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醚60 90厂家:阳光香云浣溪纱。。中国知名工艺的制作过程(多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5:42:04
岭南记忆——走进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香云纱染整技艺
  
  ○随着时间流逝,香云纱颜色越来越浅、纹理越来越细,如同有生命一样
  ○香云纱曾卖到每匹12两白银,1930年代,被上海滩的富豪们视为高尚服饰
  ○香云纱身上有现代技术难以破译的奇特密码,很难用机械代替纯手工生产
  
  广东有句俗语:“瘦田无人耕,耕开有人争。”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香云纱“双胞案”即是一例——深圳市把香云纱染整技术列为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此事在顺德及全省都引起了激烈反应,因为顺德籍的梁珠师傅,刚获得了国家级非遗项目香云纱染整技术的唯一传承人的称号。

    不久以前,当讲起“非遗”,人们总理解为仅有投入无产出的“烧钱产业”。但从深圳和顺德“争夺”香云纱归属之中,人们或许可以嗅到“非遗”背后的无限商机。
  香云纱,一个温馨、美丽、让人瞬间会眩晕的名字,长期以来封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深藏在奶奶的红木衣箱里,年轻一代已很少听闻。
  按照广东珠三角地区的老传统,外孙出生的时候,外婆需要准备两条背带和两张小被子。于是,我人生第一份礼物,就有一根香云纱的背带。
  婴儿的记忆是不可靠的,却会给人生留下很多不可磨灭的印记。我的香云纱背带,和童年时外婆家的老房子、葵扇一起消失在岁月中。时隔多年后,当在广州的商场里看到久违的香云纱时,我不顾店员诧异的眼光,把脸轻轻贴在凉爽光滑的布料上。那一刻,我仿佛又闻到茉莉花的清香飘散在广州夏日的清晨。 

   小时候住在老城区,小巷里总有这么一两个老太太,一身素黑的香云纱能穿整个夏天,银白的头发一丝不苟地盘在脑后,拿一把大葵扇,絮絮叨叨地给我们讲故事。
  
  把时间拉回到遥远的明代。那时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阡陌交错,溪流网布,水清土黑,河边铺排着绿茵茵的草坪,像一匹柔软的绿绸。太阳还未照醒迷蒙的清晨,膀粗腰壮的工人已经走到河边塘里。他们把染上薯莨汁液的白绸平铺在草地上,从河塘里挖出黑得发亮的湿泥,均匀地抹在柔软的绸布上。他们必须赶在日出前将浸泡了好几次薯莨汁液的绸缎平铺好,以免河泥被烈日晒干,影响效果。等阳光和草地将黑泥的水分吸干后,工人们又将布料放到河中漂洗,再涂抹,曝晒,摊雾,如此循环反复,完成了三洗九蒸十八晒共几十道工序后,好好的一批纯色纱绸,就这样被抹得“污七八糟”,这就是香云纱。

上泥的工序必须在天亮前完成

    外地人或许会奇怪地发问,为什么要把柔软的纱绸弄得像一块沥青那么硬?他们可能不知道,在没有空调的旧日广东,夏天格外闷热,无论穿什么衣料,出一身汗就全贴在身上,非要换洗衣服才得清爽。而香云纱却是个例外,出了汗不粘身,风一吹汗就蒸发在空气里,清洗的时候在水里轻轻带一带,随便一晾,一会就全干了。折叠整齐放在枕头下一压,第二天又是一件熨帖整齐的衣服;而且,越穿越柔软、越舒适。
  
  最奇妙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香云纱每年都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随着洗涤和穿着,颜色越来越浅、纹理越来越细,如同有生命一样。这是其它任何一种衣料都不能比拟的。
  
  香云纱就这么和这片土地“贴”在一起。几百年时间里,草木、时俗、人情、世风都在流转变迁,惟香云纱从未改变,它依然需要纯手工制造。

    人们首先要找到作为染料的薯莨。这种生长在深山里的植物果实,古人们怎么找到的,已经没法说清楚,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里曾经这样记载:“《本草》所论赭魁(即薯莨),皆未详审。今赭魁南中极多,肤黑肌赤,似何首乌。切破,其中赤白理如槟榔。有汁赤如赭,南人以染皮制靴”。薯莨生长在亚热带地区,尤其两广最大,外观和荔浦大芋头差不多,其貌不扬。但随着土地开发,这种只生长在深山中的植物已经在广东难觅踪迹,现在顺德的厂家都得专门到广西定购。
  
  找来了薯莨,又要磨碎熬出红色汁液,把白丝绸放入汁中搓染,然后铺到草地上晒。如此反复30多次,最后再如前所述抹上河泥。整个过程要一个星期左右,莨纱才慢慢从浅红变深红、深红变黑色、褐色。最奇特的是,被太阳晒的一面深色,另一面则是浅色。
  
  这样纯手工做出来的传统香云纱,虽然易洗易干、色深耐脏、不沾皮肤,但也有弱点。一是新衣偏硬,以前富贵人家买了新的衣服,还得专找一个“试衣人”,用汗水慢慢把衣服泡软了,才穿上身。二是颜色单调,仅有黑色一种选择。但现代制作工艺已经初步解决了香云纱这两大问题,在广州市面上买到的香云纱衣服,质地柔软,颜色也多了蓝、绿、淡红等选择。虽然始终还没能染出鲜艳的颜色,但这种素雅的路子,才正是香云纱的韵味。

工人在阳光下向纱布喷洒薯莨汁

    史料记载,香云纱最贵时曾卖到每匹12两白银。1930年代,传统香云纱生产达到了鼎盛时期,产品主要销往泰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当年上海的富豪们,将香云纱视为高尚服饰和炫耀之物。
  
  1950年代末,随着化纤棉织物,特别是的确良等面料的兴起,香云纱生产受到冲击,产量逐年下降。偌大一个佛山市,曾经以“佛山丝绸之精,金陵苏杭皆不及”而骄傲的香云纱产地,也很难寻觅用来怀想、充满天然野趣的几寸丝绸。充斥市场的都是合成料子,一股后工业文明产生的令人窒息的塑料味儿。
  
  年轻人甚至对香云纱这个香艳的名字也觉得陌生。我们只能偶尔在《南海潮》、《红色娘子军》等老电影中才能看到它的身影:老渔民、南霸天、老四等人都穿过这种外黑内棕,略带闪光效果的对襟布扣绸布衫。

  香云纱
   直到1996年,浙江商人黄志华和任时装设计师的妻子梁子偶然在废旧仓库里发现香云纱,如获至宝,于是被埋藏已久的香云纱终于甩掉了历史的灰尘,以一种时尚的姿态重新登场。出现在T台霓光上的香云纱,烟色的衣裙如云如霞,古朴神秘。这独一无二的“个性”也造就了其昂贵的身价,现在一条半身裙也得卖上600元左右。
  
  泥土、河水、阳光、草地和中药薯莨,这些自然的恩赐,将一块平常布料历炼成香云纱这神奇的造物;香云纱身上,有现代技术难以破译的奇特密码。曾经有人想过改用机械代替手工生产,以扩大市场,但是无论怎么试都不行。香云纱染整技术唯一传承人梁珠告诉我,1990年,一个日本纺织业的工程师去了他所在的成艺晒莨厂,拿出各种仪器,测试太阳光的热度、强度、紫外线等,又挖了草皮和泥去作分析研究,后来还是失望而归。大连等地的研究机构也研究过,但无论如何,生产出来的布料总是没有一面深色一面浅色的效果。 


      佛山祖庙公园,一株白玉兰树下,有一个大大的玻璃罩子,罩子里摆着一架老旧的大型木制纺织机。据说,这是专门用来纺织香云纱原料蚕茧丝的机器。不知道它在那里停了多长时间,还将摆多长时间。挂在纺织机上的发黄的丝线,让人触摸到光阴的脚步,让人觉得,不让光阴流逝的最好方式,便是让那旧日的事物,停留在我们琐碎而绵长的生活里。
  

完成一天工作,一名工人躺在木桶里泡澡

   ◆解码香云纱
  
  【传统】
  
  因用莨纱所制成衣穿着行动时会沙沙作响,而称之为“响云纱”,后又取其谐音,称之为“香云纱”。按坯绸的不同可分为“莨绸”和“莨纱”两种。
  

  【特色】
  
  香云纱具有挺爽柔润、日晒、水洗牢度佳、防水性强、易洗易干、色深耐脏、不沾皮肤、轻薄而不易折皱、柔软而富有身骨、贮存或穿着时间越长越舒适、越柔软、越亮泽的特点。真正上等的香云纱正面是黑色,反面是黄褐色。


   【制作】
  
  香云纱的一个完整染制周期不计天气因素就需要15天,生产流程中的浸、洒、封、煮、水洗等每个过程操作都十分繁复讲究,整个大小工序有三四十项之多。



   ◆老艺人说
  
  要读懂香云纱,大家都让我找“珠叔”——国家级非遗项目香云纱染整技术的唯一传承人梁珠,顺德成艺晒莨厂经理。给他打电话约采访,珠叔心情略带惆怅,“我随时都在厂里,但问题是最近天气不好,开不了工。”
  
  按他的指点,在顺德立交下辗转找到了这个没有任何标记的工厂。应该说这里不是人们印象中的工厂,除了几百亩的青翠草地,就剩简陋的两排平房,一排是工人们的宿舍,一排是几个大型的木桶、浸液池、洒莨水的洒桶、煮绸用的铜锅、浸莨水的浸水槽等,唯一一个能称得上机械的,就是一台破旧的薯莨粉碎机。工厂的办公室也在这里,门窗大开。
  
  “这里不好找吧。”珠叔用顺德人惯有的热情招呼着,“这里连空调都没装,不少人以为我们连装空调的钱都没有呢。”他马上又解释了原因,“做我们这行得不断到厂里、草地上看工作进度,还非得大太阳天才能开工,如果呆在空调间,一进一出温差大了更容易感冒,这么多年了,就和工人一起热着吧。”
  
  最近几天一直下雨,天气倒不算热,但这更让珠叔惆怅了,“我们这行就是靠天吃饭,今年天气反常,阳光不足,上半年一共能开工的日子还不到1个月,真是麻烦呀。”在一切讲究程序化、机械化的今天,还有一种工艺如此严格地依赖天气,这也成了香云纱一个说不清优劣的特点。“我们和客户签合约,都得注明取决于天气,不承诺交货日期。”
  
  但即使是如此不可捉摸的承诺,美丽的香云纱还是以其独特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顾客。采访当天,记者就在厂里办公室碰上了来自日本、做了19年中日香云纱贸易的长井健夫先生。长井先生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珠叔就是我的老师,中文都是跟他学的。19年来,我几乎每个月来一次中国办货,中文就是这么练习出来的。”据长井先生介绍,在日本,懂得欣赏香云纱的人不算多,但喜欢上了,就很难再喜欢别的面料,而且日本人越是贵重的衣物越不喜欢买成衣,更喜欢自己买衣料定做,所以他在日本一直拥有稳定的顾客源。
  
  尽管不愁销路,但珠叔仍为香云纱担心。因为制作香云纱所需要的劳动强度非常大,早上三四点钟起床要干到日落,又要在水里泡,又要挖泥,还要在大太阳下暴晒,没有毅力很难坚持下来。这也是香云纱染制留不住人的主要原因。
  

   ◆专家点评
  
  香云纱应该走高端路线
  
  记者:香云纱的产量不多,但70%的订单都是出口国外,真正给国内消费的并不多,这是为什么呢?
  
  廖雪林:在东南亚一带的华人华侨是海外订单的主要来源,他们仍然保持着传统的生活习惯,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香云纱正好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在国内,以天然原料染制而成的香云纱颜色单一,自然受众面越来越少。
  
  记者:而香云纱一直走的都是高端路线,对其发展是利还是弊呢? 
  
  廖雪林:由于制造香云纱的原料——白绸,本已是贵重之物,再加上工序繁琐,全手工制作,以及受制于天气的特性,香云纱注定是走高端路线。
  
  在中国社会“正本溯源”风尚的领导下,越来越多的人要去寻求传统,认识传统,香云纱作为典型的中国手工衣物代表,愈发受到重视。
  
  而且香云纱代表的,是一种低调含蓄的审美观,它不张扬,是画家笔下灰色沉稳的触调,每一批布唯一的纹理构造,让它具有很强的绘画感。在这样一种低敛的气质下,香云纱照样能有万千姿态。它的性格是独一无二的,总有喜欢它的人,这个受众面虽然小,但是非常稳定。
  
  记者:香云纱有没有什么改革创新呢?
  
  廖雪林:现在的香云纱也有了很多创新布料。比如说用印花的绸缎代替白绸来染制,还有做出水洗、褶皱的效果,以及通过原始绸缎的不同底色,来丰富香云纱的色系。现在的香云纱,除了褐红和乌黑两种传统颜色外,还有黄色,紫色,甚至是粉红色。同时,不同剪裁的运用,与其他面料混搭,融合刺绣等手段,都能使香云纱变化出不同的效果。
  
  随着它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政府对它的保护会继续加强,在土地以及人力方面都会给予政策支持。同时,香云纱在时尚界已经成为一种与旗袍一样,能够代表中国传统,又领导着风尚的代名词,它的创新潜力是很强大的。
  
  点评: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 廖雪林


   外国友人挑选香云纱


 
  1990年,一个日本纺织业的工程师去了他所在的成艺晒莨厂,拿出各种仪器,测试太阳光的热度、强度、紫外线等,又挖了草皮和泥去作分析研究,后来还是失望而归。大连等地的研究机构也研究过,但无论如何,生产出来的布料总是没有一面深色一面浅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