珀莱雅哪个国家的:中国各地祖传正骨知多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3:08:38

中国各地祖传正骨知多少?(附专病专治经验方介绍)

中医骨伤发展简史
1、中医正骨学历史渊源流长,正骨是人类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的经验总结;
2、开始有文字就有正骨科的记载;
3、正骨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是同中医学理论的完整性分不开的;
4、唐代蔺道人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本专著;
5、北宋时期民间出现正骨诊所;
6、元代十三科中设有正骨专科;
7、明清时期,西方医学对中医产生一定影响;
8、建国后中医正骨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祖国医学辉煌传承的几千年里,民间各地的祖传正骨流派也可谓百花争艳,百世流芳!!!建国以后,尤其政府在各地办学(中医药大学)建院(中医院)以来,在政府吸纳重视扶持下,他们的家传医术因著述立说建科办院得以发扬光大,活人无数,各地求医者络绎不绝!


正文:

【发源地】: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
【家族姓氏】:梁氏正骨
【现从属主要医疗机构】:肥城市中医院(首批全国示范中医院)
【简要历史沿革】
   梁氏正骨与梁氏接骨膏药始创于清乾隆年间,至今已有300年的历史。梁氏正骨术历史悠久,远近闻名,是我国传统医学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采用手法正骨,并以上百种中草药熬制膏药,疗效独特。正宗梁氏正骨八代传人将祖传秘方与现代医学相融合,使这一传统文化大放异彩,并成立了骨科研究所。梁氏正骨的特点是以手法整复为主,板架外固定为辅,内服中药,外敷膏药,动静结合,内外兼治,痛苦小,疗程短,费用底,疗效佳,避免了切开手术的诸多风险,其医技和医德深受广大病员的欢迎。
【特色专长】
   常见四肢骨骨折以手法整复为主,板架外固定为辅,内服中药,外敷梁氏接骨膏药:对疑难骨折如跟骨骨折夹板固定治疗有突出疗效,尤其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草药验方(再生散)治疗效佳.对于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手法整复,膏药外敷,瓦型纸壳固定效果优良。
【代表人物】:
一代:梁瑞图;
二代;梁毓华;
三代:梁胜泉;
四代:梁桂荣;
五代:梁荫庚;
六代:梁洪勋,梁鸿举;
七代传人:梁振兴,梁顺兴,张申庆,尚海峰,梁永革;
八代传人:梁冬炜 王泉 梁慧 曹良钦 梁起勇
【常用自制制剂】
   接骨膏药,新伤灵,七厘散,消肿定痛汤,二龙接骨灵,壮骨灵,伤骨再生一号(二号,三号未外传),接骨续筋汤,(大、中、小)烫药,再生散,骨坏死复生灵,蛇藤追风胶囊等20多种.上述经验方均为无偿献给政府.
【背景资料】
   原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田纪云曾为其题词"振兴中医,造福人民".
   对其验方组成有兴趣的同道中人可以发贴,我会尽可能地发给你们.还望梁家各位前辈老师见凉为幸!!
【家族传承】
   名誉古今的山东梁氏正骨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知名祖传正骨派系之一,具有三百年历史的老字号“德兴堂”,是它的重要标志,亲手关闭“德兴堂”的人是它的六世传人梁洪勋。现在珍藏在德兴堂梁氏正骨研究所里的,梁氏第五、六两代人70多年前经历过腥风血雨的珍贵老照片,是胜过文学的祖谱。还有许多其它的有关资料。但最能说明真正正宗梁氏正骨的,则是它祖代相传的架构,即传宗接代的连贯性,且代代正宗传人都是当时带有成就的名医。
一代:梁瑞图(字增生,号莲峰),梁氏正骨创始人。
   地方记载:“清·乾隆元年,安驾庄人,开设德兴堂药店,精岐黄发明接骨术,创制接骨膏,成为闻名于东北、华北各省的梁氏接骨术,其效实过西洋人,世传遗术,远近赖之。“德兴堂”曾安驾过乾隆皇帝而受到御赐重赏,村庄也为此更名为“安驾庄”。
二代:梁毓华(略)
三代:梁胜泉(略)
四代:梁桂荣:
   地方记载:“1915年受邀为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匾额誉之“济公好义。乐善好施”。1915年受邀请为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医伤, 群众赠匾额誉之“济公好义,乐善好施。”泰安满庄一家吴氏,祖上腿伤吃住梁家,直至伤愈分文不取,至今已有四代与梁家世代友好,医患之情胜过亲戚,世间罕有。著有《梁氏顾客辑要》、《内科辨览》等。
五代:梁荫庚(其长兄荫衡之子洪恩;次兄荫琪无子女;三兄荫铣之子洪彬过继予荫琪;次子洪魁):
   “德兴堂”的掌门人,梁氏正骨五世唯一正宗传人,其医术远近赖之,许多医事被神话般广为传颂,象“梁家对腿天下无比,能把鸡腿对到鸭子腿上”,“高粱秸断了都能接活”等等。百姓赞誉送雅号“梁四仙”,是据田纪云副委员长是目前梁氏正骨的最知情人之一,一固与梁家是亲戚,二固幼小时就亲自见证并体验过梁家的接骨术和接骨膏的神奇,8岁腿伤梁荫庚为他医治。
六代:梁洪勋(其二弟洪章,三弟洪举皆从其学):
   1922年生人。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 他是著名山东梁氏正骨在解放前后承前启后的领头人。1954年他带头响应党的“公司合营”号召,关闭“德兴堂”参加联合诊所,并将祖传秘方献给国家。他是唯一为继承和发扬梁氏正骨做出突出贡献的功勋人物,他为肥城的中医事业和中医院的建设与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在社会上广有影响。1988年他荣获国家卫生部授予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多次被评为单位和市县先进个人、优秀中共党员、优秀科技工作者。生前多次任省市人大代表,第一届市政协副**,市中医学会理事长,泰山大学中医班教授,市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医院骨科主任,名誉院长。他自编数万字教材,发表论文多篇。出席省政府召开的“中医正骨经验交流会”和“名老中医座谈会”及多次全国中医学术交流会和全国正骨手法研究会。培养学生千余人。治骨伤,他以刚柔相济、稳准轻巧的手法而著称,所治骨折无不愈合者。治骨病,他开创了中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先河,曾治愈长达4年半和6年的骨不连接,中药治疗颈肩腰腿病多获桴鼓之效,以中药治愈数例因**造成的下肢截瘫病人。在“扶正祛邪、驱邪安正”的学术思想指导下,用药特点注重扶持和恢复人体正气,辩证精确,处方严谨,疗效好治愈率高,其影响遍及全国各地及港台。他毕业奉献,医德高尚、医术精良,深得世人赞颂,有口皆碑。
七代:梁振兴(其二弟三弟不从医,四弟顺兴从医):
   副主任医师,德兴堂梁氏正骨研究所所长。曾任职泰安某医院书记兼院长及肥城中医专家门诊。继承创新,学研俱丰。精研骨伤骨病,旁及内外妇儿各科,衷中参西擅治疮疡。医药研究成果颇多,发表论文80多篇,申请专利二项,在编著作三部。德艺双馨,享誉省内外。
八代:梁冬炜:
   现年37岁,现任职肥城市中医院骨科主治医师,擅于手法整复外固定治疗各种骨折、关节脱位及手术治疗各种骨伤和骨病。
罗氏正骨的简单介绍
  以近百岁的高龄,施展已有300多年历史的祖传正骨绝技,为数十万中外患者解除了病痛的折磨。这就是北京“罗有明中医骨伤科医院”院长罗有明的传奇人生.
  罗有明出生在河南省夏邑县的罗楼村。罗家是个中医正骨世家,算起来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罗氏正骨法”以手法轻、诊断准、见效快而远近闻名。罗有明心地善良、聪明伶俐,被老祖母选为接班人悉心培育,到16岁开始独立行医时,就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女“郎中”,成了“罗氏正骨法”的第五代传人。
  1957年,罗有明被北京双桥镇的群众挽留在双桥医院。从那时起,“双桥老太太”的名字就传遍了大江南北。时有“打针吃药,不如罗老太太一脚”之说。
  1985年7月,卫生部遵照周总理生前对有关部门所作的“一定要把罗有明的本事学到手”的指示,拨专款建立了“罗有明骨伤科医院”,指定罗有明担任院长。
  近10多年来,她突破罗氏正骨绝技不外传的家规,为前来请教的医务人员举办进修班、急训班32期,朝鲜、德国等国家的医生也慕名前来拜师,单是国内的弟子就有4000余人。
冯氏正骨
  在冀中平原,有一个古老又充满生机的县城—肃宁,多少年来,这里流传着一个神秘的传说—冯氏正骨;那几代人“捏胳膊腿儿”的绝活儿方圆几百里无人不晓,是沧州市的代表,是肃宁人的骄傲。
  200余年前,白家村有一个冯氏青年农民黄昏收工回家 ,下起了瓢泼大雨有人叩打门环,开门见一须眉洁白老翁忙让进屋,换衣敬茶敬饭,热诚之至翁感激,传技艺完后,训道:只可为民行善,不可勒索钱财。早饭后青年下地干活刚出村,见一人在榆树下抱腿呻吟问原由,知上树所摔俯身摸双腿双手似有仙气催动伤者不知不觉中腿已好,乐呵呵回村自此,冯氏名声远播治病分文不收绝技代代相传......
【发源地】:河北省肃宁县
【家族姓氏】:冯氏正骨
【现从属主要医疗机构】:肃宁县骨伤科医院
【简要历史沿革】
  弹指一挥间,冯氏家庭历经六代,走过了三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不论是第一代祖师爷冯绍祖受仙人点化学得正骨医术的神秘传说,还是37县百姓自发捐款为第二代传人冯椿龄老先生修建万人碑以示敬仰;不论是第五代正骨专家冯庆森受美国国际医学科学院邀请在国际同行面前作报告名扬海外,还是第六代传人肃宁县骨伤科医院冯永生院长获得99“香港紫荆花”优秀论文金奖、世界华人卓越成就奖等足以令人自豪的殊荣,在今天的冯氏家庭成员看来,只是过去曾经的辉煌,他们以开拓者的风范和战略家的气魄,为冯氏正骨事业设计着更具广大前景的发展蓝图。
【特色专长】
  以祖传手法正骨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动静结合,内外兼治,三期用药为特色,结合现代医学,对难以手法复位骨折、开放性骨折、骨折后遗症、多疑难杂症配合手术治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主治各种骨折(开放性、陈旧性、粉碎性等)、脱臼、软组织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及各种肩、颈、腰、腿疼等症。对新鲜骨折采用闭合手法复位率达100%,解剖对位率达80%以上,对四个月以内的陈旧性骨折,采用手法折骨复位,广治愈患者万余人次。
【代表人物】第一代祖师爷冯绍祖/第二代传人冯椿龄/../第五代正骨专家冯庆森/第六代传人肃宁县骨伤科医院冯永生院长,副院长冯永胜 、 冯永杰,吴新玲
【常用自制制剂】不详
【背景资料】详见医院介绍。
第五代正骨专家冯庆森

  冯永生,冯氏正骨第六代传人
  冯永生,男,汉族,冯庆森的长子,现今年42岁,肃宁县骨伤科医院董事长兼院长,骨伤科副主任医师,河北省第八届政协委员。他1978年参加工作,自幼随父学习祖传正骨舒筋术,14岁就能独立应诊,17岁成为医院的主力医生,25岁任医院院长,是冯氏正骨第六代传人中的佼佼者。2000年被聘为国际卫生医学研究院教教授、博士学位,并担任香港医学科学研究院教授职务,兼任河北省骨伤科外固定研究所副所长,是省、市政协委员、市工商联执委。作为沧州市第三批市管专业技术人才,他兼任着全国骨伤科医学学术研究会理事、全国骨伤护理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骨外伤外固定学会副理事长、河北省第一届骨外伤外固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并被香港现代医学研究中心授予高级研究员职称,被国际医学研究院授予中西结合教授博士学位等等,成为中国骨伤医学界令人瞩目的风云人物。
  先后评为市管专业技术拨尖人才、优秀青年知识分子、青年科技工作者、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十佳医护人员、十佳医务工作者、十佳管理人员,中国名医、当代名医,世界杰出人士等称号。参加国际、国内医学交流会议三十多次,交流和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国际金奖二篇、国家级优秀论文六篇,参编撰书五部是医学多科会员。
  他先后三次前往沧州、天津、北京进修深造,系统地学习了中西医医学理论,积累了十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广收博采,集百家之长,有效地将古今中西医紧密结合,融汇贯通,汲取西医之精华,在中西医综合治疗骨伤病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患者由于误诊或治疗方法不妥,造成骨伤病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患者由于误诊或治疗方法不妥,造成骨伤久治不愈和骨头畸形愈合是治疗上的一大难题。冯永生采用施行手术、手法舒筋、再辅以药物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使多例外地医院手术、接骨后骨头长弯的患者得到痊愈。手术治疗骨折,一般采用内固定,愈合后再取固定物,对这种痛苦大、费用高、易留后遗症的方法,冯永生全盘否定,他使用穿针固定,等骨折愈合后拔针,使患者免受二次手术之苦,这一具有创造性的治疗方法在医院早已推广使用。医院近期推出的外固定架的使用,是针对四肢骨折的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可以将其固定器在断骨两端加压固定,增加了折骨的稳定性,解除了下肢骨折患者长期卧床的痛苦,是骨伤临床医学上的又一新突破。
  
  专业特长:灵活运用祖传接骨舒筋手法诊断、治疗各类骨折、脱臼、软组织损伤,结合点穴、按摩、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结合现代医学手术治疗复杂骨折和陈旧性骨折、开放性骨折、骨折后遗症、畸形及各类骨伤凝难病症。从医三十年来治愈骨伤患者上万人次,深受患者信赖和好评,在医学界较为瞩目。其事迹被收录到《东方之子》、《世界名医大全》、《当代中西医名医大全》、《中国高级医师大词典》等书籍收藏.
苏氏正骨
【发源地】:辽宁海城西柳苏家村
【家族姓氏】:苏氏正骨
【现从属主要医疗机构】:辽宁省海城市正骨医院。
   “辽宁省交通创伤海城急救中心”及海城市急救电话“120”设在该院,是长春中医学院和辽宁中医学院的教学实习基地,是“全国中医老年骨折病医疗中心”。
【特色专长】正骨四法,即“分神复位法”、“刚柔固定法”、“内外用药法”、“自然练功法”!苏氏正骨四法,同现代医疗手段相结合,形成了独特医疗方法和体系,使中医正骨技术有了新的进展和突破,解决了创伤急救及骨伤科疑难病症。
【代表人物】苏相良(1901—1980)苏氏正骨创始人/“神手苏三”苏玉新(1943年12月--—)现任海城市正骨医院院长兼党总支书记/第三代传人苏继承(1964年4月——)(现任海城市正骨医院副院长、副书记)、苏继武(现担任辽宁海城正骨研究所所长)、苏纪权(辽宁海城正骨研究所副所长)
【常用自制制剂】
"骨坏死愈合丸","每丸重6g","鞍卫药制字(98)F322-0321","辽药制字Z05030037"," LBZ02692005","苏氏愈骨一号丸"
"抗骨质疏松丸","每丸重6g","鞍卫药制字(98)F323-0321","辽药制字Z05030036"," LBZ02682005","苏氏愈骨二号丸"
"活血化瘀丸","每丸重3g","鞍卫药制字(93)F150-0321","辽药制字Z05030039"," LBZ02712005","接骨一号丸"
"接骨丸","每丸重6g","鞍卫药制字(93)F153-0321","辽药制字Z05030040"," LBZ02722005","接骨二号丸"
补肾壮骨丸","每丸重3g","鞍卫药制字(93)F149-0321","辽药制字Z05030038"," LBZ02702005","接骨三号丸"
【背景资料】
   1953年,傅作义将军(时任水利部长)来海城视察灾情,发生车祸,造成右肩关节脱臼被其治愈,从此名声大振,逐渐成为辽宁著名流派之一。
   1986年苏玉新获得全国骨伤科外固定学会“华佗金像奖”。 1987年同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人才学会骨伤研究会副理事长。老百姓称他为“神手苏三”。苏继承与苏玉新共同整理完成的苏氏正骨法”被国家卫生部列为“十年百项成果推广计划”。
   1998年,苏玉新出席在马来西亚举行的传统中医药成果博览会,苏氏正骨法获得奖牌。

苏 氏 传 人
骨神 苏相良
  苏相良(1901—1980),苏氏正骨创始人,于1901年11月7日生于辽宁海城西柳苏家村。1935年至1940年在海城温香龙台铺跟民间医生曲大夫学习正骨,学成后至1947年开设“相良正骨所”,1956年7月加入海城镇中西医联合诊所,担任骨科医生。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苏老先生把经验升华成为自己的理论,初步形成了正骨四法,即“分神复位法”、“刚柔固定法”、“内外用药法”、“自然练功法”,疗效较高,远近闻名,求医者络绎不绝。
  1953年,傅作义将军(时任水利部长)来海城视察灾情,发生车祸,造成右肩关节脱臼被其治愈,从此名声大振,逐渐成为辽宁著名流派之一。

   苏玉新 系苏氏正骨第二代传人
   苏玉新,苏相良的三儿子,1943年12月出生在辽宁省海城市西柳镇苏家村,现任海城市正骨医院院长兼党总支书记、中医骨伤科主任医师。兼任海城市政协常委、鞍山市政协委员。他还是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长春中医学院和辽宁中医学院骨伤系兼职教授、中华医学会鞍山分会中医学主任委员、全国人才会骨伤人才学会副理事长、辽宁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苏氏正骨法即由传人加以继承发扬而兴旺起来,其二代传人苏玉新是众多传人的佼佼者.他对苏氏正骨不仅继承、研究、完善,而且在理论上有所创新,疗法上有所突破,疗效更加提高,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
   海城市正骨医院原来是一所集体所有制的专科医院,1962年高中毕业后到正骨医院工作。
   从1984年主持医院全面工作,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带领职工艰苦创业,锐意进取为医院发展建设作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
   1986年苏玉新获得全国骨伤科外固定学会“华佗金像奖”。与此同时,完成了中医正骨技术的“五大进展”。 老百姓称他为“神手苏三”。
   1987年苏玉新被授予“省劳动模范”称号,同时享受省特殊津贴,中国人才学会骨伤研究会副理事长。
   “苏氏正骨法”1992年被国家卫生部列为“十年百项成果推广计划”。 苏玉新1992年获海城特等劳动模范和辽宁省劳动模范称号,
   1993年享受政府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6年,在卫生部十年百项成果中期表彰会上苏玉新被命名为先进个人。
   1998年5月,海城市委、市政府决定,以1700万元的价格,将该院出售给苏继承的父亲苏玉新。由此,该院变成了民营医院。苏玉新认为,实现转制,为医院的超常规发展提供了机遇。
   近几年来,苏玉新将复位法、动静固定法、内外用药法、益气练功法的“苏氏正骨四法”,同现代医疗手段相结合,形成了独特医疗方法和体系,使中医正骨技术有了新的进展和突破,解决了创伤急救及骨伤科疑难病症。他以科研为主导,主持研究完成了多项科研课题。其中“带顶骨针复位固定器治疗胫骨不稳定骨折”,“三针锁针加压治疗股骨颈骨折研究”分别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他还在省以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为弘扬祖国医学,他潜心研究整理了苏氏临床经验,并著有《骨伤难症百例》、《苏氏正骨》等学术专著。

苏继承,苏玉新的长子
  苏继承,男,1964年4月出生,辽宁省海城市人。现任海城市正骨医院副院长、副书记。苏继承第三代传人苏继承,挑起医院大梁,开始第二次创业。以科技兴院,加速人才培养,实施了三年人才培养计划,现已取消了卫技人员无职称、无学历状态,医护人员业务素质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1998年5月转制后,继续突出苏氏正骨的特色和优势,探索出一条民营科技单位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新路子。
  科技成果“带顶骨针复位固定器治疗胫腓骨不稳定骨折”、“三针锁针加压器治疗股骨颈骨折临床研究”分别获1991、1992年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苏继承配合苏玉新院长整理完成了《苏式正骨》、《骨伤难症百例》、《苏氏正骨推拿与临床》、《医古文选编释译》等专著,发扬了苏氏正骨流派特色。
  苏继承与苏玉新共同整理完成的“苏氏正骨法”1992年被国家列为十年百项成果推广计划,在1996年召开的中期表彰会上,海城正骨医院被国家卫生部授予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1999年8月全国老年骨折病医疗中心通过国家验收。《苏氏正骨与单侧多功能支架相结合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研究》获鞍山市科委三等奖。主持研究的《海城正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课题通过省科委鉴定,获鞍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髋关节内支撑器专用工具”、“骨折固定加压罗纹钉”、“本奈式骨折微型固定器”》均获国家专利,并推广使用。
  《小切口逆穿针治疗锁骨骨折”、“手法复位三针锁针外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研究”、“超锁肘稳前臂七块夹板固定治疗儿童髁上骨折”、“膝顶旋腰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单侧多功能外固定器治疗四肢骨折”》分别获得全国骨伤科外固定学会颁发的华佗金象奖、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奖、鞍山市科技进步奖。
  苏继承曾被评为海城市劳模、“五·四”标兵、市“十大新闻人物”、“鞍山市优秀青年企业家”、“优秀科技工作者”、鞍山市十大青年杰出医生、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辽宁省劳动模范”、“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他还是国际传统医药超人杯金奖获得者。
■郑氏骨科
  郑氏掌门人:郑怀贤
  郑怀贤曾跟赛活猴子孙录堂、活赛猴李尔庆、铁臂猴子金山等人学艺,除了骨医一道,对猴拳也颇有心得。
  郑家原为江浙人氏,也是武术世家。郑怀贤最令人称道的是1936年德国柏林**会,他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做了精彩绝伦的飞叉表演,引起世界轰动。
  1958年,成立成都体育学院时,郑怀贤任教授,创立运动医学系,并培养了一大批中医骨科专业的优秀专家。
  绝技:点穴推拿等
  ■杜氏骨科
  杜氏掌门人:杜自明、杜琼书父女
  杜氏原为满族,杜自明出生于正骨世家,自小随父学医习武。他曾是最早的“打金章”冠军。1931年,成都女师教学楼突然垮塌,伤者甚众,不少骨伤病人被送到杜自明处,恢复得很好,杜因之一举成名。
  绝技:正骨推拿
  医者手法治疗和患者自我练功相结合,要求病人遵照医嘱有针对性地配合体功锻炼,进而达到增强体质、加速病体康复过程,巩固疗效和预防复发的目的。
  杜氏传人在全国人数众多,成都的传人也不在少数。其中,杜琼书的关门弟子李先梁目前仍在**省中医研究所骨科任职。
  ■杨氏骨科
  杨氏掌门人:杨天鹏
  集武术和医术于一身的杨老颇有张三丰的风采,今年虚岁已经105岁了。杨老医术高明,创立了成都骨科医院。据称,曾有两位民警被11个歹徒袭击后昏死过去,几乎成了“植物人”。杨天鹏开出一贴“虎骨散”,两民警服用后,很快苏醒,康复如初。
  ■何氏骨科
  何氏骨科传自蒙古。虽是外来文化,却能立于不败之地,自有其所长。据悉,何氏先祖特呼尔氏系蒙古族医武世家,何氏骨科不仅以祖传药敷见长,并且其传人必须坚持习武,以功力辅助病者正骨复位。
  掌门人:何仁甫
  何家弟子何天祥、何天佐、何天祺,不仅继承家学,而且汲取现代医学技术,按力学原理整复骨折脱位,在骨病患者中颇有口碑。
  绝技:治疗骨结核、骨髓炎
   郑怀贤教授简介
   郑怀贤(1897.9~1981.10 )河北安新县人,曾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常委、中国武术协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全国运动医学学会委员、**省政协常委、中华医学会**分会副理事长、成都运动医学学会**、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系主任、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院长等职。  
   郑氏幼读私塾,幼时丧母、家贫,故识字不多。
   11岁时拜师李二庆学习飞叉,
   14岁开始拜安新人李而清为师习武、学习骨伤科8年,其武功和医术在当地小有名气。
   后经李而清介绍,又先后拜武林前辈和高手:北平的赛活猴孙禄堂、铁臂魏金山为师,深造武功兼习骨伤医疗技艺。在师傅的精心教授下,不但在太极、形意、八卦、擒拿、飞叉等方面造就了一身过硬武艺,而且其医术医理得到系统完善。
   30岁以后,只身辗转上海、南京等地,赁着自己高超的武功和精湛的医术,行医、授艺谋生,并结识了一批武林朋友。曾先后于南京“中央国术馆”与少林门长王子平、武当门长高振东等在一起交流、切磋、研习武艺。在上海中华体育会、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西江体育师范学校担任武术教员。
   1936年,郑氏被选入中国武术队参加在柏林举行的第十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郑怀贤作为中华武术表演团11名成员之一,他在大会上表演的飞叉在身体上下盘旋、左右滚动,从身前滚到身后,如粘在身上一般,惊得观众齐声喝彩。其飞叉绝技震惊了德国,以致柏林市长在宴会上特别举杯向他致意说:“飞叉在先生身上转来转去,如有磁铁吸住一样,简直不可思议。”一位丹麦博士亦在报上发表评议:“中国武术是艺术的精华。”
   于1937年迁来成都定居。
   1944年到成都体育专科学校任教。解放后五十年代初,成都体育专科学校改为西南体育专科学校,后又改为成都体育学院。
   1953年作为西南代表队武术总教练率队参加全国民族形式运动会。
   1958年后专门研究伤骨科,继承传统医学和民间医疗经验,整理出具有特色的正骨和按摩技术。
   1958年和1960年,在当时国家体委主任贺龙元帅的关怀和指示下经有关部门的批准,成都体育学院建立了附属体育医院和运动保健系(1978年改为运动医学系),郑怀贤教授任医院院长和系主任,全身心地投入到伤科诊疗、中药、按摩的研究、教学和临床等工作中,并走上讲台,亲自讲授凝聚他毕生心血的正骨、按摩和伤科用药的经验。
   几十年来,运动医学系和附属体育医院为体育系统和卫生系统培养了大批中医骨伤科和运动医学人才,已遍布祖国四面八方。有的还远涉重洋,在异国他乡宏扬中华医术造福全人类。在他的带领下,成都体育学院逐步形成了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以传统骨伤科为特色的全国运动医学基地。
   郑氏伤科学术幼从师学,博采诸家之长,结合多年临床体验而成。郑氏对骨伤科造诣甚深,人称“神手”。如治急性腰肌劳损,经他理筋揉按,几分钟即痊愈而可直立行走。
   1.归纳出郑氏正骨12法,摸捏按提拉顶,再加端送搬摇挂;
   2.郑氏伤科按摩13法,抚摩、揉、捏、揉捏、搓、摩擦、推压、摇晃、抖动、提弹、振动、叩击和按压;
   3.独创经穴按摩8手法,摩推按拿,分合揉掐,
   4.总结了郑氏伤科经验穴位55个。
   5.郑氏治伤,重视功能,强调治筋。指出骨为主干,节为枢纽,筋肉为动,若骨折脱位不治筋,十治***难屈;重视综合治疗,强调外治;重视医患结合,强调治“心神”;倡导医者练功力、手法,熟记解剖、方药等基本功。
   6.在骨折治疗方面,他提出宁可重迭、也不可分离的治疗原则,并且创造了用小夹板固定法和绷带矫正固定法,至今仍为临床常规使用。
   7.他还创造了指针按摩法,既有局部疗效,又有全身调节作用。并发现了5个新的指针穴位。
   8.其所创“一号新伤药”、“舒活灵药酒”、“铁弹丸”、“三七散”、“抗骨质增生丸”、“一号活络膏”、“虎骨木瓜酒”等郑氏经验良方,用于临床治疗,以其独特功效,为千百万患者解除了痛苦,有的已被正式生产为外伤骨科成药。。
   此外,郑老还善于学习别人经验为己所用。60年代初,选派自己的学生数人赴天津医院骨科向方先之、尚天裕等学习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和关节脱位,学习小夹板制作和使用技术,并独创了铁丝托板。使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系成为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骨伤科和运动创伤教学、临床医疗和科研基地。   
   郑怀贤教授除临床诊疗外,还勤于著述。先后撰有《正骨学》、《伤科诊疗》、《中西医治疗骨伤科经验》、《伤科按摩术》、《运动创伤学》、《实用伤科中药与方剂》等著作名著,参加编写《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骨伤科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运动医学》等。其中《正骨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已被译成外文,传播到海外。
四川省骨科医院
  **省骨科医院(系原国家体育总局成都体育医院,于2003年12月顺应中央科研院所改革要求,划转到**省,更名为**省骨科医院,另名成都体育医院、成都运动创伤研究所)。
   历史沿革:我院的前身是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在贺龙元帅的关怀下创建于1958年,是我国第一所体育医院,由已故的中国武术协会**、著名中医骨伤专家郑怀贤教授担任院长。1984年经国家科委批准改建为国家体委成都运动创伤研究所,另名成都体育医院,隶属国家体委。系首批省市社会保险定点医院和多家商业保险定点医院。
**省骨科医院(成都体育医院)地址:成都市一环路西一段132号
附:骨折病人的饮食
骨折病人的饮食宜营养丰富、味道可口,特别注意以下营养成分的摄取,有利于骨折愈合。
◆多吃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如西红柿、青菜、卷心菜、萝卜等。因为维生素C可以促进骨原纤维生成,有助于骨痂连接。
◆多吃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鸡、鱼、猪肉、豆类等。蛋白质缺乏可使骨质生成不良,影响愈合,而高蛋白膳食可明显增加钙的吸收。
◆多吃含钙丰富的食物:如大豆制品,牛奶(不可空腹喝)、海藻、蔬菜、骨头汤(炖骨头汤时加两滴醋,这样可使骨头中的钙质溶解到汤中)或用蛋壳粉加在食物中。
◆适当补充锰:锰与促进骨质合成的作用有关。粗加工的植物性食物如小麦、大米含锰最高。
◆一般认为钙与维生素D联合使用效果好,可适当食用肝脏、乳类、蛋黄及有色蔬菜。
创伤后机体出现一系列内分泌及代谢改变,合理及时的补充营养能减少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以利伤口(或切口)迅速愈合和全身康复。
您的饮食应该包括:
富含胶原的猪皮或猪蹄类食物。
富含铜的食物:瘦肉、肝、水产、虾米、豆类、白菜、口蘑、小麦、粗粮、核桃等。
富含锌的食物:虾皮、紫菜、猪肝、芝麻、黄豆、绿豆、带鱼、鲤鱼等。
富含铁的食物:动物肝、心、肾、动物全血、蛋黄、瘦肉类、鱼类为首选;绿叶蔬菜、水果、干果、木耳、海带、芝麻酱、红糖等植物性食物亦可选用。
富含钙的食物:.鱼松、虾米、虾皮、芝麻酱、豆制品,奶制品等。
富含维生素 A的食物: (植物性食物)菠菜、韭菜、油菜、莴笋叶、胡罗卜、红薯等。
(动物性食物)动物肝脏、螃蟹、蛋类、黄油、全脂牛奶等。
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新鲜蔬菜、新鲜水果,及猕猴桃、刺梨、沙棘等野果。
骨折不同时期饮食的选择:
1.骨折早期:应注意纠正失水、失盐。宜选用低脂、高维生素、高钠、高铁、含水份多、清淡味鲜、易消化半流饮食。每日4~5餐。四肢骨折轻伤员可用普通膳食,每日3餐,下午加餐维生素AD奶或强化钙酸奶。
2.骨折后期:可给予高蛋白、高脂肪、高糖、高热量、高维生素、高钙、高锌、高铜的饮食,以利骨折愈合和机体消耗的补充。
饮食中应注意:
1.避免食用太凉的食物,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防止肠蠕动过多及胃肠道
炎症引起腹泻。
2.对脊柱、骨盆、下肢骨折卧床病员,要注意增加纤维含量高的食物,以避免便秘。
3.对因上肢骨折不能自行进食的病员要做到定时、定餐喂食,注意喂食速度慢,
充分咀嚼后吞咽,以利于消化吸收。
4.对不能到户外晒太阳的伤员要注意补充鱼肝油滴剂或维生素D片或强化维生素D牛奶、酸奶等。
5.对有糖尿病、肾病或肝病等疾患的骨折病员,饮食原则必须兼顾,否则不利于整体健康的恢复.
杜自明(周恩来保健医生)
(1878—1961)
   杜自明,中医正骨专家。近60年的医疗实践,于中医正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众多患者解除伤痛。晚年为发展中医正骨学术、培养正骨人才做出了较大贡献。
   杜自明,满族,成都人。1878年出生于**省成都市一个正骨世家。幼时勤奋好学,6岁进私塾,并随父习练武术,在少林武功方面打下坚实基础。及长,大部分时间务农;同时跟随其父临症,学习骨伤病的诊疗技术。经过16个春秋的刻苦学习和从未间断的临床实践,终于较好地掌握了世代家传的理伤正骨技术。少年时喜欢武术,习少林正宗拳法,对各种兵器武具皆操练精到,尤擅长拳击、刀剑及猴拳,青年时曾应试武举,并在清朝**将领王崑手下做过镖师。其练武情景,现今成都中医学院尚存有由中央新闻制片厂摄制的实况影片。杜氏自幼得家传治骨伤科秘方与技艺,因而常为近邻及求治者诊治,1912年始正式行医济世。因其理伤正骨技术高明,不论对骨伤常见病还是疑难病的诊治,多能获得良好的疗效。杜自明为人正直,性格豪爽,医德高尚,能广泛接触不同阶层的病人;对贫寒患者的诊疗,有时非但免收诊金,甚而还能尽自己的可能为其解决伤痛及饥寒之苦,帮助病人早日康复。因而他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留有良好的印象,他的理伤正骨技术也逐渐为医林所推崇,并誉满祖国的大西南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杜自明虽年逾古稀,但对人民政府所制定的“团结中西医”、继承发扬祖国医学,聘请各老中医参加政府工作、医疗科研工作等方针、政策和措施,表示热烈拥护。由此激发了他为广大劳动群众诊疗伤痛和为人民卫生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的热情。他言行一致,勤奋工作,一心为了中医正骨事业的发扬光大,深得成都人民的信任的推崇,先后被选为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和市人民代表。为了支援建国初期祖国大西南地区铁路建设,他满怀激情地担任了西南铁路基地医院特约医师的光荣任务,为诊治工伤做了大量的工作。不久,为响应党关于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号召,他又兼职于**医学院骨科,从事中医骨科临床教学工作。
   1955年,卫生部组建中医研究院之时,经周恩来总理批准,从全国各地遴选了32多位名医来院工作,他们当中有赵锡武、岳美中、王文鼎、、黄竹斋、韦文贵、朱仁康、钱伯暄,**省的杜自明、蒲辅周、任应秋等一批专家被选送到北京,作为中医研究院的骨干力量,都是各有所长、造诣精深的中医名家。正因为杜氏的精湛技艺,1955年被中央卫生部调至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并受到周总理的接见,这也是**中医界的光荣。杜自明作为**著名正骨专家被正式聘请到京,出任中医研究院内外科研究所骨科主任。在北京工作期间,他虽然年迈八旬,依然壮心不已,对中医事业的前景充满信心,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正骨临床工作,连续数年总结出不少好的经验,并毫无保留地把多年积累的正骨经验传给下一代,培养多名正骨人才。杜自明的工作成绩获得部、院领导的好评,他的理伤正骨技术也得到同道们的广泛赞许,先后被评为中医研究院“六好”工作者,卫生部直属单位先进集体及先进工作者代表,并担任第三届全国***协商委员会委员。杜自明对中国***和人民政府所给予的荣誉铭刻在心,倍受激励,曾感慨地说:“这些是我在过去做梦也不敢想的事情。因此,抱定决心,一切听党的话,跟着党走”。
   由于他的深入钻研和积累了数十年的经验,因而对理筋、正骨、脱臼整复、矫正畸形均有独到的手法和经验。其中尤以治疗筋伤最为擅长,以其独创的“单指舒筋法”填补了骨伤科理筋手法中的空白,具有痛苦少、见效快的优点。对正骨,杜氏亦有独到之处。他根据《医宗全鉴》的横、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创立了“子骨找母骨”的骨折整复手法,对现今骨科临床治疗仍有指导意义。
1.强调手法治疗与自我锻炼相结合
   杜自明非常重视“练功”。他强调的练功,包括医者与患者双方。前者要求医生本人坚持练功,目的在于培养强健的体魄,以期能够胜任繁重、多样的临床治疗的需要;后者是要求病人遵照医嘱有针对性地配合体功锻炼,进而达到增强体质、加速病体康复过程,巩固疗效和预防复发的目的。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理伤手法与按摩相结合
   杜自明把他长期临床实践所积累的伤科手法归纳为理筋手法与正骨手法两大类。前者又分为分筋理筋、弹筋拨络、摆摇升降、按摩镇定;后者则分为接、卡、挤、分、旋、端、靠。临症时根据临床实际需要选择运用。特别在治疗软组织损伤时,他非常重视理筋手法与按摩、捏按的合理配合,认为后者手法有理通经络、摩散肿结的作用,是分筋理筋的辅助手法。同样,他在运用正骨手法治疗四肢长骨骨折或关节脱位时,也对按摩、捏按手法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后者手法本身具有行气活血、疏通经络、改善肌肉紧张等作用,而有利于骨折的矫正和容易使脱位入骱。
   他要求运用手法必须做到沉(心境沉着)、和(态度和蔼)、巧(心灵手巧)、快(手法快捷)。正是基于上述思想,杜自明把数十年所积累的临床经验总结为十个方面,称之为“十要”,即:认识结合思想为要,大胆结合细心为要,诊察结合按摩为要,治疗以辨证为要,脱臼以合榫为要,骨折以对合为要,敷药以对症为要,包扎以有效为要,固定以多考虑为要,服药以配合为要。这些观点是杜自明理伤正骨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
   杜氏的毕生骨伤治疗经验被整理成《杜自明正骨经验概述》一书,于1960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为中医骨伤科临证医生的重要参考读物。另有《扭挫伤治疗常规》等。
简历
  1878年 出生于**成都。
  1884年 读私塾。
  1886—1901年 随父学习医术兼务农。
  1902—1950年 在成都开业应诊。
  1951—1956年 成都铁路医院任医师。
  1957—1961年 中医研究院内外科研究所骨科主任。
主要论著
  1 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
自幼习武的中医正骨专家——杜自明
   成都第一骨科医院前身系全国著名中医骨科专家杜自明诊所创办于1916年创办的骨科诊所,现已发展成为以中医为住、中西医结合,集创伤急救、临床康复、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具有专科特色优势的全民所有制,省、市、区社保定点医院。
   医院有门诊、住院大楼各一幢,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门诊部设置创伤急救、骨折整复、颈椎病、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疼痛专科、针灸科、康复中心、中西医内、外科、皮肤科、检查科、放射科、麻醉科、心电图室、B超诊断室以及专家门诊。住院部共设置病床240余张,内部环境优雅,病室内整洁舒适。单人间、三人间病室设卫生间并配置有电热淋浴器,及彩电、空调、电话。
医院座落在成都市羊市街西延线东门街54号。
世纪中医骨伤科著名专家传略——成都中医骨科泰斗百岁名医杨天鹏简介
  杨天鹏,男,(1902年5月-2005年8月26日),汉族,**省安岳县人,主任中医师。中国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第一届、第二届理事会顾问。成都骨科医院名誉院长,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
  杨老自幼习医,1922年和1926年先后拜名师周云武和刘元福,兼攻中医骨科及少林武术,同时随师上山采药,为民众医治伤叛乱。经过多年的艰苦学习与实践,为他后来的骨科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30年,他正式出师开始行医,曾先后到过内江、自贡、江津、遵义、合江、泸州、重庆、宜宾、江安、打鼓、新场、赤水等地,足迹遍布**,救死扶伤无数。杨老为人忠厚,而且非常注重医德修养。他常说:作为一名好医生,应该做到“精”与“诚”。精,就是对医术的精益示精;诚,就是以诚心待人,以诚心待病人,不能以其地位高低、衣着华朴、关系亲疏来区分贵贱,而要一视同仁,要把病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在他医治的病员中,大多为船夫、车夫、挑脚夫赞美上层人物。杨老不仅能精心施治,而且对一些无钱付医药费的穷苦人给予免费,甚至有的还馈送路费。因而他的声誉日增,赢得了广大病员的钦佩和崇敬。
  1940年,他在自贡开设了“天元堂”诊所,1943年在成才开设了“天元堂”诊所(现下东大街73号),1948年他将“天元堂”诊所无私重新扩大,修建成面积约100m3的三层楼房。1956年杨老参加了“成都卫生工作协会”,并将自己的“天元堂”诊所无私地奉献给了人民政府,更名为“成都市东城区下骨科联合诊所”,并担任所长。1964年该诊所发展成为“成都市东城区骨科医院”。1982年更名为“成都骨科医院”。
  他曾多次被评为**省、成都市及东城区的先进工作者,还被选为成都市东场面第四、五届人大代表,成都市东城区政协常委、委员等职。1985年5月成都市卫生局授予他“成都市名老中医”称号。1989年晋升为中医主任医师。
  杨老广学博采,勇于探索。他每到一处,必拜方当地名医,请示指点教诲。他先后参拜师傅20余人,从中精取各家之长,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以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他党说:“井淘三遍出好水,人投九师技艺高”,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精研博究,不谋得失”。
  杨老常以“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的格言来要示弟子们。他说:临诊看病,既要敢想敢做,当机立断;又要小心谨慎,周密思考;既要灵活多变,又不墨守成规;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能主观武断。这些具有创见性的辨证思想,使后学获益良多。他亲手培养的30多名弟子,分布在**各地,有的从事临床,有的从事教学,有的从事医院领导工作,都已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他对他的学生弟子们既爱护,又严格要求,他要求学生做为一个医务工作者既要有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又要对病人有屿心,还要有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医疗作风。他的一呼一吸都与病员息息相关,竭尽全力挽救病人 是他一生的全部乐趣,就连他在60年代身陷逆境遭到迫害时,仍然不辍地为病人疗伤祛疾。
  杨老逾古稀之年,仍在为中医骨科事业的发展而操劳。1982年6月成都市成立中医骨科学会,他被推选为学会常委。他先后参加了在长沙、武汉、石家庄、洛阳、西安、无锡、渡口、乐山、宜宾、成都等地举行的全国和省、市级学术会议,在大会上作了言传与示范相结合的交流。在**省第三次骨科学术研讨会上,他无私地将自己的秘方“虎穴散”献了出来,受到与会者们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另外,他还先后在全国和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代表作有“理盘手法应用心理”,“肩周炎的治疗经验”,“胸部伤盘的治疗经验”等。
  由于他有广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孜孜不倦的探索,使他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治疗方法。杨老对疑难生症颇有研究,尤其对老年性关节病委有研究,他常说:“人老先从关节老,无事蹬脚三百腿”,“男子以精为贵,女子以血为主”。实为他半个多世纪的实践经验总结之精髓。
  在用药方面,他不拘泥于骨折的初、口、后三其的治疗常规,更强调“治损重的固肾”,“温养方能通痹”,“通窍当从风治”,“活血尤重行气”。认为内外兼治是加速患者生理机能得到迅速改善和调节生长的必要手段,是促进骨折愈合的重要条件,所以极其重视补肝肾与培补脾土。采用医患协作,借力发挥之法来七治筋伤与骨折。在手法的应用上,则要求手法熟练、刚柔相济。他创有独特的理筋手法,如“八安分折法”、“近节牵抖法”、“四指拨络汉”等。在骨折的整复方面,主张一次性整复成功,这样既可减少病人的痛苦,又可防止反复性整复造成愈合后的功能障碍或畸形等。
  杨老一生勇于探索,坚持实践第一,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几十年来,不知挽救了多少病了的伤残乃至生命,他崇高的医德、卓越的学识、精湛的医术,深深地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临床医务工作者,也受到他的同事、学生患者的崇敬与爱戴。而今杨老已年届百岁,但他仍雄心不泯,壮心不已。1998年在他的倡导下,成都成立了全国独有“杨天鹏长寿研究所”,志在长寿问题上,再创奇迹。
  成都骨科医院是全国久负劢名的专科医院之一,地处川西平原的成都市区内。傍依风景秀丽的府南河畔,南临东门大桥,向西毗邻东风大桥,交通便利,环境条件优越。
  成都骨科医院是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体育学院、成都中医学校、万县中医学校的临床教学、实习基地。基层骨科医师进修、学习基地。《中医正骨》、《中国骨伤》杂志编辑部**分部所在地。作为基层骨科医师培养的摇篮,她每年为外院输送近百名骨科人才,被评为**省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实习基础合格医院。
  医院由中华全国中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骨伤》杂志顾问、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中医骨科专家杨天鹏主任医师始创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在科研成果方面,已有二项科研成果被评为市科技成果奖。医院现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医院由急诊科、门诊部、中西医结合部、股骨颈治疗中心、椎间盘治疗中心、住院部、附属制药厂等部分组成。
  医院通讯联系地址:成都市均隆街66-68号
  邮编:610016
何 氏 骨 科 简 介
  何氏骨科系蒙古族特呼尔氏创立,迄今已二百余年历史,融蒙、满、汉族医学和西医骨科学及武学为一体,独树一帜,疗效卓著,饮誉中外,为**三大流派之一。
  何氏骨科由何氏先辈特呼尔氏创立。特呼尔氏系蒙古族医武世家,每代均有任军中医官者。公元一***四年,清摄政王多尔衮奉世祖福临(顺治)旨,由满洲进山海关入中原,时任军中医官的何氏先辈随军迁徙。一七一八年(康熙五十七年)因与准噶尔作战,调荆州满蒙族混合编制的驻防八旗官兵三千名进驻**,何氏先辈随军到成都。一七二一年(康熙六十年)战事平息,应**巡抚年羹尧奏,选留官兵匠役二千一百余名永驻成都,何氏先辈因之定居西蜀少城(今成都市柿子巷)。因属八旗统辖,故称「旗人」,何氏家族系镶兰旗、三甲。其第三代传人何兴仁,曾任成都西较场八旗军医官。
  历代相传,丰富发展。何氏骨科因其先辈在随军转战中广泛接触满、汉族文化,而逐渐融蒙、满、汉族传统骨科伤科学及其武学为一炉;至第四代何仁甫,始汲西医学之长处,因医理医技自成体系,临床疗效蜚声遐迩,为发展**医药卫生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故二十世纪上半叶即成为**中医骨科著名学派之一。
  何氏开派,功在四代。第四代传人何仁甫(一***五-一九六九年),字同良,号白玉山人,系何氏骨科第四代传人,**名医。其生平事迹载入**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省近现代人名录》、成都市满蒙人民学习委员会和满族蒙古族编纂组编印的《成都满蒙族志》。何仁甫自幼从父何兴仁学医习武。幼年启蒙于成都市蜀华街前清秀才瑞炳鳞开办的私塾;民国初年就读成都储才中学;中学毕业后曾入成都春熙路基督教青年会学习英文,合格后由该会推荐到华西协和医院(今华西医科大学)学习西医学。青年时期先后拜满、蒙族骨科名医开长斋、春三爷与擅长治疗骨结核、骨髓炎的汉族名医徐寿仙、著名拳师马震江、马镇江为师。他中西文化根底坚实,全面继承何氏骨科,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具「不囿经典,独树一帜」之学术风格,撰有《特呼尔正骨手法》、《无暇斋正骨经验》、《仁济医话》等著述。他一生以「继承何氏骨科祖传医术,济世活人」未志,勤于实践,治学严谨,学贯中西,奠定了何氏骨科理、法、方药体系日臻完善并在**地区自成一派之基础;医术精湛,扶伤济贫、淡泊名利,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和尊敬。他谨守祖训,将何氏骨科只传给了自己的三个儿子,第五代传人--长子何天祥、四子何天佐、五子何天祺
  何氏骨科之医理、医技特色
  其一,不囿于经典、理论新颖。以“损伤一证,固从血论,更当重气”的何氏理论,发展了在中医骨科学中占统治地位百年的“损伤一证,专从血论”的传统之说,以“骨伤、骨痛,先天骨疾患”的分科,廓清了至今模糊不清的骨科痛证分类,对指导临床用药及提高疗效有重大意义,以“治骨先治肉”的何氏见解,完善了中医“就骨治骨”的传统理论,深化了中医骨伤科学的整体观和辨证思想。
  其二、对骨伤疾患的诊断治疗技术独特。既有祖传的经验和技巧,创立“瞬间复位法”,发展了骨折脱位的“徒手整复法”,以其独特的伤科“十指推拿术”提高了推拿手法在伤学科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特别是对某些骨伤疾患,确有手到病除的突出疗效。
  其三,精心配制的祖传秘方疗效突出。对股骨缺血性坏死、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骨质增生、痛风、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退行性膝关节炎、骨折、及损伤后遗症等均有十分明显的疗效。
  何氏骨科史料馆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width=560 height=393 title="Click to iew full 43325959.snap.jpg (560 X 393)" border=0 align=absmiddle>

第四代传人何仁甫(1891-1969)
(缩略图,点击图片链接看原图)

何 天 祥


  元医家。字克善,为江南何氏医学世系第五代医。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官医学教谕,为云间郡(松江府)名医,治重症危疾甚有效验。郡守授予“世济”匾额,是“世济堂何氏”名所由来。
  何天祥研究員,男,1923年12月20日生於【**省?成都市】蒙古族。1852年先輩隨清軍入關,為隨隊軍醫,定居【成都】,其父何仁甫是何氏骨科第四代傳人,名噪蜀中,成為【**】三大骨科流派之一。何天祥自幼隨父學醫行醫,長期臨床實踐,刻苦精研醫典,嚴於繼承,勇於創新。又隨岳父、蜀中西醫耆宿趙伯鈞氏學習生理解剖學、病理學、放射學等,深得中西醫之要旨,治愈了大量來自國內外的骨科疑難重症患者,享譽海內外。現任全國人大代表;【**省舞蹈損傷研究所】所長;【國際藝術醫學會】會員;【美國洛杉磯?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國藝術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舞蹈教學學會】理事;創傷研究組組長;全國繼承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指導老師;【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等。
  何天祥研究員,長期深入臨床工作第一線,由於對中醫理論有堅實的基礎,加之幾十年豐富的臨證經驗,對傷科疑難雜證有卓著療效。他又將中醫傳統的治療經驗與舞蹈教學相結合,系統地總結了一套對舞蹈損傷特點、規律及防治行之有效的方法,提出了臨場徵兆性望診與臨證診斷相結合,動靜結合等新觀念及一系列治傷***,並將舞蹈動作篩選出一套對骨關節及軟組織傷病有指導意義的練功方法,既恢復功能又增長肌力。
  他一生著述頗豐,尚有《中國藝術形體損傷診治學》《何天祥正骨經驗》《何氏治傷經驗匯編》等著作,並有80餘篇學術論文在國內外雜誌上發表。科研上亦碩果累累,其中有「袪痛強筋丹治療舞蹈損傷之研究」1989年獲文化部科技進步三等獎;「舞蹈損傷特點規律及防治之研究」1991年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曾先後被邀赴【美國】【香港】【澳門】【台灣】【新加坡】等地謱W、示範醫療、交流及義診等,其醫理醫術是源於骨科而又超越於骨科,被國內外譽為「東方藝術醫學的開拓者」。
〔活血養骨湯〕
〔組成〕
(1)當歸10克
(2)延胡索10克
(3)陳皮10克
(4)鬱金10克
(5)獨活15克
白芷10克
(7)肉桂10克
骨碎補15克
(9)續斷10克
(10)狗脊15克
(11)懷牛膝6克
(12)透骨草10克
〔主治〕
股骨頭骨骺無菌性壞死症。
〔用法〕
上藥可煎湯內服,每日1劑,早晚服。亦可共碾為藥末煉蜜為丸,每丸重10克,日服3丸。可再加乳香6克、沒藥6克共研細末,用白酒調外敷於痛處。
〔加減〕
(1)若氣血凝滯者,可酌加土鱉、血竭。
(2)寒濕較重者,可加蒼朮、威靈仙。
(3)病程日久,體質虛弱者,可加黃耆、白朮、紫河車,以健脾袪濕,補益氣血。
〔典型案例〕
  霍某,男,15歲。患兒1972年中左髖部時痛時愈,1973年3月疼痛增加,外展、外旋功能受損,先後在某骨科醫院及某醫院按扭傷及化膿髖治療,未效。1973年4月18日在某醫院照x線片示:「右髖臼邊緣毛糙光滑,同時伴有骨質增生及破壞…有半脫位,右側化膿性髖關節炎」。1973年4月15日來診。根據臨床證狀,按右股骨頭骨骺軟骨症治療。一月後有好轉。由於家屬對「化膿髖」的診斷有顧慮,1973年5月16日在某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照x線片示:「右髖關節間隙稍增寬,內有多個大小不等的骨片,髖臼象有輕度變深…股骨頭變扁平,股骨頸變短,股骨頭稍向上半脫位…綜上所述,經晨會討論,多為扁平髖表現…。」治療:按上法治療,並手法整覆半脫位,先治療4個月,疼痛消失,肌力恢復,雙腿等長,外展、外旋功能恢復,拍片示:已愈合。

**天祥骨科医院简介


  **天祥骨科医院是在省市领导及卫生厅、省中医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为振兴中医事业,拓展**省三大骨科流派之一的“何氏骨科”,于1997年经省中医管理局批准注册的省级中医骨伤专科医院。医院位于本市茶店子109号,占地红三亩,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环境幽雅、空气清新。设有骨伤、骨病、老年骨关节病诊疗室、艺术形体损伤诊疗室、康复治疗室、放射、心电、B超检查,制剂室等10多个职能科室。设有普通病床80张,干部病床20张;病房宽敞、舒适、配有彩电、电话、电子呼叫系统及部分空调设施。全院现在医技人员40人,拥有中高级职称人员12人,初级人员22人,行政人员6人。
  其中名誉院长何天祥教授、研究员系我国著名骨科专家、蒙古族世医“何氏骨科”第五代传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全国首届500名老中医、“五一”奖章获得者,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艺术医学协会副**),长期从事艺术形体损伤及康复治疗,在国内享有盛誉。
  并特聘请“何氏骨科”第五代传人何天佐教授(成都军区八一骨科医院院长,全国著名骨科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家级有有突出贡献专家)为顾问,增强了医院的实力。
  院长何浚治主任医师系何天祥之子,系“何氏骨科”第六代传人(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并验收合格的627名高徙之一,95年获准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省七、八届政协委员,全国第四届百名青年科技创新奖奖金获得者,中国艺术医学会理事,艺术医学协会理事等),长期从事艺术形体损伤及康复治疗,运用“何氏骨科”理论并结合形体康复锻炼,在治疗老年性骨关节病方面有独到之处。
  医院严格遵守国家制定的各项法纪法规,认真执行劳动、社保、药品和物价等部门的管理指导,曾获省物价局授予的“收费信得过医院”称号。2002年医院被批准为成都市社保局、金牛区社保局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成都分公司医疗保险定点这,2003年被**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批准为**省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
何浚治专家应邀参加在美国举办的第一届
国际艺术医学大会,并在大会上做学术报告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width=375 height=280 title="Click to iew full 54961240.jpg (375 X 280)" border=0 align=absmiddle>


  何天佐,何氏骨科第五代嫡系传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将军(中将),现任成都军区八一骨科医院院长、海南骨科医院院长、国家名老中医师带徒承制导师、中国中医研究院特色医药合作中心顾问、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国医学疼痛研究会理事、全军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全军骨伤推拿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成都军区中医学会副会长。
  自幼从父学医习武,在全面继承何氏骨科精髓的同时博采历代骨科名派之长,结合现代西医骨科、生物力学,科学地实践和探索,创立了若干新的诊疗原理和方法,开发了天佐系列药品,撰写并出版了100余万字的专著《何氏骨科学》,不仅使何氏骨科体系日臻完善,而且奠定了何氏骨科学进一步发展的坚实基础。
成都军区八一骨科医院
  何氏骨科以历史悠久的蒙古族骨科学为渊薮,由何氏骨科不断丰富和发展。成都军区八一骨科医院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何氏骨科第五代嫡系传人何天佐主任医师创建的部队中西结合骨科医院,现为成都市社保局大病统筹定点医院,系**省和成都市社保局以及中保、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及泰康人寿保险公司定点医院。
  医院坐落在成都市中区府南河畔,比邻佛教名刹文殊院,全院总建筑面积11750平方米,其中医疗用房8700平方米,拥有各种诊疗仪器设备500多台/件,住院床位240张,分为普通三人间、双人标准间和单人套间等三类、病房宽敞舒适,均配有空调、彩电、电话、电子呼叫器、24小时冷热供水系统等设施。主要设有中医骨科、西医骨科、西医内科、放射科、检验科、药剂科等临床科室;全院130余名员工,拥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50余名,大专以上专业学历40余人。医院擅长运用现代检查技术,以何氏骨科祖传正骨手法、专方专药,辅以相关中西医疗法,诊治各类骨折、脱位、软组织损伤和骨病,尤其对潘西氏病、老年股骨颈骨折、无菌性股骨头坏死、骨结核、骨质增生症、骨髓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疑难伤病具有特效、显著的疗效。
  “以何氏骨科为主导,结合现代科学”是该院的技术特色。该院擅长以何氏骨科正骨、点穴、推拿等独特手法及何天佐院长据其祖传秘验方研制的“天佐系列药品”为主,辅以西医手术等现代治疗方法,诊治各类骨伤骨病。尤其对老年股骨、骨折、关节或近关节骨折、无菌性股骨头环死、骨髓炎、骨结核、骨质增生、类风湿性关节炎、潘西氏病等疑难伤病具有独特疗效。
  医院作为全军何氏骨科培训中心和重庆万县中医学校、成都中医学校的临床教学基地,常年为军地培训骨科人材。大批学员已在国内十余省市的数十家军地医疗单位及美国、德国、泰国、***、新加坡等国,成功地推广应用何氏骨科。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医药,推动祖国医药发展,该院坚持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结合,不断发掘何氏骨科精华。一系列“何氏骨科科研成果”已应用于临床并投放到国内外医药市场。
  “全心全意为军民服务”、“宏扬何氏骨科、造福人类”是该院坚定不移的宗旨!(该院对老年股骨颈骨折,关节或近关节骨折等疑难伤病有独特疗效).
  近年来医院获得军队科技成果奖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全院撰写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特别是何天佐院长作为医院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出版了100余万字的专著《何氏骨科学》,多次代表我国我军和军区,参加国际、全国和全军学术交流,为我国我军赢得了荣誉,他研制的何氏骨科药品,获得了国家新药批准文号。医院严格遵循国家和军队各项法规,认真执行总部颁发的医院管理规范,认真接受地方劳动、社保、卫生、药品及物价等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指导,全院实行行政、临床、后勤和财务计算机网络化管理。
  何天佐导师在继承祖传绝技和秘方的同时,博采众长,结合现代科学不懈地探索,以精湛的医理医技和卓越的学术成就,奠定了何氏骨科走向世界的坚实基础,为发展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width=268 height=360 title="Click to iew full 81174551.jpg (268 X 360)" border=0 align=absmiddle>


  何天祺,蒙古族,现兼任**何氏骨科研究所所长,中医主任医师。出生于祖传儒医世家,自幼随父学医,行医四十余年,是何氏骨科第五代嫡系传人。其父何仁甫先生早在三十年代就在中医骨科领域独树一帜,成为闻名遐尔的中医骨科大家。
  何天祺主任医师全面继承和发展了何氏骨科流派的整套理论和技术,并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其内外用药、正骨推拿按摩手法独特,其学术特点将骨科疾病明确分为骨伤、骨病两大类进行诊治和研究:
  1.骨伤类的诊治不仅重视骨折的复位和早期愈合,而且特别重视骨折愈合后功能力量恢复的综合性治疗,减少后遗症,尤其擅长医治关节部位的复杂骨折、脊柱骨折、股骨颈骨折、习惯性脱位和半月板损伤等骨伤重症。
  2.对骨病类则善于辩证施治、精于治疗颈椎病、重型肩周炎、慢性腰腿痛、增生性脊柱炎、老年骨质疏松脱钙、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坐骨神经痛、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骨膜炎,开展了痛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质疏松缺钙症等专病治疗疑难骨病。
  3.在推拿按摩手法上,他采用经络推拿、穴位指针按摩等,手法多变、灵活自如,气劲结合、力透肌肤,患者无痛感,并配以祖传秘方配制的按摩药酒、外敷内服中药,疗效显著。
  4.对运动创伤和运动系统疾病建立了一套独特的治疗体系,配制了对急性、慢性运动创伤疗效显著的纯天然制剂药物,为我国治疗运动员取得世界冠军、全国冠军作出了突出贡献。
  何天祺主任医师被国务院授予享有卫生事业突出贡献人才,获政府津贴的国家级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获“五、一”劳动奖章、首届**省名中医、省科技顾问团顾问、中华全国中医学会**骨科专委会委员、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会理事、**何氏骨科研究所所长、美国纽约中国传统中医学院客座教授、美国纽约东西中医药针灸联合会理事、特邀教授、德国柏林中医学院特邀教授、马来西亚中医师公会名誉教授、新加坡新大中医保健学院骨科专科顾问。
  **何氏骨科医院在院长何天祺的领导下,不断开拓和发展,竭诚为广大病员服务。医院开展24小时应诊,电话预约,对老弱病残上门出诊,网上寻医问药,人们可以通过网上了解医院,也可以发电子邮件给医院。医院的服务宗旨是“以病人为中心、视病人为亲人”。
**何氏骨科医院
   **何氏骨科医院由何天祺院长于1985年创办,历经十余年已发展成为拥有先进医疗设备、技术力量雄厚的全国第一家具有中医何氏骨科流派特色的骨伤骨病专科医院。经政府核定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省创物价诚信单位;**省、成都市两级职工医疗保险定点医院,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保险机构的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其"何氏骨科"商标也获得了国家工商局批准注册。
   **何氏骨科医院位于容城繁华的人民南路主干道,占地四亩多,有5000多平方米的七层电梯医疗大楼,开放病床150张。现有职工80人,其中医务人员60人,占职工总数的75%,取得技术职称的58人,占职工总数的72.5%。医院设有医务部、护理部、药剂科、放射科、检验室等七个业务科室,16个职能部门,全院实行电脑网络管理,实现了门诊、住院、结算全部电算化,为广大病员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医院斥资购进了电脑牵引床、心电图机、TDP治疗仪、LK-D型多功能治疗仪、X光机、多功能手术床、多功能麻醉仪、多参数心电监护仪、高频电刀等先进医疗设备,大大地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建立了符合国家制剂标准的十万级中药制剂室,配置了中药制剂的科研、生产、检验等各类设备和仪器。2001年经省、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核验收合格,取得了制剂许可证。医院将何氏骨科祖传的活血化瘀、续筋接骨、强筋健骨、补肾壮腰、养元强体及专治痛风、关节炎的各类内服、外用秘方先后研制成了膏药、热效贴、丸剂、胶囊、冲剂、酒剂等各种现代剂型。使何氏骨科祖传系列药物取得了质的飞跃,更加科学化、现代化,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对医药产品的需求。
   医院一直重视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以教学和临床共同发展为目的,留用和聘请了一批优秀的、接受过高等专业教育的、能担任专家门诊的医务人员作为中坚力量。他们在临床工作中以精湛的医技和优质的服务受到了广大病员的好评。通过不懈的努力走出了一条科学与现代化、中西医结合的道路。现医院开设了具有何氏骨科特色的骨伤骨病专科、针灸、中医内科和设备过硬的西医内外科、康复保健科、健康咨询科、中医医学美容科。特聘华西医大毕业的主任医师组成了西医外科。近年来,开展了数百台手术,成功的完成了肘内翻截骨矫型术、骨髓炎旋转肌瓣填充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伸膝装置松解术及各类严重的四肢骨干开放性骨折,由于专家经验丰富、专业水平高、设备先进、手术治疗效果好、费用合理,深得患者得信赖。医院年门诊治疗量6万多人次,有效率97.6%,治愈率87.9%,急症抢救率100%。病人辐射面遍及全国及海内外,国内远在新疆、西藏、海南岛、东北三省、港澳台;国外有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俄罗斯、德国、新加坡等国。

何天祺

何天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