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端子箱号码接线图:“高中生心理发展与学习策略研究”系列培训专题课程(四):高中生互联网运用的教育辅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21:39:10

“高中生心理发展与学习策略研究”系列培训专题课程

四、高中生互联网运用的教育辅导

 互联网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进入中国以来,发展极其迅速。 2008 6 月中国的网民规模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第一。 而在这庞大的网民群体中,未成年人是重要的主体。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2010 1 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数达到 3.84 亿,如果以十年为一个年龄段来看, 10 -19 岁的网民占网民总数的 31.8% ,这个年龄段的网民数量最大,是中国互联网运用的一个最大的群体。 这个年龄段实际上就是我们小学高年级及中学生。

互联网的发展影响了我们生活方式,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为青少年一代提供了便捷的学习和获取信息的渠道。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的迅速发展同时也给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这次把《高中生互联网运用的教育辅导》作为我们继续教育的选题,就是因为我们需要去探讨如何应对这个挑战。

一、正确认识未成年人运用互联网的现状与问题

学校和教师要有效地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运用互联网,避开网络的危险因素,避免沉迷网络,首先需要对互联网和未成年人运用互联网的现状有一个客观和正确的认识。

(一)未成年人应用互联网的一般情况

2010 6 18 ,国内第一本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发布。这是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国务院新闻办、教育部等单位指导下,由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中国社科院青年中心、中国社科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发布的。该蓝皮书在 2009 年度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系列调查的基础上,由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联合青少年及互联网等方面的专家共同编写,对未成年人运用网络行为的状况、青少年网络社区发展状况、青少年网络政策法规发展、网络游戏及网吧发展现状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我们可以从中了解未成年人目前所处互联网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下的生存状态。

1 、未成年人的网络普及程度较高,但使用频率不很高。未成年人中,八成多人使用过或正在使用互联网;在使用频度上,大约一周上一次网的比例最大。

2 家里是未成年人上网最主要的场所。大部分未成年人喜欢在家里上网,而且希望得到指导。家长常常以为孩子都喜欢跑出去上网,但是从调查来看,一般去网吧上网都是被迫的。有两种情况:①家里条件差,不能上网,或者上网的电脑比网吧的条件差,只好去网吧上网,这种情况一般农村的孩子比较多。②家里管得特别严,家长控制不让上网,所以孩子才跑去网吧上网。在调查中,高中生去网吧的比例比初中生多一些。可能是高中生要求独立的愿望更强一些。而孩子对大人的要求是,他们希望得到指导和帮助,但最害怕的是被监控或者管得太严。 所以我们需要反思是否父母的管教方式不当,把孩子赶去了网吧。

3 、低龄未成年人相对更多地使用网络。总体上来看,初中生上网的频度高于高中生。初中生上网时间长度在比例上也高于高中生。

4 、未成年人最常使用的网络功能为:查阅资料、聊天、下载音乐和图片、在线视听、下载软件及网络游戏。可见获取信息和休闲娱乐是未成年人最常使用的两种功能。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未成年人的主要精神需要包括:求知学习、交流沟通、休闲娱乐。

5 、未成年人上网的主要目的表现出较大差异。求知或学习是未成年人上网很重要的目的,表明在未成年人这个年龄段由于升学的压力、家庭的要求,用于学习和交流是最突出的功能表现,也表明学习和求知的需求是最主要的需求。但是初中生出于这个目的的比例要高于高中生,女生的比例高于男生。在以日常生活作为上网目的上,高中生的比例较高于初中生。在社交作为上网目的上,高中生的比例高于初中生,女生的比例高于男生。

6 、未成年人使用网络主页或博客的潮流初显,表明表达的需求和参与的需求开始出现。

7 、目前网络社区虽然众多,但是未成年人专属社区很少,大多访问量小、影响不大。中国最具影响力的 20 家网络社区更无一是以未成年人为主要对象的。未成年人使用率最高的是百度网、腾讯网、新浪网等国内知名的综合性门户网站。与未成年人经常使用的知名门户网站相比,未成年人对于自己的专属网站知晓率不高,相应的使用率也不高。网络社区难以充分发挥引导、教育和服务青少年的作用。

8 、目前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的比例约为 14.1% ,人数约为 2404.2 万人。粗略估算我国网瘾青少年的人数大约为 3329.9 万人。在所有网瘾青少年中,轻度 35.1% )和中度 34.6% )网瘾青少年比例均占网瘾青少年的 1/3 以上,而重度网瘾青少年( 30.3% )不到 1/3 。在身份方面,大专生 / 职高 / 中专 / 职专 / 技校生网瘾比例最高。前者为 19.0% ,后者则为 18.6% 。主要原因是他们大多数是住校或一个人住,缺少父母监管,学习压力不如初中、高中生大。网吧与网瘾没有必然的关系。

9 、不同类型未成年人上网状况差异很大。一般来说,经济条件好、年龄小、城市、非重点学校的学生,在上网过程当中更迷恋于网络。较差的家庭环境对于未成年人运用网络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如家庭结构不完整,亲子关系差的家庭孩子更迷恋于网络。

(二)互联网环境给未成年人成长带来的新问题

1 、互联网环境利弊并存,良朽不齐,监管不易,未成年人成长的风险系数增大。

互联网作为现代化的新事物和新现象,有极大的积极效应,这集中体现在它提供了:求知和获取信息的一种新途径;沟通和交流的新渠道;表达个性与感受的新场域;满足娱乐需求的一种新渠道;进行社会参与的一种新方式。

但是,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也有消极的效应,最主要的体现是:

1)对社会原有的法律、道德带来了新的挑战。互联网具有匿名性、便利性、逃避现实性、易控制性等特点,在使人们的交流和互动变得空前开放的同时,也隐含着某些放任、失范对法律和道德带来的困境。例如, 不负责任地把别人的隐私、不雅视频上网传播,在网上进行恶意诽谤、人身攻击等等。

2)互联网上存在各种各样消极和有毒的问题,比如说黑色文化 ” “ 黄色文化。例如前段时间手机可以上网后,许多中学生浏览到涉黄网站。调查也发现, 50% 以上被调查中学生在聊天和玩游戏时遇到过不良内容或行为,远远高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校园暴力的比例。

3)网络黑客现象也具有较大的危害性。

2 、互联网的特性具有极大吸引力,容易使身心发展尚不成熟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未成年人热衷于互联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互联网的特性;另一方面与未成年人自身的特质相关。互联网作为一种行为环境,与人的知觉、价值观和态度互动,这种互动与相互结合,容易使身心发展尚不成熟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1)互联网具有新奇性、虚拟性、娱乐性、游戏性,以及丰富的信息、不断更新的技术,进入网络空间就好比是进入一个浩如烟海的信息、知识、娱乐的数字化迷宫 , 这极大地满足了未成年求知欲强、好奇心重、喜欢幻想、沟通交流、娱乐消遣的强烈心理需求。求新求异且自我控制力差的青少年学生极为容易沉溺于网络虚拟的空间而不能自拔。

2)互联网服务内容主要包括社交、娱乐、信息和交易四大类。社交和娱乐服务主要包括各种网上聊天、虚拟社区、网络游戏、多媒体娱乐等。在这个世界里,青少年可以感受各种音效、色彩等多媒体刺激,这给富于激情、对新刺激敏感的青少年带来极大的愉悦感和满足感,这种愉悦感和满足感又会驱动他们更多地使用互联网。

3)互联网具有虚拟性,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不同于现实生活的虚拟世界。这种虚拟性满足了青少年的某些心理需求。处在青少年这一人生阶段,未成年人渴望成长与成功,渴望友谊和交流,有多方面的需求。但当今中国大多数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人际交往、社会支持、自我实现等多种需要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有时难以在现实中得到满足或实现,例如缺少同龄伙伴,父母工作忙,少陪伴;学习成绩不良,人际关系障碍,心境就会处于压抑状态。当未成年人面对现实中的压力无法解决时,就会想方设法去寻找别的补偿途径。而网络展示出的全新虚拟社会环境正好为他们提供了实现自身需求的舞台。因此一些未成年人转而逃避现实 , 遁入虚拟的世界中寻求解脱。在虚拟世界中,使用者可以使用虚拟角色。虚拟角色本身具有替代性和补偿性功能,这种功能对成年人来说可能不具有特别的意义,但是对未成年人来说很重要。在这个虚拟世界里,他们可以轻易地改变自己的身份,扮演与现实自我不同的或是自己所渴望的身份,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约束以及社会交往的规则也都不复存在,这就提供了逃避现实,满足现实社会不能满足的需要的可能性。网上聊天给了他们倾诉的空间和对象,可以宣泄自我,与网友作伴有认同和归属感;网络游戏中容易得到奖励,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同时,交往角色的虚拟和心理交流的间接性,也使青少年可以去除承担任何责任的心理负担,因而可能在网上表现得异常真实和坦率,使他们找到自我,实现自我。当他们在这个神奇的世界里获得快乐和满足时,便可以忘记现实中的痛苦。因此,他们会一次又一次地希望重复获得这种快乐。

4)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具有多元性、平等性、互动性。使用者处在平等交流的情景当中,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文化。网络还具有隐匿性。现实生活中人们用真名说假话 , 网络中却可以用假名说真话 , 这给学生带来了平等感和自由感。你不仅可以匿名,而且还可以隐匿性别、年龄、种族和社会地位。网络的匿名性可以减少陌生焦虑;易于自我良好发挥,使自我表现欲增强,从而可以减少与他人交流时的窘困感;网络的虚幻性使上网者既能获得成功 , 也可以失败 , 都不需负责任。成功了 , 可以获得奖励;失败了 , 可以重新再来。很多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梦想 , 可以在网上实现 , 给人以前所未有的满足感。青少年追求独立、自由、平等的人际关系,以及某种程度上虚幻的自我实现,因此互联网是一个很好的满足舞台。

当我们指出互联网所具有的这些特性容易吸引未成年人沉迷其中时,是否意味着学生沉迷网络都是网络惹的祸呢?其实不然。互联网 是一种划时代的新技术、新工具,其本身并没有原罪。而 另一方面,无论社会怎么发展,时代发生什么变化,儿童成长的心理需要和心理特点都是一样的,例如他们需要亲情的满足,需要关怀与爱,希望被肯定、被欣赏;他们有求知欲望,喜欢新鲜事物,希望有交流、有沟通 ,等等,但如果现实社会不能给他们提供这种满足,他们常会义无反顾地投入网络的怀抱。因此,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未成年人宁愿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把时间投入虚拟的网络世界?是不是家长与他们缺乏平等的感情交流与沟通?是不是老师的教育方式和内容过于陈旧?如果说,他们摒弃了现实而沉迷网络,那几乎可以肯定的是,现实已经对他们失去了吸引力,而网络世界里提供了现实中缺失的东西。他们的现实生活苦闷而单调,上课、补课、作业、考试……家长不理解,老师不体谅,学校不关心,可网络世界里没有这些郁闷。可见,孩子沉迷网络的病根是在网外。可以说,未成年人是被逼到网络世界里去的。

我们可以看看英国的例子。 在英国大部分中小学生每天都上网 , 但是沉迷于网络的并不多。一方面是因为大部分都在家里上网 , 并且家长都装了过滤软件或者是监视器 , 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孩子接触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 , 能控制孩子的上网时间 另一方面是英国孩子的课余生活非常丰富 , 他们一般没有太多时间去上网。英国孩子的作业负担比中国孩子轻得多 , 他们可以尽情参加各类课外活动 , 如体育活动、音乐、绘画、参观博物馆等。在小学 , 老师还会给学生开列课外阅读的书单 , 供学生娱乐消遣 , 增长知识。并且 , 英国的家长还经常在周末带着孩子去上各种兴趣班 , 而不是让孩子呆在家里 , 从而有效地抵制了网络的诱惑。

因此,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去指责网络和未成年人,最该反省的应该是家长、学校和社会。 " 望子成龙 " 的家长是否总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粗暴地限制孩子的自由?老师和学校是否只关心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学校是否缺乏丰富的课外生活?社会上满足未成年人精神文化需求、人际交流的公共设施和活动有多少?是否足够?等等。

(三)客观、正确地认识未成年人运用互联网的问题

互联网开启了青少年发展的一个新时代,面对未成年人成长的新问题,我们如何客观、正确认识未成年人运用互联网的现状与问题,将直接影响我们对他们教育辅导策略的选择,并影响教育辅导的效果。

1 、要客观准确地评价未成年人上网。未成年人上网这个话题并不陌生,每个人都有一点切身的体会,年长一点的都为自己孩子上网的问题着过急,发过愁,年轻一点的可能几年前因为上网的问题跟父母闹矛盾起争执。但要客观认识这个问题,需要通过一些数据来分析判断。前述蓝皮书的调查结果就提供了一些跟大家普遍认识不太一样的结论。例如,家长一般会担心小孩上网的时候不能辨别信息的真假,会在网上受骗,或被网上的不良信息污染影响。但从调查数据看,未成年人和父母比较一致的是,他们对网上信息的真实可信度评价不高。有七成多未成年人认为网上大部分的信息不真实,说明他们这个年龄段对网上的信息有比较强的分辨能力。

2 、要用全面的观点分析未成年人上网。互联网在中国兴起以后,特别是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的普及率提高以后,悲观论在社会上占主流,特别是对未成年人上网带着很多的担忧,有代表性的是网瘾的说法。调查发现,家长比未成年人对上网问题悲观。未成年人一般对互联网的评价还是很高的,而且认为对他们生活非常重要,家长、老师对互联网的评价低于未成年人。未成年人与其父母对于上网利弊的评价有所不同。对于网络对学习、生活的作用,在未成年人中,认为利弊相当的人数最多,其次是认为利大于弊。父母在看待上网利弊上略呈谨慎和保守。家长对孩子接触网络意向调查结果, 42.6% 的家长对孩子上网比较反对非常反对,高于比较支持非常支持的家长人数。

所谓全面地看待未成年人上网,是要以开放的的眼光看待和认识。避免以个案代全体,出现了几个个案就认为整个未成年人群体怎样了;避免只看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行为,其实这受很多现实因素的影响。很多人关注未成年人在网络上各式各样的行为,但是不关注他们在现实生活当中的状况,如现实生活、家长的态度、教师的态度,不关注整个环境因素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影响,这是有偏差的。

3 、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未成年人上网。要从相信未成年人的角度积极地看待和认识。未成年人是发展的,他自己会成长、成熟,走向成年。在未成年人阶段出现的一些问题往往是成长中的问题。例如,从长时段的角度观察,一些以前很喜欢玩游戏的未成年人,成年后基本上不玩了。一是因为大学毕业有工作了,二是游戏不好玩,没有什么成就感。当他们在现实工作当中能够找到成就感,就不再去玩网络游戏了。我们相信很多问题可以在他成长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努力加以解决,这是一种发展的、积极的观点。

毫无疑问 互联网使用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仅仅因为互联网可能会对青少年造成负面影响就简单地禁止未成年人对互联网的使用是不理智的,也是难以办到的。 重要的是我们能够找到原因,找出对策,趋利避害,在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的同时有效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二、积极实施正确运用互联网的教育

在互联网双刃剑效应非常突出的环境下,如何保证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这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目前,国家正在进一步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而 学校作为 未成年人 最主要的学习场所,对 引导未成年人健康使用互联网 , 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负有极其重要的责任。

如前所述,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在网络使用者中比例不大,更多的未成年人介于沉迷网络和正常之间的临界状态。 但由于 未成年人 的身心发展尚不成熟 如果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不加以及时引导,他们可能发展成沉迷网络者。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是个体自身的心理因素与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应从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探讨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问题。

从学校层面来看,许多学校依然存在应试教育模式,一些学生因学习压力较大,学习上经常遭受挫折,又得不到家人、同学 老师的理解,为宣泄心中的苦闷,逃避不愿面对的现实,往往在网上寻求安慰、刺激和快乐,以缓解平时的压抑情绪。所以,对学生进行正确运用互联网、预防沉迷网络的教育,既包括专题的教育、引导,也包括整个学校教育改革环境的配合。

(一) 进行网络素养教育,提高学生对正确运用互联网的认识。

早在 20 世纪 三十 年代初 , 英国学者就开始倡导媒介素养教育 所谓媒介素养教育 即开展正确理解、独立判断、接受并分析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 培养健康媒体批判能力,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完善自我的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反对传媒中的流行文化价值观念 , 训练青少年抗拒大众媒介中提供的低水平的满足。 20 世纪 六十 年代以后 , 学者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观点发生改变 , 由抗拒转变为培养辨别能力 , 即已经超越了保护式的教育。目前 , 西方许多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荷兰、挪威、瑞典等国已将媒介教育正式纳入正规的教育课程。

我国的媒介教育一直处于空白状态 , 实际上 是对媒介环境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认识不足。当前基本上没有对中小学生进行系统的网络素养教育。已经开设的信息技术教育其实只是一种工具性教育。重要的是要对青少年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网络心理教育、网络法律教育等 , 增强青少年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的选择能力和批判能力。在目前情况下,学校可以对现有教育内容进行整合与创新,增加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并采取多种形式,使正确运用互联网的网络素养教育真正走进学生、走进课堂。例如可以在品德课、思政课、班会课等教育途径开设相关的教育专题,班主任 可以通过辩论、演讲、座谈、讲座、网上论坛、网上谈心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网络使用观念,引导其正确使用互联网;在 相关的信息技术等专业技术课程中增加预防沉迷网络的内容,进行预防沉迷网络的普及教育;此外,全体老师在自己的学科运用互联网的教学过程中都要渗透相关的教育,从而获得整体配合的效果。

要教育学生全面认识和理智对待网络的作用,在欣赏和肯定电脑、网络的优越性,发挥其积极作用之时,也要正视电脑网络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沉迷网络的消极影响要有清醒的认识。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未成年人长期沉迷于网络中 ,除影响智力外,还会导致植物神经紊乱、激素水平失衡,使免疫功能降低,引发紧张性头痛、焦虑,甚至导致死亡。要教育学生学会筛选有用信息,辨别和处理网上不良信息,提高自身抵制信息污染的能力和网上自我保护能力,使自己不受侵犯。还要让学生注重自身道德修养,提高自制、自律能力,提高时间管理能力,严格控制上网时间,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不迷恋网络,不访问有害网站,等等。

(二)加强网络道德行为规范教育,明确网络道德要求。

目前学校开设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是教学生如何使用这个工具的技术方法,但还没有教学生如何正确使用这个工具的规则的课程内容。这就像只教人如何使用枪枝却不管其何时何地因何事把枪对准谁一样。教育中留下这样的空白非常可怕。因此,学校应当改变计算机网络课程只讲网络科技知识,不探讨网络道德问题的偏向,要在相关课程设置网络法规和道德规范的内容,如增设网络行为规范专章,或通过相关案例进行网络法制、道德教育,让学生系统学习网络道德知识、启发道德自觉,进行网络行为规范的正面教育。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全面系统地向未成年人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从科技理性与伦理理性的结合上获得相关的网络道德知识,培养有网络责任的人。

在当前网络道德规范处于建设阶段的情况下 , 学校可根据网络活动的特点和已有的道德规范 ,结合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的实际问题 ,讲清楚网络道德要求及其践行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明白 ,在网络世界中,网民就是这个世界的主人,必须遵守网络世界的规则与行为规范。网络道德坚决禁止过分沉溺于电子游戏,观看、下载和制作色情网页 ,制造和张贴不实之辞 ,窥视或偷窃他人计算机文件 ,攻击或破坏他人计算机系统和互联网系统等有损自己身心健康、侵害他人权利、破坏网络安全和社会文明的网络行为。触犯这些道德禁律,必将受到纪律或法律的惩罚。要指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网络行为,提高未成年人对全球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自觉抗诱能力,不受有害信息的腐蚀,不上黄网。

当前,校园暴力与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关系也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包括在网络空间对同班或同校同学进行侮辱、谩骂及诋毁声誉等现象;将校园暴力的视频传播到网络中,造成不良影响的扩大等。因此对学生的教育应该关注互联网上的校园暴力行为,教育学生不应成为校园暴力的旁观者,以娱乐心态进行网络传播导致暴力负面影响的进一步升级,而应发挥制止、劝阻或报告老师的作用。

对学生进行网络行为规范教育,可以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利用网上内容丰富、生动直观、交流互动、时空无限、联系便捷等特点,准确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因势利导加强学生网络行为教育。可以建立预防沉迷网络的知识网站,系统展现沉迷网络的原因、表现、危害和防治方法,以多种媒体形式呈现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典型案例,具有直观、生动、具体和内容丰富的特点,教育效果更加突出。家长也可以从中了解预防沉迷网络的知识和方法,有利于进一步建立家校沟通的网络机制,探索家校合作共同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有效途径。

(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 素养

对学生进行网络素养的知识和思想教育,让学生知道规范与原则,还需要通过日常行为规范的常态化而使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网络 素养。针对当前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现象日渐凸现的现状,每位老师都应该强化这方面的意识,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实施预防沉迷网络的教育,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志趣和爱好倾向,培养良好的网络素养。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信息技术的多样性、实用性和本学科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上网探究的专题活动,甚至形成跨学科的探究学习活动,也可回归于自然和生活话题,以此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把网络作为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搜集和处理信息,形成合理运用电脑和网络的意识与习惯。这既锻炼了学生的网络能力和计算机技术,深化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与再学习,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信息素质和网络素养。以活动为中心设计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学习动力,克服对网络的负向依赖和学习无兴趣状态。

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 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交流,在此过程中激发灵感 共享思路 增进友谊,促进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及积极心态的形成,能有效避免未成年人网络孤立行为和自由失控现象,减少学生孤独感和个人迷失状态等网络依赖的诱发因素。

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网上生活,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在活动中指导与帮助学生。教学中要关注有沉迷网络倾向的学生,把这部分学生放在教学管理的突出位置,靠近教师视线,强化对他们的监控、引导和转化。可以让他们当教学助手,贴近教师,分担一定的课程任务,激发他们的活动兴趣。还可以探索把沉迷网络的学生转化为信息技术创造型特长生。这是帮助他们走出网瘾陷阱的一条路子

(四) 重视和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与管理

有条件的学校要建设好校园网,让学生在校内上网;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服务,使学生在校内上网成为他们上网的首选;要 不断丰富和调整学校网站的内容和形式,融知识性、教育性、娱乐性与趣味性为一体, 让学生有兴趣、有动力争上自己学校的网站, 通过学校网络建设传播科学、健康的知识信息,缓解未成年人的学习紧张情绪,陶冶未成年人的情趣,积极发挥校园网的教育功能, 从根本上减少接触不良网站的机会。同时学校在校园网的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加强监管,采取技术手段屏蔽不良信息,从源头上切断学生接触不良网站的机会,净化校园网络环境。

(五) 指导家庭教育

家庭既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也可能是心理问题的制造场所,其中不健康的家庭关系模式和孩子在压力面前得不到家长恰当的心理支持,已经成为许多孩子网络成瘾的导火线。因此,指导好家庭教育也是预防学生沉迷网络的关键一环。学校和班主任可以通过讲座对学生家长进行网络时代怎样当父母的教育。

1、树立亲子关系无可替代意识和陪伴意识、终身学习意识和共同成长意识、平等沟通意识和赏识鼓励意识等先进理念;改变当前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重孩子的教育投入、轻父母自我发展的投入,对孩子重物质投入、轻情感支持,重金钱投入,轻陪伴和共同时间配置等误区。

2、用心陪伴孩子,学会表达对孩子的爱,满足孩子对亲情的需求

3、建立学习型家庭,两代人相互理解、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1)父母首先要在子女教育尤其是网络学习中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学习有关网络 知识。要有勇气和孩子一起学,甚至向子女学。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长,父母才有可能 与孩子有沟通的共同语言,才有可能 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才有资格、有能力去影响和教育孩子;

(2)从建立学习型家庭的需要出发,配置共同的学习时间,共同分享学习成果,相互补充,共同成长。可以有意识地安排特别的有趣的家庭活动,如家人一起到博物馆、展览馆参观,一起看电影、电视和球赛,一起玩球、下棋、外出散步、钓鱼或远足、旅游等等。

4、全面关心孩子的个人成长,欣赏、肯定、鼓励、支持孩子,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5、家庭和睦相处,与孩子平等沟通,避免把孩子推到网络上寻找精神寄托和情感安慰

6、在指导孩子从网络中利用各种资源的同时,指导与督促孩子在网络世界里安全运作,趋利避害,逐渐成为孩子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督促者、辅导者甚至咨询者。

(1)让孩子明白,网络作为一种技术手段,能够为学习创造更多的便利条件,但是网上同样存在着不少不健康或者青少年不宜接触的东西。 在孩子上网初期 ,家长可与孩子一同上网 ,在上网之前要明确上网的任务和目标 ,把具体要完成的事情列在纸上:要求孩子对网上活动如学习、游戏娱乐等作出规划。家长可以 给孩子提供一些适合孩子的网址,减少孩子受不良网站影响的机会;适当的时候和孩子讨论一些网络现象,如网恋、色情网站等等, 告诉孩子怎样分辨、判断、选择信息 ,怎样在网上进行自我保护; 预防在前, 对孩子进行正面引导 ,使之形成健康的审美观,不上黄网,理智地处理上网与学习的关系; 对孩子进行必要的了解和提醒,避免孩子交上不良网友。

(2)告诉孩子有关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如自己的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甚至信用卡号等决不可告诉他人。

7、对于自控力比较差的 孩子,家长还要对其电脑使用和上网进行管理,原则是趋利避害。首先 ,要把电脑放在你能看见的地方 ,不要放在孩子的卧室 ,最好把它放在客厅里 ,这样更便于监控。其次 ,家长要和孩子一起讨论制定使用规则。一是时间的控制。在校学生学习任务重 ,用电脑只能作为一种学习辅助手段,每天使用时间以 2小时以内为当。假日可以多一点,但也不宜超过 3小时。若孩子参加网上远程教育,可适当调整。二是内容上的控制。要禁止孩子上网聊天和观看黄色信息。孩子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一个计划,使上网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和目的性,从而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可以在上网前把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及大概需要的时间列在纸上,并用闹钟或其他能定时的东西来提醒上网时间,也可以自己在心中设定好上网的时间、内容范围。逐渐减少对网络的使用,直到最后减到一个合理的时间。父母也可以与孩子一起上网,与孩子一起分享网上冲浪的乐趣,并让孩子明了父母赞成的是哪些上网活动。

8 、对出现了沉迷网络问题的青少年,教师、家长也不要悲观失望或责怪学生,要冷静对待,注意教育方法,避免形成对立;不要说教,要倾听孩子的心里话,控制时间空间要和孩子协商,让孩子同意。孩子渴望的是坦城、理解和尊重 ,有些家长采取严禁方式或粗暴对待,不仅与事无补,反而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酿成离家出走的悲剧。

上述五方面是直接涉及高中生互联网运用的教育和管理的工作,但除此以外,学校教育整体的改革,包括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的改革,都应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让每个学生在现实中都有成功的机会,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学校和班级都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满足学生 情感交流与休闲娱乐的需要 ,增加现实生活对学生的吸引力 教师要关心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还 要加强对学生闲暇的指导,引导他们合理安排自己的闲暇时间。当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较好地满足自我实现、沟通交流、休闲娱乐的需要,就不容易过分投入互联网而导致沉迷网络。

三、 有效 辅导 沉迷 网络的学生

(一)对网络成瘾的理解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一个让许多人特别是 家长和老师感到担心的名称进入了人们的视线:网络成瘾。

由于网络成瘾是新凸现的偏常行为,目前有许多解释,也有不同看法。

网络成瘾 ( Internet Addiction )也称互联网过度使用 ( Internet Overuse, IOU) 、病态互联网使用 (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PIU ) 、问题互联网使用 (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互联网行为依赖 ( Internet Behavior Dependence, IBD) , 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 , 主要特征是 : 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上网、必须增加上网时间才能获得满足感、不能上网时出现异常情绪体验、现实人际关系恶化、向他人说谎以隐瞒自己对网络的迷恋程度、症状反复发作等,并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学业失败、工作绩效变差、人际关系不和谐等一系列的心理、社会功能损害。简单地说,一是过度使用网络,二是在没有使用网络的状态下情绪难以控制、行为异常,三是个体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受到损害。

2005 年,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正式发布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调查报告 --- 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 (2005) ,报告中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评判标准为:上网给青少年的学习 工作或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带来不良影响 这是一个必要条件。还有三个补充条件:总想去上网,每当不能上网时情绪低落 烦躁不安或无所适从,上网时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快乐更能实现自我。只要这三个补充条件有一条符合,就可以判定为 " 网络成瘾 "

也有学者 提出了阶段模型,认为网络成瘾只是一种阶段性行为,网络用户大致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网络新手被网络迷住,或有经验的用户被新的应用软件迷住;第二阶段 :用户开始减少互联网的使用;第三个阶段 :用户进入正常的网络使用状态。所有的人最后都会到达第三个阶段,那些被认为是网络成瘾的用户只是在第一个阶段被困住,需要帮助才能跨越。

网络成瘾有不同的程度。网络成瘾重度网络成瘾,能够界定为重度网络成瘾的本质判断依据是强烈的不上网时的负面症状,不上网就痛苦不堪 (包括情绪、思维、反映等身心方面 ),以至于不能够从事普通的学习、工作、生活活动,而上网是解除或减缓上述身心方面负面症状的唯一主要方法。轻度和中度网络成瘾我们这里称为沉迷网络。网络成瘾与沉迷网络程度不同,网络成瘾有时还要用药。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我们能进行教育辅导的通常是在沉迷网络阶段的学生。

(二)网络成瘾的心理状态

1 、情绪障碍明显

网络成瘾青少年表现出来的情绪障碍非常明显 通常表现为急躁不安 容易激动和发怒,对上网的强烈需求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 不上网的时候往往不能集中或持久集中注意力,对日常的学习活动等都提不起兴趣,或者情绪非常低落 而一旦上网之后,则一反常态有很大的愉快感 由于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无法控制上网的冲动,往往无法排解自己的情绪,因此他们常常处于心理危机之中,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断产生各种冲突,使其远离家人或家人也远离他们 相关的研究还表明网络成瘾还能引起青少年的情绪改变,主观意识的增加 这些青少年只关心自己,漠视他人 但他们并不为自己的现状担忧,也不会从中吸取一定的教训

2 、人际关系中的社会退缩

网络成瘾的青少年由于情绪障碍比较明显,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很难与家人 朋友 同学 老师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些青少年往往不相信他人,由于认为容易受到别人的伤害,所以会对他人采取一定的防御行为 由于很难面对现实生活,所以他们经常会选择逃避,在网络上找到一个发泄不良情绪的空间,用匿名的方式得到情感上的补偿,这就是一种在人际关系中的社会退缩 他们 在现实生活中有挫折的体验,但由于在网络世界里却可以随心所欲,使自己的个性特点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网络就成为这些青少年最好的精神寄托 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往往认识不到上网给他们的学习 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他们在现实中逃避人际关系,沉溺于网络,与虚拟的人群发生网络上的联系 研究表明 ,有网络成瘾倾向的个体常常是孤独的和抑郁的,因为网上交友过多会导致社会孤立和社交焦虑 ,并会导致社会卷入的减少与幸福感降低。

3 、耐受性日益增强

耐受性指网络成瘾青少年需要不断地增加上网的次数或时间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相关调查研究和个案表明,网络成瘾的青少年上网的次数会越来越多,上网的时间也会越来越长 上网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像空气一样 并日益需要增加上网时间,这也是生理和心理的依赖 媒体屡屡报道有些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可以在网吧里呆上几天几夜,有的吃喝拉撒睡全部都在网吧内,长时间地从上网中获得满足 另外,相关研究还表明,网络成瘾的青少年还要将电脑的系统和设备等不断地升级,这也是一种耐受性日益增强的表现 他们不仅需要增加上网的次数和时间,而且还要不断增加上网的质量和速度,从而能够从中得到更大的愉悦

4 、戒断症状明显

戒断在心理学上主要是指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在不上网时对上网的心理渴求症状 戒断主要表现为对上网的依赖,如不能上网时出现的焦躁 渴求的心理状态,有的会产生抑郁的心理,有的还会出现如头晕 乏力 颤抖等生理性的戒断症状 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如果戒断症状明显的时候,就很容易忽略学业 家庭和自身的健康 特别是有一些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在被强制不能上网之后,这种戒断的症状会更加明显

5 、产生认知障碍

互联网上有着丰富的内容,对青少年来说有很大的诱惑力 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发展阶段,自控力差,好奇心强,如果网络成瘾之后,长时间接触网络,很容易造成他们的认知障碍 这些青少年在诸多网络信息面前,往往无所适从,只是麻木接受,自己无法进行处理和思考 网络到底有什么作用,我为什么要上网等问题根本想不清楚 相关研究证明, 50% 的网络成瘾青少年在网上浏览 收集的信息,都对其学习和生活毫无意义; 60% 80% 的网络成瘾青少年很难目标明确地在网上搜索 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往往不能主动地进行思考和思维,肤浅化 感性化地看待事物,平面化 单向度的思考问题,产生一定的认知障碍

6 、自我言行去抑制化

网络成瘾青少年对网络的自由 虚拟和低责任等特点了如指掌,因此,长时间的上网生活更是激发青少年的猎奇 挑战心理,自我中心膨胀,自我监控失效,自我言行去抑制化 相关调查表明, 50% 的网络成瘾青少年有过网上攻击行为,女性网瘾患者网上攻击率也达 73% 自我言行的去 抑制化使得青少年的自我约束力严重下降,网络犯罪 网络道德失范 网络色情等问题行为日益扩大化

7 、身心健康严重受损

由于沉溺于网上活动非常兴奋,能量过度释放,以致 网络成瘾青少年不能维持正常的睡眠周期,出现失眠头痛、消化不良、恶心厌食、体重下降,停止上网时则有明显的烦躁、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以及焦虑的其他躯体表现,并表现有明显的强迫和敌对,对上网有一种难以控制的强烈需要或冲动,这种冲动导致放弃别的活动,为了上网置学习于不顾,丧失学习兴趣、厌烦一切与学习有关的人与事、生物钟紊乱、学习精力不足、自我评价能力降低、思维迟缓、社会活动减少、人际交往技能退化、学习和生活不能正常进行。面对虚拟的网络世界,长期沉迷于其中而分辨力不足、自控力不强的中学生,可能会逐渐失去对现实环境的感受力和积极参与意识,形成缄默、孤僻、冷漠、紧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等负向性格,严重的可能诱发人格障碍,如攻击型人格障碍、退缩型人格障碍、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等,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此外,由于上网持续时间过长,使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引起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增高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压升高,体内神经递质分泌紊乱,引起神经兴奋性降低等。这些改变可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生物化学变化,尤其是内脏神经功能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会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诱发种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头痛、焦虑症、抑郁症等。如果不给予及时干预,其网络成瘾的状况还会继续升级,导致在网络中沉迷而不能自拔,甚至出现妄想和轻生行为。

所以,对于沉迷网络、网络成瘾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干预,以保证他们健康成长。

(三)网络成瘾的家庭原因分析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一般来说 , 任何未成年人行为问题的出现都是家庭系统内部问题的折射和表现。同样 , 青少年网络成瘾也与其家庭系统运行不良息息相关。表面上看,造成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自身为舒缓学习压力、摆脱孤独、满足成就感、缺乏自我控制力等因素,但实际上青少年上网成瘾最主要的根源在家庭,其中最重要的是亲子关系状态和家庭教养方式。

生命经由父母传递给孩子,所以亲子关系是血缘关系,这份关系是任何其他关系所无法代替的。在我们这个世界里最紧密的关系就是亲子关系。这份关系存在于每一个人内心的最深处,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爱,而天下父母也都会爱自己的孩子,除非他有毛病。但是父母也没有学习过怎样做父母,因此在家庭中,就有可能因为爱的互动不流畅而产生问题,给家庭成员带来痛楚与辛苦。

从家庭系统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网络成瘾现象,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家庭系统存在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父母不能很好地承担双亲责任,以及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不良上,这些问题造 成家庭系统中健康和成长的力量受阻。

例如, 父母因为忙于工作而忽略与子女的沟通,对孩子疏于陪伴,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 。而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且城镇居民以楼房式独门独户的家居结构为主,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青少年与同龄伙伴交流。在缺少父爱、母爱,也缺少朋辈 感情交流的情况下,青少年自然会去网上建立各种虚拟的关系 ,得到人际关系、情感的暂时满足, 寻找归依的群体,享受归属感等与人联系的虚幻快乐。

又如,父母甚至祖辈寄予孩子的期望高 ,孩子面临的精神压力非常大;父母对孩子学业过分关注而忽视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父母在传统的家长制背景下成长起来,重视父母权威 ,忽视孩子的权利,而青少年多受现代社会多元文化价值体系的影响,要求独立自主、平等自由,不希望父母过多干预自己的生活与学习。父母持有的家庭教育价值观念使他们的家庭教养方式与子女在家庭互动过程中形成冲突与对抗,孩子处在地位比较低的一方,只好在虚拟世界中寻找和摸索,试图替代、补偿或摆脱家庭变质的土壤,达到自救的目的。

可见,孩子网络成瘾问题实质上反映了家庭系统的问题。网络成瘾是家庭成员未能扮演适当角色,承担相应责任,不能推动系统健康力量滋养成员造成的。系统企图通过使青少年网络成瘾 的方式达到新的平衡,青少年迎合了这种方式,试图通过表现在自己身上的症状来吸引系统中的其他成员,特别是双亲的注意,缓解系统成员间的矛盾与不和谐。这时,互联网的存在无疑成了容纳家庭系统问题的最好载体,并将这些问题冠以网络成瘾之名集中表现出来。要解决这个问题,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双亲无疑应该成为改善家庭系统的主动者,重新扮演适当角色,推动系统健康力量的传递。这正是网络成瘾这个危机信号背后的意义。因此对网络成瘾 心理干预,不应过度关注成瘾之症状,而应干预家庭系统之 根源 。家庭功能改善和社会支持提高是青少年面对自身成长困惑、学业进步和事业发展问题的有力保障,是青少年解决成长、学业和事业问题的人际资源和力量源泉, 因而是解决未成年人网络成瘾问题的关键。

(四)对 沉迷 网络学生进行辅导的若干方式

青少年沉迷网络往往与其心理特点有关。一般而言 ,最容易患网络成瘾症的青少年有以下某些特征 :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希望得到重视但又十分孤独;生活中受到过某种挫折;家庭不和;没有特长、学习成绩不突出, 心理压力大 。教师对这些学生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必要的时候对他们进行辅导。对青少年 沉迷 网络的干预主要是切断其 沉迷 网络行为发展的连续性,改变阶段性 沉迷 网络行为的影响因素,以便能够减少 沉迷 网络行为发生的可能性,避免 沉迷 网络行为出现消极的发展结果。这里介绍三种辅导方式

1 、个别辅导

这里主要介绍心理治疗中 结合焦点解决短期疗法( SFBT)理论假设的认知行为疗法。操作要点如下:

①强调正向积极作用。让沉迷网络的学生相信,每个人都有使自己改变的力量与资源,减少网瘾是迟早的事,目前困境只是意味着暂时没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已。

②循序渐进,由易于做到的小改变起步。网络成瘾者痼疾难改,常因对其初始改变期望过高感到难以实现,反而望而却步;若从容易达成的小改变开始,能增加成功的信心,如用递减法逐步减少上网时间,小改变会逐步带来大改变。

③例外构架,寻找例外的成功。沉迷网络者总有没有上网之时,询问当事人当时是怎样想和怎么做到的,有例外就能从例外中找到解决的方法,这对于那些对自己已完全绝望、认为自己永远无法改变的成瘾者来说,找到例外就等于找到一线成功希望,能重建其改变的信心。

④建构有效解决模式。网络成瘾者常伴有学习困难、人际敏感等现实问题,以上网、玩游戏等消极无效的方式回避现实,这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让自己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带来更多的问题。故网瘾的形成常与当事人既往所形成的一种 "习惯性的不良解决模式 "有关,需要重新建构有效解决模式,只有不纠缠于问题,积极寻找解决方法,才会最终真正解决问题。

⑤假设解决构架,奇迹问句,水晶球问句等。如:假如奇迹发生,问题都不存在了,你会干些什么?”“假如有一个水晶球能预知未来,你希望一周后自己发生什么样改变或看到自己发生了什么改变?等,引导当事人积极行动。

⑥评分式问句。类似此类提问假如 10 分代表你想要达成的目标,而 1 分表示最不满意的状况,你目前可打几分?”“怎样做才能提高 1 分?你目前想减少网瘾的决心有几分?等。将当事人的问题、情绪、感受、态度、动机、想法等的抽象模糊状态转变成具体的量化资料,可引导出个案的理想改变愿景,并将其化成具体操作的小步骤,从而引发下一步的有效行动。

⑦其他:如外在化问句,关系导向问句,适应式问句,追踪性问句,家庭作业等。

2 、小组辅导

小组辅导活动借助导师的引导,以游戏活动和互动训练为基础,让组员在活动中体验、领悟,避免了传统德育中低效或无效的简单说教;小组辅导活动借助团体动力,让组员在互动中交流沟通,相互学习,相互支持,从而获得个人成长,达成发展目标。这对于喜欢过集体生活的未成年人是比较受欢迎的一种辅导方式。

1)小组辅导的操作要点

①小组辅导活动首先要在小组内建立一个相互支持和信任的环境 , 要做到这一点,导师要 创造关注、和谐的气氛 (眼神、微笑 );用 "回应-肯定-增强 "的过程评价积极激励,鼓励 小组 成员开放、投入、表达和探索 。这种环境有助于小组成员更好地认识反思自我 , 提供自我成长的经验。这种自我提升无疑是让他们脱离网瘾的基础。

②小组辅导要设计一些互动游戏,游戏 选择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让 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活动,在活动的情境中领悟,并通过游戏活动后的分享,提升学生自我觉察能力,反思及澄清自己的信念 \价值观 \思维模式 \行为模式,加深对自己的认识。互动沟通游戏活动能让学生觉察自己的沟通状态,使 小组成员从中学会更好地相互交流和沟通 , 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这种交往能力可以有效地促进现实中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人际关系质量的提升可以起到戒断网瘾的效果

③小组辅导活动通过行为学习与训练 , 让小组成员能够相互激励 , 强化正面的行为 , 监督、弱化负面的行为。小组成员之间还通过相互探讨和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来认识网瘾的危害 , 控制过度迷恋网络行为的发生。

④小组辅导还要通过活动及借助讨论 , 有助于成员正确认识和评价网络的作用 , 将网络真正用作一种有益于人的工具;且网络活动是丰富多彩的 , 不是仅仅作为娱乐工具而使人沉迷于其中。

2 )辅导中教师沟通应注意的问题

辅导与我们教师平常习惯的教导不同, 在辅导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帮助、建议的辅导者,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教导者;教师要采取 尊重学生的态度与 双向、平等的沟通形式,启发学生领悟,指导学生自助;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指导学生多看自己的积极面。

教师要多一些倾听 ,在倾听中可以借助一定的体态语,包括点头、目光注视、眼神、面部表情及前倾姿势等,对说话人传递 "我正在倾听 "的信息。发出一些言语的信息如 ” “ ”“ ”“ 等,通常表达我在听呢,请继续说吧的意思,提供反馈,给予肯定,引导表达。但要注意切忌学生才说了几句话,就马上大段大段地开始教育。

教师还要学会引导学生分享,可以采用以下语言技巧:

①把听到的话原封不动地、或稍作变化地重复一遍。在对方进行情绪性表达、渲泄时,这种方法特别有效。

②当学生说出自己的情感时,可以用你的意思是不是……”开始,用相似或相近的话语把学生的中心话语重述一遍,这使学生感到教师在听并听到了他心中要说的话。

③当学生没有说出或没有说清自己的情感时,可以用听起来你说的是……”开始,运用恰当的话语引导对方把情感表达出来。

④当不能判断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时,可以以尝试性、探索性的语气,用“……是不是这样?”“能不能再举些例子说明你的感受?等句式引导对方更深入具体地表达。

3 、家庭治疗

网络成瘾学生的家庭成员在处理网瘾事件时 ,往往存在着沟通与互动模式不合理的问题 ,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得不到顺利解决。因此需要进行干预,改变整个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关系模式。老师应该把较多的精力放在对网络成瘾青少年家庭的治疗 ,采用家庭治疗的方法与策略 ,帮助他们打破这个循环 ,让问题不至于周而复始地继续下去 , 促进家庭成员个人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促进家庭系统内部沟通与互动模式的改变, 从而 提高其家庭整体的问题解决能力, 有效解决青少年网瘾问题。以下就操作方面作一些介绍。

1)家庭治疗的形式:家庭治疗以会谈的形式进行,邀请沉迷网络的学生及其父母一起参加会谈。

2)教师的角色:在这里,教师是一个家庭治疗者。教师工作的重点是推动亲子之间的互动,并担任协调、启发、指导的角色。

需要指出的是,在平常的学校工作中, 许多老师习惯于跟学生或者父母单独沟通,并在父母和孩子之间传话。但在这里,教师应该推动父母和孩子之间直接对话,特别是鼓励孩子讲出他们的心里话。由于父母和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并不对等,再加上网络成瘾青少年家庭内部沟通和互动不良主要表现在亲子沟通的单向性,情感表达的单向性,缺乏平等对话的民主机制,缺乏一种完善的沟通过程,孩子平常没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感受,父母也往往不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因此,教师工作的重点是推动亲子之间的互动,并担任协调、启发、指导的角色。

例如,在开始阶段,孩子常常有顾虑,不敢讲自己的真实想法,或者已经与父母有冲突,关系比较僵,不愿意说话。可以先引导父母说出对孩子的正向期望或者担心(注意不是埋怨和不满),然后引导孩子感受父母对他的爱,当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怀,对立的情绪会得到缓解,或者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心话。

如妈妈说 : 对这个孩子我们真是费尽了所有的心思 ,我晚上睡不着觉都在想孩子的问题。我这两年头发都白了好多 ,我真不知道还有什么办法 ,如果能让孩子戒除网瘾 ,让我做什么我都愿意。

老师对孩子说 : 你听了妈妈的诉说之后 ,心里什么感受 ? 能感觉到妈妈心里对你那份爱吗 ?

这是在引导家庭成员进行情感上的交流,重建网瘾青少年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

又如, 多数网瘾少年在家庭会谈的初期,表现比较被动,不希望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表达出来,或者表达的意思比较笼统、模糊,这样容易造成其他家庭成员对其意思表达出现理解上的障碍或者误解。因此,老师要注意对青少年加以引导,帮助网瘾青少年澄清自己的想法与观点,以便其他家庭成员能够正确理解青少年的感受。

如孩子说 : 我希望爸爸妈妈能够尊重我一点 ,多给我一点自由空间。

老师说 : 你希望爸爸妈妈尊重你 ,给你自由空间 ,那么你希望的 " 尊重 " 是什么意思呢 ? 能不能举个你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一下呢 ? 你希望爸爸妈妈给你什么样的 " 自由空间 " ?

3)家庭会谈的主题

在会谈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抓住以下问题讨论:

分析家庭 :对家庭的结构和性质先有一个分析和类化。从家庭的结构形式可以引出家庭存在的问题。

分析目前的烦恼和困境产生的根源 : A.家庭的问题:父母既往的养育方式、对孩子存在问题的看法以及曾经采取的措施及效果; B.家庭互动怎样导致问题的发生和演变; C.家庭成员的期望和理想; D.这个家庭有什么资源被发现和利用;父母所需要改变的教育与管理方法;等等。

协商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家庭治疗者和家庭成员一起共同分析、讨论,找出沉迷网络问题的症结,研究如何摆沉迷脱网络现象给家庭带来的困境,解决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发现和利用家庭的资源。

4)会谈阶段:

①首先建立和谐气氛,使每个成员都愿意而且能自由地、心平气和地发表意见。

②在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上着重了解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家庭背景、家庭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请每个家庭成员讲述他 /她所关心的事情 ,并推动各方作出回应,如你妈妈这样说,你有什么回应?以便对情况有深入的了解;同时教师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察网络成瘾者家庭的互动方式,包括谁先坐下,孩子选择靠近谁的座位,沟通中的倾听与回应的模式与状况,谁更强势,等等;从而确定网络成瘾青少年问题形成的家庭原因。

③向网络成瘾者家庭反馈信息,明确家庭关系模式,寻找差异,促进网络成瘾者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交流,改变无效的家庭沟通和教育模式;探索解决途径,倡导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协助网络成瘾者了解自我,探索自己的问题;认识上网成瘾的危害性,以及明确自己的责任,充分利用家庭自身资源,制订行动计划,达到自身改变。

④现场指导和布置家庭作业。这是有效的治疗策略。例如老师可以指出家庭成员应该如何沟通以及谁对谁谈话。比如 , 对一个网瘾青少年家庭中喋喋不休、总是批判孩子的母亲说以一种孩子愿意听你话的方式跟孩子说话 或者对孩子说继续说下去 ,不要被你妈妈打断你的讲话。在每次会谈结束时 , 治疗者要给网瘾青少年家庭留一定的行为作业去练习 , " 家庭作业 " 是治疗者制定给家庭成员尝试新的经验 ,并使这些新的经验和改变日常化、固定下来。比如在会谈结束后的一周之内 ,让父母使用孩子喜欢的亲子沟通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 ,并观察记录孩子的反应 ,尤其是注意观察孩子上网的时间的变化。对于留给孩子的作业,可以征求父母的意见,要求父母协助孩子按计划完成家庭作业。

④如果有可能,可以安排后续访谈。父母与孩子同步定期复查,检查上次作业,交流讨论各自的感受,发现家庭是否有新的变化,对进步予以及时鼓励;了解家庭进一步的希望,分析新的行为和问题,共同探讨,再布置作业,并提出下一步治疗方案中父母需要配合的有关注意事项。

5)家庭治疗中的技巧

在家庭会谈中,治疗者不仅通过语言的沟通进行工作,还可以运用重演的技巧:邀请网瘾青少年家庭成员在现场实际表演某个生活片段或者商议某件事 ,以便重现家庭的沟通与互动模式 ,并在循序渐进的引导下 ,重构网瘾青少年家庭内部的互动模式。

治疗者要像导演一样指导家庭用最自然的方式把问题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还可以在旁边指导,看看他们是否可以改变演出的方法,从中评估家庭改变交往方式的弹性,引导家庭学习和体会新的沟通方式。比如,网瘾青少年家庭成员要重演这样一个片段 :网瘾青少年在网吧连续打了两天的网络游戏,被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发现后,他们的反应分别是什么,对他说了什么样的话语,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而网瘾青少年反过来又给了父母怎样的回应等等。父母的反应是这样的 :母亲开始喋喋不休地数落网瘾青少年,并指责丈夫不好好管教孩子,父亲则反应冷淡,而孩子的反应则是顶撞母亲,愤然甩门而去,继续去网吧玩网络游戏。借着对此事件的重演 , 治疗者可以了解家庭成员在解决孩子网瘾行为时的沟通模式,并发现其中的问题。此时,治疗者可以慢慢引导其父母对自己的反应稍做调整,母亲的反应缓和一下,改变对孩子喋喋不休的反应,试着和孩子平静的谈话,让孩子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而父亲则要表现出对孩子问题的关心,并与其母亲进行沟通,共同找出解决孩子网瘾问题的办法,并观察孩子的反应。这样不断的重演,可以使家庭成员体验新的互动模式,并从中学习到新的合理的沟通方式。

除了对沉迷网络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 辅导以外,老师还要注意 建立对沉迷网络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 ,这对孩子回归现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包括教育班级同学接纳网络成瘾的孩子,鼓励网络成瘾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多与人交往 ,在活动中提高交流沟通的能力,使成瘾青少年在家庭和现实的人际关系中能得到帮助 , 倾诉感受 , 分享快乐 , 学习人际交往技巧等 , 满足被尊重和信任等心理需求,也让他们把压抑的情绪通过正常的人际交流宣泄出来 ,让其体验到现实人际交往的成功,这样 有助于帮助网络成瘾学生重建自信。 低自尊是网络成瘾的一个较高预测指标,而重塑自信是摆脱上网成瘾的重要一环。

互动对话

1、怎样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辅导方式?

2、怎样激发学生改变沉迷网络状态的动机?

3、怎样调动父母为改变孩子而先改变自己的意愿?

案例评析一

干预有网络成瘾倾向学生的小组辅导活动计划

( ) 小组目标 :

促进组员正向使用网络 , 减少组员周上网时间与上网次数。

小组目的 : 1. 加强小组成员的自控能力 , 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 ; 2. 正确认识网络的作用 , 合理使用网络 ; 3. 学习社交技巧 , 从而更好地在现实中与他人交流和沟通 , 使他们回归现实生活。

( ) 服务对象 :

1. 资格 : 涉网且有成瘾倾向的青少年 ; 2. 特点 : 希望摆脱网络困扰 , 期待更合理地使用网络。

( ) 小组特征 :

1. 性质 : 网络成长小组 ; 2. 节数 : 六节 ; 3. 活动时间 : 一周一次 , 每节 1 2 小时 ; 4. 地点 : 根据活动性质待定 ; 5. 人数 : 10 12 ;

( ) 成员招募 :

1. 校园内张贴海报 ; 2. 校园广播宣传 ; 3. 学生处及班主任推介 ; 4. 为保证小组活动效果 , 报名者需接受网络成瘾鉴别量表测试 , 并接受面试以确定小组成员资格。

( ) 每节活动计划

第一节活动内容 : 网虫相聚

活动目标 : 小组成员之间以及与工作员相互认识 , 使组员明确小组的目标 , 并澄清小组成员的疑问 , 通过游戏 , 鼓励成员互动 , 组员间分享对小组的期望和感受。

活动安排 : ①首先工作员自我介绍 , 在介绍中说明自己在组内的角色。

②游戏 : 轻柔体操。目的 : 放松 , 减轻焦虑、活跃气氛。准备 : 全体成员围成圆圈 , 面对圆心指导者也在队伍里。要求有足够的活动场地。进行 : 指导者先带头做一个动作 , 要求成员不评价不思考 , 模仿做三联单遍。然后每个人依次做一个自己想出来的动作 , 大家一起模仿。无论什么动作都可以达到放松 , 减轻紧张气氛。

③组员自我介绍自己的姓名及特点。

④游戏 : 猫捉老鼠。目的 : 相互认识。工作员指定一个参与者做猫 , 其他人都是老鼠。各人在场地自由走动。开始时 , 猫在自己心中选定一只老鼠 , 不可作声 , 伸出双手去捕捉该老鼠 , 但不可跑 , 只能逐步向该老鼠走近。被追捕的老鼠在知道自己被追捕后可以逃走 , 而在他被猫捉到之前 , 他可以大声喊出另一只老鼠的名字 , 以结束猫对他的追捕。同时 , 被喊名字的老鼠立刻变成猫 , 而原来的猫变回老鼠。新的猫马上选定新目标展开追捕。

⑤游戏 : 网路真情。目的 : 分享成员对小组期望 , 协助成员认识小组目标 , 体会合作。先让组员化几分钟的时间想好自己对团体的期望和自己最想改变的事 , 由最后一个做猫的成员开始 , 握住毛线开端 , 将毛线球传给任一位成员 , 同时 , 他要大声说出自己对团体的期望。如 : 我是××× , 我喜欢交朋友 , 我希望来这里可以交到好朋友。而收到毛线球的人则要说出一件他最想改变的事 , : 我叫××× , 我想变得更有活力。并把毛线绕自己身体一圈。收到毛线球的成员在把毛线绕自己一圈之后 , 将毛线球传给另一位成员同时 , 别忘了说出我自己对团体的期望。以此类推直到结束。大家可就期望和改变事项进一步发问 , 每个成员可被问一分钟。分享完 , 请每人站起来 , 拉紧毛线 , 形成一张线网 , 工作者请大家动一动 , 跳一跳 , 请大家感受到彼此是相关联 , 互相影响的 , 虽然受到束缚 , 但正表示大家彼此同心。如果有人不同心 , 不同方向 , 大家就会感到不舒服 , 如果大家互相合作 , 朝目标迈进 , 彼此就得改变 , 团体就能成功。希望大家别忘了紧紧相连的感觉。请成员轮流解开身上的毛线 , 一个帮一个依次轮流。

⑥与大家共同协商制订小组规范。

⑦分享成员对小组第一次聚会的感受与意见。

第二节活动内容 : E 网情深

活动目标 : 小组成员相互分享沉湎网络的经历及其中自己的认识与感受 , 一方面 , 有利于工作者进一步分析判断 , 另一方面 , 加深小组成员相互的认知 , 并探索好的自控方法。

活动安排 : ①热身游戏 : 信任之旅。目的 : 通过助人与受助的体验 , 增加对他人的信任与接纳。准备 : 指导者事先要选择好盲行路线 , 最好道路不是坦途。每人准备蒙眼睛用的毛巾或头巾。操作 : 团体成员两人一组 , 一位扮演盲人 , 一位扮演帮助盲人的人 , 盲人蒙上眼睛 , 原地转 3 , 暂时失去方向感 , 然后在帮助人的搀扶下 , 沿着指导者选定的路线 , 带领盲人绕室内外活动。其间不能讲话 , 只能用手势、动作帮助盲人体验各种感觉。活动结束后两人坐下交流当盲人的感觉 , 与帮助别人的感觉 , 并在团体内交流。然后互换角色 , 再来一遍 , 再互相交流。交流讨论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对于盲人” , 你看不见后是什么感觉 , 你想起什么 ? 你对你的伙伴的帮助是否满意 , 为什么 ? 你对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新发现 ? 对于助人者 , 你怎样理解你的伙伴 ? 你是怎样想方设法帮助他的 ? 这使你想起什么 ?

②游戏 : 实话实说“ E 网情深。目的 : 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网络历程和感受。由工作者拿着一个麦克风道具 , 模仿央视栏目实话实说节目主持人对组员进行采访。问题集中在 : 第一次上网的经历 , 网络活动的内容 , 说明痴迷程度的案例 , 父母亲及他人的态度 , 自己的认知 , 试图采取过的自控措施及成效等。工作者事先宣布 , 节目结束后 , 会产生三项大奖 , 以引起组员的悬念。最后 , 由组员评选 , 产生最早触网者大奖痴迷大比拼优胜者奖自控金点子奖” , 并授奖。

③工作者介绍如何科学合理的管理和使用自己的时间。

④分享对这次活动的感受。

⑤作业 : 为自己列一个时间表。

第三节活动内容 : 精彩空间

活动目标 : 小组成员一起探索互联网的正向作用 , 探索如何发挥自己的潜能 , 学好互联网知识 , 利用好网络。

活动安排 : ①热身游戏 : 戴高帽子。目的 : 学习发现别人的优点并欣赏 , 促进相互肯定与接纳。操作 : 成员围圈坐。请一位成员坐或站在团体中央 , 其他人轮流说出他的优点及欣赏之处 ( 如性格、相貌、处事 ?? ) 。然后被称赞的成员说出哪些优点是自己以前察觉的 , 哪些是不知道的。每个成员到中央戴一次高帽。规则是必须说优点 , 态度是真诚 , 努力去发现他人的长处 , 不能毫无根据地吹捧 , 这样反而会伤害别人。参加者要注意体验被人称赞时的感受如何 ? 怎样用心去发现他人的长处 ? 怎样做一个乐于欣赏他人的人 ? 同时 , 通过游戏使小组成员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有充分潜能的人。

②头脑风暴 : 网络的好处。工作者发一张纸和一支笔给组员 , 让其在纸上尽可能多且具体的写出网络的好处。写时注意保密 , 当大家都完成之后 , 再大声宣读。当组员每读一条网络好处时 , 组员可以讨论认同。

最后 , 评选表现最优的组员和最有创意的组员 , 给予激励。

③网络活动空间拓展训练。邀请一位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老师与成员互动。大家就进一步如何合理使用网络 , 丰富网络活动内容交换意见 , 由老师进行专业的讲解和展示 , 并提供必要的建议。

④分享活动感受。

第四节活动内容 : 网络陷阱

活动目标 : 小组成员一起讨论网络的负向作用 , 配合成员价值观澄清 , 鼓励成员认清自己人生目标 , 探索如何行动 , 抵制不良的网络诱惑。

活动安排 : ①游戏 : 我的五样。目的 , 澄清成员的价值观。活动过程 : 为成员准备一张白纸 , 一支笔。让成员在白纸上写上自己心中感到最宝贵的五样东西 , 提醒他们是什么东西不重要 , 重要的是这东西在心中的份量 , 而且只能选五样。成员写毕后 , 工作者要求成员在纸上把其中一样划去 , 划去一样东西代表这样东西在其生命中不能再拥有了。在完成后再要求他们划去一样东西 , 直至剩下最后一样东西。分享大家的选择过程与最后的选择结果并讨论。

②思考与讨论 : 工作者事先准备一份有关网络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材料 , 让成员阅读思考并讨论。结合讨论进行网络安全知识教育。

③头脑风暴 : 鼓励成员探索如何行动 , 抵制不良的网络诱惑 , 使深陷其中的人走出困境。可设置不同的具体情境 , 让大家想办法解决。

④分享活动感受。

⑤布置下次活动的准备事项 : 烧烤材料 ; 准备一个能给大家带来快乐或惊喜的小节目。

第五节活动内容 : 美好生活

活动目标 : 组织一次野外小组活动 , 让小组成员体验现实关系和现实生活的美好。

活动安排 : 野外烧烤。

①热身游戏 : 身体会唱歌。目标 : 放松肢体 , 有趣 , 体验团结一致的感觉。方法 : 事前准备一首大家者会唱的儿歌 , 并设计一套运作来配合歌词。参与者围成圈 , 工作者先请大家一起唱那首儿歌一次 , 然后示范动作 , 让大家一起练习。大家一起不断重复地唱这首儿歌 , 但是每唱完一遍 , 把一些歌词去掉不唱 , 但动作和节奏却要保持不变。唱到最后一遍时 , 就什么字都不唱 , 只余下大家一起有节奏地做动作。感受身体在唱歌。工作者再邀请大家继续用动作重复地这首歌 , 但每唱完一遍 , 放声唱一些歌词 , 直至最后一遍动作和全首歌词都放声一起唱。

②烧烤活动。大家一起努力做一顿丰盛的午餐。

③节目表演。

第六节 : 破网成蝶

活动目标 : 巩固小组活动成果 , 结束小组。

活动安排 : ①笑迎未来 : 目的 : 了解成员在团体过程后的进步与改善 , 讨论成果与彼此反馈 , 结束团体。

操作 : 团体围圈而坐 , 由一位成员当主角 , 大家讨论对他现在的印象及刚参加团体时有何不同 , 看看他参加团体后改变了什么 ? 然后请他自己说说感受。接着再换另一位成员。依此类推 , 对每位成员反馈。结束时每人发一张纸 , 请成员在纸顶端写上 XXX( 自己姓名 ) 的祝福 , 然后传给每位成员 , 每人都写下自己对他人的祝福和建议 , 或用绘画形式表达。当转完一圈 , 每位成员细细阅读他人的祝福 , 并一一道别。

②评估小组成效。

——节选自 董海宁,小组工作在干预青少年网络成瘾中的应用,《社会工作》学术版 2006 年第 12 期下半月。

评析:

这是一个对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学生进行干预的小组辅导活动方案。小组辅导目标清晰。对辅导对象的界定是: 涉网且有成瘾倾向, 同时 希望摆脱网瘾困扰 的学生。这一点很重要,有改变现状的主观意愿使参与者比较容易投入活动,而且辅导效果往往比较好。成员招募可以通过一定的渠道宣传后由学生自己报名。当然由于有些沉迷网络的学生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或者没有信心,不会主动报名,所以也还要有推介作为保障。对于报名者和推介者要进行面试,以保证小组成员的同质性。

小组成员可能原来互不认识,要形成一个团队,一般需要经过四个阶段:热身期、互动与凝聚期、探索期、结束期。因此在第一次活动中,设计了热身游戏(轻柔体操)和相互认识的环节:自我介绍及猫捉老鼠的游戏(在这个游戏中,由于需要喊别人的名字,所以成员互相容易记住同伴的姓名),明确期望、激发动机(网路真情)与制定小组规范等环节,这次活动的重点是热身和让小组成员通过互动而凝聚成团队。从第二次活动开始就进入探索阶段,但每一次活动一开始都有一个热身游戏,这可以加深小组成员相互认识和情感基础,在此基础上再进入对网络成瘾问题的干预,每一次对某一个方面的专题进行探讨,如时间管理,合理使用网络、丰富网络活动,网络安全,走出网络困境等等。这些过程都是先有游戏活动或讨论,让学生个人分享,反思自己的过去,觉察自己的内心和澄清自己价值观(如第四次活动中:我的五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由老师进行正面引导和具体指导。而且每次的活动都注重对学生的积极鼓励,(如第三次活动中:戴高帽子),加强积极的情感体验,(如第五次活动:美好生活),这些都有助于学生重拾自信,提升人际交往能力,也增强了现实生活对他们的吸引力,这对帮助他们走出网络成瘾的困境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基础。第六次活动进入结束期,是一个结束仪式,团体共同分享,成员相互反馈、支持和祝福,可以巩固小组的活动成果。

这个小组辅导活动方案体现了团体辅导的理念,比较完整,操作介绍比较具体细致,可以供我们参考。当然,在实施过程中也可以根据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调整补充。

案例评析二

对一位网络成瘾者心理咨询的研究报告

… …

二、网络成瘾者一般资料及陈述

1. 一般资料

张某 大学二年级学生 20 身高 175 厘米 左右 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父亲为某公司经理 经常出差在外 母亲为医院护士 工作三班倒 无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双方家族无精神病史和遗传病史。

2. 主诉和个人陈述

张某称由于恋爱受挫 , 心情郁郁寡欢 , 为排解苦闷心情开始上网。网络提高了他的自尊心 网络中结交的许多朋友称他有个性、有幽默感 虽然在现实中他并非这样。他称 : “进入网络 是一个活人 退出网络 我就烦燥不安。起初每天上网一两个小时 后来时间慢慢增多 有时竟肆无忌惮到整天呆在网吧里。他的身体逐渐憔悴 开始讨厌父母、同学 老师 并且开始经常逃课 成绩因而一落千丈 一学期有两门课的成绩挂了红灯。他原本想通过网络排解痛苦 , 但现在他发现 : 网络不但没有给他带来快乐 反而更加痛苦。以前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心理咨询 经其辅导员建议来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 希望将自己的网瘾能够戒掉。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1. 辅导员主诉

张某在大一的学习生活中 他表现积极、乐观 参加学校、院系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 , 学习成绩处在本专业前 10 名。但是 , 在大一下学期特别是五一之后 , 他经常逃课或者上课睡大觉 , 并突然地不参加院系组织的任何活动 , 在大一下学期的期末专业课考试中处于本专业的后 5 ( 本专业 个班,共 90 ) 。作为辅导员 其巨大的变化引起我的注意和思考 特别是在大二上学期开学的前几天 他竟不到教室上课 通过对其舍友询问情况以及经过秘密跟踪得知 , 张某经常到学校附近一网吧上网聊天、打游戏。当把身体变得消瘦无比的他叫到办公室的时候 , 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此 在耐心与其交流指出其严重性并极有解决希望的基础上 , 建议他到心理咨询室进行系统科学的咨询。

2. 父母主诉

张某从小就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好孩子 , 由于父亲经常出差在外 , 因此与母亲相处的时间比较长 , 放学后经常到医院写家庭作业 , 由于乖巧 , 学习成绩优秀 , 医院的护士阿姨们都很喜欢他。顺利考入大学后的半年 , 他对学校的适应很快 , 还经常打电话给父母 , 汇报学校的情况、询问母亲的身体和父亲的工作情况。但是寒假开学特别是五一之后 , 他跟家人的联系突然地少了 , 除非父母主动跟他联系。暑假经常不在家 , 对父母称到同学家玩儿。我们工作都很忙也没时间了解他 , “五一之后他的辅导员说他经常在网吧上网。记得他在五一前一个月跟我们提过要买电脑 , 但当时考虑到他会很容易对电脑游戏上瘾 , 所以没答应他的要求 , 可他竟然真的上网成瘾了。现在 , 我们的儿子越来越瘦 , 整天无精打采。

同时据其要好的舍友反映 , 自寒假开学时 , 张某跟其一名女性老乡联系密切 , 经常在公共教室一起学习 , 学习劲头十足。但好景不长 , “五一之后两人就不在一起了 , 这时的张某变得沉默寡言 , 闷闷不乐 , 还经常到网吧去上网聊天、玩游戏。在暑假开学后竟然有时上通宵。在咨询室见到张某时 , 消瘦的他总低着头 , 个人卫生搞得不好 , 蓬头垢面 , 同时眼神显得忧伤无比 , 思维迟缓 , 精力极为不足。

四、评估与诊断

1. 心理测量 :

SCL- 90( 90 项症状清单 ) 测验 : 让他在 20 多分钟的时间内做了 SCL- 90( 90 项症状清单 ) 测验 , 结果显示 SCL- 90 测验总分及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及恐怖等因子分明显高于常模值 , 其中强迫、人际关系敏感两因子分数稍高 , 即中等程度的强迫和人际关系敏感。 Young 的网络成瘾测验 : 他在测验的 8 个题目中 , 6 个题目做了肯定回答 , 因而诊断为网络成瘾。

2. 总体心理状态评估 : 心理健康状态较差。具体如下 :

精神方面 : 情绪不稳定 脾气暴躁 记忆力下降 注意力极度不集中

身体方面 : 据其最近的一次体检报告显示 , 无明显的躯体异常情况 , 但睡眠不足且视力明显下降

人际交往方面 : 讨厌父母、同学 老师 , 性格内向 , 缺乏人际交往 , 社会功能受损。

3. 据临床资料的搜集 , 诊断其典型症状为 :

( 1) 网络成瘾行为

( 2) 强迫行为

( 3) 回避行为。

综合分析临床资料 对求助者问题的时间强度与严重程度进行分析 , 判断该男生属于游戏娱乐成瘾和网络交际成瘾两种网络成瘾类型。

4. 诊断依据 :

( 1) 对网络游戏乐此不疲

( 2) 乐于与网友聊天

( 3) 上网时精神亢奋 , 下网后烦躁不安

( 4) 社会功能受损

( 5) 精神负担重 , 内心痛苦。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1.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

( 1) 综合各陈述人的陈述及临床资料 , 探寻网络成瘾的诱因 , 改变其网瘾行为

( 2) 改变人际交往的不良状况 , 增进与环境的接触。

2.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 :

在完成上述计划的基础上 , 最终促进求助者人格的完善 , 并达到其健康心理的形成及发展。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 主要咨询方法

心理整合疗法以焦点解决短期疗法 ( SFBT) 为主体 , 辅以认知行为疗法。

2. 咨询时间

时间 : 每周一次 , 每次时间从 50 分钟到 60 分钟不等

七、咨询过程

具体实施过程大致分为三个咨询阶段 :

( ) 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 ) 心理帮助阶段 ( ) 结束与巩固阶段

具体咨询过程 :

1. 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 9 月20 日开始 , 共两次 , 每次 50 分钟 , 每周一次 )

( 1) 任务 :

建立信任关系

了解求助者基本情况 收集相关资料

明确主要问题并协商咨询目标

介绍心理咨询方式方法和相关情况。

( 2) 方法 : 会谈法、测验法

( 3) 过程 :

填写咨询登记表 询问基本情况 介绍咨询的有关事宜及双方的责任与义务

心理测验 : SCL- 90 测验、 Young 的网络成瘾测验

会谈中侧重于了解症状表现形式及症状产生、发展的全过程

经求助者同意请其父母、辅导员及要好的舍友参加 , 收集临床资料

将测验结果反馈给求助者及其父母 , 并做出初步分析 , 以使他们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确定咨询目标

就什么是心理咨询、心理咨询能否帮助他与其进行了沟通。

( 4) 完成情况 :

通过心理咨询师专心致志地倾听 , 求助者感到被理解和接纳 并建立起对咨询师的信任感 同时 , 求助者在咨询师的理论解释与指导下得到了安慰 , 对其问题的解决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2. 心理帮助阶段 ( 10 月3 日开始 , 共四次 , 每次 60 分钟 , 每周一次 )

( 1) 任务 :

使求助者能充分发掘自己可利用的潜能和资源并强调其主动角色以配合咨询师的工作 引导求助者自我剖析和探索 , 使其排除万难、创造条件和戒除网瘾。

( 2) 方法 : 会谈法

( 3) 过程 :

①第一次 : 10 3

A. 强调正向积极作用。每个人都有使自己改变的力量与资源 , 减少网瘾是迟早的事 , 目前困境只是意味着暂时没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已。求助者主动反映 : 每次上网玩游戏时感觉分外的刺激 与网友聊天时感觉自己跟现实中的自己不同 , 但是 , 一旦走出网吧就感觉心情特糟糕 , 慢慢地发现上网不是排解郁闷心情的方法 可又觉得有心无力 所以 还是一次又一次把脚迈进了网吧 特别是十一假期没有回家 , 还是摆脱不了对网络的依赖。鉴于此情况 , 重点向求助者解释 : 网上与网下的感觉不同原因在于网络上的他是非现实的自我自我的另一面” , 并进一步表明 , 这种显示给网友另一面的自我的行为并非是恶劣的 , 反而说明了他在现实中拥有显示网络上的自我的可能和潜力。

B. 家庭作业。针对求助者每次上网时自我强迫与下网后反抗的内心冲突 , 规定禁止再上通宵 , 规定每天上网时间在 5 小时以内 , 并做好每天上网的时间纪录 , 建议买一块能准确定时的手表。

②第二次 : 10 10

A. 完成情况——咨询作业反馈 : 为期一周的上网时间的记录在其要好舍友的监督下完成 , 在过去的一周里 , 除一次上通宵外 , 上网时间均未超过 5 个小时。自述 : 以前每次上网后都很难将注意力转向其他事情上 , 但在这一个星期中 , 下网后能勉强看看报纸、杂志 , 感觉不是那么痛苦。

B. 建议上网特别是与网友聊天时 , 尽量多地将话题转向一些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事情上 , 比如自述大一军训时的情景 , 曾参加的文体活动情况 , 特别是与同学、老师、家长交流沟通的情况等等。尽量地减少玩游戏的时间。

C. 例外构架 , 寻找例外的成功。询问求助者在不上网的时候是怎样想和怎么做到的 , 有例外就能从例外中找到解决的方法 , 这说明对于戒掉网瘾来说是绝对有成功希望的 , 以帮助求助者建立并增强其改变的信心。

D. 家庭作业。针对求助者上周仍有一次通宵上网的情况 , 规定坚决禁止通宵现象发生 , 每天上网时间在 3 小时以内 , 并做好每天上网的时间纪录。

③第三次 : 10 17

A. 完成情况——咨询作业反馈 : 没有通宵情况出现 , 在自我监督的情况下按时做上网时间的记录 , 7 天时间里除一次上网时间为 5 小时之外 , 其余时间均未超过 3 小时。自述玩游戏的时间远少于聊天的时间 , 而且 , 觉得网上聊自己以前的事情使得上网与下网时心情都变得好多了。

B. 假设解决构架 , 提出奇迹问句、水晶球问句等。例如 : “假如奇迹发生 , 问题都不存在了 , 你会干些什么 ? ”“假如有一个水晶球能预知未来 , 你希望一周后自己发生什么样改变或看到自己发生了什么改变 ? ” , 引导求助者积极行动。

C. 引导求助者 : 一定要巩固目前的成果 , 在下网时积极与其要好的舍友聊天或共同参加一些活动 , 尽量与他一起到教室上课、上自习 , 主动与其父母联系并汇报自己的近况等等。

D. 家庭作业。针对上周仍有一次因手表出现问题使得上网时间达到 5 小时的情况 , 在每次上网之前一定用手表准确定时。每天上网时间在 2 小时以内 , 并做好每天上网的时间纪录。

④第四次 : 10 24

A. 完成情况———咨询作业反馈 : 自述上网时间均控制在 2 小时内 , 其中一天竟然因踢足球没有到网吧去 舍友反映 , 求助者虽然不到教室上自习但能够跟同学按时一起上专业课 父母以激动的语气向咨询室致电反映在 10 月 22 日即星期天时竟然收到儿子的电话 !

B. 前半小时 , 运用宣泄法 , 引导求助者彻底将压抑其半年之久因失恋产生的消极情绪发泄出来 , 讲述其失恋以来对恋爱的观点及失恋的看法。他表示因为今年五一前谈的那个女老乡脾气大得很 总说他这也不好、那也不对 , 以后不会有女孩子喜欢他了 , 而且失恋是非常丢人现眼的事情。鉴于此 安慰求助者爱情道路并非总是一马平川 , 很多优秀的人都会经历失恋 , 并据其网友认为其有个性、有幽默感等情况 , 建议其重新建立自信 , 告诉你的光芒亮点最终还会有女孩子发现的。但前提是彻底戒掉网瘾 , 以阳光般的姿态对待周围的一切。

C. 后半小时邀请其辅导员参加。辅导员讲述求助者在大一时的积极表现 , 向在场的求助者表示对其积极配合咨询师工作的表现极为赞赏 , 并提出对其积极参加文体活动的殷切希望。

D. 家庭作业。争取在一周内每次上网少于 2 小时 , 争取达到 3 天不到网吧上网。

3. 结束和巩固阶段 ( 11 月1 日开始 , 共两次 , 每次 60 分钟 , 每周一次 )

( 1) 任务 :

巩固效果 , 维持正确的网络认知与积极的人际交往 发展学习策略增强自信心。

( 2) 方法 : 会谈法、放松训练、心理测试。

( 3) 过程 :

A. 作业反馈 : 每次上网时间均少于 2 小时 , 大部分时间做查阅资料之用 , 一周内上网的天数仅有 3 天。

B. 采用放松训练消除睡眠障碍 推荐使用气功疗法 多参加户外活动以恢复视力。

C. 11 月 20 日做了一次回访 , 咨询师惊喜地发现其眼睛分外有神 , 身体也健壮了许多。其社会功能得到很大的恢复 , 即社会支持系统的良好运转使求助者克服了自我放逐”“逃避心理的障碍 , 自信心大大恢复 , 周围老师同学重新相互融洽 , 与父母联系经常。

八、咨询效果评估

1. 咨询后的心理测验结果显示 :

SCL- 90( 90 项症状清单 ) 测验 : 仅显示轻度强迫、人际关系敏感。

Young 的网络成瘾测验 : 他在测验的 8 个题目中 , 1 个题目做了肯定回答 ( 上网是否已经对你的人际关系、工作、教育和职业造成负面影响 )

心理咨询前后两次心理测试的结果比较显示 : 求助者的症状大大减轻。

2. 求助者主诉 : 称在最后一次咨询时感到前所未有的愉快心情 , 能单独到教室上自习了 , 只有查阅资料时上网 , 由上网吧查阅资料转向学校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

3. 社会支持系统 : 与父母关系重新恢复 , 沟通良好 , 与舍友共同学习、生活 , 主动与女同学打招呼 , 主动关心他人 , 能够参加几项活动。

4. 咨询师的评估 : 通过回访、跟踪 , 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的 : 改变了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对人际交往的不良影响 , 增进了与环境的接触 并能够自我剖析和探索 , 发掘自己可利用的潜能和资源 , 基本解决了网络成瘾问题 , 并最终促进了人格的完善 , 其心理健康的水平得以恢复并进一步提高。

——节选自王立花 侯忠伟《对一位网络成瘾者心理咨询的研究报告 》, 英才高职论坛 2007 年第 3

评析:

本个案的辅导方法以焦点解决短期疗法为主体 辅以认知行为疗法。焦点解决短期疗法不过多地去追溯心理或行为问题的起因,而是将重点放在帮助求助者寻求个人改变和未来发展的解决模式上,让他们成为自己行为改变的主导者。这种方法重视当事人的成功经验、力量、资源及希望,关注个人可能及可改变的因素,目标合理可行,这就减少了治疗中的挫折感,增加了当事人的自我效能感;运用正向的例外(个案自己过去成功的经验)、问题重新建构(如何解决)、奇迹提问、赞美、评分等技术与原则,使治疗阻力进一步降低,从而使当事人能充分发掘自己可利用的潜能和资源,促进了他们的有效改变。该法还特别反对咨询师以权威角色介入,强调来访者的主动角色,治疗中一旦出现阻力,咨询师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方法和工作方式。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这种方法容易被常伴有逆反心理的网络成瘾青少年所接受。

研究报告记录了辅导过程及咨询师的辅导策略与技巧 。在第一阶段,即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中,心理咨询师通过专心致志地倾听 , 使求助者感到被理解和接纳 , 建立起对咨询师的信任感;同时 , 求助者在咨询师的理论解释与指导下得到了安慰 , 对其问题的解决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心理帮助阶段,心理咨询师先帮助求助者调整认知。首先通过强调正向积极的作用,使求助者明白每个人都有使自己改变的力量与资源 减少甚至戒除网瘾是迟早的事 目前困境只是意味着暂时没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已,给求助者以信心。其次通过向求助者解释 : 网上与网下的感觉不同原因在于网络上的他是非现实的自我自我的另一面 ” , 这种显示给网友另一面的自我的行为并非是恶劣的 , 反而说明了他在现实中拥有显示网络上的自我的可能和潜力,给予鼓励。 认知方面的调整使求助者在整个辅导过程中能充分发掘自己可利用的潜能和资源,主动配合咨询师,每次都较好地完成家庭作业,如控制上网时间并做好记录等。咨询师还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帮助求助者改变行为,效果明显。如逐步减少上网时间,在一个月内从通宵上网→ 5小时 /天→ 3小时 /天→ 2小时 /天→少于 2小时 /天、一周内只上网 3天。而且上网活动内容也发生改变,从减少玩游戏、玩游戏时间少于聊天时间→聊天多聊与自己现实生活有关的内容→大部分时间用于查阅资料。

在辅导过程中,咨询师还运用焦点解决短期疗法的技巧,包括:例外架构,寻找例外的成功。如询问求助者在不上网的时候是怎样想和怎么做到的 , 有例外就能从例外中找到解决的方法 , 这说明戒掉网瘾是绝对有成功希望的 , 以帮助求助者建立并增强其改变的信心:假设解决构架 , 提出奇迹问句、水晶球问句等。例如问 : “ 假如奇迹发生 , 问题都不存在了 , 你会干些什么 ? ”“ 假如有一个水晶球能预知未来 , 你希望一周后自己发生什么改变或看到自己发生了什么改变 ? ” , 引导求助者积极行动。由于较好地运用了相关辅导技巧,有效地引导求助者自我剖析和探索 , 使其坚定信心、愿意创造条件、克服困难、戒除网瘾。

本个案案主是大学二年级学生,与高中生年龄比较接近,我们可以从这个案例中学习对沉迷网络学生有效辅导的思路以及相关的辅导技巧。

案例评析三

当孩子沉迷网络的时候

有一个家庭,父母都是成功人士,女儿也很优秀,在学校里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但是父母都很忙,白天忙工作,晚上也很少回家吃饭,女儿很寂寞,上网聊天后在网上认识了一个男孩,是外地的一个体育生,学习一般。两人越聊越融洽,男孩开始往女孩家里经常打电话。父母知道以后把电话号码改了,但一个星期以后电话又打进来了。父亲去察看孩子的聊天记录,结果发现女儿和那个男孩在网上互称老公老婆,父亲一着急,搧了女儿一个耳光。结果女儿几天不理睬父母,既不和爸爸讲话,也不和妈妈讲话。父母着急起来去请教心理专家。心理专家叫他们不要着急,父亲说:哪能不着急,都结婚了。心理专家说网上结婚与现实中的结婚还是不同的。网上是虚拟的,有些孩子这是玩的。父亲拿出男孩写给女孩的信,里面还没有太过分的话,但是用37字围成一个心的形状,在中间写了一些一往情深的话。女儿也写了一封回信,但是压在枕头下面几天没寄出。心理专家问为什么没有寄出?父母说不知道。心理专家说,这是一个契机。女儿几天没有寄出信说明她内心有矛盾。建议父亲在全家人面前正式向女儿道歉,向女儿说明当时自己是心里着急的冲动行为,对不起;还要表达父母过去对女儿关心不够,以后要更多地去关心孩子。而且要求父母不能只是口头说说,要真正变成实际行动,多关心孩子,每天要和孩子聊天,不要只是讲学习的问题,过去父母常常只问孩子的学习成绩,别的没什么话说,要有改变,多讲一些学习以外的事情。父亲接受了心理专家的建议,回去冷静处理和女儿的关系,结果修复了亲子关系,女儿不久也考上了理想的学校。后来据这位父亲说,他的姐姐有一个 一米八的男孩,上网玩游戏不回家,父母满街到处找。把孩子找回来以后,姐夫(孩子的父亲)把儿子吊起来揍了一顿,结果孩子离家出走。在他来找心理专家的时候,姐姐的儿子已经失踪半年,还没找回来。与自己的姐姐相比,这位父亲很庆幸自己当时得到了心理专家的指导,化解了一场家教危机。

——源自迟雅讲座《网瘾的预防与治疗》,中国青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中国少年儿童音像电子出版社,ISRC CN-M34-07-305-OON.G4

评析:

这个故事呈现了当孩子沉迷网络的时候,家庭两种不同处理方式产生的截然不同的结果。给我们的启示是,当有孩子沉迷网络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冷静对待,分析原因,尤其是要好好反思自己在亲子关系或家庭教养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先冷处理,避免和孩子之间形成对立;更重要的是要找到原因,并作一些调整和改善亲子关系的事情,给孩子足够的关爱,改善和孩子的沟通,同时多安排一些有意义的亲子共同活动,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世界中来。

思考与活动

1、对于未成年人运用互联网的现状及问题,讲课老师的观点与你的观点有什么不同?你赞成什么观点?

2、在教育学生正确运用互联网和辅导沉迷网络的学生方面,你做过哪些工作?如有做过,请分析成功与否的原因;如还没有做过,请设想在未来的工作中你怎样做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运用互联网,避免或减少学生沉迷网络现象的发生?

参考资料

(一)课件

网络时代怎样做父母

(二)参考文献

昝玉林,国外应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对策及启示,中国青年研究 2007 年第 2期。

陈秀红,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家庭干预与社会工作介入 ——家庭功能理论视角,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年第 1 期。

陈伟伟,“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深度解读与反思,人民教育2007年第22期。 浙 江

谢明建,信息技术课在避免中学生网瘾形成中的作用与方法, 中国电化教育 2007 年第 3 期。

教师简介

王小棉,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育系心理学教授。

主讲“心理咨询学”“家庭治疗”等课程以及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班的管理心理、学校心理专题。主要研究方向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师心理。曾主持或参与多个教育科研项目,并经常到中小学指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家庭教育。社会兼职: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副主任,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广东省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广东省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