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洪湖:张志俊先生的两段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4:22:05

孙存周先生戴黑眼镜是因为他有一只眼是瞎的。孙存周有一次跟朋友玩台球,结果被朋友的球杆戳破了眼镜,把他的眼睛给弄瞎了,后来这位朋友赔给孙存周一座房子赔偿。


l         上海支燮堂的形意拳也是一辈子只打刚劲,支燮堂与某名拳家交手,一记马形,使对手向后飞去,撞破砖墙而出,骨折筋断.如此刚劲,挡者皆糜.支燮堂一辈子没有大肚皮.其入室弟子张仲华今年81岁,每日骑车往返60里教授生徒,步履矫健,至今仍打刚劲.同样没有大肚皮.我师吴子珍先生到老也是打刚劲,后来身体不行了,才多打太极.真实造诣还是要落在刚劲上.柔的作用是以柔育刚.没有刚就别谈拳!


l         吴子真先生的弹弓也堪称绝技。四民成立,迄今百年,只是到现在,连个固定的地也没了!形意拳尚截打,攻人之坚不攻人之瑕,全凭自己的本钱,“火机一发物必落”,干脆利落,刚劲便是本钱。老走刚劲,也未必好。


l         耿继善老先生在武林中人称“粉面金刚耿大枪”,一个金刚、一个大枪,从这个绰号里已足见耿先生之刚。据吴师讲,邓老先生见弟子们的刚劲走不出来,于是示范了一记劈拳,竟然打折一棵寸来粗的小树。其刚劲足可见矣。形意拳“打破”的基础技巧就是五形生克对练。


l         李梦更年青时身体很弱,患有胃溃疡,做过胃切除手术.后随孙存周先生习形意拳,身体逐渐恢复,以后竟然成为形意拳好手.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吧……李梦更是西四华宾园浴池的账房先生,其形意拳功夫超凡。


l         在拳理最平实的地方可能蕴含着最精深的东西……


l         “裆走下弧”的问题,仍和陈式太极拳“丹田内转”的要求有关,其实质就是丹田的沉降和下弧形的内转。陈式太极拳中发劲之前,必先以丹田的下沉来求得沉气沉劲,表现在外形上就是松腰开裆合胯。在重心倒换时,裆部有走上弧线、平移和下弧线三种选择——上弧形会造成气浮、尖裆、劲散的病症,各家拳法都不采取;杨、吴、武、孙可能会用平移的方法;走下弧时,全身劲气向下卷蓄,可更多的获得大地的反弹力,也可更多的将劲像钟表发条一样卷蓄在绞缠的两腿上,便于发惊炸弹拌的爆发劲。

“沉肩坠肘”的问题,是一个简单的开骨拉筋的问题,但进界永无止境。简单的讲,沉肩坠肘是求得手臂梢节和丹田接通,使气劲能够极其流畅的传达到腹胸肩肘腕指这条线上。换句话说,太极拳到一定的境界,全身如同一个空空洞洞的大皮袋,只有意气的内在流转,而没有皮肉筋骨的阻绊,太极拳尚柔不尚刚也可以从这个角度理解。我看过一张张志俊的拳架的照片,觉得此人功夫很好,骨节放得很开,可见从“沉肩坠肘”要领中获益很多。

“8”字形的问题,有它的道理。以丹田内转而言,这是丹田斜向旋转的外在表现。以缠丝而言,这是双腿绞振缠丝在胯骨上的必然征象。有人说陈式太极拳手的腰腹要练有龙蛇那样的气势,那么腰腹部自然不能仅仅是围绕立轴作平圆的转动,而必然会有些裹翻缠绕的动作了。

 


l         许维仁是有真功夫的。文革前他在东单那边儿推个小车卖冰棍儿。其实他家里很有钱,应该说是祖产。许维仁因手上有块白癜疯故在武林中有“花手许维仁”之称。许维仁本来瞧不起形意拳,认为没什么用。许维仁本身的份儿大,他不仅力量大抗击打能力强而且柔韧性极好也非常灵活。他身材硕大但能钻在八仙桌下打拳。后来许维仁与西四澡堂子李梦更交了回手,挨了李梦更一记暗劲骀拳。三天才回过劲儿来。于是知道李的形意拳劲道非同一般。他常去找李梦更切磋交流,对李颇服。这是我所知道的许维仁唯一钦服的人。近来有人撰文说许维仁与崔毅士切磋如何如何,其实论实际工夫崔毅士远非许的对手。可惜的是文革中许杀了抄家的红卫兵然后自己刨腹自杀,李梦更则更惨生生地被红卫兵给折磨死了。


l         自从37年尚云祥先生一死,就没什么大腕了,晚一辈的,京西刘正邦,京北崔兆麟,李敦素,孙存周都是不错的。李敦素爱练不爱说,京城的名家如陈发科、陈子江、吴子真都与他经常来往,汪永泉、崔毅士、刘晚苍等也曾向他请教。孙存周也是决不和人打嘴仗,都说他们的玩艺儿好,到底怎么样可就不知道了。

骀形拳出手不长,用以截对方之气,极易伤人,所以有时改为用掌,当然也不全在形式。据说乔锦堂之杀马梦蛟就是用骀形,尚云祥先生也用骀形应敌。


l         述马岳梁一事:汪佩琴说“(马老师)一足着地,以金鸡独立之势,用少腹迎着三十来岁青年拳师的双推掌。双方相持不到一分钟,这位推人的小伙子满头大汗,脸上神色显得十分尴尬,而八旬老人依然是单足着地,神态自若。”青年说:“我在推马老师少腹时,只觉得他腹中有一股气在跟着我的手转,只要我一用力,这股气就会聚到用力处,使我的力在圆形的气团上滑过去。”马老师还曾在香港以金鸡独立之势迎着五名摄影记者的推击而不动。

孙剑云老师说她只继承了三套拳、三套剑,她抖不得大枪,也未曾上过擂台,就算不得真正的拳家了吗?!尚济说他练太极功,三年之后,内功非常强烈,心中空空洞洞,不想与人争长论短,也不想与人一争高下了。这是拳家的心怀。一有不合就拍案而起,挥拳相向,那是莽夫的表现。就是尚云祥先生也是迫不得已才与人交手啊!


l         孙剑云、尚济、马岳梁都不是职业拳家。一些真正的拳家解放后很少出头。象孙存周和许延曾都是身怀绝艺者。但又有谁去研究他们的艺业和事迹呢?自1956年国家体育领导部门开始反唯技击论后,有真正能耐的拳家更是很少露头了。我并不否认孙淑容、马岳梁他们在太极拳方面的造诣,但是他们在拳术上的实际功夫是根本无法与尚云祥相提并论的。尽管他们比尚云祥活的年头长,但这只能说明他们养生有道而已。


l         张志俊先生的两段话

    1.在二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总结出了“以手领劲,两头卷曲”的太极拳纲领性教学新理念。稍微讲具体一点,就是“两稍节领劲(手足);两中节定位(肘膝);两根节放松(肩胯)”(展开讲是另一篇论文的内容)强调“一动先走手,走手必乍肘,前乍加棚劲,后乍腋下空。”这些要求提纲挈领,明白易行,能使太极拳的训练方法更加直观化、科学化,去曲取直,事半功倍,除了强身健体的效果之外,还大大缩短了“功夫”获得的周期,受到了我的学生和部分专家学者的欢迎。

    2.(一)练拳必须沉肩坠肘,松胯园裆,否则终将难以步入太极拳的殿堂。(二)重心转换必须做到裆走下弧,否则就会出现扁裆、荡裆、尖裆、枉动等毛病。(三)练拳要连绵不断,如大海的波浪,推手更不允许有断劲。(四)初学太极拳者一定要做到缓慢、柔和。

我最大的收益为两点:一是什么叫沉肩坠肘,二是什么叫裆走下弧。应该说,陈兆奎老师的理论,使我脑海里电光一闪,茅塞顿开。以往六下陈家沟,与师伯陈茂森等老拳师相处多日,从没有像今天这样遭遇激情,没有如此的激动、神往。我明白:自己终于找到了太极拳的真谛所在,找到了自己朝思暮盼的太极大师。在以后的半年多时间里,我严格按照陈兆奎老师的上肢运动沉肩坠肘,下肢运动裆走下弧的学说,刻苦练习。我写下了“平稳舒展,缓慢柔和,沉肩坠肘,裆走下弧”16个字的条子贴在自已的床头,以每天警示自己。主要通过浑圆桩、雀地龙、金鸡独立、斜行、披身锤等拳式的反复练习,逐渐解决上边的两个问题。并且明白了沉肩坠肘是手段不是目的,其目的是拉松韧带。到了1974年二月份请陈兆奎老师来郑州家里办班教拳时,沉肩坠肘、裆走下弧这两个问题我已经基本解决了。