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对机体的影响:生活中的矛盾哲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0:14:15

这个世界很寂寞,这个世界很无奈。

人,真是活在矛盾中的。

有时候,觉得自己看透了世事,以为自己四大皆空,能够抗拒一切痛苦,能够麻木的视人间一切悲欢离合如无物。事实上,也确实看透了。人生短短数十载,怎么活最后都是殊途同归。别人老说人活着有什么什么意义,死又有什么不同。然而在我眼中,都是一样的。好人也好,恶人也罢,正如一师兄的名言说: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所以,想到最后这个结果,觉得其实怎么活都无所谓了。好与坏,快乐与悲伤,一切都只是生命的形式罢了。

以前,很喜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状态,努力的想达到。然而,等达到了,却不觉得这种状态好了。没有了喜怒哀乐,生命索然无味。也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精神境界太高了,它需要更高的精神支撑,而我,还没有找到这种支撑。所以,我早早的达到了这种境界,不但没有感到快乐,反而只会痛苦。

所以,人就这么矛盾的活着,以为自己能解脱,实际上精神仍然空虚,心理依然痛苦。可笑的是,看见别人不高兴不愉快时,却又摆出一副悟道者的脸孔,去开导别人去了。自己明白的道理,给被人说也能被认同,然而对自己却没有用。也许这就是说来容易所来难吧。或者这也就如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所说,我们的需要层次已经发生了变化,需要满足更高的需要了。

生活的实质就是,一天又过去了,我们离死亡又近了一步!与君共勉!哈哈哈,说完这句话我不禁想大笑。记得大一时给一位兄弟说这句话时他立马不高兴了,不让我再说。而现在,当我们聊到人生的悲哀之处时,他也会与我共同感叹这句话。哈哈。而我们的共同理念是悲观的看世界,积极的生活。就像大一刚进校时有位颇有名气的心理辅导老师说:以道家的态度看世界,以儒家的态度处事。很喜欢。一直以来也潜移默化的履行着这样的理念。

事物都是两面性的。不喜欢我说“我们离死亡又近了一步”的朋友,那就当作是珍惜生命的警语吧。
——————————————————————————————————————————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矛盾哲理2008年03月08日 星期六 上午 00:39在书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深受启迪。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看起来很美的人生哲理。这个哲理,违反了一个最基本的心理学道理:一个人外部的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在关系模式的展现。按照这个道理,一个对自己太苛刻的人,很难做到宽以待人。相反,对自己苛刻的人,更可能的选择,是挑剔别人。一个著名的选择题,说有以下三个人:
     候选人A,有婚外情,是一个老烟鬼,每天喝8~10杯的马丁尼酒,而且跟一些不诚实的政客有往来,还常咨询占星学家;
     候选人B,大学时吸过鸦片,每天傍晚要喝一品脱的威士忌,每天要睡到中午才起床,还有两次杯解雇的纪录;
     候选人C,素食主义者,不抽烟,偶尔喝一点啤酒,没发生过婚外情,还是一名受勋的战争英雄,并且在战场上绝对坚强,不怕死,不怕疼。这样的三个人,你会选谁做领导人?相信很多人已知道不能选C,因为C是希特勒,而B是希特勒的死敌邱吉尔, A则是同时代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希特勒的确“严于律己”,但这是在极端暴虐的父亲的棍棒下打出来的,这种过分的“严于律己”高道德标准的背后,藏着可怕的破坏力。
相反,邱吉尔和罗斯福对自己是有一些纵容,但他们因而也能宽以待人,懂得包容其他人的脆弱。宽容胜于挑剔。所以,一个宽容而温和的朋友,要胜于一个优秀而挑剔的朋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符合最基本的心理学原则,在过于挑剔自己的同时,也势必会苛责别人。
自我实现者,一方面是疾恶如仇,一方面对人性的脆弱抱以深深的同情。                                                            ——马斯洛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矛盾哲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