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小饰品用什么摄影灯:方剂学讲稿 (六版) 第八章 和解剂 - 上善若水 - zhang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2:09:44
方剂学讲稿 (六版) 第八章 和解剂 [引用 2007-09-13 00:05:17]    字号:大 中 小  第八章    和解剂

【教学目的】

1.掌握本类方剂的适用范围。

2.掌握:小柴胡汤、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半夏泻心汤*、大柴胡汤

3.熟悉:蒿芩清胆汤、葛根芩连汤

4.了解:防风通圣散

【教学内容】

【定义】

     凡具有和解表里、调和肝脾、调和寒热、表里双解等作用,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以及表里同病的方剂,统称为和解剂,属于“八法”中的“和”法范畴。

【功用与适用范围】

和解剂具有和解少阳、疏肝理脾、调和胃肠、表里双解等作用。

其适应证除了用于伤寒邪在少阳以外,还可以用于治疗少阳湿热证,肝脾不和证,肠胃不和证,寒热互结证,少阳阳明合病等病证。另外,因虐疾一病,有寒热往来之证,前人有“疟属少阳”之论。故治疟之剂亦属于和解剂之范围。

【分类】

     由于致病因素不同,感邪有轻重、体质有强弱、病证有差异、表里同病,故本章方剂根据其功效的不同分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表里同病四类。

【注意事项】

     1.和解剂虽然比较平稳,但终究是祛除客邪,调其偏盛的方剂。若邪在表,或邪已入里,而不在半表半里,误用和解剂后,可贻误病情,甚至引邪入里,或变生他证。

2.脏腑极虚,气血不足之寒热不宜使用和解剂。

3.七情内伤,肝脾不调治宜配合思想开导。

8.1和解少阳

少阳病是《伤寒论》六经病证之一,从其部位来说,少阳病是病邪已离太阳之表,尚未进入阳明之里,而在半表半里。和解少阳剂适用于邪在足少阳胆经,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以及口苦、眼干、目眩等。配伍特点是解表药与清里药同用,祛邪药与扶正药同施,以达到和解表里,调节寒热的目的。常选用柴胡、黄芩、半夏、青蒿等为主组合成方。代表方如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

【来源】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命名】  小柴胡汤是以方中主药柴胡而命名,具有和解少阳之功,之所以称为小柴胡汤,是与大柴胡汤相对而言。

【组成与方解】

     柴胡——疏邪透表             (君)

黄芩——清泄少阳郁热           (臣)

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佐)

人参、大枣——益气健脾                 (佐)

 甘草—— 调和诸药                       (使)

本方为和解少阳病证之主方,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以及口苦、咽干、目眩等。

少阳属半表半里,伤寒之邪内传少阳,邪正相争,故往来寒热;少阳经脉布于胸胁,邪入少阳,经气枢转不利,故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少阳属肝木,木火上扰则心中烦扰;胆气犯胃,则时时欲呕;热邪内蕴,胆气上溢则口苦;热耗津液则咽干;肝开窍于目,肝胆相表里,风热上扰则症见目眩。

所谓妇人伤寒,热入血室,多指妇人感受风热或风寒之邪,若正值月经来潮或月经将净,或产后失血,血海空虚,外邪余热乘虚而入,与正气相搏于血室;因此,可见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喜呕等少阳证。疟疾、黄疸等证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也可见有少阳证。

综上所述,以上病机为邪争少阳,枢机不利。治疗当和解少阳。

方中柴胡为少阳之专药,清轻升散,透达少阳半表半里之邪,疏解气机之壅滞,为君药;黄芩苦寒,清泄少阳半里之郁热,与柴胡相配,一散一清,清透并用,外解半表之邪,内清半里之热,共解少阳之邪,以除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中烦热等证,为方中臣药;半夏、生姜为佐调理胃气,降逆止呕,加强君臣攻邪之力,柴胡配半夏,犹能升清降浊;人参、大枣为佐药,甘草为使药,益胃气,生津液,和营卫,扶助正气,以补其虚,一方面助祛邪,另一方面防止邪气入里。生姜配大枣,更可调和营卫。如此配合,寒温并用,升降协调,扶正祛邪,有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和畅气机的作用,以祛邪为主,兼顾正气,以治疗少阳为主,兼和胃气。

“少阳机枢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柯韵伯)

【配伍特点】

祛邪扶正药相配伍,以祛邪为主。

【功用】

和解少阳

【主治】

1. 伤寒少阳证。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等杂病见少阳证者。

【临床运用】

     1.本方主治少阳证,以往来寒热,口苦咽干,胸胁苦满,舌苔薄白,脉弦为辨证要点。运用较为广泛。

【使用注意】

     1.上实下虚或肝火偏旺者,服用本方后可出现头痛,目弦,或齿龈出血等症状,故不宜服用。平素阴虚吐血或有肝阳上亢之高血压病者,亦不宜服用。

     2.服用本方后则表里和,汗出而解。有些患者由于正气较虚,服用本方后往往见到暂时的发热,恶寒,战汗现象,临床运用时要告诉患者。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同,

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蒿芩清胆汤

【来源】 《重订通俗伤寒论》

【命名】 主药与功用命名。

【组成与方解】

   青蒿脑 ----清透少阳邪热                          君

   青子芩----清胆热,并能燥湿                      君

   淡竹茹----清热化痰止呕                           臣

   仙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臣

   碧玉散、 赤茯苓----清热利湿                     臣

   生枳壳 ----下气宽胸,除痰消痞            佐

   陈广皮----理气化痰,宽胸畅膈              佐

    湿热痰浊之邪郁于少阳胆经,正邪分争,少阳气机不畅,胆火内炽,则寒热如疟,寒轻热重,胸胁胀痛,口苦胸闷。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故见吐酸苦水,甚则干呕呃逆。病在少阳,湿热痰浊为患,故舌红苔白腻,或间见杂色,脉数而右滑左弦。故治以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方中青蒿脑(即青蒿新发之嫩芽)苦寒芳香,既清透少阳邪热,又芳香辟秽化湿;黄芩苦寒,清泄少阳湿热,两药相伍,既透邪外出,又内清湿热,并为君药。竹茹清胆胃之热,化痰止呕;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两药配伍,两药配伍加强化痰止呕之功;碧玉散(滑石、青黛、甘草)、赤茯苓清热利湿,导湿热下泄,俱为臣药。枳壳下气宽中,消痰除痞;陈皮理气化痰宽胸,为佐药。诸药相伍,使湿去热清气机通利,少阳枢机得运,脾胃气机得和,自然寒热解,呕吐平,诸症悉除。

【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主治】少阳湿热痰浊证。

    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胸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粘,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痛,舌红苔白腻,或间夹杂色,脉数而右滑左弦。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 本方适用于胆热犯胃,湿热痰浊中阻所致病证,属热重于湿者。以寒热如疟,寒轻热重,胸胁胀闷,吐酸苦水,舌红苔腻,脉弦滑为证治要点。

  2.使用注意  本方药性寒凉,素体阳虚者慎用。

  3.随证加减 若呕多,可加黄连、苏叶以清热止呕;湿重,可加藿香、薏苡仁、白蔻仁、厚朴以化湿浊;若小便不利,可加车前子、泽泻、通草以清利湿热。

蒿芩清胆枳竹茹,陈夏茯苓加碧玉,

热重寒轻痰湿挟,胸痞呕恶总能除。

8.2调和肝脾

调和肝脾剂,适用于肝气郁结,横犯脾胃,或脾虚不运,影响肝不疏泄,而致胸闷胸痛,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大便泄泻,甚则寒热往来之肝脾不和证。配伍特点是疏肝药与健脾药同用,如柴胡、枳壳、陈皮、香附、白术、茯苓、甘草等,因肝藏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肝脾不和,必然影响血的生成与运行。所以,本类方剂中常配伍养血和血之品,如当归,白芍。代表方为四逆散、逍遥散。

四逆散*

【来源】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命名】根据主治病证来命名,本方能治阳气内郁所致的四肢厥逆证。剂型为散,故名四逆散。

【组成与方解】

     柴胡——透邪升阳以舒郁               君

     芍药——益阴养血以柔肝               臣

枳实——理气解郁,泄热破结           佐

炙甘草——甘温益气以健脾             使

本方主治“少阴病,四逆之证”。四逆,即手足不温也,是因阳气被郁,不得到达四末,致使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成四肢厥逆。或由于肝脾不和,肝郁化热,影响于脾,脾土壅滞不运。脾主四肢,故肝气郁滞,脾土不运亦可导致阳气不能敷布于四肢而为厥逆。这种厥冷的特点是冷不过肘膝

肝脾不和,气郁不畅,故可见脘腹胁痛之症,脾胃失运,不能升清降浊,故可见泄利之症,肝脾气滞有下重之感。

本方证病机为热邪郁闭于里,故治疗当透邪解郁,又有肝气郁滞,故又需要疏肝理脾。

方中用柴胡入肝胆经,长发阳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为君药。白芍敛阴养血柔肝为臣,与柴胡相配,以敛阴和阳,条达肝气,且可使柴胡升散而无耗阴伤血之弊。佐以枳实理气解郁泄热破结,与柴胡为伍一升一降,加强疏畅气机之功,并奏升清降浊之效;与白芍相配,又有理气和血,使气血调和。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和中,为使药。四药互配,使邪(肝脾不和)去郁(郁热)解,气血调和,清阳得升,四逆自愈。

【功用】

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少阴病,四逆之证

【临床运用】

本方原治少阴病阳郁之四逆证,但后世已经发展了它的使用范围,临床上,凡肝郁证见四肢厥逆,或肝脾不和,以致脘腹胁肋疼痛,都可应用。

【注意事项】

四肢厥逆的原因不一,本方只能用于阳气内郁所致的厥逆较轻者,其他厥逆均不可误用。

四逆散用柴胡芍,枳实甘草四味药,

此是阳郁成厥逆,疏肝理脾奏效奇。

逍遥散*

【来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命名】 根据治疗后的效果和患者的舒畅感觉来命名。

【组成与方解】

柴胡——疏肝解郁                                   君(使)

当归、白芍——养血柔肝                            臣

白术、茯苓——健脾祛湿,运化有权,气血有源     佐

炙甘草——益气补中,缓肝之急                     佐

生姜——温胃和中                                   佐

薄荷——助柴胡散肝郁                              佐

本方为肝郁血虚,脾失健运之证而设。症见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干咽燥,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者。

肝脾与气血有密切的关系,肝郁则气滞,肝郁则可乘脾,以致脾虚,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可导致血虚——肝郁血虚。

脾虚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或素体血虚,也易导致肝气的郁滞,因为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主藏血,肝血不足则气有余,而见肝气不舒之证——血虚肝郁。

由此可见,肝郁与脾虚、血虚互为因果。

肝胆相表里,其经布胸胁,病则经气不舒,故见少阳之往来寒热,肝郁则见胁痛乳胀,头痛目弦,口燥咽干等证。由于肝脾不和,气滞血虚而致月经不调;肝脾不和,脾失健运,而见神疲食少。脉弦而虚则是肝郁血虚的表现。

针对肝郁血虚,脾失健运的病机,治疗当宜疏肝养血并顾,兼以健脾。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当归、芍药养血柔肝,尤其是当归,气味芳香可以行气,味甘可以缓急。三药配合应用一方面可以使气机调达,一方面养肝血,补肝阴。用之以补肝体和肝用,使肝气得疏,肝血得补,则气血调和,才能更好的发挥肝的疏泄功能,符合肝体阴用阳之旨。是为方中的一组主药。方中又配伍白术、茯苓补中调脾,一方面健脾以化生气血,另一方面使脾强而肝不能乘之,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又有烧生姜温中散寒,以复脾之健运之功,三药为辅药。加入少量薄荷,助柴胡疏散调达。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使肝郁得解,血虚得养,脾虚得补,诸证自愈。

【配伍特点】

气血兼顾,肝脾并治

【功用】

      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

      肝郁血虚脾弱所致诸证

【临床运用】

     本方为调和肝脾的常用方剂,无论妇科或内科,凡属于肝郁血虚,脾虚胃气不和者皆可选用本方治疗。临床以两胁作痛,神疲食少,脉弦而虚为辨证要点。

【煎法】要注意生姜是用烧过的。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

疏肝理脾兼养血,丹栀加入热能排。

痛泻要方*

   【来源】 《丹溪心法》

 【命名】根据作用与症状命名

  【组成与方解】 

     炒白术----补脾燥湿                  君

     炒芍药----柔肝缓急止痛             臣

     炒陈皮----理气燥湿,醒脾和胃      佐 

     防风----疏肝舒脾,胜湿止泻        佐使 

     痛泻之成因颇多,本方证由土虚木乘,肝脾不和,脾受肝制,运化失常所致。其特点是泻必腹痛,泻后痛减。多见于脾虚肝郁而性情急躁的病人,每因情绪影响而发作。肝主疏泄,脾主运化,相互协调,则气机通畅,运化自如。若脾气虚弱,肝郁不达,肝脾必不和谐,则脾之升降,运化,小肠之受盛,大肠之传导均失之以常。脾虚故泻,肝郁故痛,肝脾脉在两关,肝脾不和,故其脉两关不调,弦主肝实缓主脾虚;舌苔薄白,亦为脾虚之征,除痛泻外,有时并见食欲不振,脘腹微胀,大便中挟有未完全消化的食物,均由脾虚肝实所致。痛泻由肝旺脾虚所致,病机为肝郁脾虚,挟有湿邪,治疗当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方中重用白术苦甘而温,补脾燥湿以治土虚,是为君药。白芍酸寒,柔肝缓急止痛,与白术相配,于土中泻木,故为臣药。陈皮辛苦而温,理气燥湿,健脾和胃,为佐药。尤妙在防风专入肝脾二脏,辛能散肝郁,正如《素问·藏气法时论》所说: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香能舒脾气,且为脾经引经药,其性升浮,能胜湿止泻,故兼具佐使之用。四味相合,使脾健肝舒,气机调畅,痛泻自止。有补缓之中寓有疏散的配伍特点,方主痛泻之治,故以“痛泻要方”名之。

【功用】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主治】脾虚肝郁之痛泻。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左弦而右缓者。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  本方为治土虚木乘之痛泻要方。以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脉左弦而右缓为证治要点。

  2.随证加减  久泻者,脾气虚馁,清阳下陷,可加升麻以升阳止泄;舌苔

黄腻者,湿久郁热,可加黄连以清热。

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

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实脾。

8.3调和肠胃

调和肠胃剂,适用于邪犯肠胃,寒热夹杂,升降失常,而致心下痞满,恶心呕吐,脘腹胀痛,肠鸣下利等证。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饮食从口摄取后,经食管下输到胃和小肠消化吸收,通过大肠将所剩的糟粕排除体外,这种自上而下的过程,称为“胃主降浊”。受纳腐熟水谷是胃的功能,运化输布水谷精微则属于脾的职责。脾将水谷精微输送到肝、心、肺等脏腑才能转化为气血津液等。脾这种自下而上的输布作用称为“脾主升清”。所以,脾胃病变多见腹痛,吐泻等症。如脾胃功能失调,出现寒热虚实夹杂证,常选用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大枣等。配伍特点是辛热药和苦寒药同用,滋补药与温清药共施,以解除脏腑的寒热,调节脏腑的盛衰。代表方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来源】 《伤寒论》

【命名】 本方以主药和功效命名,方中以半夏为主药,有解除心下痞满之效,故名半夏泻心汤。

【组成与方解】

半夏----散结除痞、降逆止呕               君

干姜----温中散寒                           臣

黄连、黄芩——苦寒降泄除其热

人参、甘草、大枣——甘温益气补其虚     佐使

本方原治小柴胡汤证误用下剂,损伤中阳,外邪乘机而入,寒热互结,而成心下痞。邪在少阳当宜和解,不宜攻下,误下则图伤其中气,少阳之邪进一步乘虚内陷,结于心下,而形成痞证。心下,便是胃脘。痞,即闭塞不通之意,患者感觉胃脘满而不痛,按之濡(患者自述胃脘痞满,但以手按之,则软而不硬)。此时认为是无形之邪气陷入于里,但还没有与有形之物相结成实,故患者只述痞满而不痛。心下痞即是胃脘有堵塞不适之感。

    痞有寒热之分,本方证之痞,乃是寒热错杂之邪结于中焦,影响了气的升降出入,结于心下而成。

本方证除了见有心下痞的症状外,还可以见到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

中气受伤,则胃的降浊与脾的升清功能均受到影响,以至于浊阴不得下降,清阳不能上升。上则为呕吐不止,下则为肠鸣下利。

本方证之痞为无形寒热错杂之气结,而且又兼有呕吐下利之证。由此可知,其病机为胃气不和,寒热互结,气不升降,故用寒热同施,辛开苦降之法,以和胃降逆,开结除痞。辛能散能行,气得热能散,得寒则聚,故方中用辛温的半夏消痞除结,半夏又能降逆止呕,配伍辛温之干姜助半夏温胃和中,二药配伍辛开散结而除痞的作用尤强。本证为寒热错杂之证,除了有寒象之外,还有热证,所以方中配伍黄芩、黄连性寒苦降之品以泄热。

四药合用以辛开苦降,寒热共投,阴阳并调以治寒热错杂之痞。以上为一组祛邪药。

方中又配有人参、甘草、大枣补益脾胃,助其健运之功,使本方又成为补泻兼施的方剂。此三药并非专为不虚而设,更主要的是使脾胃健运,气机舒畅,以助消痞之力。甘草还有调和之功。以上一组为扶正药。

七药相配,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补气和中,自然邪去正复,气得升降,诸证悉平。

设问?

痞为闭塞不通,症见痞满,用人参、甘草、大枣滋补之品,是否增加痞满?

本方证是小柴胡汤证误用下法后,损伤脾胃功能,邪气内陷寒热错杂结于心下之气痞,误下后必然损伤脾胃,脾胃不运而致痞,故用人参、甘草、大枣健脾以消痞,这符合《内经》所说的“塞因塞用”的治疗原则。此外,方中重用了半夏、干姜辛开温燥之品,易伤脾胃之阴;又配伍苦寒之黄芩、黄连易伤脾胃之阳,故用人参、甘草、大枣以佐之,养胃健脾,以护气虚。如此配伍实为得当。

【配伍特点】

    辛开苦降,寒热并用,阴阳同调,补泻兼施

【功用】

    和胃降逆,开结除痞

【主治】

   寒热互结之痞证

【临床运用】

     1.本方是对误下伤中,邪犯于胃,胃失和降,寒热互结,心下痞而设。但在临床上痞证并非均是误下而成,凡因脾胃功能紊乱,阴阳失调,上下不通,阻碍气机的升降,均可致痞,若属于寒热互结错杂之证者,即可用本方治疗。以痞满而痛,肠鸣吐利,苔薄黄而腻为辨证要点。

    2.近代用本方治疗急性胃肠炎,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胃酸过多的溃疡病而有上述症状者。

半夏泻心配芩连,干姜草枣人参行,

辛甘苦温消虚痞,治在调阳与和阴。

8.4表里双解

解表药配合泻下药、温里药等药为主组成,具有表里同治作用,治疗表里同病的方剂,统称为表里双解剂。适应于表里同病。

主要是根据表里同病的性质不同将本类方剂分为解表攻里、解表清里、解表温里三类。

使用注意:

  1.必须具备既有表证,又有里证者,方可应用。

2.辨别表证与里证的寒、热、虚、实,然后针对病情选择适当的方剂。

3.分清表证与里证的轻重主次,而后权衡表药与里药的比例。

大柴胡汤*

【来源】 《金匮要略》

【命名】与小柴胡汤相对而言。二者作用不同。

【组成与方解】

柴胡                  君

     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     

黄芩                  臣   

大黄、枳实――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   臣

芍药――缓急止痛            佐

半夏、生姜――降逆止呕

生姜、大枣――调和营卫         使

     本方为少阳兼有阳明病而设。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少阳病未解。

郁郁微烦----里有热,热郁则烦,其里热程度较小柴胡汤证重。

呕不止----少阳病未解,胆气犯胃,胃失和降。又因邪入阳明化热成实,气机被阻,腑气不通,气滞于中,升降不利,胃气止逆。较小柴胡汤喜呕为重。

心下痞硬满痛,大便秘结,苔黄----邪入阳明化热成实。

协热下利----气滞于中,升降不利,里热下迫,清阳不升。

本方证既有少阳不利(为主),又有阳明热结,治疗当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方中用柴胡、黄芩相配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是为少阳病未解,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而设,柴胡为君,黄芩为臣;大黄、枳实内泻热结,行气消痞,是为阳明热结于心下之痞硬满痛,大便不解,呕不止,郁郁微烦而设,也为臣药;以上四味是方中主要组成部分。加为少阳化热,胆热及肝,故方中又配伍了白芍酸寒,土中泻木,助柴芩清肝胆之热,而且白芍配大黄又可以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以理气和血,以除心下急痛;胃气上逆,浊阴不降,故又配伍半夏和胃降逆止呕,且重用生姜以和胃,与半夏相配止呕作用更强,共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大枣又可和中益脾,与芍药同用酸甘化阴,既可防热邪入里伤阴之虞,又可缓和枳实、大黄泻下伤阴之弊,为佐使之用。

不难看出,大柴胡汤是由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亦是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两方加减化裁而来。既用了和解法,又用了下法,这样配伍,使本方和解少阳之功首著,泻下阳明之力则缓,用于少阳初入阳明之证颇为适合。因为方中仅用了承气中的枳实、大黄二物,其泻下作用已缓,又配伍了白芍、大枣则其泻下之力更缓,故就其泻下之力而言,是为缓下之剂。

方中为什么去小柴胡汤中的人参、甘草二药?

因本方证里不虚,故不用。且恐参、草缓中留邪,反阻碍攻邪的作用。

又因为病在心下,痞硬满痛未涉及全腹,阳明又未成大实,故方中仅用承气之半,未用厚朴、芒硝,其意在于清除热结,而不在急下。

少阳病中禁用“汗”“吐”“下”三法,此则为何少阳用下法?

仲景之禁下者,乃因邪在少阳未入里成实也,误下之则伤及气血引起惊悸之证。而大柴胡汤证,乃少阳兼阳明病,已有里热成实之征,故不能循少阳禁下之说,此即“里证已具,不可专外”之意,故必于和解之中加入下药以利之,使表里两解。“有斯病用斯药。”

【配伍特点】

和解少阳之中寓内泻阳明之用,既不违背少阳禁下之旨,又表里同治,使少阳阳明得以双解。

【功用】   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  少阳、阳明合病

【临床应用】

1.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呕吐,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证治要点。

2.若黄疸者,加茵陈、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脘腹痛剧者,加川楝子、延胡索发行气活血止痛;结胆石患者,可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鸡内金等以化石。

3.本方现代常用治疗急性胃肠炎,痢疾,传染性肝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胰腺炎,腹腔感染等疾病,而有上述见症者,用本方为基础加减治疗。

大柴胡汤用大黄,芩枳夏芍枣生姜,

少阳阳明合为病,表里双解此方良。

防风通圣散

【来源】  《宣明论方》

【命名】  以作用命名,王泰林:“此为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汗不伤表,下不伤里,名曰通圣,极言其用之效耳”。

【组成与方解】

  麻黄、防风、荆芥、薄荷----疏风解表         解表

  大黄、芒硝----泻热通便,导热从大便而出

  滑石、山栀----清热利湿,导热从小便而出    清热、泻下

  石膏、黄芩、连翘、桔梗----清泻肺胃之热

  川芎、当归、白芍----养血和血                     

  白术、甘草----益气和中,甘草又能调和诸药。   补益

      对于风热壅盛,表里俱实之证,治当疏散风热以解表邪,泻热攻下以除里实。方中薄荷、防风、荆芥、麻黄疏风散表,使表邪从汗而解;大黄、芒硝泻热通便,荡涤积滞,使实热从下而去。两组药物相配,既可表散外邪,又能泻热除实,解表攻里,表里同治,为主中主要药物。栀子、滑石清热利湿,与芒硝、大黄相伍,使里热从二便分消;石膏辛甘大寒,为清泄肺胃之要药,连翘、黄芩苦寒,为清热解毒泻火这要药,桔梗苦辛性平,可除肺部风热,清利头目,四药合用,以清解肺胃之热。火热之邪,灼血耗气,汗下并用,亦易伤正,故用当归、芍药、川芎养血和血,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缓急,又能调和诸药,以上均为辅助药物。煎药时加生姜三片,意在和胃,与白术、甘草相配,尚有健脾和胃助运之功。通过以上配伍,使汗不伤表,清、下不伤里,达到疏风解表,泻热通便之效,故名曰通圣。

【功用】疏风解表,泻热通便。

【主治】风热壅盛,表里俱实。憎寒壮热,头目昏眩,目赤睛痛,口苦口干,咽喉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涕唾稠粘,大便秘结,小便赤涩。并治疮疡肿毒,肠风痔漏,丹斑瘾疹等。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 本方主治表里俱实之证,以憎寒壮热,口苦咽干,二便秘涩,苔黄,脉数为证治要点。

2.使用注意 虚人及孕妇慎用。

3.随证加减 若表证较轻,可酌减解表药之量,或减去麻黄;内热不甚者,去石膏;无便者,可去大黄、芒硝;有痰嗽者,加姜半夏;体质壮实者,去当归、白芍、白术等扶正之品。

4.现代应用 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散发性脑炎,大叶性肺炎,高脂血症,斑秃,荨麻疹,鼻窦炎,睑缘赤烂,角膜溃疡等辨证属于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者。

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

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偏饶,

表里交攻阳热盛,外科疡毒总能消。

解表清里

解表清里剂,适应于表证未解,里热已炽的证候,亦即既有表寒或表热的症状,又见里热之证。常用解表药如麻黄、桂枝、葛根、荆芥、柴胡等,配伍清热药如黄芩、黄连、石膏、黄柏等,共同组方,代表方如葛根芩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

【来源】《伤寒论》

【命名】以方中主要药物命名。

【组成与方解】

葛根――解表清热,升阳止利            君

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厚肠止利     臣

甘草――甘缓和中,协调诸药            佐使

本方是为伤寒表证未解,误下以致邪陷阳明,遂成热利而设。

身热口渴,胸脘烦满,舌红苔黄,脉数----表邪未解,里热已成,表里俱热。

下利臭秽,肛门灼热-----热邪内迫,大肠传导失司。

喘而汗出----肺与大肠相表里,里热上薰于肺则作喘,外蒸肌表则汗出。

脉促----表邪未尽陷里,正气又已受伤,虽抗邪外出之势,但乏鼓邪外出之力,邪正急剧相搏,以致血行疾速。

本证表证未解而里热炽,故治当外解肌表之邪,内清胃肠之热。方中重用葛根为君药,葛根辛甘而凉,入脾胃经。阳明外主肌肉,内胃腑,故能发表解肌,以外解在表之邪;又其气轻浮,最能升发而脾胃清阳之气而止泻利,使表解里和。“气轻质重”。先煮而后纳诸药,则“解肌之力优而清中之气锐”,故用此“以断太阳入阳明之路”(张元素)。里热炽盛,又用黄芩、黄连厚肠胃而止下利,其性寒能清胃肠之热,味苦可燥胃肠之湿,肠中湿热邪除则下利可止,为臣药;甘草甘缓和中,协调诸药,凋节表里,共成解肌清热之剂,为使。

【功用】解表清里

【主治】外感表证未解,热邪入里。

【临床运用】

1.本方是治疗身热不利之代表方,虽能清里解表,但以清里热为主,故对热痢,热泻,不论有无表证,皆可用之。具体运用以身热下利,苔黄,脉数为证治要点。若兼呕吐,可加半夏、生姜以降逆止呕;挟食滞者,加焦山楂以消食;腹痛者,加木香、白芍以行气缓急止痛。

2.急性肠炎见有发热口渴,泻下臭秽,尿短而赤,肛门灼热,苔黄腻,肪滑数之湿热证,可酌加银花、车前子以清热利湿。

3.现代常用治疗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见有发热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苔黄脉数者,可酌 加银花、白头翁、木香等以清热解毒,行气治痢。

葛根黄芩黄连汤,再加甘草共煎尝,

邪陷阳明成热利,清里解表保安康。

 

 

小结

和解剂按功用分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表里双解四类。

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的基本方,主治伤寒少阳证,以及妇人热入血室、      

虐疾、黄疸证属少阳者。

    蒿芩清胆汤:具有清胆利湿,和胃化痰之功,用于治疗少阳证兼有湿热 

              证。典型症状为寒热如虐,热重寒轻。

  

    四逆散:具有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功。用于治疗阳气内郁不能外达而   

            致四逆之证(手足不温,以冷不过肘膝为特征)。

   逍遥散:疏肝解郁,健脾养血。用于治疗肝郁血虚脾弱之证。如果因肝郁血虚时久,生热化火,可在方中加丹皮清血中伏火,栀子清肝热,并导热下行。

    痛泻要方:补脾柔肝,祛湿止泻。用于治疗肝郁脾虚所致之泻泄。

    半夏泻心汤:和胃降逆,开结消痞。用于寒热      互结于中焦,升降失常的

                病证。主治中气虚弱,寒热互结于中焦而致的痞、呕、下利。

    

 大柴胡汤:功能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合病。

     防风通圣散:疏风解表,通里清热,主治风热壅盛,表里俱实之证。是解

                表、清里、攻下三法集于一方。

      葛根芩连汤:外解肌表之邪,内清肠胃之热,主治热利而表邪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