“四一二事变”,两人由于联共政策爆发冲突,甚至分裂成汉、宁两个政府。南昌起义爆发,汪精卫的“容共”政策使其威信受到了很大的威胁。而广州起义的发生,更使得汪精卫陷于被动,不得以再次交出权力。
  1931年“9.18事件”爆发后,汪精卫起初抗日态度坚决,曾言“决非威武所能屈,决不以尺土寸地授人”。但随着中国正面战场的接连失利,汪精卫开始产生动摇,淞沪会战和南京沦陷后,更使汪精卫对抗日战争失去了信心,倾向于与日本人谈和。1933年5月31日,汪精卫和蒋介石主持批准签订《塘沽协定》,汪精卫认为:抵抗只会失去更多的领土,以现在中国的国力,无论进行怎样的抵抗,都没有取得胜利的可能。与其浪费军力抗争,不如投降。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但汪精卫则極力主张对日亲善,开展“和平运动”,蒋介石对此甚不以为然。汪精卫竟负气出走重庆,开始走自己的和平道路,打算借助自己的政治名望作最后一搏,实现自己重掌政权,击败蒋介石的目的。1939年2月,汪精卫再次负气出走河内,意图与日本人直接联络,蒋介石曾派出和汪有渊源的国民党中央委员谷正鼎,两次赴河内劝汪回重庆供职,均遭汪的拒绝。
  1940年3月30日,汪精卫在日本人扶持下,在南京悍然成立了伪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全面推动其“和平运动”主张。可悲的是,日本人根本不履行对“和平运动”的允诺,反而大肆侵略中国,还借助汪精卫政权对沦陷区大肆搜刮。不光如此,汪精卫还承认了满洲国、德王的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等日本人的傀儡政府,这些彻头彻尾的卖国行径使他成为了千夫所指的民族罪人。1944年,汪精卫病逝于日本。
  
  汪精卫的一生有两个重大转折,一是刺杀摄政王,一是发起和平运动。前面成就了他反清志士的美名,后者却使他遭到了世人的唾弃。汪精卫在临死前已是悲绝不堪,他在《朝中措》述怀:城楼百尺倚空苍,雁背正低翔;满地萧萧落叶,黄花留住斜阳。栏杆拍遍,心头块垒,眼底风光;为问青山绿水,能禁几度兴亡。
  总之,汪精卫的冲动性格成就了他反清志士的美名,但其软弱性格也使他对日本侵略者抱有幻想,誤上賊船。可悲的是,汪精卫的后半生都在与蒋介石斗气,为了能够战胜对方竟不顾民族大义,出售灵魂,卖国求荣,成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汉奸!
  “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汪精卫悔不该当初,就死在满清的屠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