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二手房最新消息:运脾法研究进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5:03:42

运脾法研究进展  

脾胃疾病系儿科常见疾病,历代儿科医家无不重视调理脾胃。自江育仁教授于1979年提出“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的学术思想,人们对“运脾法”边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1.思想渊源

儿科之圣,北宋医家钱乙特别重视小儿脾胃病,在《小儿药证直诀·脉证论治》中论及五脏辨证提出 了“脾主困“的重要学术思想,认为脾胃病的证候特点是脾气困遏,运化失职,升降失司。钱乙治疗脾胃病的主方为益黄散,方名益黄,却不取补脾益气通套之品, 以陈皮、丁香(木香)、青皮理气运脾为主,加炮诃子暖胃,甘草和中,广泛用于慢惊、吐泻、疳证、食不消等多种病证,其立方主旨便在于舒展脾气,恢复脾运。 钱氏异功散与同时代的局方四君子汤相比,均用人参、茯苓、白术、甘草补脾益气,钱氏只增陈皮一味,便令补而不滞,补运兼 施,用于小儿更为妥帖。清代名医陈复:正将仲景枳术汤易为丸剂,内加藿香、砂仁,“为伤食运化之良方“。叶桂在论述小儿病症经常强调脾升胃降、运化有常的 重要性。吴瑭则反对小儿用药过于呆补。前人所谓启脾、醒脾、快脾、运脾,其理为一,其法则同。综上所述,可见历代医家的学术观点中多有“运脾“的内涵。

2.运脾理论的发展充实

“运脾”一名,见于张隐庵《本草崇原》云:“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江育 仁于1983年在《中医杂志》上以“脾健不在补贵在运”为题,阐述了“运脾”的观点。他认为:运脾法,并非独立的一种治法,而是属于汗、和、下、消、吐、 清、温、补中的和法。具有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不碍滞,消不伤正者谓之“运”。运者,有行、转、旋、动之义,皆动而不息之意。运与化,是脾的功能。运者 运其精微,化者化其水谷。故欲健脾者,旨在运脾;欲使脾健,则不在补而贵在运也。江老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出发,对小儿脾胃病的治疗独取和法,因为和法“具 有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不碍滞,消不伤正的特点”,用于小儿脾不运化,胃不受纳诸证,最为合适。经过十余年的临床应用及经验总结,江老于2002年对运 脾法进行了进一步的系统归纳,将临床常用的运脾及补运兼施法归纳如下:①运脾化湿法用于湿困脾土证。湿为阴邪,非温燥之品不化,湿浊化,脾运复,则脾健 矣。苍术燥湿运脾,宣阳化浊,是为运脾主药,其他如佩兰、藿香、扁豆、白豆蔻、厚朴花等皆为常用之品。②运脾和胃法用于乳食积滞证。予以运脾和胃、消食化 积,常用苍术、山楂、鸡内金、神曲、谷麦芽等。③理气助运法用于气机不利证。气滞不行,当理气导滞,开郁助运,常取香味运行之品,如陈皮、木香、枳壳、槟 榔、丁香等。④温运助阳法用于脾阳不振证。阳气不振,阴寒内盛,治当温运脾阳,以驱阴寒之气。常用炮姜、肉豆蔻、益智仁、砂仁、草豆蔻、附子等。⑤益气助 运法用于脾虚失运证。益气助运法一般以四君子汤为基础,与以上运脾化湿、运脾和胃、理气助运、温运脾阳法合用。方如异功散、资生健脾丸。⑥养胃助运法用于 胃阴不足证。胃阴不足治当养胃,但宜清补而不宜腻补,如麦冬、沙参、玉竹、白芍、石斛、茯神等。并总结多年来以“脾健贵在运”为指导思想治疗小儿常见脾胃 病的临床经验及实验研究,如运脾法为主治疗小儿厌食症、小儿泄泻、缺铁性贫血、疳气证等。

汪受传根据自己多年的临证经验,将运脾的主要治法及临床运用体会归纳为以下四点:①化湿以解脾 困脾性喜燥而恶湿,湿性腻滞,蕴阻中州则脾气受困,输运无权。欲解脾困,需化其湿,化湿之法,一为芳化燥湿,使湿浊内消,常用苍术、佩兰、藿香、厚朴等, 其中苍术一味,功专人脾,燥湿宽中,其性走而不守,尤属要药。二为淡渗利湿,使湿从下泄,常用车前子、泽泻、茯苓皮等。②开胃以消脾滞脾性喜运而恶滞,乳 食停滞于中,壅积胃脘,碍阻脾气,失其运达之能。故调脾必兼和胃,开胃消食之品,可以舒展脾气。③理气以舒脾郁,脾性喜舒而恶郁,气滞不行,则水谷不运, 清浊不行。理气导滞,开郁助运,多用辛香之品,有行气、消胀、止痛之功,常用陈皮、木香、枳壳、槟榔、丁香等。④温中以运脾阳脾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举 凡脾胃受纳、腐熟、转输等各项功能,皆以阳气为本。脾性喜温而恶寒,中土虚寒,蒸腾鼓动无力。阳虚阴寒凝聚,当斧底加薪,暖脾温脏,振奋中阳,驱除阴霾。 常用干姜、肉豆蔻、砂仁、吴茱萸、附子等。孙浩对“运脾法属于和法“则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他总结了前人关于“和法”的论述,认为:在治法中,取其不偏不 倚,中和之性,即属和法。采用“运脾法”作为调治小.儿脾胃病的治疗原则,就是要就脾之所喜而去脾之所恶,为脾胃纳运排除各种不利因素,创造良好的条件, 使脾胃纳运机能保持“健运”状态。禹正玲认为:运脾法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法则,凡是能充脾实体,增强转输能力,以及能防止病理产物生成、畅通运送渠道的方 法,均有行、转、旋、动之功,均应属运脾法的范畴。立意于温脾阳、益脾气、养脾阴和除(燥或化)湿、导滞、解郁、清热、祛瘀等法之中,但又不限于其中任何 一法。根据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不碍滞,消不伤正的原则,必须针对病因,消补兼施为要。秦艳虹总结吴康衡主任医师几十年的临床经验,进一步提出“健脾贵 运,运脾贵温“的观点,认为运化必赖于阳气,中焦气机得温则运。尤其在治疗小儿泄泻中,更有其独到的体会。吴老认为:温药味辛性温,能启动脾阳,醒脾燥 湿,使中焦脾土阳气升发,则水谷精微得升,水湿得化,泄泻自止。提出小儿腹泻慎用凉药,只要没有热象即可用温药,指出即便唇舌红、少津、口渴甚、尿短赤也 不足以辨寒热(其中大部分为虚热,从西医学角度乃失水酸中毒之故),主要以大便性质辨之,这就将I临床一大类既无明显热象,又无虚寒象的泄泻患儿。均纳入 了温阳药的适应范围。他在治泻诸方中,还突出脾气宜升则健的特点,稍佐升阳之品如葛根、柴胡、升麻、防风,暑天用荷叶,重则用东垣升阳除湿汤。用药精当, 力专效宏。

3.在儿科常见脾胃病中的应用

自从江老提出“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的学术思想以来,很多医家将运脾法应用于小儿脾胃疾病的治 疗,不论是在临床经验积累方面,还是在探讨其治疗机制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江育仁、汪受传等早在1988年就开始了运脾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研究。根 据小儿厌食的症候特点,功能失调,脾运失健者,予运脾开胃之儿宝颗粒(苍术、佩兰、陈皮、鸡内金、焦山楂等);脾胃虚弱者予补运兼施之健儿糖浆(党参、茯 苓、神曲、陈皮等),治愈率及好转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进行了有关的实验研究,初步摸索出运脾法的作用机理。儿宝颗粒能够提高患儿尿D一木糖排泄率,促 进模型大鼠胃泌素的分泌,调节家兔异常肠蠕动,增进家兔离体十二指肠对氨基酸和葡萄糖的吸收。另一运脾方壮儿饮(又苍术、黄芪、焦山楂、决明子等组成)对 实验大鼠可在不影响胃液分泌量的情况下增强胃蛋白酶活性,提高模型小鼠血清胃泌素水平并使之恢复正常。说明运脾方药的作用机制主要在于调整患儿低下的消化 道功能,促进机体对营养物资的吸收和利用。张月萍等通过实验研究证实,运脾法促进模型大鼠摄食的中枢机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调节中枢和外周脑肠肽的 合成和分泌,通过增加脑内和外周促食欲肽类(β一内啡肽)的浓度,降低减食欲肽类(CCK一8)的浓度,使模型动物摄食量增加;二是调节下丘脑摄食中枢和 饱中枢神经元放电频率,通过刺激摄食中枢,抑制饱中枢,使摄食中枢电活动增强而促进动物摄食。万力生、汪受传等进一步研究发现:SP合成减少、NO过多可 能会导致厌食动物模型胃肠动力减弱,而运脾法能改善这种病理状态,增强胃肠道动力,加速胃排空,增进食欲。

缺铁性贫血为小儿另一常见营养障碍性疾病,清代血证名家唐容川曾说:“治血者,必治脾为主。” 江老则进一步明确了运脾法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的思路与方法,拟定治疗主方运脾养血散(由苍术、陈皮、大枣、皂矾等组成),临床疗效显著。朱萱萱、郁晓维等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配方,制成血康糖浆,并探讨其作用机理,发现血康糖浆对小鼠失血性贫血和盐酸苯肼所致缺铁性贫血能明显增加RBC数和Hb含量;对大 鼠营养不良所致缺铁性贫血可增加RBC数、Hb和血清铁含量,降低总铁蛋白数;对环磷酰胺所致小鼠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可使外周网织红细胞、RBC数和Hb含 量增加,脾骨髓外造血的功能,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小儿泄泻发病率高,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江老认为:其病理关键在于脾主运化功能失职。泄泻 证型多样,治法也需灵活多变,但必须突出一个“运”字。制成I号止泻散(苍术、山楂等份为末)、Ⅱ号止泻散(苍术炭、山楂炭、炮姜各等份为末)、Ⅲ号止泻 合剂(葛根、甘草、黄芩、白芍、黄连、生地榆、铁苋菜制成合剂),依辨证结果选用,疗效可靠。徐德寿、陶宝珠等认为:中医止泻药物的作用机理并不在于收涩 止泻,而是通过健全脾胃,通调三焦水道,消除肠胃积滞,达到止泻的目的。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运脾渗湿的药物都能直接或间接增强胃肠功能,使胃肠蠕动正常, 促进胃肠消化酶系的分泌,增强酶解活力,而有利于食物分解吸收,提高肠黏膜Na+泵功能而增加水电解质重吸收,增强肾的滤过功能,以及通过“健脾”的作用 而增加分泌型IgA等。

4.运用现代医学技术探讨运脾法的治疗机制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孙远岭、奚政君等从不同的侧面对运脾法进行了研 究。他们发现:①运脾法对脾虚大鼠胸腺组织结构有较显著的恢复作用,提示运脾法提高机体免疫机能的机理与其对胸腺组织结构的恢复作用关系密切。②运脾法能 促进损伤的小肠黏膜结构恢复正常,其治疗与改善小肠的功能密切相关。③现代医学的胃黏膜结构作用是祖国医学脾胃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的物质基础。研究 表明,运脾治疗对胃黏膜结构有显著恢复作用。④SOD、Ig、VitA在儿童机体呼吸道抗感染的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实验结果显示:运脾治疗可增强起活 性,提高其含量。从而增强抗感染能力,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5.发展展望

一种理论要充满活力,除了其自身要不断发展、不断充实之外,还要最大可能地借鉴现代医学的技术 和方法,来阐述其机制。人们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尝试,并取得了许多成熟的经验。现代医学已经发展到基因水平,关于运脾法的研究,我们也可以借用分子生 物学的技术,来从更深的层次上揭示小儿脾胃病的发病机理,以及运脾法对于基因表达的影响.从而促进运脾法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