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斑最好的激光仪器:专家谈破解困局推动公车改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0:16:31
话题缘起
如果从1994年出台《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算起,我国的公车改革已走过了17个年头,然而17年的车改几无成效,公车费用过高、私用严重、使用效率低、浪费大、超编超标配备屡禁不止等典型的公车腐败现象有增无减,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上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抓紧研究推进中央国家机关公车管理使用改革,今年要拿出改革方案,在一些部门试行;上月2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时,再次提出要制定出台机关“三公”改革方案;上月25日,开展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会上成立了中央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将对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开展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一系列举措显示了中央对公车改革的态度和决心,新一轮公车改革已拉开帷幕。
公车改革的必要性与艰巨性
公车改革不仅仅是对公务用车方式的调整改变,也是对各级领导和权力部门是否规范、合理地行使公权力的真正挑战
□肖海鹏
公车改革是指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用于公务活动的机动车辆配备使用制度改革。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采购、统一使用的公务用车制度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有效履行公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公务用车制度的弊端开始显露。
目前的公务用车制度在多年的实践中凸显五个弊端:一是超编超标准配备使用小汽车,公务交通费用不断上升,财政不堪重负;二是公车使用效率低下,隐性浪费严重;三是公车私用、变相专车的现象比较普遍,助长了特殊化等不正之风;四是在公车购买、维修等环节上,容易诱发经济违纪违法问题;五是产生“公车依赖症”,有的人无车不出门,影响了正常工作。针对这些弊端,多年来有关部门也多次进行专项整改,但效果并不理想,广大干部群众对公车使用过程中滋生的各种不正之风深恶痛绝、反映强烈,公车管理和改革问题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从当前公车使用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可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有助于消除公车代表身份和地位的特权观念。长期以来,在社会上很多人心目中,公车是领导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是特权的标志,许多人把公车当作一种级别待遇,当作炫耀身份的本钱,在车辆配备使用中争相攀比,不断非蠛阑渲煤褪媸时曜肌R虼耍裼贸抵贫雀母锸紫染鸵牡艄凳褂霉讨械奶厝ㄋ枷牒头饨ǖ燃豆勰睢?
其次,有助于减轻公共财政负担。多年以来汽车在政府采购物品中始终占据前三位,并逐年大幅增长,公务车辆购置费用及日常运行费用已成为各级财政的沉重负担。而随着公务车数量和相关工作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加,各种燃料费、保养费、维修费、路桥费、保险费及人工费等也迅速膨胀,公车的高额费用开支已逐渐成为行政开支的重头部分。推行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可从源头上有效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再次,有助于规范政府行为。长期以来,许多机关事业单位的公车资源配置混乱,车辆超编制超标准、日常运行成本高、工作使用效率低等问题一直很突出,各种隐性浪费严重。不少单位不遵守有关公务用车的制度规定配备使用车辆,一些单位和个人甚至低职变相配备公车或专车,浪费大量行政资源。推行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有助于规范公共部门的职务消费行为,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最后,有助于杜绝私用公车产生的腐败行为。在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公车使用过程中存在大量的私用、滥用等违纪违规现象,这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一些有权动用公车的人将公务用车用于各种非公务活动,如私人庆典、探亲访友、度假旅游等,有的人还在维修、加油、缴纳各种车辆费用过程中乘机揩油,中饱私囊,使公车成为满足个人私欲的敛财工具。通过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对堵塞公车使用中的制度漏洞,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有积极作用。
应该看到,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在某种意义上是一场复杂的利益博弈,其历经十几年的改革实践,目前仍在不断探索过程中,说明这一涉及部分人切身利益的改革充满了艰巨性和复杂性。实际上,关于公务用车的配备使用制度国家有关部门早就有明文规定,如排气量、使用范围等,但这些规定长期以来在一些单位一直名存实亡,并没有得到很好贯彻执行,究其根源,是一些单位和个人不正确的权力思想作祟。因此,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不仅仅是对公务用车方式的调整改变,也是对各级领导和权力部门是否规范、合理地行使公权力的真正挑战。公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各级公共部门的公共管理权力,而公务车的配备和使用涉及纳税人的公共利益,涉及党风廉政建设大局,任何企图用这一权力来维护既得利益,进而谋取个人或小集团私利的行为都是对公权力的亵渎和滥用。因此,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也是一场洗涤灵魂的心灵革命。
作者系广东省社科院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
要像治理“酒驾”一样推动公车改革
大幅度减少公车数量和公车开支,实行公车补贴货币化,推行公务用车市场化和社会化,鼓励公务员购买小车和私车公用
□郑奋明
目前我国的公务用车模式严重浪费社会财力和资源、滋生各种腐败现象,加剧社会不公和矛盾。根据有关数据披露,目前全国公务车至少200多万辆,每年公车支出保守估计也要3000亿元(公车开支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而公车使用效率仅为社会运营车辆的1/5—1/6,但运行成本却是后者的5—6倍,且公车使用中存在着大量的私用。这些数字折射出传统的公车模式极大的不合理和腐败,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公车改革历经17年几无成效的原因在三方面“缺乏”
传统公车模式的弊病早已为世人所诟病,自1994年起便呼吁改革,但历经17年几无成效,反而问题愈加严重,说明公车改革之艰难,而难就难在公车改革触犯既得利益,而既得利益者往往也是政策的制定者。
反思公车改革失败教训主要有三:一是公务车的使用缺乏全国性严格的立法和制度保障,对公车的数量、配备的条件、维护保养、使用范围、违规使用的惩罚措施等缺乏严格的法律意义上的规定。这些年来没有发现谁因为公车私用等违规腐败行为受到惩处。正是如此导致公车私用泛滥,以至见怪不怪。公车使用的浪费和腐败造成的损失远远大于“酒驾”,如果“酒驾”能上升到立法的程度,对于公车的使用更应当立法规定,应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公车腐败。其二,公车改革缺乏全国统一的规定和原则指导。近些年,一些地方零星地进行了车改,标准和方式不一,缺乏指导和依据。这些改革基本上自发的,是自选动作而非规定要求,在“车改”缺乏统一规则要求的情况下,“车改”不是因得罪既得利益群体,变成“谁改革谁吃亏”而自讨苦吃,不了了之,便是变形走味,受到种种非议,以至其他地方见难而退,裹足不前,任凭不合理的传统公车模式发展。在“车改”问题上,中央政府应统一部署、对各地“车改”提出要求和意见,强制推进全国的车改工作。其三,对公务用车缺乏民主和社会监督。“车改”需要社会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环境支撑,或者说,只有形成社会的民主决策与监督的环境,才能顺利进行。目前,首先要公开政府的“三公”开支,实现阳光财政。如果我们连目前公车的数量是多少,公车开支是多少都羞羞答答难以公开,社会监督就无从谈起。
公车实物配备形式在小汽车普及化时代实在陈旧落伍和浪费资源
传统的公车使用模式反映的是过时的带有封建等级意味的观念,公车、专车成为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成为一种特权的思想。而公车实物配备的形式,在小汽车已经普及化的时代实在显得陈旧落伍和浪费资源。如果说传统的公车模式有它的历史渊源和条件,那么,当今时代的发展,已经使公车改革成为必然:一是社会已经进入开放和民主时代,人格与权利平等成为社会的共识和潮流,通过公车配备体现社会地位和身份封建等级观念的社会基础已经趋向衰落;二是小汽车已经进入家庭,社会的普及率已经相当高,小车已经从奢侈品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这为公车改革提供了基本的条件;三是租车服务业的社会化与市场化程度已经很发达,完全可以满足各种公务用车需求,为公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四是公车改革已经成为政府转型,建设廉洁、低成本政府的必然要求,也成为消除民怨、降低纳税人负担,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工程。
实行公车补贴货币化,推行公务用车市场化和社会化
公车改革的目标和原则可作如下考虑:一是让公车回归“公车”性质,公车只用于公务的需要,任何与公务无关的活动都应杜绝,公车不再成为社会身份与地位的象征,除了省部级以上领导,其他应全部取消专车,同时取消官员上下班公车接送,此举可消除绝大部分公车私用的隐患。二是大幅度减少公车数量和公车开支,除了必要的工作专用车,其他一律拍卖,彻底解决公车量多、开支大的问题。三是实行公车补贴货币化,根据工作需要和性质,科学分类分档制定货币补贴标准,将节约下来的公车开支的一部分用于货币补贴,这样一方面可以满足公务员的公务交通开支,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推进车改的阻力。四是推行公务用车市场化和社会化,提高社会资源的整合和配置效率,鼓励公务员购买小车和私车公用,根据私车公用实际情况给予补贴,通过个人购车、市场化租车等方式解决公务活动用车;五是要妥善安置司勤人员,可以通过组建公车服务中心或分流、退休等方式安置。其实即使让司勤人员保留工资,等到退休,从总体上看,所节约的公车开支仍然是非常划算的,更何况可以释放他们的能量,消除因传统模式所产生的种种腐败和浪费。
作者系广东省社科院科学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惩治腐败是公车改革的题中要义
如果我们仅仅就交通工具本身进行改革,包括近年比较普遍的公车货币化、公车社会化、公车集中管理等等,显然是避重就轻,治标不治本
□陈荣平
实践证明,公车腐败并非公车管理的规章制度缺乏,而是执行不力。究其原因在于一些领导干部权力凌驾于公车规章制度之上,可以说,公车腐败是权力腐败在公务用车方面的折射。为此,公车改革必须在完善用车管理制度的同时,严厉执行反腐倡廉的有关政策和法规。
只要公车使用者没有受到刚性约束和有效监督,所有改革方案都不能达到降低行政成本的根本目的
公车问题的本质在于公车滋生腐败,说到底是公车使用者廉政意识淡薄,认为,私用公车、有条件换新车不同贪污受贿,没有构成犯罪——— 这种错误认识是当前公车改革的一个突出问题。必须在理论与实践层面认识公车问题的腐败性质,才有可能进行有的放矢的改革。由于种种原因,公务用车已经成为每年吞噬两三千亿元公款的重要腐败区域,而且以年均超过20%的速度在逐年递增,相当于GDP增长的两倍。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在我国的政治、行政和法律框架中,不乏公务用车的各种法律法规。为此,如果我们仅仅就交通工具本身进行改革,包括近年比较普遍的公车货币化、公车社会化、公车集中管理等等,显然是避重就轻,治标不治本。原因很简单,我们现在不是缺乏科学的改革方案,而是现有的改革方案难以执行。究其根源,是我们的公车改革和管理还游离于反腐倡廉的体系之外。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实施公车社会化或者公车集中管理,手上掌权的公车使用者照样可以使用该车、使用同样的司机,司机以及公车使用者的家属照样可以继续使用其车,每万公里的成本一样会高出社会车辆的几倍乃至几十倍。同样道理,官员被提拔之后换新车、配新司机致使公车超编、家属用车、司机用车、运行成本畸高等现象,照样大行其道——— 只不过是用车的手续发生了变化而已。可以说,只要公车使用者没有受到刚性约束、没有有效的监督,那么所有的改革方案都只是改变了用车的手续,而没有达到降低行政成本的根本目的。
杜绝公车使用者的权力腐败是解决公车腐败的根本出路
鉴于此,杜绝公车使用者的权力腐败是解决公车腐败的根本出路,在公车改革过程中有效导入反腐倡廉机制,在公车改革同时高扬反腐倡廉的尚方宝剑,致力于公车腐败的治理。相反,如果继续停留在公车改革方案的设计上,那么无论是货币化、社会化抑或是集中管理,也无论是哪一位伟大天才设计出天衣无缝的改革方案,只要没有反腐倡廉的坚强后盾,那么公车改革最终的结局与命运必定是“涛声依旧”。这是因为,公车腐败在法律法理上都已经构成了犯罪事实,对此,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取消公车或者化公为私,而是针对公务用车的性质和特点进行科学管理,包括明确使用条件、使用范围和使用方法,确保公务用车的确用在公务上,而不是耗时费力地研究制定什么万全的改革方案,更不是借口市场化、社会化推卸政府对公车拥有和管理的责任。因为,世界上不可能有一个十全十美的方案,改革方案只能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地完善。退一步讲,如果没有有效的法治相配套,设计再好的改革方案都是难以执行。
打卡记录行踪,定期“晒账”,对严重的公车腐败嫌疑人立案调查
从当前普遍存在的公车腐败特点出发,我认为,必须在推行公车改革的同时,动用反腐倡廉的利器严格对公车使用的管理。必须重点抓好如下三个环节:第一,对公务用车实行打卡制度,务必做到把每一辆车每天的行踪如实记录在案。这一招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减少公车腐败的作案时间。第二,对每一辆公车定期“晒账”。时下,官员的财产都已经晒账,公务用车同样可以晒账。公务用车的晒账与打卡一比照,基本上可以看出哪一辆公车存在腐败问题。这一招的目的是发挥监督部门以及同僚监督乃至社会监督的作用,及时发现、揪出公车腐败的罪魁祸首,为惩治公车腐败提供事实依据,为反腐倡廉提供条件。第三,对严重的公车腐败嫌疑人进行立案调查,腐败犯罪属实者必须依法惩处,腐败违规者也必须予以相应的处罚。如同前述,公车腐败即使没有触犯刑法也属严重的违章、违规、违纪,视其情节进行惩处——— 这是反腐倡廉的题中要义。
作者系广东省社科院公共管理与决策研究中心研究员
-他山之石
国外公车管理经验之借鉴
□李 飏
公车管理堪称世界各国职务消费中的普遍性难题。发达国家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梳理和总结目前国际上在管理公务用车方面的措施做法及规章制度,以期对国内公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参考。
公务用车购车计划纳入预算管理,控制公车总量
发达国家政府的公务用车的管理制度包括国家各个部门公车的配置、采购、使用、保养、维修以及私车公用的补贴等。其中首当其冲是严格控制公务用车的总量,政府通过严格的预算审批程序来控制公车的数量、型号及马力。
法国由各省代表参加的“国有汽车购置委员会”对购车计划进行预审。政府规定个人使用的公务用车的发动机排量不得超过1.4升,超标要求必须向总理提出申请。作为世界最发达的国家,美国联邦政府部门及分支机构的公车只有5.6万辆。德国柏林市仅有公车92辆,其中个人专车37辆,一般办公用专车15辆,送文件车23辆。
统一购置,避免多头采购致混水摸鱼
美国的公务用车由后勤供应部门统一购置,便于严格的约束和全方位的公开监督。法国是由“国家购置集团联合会”统一从市场上购买,避免车辆的多头采购可能带来的混乱局面。在南非有专人负责按批发价购车,减少了购车成本。
采取租赁方法,减少购置及管理成本
公车维护管理的成本较高,目前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选择租赁方式取代传统的购车养车方式。
日本总务省长期从出租汽车公司包租部分车辆;德国联邦及各州主管部门的绝大部分公车是租赁来的;联邦政府接待来访外国元首用的奔驰600也是临时从汽车公司租赁来的,柏林市也只有5辆礼宾车。新加坡用于接待高级代表团的礼宾车队采用临时租用的办法。阿根廷联邦和省的各级政府平时都不养大型车队,在需要较多车辆和大型车队时,向租车公司租用。
界定公车配备的级别标准,减少浪费
大部分国家都有公车配备的职务要求。一些国家诸如新加坡、芬兰等国社会福利好,私车多,公共交通发达,配备专车的公务员职位范围相当有限。官员辞职或退休后,立即取消其用专车的资格。
在德国只有总统、总理、副总理及各部部长、国务秘书和联邦直属机构负责人(最高法院院长、最高检察院检察长等)才可以配备专车,司、局长级的官员则只保证公务用车,不配备专车。
法国政府只给各部委部长、部长级代表和国务秘书配置固定的专车和专职司机;司局长以上高级公务员配置专用公务用车,但不配设专职司机。在日本只有总务大臣、副大臣有专车接送上下班,其余的官员包括各局正局长、审议官都只能被公车接送到指定站点,要去其他地方或上下班则需改换公共交通工具自行前往。
严格管控,禁止公车私用
绝大多数发达国家规定公务车只限执行公务时使用,未经授权私用公车将受到惩罚,包括临时或永久取消其使用公车的权利、扣除工资甚至开除公职。
在法国,未经批准公车私用可以被视作触犯刑律。
一些国家实行严格的公车使用登记制度,严格控制公车调派,制定公务用车公里数计划额度,借助电子定位技术来监督公车使用情况,用车登记卡上详细记载跟踪每次出车的实际起始时间、地点、里程表公里数,且要定期上报主管部门。
实行公车补贴,促进公车私有化
南非政府鼓励公务员使用政府高额补贴购买私车。其保险费一般由所在单位全额支付,而汽油费基本上采取公事公出,私事私出的办法。配备“补贴轿车”的公务员在购车时需自付1/3左右的购车款,4年内分期交付。一旦交足车款,除了汽油费按公私使用情况而区分对待外,车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完全归私人拥有。
作者系广东省社科院科学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