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的繁体字:诗词知识讲座(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0:13:43

第一节    

一、韵和押韵

诗是韵文。押韵是我国传统诗词的首要特征。从古到今,凡诗歌,不论它是什么诗体,都是必须押韵的。否则,就很难称为诗。

什么叫“韵”?南朝人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说:“同声相应谓之韵。”《辞海》解释“韵”即“和谐的声音。”可见,所谓“韵”,就是音的协调、和谐。其作用是使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具有音乐性、节奏感和韵味,借以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押韵,就是将“韵”依一定的规则用于诗中。押韵的位置习惯上也叫韵脚。它是专指诗歌创作中,把同韵同调的字用在句末以求声韵和谐的规律。诗的押韵有四忌:一忌出韵,二忌凑韵,三忌重韵,四忌同义韵(如花、葩,香、芳,忧、愁等)。

二、古韵和新韵

现在人们使用的韵书大体上有两类:一类是古韵,通常人们把它叫做平水韵;一类是中华诗词学会2004年颁布试行的以普通话为基础的中华新声韵(十四韵)。另外还有一些地方和个人自行编撰出版的韵书。鉴于目前国内诗词界使用古今声韵尚未统一的情况,中华诗词学会在其《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中提出了“知古倡今、双轨并行”的意见。作为青少年同学,主要应熟练掌握和运用当代新声韵,但对古声韵知识也应有所了解。这里,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古声韵的相关知识。

1、古韵

在我国历史上,凡写诗、填词、作曲,在一定时期内大体上都有个用韵的共同标准。即使当时还没有韵书,诗歌作者也都会根据当时的语言习惯来安排韵脚用字。从诗歌产生起,诗人写诗都是这么做的。如《诗经》中的《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惯汝,莫我肯顾。……”用的就是“姑”(u)韵。

魏晋以后,始出现韵书。相传有晋朝吕静编撰的《韵书》,南北朝时周颙编的《四声切韵》,沈约编的《四声谱》,隋朝人陆法言等人编的《切韵》,唐朝人孙愐编的《唐韵》,北宋人陈彭年编的《广韵》等。据史书记载,这些韵书都分别是在总结前人韵书的基础上编撰的,就当时而言,一代比一代精细、严谨、实用,但都已失传。

到了十三世纪中叶,金朝平水(今山西临汾)人王文郁编撰刊行了一本《平水新刊韵略》。约20年后,南宋刘渊(也是平水人)刊行了《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因为王文郁和刘渊都是平水人,后人就把他们编撰的韵书叫做平水韵。后来,王文郁和刘渊编的韵书也失传了,但“平水韵”的资料,却保存在清朝初年经皇帝钦定的《佩文诗韵》一书中,而且一直沿用至今。

《佩文诗韵》即平水韵,据统计共收入汉字一万多。分平、上、去、入四声。其中平声又分上平和下平,但平水韵中的上平和下平在读音上是一样的,只是因为有些平声字数太多而分的,不象今天的阴平和阳平在读音上是有区别的。

平水韵的韵目共106个,其中平声韵目30个,4300多字;上声韵目29个,1850多字;去声韵目30个,2300多字;入声韵目17个,1800多字。

平水韵又把平、上、去、入分为平、仄两部分,上平、下平为平声,上、去、入为仄声。古代人写诗、填词、作曲,包括写对联,对用字的平仄声要求都是非常严格的,有的词、曲对入声字还有更特别的要求。这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再一一的做些介绍。

平水韵的每一个韵目都是采取用第一个字来代表这个韵目。如:

上平声15个韵目为:东、冬、江、支、微、鱼、虞、齐、佳、灰、真、文、元、寒、删。

下平声15个韵目为:先、萧、肴、毫、歌、麻、阳、庚、青、蒸、尤、侵、覃(tan)、盐、咸。

上声29个韵目为:董、肿、讲、纸、尾、语、麌、荠(ji)、蟹、贿、軫、吻、阮、旱、潸(shan)、铣、筱、巧、皓、哿、马、养、梗、迥、有、寝、感、〔减〕、琰。

去声30个韵目为:送、宋、绛、寘、未、御、遇、霁、泰、卦、队、震、问、愿、翰、谏、霰、啸、效、号、个、禡、漾、敬、径、宥、沁、勘、艳、陷。

入声17个韵目为:屋、沃、觉、质、物、月、曷、黠(xie )、屑、药、陌、锡、职、缉、合、叶、洽。

韵目中有些韵,声调接近或比较接近的,称为邻韵,如东和冬、鱼和虞、先和元寒删等。邻韵在古体诗中一般可以通押;但写近体诗时,要求就不一样了。写近体诗只能在首句入韵的诗中,这个首句的韵可以用邻韵,而其他二、四、六、八句的押韵必须用本韵部的韵,不能通押。通押了就算出韵或者叫错韵,就违反了写格律诗的规矩。如宋代诗人郑思肖的《咏制置李公芾》:

举家自杀尽忠臣,仰面青天哭断云。

听得北人歌唱里,谭州城是铁州城。

这首绝句用的韵是“臣”、“云”、“城”三字,按平水韵的韵部分,“臣”属上平声十一真韵,“云”属上平声十二文韵,“城”则属于下平声八庚韵。在严格的格律诗里,这样用韵是不允许的。如果参加科举考试的话,只能算不合格。

再如鲁迅的《赠日本歌人》:

春江好景依然在, 远国征人此际行。

莫向遥天望歌舞, 西游演了是封神。

这首诗用了“行”和“神”两个韵。“行”属下平声的八庚韵,“神”属上平声的十一真韵。按平水韵的用韵要求也是不规范的。鲁迅先生出这样的问题,大概为家乡的方言所误。

平水韵使用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言的发展变化,平水韵中有很多地方与今天的语言实际已不相适应。因此,提倡诗词声韵改革、推行新声新韵的任务,便自然地摆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面前。

2、新韵

当前各地编的新韵书很多,但不少比较粗糙。我们要学习和掌握的,重点是2004年中华诗词学会颁布的《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现就这个简表的有关问题,给同学们做一介绍。因《简表》所列字数太多,就不一一介绍了。我们复印了发给大家,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并妥为保存,以备今后写作古诗词时查阅。

现将这14个韵部的平声第一个字介绍如下:

一麻:a ia ua

二波:o e uo

三皆:ie üe

四开:ai uai

五微:ei ui(uei)

六豪:ao iao

七尤:ou iu(iou)

八寒:an ian uan üan

九文:en in un(uen) ün(uen)

十唐:ang iang uang

十一庚:eng ing(ieng) ong(ueng) iong(üeng)

十二齐:i er ü

十三支:(-i) (*)零韵母

十四姑:u

有几个问题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

第一,       韵部划分的依据——普通话

这份《简表》以普通话为读音的基础,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读音的依据。将汉语拼音的35个韵母,划分为14个韵部。

在这个十四个韵部中,除了阴平、阳平两部分的字属平声,剩下的便是仄声。比起古平水韵来,学习和使用要简单、明了、方便得多。

第二,韵部划分的标准——同身同韵

用汉语拼音注音,韵母可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韵母中开头的iu、ü

称为韵头,韵头后面的元音部分称为韵腹,它是韵母发音的主部,韵腹后面的辅音部分,即nng称为韵尾。韵腹和韵尾合称韵身。

有的韵母没有韵头,只有韵身。有的韵母没有韵尾,韵腹就是韵身。显然,韵身相同的字,发音取同一收势,读起来是和谐统一的,因而是押韵的。所谓同身同韵,即是将韵身相同的字归于同一韵部。这样就是音韵划分有了明确的可操作的标准和尺度,从而使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用汉语拼音注音,韵头又称为介母,没有韵尾,韵母即是韵身。韵母相同,自然同韵。因此,同身等韵更是理所当然的了。

第三,       平仄区分的原则——只分平仄,不辨入声

每个韵部中发音为阴平、阳平的字,即为平声字;发音为上声、去声的字,即为仄声字。不再区分入声字。

这样,每个韵部实际上自然分成了平声和仄声两个部分。用入声韵的词牌、曲牌,用新声韵时一律改用仄声。

第四,与旧韵书的关系——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

创作旧体诗词,提倡用新声韵,也不反对用古平水韵。但在同一首作品中,新韵和古韵不得混用。

新韵和古韵比较而言,新韵简单、宽泛、明了,而且容量也大,有利于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学习写作古体诗词,有利于传统诗词文化的继承、发展、繁荣和弘扬。

第二节    

汉字是单音字,一字一音。有的字虽有几种读法,但每种读法还是一个单音。

1、汉语声调

声调是汉语的主要特征,可能在它产生的时候就是这样。有人统计,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305篇,其中有82%是按四声押韵的。如《关雎》、《硕鼠》、《伐檀》、《君子于役》、《兼葭》等等,大体如此。那时虽然没有韵书,但诗人们写诗已经知道押韵,知道诗歌用韵要顺口悦耳,自然和谐。

2、古代汉语四声

上边我们已经讲到,古代汉语的四声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南朝人沈约编了一部《四声谱》,梁武帝问一个名叫周舍的人:“何谓四声?”周舍回答道:“天子圣哲是也。”周舍的意思是说,“天”是平声,“子”是上声,“圣”是去声,“哲”是入声。

如何区别古代四声?明朝有个叫真空的和尚编了一个《玉鈅匙歌诀》: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意思是说,平声随口平读,其声不高不低,而尾音自然延长。上声向上高读,其声亢而嘹亮,并无尾音。去声向下重读,其声哀而且远,尾音较短。入声向上急读,其声既木且实,没有尾音。古四声中最难掌握的是入声字,入声字读准了,四声问题就基本解决了。

3、现代汉语四声

现代四声与古代四声不同。现代汉语四声以汉语普通话为基础,分为阴平(一声)、阳平(二声)、上声(三声)、去声(四声),没有入声字。古代的入声字按照“平分阴阳、入派三声”的原则,全部分派到平、上、去三声里。同学们都已学过了现代汉语拼音知识,对现代四声的掌握基本上是没有问题的。这里的一个关键是要注意方言的误读,特别是我们沿淮流域的人,往往把平声读成三声,写作古诗词时就容易出错。

辨别四声是区分平仄的基础,更是写作古体诗词的必备知识。按照传统的划分法,在现代汉语中,阴平、阳平属平声,上声、去声属仄声。掌握了汉语的四声知识,并能运用它去正确辨别每一个汉字的声调,就为古体诗词的阅读、欣赏和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